D -二聚体临床意义
D-核糖的作用与功效

品名:D-核糖中文别名:D-脆核糖; 异性树胶糖; 右旋核糖; D(-)-胞核糖; D(-)-核糖; 核糖; 异树胶糖英文名称:D-riboseCAS: 有分子式:C5H10O5性质:D-核糖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具有清凉口感的甜味,D-核糖可溶于水,D-核糖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D-核糖可用作保健品、中间体、食品添加剂等。
E-D-核糖是含五个氧原子的单糖,是极关键的戊醛糖,有α型和β型,在植物体内大多数以戊聚糖或糖苷的方式存有。
D-核糖是植物体内遗传信息――脱氧核糖核酸(RNA)的关键构成物质,在核苷类物质、蛋白、脂肪分解中处在核心区部位,具备关键的生理作用及宽阔的应用前景。
D-核糖做为植物体运行内存取决于全部体细胞中的纯天然成分,与腺苷酸的产生和三磷酸腺苷(ATP)的再造有密切相关,是性命新陈代谢最基本的动能来源于之一。
在心脏和肌肉新陈代谢中起主导作用,可以推动部分缺血性组织、部分氧气不足组织的修复。
核苷酸类药是现如今人类治疗病毒、肿瘤、艾滋病的关键方式,D-核糖是很多核苷酸类药的关键化工中间体,可用以三氮唑核苷、腺苷、胸苷、胞苷、氟腺嘧啶核苷、2-羟基腺苷、威他内毒素、吡唑内毒素、腺苷旦氨酸等很多药品的生产中。
身体的心脏和肌肉自身生成ATP的速度比较慢,而D-核糖能加速心脏和肌肉里ATP的生成,因而,心脏和肌肉是最需要D-核糖的人体器官和组织。
安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以销售食品添加剂为主的公司,从事多种食品添加剂产品的销售。
主要产品有:花生四烯酸,甘氨酸钙,花生蛋白粉,亚麻籽油微囊粉,大豆异黄酮,氨基葡萄糖,鱼胶原蛋白肽,辅酶Q10,海藻酸钠,海藻糖,酪蛋白,叶黄素,乳酸亚铁,山梨酸钾,D-甘露糖醇等。
公司坚持"质量为本,科技创新"的宗旨,从原料采购、工艺操作到品质检验,都严格遵守国际质量标准进行管理,竭诚服务于广大新老客户。
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的标准

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的标准
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它有助于维持健康的骨骼和牙齿,同时还有助于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
然而,很多人的身体里都存在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情况。
以下是关于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的标准:
1. 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的定义
维生素D缺乏是指血液中的25-羟维生素D水平低于20 ng/mL,而维生素D不足是指25-羟维生素D水平在20-30 ng/mL之间。
2. 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的原因
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原因是日晒不足和饮食不均衡。
此外,一些疾病和药物也可能导致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
3. 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的症状
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的症状包括骨质疏松、易骨折、肌肉无力、疲劳、抑郁和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等。
4. 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的预防和治疗
预防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的最好方法是保持适度的日晒和均衡
的饮食。
对于存在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的人群,可以通过补充维生素D来预防和治疗。
总的来说,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保持适度的日晒和均衡的饮食,以预防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的发生。
同时,对于症状明显的人群,及时补充维生素D也是非常重要的。
d二聚体正常值范围

D-二聚体正常值范围D-二聚体是血液循环里边纤维蛋白代谢的一个产物,纤维蛋白在体内会有一个分解的过程,生理状态下也会有代谢产物。
它的正常值根据每个医院所采取的试剂不同。
