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食障碍

合集下载

第七章:进食障碍

第七章:进食障碍

非典型性进食障碍
• 诊断标准 女性除了仍有正常的月经外达到神经性厌食 症的其他诊断标准,体重仍在正常范围内. 贪食或不适当的补偿行为的频率少于一周二 次,或持续时间少于3个月.
其他进食障碍及其类型
(一)暴食症(binge eating)
暴食症以反复发 作暴食行为特点,该 疾病在很多方面和神 经性贪食较相似,但
是患者不会采取绝食、
过度运动和导泻等行
为。
(一)暴食症(binge eating) 明显超重,但进食模式混 乱; 对超重恐慌,但缺乏停 止暴食自我意识(低自尊); 对身材不满,但不特别 关心体重; 想控制,但无法控制。
(二)神经性呕吐(psychogenic vomiting)
又称心因性呕吐,指一组以自发或 故意诱发反复呕吐为特征的心理障碍,
• 其他问题:
– 抑郁、退缩、易激惹、性欲减退、自杀行为、 无能感,药物滥用等 – 长期拒食或节食会使体重锐减,代谢失调,内 分泌紊乱,内脏功能失调 – 成为一种慢性的致命疾病
DSM-Ⅳ对神经性厌食症的诊断标准
• A.拒绝维持自己的体重在最低的正常体重水平 或以上(以各人的年龄和身高计算);比如体 重下 降或在生长期不能达到应有的体重增加, 从而导致体重持续低于标准体重的85%。B.尽 管体重已经低于标准体重的下限,仍然极度害 怕体重增加。C.对体重或体形的感知障碍;体 重或体形状况在自我评价中有过分的影响作用; 或否认目前低 体重的危害性。D.已经成熟的 女性出现闭经现象,即至少连续3个月没有月 经(如果一个妇女是在激素作用下 才来月经, 也被认为是闭经)。
暴食-导泻型患者则可能有情绪不稳、冲动,酒精
或药物依赖和自残等问题。
神经性厌食的死亡率为5%~8%(Polivy & Herman, 2002),常见 死因有肺炎或其他感染、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以 及自杀等。 有2%~3%的神经性厌食患者伴有一种以上的情感障碍。 有20%-80%的神经性厌食患者可被诊断为人格障碍

进食障碍的症状与康复计划

进食障碍的症状与康复计划

进食障碍的症状与康复计划引言:进食障碍是一类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其特征是对进食行为的异常控制和扭曲认知。

进食障碍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如厌食症、暴食症和暴食-净化综合征。

针对这些症状,制定康复计划成为帮助患者恢复正常进食习惯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讨论进食障碍的主要症状,并提出相应的康复计划。

一、厌食症的症状厌食症是一种以极度限制食物摄入和对体重过度关注为特征的进食障碍。

患者通常表现出以下症状:1. 明显体重下降:患者的体重会明显低于正常范围,这是由于限制食物摄入引起的。

2. 完美主义倾向:患者常常对自我形象产生严重的不满,对自己要求过高,追求完美的体重和外貌。

3. 恐惧发胖:患者对于体重增加产生极度的担忧和恐惧,即使在明显偏瘦的情况下也感到自己过于胖。

二、暴食症的症状暴食症是一种以反复发作性大量进食并且失控为特征的进食障碍。

患者通常表现出以下症状:1. 食量明显增加:患者在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食物,远超正常人的进食量。

2. 失控感:患者在进食过程中常常感到完全失去对食物的控制,无法停止进食。

3. 精神不适:暴食后,患者往往感到内疚、自卑和焦虑,对自己缺乏控制能力感到沮丧。

三、暴食-净化综合征的症状暴食-净化综合征是一种同时存在暴食和清除行为的进食障碍。

患者通常表现出以下症状:1. 反复暴食和净化:患者会在进食大量食物之后采取刻意减少摄入或者引发呕吐、滥用泻药等清除行为。

2. 对体型的过度关注:患者常常对自己的体形产生过度关注,对自己的外貌进行过度批评和否定。

3. 心理紊乱:暴食-净化综合征患者存在严重的心理紊乱,常常伴随抑郁、焦虑和自卑等情绪问题。

康复计划:针对不同的进食障碍症状,康复计划需要综合考虑心理、营养和行为方面的治疗。

1.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通常是治疗进食障碍的核心手段。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治疗等方法,帮助患者解决进食障碍背后的心理问题。

2. 营养治疗:针对厌食症患者,营养治疗旨在帮助恢复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体重。

青春期的难题_:进食障碍

青春期的难题_:进食障碍

文/费嘉庆 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闵行梅陇院区)青春期的难题:进食障碍青春期作为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的新陈代谢速率加快,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量愈发增多,需要充足均衡的营养物质来帮助实现健康成长。

可是,受到外界审美的影响,青少年往往会因“体型忧虑”而开始挑食、节食,令饮食陷入高需求和低摄入的矛盾中,不仅容易引发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更严重者还会难以恢复正常进食。

目前,我国青少年患进食障碍的人数在不断增长,存在进食障碍倾向或异常进食行为的概率达10%~30%,有1.10%~3.23%的青少年已被确诊为进食障碍。

什么是进食障碍?进食障碍是受到进食与情绪调节的交互作用影响,使得长期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反作用于进食行为,而导致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种精神疾病,主要以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为表现形式。

1.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厌食症是对自我的体形产生了感知紊乱,从而选择以节食为手段,持续性限制机体的能量摄取,有意造成体质量减轻的一类进食障碍。

