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分 类解表药 ·清热药 补益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类药物中的大多数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菌作用, 但其抗菌范围和抗菌 强度各有不同, 如银 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黄连、大蒜、金荞麦、知母、赤芍、鱼腥草等对革兰氏阳性 菌(如金葡菌、溶血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如伤寒杆菌、副伤寒 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菌等)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黄连、黄 柏、黄芩、蒲公英、牛蒡子、菊花、紫花地丁、银花、生地、紫草等对多种皮肤真菌(如堇色 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铁锈色小芽孢癣菌等)也有效。抗菌的有效成分目前所知的有癸酰乙 醛(鱼腥草)、β ,β -二甲基丙烯酰紫草醌(紫草)、穿心莲内酯(穿心莲)、秦皮乙素(秦皮)、 原白头翁素(白头翁)、小蘖碱(黄连、黄柏)等。 值得注意的是清热药的抗菌作用与临床疗效并不一致, 如穿心莲水溶性黄酮部分, 体外 有抗 菌作用,但临床疗效却很差,相反,其内酯部分,体外虽无抗菌作用,但临床反而有效,可 见仅以抗菌作用为指标来衡量清热药的作用是很不够的,事实上在许多实验研究中已发现不 少的清热药虽抗菌力不强,但却具有明显的解毒作用。微生物毒素在感染性疾病中是引起多 种症状和组织损害的重要因素,用中药治疗微生物感染,常可见到毒血症状迅速改善。实验 表明,丹皮、知母、黄连等在无抑菌作用的浓度时就能抑制金葡菌凝固酶的形成,使细菌的 毒力减弱,从而减轻对组织的损害作用。 (2)抗病毒作用: 体外实验和临床实践都证明,银花、连翘、鱼腥草、贯众、黄芩、大青叶、赤芍、板蓝根、 黄柏、丹皮等对流感病毒亚甲型有抑制作用;银花、射干、贯众等对孤儿病毒(ECHO11)等也 有抑制作用。此外,蒲公英、鱼腥草、穿心莲、野菊花还能延缓病毒所引起的细胞病变。 (3)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本类药物能方泛地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不同方面,许多清 热药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促进作 用。如黄连、小蘖碱、黄芩、穿心莲、野菊花、石膏等能增强白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 功能;鱼腥草素能使体内备解素的浓度增加,从而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来抵御病源侵袭;蒲 公英、大蒜、黄连、黄芩等还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率。黄芩甙、黄连、丹皮等对变态反应有 一定的抑制作用。 (4)解热作用: 犀角、石膏、知母、玄参、赤芍、紫草、地骨皮、银花、大青叶等对动物实验性发热模型均 有明显的退热作用。临床观察到本类药物对发热病人的降温作用与解表药不同,退热多不伴 有明显出汗。 (5)抗炎作用: 急性炎症是热证的主要表现,也是急性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许多清热药对实验性炎 症的各个环节均有一定的作用。如连翘能抑制炎性渗出,黄连能加速炎症消退,黄芩能对抗 伴有变态反应的炎症等。临床上用本类药物治疗急性和慢性感染性 疾病都取得了较好的疗 效,此与抗炎作用也有密切的关系。
