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食障碍简述
变态心理学-进食障碍ppt课件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Chapter 8 进食障碍
(Eating Disorders)
进食障碍
概念 诊断标准 病因 治疗
概念
以严重异常的进食行为为特征
DSM-Ⅳ中,包括
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AN) 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BN)
男性患病率明显低于女性,1:8-10
国外有研究者认为,AN病人具有完美主义、害羞、 依从的特点
而BN病人还包括其它的歇斯底里特征、情绪不稳 定及好交际的倾向
进食障碍病人有较高的神经质与焦虑及低自尊, 并且表现出一种对家庭及社会标准的强烈认同 (Davison & Neale,1998)
人格特质可能造成易感性,而这种脆弱性与生活 应激源及身体不满意交互作用,最后促发了病态 的进食行为(Cooley & Toray,2001)。
双生子研究也提示神经性厌食症有基因影响,综合一些已 发表的研究报告,Hsu计算出同卵双生子及异卵双生子的共 病率分别为47%与10%
下丘脑
社会文化因素(大众传媒的影响)
具文化特异性的心理疾病 社会审美标准的压力
心理因素
人格特点
心理动力学观点 家庭动力学观点 认知—行为观点
人格特点
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其它观点还有,认为进食障碍和童年受 虐及其它创伤如性虐待、失去亲人、父母不合、在适当年 龄未完成个体独立过程、重要的性心理发育阶段未完成自 我认同等相关。
家庭动力学的观点
进食障碍事例

进食障碍事例进食障碍是一类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进食过多或进食过少,严重影响个体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本文将通过几个案例来介绍进食障碍的不同表现和对个体的影响。
案例一:暴食症小明是一个25岁的年轻人,他长期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和情绪波动。
由于经常感到焦虑和沮丧,他开始通过大量进食来缓解情绪。
每当他感到不安或情绪低落时,他就会不断地进食,无法控制自己的食欲。
这种暴食行为不仅导致他体重的急剧增加,还使他感到深深的羞耻和自卑。
他渐渐变得对社交活动越来越回避,对自己的身体形象产生了极大的不满。
案例二:厌食症小红是一个17岁的女孩,她一直对自己的体重和外貌非常敏感。
她认为自己太胖,所以开始限制自己的饮食。
她每天只吃非常少的食物,而且经常通过催吐和服用泻药来尽量减少摄入的卡路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红的体重急剧下降,她的身体健康开始受到严重威胁。
她经常感到疲倦和虚弱,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营养不良症状。
案例三:暴食-净吐症小李是一个20岁的女孩,她长期面临自卑和焦虑的情绪。
她通过大量进食来缓解这些负面情绪,但随后又采取强烈的减肥措施来抵消摄入的卡路里。
她通过催吐、过度运动和使用泻药来达到这个目的。
这种暴食-净吐的循环不仅对她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还使她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的影响。
她陷入了一种无法摆脱的恶性循环中,对自己的身体形象和体重产生了极大的困扰。
这些案例展示了进食障碍的不同表现形式,但它们都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进食障碍可能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体重波动、内分泌失调和心理问题等。
此外,进食障碍还可能引发其他的心理疾病,如抑郁症和焦虑症。
因此,及早发现和干预进食障碍是至关重要的。
治疗进食障碍的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营养咨询和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了解和应对他们的负面情绪,并培养积极的自我形象。
营养咨询可以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并提供适当的营养支持。
药物治疗可能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使用,如暴食症和抑郁症合并存在时。
简易进食障碍评定表

简易进食障碍评定表背景进食障碍是一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食物摄入或食物相关行为的异常,常见的类型包括厌食症、暴食症和暴食-净化综合征等。
为了更好地评估进食障碍的程度和对个体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需要制定一份简易的进食障碍评定表。
目的本文档的目的是提供一份简易的进食障碍评定表,用于快速评估进食障碍病情。
评定项本评定表共包括以下几个评定项:1. 食欲- [ ] 食欲正常- [ ] 食欲减退- [ ] 食欲丧失2. 饮食行为- [ ] 不规律进食- [ ] 挑食- [ ] 进食量远远低于正常- [ ] 大量进食- [ ] 进食恶心、呕吐- [ ] 进食时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反应3. 体重和身体形态- [ ] 体重正常- [ ] 体重减轻- [ ] 体重增加- [ ] 感觉自己过重、过胖- [ ] 对自己体重和身体形态产生过度关注4. 对体象的不满- [ ] 对自己体像感到满意- [ ] 对自己体像感到不满5. 对饮食的控制感- [ ] 没有对饮食的过度控制感- [ ] 对饮食有过度的控制感6. 社交和情绪影响- [ ] 没有因进食问题而影响社交和情绪- [ ] 进食问题导致社交和情绪受到影响7. 对健康的影响- [ ] 近期健康问题与进食障碍无关- [ ] 进食障碍导致健康问题(例如营养不良、反复呕吐等)评分与诊断评定者根据患者在不同评定项上的选择勾选情况,对每个评定项根据其严重程度进行评分。
评分的具体方法和标准由医疗专业人士根据病情和个体特点进行制定。
根据评分情况,可以进行初步的进食障碍诊断,以便对患者提供相应的治疗和帮助。
注意事项1. 本评定表提供了一份简易的进食障碍评定工具,仅供参考。
对于确诊和治疗进食障碍,建议寻求医疗专业人士的帮助。
2. 鉴于每个人的病情和特点可能存在差异,评定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分和判断,以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3. 使用本评定表时,应尽量保护受评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
精神科进食障碍患者的护理PPT