厌食症患者大多伴随着断食、催吐、滥用泻药、过度运动等行为,长久以来致使中脑边缘多巴胺奖赏系统被破坏,后期会在无诱导情况下出现反胃、呕吐等病理性神经反射,难以再度进食。

当食物摄入过少、体重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时,身体所需的营养素严重不足,导致机体多系统功能无法正常运转,可引发一系列并发症,更严重者还会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造成死亡。

2.神经性贪食症神经性贪食症体现在进食状态的失控和补偿行为的反复上,即使患者已经有了强烈的胃部饱腹感,但仍难以控制自己的进食欲望。

贪食症的青春护航Youth Escort青春期健康14发病同样也和过度节食有关,在减脂期以高要求限制日常饮食后,内心反而对高糖高脂等特定食物的渴望愈演愈烈,极易发生冲动饮食。

多巴胺奖赏系统在此反复刺激下,患者开始对高糖高脂的食物上瘾,但为了苗条的身材患者又要做出各种过激减重的补偿性行为,深陷于贪食—节食的恶性循环当中。

进食障碍是什么了解这种常见的心理问题

进食障碍是什么了解这种常见的心理问题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学校应提供丰富的体 育活动,增强学生的
身体素质和自信心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 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
心理问题
早期发现和干预
关注饮食行为:观察是否有过度 节食、暴饮暴食等异常行为
关注心理状态:观察是否有焦虑、 抑郁等心理问题
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均衡饮食, 定时定量,避免过度节食或暴饮 暴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04
进食障碍的治疗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改 变患者的认知和行 为模式
家庭疗法:改善家 庭关系,建立支持 性环境
心理动力疗法:探 索患者的内心冲突 和防御机制
药物治疗:配合心 理治疗,缓解症状 ,提高治疗效果
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如氟西 汀、帕罗西汀等, 用于治疗抑郁症和 焦虑症
抗精神病药:如奥 氮平、利培酮等, 用于治疗精神分裂 症和躁狂症
抗癫痫药:如丙戊 酸、卡马西平等, 用于治疗癫痫和躁 狂症
食欲抑制剂:如苯 丙胺、安非他酮等 ,用于抑制食欲, 减少进食量
其他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 心理动力疗法等
药物治疗:抗抑郁药、抗 焦虑药等
营养治疗:调整饮食结构, 保证营养均衡
进食障碍的分类
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反复出 现暴饮暴食,并伴有失控感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对体重和 体型的过度关注,导致体重严 重下降
暴食症:患者反复出现暴饮 暴食,但无失控感
回避性限制性食物摄入障碍: 患者对某些食物或食物类别产
生过度恐惧和回避
02
进食障碍的症状
厌食症的症状
添加 标题
体重明显下降
添加 标题
过度关注体重和体型
添加 标题

中国进食障碍防治指南

中国进食障碍防治指南

阅读感受
这本书的语言简洁明了,逻辑清晰,读起来非常轻松易懂。
阅读感受
总体来说,我认为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 进食障碍的知识,这本书绝对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籍。
目录分析
目录分析
《中国进食障碍防治指南》是一本全面进食障碍的权威书籍,其目录涵盖了 进食障碍的各个方面,从基础知识到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措施都有详细介绍。以 下是对这本书的目录进行的分析。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进食障碍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营养 支持和康复训练等方面的内容。编者详细介绍了各种治疗方法的适用人群、作用 机制和实施方法,同时也讨论了治疗效果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这部分内容将为 医生和患者提供有力的治疗指导,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目录分析
该部分主要介绍了如何预防进食障碍的发生和复发。编者强调了家庭、学校 和社会对进食障碍预防的重要性,同时详细介绍了针对不同人群的预防措施,包 括儿童、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人等。还讨论了如何及时发现和干预潜在的进食 问题,以避免病情恶化。这些预防措施不仅有助于降低进食障碍的发生率,还有 助于改善公众对进食障碍的认识和态度。
精彩摘录
进食障碍患者常常会出现情绪波动和行为问题。他们可能会感到焦虑、抑郁、 孤独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饮食和身体健康。
精彩摘录
进食障碍患者的家庭和社会也会受到影响。家庭成员可能会因为患者的饮食 问题而感到沮丧和无助,而社会也可能因为患者的身体形象和健康问题而对他们 产生歧视和排斥。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中国进食障碍防治指南》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研究 所联合发布的指南。指南指出,进食障碍是一类与心理、生物学、社会和家庭等 多因素有关的疾病,它们常常表现为对身体形象和健康的过度和担忧,以及对食 物和饮食的强烈控制欲。

进食障碍 (eating disorder)

进食障碍 (eating disorder)
来自“糖心理”的一位来访者
2021/3/27
3
本讲主题
• 厌食症和贪食症的本质
- 厌食症是缺乏食欲吗? - 贪食症是没有饱感吗?
• 对两种进食障碍的病因解释 • 治疗进食障碍的方法与疗效
2021/3/27
4
人类的进食行为
进食行为: 一种本能行为,是个体生命得以存在的基本
保证,受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满足 了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需要。 饮食的生理学:饥饿的感觉从何而来?
• 西方流行病学研究:发病率约为0.2%-1% • 我国调查:
• 上海和重庆女大学生中占1.11% • 上海市患病率0.1%,年轻女性中0.5% • 死亡率5.9%-9.6% • 20年随访死亡率20% • 常常因减肥、抑郁症、社交障碍、强迫症、焦虑症
而产生
2021/3/27
9
流行病学
• 平均起病于青春期或成人期早期,年龄为17岁 ,高峰期是14-19岁
29
我希望未来你们看到我们时,不要嘲 笑、不要怜悯、不要同情,只要告诉我们 ——你现在很美,我喜欢你。
来自“糖心理”的一位来访者
2021/3/27
30
厌食症和贪食症之异同
共同点: • 某些时候厌食症患者会表现出暴食症状 • 都将控制体重放在第一位
不同点: • 厌食症患者体重严重不足,贪食症患者则不同 • 厌食症预后差,长期死亡率16%,治愈率50%多 • 贪食症预后较好,大多数可恢复正常饮食习惯
- 大量研究证实:低浓度的5-羟色胺与之有关
• 社会文化因素
- “苗条才有魅力”的文化 - 家庭功能障碍的症状表现者 - 由性虐待引起?
2021/3/27
18
进食障碍中文化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知识-进食障碍

