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D-2聚体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D二聚体是一种纤溶系统的参数,是指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在凝血系统激活后,被凝血酶裂解产生的产物。
它反映了体内纤溶过程的活性和程度,因此可以用于检测和评估机体炎症、血栓形成及其他相关疾病的风险和临床意义。
1.血栓疾病的评估:D二聚体水平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因此可以作为评估血栓疾病风险的指标。
例如,D二聚体的测定可以用于评估深静脉血栓形成、肺血栓栓塞症等血栓相关疾病的风险程度。
一般来说,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能意味着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但需要注意的是,D二聚体的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血栓形成已经发生,因此还需要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炎症反应的监测:炎症反应的激活也会导致D二聚体水平升高。
因此,D二聚体的测定可以用于监测炎症疾病的病情进展和疗效评价。
例如,在感染、炎症性肠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中,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可以反映机体炎症反应的活跃程度,有助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3.恶性肿瘤的诊断和疗效评价:一些研究表明,恶性肿瘤患者体内的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活性增加,导致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
因此,D二聚体的测定可以作为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指标。
此外,通过监测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还可以评估抗肿瘤治疗的疗效和预后。
4.预测和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
因此,D二聚体的测定可以作为预测和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指标。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D二聚体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其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临床医生在解读检测结果时应综合考虑病史、临床症状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
此外,D二聚体的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存在病理过程,因此在临床实践中仍应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总之,D二聚体的检测和临床意义主要包括评估血栓疾病风险、监测炎症反应、恶性肿瘤的诊断和疗效评价,以及预测和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等。
D2聚体升高及其临床意义

D2聚体升高及其临床意义D2聚体,也被称为D-Dimer,是一种在人体血浆中存在的一种特殊蛋白质片段。
D2聚体的升高通常是由于凝血系统被激活导致的,激活的原因可以是血栓形成、凝血因子活性增强或纤溶系统失衡。
D2聚体的升高可能与多种疾病和情况相关,并且可以在临床上提供一些重要的提示。
D2聚体是由于血管内血小板凝结引起的血栓形成释放的产物,因此在凝血系统激活时会增加其浓度。
血栓形成是一种保护性机制,它可以阻止出血,并促进伤口的修复。
然而,当凝血系统被过度激活或不均衡时,就会引发血液凝块病变。
因此,D2聚体的升高可能是潜在的凝血异常的指标。
血栓形成是正常生理过程的一部分,但当它超出正常范围时,就可能导致严重的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
DVT是指在腿部深静脉中形成血栓,它可能导致疼痛、肿胀和红斑等症状。
如果这些血栓脱落并进入肺动脉,就会引发PE,它可能导致胸痛、呼吸困难和咳嗽等症状。
D2聚体的测量可以用作提示判断这些血栓病变的诊断工具。
除了血栓形成引起的D2聚体升高外,其他情况也可能导致它的升高。
例如,感染会引起炎症反应,导致凝血系统激活和D2聚体浓度的增加。
心肌梗死、肺炎和癌症等疾病也可能导致D2聚体升高。
另外,手术、创伤和长时间的床旁休息等情况也可能导致它的升高。
因此,在解释D2聚体升高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情况和其他检查结果。
在临床实践中,D2聚体通常用于帮助诊断和排除血栓病变。
对于怀疑DVT或PE的患者,如果D2聚体水平正常,则可能排除这些病变。
然而,如果D2聚体升高,则需要进一步评估以确认是否存在血栓病变。
通常,诊断DVT需要通过超声检查来直接检测血栓的存在。
而诊断PE则需要进行CT肺动脉造影或核素扫描等辅助检查。
总之,D2聚体的升高提示可能存在凝血异常,尤其是与血栓病变相关的疾病。
通过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可以帮助医生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在血栓病变的筛查和诊断中,D2聚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检测血浆D-二聚体对肾病综合征及肾功能衰竭的临床意义