05
CATALOGUE
精神科进食障碍患者的心理干预
支持性心理治疗
建立信任关系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为 后续治疗打下基础。
认知行为疗法
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 式和行为习惯。
情绪调节技巧
教授患者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 、放松训练等。
家庭治疗与团体治疗
家庭治疗
改善家庭关系,解决家庭矛盾, 减轻家庭压力。
诊断标准
进食障碍的诊断主要依据症状表现、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等。国际上通用的诊断标准为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DSM)和国际疾病分类(ICD)。根据这些标准,医生可 以对进食障碍进行诊断和分类。
02
CATALOGUE
精神科进食障碍患者的护理原则
提供安全的环境
确保患者处于安全的 环境中,避免因情绪 激动或自我伤害而发 生意外。
心理护理与支持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了 解其心理需求和困惑,提供情感
支持。
帮助患者认识进食障碍的病因、 症状及治疗方法,提高其认知水
平。
鼓励患者参加集体活动,促进社 交互动,减轻孤独感。
药物治疗的监护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 ,合理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抗 抑郁药物等药物治疗。
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 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
团体治疗
通过集体活动和分享,增强患者 社交能力和自信心。
心理疏导与危机干预
心理疏导
倾听患者心声,提供情感支持,帮助 患者释放压力。
危机干预
对有自杀、自残等危险行为的患者进 行紧急处理和心理疏导。
06
CATALOGUE
精神科进食障碍患者的健康教育
提高患者及家属的认知水平
进食障碍是什么了解这种常见的心理问题

学校应提供丰富的体 育活动,增强学生的
身体素质和自信心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 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
心理问题
早期发现和干预
关注饮食行为:观察是否有过度 节食、暴饮暴食等异常行为
关注心理状态:观察是否有焦虑、 抑郁等心理问题
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均衡饮食, 定时定量,避免过度节食或暴饮 暴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04
进食障碍的治疗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改 变患者的认知和行 为模式
家庭疗法:改善家 庭关系,建立支持 性环境
心理动力疗法:探 索患者的内心冲突 和防御机制
药物治疗:配合心 理治疗,缓解症状 ,提高治疗效果
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如氟西 汀、帕罗西汀等, 用于治疗抑郁症和 焦虑症
抗精神病药:如奥 氮平、利培酮等, 用于治疗精神分裂 症和躁狂症
抗癫痫药:如丙戊 酸、卡马西平等, 用于治疗癫痫和躁 狂症
食欲抑制剂:如苯 丙胺、安非他酮等 ,用于抑制食欲, 减少进食量
其他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 心理动力疗法等
药物治疗:抗抑郁药、抗 焦虑药等
营养治疗:调整饮食结构, 保证营养均衡
进食障碍的分类
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反复出 现暴饮暴食,并伴有失控感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对体重和 体型的过度关注,导致体重严 重下降
暴食症:患者反复出现暴饮 暴食,但无失控感
回避性限制性食物摄入障碍: 患者对某些食物或食物类别产
生过度恐惧和回避
02
进食障碍的症状
厌食症的症状
添加 标题
体重明显下降
添加 标题
过度关注体重和体型
添加 标题
中国进食障碍防治指南

阅读感受
这本书的语言简洁明了,逻辑清晰,读起来非常轻松易懂。
阅读感受
总体来说,我认为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 进食障碍的知识,这本书绝对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籍。
目录分析
目录分析
《中国进食障碍防治指南》是一本全面进食障碍的权威书籍,其目录涵盖了 进食障碍的各个方面,从基础知识到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措施都有详细介绍。以 下是对这本书的目录进行的分析。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进食障碍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营养 支持和康复训练等方面的内容。编者详细介绍了各种治疗方法的适用人群、作用 机制和实施方法,同时也讨论了治疗效果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这部分内容将为 医生和患者提供有力的治疗指导,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目录分析
该部分主要介绍了如何预防进食障碍的发生和复发。编者强调了家庭、学校 和社会对进食障碍预防的重要性,同时详细介绍了针对不同人群的预防措施,包 括儿童、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人等。还讨论了如何及时发现和干预潜在的进食 问题,以避免病情恶化。这些预防措施不仅有助于降低进食障碍的发生率,还有 助于改善公众对进食障碍的认识和态度。
精彩摘录
进食障碍患者常常会出现情绪波动和行为问题。他们可能会感到焦虑、抑郁、 孤独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饮食和身体健康。
精彩摘录
进食障碍患者的家庭和社会也会受到影响。家庭成员可能会因为患者的饮食 问题而感到沮丧和无助,而社会也可能因为患者的身体形象和健康问题而对他们 产生歧视和排斥。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中国进食障碍防治指南》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研究 所联合发布的指南。指南指出,进食障碍是一类与心理、生物学、社会和家庭等 多因素有关的疾病,它们常常表现为对身体形象和健康的过度和担忧,以及对食 物和饮食的强烈控制欲。
ED进食障碍症诊断标准