心理学知识-进食障碍

心理学知识-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是一组以进食行为异常为主的精神障碍,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以及神经性呕吐。

儿童进食期拒食、偏食,以及异食症等。

其中,最常见的是神经性厌食和贪食症。

一、神经性厌食症
症状:神经性厌食症和贪食症都表现为强迫性行为,即不能抗拒的拒绝进食或暴饮暴食。

常见于女性,多见于城市高收入人群中。

诊断标准:P102。

略:明显体重减轻;自己故意造成体重减轻;常可有病理性怕胖;常可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广泛内分泌紊乱;症状至少已三个月;可有间歇发作的暴饮暴食;排除躯体疾病所致的体重减轻。

病因:与人格特征、家庭特点等有相关。

是多方面的,包括了个体心理的、生理的、社会的方面。

治疗策略:主要是试图增加患者的饮食,恢复正常体重,旨在帮助病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家庭疗法、行为疗法、药物治疗。

二、贪食症
症状:反复发作和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以及暴食行为。

常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常采一些极端措施来防治发胖。

可与神经性厌食症交替出现,具有相似的病理心理机制,性别年龄分布上也相近。

多是厌食症延续者。

诊断标准:P104。

略:持续的难以控制的进食和渴求食物的优势观念;用极端方法抵消发胖作用;常有病理性怕胖;常有神经性厌食症既往史;发作性暴食至少每周两次持续三月;排除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所致的,以及癫痫、精神分裂症等继发的暴食。

病因:遗传、生物学、家庭、社会。

应激认知(认知歪曲)内容与普通人有区别。

治疗模式:药物(阿片受体阻断剂)、认知-行为治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在此处比行为疗法更有效)。

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

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

家庭功能失调促进进食障碍的形成。家庭沟通方式、 成员关系、父母婚姻和谐度、父母管教子女的态度 和方式、父母本身的人格特征以及父母的进食行为 和对自己身材的看法, 都会影响子女进食障碍的形 成。如果父母过度干涉、过度保护子女或对子女管 教特别严格, 对子女期望值过高, 会导致子女对 自己的要求也过高, 增加其患进食障碍的可能。在 进食障碍患者的家庭, 成员之间是敌对、干预的关 系, 患者的情感需求常常被忽视, 患者多属于不 安全依恋类型。
进食障碍的治疗
住院治疗 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 家庭治疗 精神动力学治疗

希望大家都可以好好爱护 自己的身体,关心自己的 健康,而不要为了所谓的 骨感美,为了那些外在的 虚荣而做出伤害自己、伤 害家人的行为。生命只有 一次,生活的目标不只一 个,我们应该让自己的脚 步一直走在健康之路上! 谢谢!
进食障碍 (eating disorder)
-----第二小组
进食障碍
概念 诊断标准 病因 治疗

进食障碍

指下列任何一种障碍:神经性厌食、 神经性贪食(心因性或其他心理紊 乱所致)、过度进食或呕吐、成人 的异食癖及心因性厌食。 进食障碍 指与心理障碍有关,以进食行为异 常为显著特征的一组综合征,主要 指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和神经 性呕吐。一般不包括拒食、偏食和 异嗜癖。

社会文化压力
社会价值观念 大众传媒 同伴影响

社会价值观念

在进食障碍的多发国家, 社会价 值观念崇尚的是“以瘦为美”, 苗条是社会标榜的理想体形, 它 代表着富有吸引力、节制、灵巧和 可爱, 女性往往通过对苗条身材 的追求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赞许。
பைடு நூலகம்

变态心理学-第7讲(进食障碍)

变态心理学-第7讲(进食障碍)

神经性厌食症诱发因素
体像期待:是指人对自己体貌特征的一种心理期待。
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往往会对自己有体像期待,害怕 自己变胖。
• 周围人 的评价
缺乏自信
模仿偶像
•自身 “ 仿同”
• 疯狂节食 过量运动 催吐
减轻体重
神经性厌食症临床表现
• 核心症状:对肥胖的强烈恐惧以及对苗条的狂热追求 (对体形体重的过度关注)
神经性厌食症的特点
1、有一种对增重及失去饮食控制的病态恐惧; 2、患者永远不会满意于自己减轻的体重; 3、患者不会主动求医,因为它们不认为自己不正常; 4、非常难以治愈,甚至会危机生命。
其它问题:
➢ 舞蹈演员等对体形要求较高的群体,有更高风险罹患此症。 ➢ 患有神经性厌食症的15—24岁女性,其死亡率是人群中同
• 体重明显下降,与标准体重相比减少了 15%或以上; • 尽管体重已经低于标准体重下限,仍然极度害怕体重增加; • 女性闭经(至少持续三个月未来潮),男性性功能低下(青
春期前的患者性器官幼稚型); • 不是任何躯体疾病所致的体重减轻、节食,也不是任何一种
精神症状的继发症状;
二、神经性贪食症
是一种以反复发作性暴食及 强烈的控制体重的观念为特征的综 合征。年龄及性别分布类似于神经 性厌食,但发病年龄稍晚高峰期 15—21岁。这些障碍可被视为持 续的神经性厌食的延续。与神经性 厌食不同的是体重是正常的,女性 的月经正常。
(C)神经性厌食症
(D)暴食症
【答案】C
2.神经性厌食症的核心症状是( )
(A)暴食和泻出行为 (C)体重严重降低
(B)过度运动 (D)对肥胖的强烈恐惧及对苗条的狂热追求
【答案】D
3.简述进食障碍的原因有哪些?

