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检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检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48例考虑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采用统计学方法检验,同时与下肢顺行静脉造影结果对照,并对作为诊断性实验指标的临界标准进行评价。
结果:正常对照组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组D-二聚体含量有显著性差异;将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500ng/ml作为判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界标准,D-二聚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评价指标如下: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5%、阴性预期值为100%、诊断准确率为85%。
结论:D-二聚体含量检测可作为排除DVT的首选筛查试验。
关键词D-二聚体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急性期可并发肺栓塞(PE),而肺栓塞是导致脑卒中患者病情加重和死亡的重要因素[1]。
目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实验室检查主要有下肢顺行性静脉造影,其本身也可以引起血栓形成。
因此寻找一种简单,迅速而无创伤性的诊断方法一直是众多学者的愿望。
在凝血或血栓形成过程中,凝血酶水解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被激活成纤维蛋白单体,然后在因子XⅢ作用下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血液凝固,血栓形成。
血栓在纤溶酶的作用下降解成大小不规则的多肽小片段,其中最小的片段和最简单的降解产物即是D-二聚体。
血液中D-二聚体浓度的增高,不但反映了纤溶系统的活性,而且揭示了凝血过程的先期发生。
因此,如血液D-二聚体水平异常增高,则可揭示凝血和纤溶活性的异常。
测定血液中的D-二聚体含量,可以判定血栓的存在。
本文是通过免疫比浊法对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测定,从而探讨对D-二聚体进行检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本院外科住院病人,临床上考虑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共48例,男25例,女23例,平均年龄51.3 ±12.5岁。
血栓形成的时间2~30天,平均13天。
血浆中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血浆中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李玲芬
【期刊名称】《淮海医药》
【年(卷),期】2007(025)001
【摘要】目的探讨FDP、D-二聚体在临床治疗应用.方法 FDP、D-二聚体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标记乳胶颗粒,与待测血浆混合.当血浆中FDP含量≥5 μg/ml,D-D聚体含量≥5μg/ml时,标记的乳胶颗粒则发生凝集呈现阳性反应.结果DIC时,血浆FDP、D-二聚体明显增高,呈阳性反应,要结合临床表现警惕DIC前状态的存在.D-D聚体
在原发性纤溶时正常,继发性纤溶亢进时显著增高,是两者鉴别的重要指标.结论 FDP、D-二聚体对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可作为血管内凝血,纤溶和血栓形成的标志物.
【总页数】2页(P94-封3)
【作者】李玲芬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252医院,检验科,河北,保定,0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3.31
【相关文献】
1.血浆D-二聚体、FDP、ATⅢ的测定在DIC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J], 聂兴旺;罗艳;闭珏
2.血浆D-二聚体和FDP测定在高龄孕妇中的临床意义 [J], 吴清治
3.血浆D-二聚体测定在脑出血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J], 刘志凡
4.血浆D-二聚体测定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疗中的临床意义 [J], 殷勇
5.血浆D-二聚体测定及双下肢静脉彩超在老年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中的临床意义 [J], 蔡玉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D二聚体是一种纤溶系统的参数,是指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在凝血系统激活后,被凝血酶裂解产生的产物。
它反映了体内纤溶过程的活性和程度,因此可以用于检测和评估机体炎症、血栓形成及其他相关疾病的风险和临床意义。
1.血栓疾病的评估:D二聚体水平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因此可以作为评估血栓疾病风险的指标。
例如,D二聚体的测定可以用于评估深静脉血栓形成、肺血栓栓塞症等血栓相关疾病的风险程度。
一般来说,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能意味着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但需要注意的是,D二聚体的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血栓形成已经发生,因此还需要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炎症反应的监测:炎症反应的激活也会导致D二聚体水平升高。
因此,D二聚体的测定可以用于监测炎症疾病的病情进展和疗效评价。
例如,在感染、炎症性肠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中,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可以反映机体炎症反应的活跃程度,有助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3.恶性肿瘤的诊断和疗效评价:一些研究表明,恶性肿瘤患者体内的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活性增加,导致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
因此,D二聚体的测定可以作为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指标。
此外,通过监测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还可以评估抗肿瘤治疗的疗效和预后。
4.预测和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
因此,D二聚体的测定可以作为预测和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指标。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D二聚体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其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临床医生在解读检测结果时应综合考虑病史、临床症状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
