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年国内企业文化的变迁

合集下载

企业文化的演变过程是什么

企业文化的演变过程是什么

企业文化的演变过程是什么企业文化的演变过程是什么提到企业文化,大家都不陌生。

大家知道,企业文化的演变是怎样的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企业文化的演变过程,希望对你有帮助。

企业文化的演变过程企业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价值观,是企业长期形成的稳定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以及特有的经营精神和风格,包括一个企业独特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经营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

企业文化的提出源于日本经济发展奇迹而引起的美日比较管理学研究热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引进美国现代管理方法,60年代实现了经济起飞,70年代在平稳度过两次石油危机后再次创造了高速增长的经济奇迹,进入 80年代之后大有取代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趋势。

而对日本快速发展的经济奇迹,如何解决困扰美国企业界的各项难题,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这些学者的研究汇合成了一股美日比较管理学的研究热潮,1981年 ~ 1984年,接连出现了5本企业文化方面的专著,它们是《未来的企业》、《Z理论 -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日本企业管理艺术》、《成功之路————美国最佳管理企业的经验》、《西方企业文化》等,它们奠定了企业文化学科体系的基础。

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按其创始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劳伦斯·迪尔和麦肯齐咨询公司专家阿伦·肯尼迪的观点,可以归纳为5点:①企业的环境,是塑造企业文化的最主要因素;②企业的价值观,是形成企业文化的核心;③企业中的英雄,它是英雄人物价值观的“人格化”,为广大员工提供了效法的具体典范;④企业的典礼及仪式,它是一种企业活动,亦即由有系统、有计划的日常例行事务构成的动态文化,它能使企业的价值观得以健全和发展; ⑤文化网络,它沟通公司基层组织,是传递价值观和英雄意识的渠道。

1985年 ~ 1986年,企业文化传入我国,并且陆续在我国传播媒介上出现各种介绍、研究企业文化的作品。

从此我国出现了企业文化热,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生长点。

企业发展历程

企业发展历程

企业发展历程国企企业文化发展历程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国有企业的文化就从49年建国后算起,之前的战争年代的一些企业工厂作为战争前线的辅助,暂不计算在内。

50多年来,国企走过了风风雨雨,其企业文化大体经历了5个阶段:一、军事人阶段,主要是建国初期,以50年代初期为代表。

这时的企业的领导者和骨干人员都是从部队派下来的,所以对待工作仍然是一股战争年代的精神、态度、习惯、风格。

这一时期在企业里经常出现的名词是:诸如“发扬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精神”等等。

它的特点是象对待战争一样对待工作,一切活动为前线,在企业内部,生产一线被视为前线,后勤、管理等被视为二线。

其优点是迅速集中力量,快速开工生产;其缺点是忽视成本和费用管理,效益意识不强,浪费严重。

二、事业人阶段。

主要以50年代后期和文革前这段短暂的时间里,这时的企业领导一般取得了企业的管理经验,职工的素质得到提高,开始注重效率和效益,注重统筹安排和遵循经济规律规则,注重成本费用支出等,这一时期企业里经常出现的名词如‘什么什么工程等,包括今天的希望工程、共产党员工程等,都是那一时期思维的延续。

所有人都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项事业去追求,每个人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憧憬。

这一时期的缺点仍然是对企业所遵循的经济规律重视不够,对成本重视不够。

三、政治人阶段。

就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人的优势是锻炼了人们的政治头脑,使全国从基层到中央能够保持高度一致,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文化压力,这种压力如果运作到正确的方向上必然取得超常的推动作用,如果运作到错误的方向上,其对人类的打压和阻碍作用也是超常的。

四、改革开放早期的“事业人、政治人、经济人”三合一阶段。

不用细讲,经历过那段时光的人们一定各有切身的感受。

比如第一个搞承包的马胜利,在他身上体现的很浓缩,一方面他注重企业经济效益,表现出强烈的经济人特点,同时他又把自己应得的500元奖金献给国家,表现出一个十足的政治人和事业人特色。