进食障碍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进食障碍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进食障碍的症状及治疗方法进食障碍是指一类心理障碍,其主要特征是个体对于进食行为产生异常的控制感。

进食障碍可以包括暴食症、厌食症和暴食-净化综合征等。

这些进食障碍对个体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会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将系统介绍进食障碍的常见症状以及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

一、进食障碍的症状1. 暴食症暴食症是指个体在短时间内消耗大量食物,常常感到缺乏对进食过程的控制感。

暴食症常伴随以下症状:(1)食物摄入量的迅速增加:患者在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食物,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进食行为。

(2)情绪波动:患者在暴食之后往往感到内疚、焦虑、恶心等情绪不适。

(3)体重波动:患者通常会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体重,并可能出现肥胖。

2. 厌食症厌食症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体重和身体形象有极度不满,拒绝摄入足够的食物以维持正常的体重。

厌食症常伴随以下症状:(1)明显的体重减轻:患者的体重显著低于正常范围,有时甚至处于危险的营养不良状态。

(2)对体形和体重的过分关注:患者过分关注自己的体形和体重,常常过度追求瘦身。

(3)摄食限制:患者有意识地限制自己的摄食量,甚至通过强迫呕吐、过度运动等方式来控制体重。

3. 暴食-净化综合征暴食-净化综合征是指患者在暴食之后,采取抵消性行为以减少摄取的热量和控制体重。

暴食-净化综合征常伴随以下症状:(1)暴食行为:患者在短时间内大量进食,往往感到缺乏控制感。

(2)净化行为:患者通过过度运动、呕吐、使用泻药等方式以减少热量摄取。

(3)对体重和体形极度关注:患者过分关注自己的体重和体形,常常过度追求瘦身。

二、进食障碍的治疗方法1.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治疗进食障碍的常用方法之一。

其中,认知行为疗法(CBT)是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的治疗方法。

CBT通过帮助患者改变其有害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以促进健康的进食行为。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进食障碍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可用于治疗暴食症和厌食症。

进食障碍疾病

进食障碍疾病

进食障碍疾病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ED)是以进食行为特别为显著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这组疾病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AN)和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BN),属于精神类障碍。

神经性厌食的主要特征是患者用节食等各种方法有意地造成体重过低,拒绝保持最低的标准体重;而神经性贪食的主要特征是反复消失的暴食以及暴食后不恰当的抵消行为,如诱吐、滥用利尿剂或泻药、节食或过度运动等。

进食障碍的特别的行为并非继发于其他任何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可怕和试图抵消食物的‘发胖’作用经常是多数患者最明显的心理病理。

由于最早可见的问题经常为消瘦、便秘、呕吐、闭经等养分不良、消化道及内分泌症状,而对心理体验患者又有意隐瞒,这类病人起初多就诊于综合医院的消化科、内分泌科、妇科、中医科等,行大量的试验室检查和对症处理,从而延误疾病的诊治;另外,由于这类疾病的早、中、后期都简单合并抑郁心情、强迫症状等,在精神科也常常会被单纯根据‘抑郁症’或‘强迫症’来诊治,而忽视最根本的心理病理。

因此,具有心身疾病性质的进食障碍无论在综合医院还是精神专科医院都需要更多被关注和了解,从而改善该类疾病的疗效和预后。

病因1.个体因素:包括生物学因素和共性因素。

生物学因素是指在进食障碍患者中存在肯定的遗传倾向(家族中罹患进食障碍和其他精神类障碍的人多于正常人群)和部分脑区的功能特别;共性因素是指进食障碍患者中常见典型的人格特点——追求自我掌握、追求完善和独特;爱幻想,不愿长大等。

在青春期即简单表现出自主性和依靠性的剧烈冲突,引发进食的问题。

2.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在进食障碍的发生、进展、维持和康复中都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常见的‘进食障碍家庭’模式有(1)家庭成员的情感紧紧纠缠在一起,无法分清彼此——‘爱着你的爱,痛着你的痛’;(2)父母对孩子过度爱护;(3)父母冲突,孩子卷入其中,背负过重的负担;(4)家庭模式僵化,无法适应孩子的进展——永久用对待婴儿的方式对待长大的孩子。

进食障碍的常见症状和表现特征

进食障碍的常见症状和表现特征

进食障碍的常见症状和表现特征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是一类以异常的进食行为、体重和身体形象扭曲为主要特征的心理障碍。

这些障碍包括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暴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以及进食后呕吐症(Bulimia Nervosa)。

针对这些进食障碍,本文将详细介绍其常见的症状和表现特征。

一、厌食症的常见症状和表现特征1.显著体重下降:患者常对自己的体重产生极度担忧,并采取极端的饮食控制手段,如严格限制摄入食物量、过度进行运动等,导致体重明显下降。