(6)其他作用: 实验证明牛黄、栀子、黄芩、丹皮等有明显的镇静或抗惊厥作用。此外,生地、牛黄有强心 作用,黄芩、丹皮等有降血压作用,银花有止血作用,广豆根、紫草、蒲公英等有抗肿瘤作 用,白头翁、黄连还有抗阿米巴原虫的作用。"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清热药的药性都属寒凉,按“热者寒之”的治病法则,本类药物主要用于各种热证。所谓热 证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指体温升高的发热,而且也泛指体温虽正常或接近正常,患 者常具有某些热证症状,如口干、咽燥、面红、目赤、大便于结、小便短赤、五心烦热、舌 红苔黄、脉数等,都属于热证的范畴。 热证根据其发病的部位、性质和病情的轻重可分为表热证和里热证两型。表热证的特点是虽 有发热,但时有恶寒。有表证者当用解表药治之。里热证则不同,它是由于外邪内传入里化
热,或因内郁化热所致的一类症候群,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心烦口 苦,呼吸迫促,小便短赤,大便于结或兼有便秘,腹胀,苔黄脉洪,甚至神昏谵语,发狂等。 里热证根据其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实热和虚热两类,实热又可进一步分力气分热、血分热、湿 热和热毒疮疡等各种类型,针对其不同类型和药物性能的差异,将清热药分为以下六类: 清热泻火药:本类药物因有“寒凉折火”的性能,故主要用于清气分实热。常用药物有石膏、 知母、栀子等,白虎汤为其代表方。 清热凉血药:主要用于清解血分实热。所谓”血热”是指在温热病(相当于感染性疾病的极期 和晚期或败血症期)出现的发热、烦躁、神昏谵语、皮肤发斑发疹(皮下出血)、衄、吐血、便 血等并发症,以及由“血热妄行”所致的其他出血症,本类药物可通过其清热作用而达到凉 血的目的。常用药物有犀角、生地黄、玄参等,犀角地黄汤为其代表方。 清热躁湿药:因湿邪侵犯人体所引起的发热称为湿热,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身重而 痛、腹满食少、小便短赤、大便溏泄、舌苔黄腻等。因本类药物既能清热又能燥湿,部分药 物还兼有解毒的作用,故主要来治疗湿热证,常用药物有黄芩、黄连、黄柏等,治肠胃湿热 以香连丸为代表,治湿热黄疽以栀子柏皮汤为代表。 清热解毒药:这里所指的毒,是指火热壅盛引起的“火毒”或”热毒” ,相当于感染性疾病所 引起的高热以及伴随的病理变化,包括各种毒性反应。多种化脓性感染(如疮疡、肺痈、肠痈 等)、痢疾和部分病毒感染(如流感、乙脑等)都属于热毒范畴。因本类药物具清热又兼有解毒 作用,故主要用来治疗各种热毒证,常用药物有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薄公英等, 五味消毒饮是其代表方之一。 清虚热药:所谓虚热,从理论上讲是指阴、阳、气、血不足所引起的发热,但通常专指热邪 伤阴所致的热证。如湿热病(相当于急性传染病)后期,热已伤阴所致的口干咽燥、夜热早凉、 热退无汗等阴虚发热证,又如慢性消耗性疾病(肺结核等)所引起的午后发热、颧红盗汗、骨 蒸劳热并有慢性进行性消瘦等证均为本类药物的适应症。常用药物有地骨皮、银柴胡等。青 蒿鳖甲汤是其代表方之一。 清热明目药:凡能清肝热或散风热,以治疗肝热和风热目疾为主的药物,称为清热明目药, 常用于肝热上扰所致的目疾。代表药物有决明子、青葙子、谷精草等,常用方剂有青葙汤、 谷精龙胆散等。 关于本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常把清热解毒与抗菌作用等同起来,把清热 解毒药与抗菌素相提并论。然而从目前大量的实验研究中,却没有发现一个象抗菌素那样, 有很强的体内外抗菌作用的中草药应用于临床,相反,有的中草药虽抗菌作用不强,但对很 多感染性疾病却有很好的疗效。 因此, 单纯用抗菌作用来解释本类药物的作用是不够全面的。 近年来的药理和临床研究资料表明,认为本类药物的主要作用可能是以调节机体的功能活动 而呈现广泛的药理作用。现将近代药理研究所证明的主要作用归纳如下: (1)抗菌作用:
分 类 ·解表药 ·清热药 ·泻下药 ·化湿药 ·温里药 ·理气药 ·消食药 ·驱虫药 ·止血药 ·安神药 ·开窍药 ·补益药 ·收涩药 ·涌吐药 ·祛风Leabharlann Baidu ·外用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 ·平肝息风药 ·活血化瘀药 ·利水渗湿药 补益药