D-二聚体<0.3mg/L或者0.5mg/L都是可以的,所以大家看正常值的时候,一定要参考所在检测机构或者医院的正常值的范围。
只要小于正常值范围都是合理的,有些单位采用的是μg单位,所以标准值常见的就是0.3mg/L或0.5mg/L 以下。
这个值一般是可能血栓性疾病相关的,一定要寻求专科医生去分析解读,不可以自己胡乱猜疑。
D-二聚体在临床上是用来检测血栓性疾病一个常用的指标。
目前这个指标常用的检查方法是免疫比浊法,这个方法的正常值范围是在不同的医院后面的单位不一样,小于200μg/L或者小于0.3mg/L。
这个指标的特异性并不是很强,但敏感性很高,尤其检测一些血栓性的疾病,比如深静脉的血栓、肺栓塞、脑梗塞、急性心梗、恶性肿瘤、妊高症、先兆子痫,或者外科手术中系统性的感染,都可以出现D-二聚体的升高。
因此D-二聚体的升高不一定就是血栓性的疾病,还要结合临床具体分析。
D-二聚体正常值通常在0~0.256mg/L之间。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之一,是继发性高纤溶的独特代谢产物,对血栓性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D-二聚体可用于区分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亢进,原发性纤溶正常,继发性纤溶明显增加,见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子痫前期、冠心病以及慢性肾病等。
D-二聚体升高可见于继发性纤溶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以及溶栓治疗等。
应注意疾病的诊断不应仅基于检测结果,还应结合临床病史、症状、标志和个别辅助检查。
lsd化学名称为d是一种强效的什么

lsd化学名称为d是一种强效的什么
LSD介绍:
LSD为半人工合成,从麦角酸衍化而来,无药用价值。
纯净的LSD是白色晶体,无色、无味,难溶于水。
毒品形式一般为酒石酸盐,白色粉末,易溶于水。
典型的滥用方式是口服。
不法分子常将LSD溶于水后滴在某种吸附物上,比如吸水纸、方糖、明胶以及各类糖果、饼干等。
LSD致幻效果特别强,其他毒品的剂量单位都是用毫克或克,而LSD则只需要用微克单位,这也是为什么它被称为“迷幻药之王”的原因。
服用10微克就可以产生欣快感,30微克可出现明显症状,50~100微克就可出现幻觉。
LSD一次一般只服用100微克,相当于一粒沙子重量的十分之一,但却会造成持续6到12个小时的感官、感觉、记忆和自我意识的强烈化与变化,还会产生幻影和生动得像白日梦一样的幻想,比如会动的几何图形和光影重叠的色彩等。
在药效较强时期,使用者甚至感觉自己灵魂出壳,进行一场“幻游”。
很长一段时间内,LSD被称为“疯子药”,因为一些服用者过量使用,精神崩溃或是受到永久损害,变成疯子。
总而言之,LSD对使用者的情绪、精神状态、睡眠等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抗d免疫球蛋白【范本模板】

关于RH免疫球蛋白其他名称:抗Rh—D球蛋白主要成分:抗D人免疫球蛋白。
性状:片剂,注射液。
功能主治:Rh阴性母亲分娩或流产Rh阳性胎儿时,胎儿红细胞中的Rh-D抗原可进入母体血液,与母体的免疫活性细胞反应,而引起异型免疫反应。
本品能破坏进入母体血液的Rh-D抗原,抑制母体血液产生抗Rh(D)抗体,从而可预防Rh的异型免疫反应。
用法及用量:口服:40~60mg/日,连服4~6周,其后维持量10~20mg/日。
肌注:产后3日内注射0.2g。
不良反应和注意:有发热、注射局部疼痛。
规格:片剂:20mg;针剂:0.2g,生产厂家:是否医保用药:非医保是否非处方药:处方其它:用前应做Rh血型诊断和更精确的凝集试验。
Rh血型系统在临床的作用Rh血型分为Rh阴性和Rh阳性,我国人群大多数是Rh阳性,Rh阴性只占1%,汉族人群中则低于0.5%.白种人群可占15%左右。
Rh血型不合发生在母亲是Rh阴性,而胎儿是Rh阳性的母子之间.临床上的常见例子就是:父亲为Rh阳性(D),母亲为Rh阴性(d),且第一胎胎儿为Rh阳性(D),在妊娠或生产的过程中,一旦有足够的胎儿红血球进入母亲的循环中,则母亲即可能被此外来的Rh阳性抗原(D)刺激而致敏,产生对抗Rh阳性抗原的抗体(Anti —D)。
在下一次的怀孕过程中就可能发生这种抗体去攻击胎儿的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反应称之为「Rh同族免疫」。
若造成的严重的胎儿疾病,我们通称为「免疫性胎儿水肿」或“胎儿红血球母细胞过多症" 。
这种反应于妊娠期间愈早出现,对胎儿的伤害就愈大,可以表现出轻度的贫血,或胎儿水肿、肝脾肿大,甚至心脏衰竭与胎死腹中。
产生的条件是:1、Rh阴性的孕妇,检查丈夫是否为Rh阳性。
2、胎儿是Rh阳性,母亲是Rh阴性。
3、必须有足够数量的胎儿红血球进入母体循环。
4、母体的免疫系统必须健全,足以产生对抗Rh阳性抗原的抗体。
Rh血型不合溶血反应多发生在第二胎以后,约占99%.而初孕时溶血反应较轻。
总25羟基维生素D操作规程

25羟基维生素D测定标准操作规程1 检验申请单独检验项目申请:25羟基维生素D测定(缩写VD-T);组合检验项目申请:贫血组合项目测定;临床医生根据需要提出检验申请。
