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临床意义 (1)

临床上发现,结缔组织疾病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常高于 正常。
有国外学者研究发现,RA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关节 炎症活动度相关,且如果 D-二聚体长时间处于高水平, 也是RA愈后不良的预测指标。
文献1:
DAS28 评分与 D- 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r = 0.275, P < 0.05)
综上所述,RA 患者的 DD 升高主要为慢性炎症所致的纤溶亢进, 并不必然提示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而DD类似于类风湿关节 炎的一个炎症指标,可作为判断 RA 病情活动的参考指标,将 有助于类风湿性节炎的早期诊断与病情监测、疗效评估。
THANK YOU!
血栓栓塞的排除性诊断;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 脑梗死的诊断及预后判断; ACS的辅助诊断; 肝脏疾病的辅助诊断及预后判断; 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预后判断及疗效观察;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高凝状态的诊断及检测; 外科手术患者的预后判定; 溶栓治疗的监测
D-二聚体在临床上主要作用为阴性可以基本排除深静 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指南文献高度推荐将D-二聚体和临床评 估作为疑似VTE诊断的首要步骤。 研究表明,定量检测D-二聚体对肺栓塞的敏感性和阴 性预测值均为100%。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15级硕士 李果
D-二聚体
定义
纤维蛋白单体与凝血酶激活因子Ⅷ交联后的交联纤维蛋白, 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终末降解产物,是特异性的纤溶过 程标记物之一。 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导致继 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D-二聚体就会升高。
D-二聚体的形成
体内发生凝血DIC,深静脉血栓等
文献3
RA 血浆 DD 水平与 FIB、ESR、CRP、DAS28、 血小板(platelet, PLT) 呈显著正相关,与 Hb 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与年龄、 病程、RF 水平及抗 CCP 抗体水平无相关性。
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D-dimer)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主要由纤维蛋白原在纤溶酶原激活和溶栓作用下裂解而成。
正常情况下,D二聚体的水平较低。
然而,当身体发生血液凝块形成时,酶解的速率增加,导致D二聚体水平升高。
因此,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用于评估血栓形成的风险,以及一些与凝血系统异常相关的疾病。
1.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评估:D二聚体的升高常常是血栓形成的指标之一、在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血栓性疾病患者中,D二聚体水平往往明显升高。
因此,通过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早期诊断和评估血栓性疾病的严重程度。
2.癌症的筛查和监测:一些癌症患者由于肿瘤相关的高凝状态,其D二聚体水平也会升高。
因此,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用于筛查和监测癌症患者的血凝状态异常,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3.孕产妇血栓风险评估:妊娠期间,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和血液高凝状态的增加,孕妇发生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通过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孕妇的血栓风险,及时采取必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4.炎症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在炎症和感染性疾病中,由于机体内炎症反应的增强,纤维蛋白降解的速度加快,D二聚体水平也会升高。
因此,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用于炎症和感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
5.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D二聚体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等)等疾病的发生和严重程度。
总之,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评估血栓形成的风险、筛查和监测癌症患者的血凝状态异常、评估孕产妇的血栓风险、辅助诊断炎症和感染性疾病等方面。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D二聚体的升高并不能确定特定疾病的诊断,仅仅是作为一项辅助检查指标,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d-二聚体临床意义1

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活动性纤溶较好的指标,对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形成、脑血管疾病、肺栓塞、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后、急性心梗等疾病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D-二聚体检测还可用于溶栓药物的治疗监测指标。
1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DIC的特异性试验之一,通过对DIC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FDP和D-二聚体测定,其中仅D-二聚体能反映凝血酶原和纤溶酶的活性;若D-二聚体的含量>0.5mg/L,对DIC 高危患者具有极高的预报价值。