改革开放20年,就是一个整个社会发生着变革的时代,各种思想和各种行为各领风骚几年,这一阶段各种文化就象扑克牌一样再重新洗牌,不断地进行着各种组合的实验和求索。

60年代以来我国企业价值观的变迁以及由此对企业价值观的影响

60年代以来我国企业价值观的变迁以及由此对企业价值观的影响

国人价值观变迁对企业价值观的影响建国以来我国国人价值观的变迁以及由此对企业价值观的影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国家体制的改变,而使国人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正是由于国人价值观的改变对我国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企业的价值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新中国成立初国人的价值观以及对企业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倡导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从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同时,在维护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当两者之间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20世纪50年代以来,正是这种集体主义价值观,成为推动新中国成立以后经济社会变迁的精神动力。

在此时期中国传统文化中“诚实守信”价值观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此时期的人们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但是,中国传统的诚信观念具有浓重的特殊主义价值取向色彩,人们更加相信亲人、朋友、同学、邻里等熟人,而不太相信陌生人。

正是在这种集体主义、诚实守信价值观的影响下,在此时期的中国的企业为国营工厂组织。

在此时期我国国营企业中,存在着一种带有传统色彩的权威关系,即个人对单位组织的“依附”为核心的权威制度文化。

计划经济将人们的生老病死都包下来,使人们逐渐地形成了缺乏自主性的“依赖”意识;计划经济下缺乏流动的劳动用工制度、干部人事制度,逐渐地造成了人们安于现状、随遇而安、不求变革的心理;计划体制下大锅饭的分配模式,客观上强化了人们平均主义的价值观念;计划体制下缺少竞争的社会环境,淡化了人们的自主、自强、创新、风险、竞争等意识。

然而,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尤其是1957年以来的历次思想文化运动,“个人利益”往往被当作“个人主义”、“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私心杂念”等的同义语。

而“很斗私字一闪念”、“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围剿则彼落此起,成为历次思想文化运动的一大景观。

建国以来所谓两条路线、两个阶级的斗争,既是一场政治斗争,也是一场“公”与“私”的意识形态斗争。

支撑中国经济腾飞的“脊梁”——国有企业60年的发展历程回顾

支撑中国经济腾飞的“脊梁”——国有企业60年的发展历程回顾

支撑中国经济腾飞的“脊梁”2010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中央企业有30家上榜,其中中国石化、国家电网和中国石油均位列前10名。

中国石油在今年更是一度排名全球市值第一。

面对中国国有企业漂亮的成绩单,恐怕没有多少人能想到,直到1994年,我国最大的500家国有企业全年销售收入的总和还不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的销售收入,而在更早的1952年,全国的工业产值只有300多亿元。

企业是经济的微观基础。

60多年来,广大国有企业与新中国一同成长,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着力量。

强国富民铸辉煌新中国经济是在一片废墟上起步的。

1949年,全国只有100多亿元的固定资产,那时的中国,就连一根最普通—国有企业60年的发展历程回顾文=白天亮的铁钉也要依靠进口。

在20世纪,没有现代工业的国家注定无法强大,国有企业历史性地承担起重任。

新中国要有自己的钢铁!在曾被日本人断定“只能种高粱”的鞍钢,几千工人夜以继日地工作。

1953年12月26日,鞍钢三大工程竣工投产,兴奋的工人们特意把首批生产的无缝钢管作为礼物,送到了北京。

新中国要有自己的汽车!用钢钎砸开冻土,1953年7月15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荒原上奠基,3年后第一辆国产汽车开出了厂门。

这种名为“解放”牌的汽车结束了中国被称作“万国汽车博览会”的历史,在此后几十年间,几乎跑遍了中国大地的每个角落。

第一架飞机、第一块手表、第一台机床、第一个自动化电站……国有企业以不懈的努力、艰难的探索,铺就新中国经济的基石。

改革开放的今天,广大企业承载着强国富民的梦想,继续书写辉煌灿烂的篇章。

站在2008奥运会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前,人们无不为其晶莹剔透的模样而赞叹。

9843个球和20670个杆组成的钢结构、展开面积达26万平方米双层气枕充气膜……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的“水立方”,是奥运工程中自主创新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建筑企业的实力见证。

如今的中国国有企业,活跃在经济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

中国企业文化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企业文化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企业文化的演变与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企业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的集合。

它是企业内部相互沟通和相互信任的基础,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源泉。

一、企业文化的形成背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发展逐渐转向市场经济,企业也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一枝独秀变成了多样性和竞争化。

