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方法的悲剧性收场:反对方法
现象学的基本观点_现象学反思的两难——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在反思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及其内在根源
现象学的基本观点_现象学反思的两难——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在反思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及其内在根源要想探讨现象学方法在胡塞尔、舍勒和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共通性,对本质直观的分析显然是一条可行的途径,因为本质直观一般被公认为现象学方法的第一共同内涵。
反之,要想把握现象学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现象学研究领域在这三位哲学家那里的差异性,那么对反思问题的关注将是一个可能的切入点。
在欧洲哲学的传统中,尤其自笛卡尔以降,反思,即哲学的反思性始终是一个受到关注的问题。
笛卡尔从外感知向内感知的回溯,康德对知识如何可能问题的追问,都是希望通过哲学的反思来把握原本的确然性。
尽管后期的英国经验主义重又强调对感觉与反省的先后次序之划分,尽管黑格尔否认反思是达到永恒或真理的唯一途径,但反思在近现代哲学中的重要位置是毋庸置疑的。
反思在康德之后基本上已经被看作是划分科学与哲学的界石。
较之于舍勒和海德格尔,胡塞尔距离传统的位置更近。
这一点也表现在:在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中,反思自始至终是现象学思维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
无论是在前期的《逻辑研究》和《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的观念》中,还是在后期的《笛卡尔沉思》和《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中,胡塞尔的现象学描述分析都是在反思中进行的。
甚至可以说,反思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最显著特征。
现象学之所以为现象学,之所以不同于自然的、非哲学的观点,正是因为它不是直向的思维行为,而是一种反思的活动。
我们只需引用些许胡塞尔的原文便足以证明这个对大多数现象学研究者来说已是不言自明的事实:所有困难的根源都在于现象学分析所要求的那种反自然的直观方向和思维方向。
我们不是去进行那些杂多的、相互交迭的意识行为……而是要进行“反思”,即:使这些意识行为本身和其内在的意义内涵成为对象。
现象学描述是在对个体意指和种类意指之体验的反思中进行的。
只要意向性还没有通过反思而被揭示并且因此而本身成为课题,它就是隐蔽的。
现象学要求最完善的无前提性并且要求对自身具有绝对反思性的明察。
如何理解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
如何理解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
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主体性反转: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是以主体性反转为出发点,即从人类以往对于经验世界的认知方式中心化转向到受经验世界的支配的思考方式。
这种反转是为了揭示经验世界的真相、本质和基础。
2. 以现象为中心: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以现象为中心,试图通过详细描述经验现象的内部结构和特征的方式来洞察现象的本质。
这种方法认为,除了现象本身外,没有任何事物是真实和可知的。
3. 描述性重建:胡塞尔认为,描述性重建是一种揭示事物本质和真相的方法。
也就是说,通过对现象进行描述,可以重构和揭示事物本身的真实和内在结构。
4. 意义分析: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是一种对现象的意义和涵义进行分析的方法。
通过研究现象的内在结构和意义,可以揭示出它们背后的深层次现实和本质。
总之,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强调以现象为基础,采用反转主体性的方法揭示经验世界的真相和本质,通过描述性重建和意义分析来达成这一目的。
从方法到对象:亨利的现象学方法批判与现象学的彻底化
从方法到对象:亨利的现象学方法批判与现象学的彻底化张建华
【期刊名称】《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卷),期】2012(65)5
【摘要】通过对意向性现象学方法的批判,亨利揭示出胡塞尔现象学的还原方法与现象学的对象之间的矛盾。
这一批判表明,有必要抛弃意向性的还原,以便重新获得现象学的对象。
亨利提出的"现象学的彻底化"首先是在现象学的对象方面实行的,因此,对于理解经典现象学和"未来的非意向性"现象学来说,现象学方法的批判具有根本的意义。
【总页数】5页(P52-56)
【关键词】现象学方法;现象学的对象;现象学的彻底化
【作者】张建华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0
【相关文献】
1.亨利与现象学的彻底化 [J], 江海全
2.现象学究竟是不是一种方法?——亨利对现象学的反思与批判及其对现象学的逆转 [J], 江海全
3.文化与生命——米歇尔·亨利与科学批判的物质现象学之维 [J], 杨大春
4.现象学彻底化的主体进路——列维纳斯哲学对亨利、马里翁思想的影响 [J], 杨晓斌
5.现象学方法的悲剧性收场:反对方法——现象学方法与唯物辩证法的貌合神离 [J], 臧佩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象学方法的多重含义
一现象学方法的多重含义作者:张汝伦摘要:在现象学方法中有一个胡塞尔从未言明,因而少为人注意,但却是不应该忽略的因素,这就是它的释义学性。
也许是海德格尔首先提出“现象学描述就是阐释(Aus legung)。
”但海德格尔显然不是从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而是从他的基础存在论的立场来提出这一点的。
毕竟对他来说此在的现象学才是释义学。
但只要对胡塞尔的现象学有稍微深入的了解,就会发现,释义学因素也内在于现象学的理论体系中,是它的必然与必要的成分。
张汝伦(复旦大学哲学系)“方法”是现象学标志性内容。
谈现象学,无法不涉及著名的现象学方法。
因为现象学,方法本身就是现象学的核心内容。
有人甚至说,对胡塞尔来说,现象学就是一个方法概念(MethodenbEgriff)。
胡塞尔本人就使用“现象学”一词来指一种学说以及一种方法。
这一事实也说明,在现象学那里,方法与内容是密切结合在一起,以致我们几乎无法完全脱离内容来抽象地谈论一种纯粹的方法论原则。
在胡塞尔看来,现象学是一门全新的科学,它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和一个前所未有的任务,因而一切已有的科学方法在此都无济于事。