ED进食障碍症诊断标准ED是指进食障碍症(Eating Disorder)的缩写,有两种常见的类型: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和暴食症(bulimia nervosa)。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的诊断标准,ED的诊断和分类标准如下: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的诊断标准:1. 限制性进食:有明显地限制进食导致显著体重下降(与个体性别、年龄、发育阶段和身体健康状况相比)的行为。
2. 强迫性运动:频繁参与过度的运动,以减少体重增长,不因疲劳、寒冷、心脏症状或者控制饮食的动机而停止。
3. 体形和体重恐惧:明显对自己体重或体形过度担忧,或者怀疑自己体形不当。
4. 身体形象扭曲:对自己身体重量和体形的扭曲观念,即无论体重减轻到何种程度,个体仍感觉自己超重。
5. 月经功能障碍(女性):对于女性患者,出现月经周期的异常,包括终止或者闭经。
暴食症(bulimia nervosa)的诊断标准:1. 暴食:反复出现暴饮暴食,即在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食物,并感到无法控制或停止。
2. 应对行为:反复采取不适当的应对行为,例如过度使用泻药、催吐、过度运动或连续性节食来补偿暴食。
3. 自我评价:明显受体重和体形的过分价值内化影响。
4. 频率:至少一周出现两次或更多的暴食发作和应对行为。
5. 自卑:对自己的自尊观感到严重降低。
这些诊断标准是专业医疗机构用于确定个体是否患有ED的依据,具体的诊断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或心理学家进行评估和判断。
如果怀疑自己或他人有ED的迹象,应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治疗。
进食障碍调查量表edi评分标准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进食障碍调查量表edi评分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进食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个体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为了有效评估和研究进食障碍,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评估工具。
其中,进食障碍调查量表(Eating Disorders Inventory,简称EDI)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和科研领域的自陈式问卷调查工具。
本文将详细介绍EDI量表的评分标准,以及如何解读EDI评分结果。
通过全面梳理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EDI量表在评估进食障碍方面的作用和意义,并为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帮助。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将介绍文章整体内容与目的,正文将重点探讨EDI调查量表的概述、评分标准说明以及解释方法。
最后,在结论部分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EDI调查量表的使用,并详细阐述其评分标准以及解释方法。
通过对EDI评分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进食障碍的相关特征和影响因素,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同时也为相关研究提供支持。
以上是文章“1. 引言”部分的内容,旨在引入主题并介绍文章结构、目的。
2. 正文:2.1 进食障碍调查量表EDI概述进食障碍调查量表(Eating Disorder Inventory,简称EDI)是一种常用于评估和诊断进食障碍的心理测量工具。
它由性别特定的各个子项组成,通过了解受访者在身体满意度、饮食控制和体形自我认知等方面的表现来判断其是否存在进食障碍。
EDI被广泛使用于临床实践中,并且被多个研究领域所采用。
2.2 EDI评分标准说明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利用EDI的结果数据,需要对EDI评分标准进行详细的说明。
其中包括身体满意度子项评分标准、饮食控制子项评分标准和体形自我认知子项评分标准。
2.2.1 身体满意度子项评分标准在EDI中,身体满意度子项主要关注受访者对于自己身体外貌及重量的态度和感受。
进食障碍患者的护理Microsoft Word 文档

进食障碍患者的护理进食障碍是以摄食行为异常和心理紊乱为特征,伴发显著体重改变和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组精神障碍。
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和神经性呕吐。
进食障碍较易发生在青少年和成年早期人群中,尤其是女性群体。
患病率大约为4%,男女比例约为1:6~1:10.大约有0.3%~0.7%的女性患有神经性厌食症,其中以舞蹈演员、运动员为多见。
出发年龄一般为13~20岁,神经性厌食症的病死率大约为5%。
贪食症较厌食症为多见,发病率约为1%~4%,其中4%~15%为女性中学生,发病年龄比神经性厌食症稍晚,多为18~25岁。
大部分是由神经性厌食症发展而来。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进食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下列几类因素有关:1.社会文化因素该因素在发病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由于现代社会文化的影响,人们把女性的身材苗条作为举止优雅、自我约束、有吸引力的象征,因而使众多女性追求苗条。
另外社会竞争加剧,使女性为适应社会要求,对自身形体要求提高,从而促进进食障碍的发生。
2.家庭因素家庭环境中的不良因素与进食障碍也有密切相关性,如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过度保护和干涉、对父母过度依赖、家庭破裂、家庭中有节食减肥、酗酒抑郁者,或家庭中存在过多讨论肥胖和体形美的环境。
另外,个人童年早期的不幸经历,尤其是性心理发育上的创伤经历在发病中也有一定作用。
3.生物学因素与进食行为有关的神经内分泌中枢功能失调可能是进食障碍的生物学基础,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等系统异常。
此外,神经递质例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以及免疫调节功能也存在异常。
二、常见类型的临床表现(一)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厌食症是以患者对自身体像的感知有歪曲,担心发胖而故意节食,以致体重显著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进食障碍。
1.恐惧肥胖,关注体形本病以对肥胖的强烈恐惧和对体型体重的过度关注为核心症状。
多数患者为自己制定了明显低于正常的体重标准,有些患者虽无标准,但要求体重不断下降;有些患者即使已经骨瘦如柴仍认为自己太胖,或认为身体的某一部位过于肥胖,如臀部太大,腿太粗等,即使他人解释劝说也无效,这种现象称为体像障碍;有些患者虽否认有怕胖的心理,但即使自己体重已很低,仍不肯进食和改善健康状况。
变态心理学-第7讲(进食障碍)

神经性厌食症诱发因素
体像期待:是指人对自己体貌特征的一种心理期待。
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往往会对自己有体像期待,害怕 自己变胖。
• 周围人 的评价
缺乏自信
模仿偶像
•自身 “ 仿同”
• 疯狂节食 过量运动 催吐
减轻体重
神经性厌食症临床表现
• 核心症状:对肥胖的强烈恐惧以及对苗条的狂热追求 (对体形体重的过度关注)
神经性厌食症的特点
1、有一种对增重及失去饮食控制的病态恐惧; 2、患者永远不会满意于自己减轻的体重; 3、患者不会主动求医,因为它们不认为自己不正常; 4、非常难以治愈,甚至会危机生命。
其它问题:
➢ 舞蹈演员等对体形要求较高的群体,有更高风险罹患此症。 ➢ 患有神经性厌食症的15—24岁女性,其死亡率是人群中同
• 体重明显下降,与标准体重相比减少了 15%或以上; • 尽管体重已经低于标准体重下限,仍然极度害怕体重增加; • 女性闭经(至少持续三个月未来潮),男性性功能低下(青
春期前的患者性器官幼稚型); • 不是任何躯体疾病所致的体重减轻、节食,也不是任何一种
精神症状的继发症状;
二、神经性贪食症
是一种以反复发作性暴食及 强烈的控制体重的观念为特征的综 合征。年龄及性别分布类似于神经 性厌食,但发病年龄稍晚高峰期 15—21岁。这些障碍可被视为持 续的神经性厌食的延续。与神经性 厌食不同的是体重是正常的,女性 的月经正常。
(C)神经性厌食症
(D)暴食症
【答案】C
2.神经性厌食症的核心症状是( )
(A)暴食和泻出行为 (C)体重严重降低
(B)过度运动 (D)对肥胖的强烈恐惧及对苗条的狂热追求
【答案】D
3.简述进食障碍的原因有哪些?
你了解进食障碍么

