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时雍诗境理论及其在 古诗镜 中的实践
“深衷浅貌,语短情长”
“深衷浅貌,语短情长”摘要:陆时雍在《古诗镜》里评《古诗十九首》:“深衷浅貌,语短情长。
”在《古诗十九首》中,《庭中有奇树》无疑是最具典型的一篇。
本文就围绕这八个字对《庭中有奇树》逐一做解读,以探求该诗歌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庭中有奇树》深衷浅貌语短情长古人有言:“居而相离则思,期而不至则忧,此人之情也。
”在《古诗十九首》中,最让人动容的歌咏就是这些抒写游子思妇离愁别绪的作品,诸如《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等篇。
在这些诗篇中,《庭中有奇树》篇写得尤为感人,可以说是语短情长,细细读来更觉馨香不断。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庭中有奇树》这首诗在《玉台新咏》题作枚乘作,为枚乘《杂诗九首》中的第七首。
关于这首诗,张庚《古诗十九首解》认为是“臣不得于君,而托兴于奇树也”,陈沆《诗比兴笺》认为是“(枚乘)在梁闻吴反,复说吴王之诗”,但多数注家以为这是怀人之诗。
文人作诗常用夫妻关系来比喻君臣关系,但在这里,我更倾向于这是一首感物怀人之作,即思妇想念远行丈夫的诗。
本篇《庭中有奇树》和《涉江采芙蓉》都只有八句,是《古诗十九首》中最短的两篇,内容大致相同,都是折芳寄远。
但《涉江采芙蓉》是行客望乡的感慨,《庭中有奇树》是思妇忆远的心情。
另外,《涉江采芙蓉》的前四句写“采芙蓉”,后四句便另起情境,转入到望乡,表现出长路漫漫、百感交集的羁旅愁怀。
而《庭中有奇树》通篇只有“奇树”一种意象,但却借此将思妇的情感写得九曲回肠。
《庭中有奇树》这首诗在短短的八句内,以极其安详的步调,缓缓地由庭而树,由树而花,由花而思,由思而折,折而赠人,而路远难达,难达则更感离别。
前六句有《楚辞》的象征意味,末二句则是从《诗经》“非汝之为美,美人之贻”而来。
这八句按顺序写来,层层深入地演绎出幽闺思妇内心深长且复杂的哀怨,在看似明白浅显的风貌里表现了婉曲的情思。
《唐诗镜》作者陆时雍生卒年新考
份是 官 员 , 著作 《 其 平川 遗稿 》《 游 漫稿 》 已散佚 、南 均
不存 , 在文 坛 影 响不 大 , 主 要 影 响在 政 界 。 其 其 同时
可 以肯 定 目前 保 留下 来 的《 子 注》 《 子 注 》 《 韩 、扬 、淮 南子 注 》《 言新 注》 《 辞 新疏 》《 、法 、楚 ,陆昭 仲诗集 》 八
雍力 挽 文体 , 口正 间 , 成心疾 。 复 乃 归杜 门养 疴 , 十年
陆 时雍 的生平记 载 主要保 存在 诸本 地方 志 以及
生前 好 友兼 同乡 周 拱辰 为 其所 作 的《 陆徵 君 仲 昭先 生传 》 。 里 笔者根 据 现存史 料推 断其 生年 应在 明神宗
足迹不人城市, 门户萧然。 所著有《 平川遗稿》《 、南游
《 名宦 》 传载 : 陆时雍 , “ 字幼 淳 , 安人 。 归 嘉靖 进 士 , 授 上 高县 , 勤吏 事 , 建便 民仓 , 纂 《 精 尝 又 水利 志 》 以便 ,
一
明 桐 乡 陆时雍 , 仲 昭 , 字 昭仲 , 江 桐 乡县 字 一 浙 人 。 时雍 的著作 , 四库 总 目提 要 》 陆 《 只著 录其 《 古诗 镜 》 十六 卷 、 唐诗 镜 》 十 四卷 , 三 《 五 其他 俱 无 载 , 明 《 史・ 艺文 志》 中亦未 载 。 明史 ・ 《 艺文 志补 编》 附录 中 之
生 , 我 国 明代 嘉 靖 时期 著 名 的诗 歌 批 评 家 。 明 史 》 《 史稿 》 无 传 。 为 浙 江 归 安 陆 时 雍 , 幼 淳 , 安 人 , 是 《 、清 均 一 字 归
嘉 靖 进 士 。 此 二 人 事 迹 相 混 , 章 拟 对 二 人 生 平 进 行 考 证 。 时笔 者 将 对 《 诗 镜 》 者桐 乡陆 时 雍的 生卒 年 疑 文 同 唐 作 进行 详 考 。 关键 词 :唐诗 镜 》 者 ; 时 雍 ; 卒 年 考 《 作 陆 生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简单地说,生命意识就是人对自身生命存在的感受和思考,人能够强烈地意识到个体生命的存在,并且可以对此进行认识和思索。