他在《观念》专门谈现象学方法的那一章中明确指出:为现象学铺路的方法论研究,其内容本身就是彻头彻尾的现象学。
在《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中,胡塞尔告诉我们,现象学的任务是发展“生活世界的纯粹本质学说”。
但是,这种新的科学不是一种存在论。
否则它就仍然是在“自然的基础上,因此在先验的意欲视界(Interessenhorizonte)之外”。
但现象学的任务恰恰在于思考和指明:先验地看,生活世界是如何作为基础起作用的。
它研究的是如何(Wie),而不是什么(Was),因为与一切其他科学相比,它已摆脱了自然世界的前予(V orgegebenheit),因而也摆脱了它的成见(V orurteilen);它关心的是意义和意义的有效性(Sinnsgeltung)。
现象学方法恰恰不仅是使之可能的条件,而且就是这种科学本身。
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综论
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综论以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整个发展过程为背景,对其现象学的主要方法:本质还原与先验还原分别进行了详细论述,同时具体阐述了二者的关联和过渡。
本文在对胡塞尔整体思想把握的基础上,试图对其现象学的方法做一个简要的综述。
标签:本质直观;先验还原;悬搁;纯粹自我;意向性胡塞尔创立了现象学,他提出的现象学思想以及他运用的现象学方法,不仅为欧洲大陆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思潮——现象学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而且作为一种方法,现象学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胡塞尔一生追求“严格科学的哲学”的信念,这样一种笛卡尔式的理想。
他说,“人类文化的最高兴趣要求一种严格科学的哲学的发展;因此,如果我们的时代中的哲学革命要有理由,它就务必是被为严格科学意义上的哲学设置基础这一目的所激发的。
”[1]他要求排除一切预先假设,使哲学成为一门明证性的、没有任何前提和假设的科学的哲学。
正是为了这一信仰,胡塞尔运用现象学的独特方法开辟了现象学领域。
本文主要参照倪梁康先生的《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及其主编的《胡塞尔选集》,拟就“本质直观”和”先验现象学还原”(简称“先验还原”)的方法做一简要的综述,并对现象学方法的这两个不同阶段的关联和过渡进行初步探究。
一、本质还原本质还原(eidetische Reduktion)是现象学用来排除经验事实,从而达到对本质的把握的一种方法。
胡塞尔的一生前、后期思想变化很大,但本质还原的方法(亦称范畴直观、本质直观、或观念直观),却是唯一一种贯穿在胡塞尔整个哲学生涯中的方法,从“描述心理学”的《逻辑研究》,到《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最后到《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验现象学》,本质直观(Wesensschau)的方法始终是胡塞尔哲学研究分析的坚实依据。
但我们还是不难看到,胡塞尔在其学术生涯的各个阶段对本质直观的理解的变化是很大的。
1.在《逻辑研究》阶段,胡塞尔就已经对近代哲学的传统做了突破。
现象学的方法
第四章本质的还原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本质的还原也称本质的直觉,指一种获得本质的认识的方法。
为了要理解本质的还原,我们必须首先弄清什么是胡塞尔所说的本质,其次要弄清胡塞尔的直觉的概念,最后要掌握本质的还原的程序。
第一节现象学的本质的概念本质的还原的目的是认识本质。
但是“本质”这一概念除了在现象学意义上的用法外,还有其它很多用法。
为了避免误解,我们需要澄清“本质”的各种意义:(1)“本质”(Wesen)在德语中经常指物体,特别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如“人是有理性的生物(Wesen)”。
(2)“本质”也常被用作与表面现象相对的隐蔽着的实质性的东西。
如“这个人表面上粗暴,但本质上是善良的”。
(3)“本质”被某些唯名论的哲学家当做是依赖于语言用法的习惯或约定的表达的意义,因而他们不承认有什么事物本身固有的自在的本质。
以上三者都不是现象学意义上的本质。
现象学意义上的本质不是指什么物体,不是指什么隐密的实质,更不是约定俗成的语词的意义。
按照胡塞尔,本质属于现象,是可以被直观到的东西,不是躲在现象背后的东西。
本质不是依赖于语词的用法的,相反语词的用法必须以本质为基准。
本质是“自在的”、“客观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必然的规定性。
反过来说,如果某事物离开了它的本质,即离开了它的一组必然的规定性,它就不成其为该事物。
正如个别的对象,如一棵实在的树,是一个对象,本质也是一个对象,尽管是一种新的对象。
这种新的对象在存有方式上与实在的东西不同,是一种观念的存有者(Idealitaet)。
由此可见,胡塞尔所说的本质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殊相与共相的关系中的共相,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中的一般。
我们已经谈到过胡塞尔区分三种存有者或三种(广义上的)事物。
它们是实在的存有者、观念的存有者、实有的(在内在的时间中存在的)存有者。
本质是观念的存有者。
但是按照胡塞尔存在三种不同的观念的存有者。
与这三种观念的存有者相对应,存在三种研究本质以及本质间的联系规律的科学。
现象学方法是一种的方法
现象学方法是一种的方法引言现象学是一种哲学学派,它致力于研究客观现实的本质和结构,以及主观意识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
现象学方法,作为一种研究和描述现象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领域。
本文将从现象学方法的起源和基本思想出发,探讨现象学方法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并探索其优缺点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
现象学方法的起源和基本思想现象学最早由爱德蒙·胡塞尔于20世纪初提出,并由马丁·海德格尔和让-保罗·沙特尔发展和完善。
现象学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以现象为出发点,通过详细的描述和分析,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和结构。
现象学方法要求研究者摒弃先入之见和预设,直接关注现象本身,通过直观和直接的方式描述现象。
现象学方法强调主观意识的重要性,认为人类对世界的理解是通过主观意识和经验的塑造而实现的。
研究者必须关注人类的意识活动,从中找到现象的本质。