116 I FOOD INDUSTRY I理论THEORY你了解进食障碍么?文 宋佳桐长春吉林师范大学暴食症与贪食症在表现上有许多共同点,即二者都有反复发作的暴食行为,并且在暴食之后陷入深深的自责当中,出现羞愧、内疚、自责等情绪,但暴食症患者几乎没有补偿性行为。
虽然没有补偿性行为带给身体的过度伤害,但痛苦抑郁的情绪也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二、进食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引起进食障碍的原因多种多样,也不仅仅是由于个人对自己身材的过分要求,至今我们也没能找到确定的结论,因为构成这种障碍的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和叠加性。
因此在分析成因时,也不能一概而论。
(一)由于个体追求“完美主义”年轻女性对于追求所谓的骨感身材的迫切需求,希望身材更纤细、体重数值下降,在一般性的节制饮食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之后,便开始采取极端的减肥方法节食,从而引发暴食。
有研究表明,在青春期有节食行为的少女患上暴食症和厌食症的比没有暴食行为的人群高出8倍多。
从节食最开始的克制食欲,演变成恐惧食物,到最后形成无法进食的情绪性厌食,这也是大多数厌食症患者进食障碍的形成过程。
而一般患有进食障碍等心理疾病的人群的体重和BMI 指数都在正常数值范围之内,而体重超重或者体脂偏高的人群患有暴食和厌食的几率普一、概念的界定进食障碍是一种与食物、体重和体型相关的认知功能障碍。
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目前严重进食障碍疾病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和神经性暴食症三种。
根据国内的调查显示,患进食障碍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女性患病远高于男性,青少年患病几率高于成年人,而厌食症是精神障碍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占到5%-20%,其中的20%死于自杀,80%死于各器官衰竭带来的躯体并发症。
神经性厌食症以节食为手段,以体重和BMI 过低,过分关注体重和身材,持续阻止体重恢复为外显特征。
厌食症患者体重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心理上害怕体重的增加,在此过程中伴随着各种影响体重的行为,例如:减少能量摄取,断食节食;补偿性行为,催吐使用泻药,过度运动。
进食障碍的诊断标准和治疗

进食障碍的诊断标准和治疗进食障碍是指在进食行为中出现不正常的思维和情感,表现为限制进食、过度进食和患有较为严重的饮食暴食抽吸等不良习惯,严重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进食障碍多数发生于青春期女性身上,成年人也常见。
进食障碍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值得深入探讨。
一、诊断标准目前广泛应用的进食障碍诊断标准为 DSM-5诊断标准。
其主要包括以下三类问题:限制性进食/避食、贪食性进食和有效食管病(常被误诊为胃肠道疾病)。
1.限制性进食/避食的诊断标准(1)个体持续拒食或减少食物摄入,使其体重在具体情况下明显下降,例如体重指数(BMI)在18.5以下;(2)无限制性进食或贪食,或恶心或反感某些特定食物;(3)对体重和体形的看法严重超出常理,变态地担心自己肥胖,甚至想要瘦到恶性梦魇的程度;(4)个体性情复杂,往往有情绪或行为上的问题,尤其是在与食物有关的问题上,显然有问题。
2.贪食性进食的诊断标准(1)个体患有反复贪食症状,可以是大容量食物(例如大量巧克力或冰淇淋等),也可以是严重快餐倾向的症状;(2)在贪食后,个体感觉到情绪上的困扰和担忧,例如觉得自己没有自我控制能力,或者担心别人的评论或者担心变得肥胖;(3)这种反复贪食症状,应至少维持一个月以上,才可以使用进食障碍中的“贪食性进食”的诊断标准。
3.有效食管病的诊断标准無法舒適地吞嚥食物,坐飽后想噎住,有奇怪的反射,令到”膈肌抽搐“,產生疼痛感,在进食过程中,个体常出现吞咽困难、质量和量的下降以及维持一个月提高时应在医师的监督下进行诊断。
二、治疗1.心理治疗(1)认知行为疗法(CBT)与恐惧和焦虑的治疗时常用的认知行为疗法一样,CBT可以用于治疗进食障碍。
该疗法的目标是帮助患者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获得更健康的食物选择,并减少对体重迷恋的恐惧和焦虑。
(2)心理治疗心理治疗通常是同CBT一起使用的,其目标是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问题在心理层面上的深层原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更健康的食物选择和改进日常饮食习惯。
DSM-5 进食障碍 诊断标准