这是人之为人的觉醒,在《古诗十九首》中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烈的孤独感人作为个体,在社会中也不是绝对孤立的存在,反而要通过与周遭的联系来确认自身生命的存在。
《古诗十九首》中的孤独感,是诗人通过审视自身与他人及社会之间的关系感受到的。
在这一审视中,诗人首先确立的是个体生命的存在。
因此,强烈的孤独感不失为《古诗十九首》中生命意识的体现之一。
从整体上来看,《古诗十九首》的基本题材是游子思妇,或写在外游子的感受,或写闺中妇女的思念。
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本就是令人极度伤感的事。
游子羁旅在外,自然会想家,想起家中的妻子。
有家难回,就难免感到孤独。
如《涉江采芙蓉》一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游子看到了芙蓉,就把它采了下来,想要送给“所思”,却又想起自己思念的人与自己隔着漫漫长路。
从文本表面来看,游子“涉江采芙蓉”这一行为最初似乎没有什么特定的目的,只是采了之后才产生了送给“所思”的想法。
实则不然,这一动作最初即是由潜意识支配的,只是在采了之后才猛然清醒地意识到了。
紧接着,诗人又意识到了距离之遥,这一行为成了徒劳。
这便使游子的内心因思念而更添忧伤,甚至觉得自己的余生都会是这样。
知音难觅、同门见弃也会使游子们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孤独。
游子们游学或宦游在外,为的就是寻求知己的赏识,或找到门路,但这些目的也很难实现。
在《西北有高楼》一诗中,诗人写自己被高楼上传来的忧伤的乐曲声所感染。
从那悲伤而又一唱三叹的歌声中,诗人感受到了歌者内心的痛苦。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最让诗人感伤的,不是歌者的悲苦,而是没有人能够理解她的内心。
这看似是实写,其实是虚写。
明人陆时雍在其《古诗镜》中指出了《古诗十九首》在表现手法上的一大特点:“情动于中,郁勃莫已,而势又不能自达,故托为一意,托为一物,托为一境以出之。
古诗十九首的景与情
《古诗十九首》的景与情陈佳佳 1205021005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这样概括《古诗十九首》:“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古诗十九首》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古诗文选,其精炼的语言,质朴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一直为世代文人所称赞。
其在景物描绘上的造诣也不得不说。
自古诗人写景都很有考究。
前有屈原的香草美人,后有陶渊明的南山秋菊。
文人写景,大都寄情于此。
或因当时特定的政局使想表达的话不敢表达,或因直抒胸臆不能更好的表达,所以借景抒情。
作为文学史上的一块瑰宝,《古诗十九首》在写景方面有其独有的特点。
一意境美我们经常评价一部作品意境美,我们通常所说的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自然景象、生活图景与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如优秀的绘画作品,其意境中往往渗透着画家的情感,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达到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产生“宛似经过”、“如可步入”,足以怡情励志的艺术魅力。
诗的意境美,往往体现在情与景谐,思与境共,生动传神的意境又构成一首好诗的生命,使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能够互增光彩。
《古诗十九首》中处处表现出了意境美。
慨叹着“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的汉末文人,面对的却是一个君门深远、宦官挡道的苦闷时代。