在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企业文化成为了企业经营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在当时的情境下,企业需要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新情况下的经营策略。

为了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满足客户需求,不同的企业不断尝试着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

二、中国企业文化的演变过程1. 员工至上型企业文化改革开放初期,许多企业为了培养人才,推崇员工至上型企业文化,重视人才培养和创新,注重员工合作和管理,强调人才的贡献和价值。

这种企业文化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绩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却忽视了企业的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2. 生产至上型企业文化20世纪90年代初期,几乎所有的中国企业都推崇生产至上型企业文化,认为只有更好的产品质量和价格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

这种企业文化充分体现了企业的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并促进了企业在市场上的成功。

但是,这种文化注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而忽视了员工的福利和工作安全。

3. 服务至上型企业文化随着中国企业的不断成长和国际化,许多企业开始推崇服务至上型企业文化,重视客户需求和服务质量。

这种企业文化强调细节,在产品质量和价格外,注重在整个消费过程中的服务品质和顾客满意度。

在中国市场中,这种企业文化代表着高品质和优质服务的标志,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

三、中国企业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1. 和谐企业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文化将出现从生产至上型企业文化向和谐企业文化的转变。

和谐企业文化是以员工福利和企业效益为中心的一种基于共同价值观和信任的企业文化。

它不仅能够促进员工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更能够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中国制造业六十年——中国制造的骄傲【第一稿】

中国制造业六十年——中国制造的骄傲【第一稿】

中国制造业六十年——中国制造的骄傲学生姓名:学号:指导老师:完稿时间:中国制造业六十年——中国制造的骄傲X X【内容摘要】60年间,中国制造业的飞跃为人类社会演绎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巨大变迁,走过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造就了令世界瞩目的“东方奇迹”。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制造业艰难中前行;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十年,中国制造业逐渐复苏;改革开放后的第二个十年,民营制造业崛起;改革开放后的第三个十年,“中国制造”闻名全球;下一个十年,“中国创造”傲然于世。

【关键字】六十年制造业6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从满目疮痍、积贫积弱到经济总量世界第三、人民生活迈向总体小康,从封闭半封闭到直接关系全球经济复苏……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已经稳稳地屹立在世界东方,而制造业的发展惊人跨越更让世界侧目。

如今,我国电视机、洗衣机、冰箱、风扇、电饭锅等产量占世界市场20%左右,猪轻革高档产品占世界的3/4,皮鞋占世界1/3;缝纫机占世界1/2。

自行车出口占全球贸易量的2/3,羽绒制品占世界1/2,玩具占美、欧市场的40%至50%(2004)。

30年来,出口总量增长125倍,出口值中工业制成品由1978年的30%上升到95%。

①60年间,中国制造业的飞跃为人类社会演绎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巨大变迁,走过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造就了令世界瞩目的“东方奇迹”。

一.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制造业艰难中前行。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处于“一穷二白”的境地。

1953年新中国开始实施的“一五”计划,确立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主导的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飞机、汽车、重型和精密机器等一大批重型工业部门从无到有建立起来。

但是,当时的中国制造业更多地是制造工业产品,在消费品制造方面,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在当时人民生活水平还非常困难的环境下,消费水平很低,从粮票到布票、肉票,产品种类还非常匮乏。

在建国之后的29年中,中国模仿苏联的计划经济体系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能够制造各类工业和消费产品,通过“三线建设”军工制造业建立了一定基础。

企业文化发展演变过程

企业文化发展演变过程

2020/6/6
10
传统文化:诸子百家上
墨家:尚尧舜道、强本节用、自给自足、尊卑无别, 其事不可遍循
– 科学管理实践,工匠建筑、小孔成像 – 工程师、技术人员
纵横家(名家):张仪、苏秦,权变之术、善失真
– 战略、策划、政客,逻辑结构 – 企业家、企业策划
法家:韩非、李斯、商鞅,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 严而少恩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e of the industry's most advance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cluding computer systems, software, networking systems, storage devices and microelectronics.
2020/6/6
20
传统文化:大乘佛法
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小乘)、缘觉乘(缘聚 缘散、缘生缘灭)、菩萨乘(多情的慈悲救世)
最高境界:身入世而心出世,可以自我牺牲救渡众生, 是无条件、无要求的自发自觉行为,莲花本性
六度:外布施(财布施、法布施)、内布施、无畏布 施(给予安全保障),持戒(行、形、心),忍辱, 精进,禅定,般若
2020/6/6
16
传统文化:儒学对社会影响
社会伦理、道德、秩序的建立
– 仁爱、谦虚、节俭、尊卑、诚信、孝义等
教育的影响最大
– 教育思想、教育体系、教育、学习方法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行为规范
– 亲民、勤政、行王道 – 顺服、出仕、济世
轻工商、轻法规,有严重的缺陷
2020/6/6
17
传统文化:佛学基本
2020/6/6
7

