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国60年户籍制度的变化

合集下载

户籍制度的60年流变一纸户口背后的辛酸

户籍制度的60年流变一纸户口背后的辛酸

作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重要内容之一的户籍制度改革,在这个夏天破冰。

7月3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扩大义务教育、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等一系列举措,无疑将对中国的城镇化改革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当户籍制度行进在“历史三峡”的冲刺阶段,一起走近那些刻下深深户口烙印的人生,展望户籍改革的前路还有几多坎坷……25集电视连续剧《户口》曾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美丽村姑卢凤荣嫁给了城里青年田立新,尽管卢凤荣美丽贤惠又能干,但由于是农村户口,所以她一直生活在“低人一等的自卑中”。

婚后数十年里,卢凤荣几乎每天都生活在对“农转非”批复的期待中。

等待多年无望后,卢凤荣几经周折花钱给自己和女儿办了“农专非”,用她自己的话说“终于成城里人了”。

但突然有一天。

卢凤荣发现派出所门前排了上千人的队伍,一问才知道原来是本埠升级地级市,人口增容,每个农民只需花5块钱即可办成农转非户口。

站在派出所门前,已过不惑之年的卢凤荣喜极而泣。

“我就是现实中的卢凤荣!”8月3日,在西安已经居住了21年的罗英梅对华商报记者说。

1972年出生的罗英梅是商洛山阳人,21岁到西安打工,并结婚生子。

这么多年过去了,她人生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有西安市户口的“西安人”。

为了拥有西安户口,罗英梅这些年省吃俭用攒钱买房,自费缴纳社保。

就在她和家人即将完成所有的“落户条件”时,突然国家出台政策——农业户口取消了。

“也就是说,以后没有农村户口了,转不转也都无所谓了!”罗梅英说这话的时候,眼睛一直盯着桌子上的一个牛皮档案袋。

袋子里装的是她从派出所要来的一份“落户须知”,里面告诉她只有哪些条件达到了,才能落户西安。

户口和生命一样重要的年代75岁的周素子这辈子曾有过两次坐“牢”的经历,都是和户口有关。

建国以来户籍制度的变迁过程及其评价

建国以来户籍制度的变迁过程及其评价

建国以来户籍制度的变迁过程及其评价作者:姚亮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8年第18期摘要:现行户籍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和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已经到了亟须全面深化改革的时期。

建国以来,户籍制度的变迁大概分为四个阶段,即户籍制度形成阶段、户籍制度的发展阶段、户籍制度的初步改革阶段以及户籍制度的深化改革阶段。

梳理各时期户籍制度产生的背景、户籍制度的变迁过程,以及各阶段户籍制度所产生的影响。

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是剥离附着在户籍制度上面的其他制度,弱化户籍的作用。

这样,人口才可以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政府才能更有效地调整城乡利益失衡的格局,实现城乡统一管理。

关键词:户籍制度;变迁;影响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8)18-0189-02户籍制度是以1958年《人口条例》为基础的产生于计划经济年代的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最初制定的目的是为了限制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

一、1949—1957年户籍制度的形成1949—1957年期间,新中国人口是可以自由流动的。

建国初,政治方面最主要的任务是建立人民政权,健全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户籍制度的户籍登记功能主要是为稳定社会的秩序,服务于剿匪反霸的斗争。

1950年,公安部颁发了《关于特种人口管理的暂行办法》,旨在管制滞留在大陆内部的国民党反动势力、特工以及其他的犯罪分子的活动。

1951年,公安部制定了《城市户口管理的暂行条例》,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有关户籍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规范性文件。

1953年,公安部颁布《户口迁移证》,要求各地根据《户口迁移证》来办理户口迁移手续,但是并没有对户口迁移做出限制。

1953年,公安部颁发了《全国人口调查登记法》,是为了发挥好户籍制度的登记功能,把握我国人口数量信息。

1955年,国家颁布了《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指示》,要求凡是出生、死亡、迁出和迁入的居民都要进行户籍登记,各级政府要建立相应的户籍等级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管理条例

2020户籍制度管理新规定_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管理条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户籍制度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不断进行改革。

二元户籍制度,即农村户籍与非农户籍,在促进计划经济时期对社会的整体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加深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是造成贫富差距的主要因素之一。