维普资讯
・
lo・ o
Jun lfCii l n xeietl d ieV 16 N .2 ora l c dEpr na Mein o. , o 1 De.0 7 o naa m c c2 0
检 测 血 浆 D一二 聚 体 对 肾病 综 合 征 及 肾功 能 衰竭 的 临床 意 义
昊荣华 ( 州市第二 医院检 验科 福 福建 福 州 30 0 ) 50 7
【 摘要 】 目的 探讨血浆 D一 聚体( D 水平与 肾病综合征 ( s 及 肾功能衰竭 ( F 高凝及 纤溶活性 变化之 间的 二 D— ) N) R)
关 系。方 法 用德 国 B E全 自动 血 凝仪 测 定 7 8例 N S组 和 7 6例 R F组 患者 及 8 0例 健 康 人 对 照 组 血 浆 D一二 聚 体 的 水 平 。结 果 N S组 和 R F组血 浆 D一二 聚体 水平 均 高 于对 照 组 ( < . 5 。结 论 P 00 ) 和 纤溶 系统 变化 的观 察 有 意 义 。 D—D 的检 测 对 N S和 R F的 高凝 状 态
T eD—Dm ree i pt nswt N n Fw r i icnl hg e a a o ot l ru h ie vln ai t i SadR e s nf at ihrh t t f nr op(P < .5 . n lso T edcet n l e h e gi y tn h c o g O 0 ) Co c in h etci u o
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检测D-二聚体(D-Dimer)的临床意义。
方法: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健康对照组50例,进行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检测,并对比结果。
结果:急性心梗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
结论:观察血浆D-二聚体的实验指标,可为急性心梗患者临床的诊断、治疗提供重要实验数据。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D-二聚体;临床意义【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6-0021-02心肌细胞严重而持久的缺血、缺氧导致局部心肌梗死,血管内膜破坏,血管壁胶原暴露与血小板的接触面增加,内源性凝血系统与纤溶平衡被破坏,血管内形成血栓。
血浆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过活化因子交联后,再经过纤维溶解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降解产物。
血管内血栓形成或心肌梗死时会引起继发性血浆纤维溶解活性增强,因而相应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也会随之增高[1]。
本研究对D-二聚体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检测的临床意义进行进一步探讨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8月~2016年3月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其中男33例,女17例;年龄45~75岁,平均(60.5±5.4)岁。
患者均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无其他并发症。
健康对照组50例,为本院健康体检者,男35例,女15例;年龄38~70岁,平均(52.6±4.7)岁,血糖、血脂、血压均正常,排除肝、脑、心、肾等疾病。
1.2 方法50名确诊的心肌梗塞患者在溶栓治疗三天后和治愈出院时再做两次D-二聚体含量检测,与入院时的D-二聚体含量检测作比较。
所有患者均在早晨同一时间段取卧位静息状态静脉空腹采集枸橼酸钠抗凝血3mL,以3000r/min离心10min,取贫血小板血浆于1h内采用测定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仪器为希森美康CA-8000,试剂采用原装配套产品。
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肺癌伴恶性胸腔积液中的临床意义

第2 1 期
【 临床 研 究 】
血 浆 D一 二 聚 体 水 平 在 肺 癌 伴 恶 性 胸 腔 积 液 中 的 临 床 意 义
徐 艳
扬州 2 2 5 0 0 1 ) ( 扬州市第一人 民医院呼吸科 , 江苏
【 摘要 】 目的 : 血浆 D 一 二聚体水平在肺癌伴恶性 胸腔积液患者的预 示作用及对临床工作的意义。方 法 : 将4 2 例晚期肺癌( Ⅲ b 一 Ⅳ
者进行胸水 引流后血浆 D 一 二 聚体水平 明显 高于引流前 ( P < 0 . 0 5 ) , 且显 著高于姑息性治疗患者 ( P < 0 . 0 5 ) 。结 论 : 血浆 D 一 二 聚体显 著升高对
肺癌患 者有一 定临床价值 , 提示肺癌预后差 , 需要 临床干预 , 延长生存期 。
为监 测指 标 , 通 过在 治 疗 中 D一 二聚体的变化, 了解 标 本 , 检 测 D一 二聚体。 有无 血液 高凝 状态 , 以及根 据该 变化 干 预 肿瘤 , 改 善
预后 。
1 . 4 统 计学 方 法
采用 S P S S 1 3 . 0统 计 软件 , 数 据
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 , 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 , 组 问各
期) 患者分为两组 , 对2 O例肺 癌合并 恶性胸 腔积液 的患者和 2 2 例肺癌未合并胸腔积液的患者入 院时血浆 D 一 二 聚体水平进行 比较, 同时将此 4 2 例晚期肺癌患者血浆 D 一 二聚体与 2 0例早 中期肺癌 (I b — Sa 期) 患者 D 一 二聚体水平 比较 , 对结果进行分析 。对肺 癌合并 胸 腔积液的