DSM-5喂食及进食障碍异食癖A.持续进食非营养性、非食用性的物质至少1个月。
B.进食非营养性、非食用性的物质与个体的发育水平不相符。
C.这种进食行为并非文化支持的或正常社会实践的一部分。
D.如果进食行为出现在其他精神障碍(例如,智力障碍[智力发育障碍]、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精神分裂症)或躯体疾病(包括怀孕)的背景下,则它要严重要需要额外的临床关注,才作出异食癖的诊断。
编码备注:异食癖,ICD-9-CM编码为307.52,适用于儿童或成人。
儿童异食癖,ICD-10-CM 的编码为(F98.3),成人异食癖,ICD-10-CM的编码为(F50.8).标注如果是:缓解:在先前符合异食癖的全部诊断标准后,持续一段时间不符合诊断标准。
反刍障碍A.反复的反流食物至少1个月。
反流的食物可能会被再咀嚼、再吞咽或吐出。
B.反复的反流不能归因于有关的胃肠疾病或其他躯体疾病(例如,胃食管反流、幽门狭窄)。
C.这种进食障碍不能仅仅出现在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暴食障碍或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的病程中。
D.如果症状出现在其他精神障碍的背景下(例如,智力障碍[智力发育障碍]或其他神经发育障碍),则它要严重要需要额外的临床关注,才作出反刍障碍的诊断。
标注如果是:缓解:在先前符合异食癖的全部诊断标准后,持续一段时间不符合诊断标准。
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A.进食或喂食障碍(例如,明显缺乏对饮食或食物的兴趣,基于食物的感官特征来回避食物,担心进食的不良后果)表现为持续地未能满足适当的营养和/或能量需求,与下列1项(或更多)有关:1.体重明显减轻(或未能达到预期的体重增加或儿童期增长缓慢)。
2.显著的营养缺乏。
3.依赖胃肠道喂养或口服营养补充剂。
4.显著地干扰了心里社会功能。
B.该障碍不能用缺乏可获得的食物或有关的文化认可的实践来更好地解释。
C.这种进食障碍不能仅仅出现在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的病程中,也没有证据表明个体存在对自己体重或体型的体验障碍。
进食障碍疾病

进食障碍疾病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ED)是以进食行为特别为显著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这组疾病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AN)和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BN),属于精神类障碍。
神经性厌食的主要特征是患者用节食等各种方法有意地造成体重过低,拒绝保持最低的标准体重;而神经性贪食的主要特征是反复消失的暴食以及暴食后不恰当的抵消行为,如诱吐、滥用利尿剂或泻药、节食或过度运动等。
进食障碍的特别的行为并非继发于其他任何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可怕和试图抵消食物的‘发胖’作用经常是多数患者最明显的心理病理。
由于最早可见的问题经常为消瘦、便秘、呕吐、闭经等养分不良、消化道及内分泌症状,而对心理体验患者又有意隐瞒,这类病人起初多就诊于综合医院的消化科、内分泌科、妇科、中医科等,行大量的试验室检查和对症处理,从而延误疾病的诊治;另外,由于这类疾病的早、中、后期都简单合并抑郁心情、强迫症状等,在精神科也常常会被单纯根据‘抑郁症’或‘强迫症’来诊治,而忽视最根本的心理病理。
因此,具有心身疾病性质的进食障碍无论在综合医院还是精神专科医院都需要更多被关注和了解,从而改善该类疾病的疗效和预后。
病因1.个体因素:包括生物学因素和共性因素。
生物学因素是指在进食障碍患者中存在肯定的遗传倾向(家族中罹患进食障碍和其他精神类障碍的人多于正常人群)和部分脑区的功能特别;共性因素是指进食障碍患者中常见典型的人格特点——追求自我掌握、追求完善和独特;爱幻想,不愿长大等。
在青春期即简单表现出自主性和依靠性的剧烈冲突,引发进食的问题。
2.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在进食障碍的发生、进展、维持和康复中都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常见的‘进食障碍家庭’模式有(1)家庭成员的情感紧紧纠缠在一起,无法分清彼此——‘爱着你的爱,痛着你的痛’;(2)父母对孩子过度爱护;(3)父母冲突,孩子卷入其中,背负过重的负担;(4)家庭模式僵化,无法适应孩子的进展——永久用对待婴儿的方式对待长大的孩子。
边缘状态

异装症
从青春期开始喜爱穿戴异性服饰,由开始的穿异性内衣逐渐发展到全部服饰,主要是引起性兴奋,达到性高潮后便强烈希望脱去异性服饰。
1)喜爱异性服饰;2)反复出现穿戴的冲动,并加以实践;3)这种冲动受抑制时会引起明显不安情绪;4)穿戴时有明显的性兴奋;5)不希望永久变为异性;6)持续6个月以上。
1)有难以控制的进食欲望,且暴饮暴食;2)对肥胖有史;4)发作性暴食至少每周2次,持续3个月。
认知疗法,家人监督,小计量药物治疗。
睡眠障碍Nonorganic Sleep Disorders
成因和界定原则
类型
临床表现
诊断要点
治疗方法
唯一症状是单纯性失眠,没有任何躯体原因,只是心理因素造成失眠。但患者极度关注失眠的后果。
进食障碍eatingdisorders成因和界定原则类型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方法因为病理性恐惧发胖而故意限制饮食的行为异常神经饮食过少体重过轻但仍然认为自己太胖不相信医生的解释
介于非精神病性和精神病性之间的心理障碍
----边缘状态(Borderline State of Disorder)
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
1)情感爆发和行为冲动事前无法预测;2)情绪难以自控;3)事后后悔但无力阻止再发。4)在无拘束的环境中表露无疑,但在公共场合很难发现。
(有遗传性)用认知疗法改变冲动情绪和行为关联的错误认知,用厌恶疗法抑制病理性冲动行为。
强迫性人格障碍
墨守陈规,对己对人都要求严格地按部就班地做事;过分担心,常有不安全感;苛求完美,过份注重细节;显得拘谨、刻板,易自责、内疚,易产生焦虑情绪。
用理想化移情法建立医患关系,用反移情法将其情感移向其他伙伴,用自我认识法进行自我塑造。
进食障碍诊断标准