现象学方法要求研究者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不同的观点和解释,并通过比较和对话寻求真理。
现象学方法在哲学领域的应用现象学方法在哲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特别是在存在主义、感性知觉和语言哲学等方面。
现象学方法通过详细的描述和分析,揭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例如,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他运用现象学方法探讨人的存在模式和世界的本质。
现象学方法还在感性知觉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人们理解感知过程中的细节和特征。
此外,现象学方法还被广泛应用于语言哲学研究,帮助人们理解语言中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现象学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现象学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经常使用现象学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并揭示其中的本质和结构。
例如,社会学家埃克哈特·鲍曼运用现象学方法研究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现象,认为这些现象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人类学家克里斯提娜·莱蒂应用现象学方法研究跨文化交流中的意义和体验。
现象学研究方法
现象学研究方法现象学是20世纪初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的一种哲学方法,它强调对事物本身的直接观察和描述,而不受到理论假设或先入为主的观念的干扰。
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领域,现象学研究方法被广泛运用,以深入理解人类行为、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
本文将介绍现象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步骤。
首先,现象学研究方法强调对事物的直接观察和描述。
研究者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接触和理解研究对象,避免预设观念和假设的干扰。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应尽量避免对研究对象进行评判或解释,而是以客观的态度去观察和描述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内在结构。
其次,现象学研究方法注重对研究对象的深入理解。
研究者需要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直接观察和描述,逐渐揭示其内在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需要运用丰富的描述性语言,将研究对象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而准确的描述,以便深入理解其本质和特征。
另外,现象学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者的主观参与和情感体验。
研究者需要以亲身经历的方式去感受和理解研究对象,将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融入到研究过程中。
通过主观参与和情感体验,研究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研究对象的内在意义和特征,从而得出更加准确和深刻的研究结论。
最后,现象学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者的反思和批判。
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观察和描述进行反思和批判,以确保其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应不断审视自己的主观偏见和观念假设,以保持对研究对象的客观和准确的理解。
总之,现象学研究方法是一种重视对事物本身的直接观察和描述的哲学方法,它强调研究者的主观参与和情感体验,以及对研究对象的深入理解和反思批判。
通过运用现象学研究方法,研究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为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
现象学
1、生活世界涵义:指人们在其中生存并进行各种日常活动的具体社会环境,是以解释和说明人类行动和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科学所开始的地方。
2、语言游戏:指谈话者在的语句必须在一定规则和情境下进行解读,才能使得词与句子的意义被正确理解。
3、日常实践的可说明性:指实践或行动的某些部分可以被参与者或旁观者向他人描述,并因此被成员所理解,成为可认识的行动或实践。
4、日常表达的索引性:指人的行动和行动以外的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的复杂关联。
5、日常行动的反身性:指行动与说明和场景之间的不可分性。
6、破坏性实验:是指一种通过某种方法扰乱现实的稳定性,重新打开黑箱坏了的现实建构的过程。
7、谈话分析:是指通过分析谈话者形成谈话活动的方法和程序,通过对谈话本身结构与组织过程的分析,揭示互动得以产生与理解的程序与预期。
8、理解的方法:理解是社会科学区别于自然科学的一种独特方法,是一种学习过程或者一种文化移入过程的结果,涉及到行动者的主观动机和意义,同时要需要让社会科学的思维客体与尝试的思维客体保持一致,是一种作为人类实践的常识知识所具有的经验形式,一种特定的认识论的问题,是社会科学中的一种特殊方法。
9、社会科学的两级构想:第一构想,即常识构想,指从行动着的观点出发对行动者的行动的理解;第二级构想即科学构想,指对社会世界中的行动者所用之建构的建构。
10、社会科学的三个假定:第一,主观解释的假定,根据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不同而提出的,保证使所有各种人类行动或者其结果都指涉及这种行动或者一种行动的结果对于行动者来说具有主观意义;第二,逻辑一致性假定,指自然科学的程序和社会科学的程序之间的相似处,保证社会科学的思维客体与常识构想的思维客体相区别;第三,适当性假定,指社会科学家在构造有关人的行动的科学模式时必须考虑到的常识构造,保证社会科学家对社会现实的构造和常识性的构造之间的一惯性。
现象学哲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的蕴涵