是骐骥,总得有识马的伯乐才行;善琴奏,少不了钟子期这样的知音。
壮志万丈而报国无门,——在茫茫人世,没有什么比这更叫人嗟伤的了。
《西北有高楼》的作者,就是这样一位彷徨中路的失意人。
要表达这种哀伤,不得不写乐情反衬。
从那西北方向,隐隐传来铮铮的弦歌之音。
诗人寻声而去,蓦然抬头,便已见有一座“高楼”矗立眼前。
这高楼是那样堂皇,而且在恍惚之间又很眼熟:“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刻镂着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绮纹的窗格;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有层叠三重,正是诗人所见过的帝宫气象。
但帝宫又不似这般孤清,而且也比不上它的高峻:那巍峨的楼影,分明耸入了飘忽的“浮云”之中。
唐代诗选学略论
唐代诗选学略论唐代诗选学略论随着唐诗的繁荣昌盛,唐人选诗的风气也盛极一时,各种唐诗选本不断涌现,出现了数量众多、体制完备的兴旺局面。
“唐人选唐诗”诸集,不仅有利于唐诗的流布和存留,有力地促进诗歌艺术的发展;而且在“文选学”的推动下,诗选家们以各自的诗歌主张、艺术观点,不断研究、改进选诗的标准、范围、规模,形成了新兴的“诗选学”。
综观唐代的许多诗选集子,论述唐代“诗选学”的形成、发展以及学术价值等问题,这对于我们深入研究唐诗发展规律、总结唐代诗歌理论,探讨唐代诗歌流派和艺术风格的形成,都将是十分有益的。
本文只是就有关的问题,作简略的阐述,抛砖以引玉,并热切期望得到同志们的指教。
一盛况空前“唐人选唐诗”诸集存留到今天的,并不多。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选用较好的版本,集印《唐人选唐诗(十种)》,包括留传至今的九种唐人诗选集子,一种敦煌写本残卷。
清人王士禛《答秦留仙宫谕书》云:又妄谓后世选唐人诗,较唐人自选,终隔一尘。
故又尝取殷璠、高仲武诸家之选,各加删定,而益以韦庄《又玄》、姚铉《文粹》通为唐选十集,刻于玉峰。
除宋人姚铉《唐文粹》不属唐人选唐诗以外,则渔洋当日所见的传世九集为殷璠《河岳英灵集》、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元结《箧中集》、令狐楚《御览诗》、芮挺章《国秀集》、姚合《极玄集》、韦庄《又玄集》、无名氏《搜玉小集》、韦縠《才调集》(次序按王士禛所记)。
可见,在王士禛生活的时代,“唐人选唐诗”诸集仅存九集,其他大多散佚。
然而,我们细检《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唐人选唐诗”,去其重复,竟达五十余种(已除去现存的选本),这真是洋洋大观!僧惠静《续古今诗苑英华集》二十卷刘孝孙《古今类聚诗苑》三十卷《诗缵》十二卷《词英》八卷十卷《歌乐集》八卷《朝英集》三卷李康成《玉台后集》十卷元思敬《诗人秀句》二卷孙季良《正声集》三卷崔融《珠英学士集》五卷曹恩《起予集》五卷《奇章集》四卷郭瑜《古今诗类聚》七十九卷《诗林英选》十一卷李戡《唐诗》三卷顾陶《唐诗类选》二十卷《集贤院壁记诗》二卷《翰林歌辞》一卷《大历年浙东联唱集》二卷《断金集》一卷《元和继和集》一卷《三州唱和集》一卷《刘白倡和集》三卷《汝洛集》一卷《洛中集》七卷《彭阳倡和集》三卷《吴蜀集》一卷刘明素《丽文集》五卷《丽则集》五卷柳玄《同题集》十卷殷璠《丹阳集》一卷王起《文场秀句》一卷《盛山倡和集》一卷《荆夔倡和集》一卷《僧广宣令狐楚唱和》一卷《名公倡和集》二十三卷《汉上题襟集》十卷袁皓《道林寺诗》二卷卢瓌《抒情集》二卷刘松《宜阳集》六卷裴均《寿阳倡和集》十卷裴均《渚宫倡和集》二十卷窦常《南熏集》三卷《岘山倡咏集》八卷《荆潭倡和集》一卷蔡省风《瑶池新咏》二卷僧灵彻《酬唱集》十卷黄滔《泉山秀句集》三十卷元兢《古今诗人秀句》二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此集入诗文评类中) 倪宥《文章龟鉴》一卷(说明同左)参阅宋代的公私图书目录的著录,还有如下若干种:(按惯例,将五代人编集的选本,亦纳入本文的研究范畴内。
开拓跨学科跨文化的整合空间--《语言学与诗歌诠释》读后