此外,D二聚体的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存在病理过程,因此在临床实践中仍应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总之,D二聚体的检测和临床意义主要包括评估血栓疾病风险、监测炎症反应、恶性肿瘤的诊断和疗效评价,以及预测和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等。
D二聚体临床意义
D二聚体临床意义D二聚体(D-Dimer)是一种血液中的蛋白质片段,主要由纤维蛋白降解产生,其浓度反映了血液凝块的形成和溶解过程。
D二聚体检测已经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对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诊断、筛查和监测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一、D二聚体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关系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E),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危及生命。
D二聚体在VTE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浓度升高可以提示凝血活动增强或溶解功能受损,从而提示VTE的可能性。
研究表明,D二聚体的敏感度较高,特异度较低,因此可以作为VTE的初筛指标。
对于怀疑患有VTE的患者,通过检测D二聚体的浓度可以帮助初步确定是否存在凝血异常的可能。
如果D二聚体升高,需要进一步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多普勒、CT肺动脉造影等)来确认VTE的诊断。
此外,D二聚体还可以用于VTE的治疗监测。
在VTE患者接受抗凝治疗期间,D二聚体的浓度可以反映治疗效果。
如果D二聚体浓度持续下降,说明抗凝治疗有效;反之,如果D二聚体浓度反弹或持续升高,可能提示治疗无效或复发。
二、D二聚体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除了VTE的诊断和治疗监测,D二聚体还可应用于其他一些疾病的辅助诊断和预后评估。
1.心脏病:心肌梗死后,血管内膜破裂导致血小板激活和凝血活性增加,D二聚体的浓度通常会升高。
因此,D二聚体可以作为心肌梗死的附加指标,帮助评估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2.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患者往往伴有高凝状态,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和凝血系统活性增加,导致D二聚体的产生和释放增加。
因此,D二聚体可以作为评估肿瘤患者的血液凝块形成风险的指标。
3.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病毒性肺炎等)会导致炎症反应和凝血系统激活,D二聚体的浓度常常升高。
在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中,D二聚体可以作为一个辅助指标。
三、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和局限性尽管D二聚体在VTE的诊断和治疗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仍有一些局限性需要考虑。
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D-dimer)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主要由纤维蛋白原在纤溶酶原激活和溶栓作用下裂解而成。
正常情况下,D二聚体的水平较低。
然而,当身体发生血液凝块形成时,酶解的速率增加,导致D二聚体水平升高。
因此,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用于评估血栓形成的风险,以及一些与凝血系统异常相关的疾病。
1.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评估:D二聚体的升高常常是血栓形成的指标之一、在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血栓性疾病患者中,D二聚体水平往往明显升高。
因此,通过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早期诊断和评估血栓性疾病的严重程度。
2.癌症的筛查和监测:一些癌症患者由于肿瘤相关的高凝状态,其D二聚体水平也会升高。
因此,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用于筛查和监测癌症患者的血凝状态异常,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3.孕产妇血栓风险评估:妊娠期间,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和血液高凝状态的增加,孕妇发生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通过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孕妇的血栓风险,及时采取必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4.炎症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在炎症和感染性疾病中,由于机体内炎症反应的增强,纤维蛋白降解的速度加快,D二聚体水平也会升高。
因此,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用于炎症和感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
5.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D二聚体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等)等疾病的发生和严重程度。
总之,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评估血栓形成的风险、筛查和监测癌症患者的血凝状态异常、评估孕产妇的血栓风险、辅助诊断炎症和感染性疾病等方面。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D二聚体的升高并不能确定特定疾病的诊断,仅仅是作为一项辅助检查指标,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D二聚体临床意义
D二聚体临床意义D二聚体(D-dimer)是一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测量可以用于评估血栓形成和血管内皮细胞破坏的程度。
D二聚体水平的测量在临床上有很大的意义。
首先,D二聚体在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的诊断中非常重要。
当血管受损时,血液中会释放出纤维蛋白原,进一步引发凝血系统的激活,形成血栓。
D二聚体是血栓形成和纤维蛋白降解的产物,因此它在检测和诊断血栓疾病方面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DVT和PE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如果不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甚至致命的后果。