现象学哲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的蕴涵【摘要】本文阐述了现象学的基本含义,以及现象学与心理学的发展关联,探讨了现象学中心理学方法论的蕴涵,并对现象学方法论做了简要的评价。
【关键词】现象学;方法论;心理学一、现象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的蕴涵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edmundhusserl,1859-1938)创立的。
胡塞尔所说的现象不仅包括事物及其性质以及人对它们的直观感受,而且包括人自身的主观体验。
他还认为现象与本质不能分开,现象即是本质,本质不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东西,一个人在直观中就能立即把握呈现在感觉印象中的本质。
现象学哲学由胡塞尔创建,先后经历了胡塞尔及其追随者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等人的存在主义现象学以及20世纪60年代以后与其它流派交融的综合发展时期三个阶段。
其基本主张是将现象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认为现象乃呈现在我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中的一切东西,现象即本质,而本质是被直观到的。
要把握现象学哲学研究方法,必须关注四个最基本的方面:悬置、现象学还原、意向性观念和想象变更。
现象学心理学研究方法是人本心理学家在现象学哲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心理学研究方法。
它保留了现象学哲学方法的基本要素,但在资料来源、还原的层次以及研究目的等方面实现了对后者的超越。
它体现出人本心理学家试图将心理学发展成为人文科学的努力。
1、以意识经验为研究对象胡塞尔主张以现象为现象学的对象。
他所谓的现象,实际上是人的意识经验。
受这一主张的影响,许多心理学家将个人的直接经验或意识确定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格式塔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研究直接经验或“现象的经验”。
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也强调心理学要研究人的经验,包括人的价值、尊严、需要、动机等内容。
罗杰斯用现象场的概念表示个体经验,它既包括意识到的知觉,也包括意识不到的知觉,并认为正是这种主观的现实而不是自然的现实指导着人的行为。
他说,人是根据自身而并非现实的知觉来生活的,每个人都存在于以他为中心的一个不断变化的经验世界中。
现象学的方法名词解释
现象学的方法名词解释现象学是一种哲学方法和学科,旨在研究和理解人类以及世界中所发生的各种现象。
该方法的核心观点是,我们作为人类应通过观察和直接体验来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
现象学方法常被用于研究艺术、文学、科学、人类行为和思维等领域,以探索并理解不同现象之间的联结和关系。
一、现象学方法的起源及哲学基础现象学方法的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德国,由爱德蒙·胡塞尔(Edmund Husserl)创立。
胡塞尔认为,传统哲学过于关注于抽象概念和理论,而忽视了对经验和直接感知的研究。
因此,他提出了现象学方法,以强调直接观察和体验的重要性。
现象学方法的哲学基础是主观主义和现象主义。
主观主义认为,人类在认识和解释世界时,主观经验和意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象主义则强调,我们应该从直接现象中获取信息,并建立起对世界的描述。
二、现象学方法的特点和目的现象学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关注经验:现象学方法要求我们直接观察和体验事物,而非过度依赖理论或假设。
通过亲身经历和感知,我们可以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一个现象。
2. 描述和解释:现象学方法追求对现象的准确描述和理解。
它注重揭示和解释现象的背后意义和内在规律,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观察。
3. 超越个体:现象学方法试图超越个体的感知和观点,寻求普遍适用的、客观的规律和结论。
它追求一种普遍性的人类经验,将各种个体经验进行合理的总结和归类。
现象学方法的目的是通过深入了解和解释各种现象,揭示其本质、结构和意义。
它力求给予我们更全面和准确的认识,帮助我们理解人类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并为各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思考方式。
三、现象学方法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现象学方法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应用,其中包括艺术、文学、科学和人类行为研究等。
在艺术与文学中,现象学方法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和解释艺术品和文学作品。
通过对作品的观察和体验,我们可以揭示作品背后的情感、意义和创作者的意图。
学术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
学术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现象学方法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
现象学方法是一种哲学方法,强调对现象的直接观察和体验,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
在学术研究中,现象学方法有助于深入探究研究问题,提高研究质量,并促进跨学科交流。
本文将通过实例分析,阐述现象学方法在学术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并探讨其优点和局限性。
一、现象学方法概述现象学是一种哲学流派,强调对现象的直接观察和体验,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
现象学方法主张去除人为的假设和偏见,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描述现象本身。
在学术研究中,现象学方法强调从现象出发,通过对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反思,挖掘其内在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方法有助于研究者摆脱传统研究方法的束缚,以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探究研究问题。