2 标本采集与处理2.1标本采集2.1.1常规静脉采血约2ml,不抗凝,置普通试管中。
或采用含分离胶的真空采血管。
2.1.2检验申请单和血标本试管标上统一且唯一的标识符。
2.1.3急诊标本采集后,在检验申请单上填写标本采集时间。
2.1.4标本采集后与检验申请单一起及时运送至检验科。
专人负责标本的接收并记录标本的状态,对不合格标本予以拒收。
2.1.5 下列标本为不合格标本2.1.5.1标本量不足:少于0.3ml的全血标本,或少于0.1ml的血清或血浆。
2.1.5.2对于测定和吸样有干扰的标本。
2.1.5.3无法确认标本与申请单对应关系的。
2.1.5.4其他如标识涂改、标本试管破裂等。
2.2标本保存2.2.1接收标本后在30min内将标本离心分离出血清, 避免溶血。
2.2.2标本保存时间:室温(15~25℃)下可稳定8h,普通冰箱中(2~8℃)稳定48h。
需较长时间保存应将血清存放于-20℃。
冰冻标本仅可冻融一次。
为避免标本中水分挥发使血清浓缩,对保存时间超过1d的标本均加塞密闭或覆盖湿巾。
2.2.3已完成测试的标本保持完整的识别号,置2~8℃冰箱内保存7d。
2.3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2.3.1采血前使受检者保持平静、松弛、避免剧烈活动。
2.3.2采血后应使血液充分凝固,离心后的血清中不能含有颗粒物或微量纤维蛋白;可使用选用分离胶促凝的血液标本。
3 方法原理VD-T测定采用竞争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其检测原理来如下:第一步:将标本、预处理试剂1和预处理试剂2添加到反应管中,经过孵化,释放出与维生素D结合蛋白结合的25-羟基维生素D。
第二步:将预处理后的标本,抗25-羟基维生素D抗体碱性磷酸酶结合物添加到反应管中,经过孵化,样本中的25-羟基维生素D和抗5-羟基维生素D抗体碱性磷酸酶结合物形成复合物。
维生素d结构

维生素d结构
维生素D结构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主要有两种形式:维生素D2(乙醇醚形式)和维生素D3(脂肪醇形式)。
它们都具有一个异构体(多变体),其结构是一个具有五碳杂环框架的安息香烷类骨架的醇萜化合物[1,2],如图1所示。
图1:维生素D的分子结构
结构上,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都具有一个经典的安息香烷类骨架(C20H30O2),其中碳原子被定义为碳1-5,环内的硫原子为碳6-9,碳10为环之外的碳,其他由官能团(-OH)组成的基团组成。
唯一的区别在于维生素D2中,甲基组是二甲基亚乙醇基,而维生素D3中,甲基组是乙基羟基乙酸基。
维生素D是一种与钙代谢密切相关的维生素,其主要作用是增加钙的吸收。
因此,它对身体健康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
维生素D主要来源于日光照射,milk,egg和marine fish。
它还可以在商店购买,如果每天摄入足够的维生素D,那么可以有效缓解维生素D缺乏症的副作用。
此外,人们也可以在医院接受维生素D的补充治疗。
- 1 -。
电容d值的一般范围

电容d值的一般范围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电容 d 值的概念
2.电容 d 值的单位
3.电容 d 值的一般范围
4.常见电容的 d 值范围
5.电容 d 值对电路性能的影响
正文
电容 d 值是指电容器的损耗角正切值,它是表征电容器能量损耗特性的一个重要参数。
电容 d 值的单位是欧姆·角(°)。
电容 d 值的一般范围是在 10^-9 到 10^-2 欧姆·角之间。
其中,10^-9 欧姆·角以下的电容器被称为低损耗电容器,10^-9 到 10^-7 欧姆·角之间的电容器被称为中损耗电容器,10^-7 到 10^-2 欧姆·角之间的电容器被称为高损耗电容器。
常见的电容器类型包括陶瓷电容、钽电容、铝电解电容等。
这些电容器的 d 值范围也有所不同。
例如,陶瓷电容的 d 值范围通常在 10^-9 到 10^-7 欧姆·角之间,钽电容的 d 值范围通常在 10^-7 到 10^-5 欧姆·角之间,铝电解电容的 d 值范围通常在 10^-5 到 10^-3 欧姆·角之间。
电容 d 值对电路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低损耗电容器在高频电路中具有更好的性能,因为它们的能量损耗较小,不会对电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产生不良影响。
相反,高损耗电容器在低频电路中使用更为广泛,因为它们的 d 值较大,能够提供更大的电流和更高的功率。
第1页共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01月05日星期六 00:25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最大的区别之一是,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可以以纤维蛋白原为底物,而D-二聚体是以纤维蛋白为作用底物,因此,在原发性纤溶时D-二聚体水平并不增高,而FDP水平增高。