那么在这60多年的改革历程中,我国户籍制度具体都有经历过哪些变化?“农”与“非农”二元户籍逐步形成1958年1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这一阶段城乡间的人口流动逐步受到控制,城乡居民在就业、福利和生活保障方面的差别也日渐显现,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城乡二元户籍结构。

且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到1980年9月27日,中央印发1980年第75号文件为止,在该《条例》的实施下,我国农村人口被严格限制在土地上,农村与城市居民处于高度“隔离”状态。

农民“渗透式”入城,城市内部二、三元户籍并存1998年7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解决了新生婴儿随父落户、夫妻分居、老人投靠子女以及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随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凡在城市有合法固定的住房、合法稳定的职业或者生活来源,已居住一定年限并符合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的,可准予在该城市落户等几个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2001年3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对办理小城镇常住户口的人员,不再实行计划指标管理。

在县级市市区、县政府驻地及其他建制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与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已在小城镇办理的蓝印户口、地方城镇居民户口、自理口粮户口等,符合上述条件的,统一登记为城镇常住户口。

2012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发布,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转移,逐步满足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落户需求,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国户籍制度分析与改革

中国户籍制度分析与改革

中国户籍制度分析与改革摘要:自中国建国后为维护社会治安,政府下达了系列《关于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自此中国一体化的城乡隔离体制初具雏形。

改革开放后,原有的户籍制度暴露出了很多弊端,也带来很多问题,户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本文通过对比、案例分析等手段,分析原有户籍制度的形成的原因,当下体现的弊端,总结出适当的改革之路。

关键词:中国户籍制度弊端改革一、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演变及现状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户籍制度的演变大致可划分为计划经济时期的户籍制度调整、准市场经济时期的户籍制度调整与改革、市场经济时期户籍制度的改革三大历程。

1.计划经济时期的户籍制度调整(1949—1978)第一阶段:居民户口自由迁移时期(1949—1957),中国的户籍制度是先城市、后乡村逐步建立起来的。

1949—1957年这一时期是户口迁移量持续增长的阶段。

这个阶段户口迁移的特点是:政府实行“自由迁移”的政策,允许城乡居民在城乡之间或城镇之间自由迁移,一般不加以限制,这一时期是户口迁移最活跃的时期。

第二阶段:控制居民户口迁移时期(1958—1978),1958~1978年是严格限制户口迁移,特别是严格限制农民向城市迁移的时期。

这段时期户籍制度的特点是:自由迁移”的政策终止,代之以“控制户口迁移”的政策,由城市迁往农村的人口大大超过了由农村迁往城市的人口,第二阶段末期中国二元制户籍制度最终形成。

2.准市场经济时期的户籍制度调整与改革(1979—1988)1980年以来,国家为了减轻城镇人口对城镇提供商品粮、副食品的压力和城市在就业、交通、住房等方面的负担,在继续对城镇人口增长实行严格控制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一丝松动。

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实行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崛起,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及其家属开始到城镇务工经商,并迫切要求在集镇落户。

为了满足这部分人的要求和促进集镇的发展,同时也为了加强集镇户口管理。

自理口粮户口的实施使农民基本上取得了进入建制镇与非建制镇(县城关镇以外)的权利,这是中国户籍制度的一项重大突破。

中国户籍制度演变规律

中国户籍制度演变规律

中国户籍制度演变规律1.户籍管理机构逐步专业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户籍管理机构逐步专业化。

早期,户籍管理职责由公安机关兼任,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成立了专门的户籍管理部门,负责户籍登记、户口迁移、人口统计等管理工作。

这一变化使得户籍管理更加集中和规范,提高了管理效率。

2.户籍登记内容逐渐规范化随着户籍管理机构的专业化,户籍登记的内容也逐步规范化。

在早期,户籍登记内容较为简单,主要是人口基本信息和家庭成员关系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户籍登记内容逐渐丰富,包括出生地、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等。

这些信息的规范化登记,为政府制定政策和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3.户籍制度逐渐法制化中国的户籍制度逐渐实现了法制化。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户籍管理法规和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等。

这些法规和政策明确了户籍管理的职责、内容和程序,使户籍管理有了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

4.户籍管理逐步现代化随着科技的发展,户籍管理逐步实现现代化。

近年来,中国开始推广使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户籍管理,如建立居民身份证管理系统、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等。

这些系统的建立,提高了户籍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也为公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