因此,D二聚体是一种快速、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可用于筛查患者是否存在血栓。
其次,D二聚体对于判断血管破裂的程度以及出血风险的评估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水平也可以反映出血管内皮细胞的破坏程度。
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纤维蛋白会被激活,并进一步被降解,产生D二聚体。
因此,D二聚体水平可以作为评估血管内皮损伤和炎症反应的指标。
一些临床研究表明,D二聚体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其他血管疾病的风险相关。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D二聚体水平与肿瘤的发生和恶化相关。
因此,在临床上通过测量D二聚体水平,可以评估患者的疾病风险,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此外,D二聚体还在其他一些疾病的诊断和监测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例如,在感染性疾病中,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常常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病程相关。
一些研究还发现,D二聚体可以用于评估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的活动性。
在肝病中,D二聚体也可以作为严重肝炎和肝纤维化的指标之一总之,D二聚体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快速、非侵入性地评估血栓形成和血管损伤的程度,从而帮助医生进行准确定位和诊断。
此外,D二聚体还可以用于评估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肝病等其他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风险。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D二聚体水平不是特异性指标,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还需要结合其他相关指标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和诊断。
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D-dimer)是一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它在血液中存在,当血管受损或血液凝聚时,会释放出来。
因此,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用来评估凝血功能状态并帮助诊断和监测许多血栓性和凝血相关疾病。
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排除: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常常与血栓形成相关。
在怀疑存在深静脉血栓栓塞症(DVT)或肺栓塞症(PE)的患者中,可以检测D二聚体水平。
升高的D二聚体水平提示可能存在血栓,但并不能确诊,而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来确认诊断。
2.血栓病变风险评估:D二聚体水平升高还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栓病变风险。
对于有高风险的患者,如老年人、癌症患者、手术后患者等,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帮助判断其是否存在潜在的血栓形成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血液凝固功能监测:一些疾病或药物治疗可能导致患者血液凝固功能异常,如肝脏疾病、免疫性疾病、凝血因子活性缺乏等。
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评估患者的血液凝固功能状态,帮助医生监测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
4.协助抗凝治疗的监测:对于正在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帮助监测抗凝治疗的效果。
如果D二聚体水平仍然升高,可能意味着抗凝治疗不够有效,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其他治疗方案。
5.疾病预后评估:一些疾病的预后评估可以通过检测D二聚体水平来进行。
例如,对于肺栓塞症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可以帮助评估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从而指导临床决策。
总的来说,D二聚体升高是很多血栓性和凝血相关疾病的临床指标,可以作为诊断、风险评估、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估的重要依据。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D二聚体水平升高并不能单独用来诊断其中一种疾病,而是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其他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1.检测原理概述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它的存在反映了体内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是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
检测D-二聚体的原理主要基于其抗原-抗体反应,利用特异性抗体与血浆中的D-二聚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进而通过比色法、免疫比浊法或荧光免疫法等手段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
2.检测方法介绍目前,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免疫比浊法:最常用方法之一,通过检测反应体系中浊度的变化来推算D-二聚体的浓度,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
乳胶凝集法:利用乳胶颗粒与D-二聚体特异性抗体结合后发生凝集反应,通过观察凝集程度来判断D-二聚体的存在与否,适用于快速筛查。
ELISA(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检测方法,通过酶促反应放大信号,定量检测D-二聚体浓度,适用于科研及特定临床需求。
3.正常参考值范围D-二聚体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因检测方法、实验室条件及人群差异而略有不同,一般健康人群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小于0.5mg/L(酶具体 值需参照各实验室标准)。
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的正常范围可能会有所调整。
