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临床意义

D二聚体临床意义D二聚体(D-Dimer)是一种血液中的蛋白质片段,主要由纤维蛋白降解产生,其浓度反映了血液凝块的形成和溶解过程。
D二聚体检测已经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对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诊断、筛查和监测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一、D二聚体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关系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E),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危及生命。
D二聚体在VTE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浓度升高可以提示凝血活动增强或溶解功能受损,从而提示VTE的可能性。
研究表明,D二聚体的敏感度较高,特异度较低,因此可以作为VTE的初筛指标。
对于怀疑患有VTE的患者,通过检测D二聚体的浓度可以帮助初步确定是否存在凝血异常的可能。
如果D二聚体升高,需要进一步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多普勒、CT肺动脉造影等)来确认VTE的诊断。
此外,D二聚体还可以用于VTE的治疗监测。
在VTE患者接受抗凝治疗期间,D二聚体的浓度可以反映治疗效果。
如果D二聚体浓度持续下降,说明抗凝治疗有效;反之,如果D二聚体浓度反弹或持续升高,可能提示治疗无效或复发。
二、D二聚体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除了VTE的诊断和治疗监测,D二聚体还可应用于其他一些疾病的辅助诊断和预后评估。
1.心脏病:心肌梗死后,血管内膜破裂导致血小板激活和凝血活性增加,D二聚体的浓度通常会升高。
因此,D二聚体可以作为心肌梗死的附加指标,帮助评估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2.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患者往往伴有高凝状态,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和凝血系统活性增加,导致D二聚体的产生和释放增加。
因此,D二聚体可以作为评估肿瘤患者的血液凝块形成风险的指标。
3.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病毒性肺炎等)会导致炎症反应和凝血系统激活,D二聚体的浓度常常升高。
在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中,D二聚体可以作为一个辅助指标。
三、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和局限性尽管D二聚体在VTE的诊断和治疗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仍有一些局限性需要考虑。
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D-dimer)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主要由纤维蛋白原在纤溶酶原激活和溶栓作用下裂解而成。
正常情况下,D二聚体的水平较低。
然而,当身体发生血液凝块形成时,酶解的速率增加,导致D二聚体水平升高。
因此,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用于评估血栓形成的风险,以及一些与凝血系统异常相关的疾病。
1.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评估:D二聚体的升高常常是血栓形成的指标之一、在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血栓性疾病患者中,D二聚体水平往往明显升高。
因此,通过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早期诊断和评估血栓性疾病的严重程度。
2.癌症的筛查和监测:一些癌症患者由于肿瘤相关的高凝状态,其D二聚体水平也会升高。
因此,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用于筛查和监测癌症患者的血凝状态异常,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3.孕产妇血栓风险评估:妊娠期间,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和血液高凝状态的增加,孕妇发生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通过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孕妇的血栓风险,及时采取必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4.炎症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在炎症和感染性疾病中,由于机体内炎症反应的增强,纤维蛋白降解的速度加快,D二聚体水平也会升高。
因此,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用于炎症和感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
5.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D二聚体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等)等疾病的发生和严重程度。
总之,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评估血栓形成的风险、筛查和监测癌症患者的血凝状态异常、评估孕产妇的血栓风险、辅助诊断炎症和感染性疾病等方面。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D二聚体的升高并不能确定特定疾病的诊断,仅仅是作为一项辅助检查指标,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近年由于血栓性疾病的增多,检验医学即时检验(POCT)在免疫测定技术方面,特别是在出凝血和血栓性疾病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从传统的定性试验,变为简单快速准确定量的即时检验。
金标全定量快速检测对于血栓性疾病的及时准确诊断、以及对溶栓治疗的疗效监测,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标。
一、D—二聚体的形成正常人纤溶酶和抑制酶之间保持了动态平衡,使血液循环能正常进行。
人体内的纤溶系统,对保持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维持血液的流动状态和组织修复,起着重要作用。