进食障碍诊断标准
进食障碍是一类临床疾病,故进食障碍的诊断应基于《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或其他当前国际或地区通用的诊断标准进行。
以下是《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关于进食障碍的诊断标准:
1.节食症(Anorexia Nervosa)
(1)体重下降至低于正常范围,或BMI<18.5(针对儿童和青少年,使用百分位数);
(2)对于年龄、发育阶段、性别和身形导致的体重低下有强迫性的恐惧;
(3)坚持采用明显过低的饮食摄入量,以导致身体重量继续下降或防止体重增加;
(4)出现身体体重或身形自我评价异常,或认为自己过胖,即使在极度消瘦时也会出现;
(5)女性月经周期异常或结束(男性可以出现性功能异常)。
2.暴食症(Bulimia Nervosa)
(1)反复发作暴饮暴食,即在一个短时间内食用大量食物,与其它人比较显著;
(2)采用不适当的行为(如呕吐、泻药、禁食、过度运动、空腹)以预防体重增加;
(3)至少一周内发生以上两项症状:
①自我反感、羞耻或内疚;
②反复出现暴食与不合适行为之间的明显恐惧或担忧;
(4)以上症状不能仅出现在节食症的持续过低食物摄入量所引起;(5)BMI在18.5或以上。
3.暴食症/节食互换型(Binge-Eating Disorder)
与暴食症的诊断标准相同,但不带过度舒适;
和节食症的诊断标准相同,但有反复的暴食和/或清洁活动。
诊断进食障碍应当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及体质指标,同时应注意强迫症、情感症状、自闭症、身体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不全、糖尿病等)等可能干扰进食行为的因素。
进食障碍

ICD的诊断标准,确诊需具备下列条目: (a)体重保持在至少低于期望值15% 以上的水平(或是体重下降或从未达到 预 期 值 ) , 或 Ouetelet's 体 重 指 数 为 17.5或低于此值。(Ouetelet's体重指 数=体重(公斤)÷[身高m]2 )青春期 前的病人可以表现为在生长发育期内体 重增长达不到预期标准。
有部分病人仍有对食物和体重的持久的 偏见,社会关系常常很差,许多人伴明 显的抑郁,病人对各种治疗的近期效果 一般较好,但易复发,有报导死亡率在 5—18%。
四 病因 (一) 心理:通常认为神经性厌食症状的 发生与家庭矛、社会压力、青春期困惑、 角色冲突和女性的心理压力过重有关。 。
遗传理论认为,遗传基因和生化因素的 双重作用导致神经性厌食症的发生,神 经性厌食症患者的一级女性亲戚中厌食 症和贪食症的发生率较高。进一步的研 究发现,单卵双生子患厌食症的一致率 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
e)如果在青春期前发病,青春期发育会 放慢甚至停滞(生长停止,女孩乳房不 发育并出现原发性闭经;男孩生殖器会 呈幼稚状态)。随着病情恢复,青春期 多可正常度过,但月经初潮延迟。
(
(
六. 治疗
一) 药物治疗: 治疗的目的:
(
(1)神经性厌食症治疗需尽快达到的治 疗目标是恢复病人的营养状况,纠正各种 医学并发症以防止脱水,电解质紊乱,营 养缺乏所致的衰竭与死亡
典型的厌食症者,常过分减少食物总量 的摄入,过度运动以减轻体重,其间往 往采取自我引吐,泻药导泻,利尿剂利 尿等方式,当体重减轻到相当低的水平 时,就可能出现躯体并发症,这些并发 症状往往是由于极度饥饿引起的,通过 治疗常可恢复。
进食障碍的常见症状和表现特征

进食障碍的常见症状和表现特征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是一类以异常的进食行为、体重和身体形象扭曲为主要特征的心理障碍。
这些障碍包括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暴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以及进食后呕吐症(Bulimia Nervosa)。
针对这些进食障碍,本文将详细介绍其常见的症状和表现特征。
一、厌食症的常见症状和表现特征1.显著体重下降:患者常对自己的体重产生极度担忧,并采取极端的饮食控制手段,如严格限制摄入食物量、过度进行运动等,导致体重明显下降。
2.对体形和体重的错误认识:患者对自身的体形和体重存在严重的扭曲认知,常认为自己过胖,即使明显消瘦也不能改变其对自身肥胖的错误观念。
3.恐惧发胖:患者对体重的变化充满恐惧,在追求苗条身材的同时,对体重的微小波动也会引发巨大的焦虑情绪。
4.进食困扰:患者常因对进食量的过度限制而出现饥饿感,但由于对进食的恐惧,常避免与他人一同进食,拒绝参加社交场合的餐饮活动,甚至逐渐对进食感到厌恶。
5.身体变化体验:患者可能出现体温降低、心跳减慢、脆弱的指甲和头发,皮肤干燥以及月经失调等身体变化,这些都是因营养不良导致的生理反应。
二、暴食症的常见症状和表现特征1.暴食行为:患者通常会出现大量摄入食物的情况,无法控制自己的进食行为,且在短时间内食用过量的食物,给予自己短暂的满足感。
2.情绪调节通过进食:患者在情绪波动时,通过进食来缓解焦虑、沮丧或其他不适之情绪。
暴食行为往往是一种应激反应,用食物作为情绪调节的方式。
3.对食物的强烈渴望:患者对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渴望无法抑制,即使在饱腹的情况下仍然无法控制自己的进食。
4.隐瞒暴食行为:患者会竭力隐藏自己暴食的行为,包括隐蔽地购买食物、单独进食以及找借口不与他人一同进餐。
5.身体变化和恶性循环:患者由于暴食行为,体重可能会迅速增加,导致其对身体形象的不满,从而进一步趋向暴食行为,形成恶性循环。
简述心理障碍的类型