二、学术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应用1.案例研究通过直接观察和参与体验,现象学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案例。
例如,在教育领域,现象学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过程。
通过对案例的深入观察,研究者可以揭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意义和价值,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改进提供有力支持。
2.跨学科研究现象学方法有助于促进跨学科交流。
通过去除人为的假设和偏见,研究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观点。
在跨学科研究中,现象学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打破学科界限,以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探究问题,促进跨学科合作和交流。
3.反思性现象学方法强调反思性,即通过对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反思,挖掘其内在的意义和价值。
反思性有助于提高研究质量,促进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在学术研究中,反思性可以帮助研究者不断审视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发现潜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不断改进和提高研究质量。
三、优点与局限性1.优点(1)深入探究:现象学方法有助于深入探究研究问题,挖掘现象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2)跨学科交流:现象学方法有助于促进跨学科交流和合作,打破学科界限。
(3)提高研究质量:通过反思性,现象学方法有助于提高研究质量,促进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现象学的方法
现象学的方法现象学的方法是西方哲学史上一种把经验研究作为哲学基础的研究方法。
它起源于柏拉图,把当时流行的二元论、分离论推向极端,以此反对传统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种对立形式,它试图寻找各种具体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分析研究个别事物的同时,揭示出其所包含的必然的、稳定的东西。
德国哲学家韦伯提出了“理解的客观性”的命题,用现象学的方法阐述了社会科学中的理解与实证主义两种不同取向。
他说:“我们需要对那些支持着科学知识的人类意愿做出判断;同时也需要对那些从知识角度来看已经得到确证的东西做出判断。
我们必须摆脱理解的客观性。
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获得一种客观的、不变的知识,但是我们可以发展一种研究的新的方法。
它是建立在现象学的方法之上的。
我们通过把握不断产生的变动的关系,可以把握一种完全不同于理解的客观的知识。
”这里强调了现象学方法的批判特性,以及现象学研究对理解的超越。
“对于非社会化的人来说,判断一个事物,他们只能凭借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感觉来认识。
而这些经验、感觉都是相对的、随机的,是由个人或群体来感受的。
”他强调了外在经验的真实性,但是也指出这种真实性往往会扭曲客观事物,使其成为个人或集团的主观感受。
因此,如果我们想准确地理解世界,就应该抛弃这些外在的经验而转向内在的体验。
“因为我们只有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并且把它们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才能够掌握它们。
只有透彻地了解了各个部分,才能弄清它们彼此间的联系。
”对现象学的这段阐述表明了现象学方法与人类学的联系。
现象学研究与人类学的关系是现象学方法进入人类学的标志。
从现象学方法与人类学研究的互补关系来看,两者的融合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而现象学方法在跨文化研究中的成功运用,更加促进了两者之间的互补,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
人类学家对本土文化的阐释,是对现象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本土文化不仅要靠内部发掘来获得,而且还需要借助外部知识。
就像韦伯所说:“我们应该建立一种精神科学,用以调节我们的人格。
阅读过程:一个现象学的方法
阅读过程:一个现象学的方法
沃尔夫冈.依塞尔;肖明
【期刊名称】《当代电影》
【年(卷),期】1988()5
【摘要】这篇文章的特点是以现象学美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来对本文的阅读过程作一种阐释。
文章着重分析了读者本身的条件在阅读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该文作为一种表述不仅针对阅读文学本文的过程,而且也可启发电影研究者考虑影片本文与阅读影片的观众之间的复杂关系,现象学的方法也只是一种方法,对此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总页数】12页(P60-71)
【关键词】文学作品;思想;重分析;简·奥斯汀;意识;小说;重新创造;斯特恩;文学本文;尤利西斯
【作者】沃尔夫冈.依塞尔;肖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
【相关文献】
1.英加登对阅读意识过程的现象学研究 [J], 王锺陵
2.试析《精神现象学》中的“真理是一个过程和实体即主体” [J], 王德贞;;
3."意识"、"见识"与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一个现象学与现象学社
会学的视角 [J], 杨善华
4.现象学方法的悲剧性收场:反对方法——现象学方法与唯物辩证法的貌合神离 [J], 臧佩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方心理学史课后题意动心理学
第九章意动心理学1、说明意动心理学与内容心理学的主要区别?(1)科学观上的对立。
意动心理学持人文科学观,内容心理学持自然科学观。
(2)对象观上的对立,意动心理学强调研究人的社会属性,重视对心理体验的解释,强调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主观性、意义性、整体性以及与情境独特的关联,内容心理学强调研究人的自然属性,将研究对象视作具有物理特征的自然物,尤其强调研究对象的可观察行,那些不能观察或无法实验证实的经验都被排斥在心理学研究对象之外。