5.户籍制度逐步公平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中国的户籍制度也在逐步公平化。

近年来,中国开始推行居住证制度,实现了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这一改革打破了城乡分割的局面,使城乡居民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此外,中国还在探索取消城乡户籍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使得中国的户籍制度更加公平合理。

新中国户籍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演变

新中国户籍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演变
定 “ 中华人 民共和国公 民有 居住 和迁徙的 自由” 。1 9 5 5年 国务 院通过 了 《 国务院关
于建立经常户1 3 登记制度的指示 》 , 对于出
பைடு நூலகம்
武汉
4 3 0 0 5 6)
生 、死亡 、迁 出、迁入 四种户籍做 了严格 的规定 ,被认为是严格 户籍 制度 的发端 。
( 二 )严 格 控 制 阶段
户 籍制 度 城 乡户 口一体 化
对农 民的剥夺是进 行工业积累的主要 渠道 ,采取的剥夺方式是工农业产品的价 格 剪刀差。对农民的组织形式是采取人民 公社制度 ,直接对集体进行剥夺 ,从而避
免 了与农 民直接接触而产生 的城 乡关 系紧
“ 农 转非”人 数不得超 过 当时非农业人 1 2
户籍 制 度对 农村 劳 动 力的 自 由流动 进行
约束 。1 9 5 8年颁 布 了 《中华人 民共和 国 户1 2登记 条例 》 ,从 此确 立了把城 乡人 口 隔离 的户 籍管 理体 制 ,城 乡人 1 2分 布 和 劳动 力配 置开 始凝 固化 。农业 生产 者 既 不 能 随便 变更 居住 地 ,也 不能 自行 改 变 职 业。除此 之外 , 还 设置 了第二道 屏障 :
总数的 0 . 1 5 %。1 9 6 3年 。公安部依 据是
否拥有国家计 划供应 的商品粮将户 1 3划分
为 “ 农业户 1 3”和 “ 非农业户 1 3” 。1 9 7 5 年新修正 的 《 宪法 》 取 消 了关于公 民迁徙
自由的条文 。
( 三 )调 整 松 动 阶段
二元
张和工农阶级对立而激化矛盾。 为 了 防止农 民在 比较 利 益 的驱 动下 进城 务工 , 扩大低 价粮 食的 受益者;同 时 也 为 了保 证 粮食 生产 ,保证 有 足够 的被 剥夺 者 , 政府建 立 了户 籍管理 制度 , 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制度所属分类:添加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制度,是中国实施的以户为单位的人口管理政策,户籍表明了自然人在本地生活的合法性。

中国的人口管理长时间以来基于此制度。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户籍制度根据地域和家庭成员关系来划分人口,把户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以控制人口迁移,这一点引起广泛争议与指责。

户籍制度是具有所谓“中国特色”的一项制度。

根据邓聿文的考察,目前全世界仅仅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和贝宁三个国家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

而据了解,即使朝鲜的户籍制度,也没有在农民和工人之间划出差异性鸿沟。

也有人将中国大陆的户籍制度比作印度歧视性的职业种姓制度。

目录 [隐藏]1 概述2 初期3 中期4 现状5 难题6 中国户籍制度变迁50年7 各方意见8 参考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制度-概述周宣王中国在其历史上采用了很多种方式来管理人口,基本的管理方式则大致相同,都是由官员负责维护人口的档案,以作决策参考。

从周朝时期以来的大部分时间,统治阶级都采用了不同的形式的户籍制度。

根据《文献通考·卷十·户口考一》,周宣王时就有官吏负责“少多、死生、出入、往来者”。

周礼中则记载内史、司会、冢宰都存有户籍副本。

根据到国都距离的不同,周朝将领土划分为乡、遂和都鄙,用来执行不同的税收、征兵和土地划分制度[1]。

但是类似现代的限制人口迁移和户籍注册制度则首见于保甲制度。

管仲提出“禁迁徙、止流民、圉分异”的政策,限制人口的流动,以及自行分家。

而商鞅的《商君书·垦令》中则提出“使民无得擅徙”。

萧何的《九章律》中包含了“户律”,将户籍制度用法律规范下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制度-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制度中国共产党建国以来,中国的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58年以前,属自由迁徙期;第二阶段,1958年-1978年,为严格控制期;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半开放期。

新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认识

新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认识

新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认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逐渐缩小,居民流动频繁的现象日益显著。

在这种背景下,户籍管理制度作为一项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公共政策,在新中国的基础上逐渐完善和发展。