新中国60年企业精神传承与创新——中外企业文化2010北京峰会

新中国60年企业精神传承与创新——中外企业文化2010北京峰会
: 定于2 1 年 1 月1 - 日在 北 京京西 宾馆 隆重 举 办 “ 中国6 年企 会 0 1 0 1 3 5 新 0 精 神传 承 与创 新—— 中外企业 文 化2 1 年北 京峰 会 "。峰会 将邀 请 中 0 0
: 国家有关部 门领 导作 专题报 告 ,邀 请 中外 著名专 家 学者 、知名 企业 、
新 【 国 B口年 芷 业 精 袖 传 甬 与 创 新 l 】
— —
[ 芷 业 文 化 己口1 1 】 口北 京 峰 舍
为总结梳 理 新 中国6 年 我 国企业在 经济 建设和 改革 发展 中积 累 的宝 O
精 神财 富,进 一步 传 承和 弘扬新 中国优 秀企 业精 神 , 中国企 业 文化研
: 围绕会议 主题 进行 实践 交流和 理论 探讨 。中国企业 文 化研 究会将进 行 新 中国6 年企 业精神 暨2 1 年度企 业文化建设 系列 表彰 ”活动 。 O 0O

线 :0 0 6 04 4 1- 8 0 8 0
01 0一B 0 8 日0 47 0

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与转型

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与转型

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与转型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中国企业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跟跑到领跑的历程。

企业文化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企业的灵魂和基石。

从最初的仅有一些简单的规章制度到如今的团队合作、创新发展、文化传承,中国企业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转型。

一、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国企业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企业文化被视为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当时的企业文化主要是一些简单的口号和宣传语,缺乏实际的落实和执行。

直到1992年,国家发布了《公司法》,要求企业制定公司章程,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体系。

企业开始逐步认识到企业文化的作用和重要性,开始尝试面向员工、面向客户、面向社会建立企业文化。

二、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如今,随着国家对企业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入推广,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部分。

企业文化的实践和建设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中国,大部分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宣传已经成为企业重要的品牌和形象宣传手段。

企业文化建设已经发展到了多方面的层面,包括:制度建设、企业氛围和企业价值观的传承、团队合作和创新氛围的打造等等。

三、中国企业文化的转型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中国企业也需要从传统的管理方式向创新管理尤其是人性化管理的转型。

企业需要通过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推行多元化的企业文化建设等方法,以期实现企业与员工的有机融合。

创新思维和持续创新的文化氛围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支撑。

企业管理需要从早期的“铁腕治厂”向“以人为本”的管理过渡,崇尚“人性化”的企业文化能够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才。

企业文化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向更人性化、更多元化的方向转型。

四、总结如今,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企业文化的的发展和转型也需要企业合理把握各种机遇和趋势,发挥企业自身的优势。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企业文化转型壮大也成为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业的重要支撑之一。

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

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

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企业文化发展历程,是指企业在成立初期到目前为止,通过不断积累和创新,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组织原则的总和。

下面以某公司为例,讲述其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

某公司成立于2000年,当时由一批年轻有为的创业者创立,以销售化工产品为主要业务。

在公司创立初期,由于团队年轻,大家对市场和产品的理解较为浅显,缺乏专业经验,所以创业团队总结了“诚信为本、精益求精”的经营理念,并将其定为公司的核心价值观。

这一经营理念的传承与贯彻,形成了公司的第一阶段企业文化。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决定发展新产品线,并拓展新的市场。

为了提高员工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公司开始重视员工的培训和发展,定期邀请专家进行培训和讲座。