在其它一些病理情况下,诸如DIC时,两种的变化基本平行。
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在被凝血酶水解后,相继释放出纤维蛋白肽(FPA)A 和肽B(FPB),剩余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形成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聚合物,经凝血因子XIIIa和钙离子的作用后,形成不溶性稳定的纤维蛋白,继而血液凝固。
其过程是在经过一系列交联后完成,此后所形成的纤维蛋白性质稳定,一般不再溶解,即真正意义上的血栓。
但可被纤维酶所降解,纤溶酶对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生多种复合物,其中一种就是D-二聚体,它是交联后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的特异标志物之一,是确定体内有无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的指标。
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标志。
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1.DIC时,由于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以及继发性纤溶亢进,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显著高于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筛选检测试验。
2.白血病时,白血病细胞中含有强烈的促凝物质,这种促凝物质的作用类似于组织凝血因子,可激活外源凝血系统。
如M3型白血病早幼粒细胞之嗜天青颗粒,含有大量蛋白溶解酶,当细胞破坏时,它们被释放入血流,即可直接激活因子X,导致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另外,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中也含有强烈的促凝物质。
这些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达到5000μg/L。
杀伤作用强烈的化学或放射治疗,杀灭大量白血病细胞,使含于白血病细胞内的促凝物质释放入血,导致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
这些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达到20000μg/L或更高。
大多数患者随着治疗和白血病细胞水平降低而D-二聚体水平也降至较低水平。
当外周血中白血病细胞数量降低后,D-二聚体水平逐步降低。
绝大多数的白血病患者是形成DIC,极少数为静脉血栓。
白血病患者发病早期D—二聚体水平即升高,化疗后下降,动态观察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变化,有助于病情判断和疗效观察。
3.急性心肌梗死及脑血栓形成,患者急性发病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D—二聚体检测不仅可作为观察心肌梗死病情的一项指标,而且也是观察溶栓治疗的一种理想检测方法4.恶性实体肿瘤,据统计恶性肿瘤患者中血栓发生率约10-30%,其中以腺癌并发血栓的发生率最高,其中包括胰腺癌、支气管与肺癌、胃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结肠癌、肾癌、膀胱癌、恶性组织细胞瘤。
癌症患者术后血栓(特别是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可高达50%,其中90%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
肿瘤细胞内容物中有一种高糖物质,结构类似组织因子,在代谢过程中可以显著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一般情况下,恶性肿瘤时D-二聚体的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肿瘤,而形成的血栓多为静脉血栓,少数为DIC。