简述心理障碍的类型心理障碍是指人类心理活动的异常状态,包括情绪、思维、行为和人际交往方面的异常。
根据症状和表现特点,心理障碍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析。
一、焦虑障碍焦虑障碍是指人在面对某些情境或事物时,出现强烈的不安、恐惧、紧张等负性情绪,并伴有身体上的不适感。
常见的焦虑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慌障碍、社交恐惧症等。
二、抑郁症抑郁症是指人在长期内处于低落情绪状态中,且对生活失去兴趣和愉悦感,并伴有身体上的不适感。
抑郁症常见于成年人,但也可能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中。
三、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其主要特征是思维混乱、幻觉妄想以及情感反应异常。
患者可能会出现听到声音、看到异象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交能力。
四、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指个体在人格方面出现长期的异常状态,表现为行为模式、认知方式和情感反应等方面的异常。
常见的人格障碍包括边缘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等。
五、强迫症强迫症是指个体在某些想法或行为上出现持续的、强烈的不合理要求,并伴有焦虑和压力。
患者可能会进行重复性的行为或思考,以减轻自己的焦虑感。
六、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由于遭受过创伤事件而导致的心理障碍。
患者可能会出现回忆创伤事件时产生强烈的恐惧和不适感,甚至会避免与相关事物接触。
七、进食障碍进食障碍是指个体在饮食方面出现异常状态,包括暴食症和厌食症。
暴食症患者会在短时间内大量进食,而厌食症患者则出现对饮食的过度限制。
八、睡眠障碍睡眠障碍是指个体在入睡、维持睡眠和清醒等方面出现异常状态。
常见的睡眠障碍包括失眠症、嗜睡症等。
九、性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是指个体在性生活方面出现异常状态,包括阳痿、早泄等。
十、药物滥用和成瘾药物滥用和成瘾是指个体在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后,出现对该药物的依赖性和渴求感,并伴有身体上的不适感。
常见的药物滥用和成瘾包括酒精依赖、吸毒等。
总之,心理障碍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心理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食障碍简述作者:王冰莹来源:《学理论·中》2014年第06期摘要:在5~10%年轻人中普遍都存在进食方面的问题。
20世纪后半叶,食欲过旺成为进食障碍的主导症状。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高热量食物的易获得和以瘦为美的文化之间的紧张引起的。
遗传因素、环境压力和个体自身对此也有影响。
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能够有效缓解进食障碍的症状。
如果患者的家庭成员能够以积极的态度看待患者的行为并参与治疗,那对进食障碍患者将有很大裨益。
关键词: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非典型性进食障碍a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7-0054-0221世纪的今天,不论是西方或是东方国家,人们对讨论诸如节食、减肥、健身等此类的话题从未停止过。
有些人群易产生错误的体像认知和消极的情绪体验,进而引起不当的饮食行为。
因此,许多国内外学者认为应引起大众对进食问题的重视并普及他们对进食障碍的理解。
进食障碍是指一组以进食行为异常为主的精神障碍[1]。
本文将对进食障碍的分类、流行病学资料、成因、治疗方面进行简单介绍。
一、进食障碍的临床诊断和分类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ED)以三大类为主: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 ,AN)、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 ,BN)、非典型性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 not otherwise specified,EDNOS)。
根据美国心理协会的诊断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SM-IV),将神经性厌食症定义为“拒绝将体重保持在正常体重及以上,或不希望体重增长”。
神经性厌食症的4个诊断标准如下:体重下降、害怕变胖、体像变形、闭经(女性)。
此外,神经性厌食症还可分为:限制食物摄入并以锻炼来控制体重的限制性亚型;暴饮暴食和/或食物清除的暴食-清除亚型。
BN也过分关注体重和体形,但它以无法控制的周期性进食发作为特点。
通过各种手段来阻止体重增长,其中以催吐和泻药滥用最为常见。
神经性贪食症诊断标准为个体暴饮暴食及连续三个月平均每周两次存在代偿行为(例如呕吐、禁食),且个体的自我概念以体形、体重为主。
这些症状须发生在神经性贪食症过程之外。
神经性贪食症也可分为:以暴饮暴食后禁食或锻炼为特点的非清除性亚型;以自我催吐、使用泻药或利尿剂为特点的清除性亚型。
非典型性进食障碍以暴食症(Binge-eating disorder,BED)为例,指个体以暴饮暴食为特点,它不伴有极端的代偿行为,如清空肠胃等。
因此它与肥胖有关。
其诊断标准为个体大量地暴饮暴食,并且因缺乏不宜的代偿行为而感到痛苦[2]。
二、进食障碍的流行病学现状青少年时期的个体进食障碍的患病风险较高。
根据西方流行病学的研究,神经性厌食症的发病高峰期是14~19岁,神经性贪食症的发病高峰期是15~19岁,大约有10%的青少年女性出现不同程度的进食障碍症状[3]。
大学生也是进食障碍的高危人群[4],这可能是因为大学期间较之前的学生阶段视野拓宽、信息刺激大,对自身包括形体在内的要求提高并且个体思想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执拗性,期望通过一定的手段如控制饮食、不当的体重管理来达到理想的自我。
但这样的不良后果常常是出现了失调的进食行为。
一般认为,进食障碍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和男性的患病率之比为6:1~10:1[5]。
因此,基于统计学差异的考量,许多研究者通常只针对女性展开对进食障碍的探索。
此外,出于社会赞许性及男性尊严的考虑,男性有时不愿透露自身症状,故其患病率有被低估的可能。
不过,综合大部分研究仍认为女性进食障碍的患病率普遍高于男性。
进食障碍在不同职业中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也有差异,有些特殊职业人群是患进食障碍的高危人群。