同时,公司还成立了员工骨干培训班,培养和选拔年轻有潜力的骨干员工。

这一时期,公司形成了以“创新驱动、团队合作”为核心的第二阶段企业文化。

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扩展,公司开始面临更多的挑战和问题。

公司决定进一步优化管理流程,引进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公司注重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优化,制定了职业晋升和薪酬激励机制,建立了健全的绩效评估体系。

同时,公司还加强了对员工的激励和关怀,注重员工的工作生活平衡,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发展机会。

在这一阶段,公司形成了以“精细管理、员工关怀”为核心的第三阶段企业文化。

随着时代的推进和市场的变化,公司再次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公司决定进一步深入挖掘市场需求,并加强与客户的合作与交流。

为了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和客户满意度,公司开展了一系列的客户培训和沟通活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与此同时,公司逐步加强了对员工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团队的执行力和竞争力。

这一阶段,公司形成了以“客户至上、团队协作”为核心的第四阶段企业文化。

总之,企业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深化的过程,是企业不断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初创期到现在,某公司的企业文化不断与时俱进,与公司的发展紧密相连。

企业文化建设在中国的发展及经验教训(智汇蓝图贡献)

企业文化建设在中国的发展及经验教训(智汇蓝图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回顾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企业文化潮流兴起。

80年代中期企业文化理论传入中国。

顺应国际企业文化兴起的大潮,吸收国外一些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中国许多企业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

和国外相比,中国企业文化的实践和理论总结,从总体上看起步并不算晚,但是就自觉的理论建设以及同生产经营相结合取得实效来说,存在的差距比较大。

进入21世纪,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将掀起新的高潮。

我们试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发展作一番回顾。

当代中国的企业文化,与改革开放共命运,与国际企业文化潮流相耦合。

其发展过程大致上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及时引进,开始实践。

这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头十多年,覆盖了20世纪80年代。

企业文化作为管理科学中的一个阶段,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这时科学已进入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时期,企业文化理论就是管理科学发展的新综合。

一些企业家进行了经验总结,如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写了《实践经营哲学》,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写了《日本造》,引起人们注意。

有一批专家学者对世界各国企业文化的状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

许多国家出版了大量企业文化理论著作,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特雷斯·E·迪尔和美国麦肯锡公司专家阿伦·A·肯尼迪合著的《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管理学院日裔教授威廉·大内著的《Z理论——美国企业界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美国麦肯锡公司研究人员托马斯·J·彼得斯、小罗伯特·H·沃特曼著的《成功之路——美国最佳管理企业的经验》;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研究院教授理查德·帕斯卡尔、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院教授安东尼·阿索斯著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等。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对国外企业文化开始引进和介绍。

国内学术界最早介绍企业文化的是《世界经济》杂志1982年第10期发表的杨斌关于《Z 理论》和《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两部企业文化名著的评介文章,但并未出现“企业文化”的字样。

新中国六十年文化发展

新中国六十年文化发展

新中国六十年的文化发展评价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在曲折中发展。

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新航程,文化事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形成了新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革”期间,文化建设受到严重挫折,万马齐喑,一片凋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文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文化领域深入推进改革,实现全面开放,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各项文化建设成就斐然,我国文化建设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

文艺创作日益繁荣,精品佳作不断涌现。

各级文化部门不断加强对艺术创作的扶持和引导,组织中国艺术节、中国戏剧节等活动,开展文华奖、群星奖评奖,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和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为艺术创造搭建展示舞台,营造良好环境。

广大艺术工作者积极响应时代的呼唤,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昂扬的状态、创新的精神投入艺术创作活动,创作出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小说《青春万岁》、电影《上甘岭》、话剧《茶馆》、舞剧《丝路花雨》、歌剧《原野》、京剧《曹操与杨修》、油画《父亲》等精品佳作,文艺百花园姹紫嫣红,异彩纷呈。

文艺批评深入开展,《中华艺术通史》等理论研究成果完善了艺术学科体系。

昆曲、京剧等艺术的专项振兴规划相继实施,传统艺术焕发了新姿。

“文化下乡”、“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坚持不断,活跃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青少年的艺术修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进一步维护。

随着工作理念的不断深化,社会文化工作逐步从“唱唱跳跳”的一般性活动组织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转变。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加大,逐步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19个,文化馆(含群艺馆)3217个,文化站37938个,村(社区)文化室247332个,公共博物馆1893座。