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病人是否伴有DIC和血栓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5.外科手术后,组织损伤后对凝血系统的激活可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另外,除组织损伤可以导致出现血栓形成趋势外,如果患者自身存在遗传性抗凝缺陷,或者存在风险因素的情况下,易发生静脉血栓,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6.正常妊娠后期的生理性高凝状态下,D-二聚体水平增高,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孕妇女(p<0.05),但低于妊高征孕妇(p<0.05),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对妊高征患者高凝状态的诊断、疗效检测和预后判定有重要意义。
7肺栓塞时,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且栓塞的面积以及栓子的大小与D-二聚体水平显著相关。
8.肝脏疾病,研究发现肝脏疾病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并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9.继发性纤溶亢进时,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原发性纤溶症时,D-二聚体不增高。
陈旧性血栓形成时,D-二聚体不增高。
10.组织损伤时,D-二聚体水平增高,D-二聚体水平增高的幅度与损伤的时间与程度相关。
11.急性失血与慢性失血时,都会导致D-二聚体水平增高。
12.长期卧床、口服避孕药、遗传性抗凝系统缺陷等,会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13.糖尿病时,存在广泛的血栓病变时,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14.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几乎所有的DVT患者D—二聚体呈阳性,血浆D—二聚体阴性可以基本排除DVT可能。
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大小的变化,因此可作为溶栓治疗和肝素抗凝的用药指导及疗效观察:治疗期间持续较高,说明治疗无效;含量再升高,预示血栓再发生。
15.肾病综合征以及肾功能衰竭时,D-二聚体水平可显著增高。
探讨D-二聚体在临床治疗应用更新时间2008-9-18 8:59:12 打印此文点击数1131【摘要】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临床治疗应用。
方法D-二聚体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标记乳胶颗粒,与待测血浆混合。
当血浆中D-D聚体含量≥5μg/ml时,标记的乳胶颗粒则发生凝集呈现阳性反应。
结果326例中卧床并发症36例,血浆D-二聚体均明显增高,呈阳性反应。
结论D-二聚体对老年卧床并发症尤其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可作为血管内凝血,纤溶和血栓形成的标志物。
【关键词】血浆; D-二聚体;老年卧床并发症;血栓性疾病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自1997~2006年,年龄60岁以上的经手术治疗、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病人共326例,年龄最高97岁,平均78岁。
平均卧床时间3周。
其中一种以上中度合并症162例,一种以上重度并发症92例。
合并症主要指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硬化等。
术后并发症:急性心功能衰竭及房颤2例,脑梗死2例,肺部感染6例,下肢静脉炎3例,褥疮1例。
肺栓塞死亡1例。
原发性内科疾病复发或加重21例。
检查D-二聚体268例标本。
87份标本高于正常参考值。
1.2 方法D-二聚体具有抗原性。
血浆D-二聚体抗原主要有胶乳凝集试验法,简便快速是半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法精确、定量,有很高的敏感性;胶体金免疫渗透试验ELISA和GIA 是用D-二聚体特异捕获抗体;GIA法则结合上述两法的优点,简便、快速,又能定量,单个或成批标本可随时检测,应用前景较好。
2 结果异常标本87例,脑梗死8例,肺部感染10例。
下肢静脉炎16例,褥疮1例,肺栓塞8例。
糖尿病32例,心血管疾病8例,酒精性肝硬化4例。
最高异常值出现于肺栓塞,连续8次最高,出现在第1天,最低出现在第9天,术后10天死亡。
最低异常值出现于酒精性肝硬化。
3 讨论分析3.1 临床意义D-二聚体反映着继发性纤溶的增强,是唯一反映凝血和纤溶的理想指标,在临床上已视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