本文将从政策背景、制度特点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对新中国户籍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的认识和分析。

一、新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政策背景1.1 户籍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长期的战争和动荡,国内各地人口流动频繁,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1958年,国务院颁布了《户籍条例》,正式确立了我国的户籍制度,规定了公民在国内的居住、迁移和就业等基本权利和义务。

1962年,国务院修订了《户籍条例》,进一步加强了户籍管理制度,规范了户籍登记和信息采集等工作。

1976年,国务院又颁布了《户口登记条例》,对占山草等边远地区的户籍管理做了具体规定。

1.2 户籍管理制度的现状和问题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我国户籍管理制度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首先,城乡之间的户籍差别越来越大,城市居民享有的社会权利和福利要远远多于农村居民。

其次,户籍信息采集的手段和技术相对落后,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再次,户籍管理工作中存在薄弱的环节和漏洞,容易导致人口流动和人口失踪等问题的发生。

1.3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户籍管理制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和进步。

1983年,国务院颁布了《户口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开展了户籍制度的全面改革,推行了自愿申报和公开透明的户籍登记制度。

1996年,国务院将《户口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明确规定了户籍登记的基本原则和程序等。

二、新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制度特点2.1 户籍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新中国的户籍管理制度以公民的基本权益和国家的社会稳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依法治国和人民至上的基本原则。

它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必须依法依规办理户口登记和信息采集等工作,确保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户籍制度的历史回溯与改革前瞻

户籍制度的历史回溯与改革前瞻

户籍制度的历史回溯与改革前瞻作者:张英红来源日期:2004-2-20本站发布时间:2004-2-20阅读量:453次摘要:建国后我国的户籍制度经历了建国初期短暂的自由迁移、1958年开始的严格限制户口迁移特别是限制农民向城市迁移以及改革开放后户籍制度的逐步改革主要是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三个时期。

沿用近半个世纪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逐步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二元社会结构。

户籍制度改革的重点尚局限于小城镇范围,这有其认识上的严重误区。

户籍制度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措施。

实行全体公民的居住和迁徙自由,是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户籍制度迁徙自由城市化体制改革严格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我国的二元户籍制度逐步形成和完备。

时至今日,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已经被公认为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最大障碍。

毫无疑问,现行户籍制度必须进行改革。

回顾建国以来我国户籍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认为建国以来我国户籍管理制度可以明显划分为如下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7年),是建国初期短暂而宝贵的户口自由迁移时期。

建国前,我国不存在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公民的迁徙是自由的。

建国初期,公迁徙自由也有明确的保障。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5条就把自由迁徙作为公民的11项自由权之一。

1950年11月第一次全国治安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指出:“户口工作的任务是……保证居民居住迁徙之自由,安心从事生产建设。

”会议要求先在城市开展户籍制度管理工作。

1951年7月16日经政务院批准,公安部颁布实施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之安全及居住、迁徙自由。

此条例定在城市中一律实行户口登记,这是我国第一次制定全国统一的城市户口管理法规。

关于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

关于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

关于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一些思考一、引言总所周知,现阶段中国的政治体制需要进行改革,而户籍制度改革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问题多次在一些重要会议上被提及,如2014年11月17日全国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顺应人民群众意愿,扎实做好户籍制度改革各项工作。

这不禁让我思考,我国的户籍制度是怎样的?它存在哪些问题而使得我们要对其进行改革呢?二、我国户籍制度的发展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户籍制度的演变,一般可以分为3个阶段:1949-1957年为中国户籍制度酝酿和形成阶段,1958至1977年为中国户籍制度建立和巩固阶段,1978年至今为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阶段。

1、户籍制度形成阶段(1949-1957年)这一时期,通过一系列的规定、条例,户籍制度逐步形成。

例如195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规定全国城市、集镇、乡村都要建立户口登记制度,开始统一全国城乡的户口登记工作。

这一时期,虽然户籍的管理逐步制度化,但是总体来说还算宽松,对于公民迁徙的限制不多,这也体现了我国第一部宪法的精神:“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

”2、户籍制度建立和巩固阶段(1958-1977年)这一时期,新生的中国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艰难地发展。

城乡居民第一次被明确地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这种二元的户籍制度在当时对维护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同时,这种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也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建起了一道天然的屏障,阻碍了人口的流动,带来了一些列的不平等问题,为以后的改革埋下了伏笔。