2 深静脉血栓形成(DIV)的筛查深静脉血栓形成单凭临床症状不能完全确诊,必须依赖静脉造影术,但静脉造影属有创伤性检查。
因此,有效的筛查试验显得尤为重要。
临床实践证明D-二聚体检测是DIV筛查的有效手段。
静脉造影确诊为DIV的病人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
所以临床上怀疑为DIV时如果血浆D-二聚体测定结果正常,可完全排除DIV的诊断,从而避免了做静脉造影检查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危险。
3 脑血管疾病脑血管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结果显著高于正常,其中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又显著高于恢复期,而中风恢复时则不升高。
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与年龄有关,≥75岁的高龄组患者与正常人有较大差异。
4 肝脏疾病及恶性肿瘤在肝脏疾病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且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其中肝硬化和肝脏肿瘤患者明显高于急、慢性肝炎病人。
在肝脏疾病患者中,D-二聚体增高提示患者体内纤溶增高,可能伴有一种隐匿性DIC过程,所以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肝脏疾病的诊断、预后判定是较有价值的试验指标。
5 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正常人,且增高水平明显。
其中胸外科大手术高于其他手术,表明术后患者体内有微血栓形成,并有纤溶活性增强。
因此,动态观察术后患者D-二聚体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判定有重要意义。
6 溶栓治疗的监测在溶栓药物的作用下,血栓被迅速溶解,血浆中D-二聚体明显增高。
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D-dimer)是一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它在血液中存在,当血管受损或血液凝聚时,会释放出来。
因此,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用来评估凝血功能状态并帮助诊断和监测许多血栓性和凝血相关疾病。
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排除: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常常与血栓形成相关。
在怀疑存在深静脉血栓栓塞症(DVT)或肺栓塞症(PE)的患者中,可以检测D二聚体水平。
升高的D二聚体水平提示可能存在血栓,但并不能确诊,而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来确认诊断。
2.血栓病变风险评估:D二聚体水平升高还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栓病变风险。
对于有高风险的患者,如老年人、癌症患者、手术后患者等,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帮助判断其是否存在潜在的血栓形成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血液凝固功能监测:一些疾病或药物治疗可能导致患者血液凝固功能异常,如肝脏疾病、免疫性疾病、凝血因子活性缺乏等。
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评估患者的血液凝固功能状态,帮助医生监测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
4.协助抗凝治疗的监测:对于正在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帮助监测抗凝治疗的效果。
如果D二聚体水平仍然升高,可能意味着抗凝治疗不够有效,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其他治疗方案。
5.疾病预后评估:一些疾病的预后评估可以通过检测D二聚体水平来进行。
例如,对于肺栓塞症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可以帮助评估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从而指导临床决策。
总的来说,D二聚体升高是很多血栓性和凝血相关疾病的临床指标,可以作为诊断、风险评估、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估的重要依据。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D二聚体水平升高并不能单独用来诊断其中一种疾病,而是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其他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1.检测原理概述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它的存在反映了体内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是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
检测D-二聚体的原理主要基于其抗原-抗体反应,利用特异性抗体与血浆中的D-二聚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进而通过比色法、免疫比浊法或荧光免疫法等手段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
2.检测方法介绍目前,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免疫比浊法:最常用方法之一,通过检测反应体系中浊度的变化来推算D-二聚体的浓度,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
乳胶凝集法:利用乳胶颗粒与D-二聚体特异性抗体结合后发生凝集反应,通过观察凝集程度来判断D-二聚体的存在与否,适用于快速筛查。
ELISA(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检测方法,通过酶促反应放大信号,定量检测D-二聚体浓度,适用于科研及特定临床需求。
3.正常参考值范围D-二聚体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因检测方法、实验室条件及人群差异而略有不同,一般健康人群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小于0.5mg/L(酶具体 值需参照各实验室标准)。
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的正常范围可能会有所调整。