(3)方法上的对立。
意动心理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使用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具体表现为现场研究,质化研究和特殊规律研究;内容心理学以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使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具体表现为实验室研究,量化研究和共同规律研究。
(4)方法观上的对立。
①客观论与主观论。
内容心理学强调以客观量化方法研究可观察到的对象,遵循客观实验范式;意动心理学以主体内在的意动为研究对象,以反省为研究方法,遵循主观经验范式。
②方法中心论与问题中心论,内容心理学走上了“以方法为中心”的道路;意动心理学反对方法为中心的倾向,主张以问题为中心。
③元素论与整体论。
内容心理学采用元素论来研究心理现象,意动心理学主张用多元动态的和整体的观点研究社会活动中的人;④决定论与自由意志论。
内容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与行为都遵循因果决定论,所有的心理事件都是有原因的,都是由某种先行因素决定的;意动心理学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认为人可以独立自主地做出决定,不受外在环境的干扰。
⑤机械论与生机论,内容心理学固守“人是机器”的模型,主张研究物的范式同样适用于研究人的心理并以机械论的观点解释一切心理现象;意动心理学坚持生机论的观点,强调心理现象的有机性,重视人类意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⑥价值中立论与价值负荷论,内容心理学许多人都信奉价值中立论,主张科学只研究事实、知识,回答是不是的问题,不研究价值、意义,不回答该不该的问题;意动心理学取向反对价值中立和无关说,认为价值观即是人性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主张心理学是一门价值科学。
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节选
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节选
胡塞尔(Edmund Husserl)是德国现象学派的创始人,他的现象学方法主要通过纯粹的直观和分析来研究意识的结构和现象的本质。
以下是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的几个重要节选:
1. 意识的归纳:胡塞尔强调对于任何意识现象的研究都必须从直观的事实开始,即通过归纳方法收集和观察具体的个别现象,以此作为进一步理解普遍性和本质的基础。
2. 过程的再现:胡塞尔认为,为了理解一个特定的现象,我们需要将其回溯到意识过程中。
通过反思和再现,他试图揭示出在思维活动中对待对象时的基本过程和结构。
3. 意识的剖析:胡塞尔提倡对意识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即将意识现象中的各个组成要素进行分离和研究。
通过剖析这些要素(如意向性、意义、时间等),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意识的功能和特性。
4. 纯粹的主题主义:胡塞尔主张将研究的焦点从客体转向主体,注重探索意识的角色和作用。
他强调主体性在意识现象中的重要性,通过从主体的视角去感知、反思和理解客体。
5. 绝对现象学:胡塞尔提倡研究纯粹的现象世界,即摆脱对客
观世界的假设和预设,仅关注直接的经验和现象,以“当场的存在”作为出发点和基础。
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是通过对直观的观察、分析和内省来研究意识和现象的本质和结构。
通过归纳、剖析、再现和关注主体性等方法,他试图揭示现象背后的基本结构和普遍性。
论当前教育现象学研究对现象学的背弃
论当前教育现象学研究对现象学的背弃胡君进【摘要】摘要:现象学的基本精神是“回到事情本身”。
“回到事情本身”的方式是本质直观,是超越经验意见而到达本质观念。
当前的教育现象学研究往往把狭隘的经验主义和现象主义奉为圭臬,并认为教育现象学研究就是对教育经验和教育现象的体验描述,这实际上是打着现象学的幌子而将现象学等同于或降格为经验研究,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象学自身的背弃。
总的来看,纯粹的教育现象学研究并不是具体的研究方法,也不是描述经验中的教育现实,更不是日常教育生活的体验研究,而是一种致力于通往“回到教育事情本身”的研究态度,其归根结底是一种探究本质的研究精神。
把握住现象学研究的实质内涵,有利于教育现象学研究领域的进一步自觉。
【期刊名称】教育学报【年(卷),期】2016(012)003【总页数】8【关键词】现象学;回到事情本身;本质直观;经验主义;现象主义在21世纪初,教育现象学①开始被引介到国内教育学界,而伴随着教育现象学译著的相继出版,范梅南的“生活体验研究”“儿童现象学”,派纳的“课程作为现象学文本”等研究理念一经引入就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国内学术界更是为此开展了十余年的教育现象学研究。
尤其是最近几年,现象学思潮在教育研究领域的影响可谓日益广泛,有关教育现象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然而,正如有学者指出,“对于教育现象学而言,目前学界有言必称现象学的倾向”[1],许多号称以教育现象学研究自居的学者们常常庸俗化地理解现象学研究的重要口号“回到事情本身”,并认为教育现象学研究就是“回到教育生活现象之中去”“回到教育现实或实践中去”“讲述体验或经验中的教育现实”。
而如果教育现象学研究者只是昏然地说出“回到事情本身”,却不知道“事情本身”指什么,那就会既不能认识事情,也不能正确地做事情。
[2]因此,教育学界需要停下匆忙的脚步,重新审问这些问题:现象学是一门什么学问?教育现象学又是一种什么研究?当前的教育现象学研究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现象学研究吗?一、澄清前提:究竟何为现象学教育现象学的理论基础是现象学,否则它就不应该被称作教育现象学。
什么是现象学方法
视域(Horizont)
视域通常指一个人的视力范围,它是有限的(= 地平线),但又是无限开放的(视域可以随意延伸但 其边界是永远无法达到的)。因此视域的有限性与被 感知的实在性有关,视域的无限性与未被感知的可能 性有关。胡塞尔的视域概念是后期出现的术语,其重 要意义首先在于它说明了在意识中单个对象与作为这 些对象之总和的世界之间的过渡关系,说明了具体、 充实的视域与抽象、空泛的视域之间的过渡关系。
在某种意义上说,现象学悬搁的不是世界而是 我们关于世界的自然思维态度。经过“悬搁”的世 界亦即意识的世界,我们不再纠缠知识如何是关于 外在于意识的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的认识这样的问 题(悖论),我们需要解答的是意识的世界是如何 可能的,如何在意识中构造的,如何在意识中“自 身显现的”。“人们必须通过悬搁而失去世界,然 后在普全的自身沉思中重新获得它”。