4.临床应用领域D-二聚体检测广泛应用于多个临床领域,包括但不限于: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心肌梗死等疾病的辅助诊断。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酶DIC):早期识别与病情监测。
妊娠并发症:如先兆子痫、胎盘早剥等风险的评估。
溶栓治疗监测:评估溶栓药物的效果及安全性。
5.(疾病诊断价值D-二聚体升高往往提示体内存在继发性纤溶亢进,对于上述疾病,尤其是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但其特异性不高,需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6.(治疗监测指标在治疗过程中,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可作为溶栓、抗凝治疗疗效的监测指标之一。
有效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通常会逐渐下降,若持续升高则可能提示治疗无效或存在新的血栓形成风险。
临床检验-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D - 二聚体与肺系疾病
1.D - 二聚体和肺动脉高压的关系 D - 二聚体检测对于评估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病人有一定作用,有助于确定重症高危患者。 Shitrit 等报告血浆 D - 二聚体水平与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P=0.01)及肺动脉压(P=0.03)呈正相 关,与动脉血氧饱和度(P=0.03)及 6 分钟行走距离(P=0.04)呈负相关。 2 年生存率也与血浆 D - 二聚体水平呈负相关(P=0.004),血浆二聚体水平较高者预后较差。 血浆 D - 二聚体水平与性别、年龄、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及心脏指数无相关性。
11
D - 二聚体与肾脏疾病
1.D - 二聚体和肾病中检测的关系 国内诸葛洪等对 47 例儿童肾脏病患者及 15 例正常健康儿进行血浆 D - 二聚体和血 FDP 测定,并对 15 例肾病患儿在应用抗凝治疗前后作动态检测。 结果不同肾病患儿血 D - 二聚体值均高于正常组,其中以肾病组升高更为显著(P<0.01);15 例肾病患 儿动态检测结果表明经过抗凝治疗后血 D - 二聚体值下降并接近正常。 结果提示:在无临床栓塞表现 的儿童肾脏病,测定 D - 二聚体可间接预测高凝状态存在,并可作抗凝药物治疗的依据和预后估计。
10
D - 二聚体与肝脏疾病
1.D - 二聚体和肝脏疾病中检测的关系 在肝脏疾病中,血浆 D - 二聚体的含量明显增高,且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Wilder 等测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9 例急性和慢性肝病患者血浆 D - 二聚体,其中 48 例有不同程度地升高。
晋光荣等发现各型肝炎患者 D - 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可能与抗凝系统受损有关。抗纤溶酶及 AT—Ⅲ 等由肝脏合成,肝病时其合成减少,造成纤溶亢进,在纤溶酶激活下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降 解,其降解产物 D - 二聚体等明显升高。 因此,D - 二聚体的浓度可能可以作为一个判断肝脏受损程度的标志。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一、概述正常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可将纤维蛋白原裂解为纤维蛋白单体,再激活凝血因子ⅩⅢ,催化纤维蛋白单体发生交联,最后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凝块。
D-二聚体(D-D)是纤溶酶降解交联纤维蛋白后生成的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体内活动性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
二、检测方法1、血浆D-D检测方法较多,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联免疫荧光试验、全血凝集试验、乳胶凝集试验、免疫比浊法等。
2、较为理想的 D-D检测方法应该具有以下特点:①可以定量检测;②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③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④结果处于临界值水平时的变异系数低;⑤方法简便,快速。
目前临床多用乳胶凝集免疫比浊法在全自动血凝仪上进行定量检测。
三、参考值1、定性:凝集法:阴性。
2、定量:D-D检测试剂品种繁多,在试剂检测的线性范围,参考区间等性能方面也有很大差异。
一般D-D的正常阈值为0.5mg/L,随年龄增长,D-D有升高趋势。
四、临床意义1、D-D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D-D是临床检测血栓形成的敏感标志物,但缺乏特异性。
因此,依据正常阈值范围内的D-D水平有助于排除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的诊断,D-D对VTE有高敏感度(82%~100%)、低特异度(40%~43%)和高阴性预测值(95%)的特点。
健康人血液中D-D含量很低,而在血栓形成与继发性纤溶时 D-D浓度显著增高,常大2~3 mg/L。
当D-D<0.5mg/L 时血栓形成的可能性较小,但如临床上已有明显的血栓形成所致的症状与体征时, D-D仍<0.5mg/L,则应考虑患者有无纤溶活性低下的可能。
2、D-D与妊娠健康妊娠人群血浆D-D水平生理性升高,目前尚无统一的正常妊娠妇女血浆D-D的参考范围。
D-D随孕期增加而逐渐升高,可高至基础值的3~4倍,妊娠晚期达到高峰,分娩后D-D水平降至正常。
3、D-D与DICDIC是凝血酶生成增加和纤溶增强导致的消耗性凝血病。
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FXIIIa交联形成纤维蛋白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的升高表明存在继发性纤溶亢进。
D-二聚体检测对于诊断凝血纤溶系统疾病、溶血栓治疗的监测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静脉血栓对D-二聚体检测具有高敏感性,但特异性不高,故不能单凭D-二聚体水平升高来诊断静脉血栓。
D-二聚体检测的价值就在于其有高度阴性预测值,主要用于1、排除深静脉血栓;2、排除肺血栓栓塞;3、DIC诊断;4、溶血栓药物治疗的监测
D-二聚体检测阴性患者,仍有极少数患者(约2%)伴静脉血栓,其原因是1、血栓体积很小或远端小血栓,放射线/超声检查出现阳性;2、临床表现与标本采集时间相隔太长(>14天),纤溶活性降低;3、陈旧性血栓。
D-二聚体检测假阴性原因分析
D一二聚体检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素,常会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
归纳起来,主要的影响因素为以下7个方面的因素:1、受检者状态的影响,2、标本采集,3、抗凝剂,4、检测试剂盒和仪器,5、检测方法,6、操作者技术,7、干扰物质
对照上面的影响因素,我们分析出现假阴性的主要原因为检测方法的局限性。
资料显示,D-二聚体检测阴性者,仍有极少数患者(<2%)伴静脉血栓,其原因是血栓体积很小或血栓位于远端小血栓,或为陈旧性血栓,D-二聚体含量太低。
D-二聚体检测只能反应当时机体是否有血栓,不能预测今后是否会发生血栓。
d2聚体的临床意义