创建文化先进县活动、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知识工程、蒲公英计划、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文化工程相继实施,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经营文化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经营文化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经营文化变迁作者:朱明明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4年第5期朱明明(山东财经大学,山东济南250014)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一直进行着粗放式发展,企业经营文化严重欠缺。

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经营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营文化;变迁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5-0123-0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长远发展。

经济的发展不仅得益于国外大规模的投资,国内企业的迅猛发展也是中国经济得以腾飞的关键因素。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粗放型的企业发展模式已逐渐丧失竞争力,中国企业开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经营文化,并向精细化发展模式转型。

中国企业经营文化在改革开放之后才被企业所重视,其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萌芽发展阶段及随后的探索阶段之后,于上世纪90 年代获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21 世纪初,中国加入WTO,在全球化竞争的冲击下,企业开始将经营文化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企业的经营文化在这一阶段获得了长足发展,并逐步缩小了与国外先进跨国企业的差距。

中国企业在这一阶段大规模走出去,是其经营文化由快速发展到逐渐成熟的一种标志。

一、中国企业经营文化变迁1. 中国企业经营文化的萌芽阶段(1978-1983 年)1978 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开始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当时的中国经济以计划经济为主,处于国有企业进行现代化改制的起步阶段。

此时的企业受文革影响较为严重,各种管理制度处在逐步恢复中,绝大部分企业还无法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此时的中国企业经营文化基本处于空白阶段。

从1978 年开始,一批具有战略眼光的外资和港资企业率先进入大陆,在经济特区政策的鼓励下,外资企业逐渐发展起来。

外资企业先进的经营文化给迟迟找不到改革方向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借鉴,一些沿海地区的国有企业率先开始了改革进程。

企业60周年企业文化篇

企业60周年企业文化篇

企业60周年企业文化篇一、引言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我们企业迎来了60周年庆典,这是我们企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过去的60年里,我们始终秉承着“团结、创新、务实、共赢”的企业文化,不断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赖与支持。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段辉煌历程,共同感受企业文化的力量。

二、企业文化概述我们的企业文化是“团结、创新、务实、共赢”。

这四个词语凝聚了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我们企业发展的基石。

团结:我们坚信,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我们注重团队建设,倡导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团队精神,让员工在工作中感受到家的温暖。

创新:我们始终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业务领域和市场机会。

通过创新,我们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务实:我们注重实际效果,追求卓越品质。

在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共赢:我们倡导共赢理念,与客户、员工、合作伙伴共同发展,共享成果。

我们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员工为本,以合作伙伴为重要伙伴,实现共同发展。

三、企业文化实践在过去的60年里,我们始终将企业文化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

团队建设:我们注重培养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通过举办各类团队活动,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同时,我们鼓励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创新发展:我们鼓励员工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业务领域和市场机会。

通过设立创新奖励机制和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和创造力。

同时,我们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质量为本:我们始终坚持质量为本的理念,注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通过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流程,确保产品和服务的高品质。

同时,我们加强员工的质量意识培训,提高员工对质量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社会责任:我们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注环保、公益等方面的发展。

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PPT 80页)

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PPT 80页)

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的影响
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 的重大作用不是促进,而是直 接的大幅度提高。
美国知名管理行为和领导权威 约翰.科特教授与其研究小组, 用了11年时间,对企业文化对 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力进行了 大量研究。
约翰.科特
Ø 凡是重视企业文化因素特征 (消费者、股东、员工)的 公司,其经营业绩远远胜于 那些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 公司。11年的考察期间的结 论如下页图表所示:
《基业长青》企业文化的共同特征
造钟而非报时
利润之上的追求 保存核心, 刺激进步 胆大包天的目标 教派般的文化
择强汰弱的进化 自家的经理人 永远不够好
起点的终点
公司领导人应当致力于建立组织,而非使 公司依赖于领导个人魅力而存在 公司能不断前进根原在于超越利润的价值 目的,只要坚守理念,利润将会随之而来
l 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 l 企业间的较量在于企业家; l 企业家之间的较量在于经管的智慧; l 经营管理的智慧就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一、企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1、案例:《蒙牛企业文化》
v 牛根生:中国捐股第一人 v 中国乳品行业竞争力第一名 v 中国西部最大的造饭碗企业
董事长 牛根生
2、企业文化理念
如何进行文化继承与创新? 10)为什么优秀公司重视企业文化?
为什么优秀公司重视企业文化?
美国兰德公司、麦肯锡公司、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的专家 通过对全球优秀企业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世界500强 胜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他们的 企业文化注入活力,这些一流公司的企业文化同普通公司 的企业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他们最注重四点:
《Z理论》威廉•大内
企图设计一套普遍有效的管理模式是 不现实的