3、户籍制度的改革阶段(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企业规模化和城镇扩大化,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高等教育发展为社会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城市扩容已经延伸到周边地区和农村,以前的户籍制度无法适应这些改变,因此户籍制度的改革逐步开始并延续至今。

建国后户籍制度改革

建国后户籍制度改革

建国后户籍制度改革从建国之初起,我国户籍制度一直是一个亟待改革的问题。

长期以来,户籍制度对于个人的流动性和社会发展都带来了诸多困扰。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建国后,我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户籍制度改革,旨在解决户籍制度的不合理和不公平问题。

一、建国初期户籍制度的问题建国之初,我国对户籍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取消了旧时代的“家长制”和“两村制”,并引入了“人民公安户籍管理办法”。

然而,这一新制度也存在着问题。

首先,旧时代的封建家族观念与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趋势相悖。

户籍制度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形成,以家族为单位,限制了个人的流动性和平等权利。

这种制度存在的前提下,个人难以自由选择居住地和工作岗位,限制了人民的发展自由。

其次,户籍制度还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别与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待遇不均的问题。

农民工进城打工,常常面临着低收入、缺乏医疗保障和子女教育权利受限等诸多问题。

相比之下,城市居民在享受着更好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的同时,也限制了他们对外来人口的接纳。

二、改革方向与举措为了解决户籍制度存在的问题,我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户籍制度改革。

这些改革旨在实现户籍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和公民权利的平等对待,推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共同发展。

首先,我国推行了城市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待遇差异逐渐缩小,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服务都得到了提升。

这让城市居民和农村人口在享受公共资源方面可以更加平等。

其次,我国推行了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制度。

根据这一制度,农村居民可以通过符合一定条件的规定,进城落户并享受相应的福利待遇。

这一政策旨在解决农民工进城打工时所面临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

此外,我国还推行了人才引进和城市化发展的政策。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知识技术的传播,我国鼓励高端人才和技术人才在城市落户。

这一政策不仅促进了人才流动和城市发展,也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三、改革成效与展望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建国后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

建国后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

建国后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追根溯源,我国的户籍政策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次出台户籍政策是在1958年。

说起1958年,人们就会想起那个时代的“大跃进”,而户籍政策就是在那样一个特别的时候诞生的。

为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社会主义政权,保证计划经济的有序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的40多年中,户籍制度也一直在不断完善和强化。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生产力强制调节生产关系的作用下,户籍制度开始了缓慢而艰难的改革。

直至2l世纪初,在一定程度上,户籍制度改革已有实效,但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

一、现行户籍制度的建立、发展及基本内容回顾五十多年来我国户籍制度发生、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形成、强化和改革三个阶段。

(一) 户籍制度的形成阶段(1949—1957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应对国际国内恶劣的政治经济环境,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新生政权,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管理与控制整个社会的制度体系。

针对城市人口集中、较易管理的特点,按照“先城市、后农村”的顺序,新中国逐步建立了户口登记制度。

1950年8月,公安部制定了《关于特种人口管理的暂行办法(草案)》,主要是为了对反革命分子或可疑分子进行监视和控制,以便“搞好社会治安,保障人民安全”。

1954年,中国颁布实施第一部宪法,其中规定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

1955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规定全国城市、集镇、乡村都要建立户口登记制度,开始统一全国城乡的户口登记工作。

1956年、1957年不到两年的时间,国家连续颁发4个限制和控制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文件。

这一阶段,户籍制度尽管附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但其涉及的功能是最基本的社会管理——人口登记和人口统计,虽然已有《指示》、《通知》阻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但总体来看,制度本身体现了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的精神,公民居住和迁徙相对自由。

因而,1949--1957年期间,成为公民完全能够自由迁徙的时期。

浅谈中国户籍制度的问题与改革方向

浅谈中国户籍制度的问题与改革方向

浅谈中国户籍制度的问题与改革方向问题中国户籍制度自1958年开始实行至今已经超过了60年,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

然而,其存在的种种问题也一直成为社会焦点。

以下列举了部分问题:城乡二元制度问题中国目前依然存在着城乡二元制度,这导致了中国城市人口在配偶选择、子女教育以及医疗保障等方面的优势。

此外,农村居民想要进城居住或者获得来自城市的社会保障却十分困难。

外来人口居住问题在户籍体系下,外来人口的居住和生活甚至成为了违法行为。

从影响外来人口的就业、居住等方面看,这种行为无疑对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移民难度大户籍制度政策和实践中不同地区之间依然存在性别或城乡、地域等的歧视,是很多人选择跨省或跨市迁移,但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也很大。