章取义 ,语义独尊 的意象解 析淹没 了韵 茶花 》,鼓励 、指 导学生摆 脱感知惯性 和
律 美 感 的存 在 价 值 。 为此 ,作 者 于 I 9 专家意见 的 限制 , 自信 、 自由地进行 审美 9而得 出该诗可能具 有的多种 意蕴
个 感一 思一 悟 的过 程 。当 然 ,其 中的
国 获得 俄 亥 俄 州立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主 修 三 个 环 节 可 能互 相 交 叉 、 渗 透 ,也 不 排
历 史语言学和语言教学法 ,着重于语音 除 直 接 由感 到悟 的直 觉 神悟 ,所 以对 此
研 究 , 回 台后 其研 究领 域 从 语 音 扩展 到 过 程不 可作 僵化 、教 条 的理解 和运 用 。
进 入新 世 纪 以来 ,海 峡 对 岸 从语 言 觉 感 悟 之 长 的 综合 方 法 ,可 以归 属于 文 学 角 度研 究 作 家 、作 品 、人 物 塑 造 、 语 学 文体 学 的范 畴 。需要 指 出 的是 ,这一 言 风 格 等方 面 的学 术 论 著 不 断 问世 , 目 模 式 虽然 将 知 觉 分 解放 在 感 觉 还 原 的前
两个层面 ,对韵律 、意象 以及词汇 、句 读 出 了对 习惯 之墙 、禁 忌之 网以及 一无杂 法 、语篇 、譬喻等等各种成分进行知其 念等 意象 的反讽意味 。这些别 具一格而又
然 又 知其 所 以然 的 理性 分 析 ;所 谓 感觉 坚 实可据 的诠释可谓 获得 了连诗 人也不见
还 原 ,就 是参 合 感 觉 、经 验 、理 智 最 后 得有 谜 底 的真 切 义 涵 , 由此 可 见 知 觉 分 得 到 崭新 的 、全 局 性 的领 悟 和 感 动 。 由 解 一感觉还 原模式 的 良好效 力 以及该书作
以“意境说”为例探讨我国古典文论当代发展路径
2020年12月第17卷第12期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l Social Sciences)Dec.2020Vol.17No.12以“意境说”为例探讨我国古典文论当代发展路径黄雨璇(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意境说”是中国古典文论中最为重要的诗学理论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主要内涵可概括为三:一为意与境会,情景交融;二为境生象外,虚实相生;三为由境悟道,审美之趣。
从古典“意境说”的内涵与历代批评家对其的相关论述出发,选取王国维的“境界说”和刘若愚的意境理论为例,研究其对古典“意境说”的继承与发展,探讨“意境说”的现代转化和海外传播途径中的经验与教训,可为我国古典文论的当代发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意境说;中国古典文论;现代转换;海外传播“意境说”是中国古典文论中最为重要的诗学理论之一,“意境”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文学重要的审美追求,一直为中国士人所重视和神往。
在中国古典文论日渐边缘化、与当代文论话语脱轨的今天,“意境说”持之以恒的发展活力无疑值得学者们予以关注,其发展背后的途径也值得加以思考与学习。
在本文中,笔者便以古典文论中的"意境说”为切入点,以王国维的“境界说”和刘若愚(James J.Y.Liu,1926—1986)的意境理论为例,通过研究古典“意境说”的现代转换与海外传播,总结其中的经验与教训,从而思考我国古典文论当代发展的路径。
一、中国古典文论中的"意境说”中国古典文论中的“意境说”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在诸朝批评家的论述中从萌芽逐渐成长为中国传统文论的核心问题。
通过对古典“意境说”发展历史脉络与不同时代批评家对其论述的梳理,我们可以掌握“意境说”内涵的发展演变,从而可以更加全面正确地看待其现代转换和海外发展中的得与失。
(一)“意境说”的历史发展“意境”又称“境界”。
陆时雍诗境理论及其在《古诗镜》中的实践
今人诗学论著 , 多将他 归入神韵 论一派。然征诸 其 二 , 也应 看 到