2.对体形和体重的错误认识:患者对自身的体形和体重存在严重的扭曲认知,常认为自己过胖,即使明显消瘦也不能改变其对自身肥胖的错误观念。

3.恐惧发胖:患者对体重的变化充满恐惧,在追求苗条身材的同时,对体重的微小波动也会引发巨大的焦虑情绪。

4.进食困扰:患者常因对进食量的过度限制而出现饥饿感,但由于对进食的恐惧,常避免与他人一同进食,拒绝参加社交场合的餐饮活动,甚至逐渐对进食感到厌恶。

5.身体变化体验:患者可能出现体温降低、心跳减慢、脆弱的指甲和头发,皮肤干燥以及月经失调等身体变化,这些都是因营养不良导致的生理反应。

二、暴食症的常见症状和表现特征1.暴食行为:患者通常会出现大量摄入食物的情况,无法控制自己的进食行为,且在短时间内食用过量的食物,给予自己短暂的满足感。

2.情绪调节通过进食:患者在情绪波动时,通过进食来缓解焦虑、沮丧或其他不适之情绪。

暴食行为往往是一种应激反应,用食物作为情绪调节的方式。

3.对食物的强烈渴望:患者对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渴望无法抑制,即使在饱腹的情况下仍然无法控制自己的进食。

4.隐瞒暴食行为:患者会竭力隐藏自己暴食的行为,包括隐蔽地购买食物、单独进食以及找借口不与他人一同进餐。

5.身体变化和恶性循环:患者由于暴食行为,体重可能会迅速增加,导致其对身体形象的不满,从而进一步趋向暴食行为,形成恶性循环。

进食障碍的健康教育

进食障碍的健康教育

进食障碍的健康教育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是近年来在年轻人群体中不断增加的一类心理健康问题。

这种心理疾病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交关系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进食障碍并进行健康教育,本文将详细介绍进食障碍的定义、类型、症状、原因和预防方法。

一、进食障碍的定义:进食障碍是一种心理健康问题,患者在进食和摄食方面出现长期的异常行为,包括摄食过量和摄食不足等问题。

二、进食障碍的类型:进食障碍通常可以分为三类:厌食症、暴食症和暴食-排泄综合征。

1. 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患者会有对体重和形象的过度担忧,导致限制食物摄入,出现明显的体重减轻,并对自己的身体形象有不合理的看法。

2. 暴食症(bulimia nervosa):患者会间歇性地暴食大量食物,并在暴食后采取不健康的方法,如催吐、滥用泻药等来减少摄入的卡路里。

3. 暴食-排泄综合征(binge-eating disorder):患者会反复出现暴食的行为,但并不会采取措施来减肥,导致体重上升。

三、进食障碍的症状:进食障碍患者常常会出现以下症状,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 明显的体重变化:进食障碍患者的体重通常会出现明显的波动,从而导致身体健康问题的出现。

2. 对食物和体重的强迫思维:患者经常会对食物和体重有强迫性的思维,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3. 摄食行为的控制和规律:患者可能会过度控制自己的摄食行为,如限制食物摄入的数量和种类等。

4. 对身体形象的不合理认知:进食障碍患者可能对自己的身体形象有不合理的认知,如觉得自己过胖或者不完美。

5. 心理和情绪问题:患者常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和情绪问题,影响正常的生活和社交。

四、进食障碍的原因:导致进食障碍的原因非常复杂,可能是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1. 生物学因素:遗传、激素失调、脑化学物质的异常等生物学因素可能会影响进食障碍的发生。

进食障碍的症状和影响

进食障碍的症状和影响

进食障碍的症状和影响进食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对食物摄入的极度控制和扭曲的体态观念。

这种障碍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进食障碍的症状和对个人的影响,并介绍一些应对方法。

一、症状1. 厌食症厌食症是进食障碍的一种常见类型,患者通常会极度限制食物摄入,或持续拒绝进食。

其症状包括体重过低、怕发胖、对体态过分关注等。

患者往往会感到自己的体重无论怎么减少都不够,虽然明显过于瘦弱。

2. 贪食症与厌食症相反,贪食症是一种表现为过度进食的进食障碍。

患者会有过于频繁和大量进食的行为,并且失去对饥饿和饱食感的正确判断,往往导致体重的快速增加。

贪食症患者会感到内疚和羞耻,但无法自控。

3. 过食症(暴食症)过食症是进食障碍中常见的一种类型。

患者表现为短时间内大量进食,无法控制自己的食欲。

过食症的特征是吃得很快、吃得很多,经常与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有关。

4. 运动后排除行为(运动减少食欲)运动后排除行为是一种在进食障碍患者中常见的症状,患者通过过度运动来减少体重或排除食物。

他们通常会极端关注运动的强度和频率,并且过度依赖运动来获得身体形态上的满足感。

二、影响1. 身体健康影响进食障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厌食症会导致营养不良、骨质疏松、心脏问题等。

贪食症和过食症则容易引发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此外,由于营养不良和身体状况的恶化,进食障碍患者往往容易感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等。

2. 心理健康影响进食障碍也对心理健康带来重大影响。

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强迫症等心理疾病。

他们对体态的过度关注会导致自尊心低下、社交障碍等问题。

另外,由于食物和体态成为患者情绪调节的对象,他们可能会忽视真正的情感需求,加重心理负担。

三、应对方法1. 寻求专业帮助首先,对于进食障碍患者来说,及早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是至关重要的。