为维护正常生理状态,在外伤或血管受损的情况下,血栓的形成可防止血液从损伤的血管中流失。
病理状态下,机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纤维蛋白形成各种碎片。
γ链能把二个含D片断的碎片连接起来,形成D—二聚体.D-二聚体水平的上升,代表血块在血管循环系统中形成,急性血栓形成的一个敏感的标记物。
但不具特异性;下列因素如外科手术、创伤、感染、发炎、怀孕、产后等,也会导致凝血酶的产生使D-D 水平的上升。
D—二聚体的升高反映了体内存在着凝血及纤溶活性增强的重要分子标志物.因此它既可反映体内存在着血栓或继续形成的状况,又可反映体内纤溶活性增强的指标,因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唯有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形成后的溶栓活性,对于临床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溶栓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二、D-二聚体检测的方法学的进展1、三P试验:FDP碎片X和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FM复合物的定性试验。
缺点:敏感性差,DIC阳性率30-60%,试验时间长,干扰因素多,采血不顺,溶血均可影响结果,只能定性不能定量.2、胶乳凝集法:简单快速缺点:敏感性低,定性或定量倍比稀释,费试剂,重复性差。
3、ELISA法:敏感性高,能定量缺点:操作烦,时间长,无法满足急诊需求。
4、免疫渗滤胶体金显色反应法:采用同种单克隆抗体夹心,即以包被的抗体捕获血浆中抗原(D-二聚体)加入偶联有胶体金的同种抗体显色.抗体特异性高,可与含D—二聚体的多种片断结合可提高试验的敏感度。
D二聚体临床意义

D-二聚体测定临床意义及临床应用
测定纤溶系统主要因子,对于诊 断与治疗纤溶系统疾病(如DIC, 各种 血栓)及与纤溶系统有关疾病(如肿瘤, 妊娠综合症), 以及溶栓治疗监测, 有 着重要的意义。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的水平升高, 表明体内存在着频繁的纤维蛋白降 解过程。因此,纤维D-二聚体是深 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弥漫 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关键指标。
参考值<0.3mg/L;接近或
>0.3mg/l应考虑疾病状态。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1
1、DIC的早期诊断
DIC病人D-二聚体水平都 明显升高。
对于亚临床DIC诊断更有 帮助。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2
2. 深静脉血栓(DVT)的筛查 血浆D-二聚体阴性可排除DVT的可
能性。造影证实DVT者D-二聚体100%阳 性。可作溶栓治疗和肝素抗凝的用药指 导及疗效观察。
总结
D-二聚体阳性的DVT病人,对抗凝 及溶栓敏感,近期疗效好,但DVT 容易复发,而D-二聚体阴性的DVT 病人,对抗凝及溶栓一般敏感,但 DVT治愈后复发率低,因此,从这 一角度来说,如果有条件的话, DVT确诊后检验一下这一指标可以 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该试验缺点: 敏感性差,DIC阳性率30-69%;只
能定性不能定量,试验时间长;干扰因素 多:采血不顺、溶血均可影响结果。现以 D-二聚体替代该试验。
D-二聚体测定
胶乳凝集法:简单快速,但敏感 性低,定性或半定量。
ELISA:敏感性高能定量,操作烦, 时间长,无法满足急诊要求。
免疫渗滤法:敏感性高、定量、 快速、简便。测试范围(0.120mg/L),对继发性纤溶亢进有诊 断价值。
白水解酶,引起肿瘤宿主界面的
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D-dimer)是一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它在血液中存在,当血管受损或血液凝聚时,会释放出来。
因此,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用来评估凝血功能状态并帮助诊断和监测许多血栓性和凝血相关疾病。
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排除: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常常与血栓形成相关。
在怀疑存在深静脉血栓栓塞症(DVT)或肺栓塞症(PE)的患者中,可以检测D二聚体水平。
升高的D二聚体水平提示可能存在血栓,但并不能确诊,而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来确认诊断。
2.血栓病变风险评估:D二聚体水平升高还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栓病变风险。
对于有高风险的患者,如老年人、癌症患者、手术后患者等,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帮助判断其是否存在潜在的血栓形成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血液凝固功能监测:一些疾病或药物治疗可能导致患者血液凝固功能异常,如肝脏疾病、免疫性疾病、凝血因子活性缺乏等。
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评估患者的血液凝固功能状态,帮助医生监测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
4.协助抗凝治疗的监测:对于正在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帮助监测抗凝治疗的效果。
如果D二聚体水平仍然升高,可能意味着抗凝治疗不够有效,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其他治疗方案。
5.疾病预后评估:一些疾病的预后评估可以通过检测D二聚体水平来进行。
例如,对于肺栓塞症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可以帮助评估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从而指导临床决策。
总的来说,D二聚体升高是很多血栓性和凝血相关疾病的临床指标,可以作为诊断、风险评估、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估的重要依据。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D二聚体水平升高并不能单独用来诊断其中一种疾病,而是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其他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