国有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

国有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

国有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国有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国有企业企业文化的形成,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它反映了国有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演变和发展。

概括起来,从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国有企业实行的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行政管理方式,企业几乎没有自主权,这段时期的国有企业企业文化是高度集中的;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国有企业实行的是国家行政管理与企业自主管理的双重管理模式,这段时期的国有企业企业文化既是保守的,又是革新的;从1994年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至今,国有企业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十六字方针,从法律意义上实行自主管理,这时的国有企业企业文化是逐步纳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文化。

1.1956-1978年高度集中的企业文化建国初期,国有企业是在根本变革旧的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企业的性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企业管理全面借用前苏联产品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相当落后,封建的家长式、经验式管理和资本原始积累的强制式管理是其特征。

企业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主管部门也就是有关的政府机构,企业管理的内容是脱离市场的纯粹生产管理。

“文化大革命”期间,企业管理基本上实行以政治代管理,实行的是所谓“抓革命、促生产”,“废除一切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等。

回顾这20多年来的国有企业管理,我们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式管理,企业没有管理自主权。

对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作了总结说明:“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国有企业在这种高度集权的管理方式影响下,从厂长到每个职工都有一种共识:“我们是国家的主人翁”,我们要“爱厂如家”、“勤劳苦干”、“无私奉献”等。

由于受到上述理念的支配,工人上下一致,团结奋进,以极大的热情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一个又一个任务,也涌现了堪称国有企业文化典范的鞍钢宪法、孟泰精神、三老四严、铁人精神等。

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企业文化是指中国境内的企业或者组织的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介绍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

早在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就在国有企业界火了一阵子,虽然国有企业界对企业文化关注较多,但很多企业领导与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概念仍然十分模糊。

许多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低水平的封闭型企业文化阶段,其“企业文化”常被单纯地认为是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或者将企业职工的文体活动代替“企业文化”。

也有的国有企业把“企业文化”仅仅表现在一些大同小异的口号和标语上面,或规章制度及企业标志上面,没有真正体现出企业员工所追求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等深厚内涵,没有真正发掘出企业员工中蕴藏的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

国有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是一种经济文化国有企业文化从形式上讲,它属于思想范畴的概念;从内容上讲,它反映了企业的现实运行过程的价值理念,是企业制度安排和战略选择在人的价值理念上的反映;从性质上讲,它不只是一般信奉或者倡导的价值理念,而是企业必须要执行的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从属性上看,它是企业的价值理念,也就是企业的灵魂;从作用上看,它注重解决企业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作为包装企业的价值理念存在,它不是宣传企业的价值理念,而是要解决企业问题的价值理念。

国有企业文化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其它文化形态的内容,国有企业文化是国有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学的内容,其真正内涵是一种经济文化。

纵观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方法,规范分析多于实证分析,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经济文化缺乏经济学方面的理论根据。

但是,企业文化建设是市场经济运行,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企业文化是影响和决定企业经济发展的一种力,正如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贾春峰所说:“我们常说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那么这个力有多大?这个力表现在哪些方面?从国内外一些企业文化搞得好的企业来看,企业文化力,首先是凝聚力,第二是激励力,第三是约束力,第四是导向力,第五是纽带力,第六是辐射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这60年来,中国的经济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发展到了今天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体,走过了非常不平凡的历程。

回顾我国企业发展的历史,尤其是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企业文化的发展阶段是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政治形式的变化紧密相关的。