户籍制度的限制导致很多人被地缘界挡在了劳动市场的门外。

改革改革地处各种方向,有的方向着重于根据国民家庭发展策略构建统一城乡居民户口制度,有的则是以逐步放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市居民医保政策覆盖面,来消除城乡用人和生活福利差异。

1.改革城乡二元制度根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程序来实现城乡房屋拆迁达到了重要的拐点,这构成了实施户口改革的重要基础。

转型的成功实施预示着可以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进行动态均衡。

2.放宽外来人口居留限制这一点可以通过放宽外来人口的居留限制来改善后現代現象。

有研究表明,城市化指数、文化指数、再生能源指数和营商环境指数同时呈现显著正相关,说明了城市扁平化管理有利于这些方面的发展。

3.消除户口制度的限制在小时代电影的最后,谭祖奇说道:“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例如越来越多的小众网民,选择跨省或跨市迁移,在其他地方人口的影响下,扩大了这一现象。

不少的高校学子也各有自己的职业和生活规划。

如果您想改变先天不足的环境对职业发展的影响,可以考虑历经省市申请转移或退役的方式,来更改自己的生活轨迹。

4.健全社会保障网络应该更加关注和加快健全城市居民医疗保障和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户籍管理制度变迁大事记

户籍管理制度变迁大事记

户籍管理制度变迁大事记一、引言户籍管理制度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公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贿着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新发展和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也经历了多次变计和改革。

本大事记昌在梳理和记录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迁历程,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发展和变化二、户籍管理制度变迁历程1.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1958年1月9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标志着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正式建立。

该条例规定了户口登记、管理、处罚等基本内容和要求,为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初步建立提供了法律依据2.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修订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此次修订加强了对户口登记、管理、处罚等方面的规定,强化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控制。

3.1978年改革开放后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探索。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1978年开始,我国开始探索对户籍管理制度进行改革,逐步放宽对人口流动的限制。

4.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再次修订。

2001年3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修订。

此次修订删除了有关处罚和限制的规定,进一步放宽了户口登记和迁移的条件,加强了对户口登记和管理服务的要求。

5.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

2014年7月2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同时,要求各地制定户籍制度改革实施细则,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

6.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废止。

后的中国户籍制度结构与变迁

后的中国户籍制度结构与变迁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改革措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以推 动中国户籍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谢谢观看
四、中国户籍制度的最新改革进 展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户籍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 调整。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取消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推行了统一的居民 户口制度。这一改革旨在打破原有的城乡分割格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此外, 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包括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 革、鼓励农民工进城落户等,以进一步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中国户籍制度的研究方法
研究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等。 文献研究主要是通过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和政策法规,了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 和政策调整。实证研究主要是通过数据分析和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户籍制度对 于社会经济的影响和作用。案例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具体地区的户籍制度实践情 况,了解户籍制度在实际操作中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参考内容
中国户籍制度是中国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 要的作用。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户籍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 迁和改革。本次演示将探讨中国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现实意义、研究方法以及 最新改革进展等方面,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社会制度。
一、中国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
3、人口质量
人口质量是指一个行政区域内人口的素质、文化水平、健康状况等方面。在 中国,户籍人口的质量受到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影响。
4、城乡户籍制度
城乡户籍制度是中国户籍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根据居民的居住地域分为 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城市户籍通常享受更好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而农村户 籍则相对较差。
2、人口自由流动的限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户籍制度的变迁

中国户籍制度的变迁

中国户籍制度的变迁户籍制度的历史演进户籍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

我国的户籍制度源远流长,自商王朝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以来,对我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详细]新中国户籍制度十二次变迁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了新的发展,现在请您同我们一同回顾新中国的户籍制度发展历程。

一、《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发布时间:1951年7月16日发布单位:公安部要点回眸: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户口管理条例。

首次明确了城市户籍制度适用人群,并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区分了户的类别,统一了全国城市户口登记制度。

二、《国务院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等级制度的指示》发布时间:1955年6月9日发布单位:国务院要点回眸:首次确立了经常的户口登记制度,统计时间确定为每年一次。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发布时间:1958年1月9日发布单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要点回眸:首次将全国公民明确为户口管理的适用人群,初步明确了城市和乡村不同户口登记管理模式,城乡二元结构初步形成。