4.临床应用领域D-二聚体检测广泛应用于多个临床领域,包括但不限于: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心肌梗死等疾病的辅助诊断。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酶DIC):早期识别与病情监测。
妊娠并发症:如先兆子痫、胎盘早剥等风险的评估。
溶栓治疗监测:评估溶栓药物的效果及安全性。
5.(疾病诊断价值D-二聚体升高往往提示体内存在继发性纤溶亢进,对于上述疾病,尤其是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但其特异性不高,需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6.(治疗监测指标在治疗过程中,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可作为溶栓、抗凝治疗疗效的监测指标之一。
有效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通常会逐渐下降,若持续升高则可能提示治疗无效或存在新的血栓形成风险。
临床检验-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D - 二聚体与肺系疾病
1.D - 二聚体和肺动脉高压的关系 D - 二聚体检测对于评估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病人有一定作用,有助于确定重症高危患者。 Shitrit 等报告血浆 D - 二聚体水平与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P=0.01)及肺动脉压(P=0.03)呈正相 关,与动脉血氧饱和度(P=0.03)及 6 分钟行走距离(P=0.04)呈负相关。 2 年生存率也与血浆 D - 二聚体水平呈负相关(P=0.004),血浆二聚体水平较高者预后较差。 血浆 D - 二聚体水平与性别、年龄、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及心脏指数无相关性。
11
D - 二聚体与肾脏疾病
1.D - 二聚体和肾病中检测的关系 国内诸葛洪等对 47 例儿童肾脏病患者及 15 例正常健康儿进行血浆 D - 二聚体和血 FDP 测定,并对 15 例肾病患儿在应用抗凝治疗前后作动态检测。 结果不同肾病患儿血 D - 二聚体值均高于正常组,其中以肾病组升高更为显著(P<0.01);15 例肾病患 儿动态检测结果表明经过抗凝治疗后血 D - 二聚体值下降并接近正常。 结果提示:在无临床栓塞表现 的儿童肾脏病,测定 D - 二聚体可间接预测高凝状态存在,并可作抗凝药物治疗的依据和预后估计。
10
D - 二聚体与肝脏疾病
1.D - 二聚体和肝脏疾病中检测的关系 在肝脏疾病中,血浆 D - 二聚体的含量明显增高,且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Wilder 等测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9 例急性和慢性肝病患者血浆 D - 二聚体,其中 48 例有不同程度地升高。
晋光荣等发现各型肝炎患者 D - 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可能与抗凝系统受损有关。抗纤溶酶及 AT—Ⅲ 等由肝脏合成,肝病时其合成减少,造成纤溶亢进,在纤溶酶激活下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降 解,其降解产物 D - 二聚体等明显升高。 因此,D - 二聚体的浓度可能可以作为一个判断肝脏受损程度的标志。
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FXIIIa交联形成纤维蛋白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的升高表明存在继发性纤溶亢进。
D-二聚体检测对于诊断凝血纤溶系统疾病、溶血栓治疗的监测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静脉血栓对D-二聚体检测具有高敏感性,但特异性不高,故不能单凭D-二聚体水平升高来诊断静脉血栓。
D-二聚体检测的价值就在于其有高度阴性预测值,主要用于1、排除深静脉血栓;2、排除肺血栓栓塞;3、DIC诊断;4、溶血栓药物治疗的监测
D-二聚体检测阴性患者,仍有极少数患者(约2%)伴静脉血栓,其原因是1、血栓体积很小或远端小血栓,放射线/超声检查出现阳性;2、临床表现与标本采集时间相隔太长(>14天),纤溶活性降低;3、陈旧性血栓。
D-二聚体检测假阴性原因分析
D一二聚体检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素,常会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
归纳起来,主要的影响因素为以下7个方面的因素:1、受检者状态的影响,2、标本采集,3、抗凝剂,4、检测试剂盒和仪器,5、检测方法,6、操作者技术,7、干扰物质
对照上面的影响因素,我们分析出现假阴性的主要原因为检测方法的局限性。
资料显示,D-二聚体检测阴性者,仍有极少数患者(<2%)伴静脉血栓,其原因是血栓体积很小或血栓位于远端小血栓,或为陈旧性血栓,D-二聚体含量太低。
D-二聚体检测只能反应当时机体是否有血栓,不能预测今后是否会发生血栓。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是一种血液中的特定蛋白质,其临床意义是评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在体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时,血液中会释放出一种叫做D二聚体的分子。
因此,通过检测D二聚体的水平,可以帮助确定是否存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该病情的严重程度。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以导致血栓阻塞静脉,从而影响正常的血流循环。
如果未被及时诊断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还可能引发肺栓塞等更为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准确评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和严重程度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十分重要。
通过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辅助医生判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当身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时,血浆中的D二聚体水平会升高。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D二聚体的水平也可能在其他情况下升高,如艾滋病毒感染、恶性肿瘤和肝功能不全等。