现象学:它标志着一门科学,一种诸科 学学科之间的联系;但现象学同时并且首 先标志着一种方法和思维态度:特殊的 哲学思维态度和特殊的哲学方法。
悬搁(epoché)
“哲学处于一种相对于所有自然科学来说的新 维度中,虽然这种新维度(如这个词所形象地说明的) 可能与旧维度有着本质的联系,但它符合于一种新 的、从根本上新的方法,这种方法和‘自然的’方 法是对立的”。首先“在认识批判的开端,整个世 界、物理的和心理的自然、最后还有人自身的自我 以及所有与上述这些对象有关的科学都必须被打上 可疑性的标记。它们的存在,它们的有效性始终是 被搁置的”。
在胡塞尔看来,谈论绝对独立于心灵的实在 (物自体)与谈论“圆的方”一样荒谬。
古希腊哲学建构起来的形而上学终极对象在胡塞尔这里 遭到了彻底的颠覆,关键的不是人如何认识这些被设定的对 象,而是这些对象本身是何以成为这样的对象的,并且真正 说来清楚明白地给予出来的究竟是什么?
现象学
现象学学术界普遍认为:现象学为一切学科奠定了一个绝对的、永恒不变的坚实基础。
现象学主张对世界的一切,包括自我,实行悬置、排除和彻底的反思;意味着对传统的反叛,并自成一个新的系统。
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说:面对事实本身。
这句座右铭反对一切漂浮无惧的虚构与偶发之见,反对采纳不过貌似经过证实的概念,反对任何伪问题。
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与西方形而上学哲学传统截然不同。
他反对从概念到概念的哲学思辨的方法,主张认识事物要尊重现象本身,认为“现象”是一切知识的根源或起源。
为了彻底认识事物,就必须将有关这一事物的一切观念、信仰理论加以“悬搁”,放在括号内存而不论,而从直接直观的经验出发寻求事物的本质。
这种“现象学的目光”是极为见他诚恳的,它使理论研究放弃了对传统的盲目崇拜而转而崇拜“现象”、崇拜“实事”本身,这种对“实事”的虔诚崇拜正如西方人对上帝的崇拜一样。
现象学已经向我们阐明,无论我们是在谈论认识的形式条件,还是谈论认识的形式条件,我们都触及到了其中的真理。
更普遍地说,现象学向我们阐明了一切的本质和本质事态,包括认识、明证、真理、对象及事态等等。
他教会了我们怎样理解判断活动和判断的结构,特别是意向对象的结构,是我们从认识上把方式确定了下来。
现象学的目光把我们引向了相应的形式本体论。
也就是说,现象学的目光转向所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对象,是一种意象综合体。
该意向综合体是按本质法则而彼此结合起来的,或者确切的说意向对象的形式由形式的命题逻辑引出,而与之平行的意向作用的形式则由意向作用所引出。
这两种存在形式都是按本质法则结合起来的,并可以在我们的目光转向其存在时被牢牢地把握。
可以说,现象学的形式本体论是一种扩大化了的形式逻辑。
凡要对现象学的一半现象概念有所领会,其无法回避的先决条件就是:洞见形式上的先行概念的意义,以及洞见在流俗含义下对这一概念的正确运用的意义。
现象学强调对直接直观和经验感知的区分,认为哲学(或至少是现象学)的主要任务是厘清二者之间的关联,并且在直观中获得对本质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尉学咖斑威融翰弹2001年第6期7
黧燃薰嚣錾lll囊鬟霾霾鬟lll蠹瓣纛熬瓣羹熬藕繁麟羹瀚藕il麟麓獭i羹黛羹羹囊i蒸蒌纛囊愁ii羹i熏囊i霪
证法的‘奥伏克变’(Au{l,ebullg),即包括扬弃、保留、 提升三个环节的中介过程,而是一种于存在层面已 互相依存、互相渗透的关系。”【l”但是对马克思主义 的辩论法来说,解释都已不够了,靠描述当然就更不 充分了(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马克 思主义辩证法以一种整体性过程为对象,在理论上 最终采取一种综合的形式。这一切都使马克思主义 的唯物辩证法与现象学方法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上述阐述只涉及到胡塞尔方法论居间性质的一 个方面的含义,也就是他的现象学所描述的对象的 中间性质,即它们既不是心理学所讲的经验的对象, 也不是逻辑学所讲的理性对象。但是,胡塞尔方法 论的居间性质还是另一方面的含义,这表现在他所 提出的交互主体性问题上。 现象学方法通过居问这一维度在主体哲学中打 开了现代讨论的视域,即主体间“共在”或“交往”的 问题。在胡塞尔那里,先验主体并不像在康德那里 那样是与经验主体毫无关系的。胡塞尔对主体是什 么的问题并不关心,他只关心这个主体是如何进行 意识活动的,、它如何与其自身的对象相关,它如何把 自身显现。这也就是说,它只研究如何(Wie),而不 一个封闭的单子来说,“在世”或交互性的问题从根 本上来说是无法解决的难题。但是“在世”存在对于 海德格尔来说却有了特别的意义。“在世之在(hl一 der—Welt—sein)”正是海德格尔存在论分析的重大 走向之一。 主体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对于海德格尔有着特别 重要的意义。他在《存在与时间》中就以“共在”这一 概念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清晰地标示出来了。因为 这种“共在”关联到海德格尔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即 世界如果是作为此在的世界而存在的,它就应在这 种共在结构中得到解释。他指出:“由于这种共同性 的在世之故,世界向来已经总是我和他人共同分有 的世界。此在的世界是共同世界。‘在之中’就是与 他人共同存在。他人的在世界之内的自在存在就是 共同此在。”【13’这种共在的要点就在于它并不将他 人作为一个现成物来看待,而作为一个有着同样的 生存结构的此在看待。这种共同的结构说明此在必 须以其上手状态来识其与存在的本真关系。因此,
万方数据
㈣燃熬瓣簇囊羹豢嚣纛蒺麓l黧藕熬蘩麟蠹麟l羹麟麟羹鬟蒸熬薹熬黧囊鬟鬟麟鬻篓ii囊薰鎏
意义相关于某种作为‘意识’对象的对象物。”[6’ 这也表现在他对本质的说明上:“本质(艾多斯) 是一种新客体。正如个别的或经验的直观的所与物 是一种个别的对象,本质直观的所与物是一种纯粹 本质。”¨’因此,现象学提出这种“充实意义”的目的 并不是为了真正具体地研究本质的内部及其相互之 问的关系以及随这些相互关系而来的发展规律,而 只是为了进行描述。因此,胡塞尔曾多次指出现象 学是一门描述性的科学。描述方法是现象学的基本 方法。现象学的描述方法典型地体现了现象学哲学 的理论用意。如果把这种理论用意用一种极端的语 言表述出来,就是它试图在现实事物灭亡之后仍然 可以谈论它的意义。如果现象学地描述一个事物, 比如“植物”、“树”、“盛开的花”等时,“这个树本身可 以烧光,可分解为其化学成分,如此等等。但此意义 直观对象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就只能由实施直观的 现象学家本人来定夺了。如此一来,现象学方法所 希望达到的严格的科学性,从一开始就成了无法保 证的一个空洞诺言。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 法来说,本质只能是由对现象的分析综合而来。对 现象的综合当然可以采取多种立场与态度,如果不 对这种立场和态度加以规定,本质的获得就将仍然 是随意的。然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恰恰对 此作了规定。