四、《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发布时间:1964年8月发布单位:公安部要点回眸:明确了户口迁移不受限制的迁移类别,限制户籍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从集镇前往城市;从小城市迁往大城市,城乡二元制结构确定。

五、《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发布时间:1984年10月13日发布单位:国务院要点回眸:有经营能力和有技术专长的农民进入集镇经营工商业,公安部门应准予其落常住户口,统计为非农业人口,城乡二元结构初次放开。

六、《公安部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发布时间:1985年7月13日发布单位:公安部要点回眸:暂住证和寄住证进入视野,城乡融合走向前台。

七、《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意见的通知》发布时间:1997年6月发布单位:国务院要点回眸: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以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八、《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意见的通知》发布时间:1998年7月发布单位:国务院要点回眸:凡在城市有合法固定的住房、合法稳定的职业或者生活来源,可准予落户。

我国户籍制度的发展及特性

我国户籍制度的发展及特性

我国户籍制度的发展及特性我国户籍制度的发展历程。

1951年,我国公安部颁布的《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可以视为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二元户籍制度”的起源。

当时的暂行条例对于人口的流动还没有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也没有推广到全国范围施行。

由于当时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变化,我国的人口流动控制能力还没有得到有效强化。

直到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才针对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即公民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不再是自由的,而是需要提供诸如务工、入学、准迁证等证明,对于除此之外的理由,则不予接受。

这也是我国严格户籍管理制度的标志性事件。

1960年代到1970年代,我国户籍制度遭受了严峻的考验,不是农村向城市的流动,而是城市青年的下乡锻炼,城市人口不断“被”流出。

进入1980年代,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思路成为主导思想,一方面中央号召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提倡城市人口流入农村;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务工人员。

因此总体上呈现出城乡互流的局面。

进入1990年代以来,在发展有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思想的主导下,农民工等成为新名词,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出现。

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我国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对于户口的限制依然非常严格。

我国现行户籍制度的特性。

所谓“二元户籍制度”,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特性:第一,地域性。

这主要表现在城市户口进入农村户口是相对容易的,从地位、发展水平与等级相对优越的地区,进入地位、发展水平与等级相对较低的地区是相对容易的,而反方向流动则有一定难度;第二,差异性。

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的持有人在所享受到的教育、医疗、工作、资源供应、社会保障、发展机遇等方面都具有很大差距;第三,世袭性。

在现行的户籍制度下,一般情况是城市户口的持有者如果不是自己申请改为农村户口,或者触犯相关法律,将终身是城市户口;农村户口持有者,如果不是通过自己努力,将永远是农村户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国60年户籍制度的变化
09工商管理4班 D0******* 任翔
摘要:60年来我国在变化一切都在发展,一切都已适应时代而做出完善的举措。

在这其中也包
括我们非常常见的户籍管理制度,随着不同时期的需要和发展方向,我国逐渐完善户籍管理制度。

而在制定这个制度的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问题,在这些问题下,我国做出改变,一步一步完善。

当然这个制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既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缺点,现在的人们对其褒贬不一,有人想取消有人想保留,而这里我谈一下我对这一制度的认识。

关键字:户籍制度、原因、优点、缺点
1.引言:
在建国60周年之际,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生活质量稳步上升。

然而我们也需要回顾这60周年,这60年里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在发生改变,有令人高兴的大事发生,也有令人痛心的大事发生。

而我们祖国在这60年里吸取前面的经验,也在完善自己的政策,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政策那就是户籍管理制度。

在这种政策下,不仅便于国家的管理,也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我们的祖国才会有现在这样健康的成长,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

2.户籍制度的历史
建国以来,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58年以前,属自由迁徙期;第二阶段,1958年~1978年,为严格控制期;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半开放期。

1954年,中国颁布实施第一部宪法,其中规定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

1955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规定全国城市、集镇、乡村都要建立户口登记制度,开始统一全国城乡的户口登记工作。

1956年、1957年不到两年的时间,国家连续颁发4个限制和控制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文件。

1958年1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标志,中国政府开始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

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

在事实上废弃了1954年宪法关于迁徙自由的规定。

1975年,宪法正式取消了有关迁徙自由的规定,此后一直没有恢复。

1985年7月,公安部又颁布了《关于城镇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

同时,作为人口管理现代化基础的居民身份证制度也在同样的背景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5年9月宣布实施。