Garner 等对芭蕾女学生进行研究,发现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存在两者部分症状的发病率分别为25.7%、2.9%、11.4%,明显高于普通人群[6]。
这一现象表明,在对身体曲线或体重有约束的社会氛围下,个体患有进食障碍的风险上升。
三、进食障碍的病理学机制引起进食障碍的因素有很多,如遗传、社会及个体因素等,它们并不单一地影响着进食障碍的发生与发展,而是相互之间共同作用于进食障碍。
1.遗传因素专家估计,遗传因素可能影响进食障碍一半以上的变异。
双生子研究发现神经性厌食症遗传率在33%~84%之间[7],而神经性贪食症在28%~83%之间[8]。
同时,遗传又可能影响其他因素进而干预个体的进食行为,比方说某些个体由于遗传原因“干吃不胖”,再加上个体又很看重自身体型,导致其经常性地采取不恰当的催吐、口服泻药等,这就加剧了他/她产生问题性进食的发生。
进食障碍也与神经发育有关系,早产的婴儿可能由于消化器官发展不够完善增加了神经性厌食症的患病风险。
2.社会因素近半个世纪以来,进食障碍患者多见于西方现代化社会。
其大环境所倡导的社会价值观念是“以瘦为美”,它持续影响着人们对形体的审美观念。
大众传媒宣扬的理想体形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
尤其对女性而言,电视杂志上频频出现瘦身广告、瘦身仪器无不变相地在暗示她们应该拥有的理想体型是什么。
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向往、一味追求线条美而产生的恐惧发胖心理会大大增加患有进食障碍的风险。
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的健全与否及父母对子女的关怀程度也会影响个体的进食问题,若父母认为子女过胖并以此谴责嘲笑他们,则可能使子女产生心理阴影,认为自己确实很胖,为了使自己看起来变得“与同龄人一样”而采取不吃主食或过度锻炼等类似不当行为。
3.个体因素患有进食障碍的个体其人格常存在某种程度的异常,如神经质的完美主义、强迫倾向等。
患者通常认为自己的各个方面不足、过度在意自己的错误,在看待自己身体方面则表现为极端挑剔自身体型、自觉身材比例过差、不应吃太多东西或吃完东西后负罪感强烈。
患者在病发前或病发过程中负性的情绪如焦虑、低自尊、冲动等也影响着进食障碍的发展,他们因缺乏恰当的情绪管理而找寻不到合适的宣泄出口,此时失调的进食行为刚好能够缓解他们糟糕的状态,但是这种异常的解决方式反过来又加重他们的不愉快体验,久而久之产生恶性循环。
还有,处于青春期的个体正值矛盾的心理动荡期也加大了进食障碍的患病风险,他们处在自我意识的第二高峰期,关注自身的外在条件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在思考并努力于塑造一个理想的镜像自我的同时,往往忽略了采取的方法是否得当。
而女性患病率高则可能因为女性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差,常会出现难以应付的场面。
因此她们往往选择对进食行为、体态和体形进行自主控制来达成心理独立和自我控制的目的。
此外,进食障碍患者对食物、体重、体形的过分关注,以及神经性贪食症患者不可节制的大量进食,也反映出患者具有强迫和冲动性人格特征,神经性贪食症患者比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强迫症的发生率要高[9]。
四、治疗一般而言,药物治疗可以抑制20%患者的暴饮暴食行为,是对心理治疗的有效补充。
总的来说,很少有系统的证据表明,药物治疗有利于改善神经性厌食症。
没有药物可使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效果达到最优等级,神经性厌食症的预后差。
对神经性贪食症而言,氟西汀是唯一能达到A级的抗抑郁剂并有良好的效益率。
有效剂量高于治疗抑郁的药量。
丙咪嗪、去郁敏和托吡酯的治疗效果也能达到A级并有中等的效益率。
就暴食症而言,抗抑郁剂的治疗效果被认为可达到A级并有良好的效益率。
认知行为疗法是治疗进食障碍常用的心理疗法之一。
认知行为疗法的最终目的是去除患者异常的进食行为。
它主要是通过减轻患者歪曲的认知和负性的心理负担,加上教授患者正确的营养观,逐步达到行为上的改变,以消除症状。
它能够有效治疗进食障碍患者,并且预后良好,若能将它与药物治疗两者相结合,则效果更佳。
此外,家庭治疗是一种把关注的焦点置于人际关系上的心理治疗范式。
它认为,个体只有在互动和系统(家庭)中才能被说明、被理解,个体的困扰实际上是关系的困扰,是个体所在的系统出现了问题,因此,实施心理干预的对象应当是在关系和系统上,而不仅仅是个体,家庭治疗要通过引入新的观点或做法,来改变与病态行为相互关联的循环圈[10]。
参考文献:[1]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M]. Washington, DC: Author,1994:539-550.[2]Stephen A, Wonderlich, Thomas E, et al. Eating disorder diagnoses: empirical approaches to classification[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7(60):167-180.[3]Hoek H. Review of the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f eating disorders[J]. Int Rev Psychiatry,1993(5): 61-74.[4]钱铭怡,刘鑫. 北京女大学生节食状况及进食障碍状况的初步调查[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 16( 11): 753-757.[5]Tamburrino MB. Mcginnisra. Anorexia nervosa[J]. Paninerva Med, 2002, 44(4): 301.[6]Garner DM, Garfinkel PE, Rockert W, et al. A prospective study of eating disturbances in the ballet[J]. Psychoth Psych-osom, 1987 (48):170-175.[7]Wade TD, Bulik CM, Neale M, et al. Anorexia nervosa and major depression: shared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J]. Am J Psychiatry, 2000, 157(3): 468-471.[8]Bulik CM, Sullivan PF, Wade TD, et al. Twin studies of eating disorders: areview[J].Int J Eat Disord, 2000, 27(10): 1-20.[9]罗学荣. 儿童心理行为及其发育障碍:进食障碍[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2, 17(9): 497-498.[10]史靖宇,赵旭东,缪绍疆. 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的家庭治疗[J]. 上海精神医学,2008, 20(2):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