d2聚体的临床意义D2聚体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指标,其测量结果关联着许多疾病的发生和预后。
本文将从分子结构、生理功能、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阐述D2聚体的临床意义。
一、D2聚体的分子结构D2聚体是由两个D-dimer单体结合而成的二聚体,也称为D2二聚体。
D-dimer是血浆中纤维蛋白脱聚产物,在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中释放出来。
D2二聚体的分子量相对较小,约为180 kDa,容易通过肾脏排泄,因此其半衰期较D-dimer更短。
二、D2聚体的生理功能D2聚体在正常情况下没有生理功能,但在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中,D2聚体的产生对于维持血管的完整性和血液的正常流动起到重要作用。
在疾病状态下,D2聚体水平的升高与炎症反应、血栓形成等临床表现相关。
三、D2聚体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D2聚体水平的升高常见于各种疾病中,如深静脉血栓、肝炎病毒感染、癌症、心脏病、肺炎等。
在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中,D2聚体的测量可以作为筛查工具,但其敏感性较低,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一同判断。
在监测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过程中,D2聚体水平的下降可以预示病情的好转,而持续升高则是预后不良的风险征兆。
四、D2聚体在疾病治疗中的意义在肺栓塞的治疗中,D2聚体的测量可以用于判断抗凝治疗的疗效,当D2聚体水平持续上升或未下降时,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在某些癌症患者中,D2聚体水平的动态变化可以用于评估放疗或化疗的疗效,其下降可以预示肿瘤缩小或消失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D2聚体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水平的变化可以作为检测疾病、监测病情、指导治疗的重要指标。
但在临床应用中,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以达到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是一种血液中的特定蛋白质,其临床意义是评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在体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时,血液中会释放出一种叫做D二聚体的分子。
因此,通过检测D二聚体的水平,可以帮助确定是否存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该病情的严重程度。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以导致血栓阻塞静脉,从而影响正常的血流循环。
如果未被及时诊断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还可能引发肺栓塞等更为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准确评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和严重程度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十分重要。
通过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辅助医生判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当身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时,血浆中的D二聚体水平会升高。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D二聚体的水平也可能在其他情况下升高,如艾滋病毒感染、恶性肿瘤和肝功能不全等。
因此,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其他检验结果综合判断,而不是仅仅依靠D二聚体的水平来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不仅在于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还可以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预后。
根据D二聚体的水平高低,医生可以推断血栓形成的活动程度和所在位置。
较高的D二聚体水平通常意味着血栓的形成和溶解速度较快,血栓位于较近的位置。
反之,较低的D二聚体水平可能代表血栓形成和溶解速度较慢,血栓位于较远的位置。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D二聚体检测并不是一个特异性很高的指标,它仅能辅助其他临床信息来评估深静脉血栓形成。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结合其他检测方法,如超声心动图和静脉造影等,来确定诊断和治疗的决策。
总之,D二聚体的检测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评估其水平,可以辅助医生判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从而指导治疗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D二聚体的检测仅能作为一个辅助判断指标,并不能单独用于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浆d2聚体的临床意义
血浆d2聚体的临床意义血浆D2聚体是一种由两个D-二聚体单元结合而成的大分子复合物,其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下面将从血浆D2聚体的生理学作用、临床意义以及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血浆D2聚体的生理学作用1.促进纤维蛋白溶解血浆D2聚体可以与纤维蛋白进行结合,从而促进其溶解。
这是因为D2聚体可以与纤维蛋白单元之间的交联键进行竞争性结合,从而降低了纤维蛋白的稳定性和可溶性,使其更容易被溶解。
2.调节凝血系统血浆D2聚体还可以通过调节凝血系统来发挥生理学作用。
具体来说,它可以抑制凝血酶原激活剂(tPA)和尿激酶等蛋白酶的活性,从而阻止凝血过程的发生。
此外,它还可以增加组织型纤维蛋白原激活剂(tPA)的活性,促进纤维蛋白的溶解。
3.调节炎症反应血浆D2聚体还可以通过调节炎症反应来发挥生理学作用。
具体来说,它可以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和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二、血浆D2聚体的临床意义1.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其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和发红等。
血浆D2聚体可以作为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指标之一,因为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时,纤维蛋白会被激活并分解为D2聚体,导致其在血液中的水平升高。
2.评估心肌梗死风险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胸闷、气促和心悸等。