1998年7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解决了新生婴儿随父落户、老人投靠子女以及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随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凡在城市有合法固定的住房、合法稳定的职业或者生活来源,已居住一定年限并符合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的,可准予在该城市落户等几个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2001年3月30日,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对办理小城镇常住户口的人员,不再实行计划指标管理。

3.建立户籍制度的起因
3.1. 国内因素
根据我国解放后的国情来看,当时的中国应该具有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当时我国制定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那种体制下,制定户籍管理就特别重要。

制定这种户籍管理制度对战后的经济恢复和稳定城市秩序都发挥十分积极地作用。

也为各级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准确的人口资料和其他要素。

而户籍管理的严格是随着计划经济的发展而严格起来。

如果没有严格的户籍制度来科学的安排,在那种用票来供应物品的时代就很难保证中国人的基本生活。

在当时虚报户口是非常严重的违法现象。

而户籍登记从城市开始,刚解放时,有部分国民党的军政人员和官僚资本家溃逃,旧社会余孽受到收容改造,一部分居民迁出城市,加快城市经济的停滞,大量企业停业,大量人员失业。

政府有组织的遣散城区的无主或非正当职业的人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导致大量人口的缩减,因此有关迁移户口问题未受限制,为维护社会治安,1951年7月16日实施《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

这也标志全国统一户口管理制度开始形成的标志。

3.2. 国际因素
在刚建国时中国国内民无足食,而西方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使中国的情况进一步恶化,为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国家制定以发展重军工业为战略的一五计划。

但随着中苏关系恶化,情况发生变化。

因为失去了苏联的援助,政府财政赤字大增,所以不得不把进城的人外迁,据统计在1952年至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大约有2000多万的农民迁入城市,而1959年至1960年,又从城里迁出2000多万人,在这种时候,就不得不完善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人员流动的控制,使社会能够稳定的前进。

并且盲流这一词也是从这时出现的。

4.户籍制度的好处与缺点
4.1. 户籍制度的好处
通过公民身份登记可以证明身份并确定其拥有的权利和行为能力。

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劳动力合理配置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

是治安管理的基础和重点,在维护是治安、打击犯罪方面取得巨大作用。

户口簿可以证明身份的功能,还可以证明家庭关系以及血缘关系,这种关系是无法取代的。

4.2. 户籍制度的缺点
现行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有碍于社会的前进,它不仅阻碍城市发展,也阻碍了农村的发展,更加不利于城市化的进行。

户籍管理是公民拥有不同的身份,而户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而这样的划分也引起了不同身份的人有着不同的待遇。

例如在流动人口中,外出谋生时必须带起或办理各种的证件,这就会导致有关部门与中介进行一些贿赂现象,为权钱交易提供了平台。

并且阻止了消费市场的发展,大量来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民不能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机会和社会地位,可能连人身安全该也无法得到,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对加入城市建设起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是他们对城市感到厌恶不愿意为城市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
力量。

这就会使得城市化进程受到阻碍。

现在的户籍制度并没有能很好的对中国人口进行管理,在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有严重的瞒报漏报等现象,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中这种不够灵活的制度会引起管理和普查的混乱。

5.结束语
中国人口正在高速增长,虽然我国已经进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但庞大的基数使中国人口还是在目前情况下无法减少人口,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完善的灵活的户籍制度,这样才能对我们的人口进行良好的管理。

才能更好的使我国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和谐,加快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搜狐;/s2005/05huji.shtml;2009-12-12
2.搜狐;/20050415/n225203967.shtml;2009-12-12
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GB/85039/10375030.html;2009-12-12
4.360doc——个人图书馆;/showWeb/0/0/10940537.aspx;2009-12-12
5.是什么网;/Life/Life_20080522214601_2.html;2009-12-12
作者承诺书
独创性承诺
本课题组成员郑重承诺:所呈交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为本次社会实践调查的研究成果,尽我(们)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论文、论著、技术报告和研究数据等),并无篡改、伪造研究数据,隐瞒不利数据等行为。

愿意接受专家评委和全校师生的审查,如若查出存在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伪造数据等情况,调查报告成绩同意按0分处理。

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超过全文25%的,《》课程总评成绩同意按“考试作弊”处理。

课题组全体成员签名:日期:
关于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课题组成员完全了解浙江理工大学有关保留、使用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课题组全体成员签名:
日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