专业心理咨询师和营养师能够提供科学的建议和指导,制定适合患者个体差异的治疗方案。

变态心理学第十章 进食和睡眠障碍

变态心理学第十章  进食和睡眠障碍
第十章 进食与睡眠障碍
第一节 进食障碍 第二节 睡眠障碍
进食和睡眠是有机体的两种重要的、 相对自动化的行为。它们不仅对我们的生 存和生活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对我们的其 他行为也会产生重要作用。
第一节 进食障碍
一、什么是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是一组以进食 行为异常为主的精神障碍,包括与体重和进食有 关的极端的情绪、态度和行为,其严重的情绪和 躯体问题对生命有威胁,主要有神经性厌食症 (anorexia nervosa)、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暴食障碍(binge eating disorder) 等。
第二节 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的量、质或定时异 常,或者是在睡眠中或睡眠觉醒转换时发 生异常的行为或生理事件。判定一个人是 否存在睡眠问题的一个方法是观察个体在 白天的情况,或是在清醒状态下的行为。
一、睡眠障碍的主要类型
(一)睡眠紊乱
1.原发性失眠(1)临床表 (2)可能原因2.原发性嗜睡
(1)临床表现 (2)可能原因
三、进食障碍的可能原因、预防与治疗
(一)可能原因 1.生物因素 2.心理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社会因素 5.综合因素
(二)预防
进食障碍的患者一旦患病,个体将很 难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大多数不接受治 疗的人则多年遭受病痛,有些人甚至一生 都如此。因此,进食障碍的三级预防系统 非常重要。
(三)治疗 1.药物治疗 2.心理社会治疗
二、进食障碍的类型
(一)神经性厌食症 1.临床表现 2.医学后果 3.相关的精神障碍
(二)神经性贪食症
1.临床表现 2.医学后果 3.相关的精神障碍
(三)暴食障碍
除了比较常见的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 性贪食症,研究者们又发现了这样一群患 者,他们因为暴食而倍感苦恼,但他们没 有极端的代偿性行为,因此他们不能被诊 断为贪食症。这类患者被称为暴食障碍 (binge eating disorder,BED)。

进食障碍PPT课件

进食障碍PPT课件
• 在人格方面,厌食症与贪食症患者都具有缺陷型人格特点。Marina 等研究发现进食障碍患者的共同人格特点为高神经质水平和低自我定 向性,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具有高持续性,而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具有高 伤害回避性。在认知方面,厌食症与贪食症患者都存在体象障碍。体 象障碍于1962年首先由Bruch提出,主要表现为对自身形象的歪曲认 识。厌食症和贪食症患者对自己的身体不满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研 究发现,74.4%的患者起病原因在于自己觉得胖或者别人说自己胖, “怕胖”在该病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
5
-
6
诊断标准
1.1.1神经性厌食症(AD)
(1)明显的体重减轻比正常平均体重减轻15%以上,或者Quetelet体重指数为17.5或更低, 或在青春期之前没有达到所期望的躯体增长标准,并有发育延迟或停止;
(2)故意造成体重减轻,至少有下列1项:
①回避“导致发胖的食物”;
②自我诱发呕吐;
③自我引发排便;
④过度运动;
⑤服用厌食剂或利尿剂等;
(3)常可有病理性怕胖:指一种持续存在的异乎寻常地害怕发胖的超价观念,并且病人给自 己制订一个过低的体重界限,这个界值远远低于其病前医生认为是适合的或健康的体重;
(4)常可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广泛内分泌紊乱。女性表现为闭经(停经至少已3个连续 月经周期,但妇女如用激素替代治疗可出现持续阴道出血,最常见的是用避孕药),男性表现 为性兴趣丧失或性功能低下。可有生长激素升高,皮质醇浓度上升,外周甲状腺代谢异常,及 胰岛素分泌异常;
-
9
生理现象解释
脑岛
厌食症患者的神经结构及功能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有研究 者对厌食症患者品尝不同口味食物后脑岛的反应进行了观察, 实验设置饥饿和饱腹状态两组被试,让其均饮用巧克力牛奶, 结果显示, 饥饿状态下的厌食症患者脑岛激活程度低于对照 组。此外, 通过CT 和MRI, 人们发现部分厌食症患者的脑沟、 脑回、脑室、大脑灰质白质体积均有相应变化。体重过轻的 患者表现出灰质体积减少和脑脊液的增加。除了灰质, 患者 的海马、中脑及脑桥体积也显著减少将脑影像学技术应用到 厌食症的研究上在厌食症的研究范畴内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食障碍一、简介(1)进食障碍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两大综合症(也包括其他的比如反刍障碍,异食癖)。

(2)两者都以严重异常的进食态度及行为为特征。

(3)主要发病于:青春期的过重少女或那些认为自己过重的少女(神经性厌食症发病高峰期14-19岁,贪食症发病高峰期15-21岁)。

(4)害怕发胖和对体型、体重的歪曲认识与期望是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共同的重要心理病理特点。

二、临床表现(一)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 AN)1、案例:p285神经性厌食症的核心症状是:对肥胖的强烈恐惧以及对苗条的狂热追求。

一般是先开始节食,然后逐步发展成对苗条的迫切性关注。

神经性厌食症病人通常也会选择过度运动,通过严格地限制和热量摄入同时采取消耗热量的行为,使体重显著地降低。

案例中,该患者是在高考失败的情况下出现相关症状的。

这与此类病人自我评价低,转而关注体型和体重的情况相关2、DSM-IV将神经性厌食症分为两种亚型:(1)限制性:只通过节食以减少热量摄入,他们严格限制吃入食物的数量,并且控制摄入的热量;(2)暴食-泻出型:要依赖泻出以限制热量摄入。