“企业文化”这个概念被明确提出并加以认真研究是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

20世纪6、70年代,日本企业在世界市场称雄,这让美国人非常尴尬,这是对美国管理界的莫大讽刺。

美国企业生产率落后、竞争力下降对美国管理界是沉重的打击,无论是开创“组织职能理论”的孔茨还是主张“决策理论”的西蒙,他们都脱不了与“美国企业相对滑坡”的干系。

正是在他们这些著名教授兼高级咨询家或顾问的“调制下”,美国企业输给了日本企业。

在进行管理方面的比较研究后,专家们发现,美国倾向于组织结构、战略计划、规章制度等硬件方面的管理,而忽视了对人的重视,因而管理比较僵化,阻碍了企业活力的发挥。

这种管理差异背后是文化的差异。

日本企业内部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因素,正是日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在推动着日本经济的崛起。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人在研究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后,迅速把目光聚焦在本国企业的文化上,掀起了重新认识美国精神的热潮。

在1981年到1982年两年间,以《Z理论》、《企业文化》、《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为代表的一批重要管理著作相继问世,一股研究和传播企业文化理论的潮流在西方企业界涌现,引发了企业管理思想的革命,带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进入了企业文化时代。

在新中国建国初期,虽然还没有企业文化这个提法,但是不等于没有企业文化。

那是的企业文化是和整个国家的文化紧密相连的。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2年开始,国家开始了对旧有的工商业实施社会主义改造,并在同一时期,很多大型的国有基础工业企业开始建设。

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国家实现了工商企业的国有化改造。

工人成了国家和工厂的主人,这极大的激发了工人的工作热情和生产积极性。

可以说,这时,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就是这一时期企业文化的精神支柱,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今天还在为我们称道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

英雄辈出、榜样的力量是新中国刚成立时企业文化的突出特点,口号多、口号响也是这个时期的特色之一。

那个年代,从大庆的“铁人”王进喜的“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到老英雄孟泰的“为鞍钢谱写的一曲自力更生的凯歌”的创业精神,是那个时期企业文化的具体写照。

在企业中,模范人物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是企业员工学习的榜样,更是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具体化。

这个时期,企业中涌现出了各种具有突出业绩和贡献的模范人物,出现了各种模范称号,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等等。

从企业文化的四个层次考察当时的企业文化情况,会发现这个时期企业的物质文化是匮乏的,但是企业的精神文化是充实的、丰富多彩的。

在这种精神文化的鼓舞下,工人和企业的行为文化表现出了一种忘记自我、建设国家的无私奉献精神。

在这样的精神文化的鼓舞下,工人表现出了非常高的创新热情。

孟泰组织了500多名技术协作积极分子开展了从炼铁、炼钢到铸钢的一条龙厂际协作联合技术攻关,先后解决了十几项技术难题,自制成功了大型轧辊,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他自己设计制造成功的双层循环水给冷却热风炉燃烧筒提高寿命100倍,给炼钢生产带来了巨大的进步。

这个时期,企业的制度文化也在逐步建立起来,企业基本上都建立起了适合当时政治和经济情况的各种规章制度,为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提供了规范的保障。

这个时期,作为企业文化核心的企业精神同国家的政治精神是高度一致的,正因为这样,企业可以空前的团结起职工,创造出一个个生产建设的奇迹。

著名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就是工人们只用了三年时间在一片荒地上建设起来的,这个建设速度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同时,这个时期企业对员工的关心和关怀也表现出了社会主义的特色。

企业纷纷建立起了附属医院、附属子弟学校、幼儿园等等辅助机构,解决工人的生活问题和后顾之忧,这些措施也极大地激发了工人的工作热情。

这些附属机构在今天虽然被认为是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东西而被改革掉了,但是从管理学中群体因素理论的角度来看,成员对群体的依赖性是由群体对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决定的,群体越能满足个体需要,即个体越是处处依赖群体,群体的凝聚力就越大,所以,在当时企业建立了完备的附属结构对提高员工对企业的依赖性、认同感和建立主人翁意识是起了积极的作用的。

当极左思潮开始蔓延,尤其是十年动乱时期,对我国企业的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前一阶段所取得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成就在这个阶段中被摧毁和抛弃了。

企业精神缺失,企业的制度文化被破坏,企业的行为文化不再为生产服务。

这个阶段是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倒退时期。

随着十年动乱的结束和改革开放的到来,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生活逐渐走上了正轨。

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领域也迎来了新时期的阳光。

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思想、理论和制度开始传入我国,企业文化的研究成果也随着西方的管理思想进入了我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