D 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汇集D-二聚体(D-Dimer):是纤维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的降解产物之一,为继发性纤维所特有的代谢产物。
其含量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作为原发性与继发性纤维鉴别的可靠指标。
D-二聚体是辅助诊断或排除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指标,又是指导溶栓药物剂量应用的关键数据。
D-Dimer的临床意义及应用:常规类:1、深静脉血栓(DVT)形成、肺栓塞(PE)的排除;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3、溶栓治疗的监测;4、急性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测;5、肝脏疾病辅助诊断;6、恶性肿瘤辅助诊断;7、急性白血病的辅助诊断;8、外科手术后、器官移植排斥反应;9、糖尿病引起广泛的血栓病变;10、感染及组织损伤、坏死。
妇科类:1、妇产科病人妊高症、先兆子痫的检测;2、D-二聚体的检测对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早期诊断及预后有较高的敏感性;3、用于肺栓塞孕产妇的逐级诊断;4、妊娠合成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监测;5、用于复发性流产的查因。
儿科类:1、儿科危重新生儿检测凝血功能;(儿科各种急慢性感染、各种系统严重病变及新生儿时期的各种病例导致IDC的发生,如新生儿缺氧缺血、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坏死性肠炎及新生儿重度窒息;2、新生儿肾病的应用:D-D二聚体的水平可作为肾病高凝状态的诊断和疗效检测指标之一;动态监测D-二聚体可作为临床判断有无肾损伤的指标之一;3、D-D二聚体的水平可作为儿童监测全身炎症反应(SIRS)危重程度,预测器官衰竭情况和预后的参考指标;4、对儿童外伤性脑梗死早期诊断和防治,监测和预后的评估有重大临床实用价值。
引起D-Dimer升高的可能因素: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及组织坏死、组织损伤、急性失血与慢性失血、口服避孕药、遗传性抗凝系统缺陷、糖尿病、长期卧床等均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适用人群:孕产妇、白血病患者、心梗、脑梗、外科手术者、栓塞患者、肝病患者、糖尿病患者、体内出血者、长期卧床者适用科室:血管外科、肾病科、普通外科、创伤外科、妇产科、泌尿外科、ICU、呼吸科、儿科。
血浆D-2聚体明显升高的意义

D—二聚体在其他一些疾病中的意义
很多疾病,造成体内凝血系统和或纤溶系统 的激活,从而造成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 而且这种激活和疾病的病期、严重程度和治 疗情况密切相关,因而在这些疾病中检测 D—二聚体的水平,可以作为疾病分期、判 断预后和指导治疗的一项评判标志。
D-二聚体和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 血浆D-二聚体阴性可排除DVT的可能性。造 影证实DVT者D-二聚体100%阳性。可作溶栓 治疗和肝素抗凝的用药指导及疗效观察。 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大小的变化。含量再增 高,预示血栓再发生;治疗期间持续较高, 血栓大小无变化,说明治疗无效。 陈旧性血栓不增高。
血浆D-2聚体明显升高的意义
D-2聚体的概念 导致D-2聚体升高的原因 D-2聚体的临床应用 D-2聚体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D—二聚体在其他一些疾病中的意义
聚体的概念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 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 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D-二聚体来源于纤 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D-2聚体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自从1971年Wilson等首先应用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用于诊断肺动脉栓塞 ,D-二聚体的检测在诊断肺动 脉栓塞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用一些敏感性高的 检测方法, 阴性的D-二聚体值对于肺动脉栓塞具有 理想的阴性预告作用,其值为0.99。阴性的结果可以 基本排除肺动脉栓塞,从而可以减少有创的检查, 如通气灌注扫描和肺动脉造影;避免盲目的抗凝治 疗 。D-二聚体的浓度和血栓的位置有关,在肺动脉 干主要分支的浓度较高,而在次要分支的浓度较低。
D-2聚体升高的原因
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 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心肌梗死、脑 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及组织坏死等均可 导致D-二聚体升高。特别对老年人及住院患 者,因患菌血症等病易引起凝血异常而导致 D-二聚体升高。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1.检测原理概述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它的存在反映了体内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是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
检测D-二聚体的原理主要基于其抗原-抗体反应,利用特异性抗体与血浆中的D-二聚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进而通过比色法、免疫比浊法或荧光免疫法等手段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
2.检测方法介绍目前,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免疫比浊法:最常用方法之一,通过检测反应体系中浊度的变化来推算D-二聚体的浓度,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
乳胶凝集法:利用乳胶颗粒与D-二聚体特异性抗体结合后发生凝集反应,通过观察凝集程度来判断D-二聚体的存在与否,适用于快速筛查。
ELISA(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检测方法,通过酶促反应放大信号,定量检测D-二聚体浓度,适用于科研及特定临床需求。