陆时 雍本人 的表述 , “ 情 取境 , 人 所难 , 是 神 韵关 系 密 切 , 谓 “ 以得 境 为 难 , 境 则 得 如 造 古 此 所 诗 得 诗家 第一 义 ”2 2 “ 之 致 在 意 象 而 已” 卷 ll , 诗 I , 表 情 ”2 ”,情 ” l巷 “ 乃诗 之 本 体 , 境 ” 意 象结 构 , l “ 为 乃 明 以“ ” “ ” 主 的诗 境 说 , 是 其 评 诗 的重 诗 人 心灵所 游 历 的诗 意 化 了 的 时空 环 境 , 召示 象 、境 为 乃 它 要标 准 。散 见 《 诗 镜 》中 的评 诗 语 汇 , 象 、 古 如 意 读者进入以领悟其… 言外之情趣” 故从这层关系 ,
”4 并 总论 》 宣称 “ 韵则 生 , 韵则 死 ; , 有 无 有韵 则雅 , 韵 现 。 l 笔 者认 同 两 家 的分 梳 , 依 此 切 入 陆 时 无
则俗 ; 有韵 则 响 , 无韵 则 沉 ; 韵 则远 , 韵则 局 。 雍 诗 境 论 的理 论 肌 理 , 至 与 “ 韵 ” 生 扭 结 有 无 ” 不 神 发
【 关键词 】 陆时雍; 古诗镜》; 《 诗境
【 中图分类号 】 0. I 62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3 67 (010 04 — 6 10 — 832 1)4— 07 0
一
、
论题 的提 出
与神 韵 的微妙 差 异 。李 壮鹰 先 生 以“ 兴 ” “ 情 与 神
象、 、 境 实境 、 语境 、 意境 、 境界 、 神境 等, 囊括 、 熔铸 上 说 ,象 浅 则 韵 钝 ” 巷 立 “ ” 意 味 着 诗 性 “ J , 象 浅
取象铸境——诗歌阅读审美心理浅析
四、境成有象 ,情景交融
画 家 画 竹 , 由 “ 中 之 竹 ” 到 “ 中 之 竹 ” , 最 后 眼 胸
意 象 ,也 形成 了 富有 哲理 智 慧 的意境 。有如 “ 里 万里 千
心 , 知 似 眼 前 月 ” 和 “ 云 闲 似 我 , 日 日在 禅 扉 ” , 这 里 变 为 “ 中 之 竹 ” , 形 成 具 有 鲜 活 生 命 力 的 意 境 。对 于 诗 片 手 取 以诗 心禅 境观照 明月 、闲云,表现 出悠 闲澄 明的禅 心 ,情 词 的 创 作 鉴 赏 过 程 , 由 取 象 阶 段 , 即 “ 境 ” ; 到 会 心
德 , 常 常 用 诗 来 表 达 诗 人 修 禅 时 的 真 切 感 受 ,表 现 出 一 种 在 , “ 关 情 ” 自浓 , 这 就 是 “ 境 ” 。王 夫 之 在 《 诗 玉 造 唐 禅 理 。 诗 人 以 自己 虚 空 澄 澈 的 禅 心 审 美 观 照 于 空 山深 林 、
评选 》 中 叹道 : “ 四句 是天 壤 间生成 好 句 ,被 太 白拾 前
欣 赏 。对此 ,陆 时雍还 在 《 诗镜 》 中说 “ 情取 境 , 古 造
着 情 感 对 物 象 进 行 观 察 选 择 , 即 以情 感 为 内在 的动 力 , 以
象 , 已 经 是 融 合 了 作 者 主 观 情 感 的有 意 之 象 , 即 意 象 ,
此 诗 家 之 第 一 义 。 ” 而 在 意 境 的 创 造 之 前 ,需 要 作 者 带 具 备 “ ” 的特 征 : 所 谓 “ 得 境 ” , 就 是 化 “ ” 为 境 次 意
2 2 O 01 . 5
浅析《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
浅析《古诗》的抒情艺术浅析《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古诗十九首》是由汉代无名文人创作的五言抒情短诗,最早著录于萧统的《文选》。
《古诗十九首》自出现以来,就受到了极高的评价,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古诗十九首》和《诗经》往往相提并论,它之所以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它在艺术上所取得的高度成就。
马茂元先生指出:“《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总结了汉代乐府的光辉成就,替建安文学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它正是由两汉发展到魏晋,南北朝诗歌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古诗十九首》是以抒情见长的,它发展了汉乐府抒情性的一面,使五言诗发展成为成熟的抒情诗。