对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发生率都很高,大量文献报道,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全膝关节置换术(TKR)术后发生DVT和PTE,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术后3个月内死亡的最常见原因,占术后死亡病例数的50%[1]。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是骨科、胸外科围手术期的重要死亡原因。
50%~80% DVT可无临床症状(隐性DVT),但也可突发致命PTE或远期下肢深静脉栓塞综合征。
我国等亚洲国家的骨科大手术后DVT的发生率(经静脉造影证实)也很高,在一项亚洲7个国家19个骨科中心的407例全髋、全膝关节置换及髋关节骨折手术AIDA研究表明,在完成静脉造影的278例患者中,发生DVT 120例,占43.2%[2]。
监测老年卧床病人血浆中D-二聚体的水平含量,对预防和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和病死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术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正常人,表明术后患者体内有微血栓形成,并有纤溶活性增强。
因此,监测结果必须与临床密切结合并动态观察术后患者D-二聚体水平,才能对患者的预后作出正确的判断。
3.2 D二聚体的形成D-二聚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使其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D-二聚体是通过r链相连的2个D片段的碎片连接起来,只有纤溶酶降解交联纤维蛋白才能产生D-二聚体[3,4]。
有两个途径:(1)防止和清除血管内由于纤维蛋白沉着而引起的阻塞现象。
在凝血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原先从α链上裂解出FPA,生成纤维蛋白Ⅰ;(2)从β链上裂解出FPB,生成纤维蛋白Ⅱ。
纤维蛋白Ⅰ和纤维蛋白Ⅱ可以自行聚合成非交联的纤维蛋白,经ⅩⅢ因子作用后,形成交联纤维蛋白[5]。
3.3 血栓疾病的诊断及溶栓疗效的观察由于血管壁的损伤、血小板的激活、凝血机制的亢进及血流状态的变化,使循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在心脏或血管内形成异常凝块,堵塞部分或全部血管腔,导致血栓栓塞[6]。
D-二聚体含量升高的检出率为25%,在疾病的急性期升高幅度大,2周后有所下降,表明D-二聚体水平的波动与病程密切相关,能反映出纤溶酶的活性,可以作为观察溶栓疗效的一个特异性指标。
深静脉血栓形成单凭临床症状不能完全确诊,必须依赖静脉造影术,但静脉造影属有创伤性检查。
因此,有效的筛查试验显得尤为重要。
肺栓塞、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时,血浆D-二聚体含量检测是DVT筛查的有效手段[7],可作为监测溶栓药物的疗效判断指标。
临床实践证明D-二聚体检测是DVT筛查的有效手段。
静脉造影确诊为DVT的病人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
所以临床上怀疑为DVT时如果血浆D-二聚体测定结果正常,可基本排除DVT的诊断,从而避免了做静脉造影检查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危险。
因为DVT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出现的比较早,对临床早期作出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组病例中血管栓塞6例,心脑血管病变8例。
3.4 用于肝炎病情的观察肝病患者的血液呈高凝状态,血管内皮的损伤激活了内源性凝血途径,组织损伤或细胞破坏,使组织因子进入血循环,直接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最终激活纤溶系统。
在肝炎患者血浆中,大部分D-二聚体含量升高[8]。
急性肝炎轻度升高;慢性肝炎和肝硬化中度升高;重度肝炎高度上升。
因此D-二聚体含量的升高幅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有着相关性。
本组2例酒精依赖、酒精性肝硬化病人为轻度升高。
3.5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合并肺部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和肺部感染是老年卧床病人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
慢支患者肺泡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损伤血栓形成,管腔纤维化闭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