因此,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其他检验结果综合判断,而不是仅仅依靠D二聚体的水平来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不仅在于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还可以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预后。
根据D二聚体的水平高低,医生可以推断血栓形成的活动程度和所在位置。
较高的D二聚体水平通常意味着血栓的形成和溶解速度较快,血栓位于较近的位置。
反之,较低的D二聚体水平可能代表血栓形成和溶解速度较慢,血栓位于较远的位置。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D二聚体检测并不是一个特异性很高的指标,它仅能辅助其他临床信息来评估深静脉血栓形成。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结合其他检测方法,如超声心动图和静脉造影等,来确定诊断和治疗的决策。
总之,D二聚体的检测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评估其水平,可以辅助医生判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从而指导治疗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D二聚体的检测仅能作为一个辅助判断指标,并不能单独用于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二聚体检测临床意义
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
D-二聚体增高提示了与体内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栓性疾病相关。
同时也说明了纤溶活性的增强;临床上常见于弥慢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急性心肌梗塞、脑梗塞、恶性肿瘤、卵巢癌、肺癌、败血症、肝病、妊高征孕妇、先兆子痫、烧伤、外科手术、创伤和脓毒血症等均可使D-二聚体升高,但是D-二聚体检测的升高并不能说明血栓形
成的原因及位置,必须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测分析结果。
1.外科手术后: 组织损伤后对凝血系统的激活可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另外,除组织损伤可以导致出现血栓形成趋势外,如果患者自身存在遗传性抗凝缺陷,或者存在风险因素的情况下,易发生静脉血栓,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2.组织损伤: D-二聚体水平增高,D-二聚体水平增高的幅度与损伤的时间与程度相关。
3.急性失血与慢性失血: 都会导致D-二聚体水平增高。
4.恶性实体肿瘤:据统计恶性肿瘤患者中血栓发生率约10-30%,其中以腺癌并发血栓的发生率最高,其中包括前列腺癌、结肠癌、肾癌、膀胱癌、恶性组织细胞瘤等。
癌症患者术后血栓(特别是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可高达50%,其中90%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
肿瘤细胞内容物中有一种高糖物质,结构类似组织因子,在代谢过程中可以显著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一般情况下,恶性肿瘤时D-二聚体的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肿瘤,而形成的血栓多为静脉血栓,少数为DIC。
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病人是否伴有DIC和血栓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5.DIC: 由于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以及继发性纤溶亢进,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显著高于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筛选检测试验。
6.白血病: 白血病细胞中含有强烈的促凝物质,这种促凝物质的作用类似于组织凝血因子,可激活外源凝血系统。
绝大多数的白血病患者是形成DIC,极少数为静脉血栓。
白血病患者发病早期D—二聚体水平即升高,化疗后下降,动态观察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变化,有助于病情判断和疗效观察。
7.急性心肌梗死及脑血栓形成: 患者急性发病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D—二聚体检测不仅可作为观察心肌梗死病情的一项指标,而且也是观察溶栓治疗的一种理想检测方法8.正常妊娠后期的生理性高凝状态: D-二聚体水平增高,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
非孕妇女(p<0.05),但低于妊高征孕妇(p<0.05),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对妊高征患者高凝状态的诊断、疗效检测和预后判定有重要意义。
9.肺栓塞: 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且栓塞的面积以及栓子的大小与D-二聚体水平显著相关。
10.肝脏疾病: 研究发现肝脏疾病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并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11.继发性纤溶亢进: 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原发性纤溶症时,D-二聚体不增高。
陈旧性血栓形成时,D-二聚体不增高。
12.长期卧床、口服避孕药、遗传性抗凝系统缺陷等: 会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13.糖尿病: 存在广泛的血栓病变时,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14.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几乎所有的DVT患者D—二聚体呈阳性,血浆D—二聚体阴性可以基本排除DVT可能。
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大小的变化,因此可作为溶栓治疗和肝素抗凝的用药指导及疗效观察:治疗期间持续较高,说明治疗无效;含量再升高,预示血栓再发生。
15.肾病综合征以及肾功能衰竭: D-二聚体水平可显著增高。
D二聚体明显增高之后要查哪些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