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呈现出了和前代抒情诗截然不同的风貌。
《古诗十九首》所抒之情是自我之情,关注的是一己之情。
在真正意义上表现了人的本身,人的生存状态,人的各种正常的感情。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大多数是中下层文人,他们常年漂泊在外,为的是能步入仕途,建立功业。
东汉承袭了西汉的察举制度,有地方察举贤良方正,孝廉,茂才,明经等,然后待诏而行。
所以东都洛阳就成了许多文人士子的游学,读书之地,谋求功名利禄的场所。
但是追求功名富贵的人一天天的增多,而官僚机构的容纳毕竟是有限的,这就形成了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现象。
而且东汉末年是政治上最混乱,最黑暗的时期。
卖官鬻爵、贿赂公行,政治上的腐化和堕落已达到顶点。
在这种情况下,中下层文人失去了正常仕进的机会,倍感前途的渺茫和无望。
这样的遭遇,使得他们彷徨苦闷,难以抑制心中的悲哀,发而为诗。
就充满了“怨”的色彩。
但是这种“怨”是哀而怨,不同于《诗经》中的“怨刺”,《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着眼的是自身,他们无意于反映深广的社会现实,他们要抒发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慨,所忧所怨都与自身的遭遇有关。
令他们感伤的是功业难成“无为守贫贱,轗轲常苦辛》(《今日良宴会》);朋友的遗弃“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明月皎夜光》);知音难觅“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西北有高楼》);相思成疾“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行行重行行》);人生苦短“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驱车上东门》)。
《古诗十九首之五·西北有高楼》赏析复习过程
《古诗十九首之五·西北有高楼》赏析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①,阿阁三重阶②。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③。
清商随风发④,中曲正徘徊⑤。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⑥。
不惜歌者苦⑦,但伤知音稀⑧。
愿为双鸿鹄⑨,奋翅起高飞⑩。
【注释】①疏:透刻。
绮:有花纹的细绫。
这句是说窗上透刻着象细绫花纹一样的格子。
②阿阁:四面有曲檐的楼阁。
这句是说阿阁建在有三层阶梯的高台上。
③无乃:是“莫非”、“大概”的意思。
杞梁妻: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后来许多书都有记载。
据说齐国大夫杞梁,出征莒国,战死在莒国城下。
其妻临尸痛哭,一连哭了十个日夜,连城也被她哭塌了。
《琴曲》有《杞梁妻叹》,《琴操》说是杞梁妻作,《古今注》说是杞梁妻妹朝日所作。
这两句是说,楼上谁在弹唱如此凄惋的歌曲呢?莫非是象杞梁妻那样的人吗?④清商:乐曲名。
清商曲音清越,宜于表现哀怨的情绪。
⑤中曲:乐曲的中段。
徘徊:指乐曲旋律回环往复。
⑥慷慨:《说文》:“壮士不得志于心也。
”⑦惜:痛。
⑧知音:识曲的人,借指知心的人。
相传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子期死后,伯牙再不弹琴,因为再没有知音的人。
这两句是说,我难过的不只是歌者心有痛苦,而是她内心的痛苦没有人理解。
⑨鸿鹄:据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凡鸿鹄连文者即鹄。