项 指标 比较 采 用 t 检验 , 阳性 率 比较 用 检验 , P< 1 . 1 临床资料 2 0 1 0年 2月至 2 0 1 3年 4月在扬州 0 . 0 5为差异 有统 计学 意义 。
肿瘤患者定量检测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通 讯 作 者
一
Hale Waihona Puke 3 4 2 — Ch i n J La b Di a g n, Fe b r u a r y , 2 01 3, Vo l 1 7 , No .2
3 讨 论
因此 本研究 还探 讨 了各 种恶 性肿 瘤患者 手术 治疗后 1月复查 D 一 二 聚 体 的情 况 。结 果 表 明 , 大多 数 恶 性 肿瘤 患者 术后 一 月 D 一 二 聚体 的水 平 较 术 前 明显 下
虽 然 已有研 究 发 现 D ~ 二 聚 体 在 多 种 恶 性肿 瘤 中 的阳性率 增高 , 但关 于 D 一 二 聚体 在 恶性 肿 瘤 和 相 应 良性 炎症 性疾病 中 的含 量 对 比 , 以及 恶 性 肿 瘤 患 者 手术 治疗 前后 的对 比研 究较 少 。因 此 , 本 研 究 拟 对 定量检 测 D 一 二 聚体在 4种 常 见 肿瘤 ( 肠癌 、 肺癌 、 乳腺 癌及 胃癌) 中的 临床意 义进 行一 些探 讨 。
中 国实 验 诊 断 学
2 0 1 3年 2月 第 1 7卷
第 2期
文章编号 : 1 0 0 7 —4 2 8 7 ( 2 0 1 3 ) 0 2 —0 3 4 1 —0 2
肿瘤患者定量检测 D 一 二 聚体 的临床 意义
史 虹, 王 丽群 , 梁 艳 , 仲 人 前
( 第 二 军 医 大 学 附 属 长 征 医 院 实 验 诊 断科 , 上海 2 0 0 0 0 3 )
檬 酸钠 抗 凝 , 用德 国 S T AGO 公 司全 自动 血 凝 仪及
配套 试 剂检测 。
1 . 3 统 计 学 方 法 所 有 数 据 用 S P S S . 1 1 . 0软 件 处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1.检测原理概述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它的存在反映了体内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是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
检测D-二聚体的原理主要基于其抗原-抗体反应,利用特异性抗体与血浆中的D-二聚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进而通过比色法、免疫比浊法或荧光免疫法等手段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
2.检测方法介绍目前,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免疫比浊法:最常用方法之一,通过检测反应体系中浊度的变化来推算D-二聚体的浓度,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
乳胶凝集法:利用乳胶颗粒与D-二聚体特异性抗体结合后发生凝集反应,通过观察凝集程度来判断D-二聚体的存在与否,适用于快速筛查。
ELISA(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检测方法,通过酶促反应放大信号,定量检测D-二聚体浓度,适用于科研及特定临床需求。
3.正常参考值范围D-二聚体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因检测方法、实验室条件及人群差异而略有不同,一般健康人群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小于0.5mg/L(酶具体 值需参照各实验室标准)。
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的正常范围可能会有所调整。
4.临床应用领域D-二聚体检测广泛应用于多个临床领域,包括但不限于: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心肌梗死等疾病的辅助诊断。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酶DIC):早期识别与病情监测。
妊娠并发症:如先兆子痫、胎盘早剥等风险的评估。
溶栓治疗监测:评估溶栓药物的效果及安全性。
5.(疾病诊断价值D-二聚体升高往往提示体内存在继发性纤溶亢进,对于上述疾病,尤其是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但其特异性不高,需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6.(治疗监测指标在治疗过程中,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可作为溶栓、抗凝治疗疗效的监测指标之一。
有效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通常会逐渐下降,若持续升高则可能提示治疗无效或存在新的血栓形成风险。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一、概述正常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可将纤维蛋白原裂解为纤维蛋白单体,再激活凝血因子ⅩⅢ,催化纤维蛋白单体发生交联,最后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凝块。
D-二聚体(D-D)是纤溶酶降解交联纤维蛋白后生成的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体内活动性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
二、检测方法1、血浆D-D检测方法较多,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联免疫荧光试验、全血凝集试验、乳胶凝集试验、免疫比浊法等。