凡能补益正气,增强体质,以提高抗病能力,治疗虚正证为主的药物,称为补虚药。 本类中药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作用。主要用于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虚 证。 1.补气药:本类药物性味多甘温或甘平,能补益脏腑之气。主要适用于脾气虚引起的神 疲乏力,食欲不振,脘腹虚胀,大便溏薄,浮肿,脱肛和肺气虚引起的少气懒眼言,语音低 微,喘促,易出虚汗等症。 2.补阳药:本类药物性味多甘温或咸温或辛热,能温补人体之阳气。主要适用于肾阳不 足的怯寒肢冷,腰膝酸软,阳萎早泄,宫冷不孕,尿频遗尿等证。 3.补血药:本类药物性味多甘温或甘平,质地滋润,能补肝养心或益脾。主要适用于心 肝血虚所致的面色萎黄,唇爪苍白,眩晕耳鸣,失眠健忘等证。 4.补阴药:本类药物药性多甘寒质润,能补阴、滋液、润燥,而以治疗阴虚液亏之证。 阴虚证多见热病后期及若干慢性疾病。 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解表药一般都具有发汗的功效,通 过发汗而达到发散表邪,以解除表证的目的。部分药物兼有利尿退肿、止咳平喘、透疹和止 痛等作用。 所谓表证,就是指病在浅表。多见于外感初期,肺部受邪,症状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或 有汗、鼻塞、咳嗽、苔薄白、脉浮等。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及传染病初期的症状。 表证是由外邪侵犯肌表所引起,可分表热证和表寒证两型。后者又有表实与表虚之别。发热、
无汗、恶寒、脉浮紧等寒象较明显的为表实证、以麻黄汤主之;发热、自汗、恶风、脉浮缓 等寒象较轻的为表虚证,以桂枝汤主之。表热证是指发热为主;既不恶寒,又不恶风,口渴、 咽痛、舌质红、脉浮数等热象较明显的表证,以桑菊饮、银翘散主之。 解表药根据其性味和临床功效的不同,可分为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两类。发散风寒药多 属辛温,故又名辛温解表药,适用于风寒表证,代表药物有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等;发 散风热药多属辛凉,故又名辛凉解表药,适用于风热表证,代表药物有柴胡、葛根、牛蒡子、 薄荷、菊花等。 据近代研究,认为解表作用与以下药理作用有关。 1.发汗作用:祖国医学认为本类药物一般都有发汗或促进发汗的作用,通过发汗使表邪从汗 而解,有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的理论,可见发汗是中医治疗 , 表证的重要治法之一。解表药中以发散风寒药类的发汗作用较强调,其中以麻黄配桂枝的作 用尤为显著,如麻黄汤就是一典型发汗方剂。麻黄中所含挥发油有发汗作用,近有资料证实 麻黄碱和麻黄水溶性提取物能促使实验动物发汗。 生姜的挥发油和辛辣成分 (姜酚及姜烯酚) 能使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受寒后煎服生姜汤则感觉全身温暖,说明生姜能改善体表血 循环而协助发汗。桂枝也因能扩张末梢血管,促进皮肤表面的血液循环而加强麻黄的发汗作 用。 2.解热作用:本类药物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解热作用,使实验性致热动物体温降低,以柴胡作 用最显著,桂枝、荆芥、防风、葛根、紫苏、浮萍等也有一定的退热效果。其作用方式,有 通过发汗,或促进发汗,以及通过抗炎、抗菌和抗病毒等作用而促使体温下降。此外,葛根 等还有降低正常体温的作用。 3.镇痛作用:柴胡、桂枝、细辛、防风、紫苏等对小鼠尾部机械压迫法或醋酸扭体法等引起 的疼痛反应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明它们均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4.抗菌、抗病毒作用:体外实验证明,柴胡、桂枝、紫苏、防风、薄荷、桑叶等对多种细 菌, 如金葡菌、溶血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茵以及某些致病性真菌分别有一定的 抑制作用,麻黄、桂枝、柴胡、紫苏、菊花等对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清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