这种规定是通过一种历史方法的运用 而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在进行本质的分析与综合 时,是以历史的基本规律为指向的。马克思主义的 唯物辩证法以最切近于历史发展的方式把现实历史 的本质揭示出来。人们在社会历史中进行实践活动 时所服从的客观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识、意 志、立场和态度的改变为转移。这样,马克思主义的 唯物辩证法就与现象学方法的这种随意性划清了界 限。 这种从现象分析到综合整体的认定,在马克思 主义的方法论中表现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这是与从“意向意义”到“意义充实”过程有着本质的 区别的。这两者之间的相似仅仅局限在形式上。这 之间的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现象学方法的从“意向 意义”到“意义充实”的过程实际上是无中介的,而从 抽象升到具体的过程却是要依赖于中介的仔细认定 的。因此,接下来就必须研究现象学与唯物辩证法 对中介范畴的不同看法。 二、“居间"还是中介? 在现象学的描述方法的基础上,有人提出,在现 象学中也存在着一种“间接的”方法。“领会这种居 于心理活动和概念抽象活动之间的意向行为的独特 性是了解胡塞尔意义学说的关键,而对于赋意行为 的了解又会极大促进我们对于意向性学说的真切把 握。”【l们这里强调了现象学方法的居间特征:即它是 介于心理行为和逻辑理性行为之间的意识活动。这 似乎是一种间接理论,强调了中介的作用。但这种 中介与辩证法的中介概念实际上有本质的区别。在 辩证法中,中介是发展的环节,而在现象学的间接方 法中,主体与世界却是直接地互为中介。它与黑格 尔的辩证法就有本质的区别了:“这不是黑格尔式辩
8
认为,一个表达式的意义或纯粹的符号意义并不与 心理学上的直观相关,并不是这种心理学直观承载 着这些意义。相反,他认为意义是被意向活动直接 赋与意义的(严格地说,这是胡塞尔《逻辑研究》时期 的观点)。例如,胡塞尔提出,我们能理解几何学意 义上的“三角形”,但我们却不能在经验中直观到这 种“三角形”。我们所理解的这个几何学意义上的 “三角形”其意义就是通过赋与意义(立义)的意向行 为而获得的。[33这就是胡塞尔所说的“意向意义”。 但在此,“意指本身并不是认识。在对单纯象征性语 词的理解中,一个意指得到进行,但这里没有什么东 西被认识。”【4’为此,胡塞尔提出了“意向意义(in—
海德格尔说:“此在本质上是共在——这一现象学命
题有一种生存论存在论的意义。”【143这种共在强调 了此在的非现成性质。此在的现成性,或者说现成 物则是必须被悬置起来的。而此在又如何展现其与 存在的这种非现成性关联呢?海德格尔强调了此在 的上手状态,正是在这种状态中,“他人随同在劳动 中供使用的用具‘共同相遇’了,而‘工件’就是为这 些他人而设的。”【153这也就是说,他人就是此在的存 在方式的结构要素。无论此在在日常生活中是实际 地关注他人的存在,还是熟视无睹于他人的存在,他 人的共在仍然被海德格尔看成是世界之为世界的生 存论根源。这样,主体间的关系就被作为不再是从 认识论上被设定的了,而是被转换为本体论的必要 成分。这正是海德格尔超出于胡塞尔的地方。但是 对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这种肯定,在海德格尔的 本体论中还只是显示出其必要性。至于如何进一步 说明或改变这种相互关系则还根本没有进入海德格 尔的视线中来。因为他对这种相互关系只有一种要 求,即领悟。领悟这种本体论状态是海德格尔的理 论终极处。海德格尔从这种共在的本体结构只得出 了这样的结论:“因为此在之在是共同存在,所以在
9
幽簪蛳斑彪融蛤秽2001年第6期
——此知觉的意义,即必然属于其本质的东西——
不可能烧光;它没有化学成分,没有力,没有实在属 性”【81。离开具体现实的事物去谈论它的意义正是 现象学的所有努力的目的所在。在此鲜明地突现了 现象学方法的消极性或反动性的层面,它是与马克 思主义积极改造世界的立场截然相反的。对于马克 思主义来说,事物的灭亡恰恰意味着它的意义(或合 理性)的丧失。而且,马克思主义不仅不去奢谈那种 在事物灭亡后仍经常以一种颓废的形式留存的意 义,相反,它还要加紧促成那些丧失其意义的事物的 迅速灭亡。 在现象学的早期历史中,有件矛盾的事,即胡塞 尔与海德格尔现象学最终的不同取向。胡塞尔的现 象学最后在其哲学中被归为一种“先验主体”,而海 德格尔的生存论哲学最后就归于存在本身。然而, 为什么“通过同样的‘看法’(即‘现象学的看’),遵循 同样的现象学原则(即‘面向实事本身’),海德格尔 却与胡塞尔‘看’出了不同的‘实事本身”,【"?其中 原因,当然有他们两人在现象学方法的具体运用上 的差别,但是,正如孙周兴先生所指出的,他们遵循 的原则却是基本相同的。那么,导致这种对“实事本 身”的不同看法的根本原因到底何在呢?我认为其 中的主要原因不能不说是由现象学方法本身所造成 的。例如直观,一旦本质也是可以直观的,那么作为
管睇四昆膨秘翰胖2001年第6期
羹鬟黼纛纛l瑟ll霾ll蠢ii鬟嚣鬻i熬藕l囊澜藕鬻羹藕簇霾麓纛羹鬟纛獭霎鋈lii鬟鬻囊羹蒸垂纛嚣羹l纛蠢囊篓l
坝象学方法的悲剧胜收1矛:反对方法
——现象学方法与唯物辩证法的貌合神离
臧佩洪
(炮兵学院南京分院政教室副教授、哲学博士 南京211132)
摘要:现象学方法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在这种方法结出理论果实的地方(解释学),却可以 看出这种哲学方法的最后归宿是反对方法。本文通过对唯物辩证法与现象学方法的比较性研究表明,唯物辩 证法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与现象学的从“意向意义”到“充实意义”,唯物辩证法的中介与现象学的“居间”, 就方法论而言,虽形似,但其实却是有着本质差别与对立的。现象学方法的无立场、无前提、中止判断等都只
能导致一个结局:最后以反对方法收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运思可以清楚地表明现象学方法作为一种“方法
论”与唯物辩证法之间的本质对立。 关键词:现象学;唯物辩证法;方法论;解释学
中图分类号:B 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1)6—0008—06
现象学方法的影响在其开端处就不仅仅局限在 哲学领域,与胡塞尔同时独立进行现象学研究的另 一个著名思想家舍勒就早已把他的研究视域扩展到 了社会学中去了。而法国的另一些现象学家如让・ 保罗・萨特、莫里斯・梅洛一庞蒂及保罗・利科等更是 在更为广泛的领域中讨论和运用了现象学的方法。 因此,有必要在方法论上把它们与唯物辩证法进行 一种全面的比较。方法论上的差别背后往往都隐藏 着理论观点上的重要差别,因此,我在此试图在揭示 唯物辩证法与现象学在方法论上的实质差别与对立 的同时,指出它们在相应理论观点上的不同。进而, 我们将会看到,现象学虽起初以其方法而著称于世, 但最终它却只能悲剧性地以反对方法而收场。 一、从“意向意义”到“充实意义”与从抽象到具 体 “意向性”理论可以说是现象学方法的起点u】, 而胡塞尔“意向性”概念的运用在开始时则与其老师 布伦塔诺有关。后者是把“意向性”概念,即“意识对 某物的关系”引入现代心理学中来的第一个拉J。而 胡塞尔则进一步把“意向”概念非心理学化。胡塞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