2、较为理想的 D-D检测方法应该具有以下特点:①可以定量检测;②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③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④结果处于临界值水平时的变异系数低;⑤方法简便,快速。
目前临床多用乳胶凝集免疫比浊法在全自动血凝仪上进行定量检测。
三、参考值1、定性:凝集法:阴性。
2、定量:D-D检测试剂品种繁多,在试剂检测的线性范围,参考区间等性能方面也有很大差异。
一般D-D的正常阈值为0.5mg/L,随年龄增长,D-D有升高趋势。
四、临床意义1、D-D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D-D是临床检测血栓形成的敏感标志物,但缺乏特异性。
因此,依据正常阈值范围内的D-D水平有助于排除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的诊断,D-D对VTE有高敏感度(82%~100%)、低特异度(40%~43%)和高阴性预测值(95%)的特点。
健康人血液中D-D含量很低,而在血栓形成与继发性纤溶时 D-D浓度显著增高,常大2~3 mg/L。
当D-D<0.5mg/L 时血栓形成的可能性较小,但如临床上已有明显的血栓形成所致的症状与体征时, D-D仍<0.5mg/L,则应考虑患者有无纤溶活性低下的可能。
2、D-D与妊娠健康妊娠人群血浆D-D水平生理性升高,目前尚无统一的正常妊娠妇女血浆D-D的参考范围。
D-D随孕期增加而逐渐升高,可高至基础值的3~4倍,妊娠晚期达到高峰,分娩后D-D水平降至正常。
3、D-D与DICDIC是凝血酶生成增加和纤溶增强导致的消耗性凝血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2聚体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D-二聚体的检测在诊断肺动脉栓塞方面发挥了 巨大的作用 。用一些敏感性高的检测方法, 阴性的 D-二聚体值对于肺动脉栓塞具有理想的阴性预告作 用。阴性的结果可以基本排除肺动脉栓塞,从而可 以减少有创的检查,如通气灌注扫描和肺动脉造影; 避免盲目的抗凝治疗 。D-二聚体的浓度和血栓的位 置有关,在肺动脉干主要分支的浓度较高,而在次 要分支的浓度较低。
D-2聚体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大量的文献表明,肿瘤可以引起患者D-二聚 体浓度升高,并且可以作为分期、预后等判 断标准。研究中发现,结直肠癌患者的D-二 聚体比良性疾病患者的明显要高,术前的D二聚体与肿瘤的病理结果和分期正相关。术 前D-二聚体水平高的患者的术后生存期明显 要比低的患者短。
谢谢
D-2聚体的概念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 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 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D-二聚体来源于纤 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血浆D-2聚体检测
免疫比浊法:是一种定量全自动胶乳増强免 疫比浊法,在全自动血凝仪上是采用了该方 法,整个检测过程为仪器自动完成,只需几 分钟便可报告准确的定量结果,操作方便成 本低,避免人为因素影响。是目前研究最多 的检测方法,敏感性很高,与经典的ELISA 法有很好的一致性
检测中注意事项
血浆D-2聚体过高时,应对标本稀释,检测结 果再乘稀释倍数,同时应注意结果的单位。
血浆D-2聚体明显升高的意义
导致D-2聚体升高的原因 D-2聚体的临床应用 D-2聚体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D—二聚体在其他一些疾病中的意义源自D-2聚体升高的原因
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 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心肌梗死、脑 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及组织坏死等均可 导致D-二聚体升高。特别对老年人及住院患 者,因患菌血症等病易引起凝血异常而导致 D-二聚体升高。
D-2聚体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 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 等。测定纤溶系统主要因子,对于诊断与治疗纤溶系统疾病 (如DIC, 各种血栓)及与纤溶系统有关疾病(如肿瘤, 妊娠综合 症), 以及溶栓治疗监测, 有着重要的意义。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的水平升高,表明体内存在着频繁的纤维 蛋白降解过程。因此,纤维D-二聚体是深静脉血栓(DVT),肺 栓塞(PE),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关键指标. 妊娠时D-二聚体也有升高,但很高的D-二聚体水平则预示有 并发症,如先兆子痫。溶栓治疗的监测
D—二聚体在其他一些疾病中的意义
很多疾病,造成体内凝血系统和或纤溶系统 的激活,从而造成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 而且这种激活和疾病的病期、严重程度和治 疗情况密切相关,因而在这些疾病中检测 D—二聚体的水平,可以作为疾病分期、判 断预后和指导治疗的一项评判标志。
D-二聚体和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 血浆D-二聚体阴性可排除深静脉血栓的可能 性。造影证实深静脉血栓者D-二聚体100%阳 性。可作溶栓治疗和肝素抗凝的用药指导及 疗效观察。 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大小的变化。含量再增 高,预示血栓再发生;治疗期间持续较高, 血栓大小无变化,说明治疗无效。 陈旧性血栓不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