血浆D2聚体可以作为评估心肌梗死风险的指标之一,因为在心肌梗死发生时,纤维蛋白会被激活并分解为D2聚体,导致其在血液中的水平升高。
3.监测肿瘤治疗效果血浆D2聚体还可以作为监测肿瘤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
因为在肿瘤治疗期间,D2聚体的水平会随着治疗效果的改善而下降。
因此,通过检测血浆D2聚体的水平,可以及时评估肿瘤治疗效果,并调整治疗方案。
三、检测方法目前,常用的检测血浆D2聚体水平的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放射免疫分析法(RIA)。
其中,ELISA是一种常用的快速、简便、准确和可靠的检测方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D-二聚体检查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检查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活动性纤溶较好的指标,对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形成、脑血管疾病、肺栓塞、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后、急性心梗等疾病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D-二聚体检测还可用于溶栓药物的治疗监测指标。
(1)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DIC的特异性试验之一,通过对DIC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FDP和D-二聚体测定,其中仅D-二聚体能反映凝血酶原和纤溶酶的活性;若D-二聚体的含量>0.5mg/L,对DIC 高危患者具有极高的预报价值。
(2)深静脉血栓形成(DIV)的筛查深静脉血栓形成单凭临床症状不能完全确诊,必须依赖静脉造影术,但静脉造影属有创伤性检查。
因此,有效的筛查试验显得尤为重要。
临床实践证明D-二聚体检测是DIV筛查的有效手段。
静脉造影确诊为DIV的病人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
所以临床上怀疑为DIV时如果血浆D-二聚体测定结果正常,可完全排除DIV的诊断,从而避免了做静脉造影检查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危险。
(3)溶栓治疗的监测在溶栓药物的作用下,血栓被迅速溶解,血浆中D-二聚体明显增高。
因此,在溶栓过程中用药前、中、后动态检测D-二聚体浓度变化对监测溶栓药物的效果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此外,在产科疾病、恶性肿瘤等其他疾病,患者D-二聚体也升高。
D-二聚体作为凝血与纤溶平衡失调的指标,将日益受到重视。
(4)肝脏疾病及恶性肿瘤在肝脏疾病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且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5)外科手术患者我们对多例术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术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正常人,且增高水平明显。
其中胸外科大手术高于其他手术,表明术后患者体内有微血栓形成,并有纤溶活性增强。
因此,动态观察术后患者D-二聚体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判定有重要意义。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是检测血液的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标志。
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1.DIC时,由于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以及继发性纤溶亢进,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显著高于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筛选检测试验。
2.白血病时,白血病细胞中含有强烈的促凝物质,这种促凝物质的作用类似于组织凝血因子,可激活外源凝血系统。
如M3型白血病早幼粒细胞之嗜天青颗粒,含有大量蛋白溶解酶,当细胞破坏时,它们被释放入血流,即可直接激活因子X,导致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另外,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中也含有强烈的促凝物质。
这些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达到5000μg/L。
杀伤作用强烈的化学或放射治疗,杀灭大量白血病细胞,使含于白血病细胞内的促凝物质释放入血,导致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
这些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达到20000μg/L或更高。
大多数患者随着治疗和白血病细胞水平降低而D-二聚体水平也降至较低水平。
当外周血中白血病细胞数量降低后,D-二聚体水平逐步降低。
绝大多数的白血病患者是形成DIC,极少数为静脉血栓。
白血病患者发病早期D—二聚体水平即升高,化疗后下降,动态观察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变化,有助于病情判断和疗效观察。
3.急性心肌梗死及脑血栓形成,患者急性发病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D—二聚体检测不仅可作为观察心肌梗死病情的一项指标,而且也是观察溶栓治疗的一种理想检测方法4.恶性实体肿瘤,据统计恶性肿瘤患者中血栓发生率约10-30%,其中以腺癌并发血栓的发生率最高,其中包括胰腺癌、支气管与肺癌、胃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结肠癌、肾癌、膀胱癌、恶性组织细胞瘤。
癌症患者术后血栓(特别是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可高达50%,其中90%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
肿瘤细胞内容物中有一种高糖物质,结构类似组织因子,在代谢过程中可以显著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一般情况下,恶性肿瘤时D-二聚体的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肿瘤,而形成的血栓多为静脉血栓,少数为DIC。
D-二聚体检测在骨折中的临床意义
论著·临床辅助检查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骨折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主要原因是血管壁受损,细胞脱落后在血管内凝集,血流速度慢,造成细胞集聚,或因患者本身或因药物作用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逐渐形成栓子,栓子通过血液流动流向身体各处,扩散至深静脉,造成血管堵塞[1]。
近年来,有研究指出D-二聚体检测对下肢DVT具有一定诊断意义,本文就其对于骨折患者的临床意义展开讨论,对骨折患者进行D-二聚体检测并分析其对下肢DVT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8年1-12月收治骨折患者125例,其中无下肢DVT 形式患者85例作为对照组;下肢DVT 患者40例作为研究组。