通常用到的泻出方法包括:自我引吐,滥用泻药、利尿剂等。

3、DSM-IV对神经性厌食症的诊断标准(1)拒绝维持自己的体重在最低的正常体重水平或以上,体重下降或生长期不能达到应有的体重增加,从而导致体重持续低于标准体重的85%。

(但通常神经性厌食症病人来求诊时,平均低于标准体重25%-30%)(2)尽管体重已经低于标准体重的下限,仍然极度害怕体重增加。

神经性厌食症与神经性贪食症病人都有一种对增重及失去饮食控制的病态恐惧。

患有神经性厌食症的人,永远不会满意于自己减轻的体重。

如果每天保持同一个体重或增加一点点体重,都可能导致他们强烈的惊恐、焦虑、抑郁,只有联系每天的体重减轻才能让他们满意。

(3)对体重或体型的歪曲知觉;体重或体型状况在自我评价中有过分的影响作用;否认目前低体重的危害性。

比如一个患有神经性厌食症的女孩,在别人眼中是一个憔悴、病态、极度瘦弱的女孩,而他自己却自视为一个身体的某些部位仍需要继续减肥的女孩,并否认自己有任何问题。

4、其它问题(1)芭蕾舞演员等对提醒要求较高的群体,有特标高风险罹患此症。

(2)一般神经性厌食症病人不会主动求医,因为它们不认为自己有什么不正常。

(3)神经性厌食症非常难以治愈,甚至会危及生命。

患有神经性厌食症的15-24岁女性,其死亡率是人群中同龄女性的12倍,死亡通常是由于接导致的胜利后果引发的,也可能是有意图的自杀行为。

(二)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 BN)1、神经性贪食症与神经性厌食症相比,发病年领略晚,患病率更高。

贪食症的某些特征与厌食症相似,如对于肥胖的恐惧和自我评价过分手到形体、体重得影响。

案例:p2882、DSM-IV对神经性厌食症的诊断标准诊断标准:A、进食数量:在分段的一个短时间内(比如2小时),吃下大量的食物,数量明显过于大部分人在相同时间和相同情境下的食量;B、进食行为是不能控制的:在进食过程中有时空的感觉,如感到想停下来不吃很困难,或无法控制吃什么、吃多少。

DSM-IV中,将神经性贪食症分为两种:泻出型:自我引吐,滥用泻药、利尿剂等(与贪食症病人不同在于:厌食症病人吃相对较少东西就会泻出。

)约占80%,并有比非泻出行更严重的病态心理,如更频繁的暴食现象、更高抑郁等。

非泻出型:可能会过度运动或禁食,但不会采取导泻行为。

(3)暴食和不适当的补偿行为至少平均每周发生两次,持续3个月。

(4)自我评价过分手到形体和体重的影响。

将对自己的评价或自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体重和体型。

3、贪食症一般始于因为追求苗条而开始的节食行为。

在早期阶段,个体节食并吃低热量食物。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三)反刍障碍和异食癖1、反刍障碍(rumination disorder)反刍现象在那些反刍动物身上很普遍,比如牛和鹿,在人身上出现就是不正常了。