3.正常参考值范围D-二聚体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因检测方法、实验室条件及人群差异而略有不同,一般健康人群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小于0.5mg/L(酶具体 值需参照各实验室标准)。
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的正常范围可能会有所调整。
4.临床应用领域D-二聚体检测广泛应用于多个临床领域,包括但不限于: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心肌梗死等疾病的辅助诊断。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酶DIC):早期识别与病情监测。
妊娠并发症:如先兆子痫、胎盘早剥等风险的评估。
溶栓治疗监测:评估溶栓药物的效果及安全性。
5.(疾病诊断价值D-二聚体升高往往提示体内存在继发性纤溶亢进,对于上述疾病,尤其是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但其特异性不高,需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6.(治疗监测指标在治疗过程中,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可作为溶栓、抗凝治疗疗效的监测指标之一。
有效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通常会逐渐下降,若持续升高则可能提示治疗无效或存在新的血栓形成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二聚体检测临床意义
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
D-二聚体增高提示了与体内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栓性疾病相关。
同时也说明了纤溶活性的增强;临床上常见于弥慢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急性心肌梗塞、脑梗塞、恶性肿瘤、卵巢癌、肺癌、败血症、肝病、妊高征孕妇、先兆子痫、烧伤、外科手术、创伤和脓毒血症等均可使D-二聚体升高,但是D-二聚体检测的升高并不能说明血栓形
成的原因及位置,必须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测分析结果。
1.外科手术后: 组织损伤后对凝血系统的激活可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另外,除组织损伤可以导致出现血栓形成趋势外,如果患者自身存在遗传性抗凝缺陷,或者存在风险因素的情况下,易发生静脉血栓,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2.组织损伤: D-二聚体水平增高,D-二聚体水平增高的幅度与损伤的时间与程度相关。
3.急性失血与慢性失血: 都会导致D-二聚体水平增高。
4.恶性实体肿瘤:据统计恶性肿瘤患者中血栓发生率约10-30%,其中以腺癌并发血栓的发生率最高,其中包括前列腺癌、结肠癌、肾癌、膀胱癌、恶性组织细胞瘤等。
癌症患者术后血栓(特别是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可高达50%,其中90%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
肿瘤细胞内容物中有一种高糖物质,结构类似组织因子,在代谢过程中可以显著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一般情况下,恶性肿瘤时D-二聚体的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肿瘤,而形成的血栓多为静脉血栓,少数为DIC。
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病人是否伴有DIC和血栓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5.DIC: 由于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以及继发性纤溶亢进,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显著高于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筛选检测试验。
6.白血病: 白血病细胞中含有强烈的促凝物质,这种促凝物质的作用类似于组织凝血因子,可激活外源凝血系统。
绝大多数的白血病患者是形成DIC,极少数为静脉血栓。
白血病患者发病早期D—二聚体水平即升高,化疗后下降,动态观察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变化,有助于病情判断和疗效观察。
7.急性心肌梗死及脑血栓形成: 患者急性发病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D—二聚体检测不仅可作为观察心肌梗死病情的一项指标,而且也是观察溶栓治疗的一种理想检测方法8.正常妊娠后期的生理性高凝状态: D-二聚体水平增高,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
非孕妇女(p<0.05),但低于妊高征孕妇(p<0.05),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对妊高征患者高凝状态的诊断、疗效检测和预后判定有重要意义。
9.肺栓塞: 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且栓塞的面积以及栓子的大小与D-二聚体水平显著相关。
10.肝脏疾病: 研究发现肝脏疾病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并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11.继发性纤溶亢进: 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原发性纤溶症时,D-二聚体不增高。
陈旧性血栓形成时,D-二聚体不增高。
12.长期卧床、口服避孕药、遗传性抗凝系统缺陷等: 会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13.糖尿病: 存在广泛的血栓病变时,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14.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几乎所有的DVT患者D—二聚体呈阳性,血浆D—二聚体阴性可以基本排除DVT可能。
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大小的变化,因此可作为溶栓治疗和肝素抗凝的用药指导及疗效观察:治疗期间持续较高,说明治疗无效;含量再升高,预示血栓再发生。
15.肾病综合征以及肾功能衰竭: D-二聚体水平可显著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