对照组男45例,女40例;年龄26~73岁,平均(46.8±4.7)岁。
研究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25~74岁,平均(46.7±4.6)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超声检查:迈瑞Resona 7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4~11MHz。
充分暴露患者双下肢,依次开展纵切与横切对患者腓静脉、腘静脉、股静脉等进行超声扫描以表现出患者静脉血管管壁、管腔等情况,观察是否存在血栓并评估静脉血管充盈情况。
⑵D-二聚体检测:①检测仪器:sysmex 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专用试剂。
②检测方法:抽取所有研究对象静脉血2mL,将标本放置于离心机以3000r/min 旋转10min 分离血清,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水平,以结果>0.5mg/L 为DVT 阳性[2]。
检测过程中严格按照仪器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D-二聚体水平(术前、术后3d、术后7d)及检测结果。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19.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 (%)]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 ±s )表示,采用t 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是由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组成的一种血液标志物,其浓度的变化可以用来评估机体对血栓形成的活性以及血小板/血管壁破坏程度。
在临床上,D二聚体的测定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首先,D二聚体的测定可以帮助诊断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
深静脉血栓是指形成在深静脉系统中的血栓,主要发生在下肢,尤其是小腿和腘窝。
而肺栓塞则是指由血栓或其他物质引起肺动脉或其分支血管的阻塞。
这两种疾病都是继发于静脉血栓形成,并且有着很高的致死率。
D二聚体的浓度升高常常与这两种疾病相关,因为血栓形成时,纤维蛋白会降解成D二聚体。
因此,当D二聚体水平升高时,可以提示存在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的可能性。
其次,D二聚体的测定可以用于评估血管病变的活性。
血栓形成与血管内皮细胞以及血小板的功能密切相关。
当血管壁受损或炎症引发时,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会明显增加,导致D二聚体的浓度升高。
这种升高与血管病变的活性程度相关,因此可以用来评估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如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等。
此外,D二聚体的测定还可以用来观察治疗效果,当疾病得到有效控制时,D二聚体的浓度通常会下降。
最后,D二聚体的测定还可以用作肿瘤标志物的辅助检查。
许多肿瘤,特别是恶性肿瘤,可以促进血管生成,并增加血液的凝结活性,导致D二聚体的浓度升高。
因此,D二聚体的测定可以用来评估肿瘤的活性和预后,并帮助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此外,D二聚体还可以作为监测肿瘤治疗效果的指标,通过检测其浓度的变化来评估治疗的效果以及肿瘤的复发风险。
总之,在临床上,D二聚体的测定在诊断和评估多种疾病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监测D二聚体的浓度,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血栓、血管病变和肿瘤等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二聚体测定较FDP测定的优点
D-二聚体可作为溶栓效果的定量监测指标 ,而FDP(纤溶蛋白/原降解产物)可来自纤 维蛋白原,且在原发性纤溶中也升高。 因 此后者不能作为溶栓效果的定量指标。
五、D -二聚体测定的临床应用 二十年来 ,在排除下肢深静脉形成 (DVT ) 和 肺栓塞 ( PE ) ,D - 二聚体检测已获得广泛的 应用。另外 D - 二聚体出现在继发性纤溶中 ,对其他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 、脑血管疾病 、肝脏疾病及恶性肿瘤等 疾病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同时 D -二聚体检 测还可用于溶栓药物的治疗监测指标 。
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 功能,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 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 聚体就会升高。
溶栓治疗是指用药物来活化纤维蛋白解 系统。一般为投入一种纤溶酶原活化物如尿 激酶、链激酶或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 (tpA),使大量纤溶酶生成,从而加速已形 成血栓的溶解。D-二聚体生成,则表明达到 溶栓效果。
可溶性纤维蛋白
三、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fibrinolytic system) 简称纤溶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将沉积在血管 内外的纤维蛋白溶解,起到修复、祛除和防 止血管内由于纤维蛋白沉着引起的阻塞作用。 纤溶系统功能亢进可引起出血,功能减低则 可导致血栓形成,因而纤溶系统具有重要的 生理和病理意义。
检测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副主任检验师 李玉栋
主要内容
1什么是D二聚体? 2、凝血机制—瀑布学说 3、纤溶系统 4、D-D形成机制
五、D -二聚体测定的临床应用 六、D-D检测方法 七、临床应用的局限性
一、什么是D二聚体?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 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 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 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D-二聚体 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 分子结构 块。 英文缩写D-Dimer。
测定纤溶系统主要因子,对于诊断与治疗纤 溶系统疾病(如DIC,各种血栓)及与纤溶 系统有关疾病(如肿瘤,妊娠综合症),以 及溶栓治疗监测,有着重要的意义。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D的水平升高,表明体 内存在着频繁的纤维蛋白降解过程。因此, D-二聚体是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 (PE),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关键 指标。