病人会在吃完饭后将吃下去的少量食物返回嘴中咀嚼,大多数患者认为这一过程对它们有抚慰的作用。

有人报告说通过在胃里“浸泡”一段时间以后,食物的味道变得更好了(=_=!)。

反刍在DSM-1V中被归为幼年、童年、青少年时期出现的一种障碍,在智力落后的成年人中患病率约10%。

2、异食癖(pica)异食癖的突出表现是重复地吃一些没有营养的东西,多发生于婴幼儿以及智力落后或痴呆的个体身上。

这些人通常会吃涂料、石膏、绳子、头发、布料,大一点的孩子会吃动物粪便、沙砾、昆虫、树叶、鹅卵石。

有关异食癖的成因目前还不清楚,有观点认为它是由于体内某些矿物不足所致;而心理社会因素,如压力,也有很大的作用。

(四)进食障碍的共病性1、抑郁症状(1)进食障碍常并发其他障碍,最常见的是抑郁。

严重的暴食者有显著的抑郁、更低的自尊、人际关系问题、精神病症状等。

(2)青春发育期的初始期会与进食及抑郁问题相联系。

青春期女性更容易体验到抑郁及负性情绪,这种情绪又与病态仅是行为相关。

2、强迫症强迫症也是神经性厌食症病人经常并发的一种障碍。

暴食-泻出性病人有更多的强迫性行为,如偷窃、酒精、药物滥用。

三、病因1、基因:神经性厌食症与神经性贪食症都有家族性。

患有进食障碍的年轻女性,其亲属中环进食障碍的可能性是平均水平的5倍。

2、设定点理论(set-point theory)by Garner (1997),认为我们身体有自己设定好了的体重正常值范围,并且拒绝大幅度的改变。

当个体想达到或维持远远低于设定点的体重时,就会遭到内部生理机能的反对。

可以用来解释贪食症病人的暴食现象:当我们体重越来越轻时,饥饿的感觉可能变得极端难以忍受,这就会刺激我们去吃东西、变胖,恢复到一种平衡状态。

因而,长期饥饿时可能会是个体出现不可遏止的吃食物的冲动,对于贪食症病人来说,这种饥饿冲动引发了不可遏止的暴食。

3、进食障碍与脑动物实验表明,下丘脑外侧损伤会使动物没有食欲及体重减轻,有研究者因此假设下丘脑在神经性厌食症中起着某种作用。

但与下丘脑外侧损伤导致没有饥饿感和食欲的动物不同,厌食症病人时尽管很饿却不吃东西。

(二)心理因素1、人格特点(1)进食障碍病人有较高的:神经质、焦虑、低自尊,对家庭及社会标准的强烈认同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具有:完美主义、害羞、依从的特点神经性贪食症病人具有:歇斯底里特征、情绪不稳定、好交际的倾向(2)Kreipe总结出可导致患进食障碍的危险增加的13想人格特征自我评估差、难以表达负性情绪、悲哀、难以处理矛盾、追求完美、取悦别人、依赖性强、被注意的需求、难以处理与父母的关系、独立生活的困难、父母高期望、对长大或性成熟感到害怕、要求更加独立怕胖的恐惧和体象障碍是引起自我挨饿的动机因素,而体重的减轻是有利的强化物。

焦虑的被降低又强化了达到或维持瘦弱体型的行为。

另外一个引发强烈求瘦欲望的重要因素是来自同伴和父母的对过重体重的批评。

3、心理动力学观点(1)神经性厌食症是一种对口唇受孕恐惧的防御,之所以要回避食物,是因为食物象征性地等同于怀孕,这种焦虑在青春期不断增强,所以这个阶段是神经性厌食症的发病期。

(2)神经性贪食症是由于不能发展出充分的自我感觉。

当不能发展出充分的自我感觉是由母女之间的冲突型的支配关系造成的时,食物成为这种失败关系的象征,女儿的暴食和写出行为代表了需要妈妈与拒绝妈妈的冲突。

4、家庭动力学观点有人提出一种能同时解释神经性厌食症与神经性贪食症的心理动力学观点,被称为家庭动力学观点。

该理论将家庭联系考虑进来,认为孩子的进食障碍在帮助家庭回避其他冲突中起了重要作用,孩子的症状在家庭中成为了其他冲突的替代物。

Minuchin(1975)概括的关于有进食障碍孩子的家庭的特征(1)纠结:家庭有一种过分涉入的极端形式,父母会替孩子做决定,他们相信自己确切地知道孩子是怎样感受的。

(2)过度保护:家庭成员过分关注其他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幸福。

(3)僵化:家庭试图努力维持原状,而不能弹性地解决需要家庭作出改变的问题。

(4)缺乏解决冲突的能力:家庭要么回避冲突,要么长期处于慢性能够冲突之中。

(三)社会因素1、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女性为追求理想体型,记忆走入进食障碍的误区。

人们大多认为,身材看起来好看似乎比健康更重要,外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竞争环境、自我价值、幸福以及成功。

2、大众传媒对进食障碍的发展也起到一定作用。

影视、报纸杂志上的女性身材几乎都是以苗条为主;女性杂志也一再强调节食、减肥。

有研究显示(Harrison & Cantor, 1997)每天看电视越多的人,其病态进食行为与态度越严重。

3、跨文化研究发现,不同的社会对肥胖的态度是有差异的,进食障碍的患病率也有差异。

进食障碍或许是最有社会文化差异的一种障碍,他更经常在工业化国家出现。

研究者最初发现,这种障碍的患者绝大部分都是西方中上层的白人女性。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渗透,一首唯美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逐渐广为流传,这就是的进食障碍在非西方国家也呈现上升趋势。

四、进食障碍的治疗(一)生物医学治疗如前所述,进食障碍经常同时并发抑郁,药物治疗主要是应用抗抑郁剂。

目前看来,似乎效果不佳。

(二)心理治疗与干预1、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1)认知行为治疗第一层次:直接目标是帮助病人增加体重,以避免临床并发症和死亡的可能。

就是要强制病人进食;尽可能隔离病人,吃饭需有人陪护,把看电视、亲属探访等作为进食和体重增加的奖励。

第二层次:长期维持病人在上一阶段治疗中增加了的体重——这是非常困难的。

(2)家庭治疗家庭心理动力学的理论是,患有进食障碍的孩子将对家庭的注意力从隐藏起来的冲突上转移开了。

因此,治疗办法就是将家庭的冲突表面化,这样孩子就不用通过进食障碍症来转移对功能失调的家庭的注意力了。

2、神经性贪食症的治疗治疗神经性贪食症的整体目标是是帮助病人建立正常的进食模式。

第一步:对病人进行心理教育,包括:暴食及泻出行为的生理后果,引吐和食用泻药作为控制体重手段的无效性;并提供一个正确计划,使病人学会按时按量进行一日三餐。

第二步:改变病人的不合理信念,包括:鼓励病人质疑关于外表美丽的社会标准;改变病人通过挨饿以防止增重的信念。

3、心理干预在病人发展成进食障碍之前,对病人的态度、行为进行干预。

(1)在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主题包括:关于限制热量摄入的潜在危险;这样的教育提高了学生关于进食障碍的知识,但并没有影响到它们的信念和态度倾向,而且可能在无意中介绍给青少年一些控制体重的危险方法,比如忍饥挨饿、引吐、使用利尿剂等。

(2)提高自尊的方法。

是指通过提高青少年的自尊来改善对体象和进食的态度和行为。

这个方法很成功,它通过引发学生们在“自我知觉价值”方面的正性改变,改变了学生的身体满意度、关于进食和体重的态度、以及减重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