1.D-二聚体检测最主要的临床价值是用于排 除静脉血栓性疾病(如DVT和PE等)。 目前临床结合验前概率(pretest probability, PTP)同时检测患者D-二聚体 浓度,来排除DVT和PE。当PTP评估为低、 中风险,D-二聚体检测cutoff值为阴性( <0.5mg/L FEU),即可排除DVT和PE,无 需再做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 222例 休克例
115例(52%)
非休克例
107例(48%23%)
死亡
6例(3%)
生存
101例(45%)
24小时以内的死亡
55例(25%)
24小时以后的死亡
9例(4%)
1小时内的猝死
30例(14%)
发病1小时内的猝死占全体死亡例的43%(30例/70例)。
二、凝血机制——瀑布学说
血液由液体状态变为凝胶状态称 为血液凝固。20世纪60年代初期 Davie、Ratnoff和Macfarlane等提 出了瀑布学说,该学说认为凝血过程 是一系列的酶促反应过程,每个凝血 因子都被其前一因子所激活,最后生 成纤维蛋白。
内外源凝血途径示意图
内源凝血途径 K PK
凝血功能亢进
日本麻醉科学会的 手术期PE的调查结果(2003年)
对象症例 PE发病 ↓ 死亡 83万7540例 369例 66例(17.9%)
4.41例发病/每1万件手术(0.04%)
发病例较多的诊疗科 ①骨外科 ②消化外科
29
③妇产科
日本醫事新報 No.4189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222例的急性期的预后
5.2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
D-二聚体在DIC的诊断和病程监测上具有良 好的应用价值。DIC特点是体内凝血和抗凝 机制失衡导致弥漫性小血管内血栓形成和继 发性纤溶亢进。在DIC形成早期即有D-二聚 体升高,比FDP更灵敏,而且随病程的发展 ,D-二聚体可持续升高达10倍以上。因此 ,D-二聚体可作为DIC早期诊断和病程监测 的主要指标。
四、D-D形成机制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抗凝系统。 在纤溶过程中,凝血酶在水解纤维蛋白原后, 即相继释放出纤维蛋白肽(A和B),剩余的可溶 性纤维蛋白单体,在因子Ⅻa作用下,形成稳定 的交联纤维蛋白,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降 解过程中,释放的碎片进一步降解为最小片段 D二聚体。在病理状态下,凝血与纤溶的动态 平衡遭到破坏,凝血倾向增强,从而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增加,导致D二聚体含量增加。D二聚 体水平的增高,表明体内有纤维蛋白血栓形成 和纤溶发生,所以临床上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 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
尿激酶样纤溶酶原激活物(u— PA):是来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和 血管内皮细胞的单链糖蛋白,血中含 量极低,一般不超过l00pmol/L。 U—PA激活纤溶过程迅速,不依赖于 纤维蛋白。
2.纤溶酶原和纤溶酶
纤溶酶原(PLG)和纤溶酶(PL):纤溶酶 原是由肝合成的一种单链糖蛋白,以无纤溶 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液中,其血浆浓度 为200mg/L。纤溶酶原在其激活物t—PA 或u—PA作用下转变成有纤溶活性的双链结 构丝氨酸蛋白水解酶,它除了能裂解纤维蛋 白原和纤维蛋白外,还参与分解凝血因子Ⅱ、 V、Ⅷ、X、Ⅺ和因子Ⅻa等。
(2)外激活途径:主要指体内合成的某些 激活物,如t-PA、u—PA等进入循环,激活 纤溶酶原形成纤溶酶。 t-PA u-PA PLG PL
原发性纤溶主要通过这一途径降解纤维蛋白 (原)。
(3)外源激活途径:主要指外界进入 体内的某些药物,如链激酶(SK)、尿激 酶(UK)等激活纤溶酶原形成纤溶酶,这 是溶栓治疗的基础。
中风险
剖腹产手术(高危除外 ) 高龄肥胖孕妇的剖腹产 手术、(有静脉血栓栓 塞症史或有血栓性因素 的)产道分娩 (有静脉血栓栓塞症史 或有血栓性因素的)剖 腹产手术
高风险
40岁以上的癌症大手术
最高风险
(有静脉血栓栓塞症史或 有血栓性因素的)大手术
除此之外,妇科手术、脑神经外科手术、重度外伤、脊椎损伤、烧伤、内科领域也有风险级 别的设定。
SK UK
PLG
PL
纤溶的激活途径和主要作用方式
外源激活途径 UK SK 内源激活途径 Ⅻa K
纤溶酶原(PLG)
纤溶酶(PL)
裂解纤维蛋白原 分解因子(ⅤⅡ Ⅸ Ⅷ) 裂解纤维蛋白
外激活途径 t-PA u-PA
4.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凝血酶 因子Ⅷa
纤维蛋白原 纤 溶 酶 Bβ1-42 A、B、C、H X、Y、D、E
出自 第67届日本血液学会 教育讲演
各领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
风险级别
低风险 一般外科(含胸外科)、 泌尿外科
60岁以下的非大手术 40岁以下的大手术 60岁以上或存在危险因子 的非大手术 40以上或存在危险因子的 大手术
产科领域
正常分娩
整形外科
上肢手术 脊椎手术 骨盆・下肢手术 (THR,TKR,股关节骨折 手术除外) THR TKR 股关节骨折手术 接受「高」风险手术的 患者,有静脉血栓栓塞 史、存在血栓性因素的 情况
2.PTP评估为高风险,D-二聚体检测cutoff 值为阳性(>0.5mg/L FEU),提示有发 展为DVT、PE、DIC等的可能,需做进一步 的检查。 3.研究表明,D-二聚体检测结合PTP可使 30-35%怀疑有DVT/PE的病人免受进一步 检查,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痛苦和费用。
深部静脉血栓症与肺血栓栓塞症 (静脉血栓栓塞症)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子
静脉淤血 抗凝血酶缺乏症 先 • 长期卧床 异常纤溶酶原血症 • 长途旅行(经济舱症候群) 天 蛋白S缺乏症 • 肥胖、妊娠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性 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 淤血性心力衰竭 异常纤溶酶原血症 • 脑血管障碍等 低纤溶酶原血症 活化蛋白C拮抗性(Factor V Leiden) 静脉壁损伤 凝血酶原基因变异(G20210A) 后 • 手术引起的损伤 抗磷脂抗体症候群 (整形外科、妇产科、一般 恶性疾病、肾硬变症候群 天 外来外科) 性 口服避孕药 • 各种导管检查、处理 服用雌激素制剂 28 手术、妊娠、多血症、脱水等 • 静脉炎 等
溶栓治疗的监测
1.D-二聚体可作为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疗的特 异性监测指标。 2.在溶栓治疗中,D-二聚体含量变化一般有 以下特点:①溶栓后D-二聚体含量在短期内 明显上升,而后逐渐下降,提示治疗有效; ②溶栓后D-二聚体含量持续升高或下降缓慢 ,提示溶栓药物用量不足;③溶栓治疗应持 续到D-二聚体含量下降至正常范围。
3.纤维蛋白的溶解机制 纤溶过程也是一系列蛋白酶催化的 连锁反应,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纤溶酶 原被激活为纤溶酶和纤溶酶水解纤维蛋 白(原)及其他蛋白质(如凝血因子V、Ⅷ 和Ⅻ等) 。
纤溶酶原激活途径: (1)内激活途径:主要指血循环中内源凝 血途径中某些因子,如因子Ⅻa 、K等能激活纤 溶酶原形成纤溶酶。 Ⅻa K PLG PL 继发性纤溶主要通过此途径降解纤维蛋(原)。
胶原 HK
外源凝血途径
血管损伤、血液中细胞的释放表达等 TF + Ⅶa Ca2+ Ⅸa+Ⅷ+ Ca2++PF3
Ⅻ
Ⅻa
Ⅺ
Ⅸ
Ⅺa
Ⅹ
Ⅹa
共同凝血途径
X 凝血活酶(凝血酶原酶) Xa + Ⅴa + PF3+ Ca2+ 纤维蛋白原(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