”鹄,就是“天鹅”。
一作“鸣鹤”。
⑩高飞:远飞。
这二句是说愿我们象一双鸿鹄,展翅高飞,自由翱翔。
【赏析一】慨叹着“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的汉末文人,面对的却是一个君门深远、宦官挡道的苦闷时代。
是骐骥,总得有识马的伯乐才行;善琴秦,怎少得了钟期这样的知音?壮志万丈而报国无门,--在茫茫人和事,还有什么比这更教人嗟伤的呢?此诗的作者,就是这样一位彷徨中路的失意人。
这失意当然是政治上的,但在比比倾诉之时,却幻化成了“高楼”听曲的凄切一幕。
从那西北方向,隐隐传来铮铮的弦歌之音。
诗人寻声而去,蓦然抬头,便已见有一座“高楼”矗立眼前。
2020高考诗歌鉴赏——诗论评价题解答方法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 杜甫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①,歘见②麒麟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注】①骅骝:赤色的好马。 ②歘见:忽见。
(2)清代学者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对这首诗的 评价是“结联,见公本色”。请作具体分析。(6分)
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
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远。(2分)
《点绛唇 试灯夜初晴 》
问题:
内涵:言辞高妙优美
谭献在《谭献词 关键词:“ 咳唾珠玉”
辨》中评“情如
水。小楼熏被, 角度:语言技巧
春梦笙歌里”三 对应诗句:柔情似水,独自回到小楼里,薰香拥被独自睡去,
句“足当‘咳唾 进入温馨的春梦,梦里恍惚听到笙歌乐音
问题:
清代学者浦 起龙在《读 杜心解》中 对这首诗的 评价是“结 联,见公本 色”。请作 具体分析。 (6分)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 》
内涵:体现杜甫原有的品质 关键词:“公本色” 角度:情感
对应诗句: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时,能到哪里去寻找像画中一 样的千里马,同英勇的人们同生共死、匡济时危呢?
参考答案: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之诗论题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鉴赏之诗论题的出题角度 与特点; (2)学会解答诗歌鉴赏之诗论题,掌握 常规答题思路。
小组交流
1、读懂诗论语 2、分析答题角度 3、取长补短,完善答案
活动一:典题回眸
问题:
三、四两句 诗,明人陆 时雍《诗镜 总论》云: “代为之思 ,其情更远 。”请作具 体分析。(4 分)
尾联作者由画中的两匹马,联想到当时国家时局危急 ,难以找到与画中一样的千里马同英勇的人们一起同 生共死。(2分)表现作者渴望人才被选拔,能够为国 效力,匡济时危的思想。(2分)这正是诗人忧国忧民 、感时伤怀的爱国主义本色相符。(2分)
《唐诗镜》作者陆时雍生卒年新考
陆 时 雍 的 生 平 记 载 主 要 保 存 在 诸 本 地 方 志 以 及 生 前 好 友 兼 同 乡周 拱 辰 为 其 所 作 的 《 征 君 仲 昭先 生 传 》 。 陆 里 笔 者 根 据 现 存 史 料 推 断 其 生 年应 在 明神 宗 万 历 十 三 年
21- 2 号下旬 文 教 贯: 01-  ̄ f 1 刊 料
《 诗 镜 》作 者 陆 时 雍 生 卒 年 新 考 唐
杨 贺
( 京师 范 大学 文 学 院 , 苏 南 京 南 江 摘 要 : 代 有 二 陆 时 雍 , 为浙 江桐 乡陆 时 雍 . 明 一 字 209 ) 1 0 7
仲 昭 , 字 昭 仲 , 江 桐 乡县 人 , 祯 六 年 ( 6 3 ) 酉 一 浙 崇 13 年 癸 贡 生 , 我 国 明 代 嘉 靖 时 期 著 名 的 诗 歌 批 评 家 。 《 史 》 是 明 、 《 史稿 》 无 传 。 为浙 江 归安 陆 时 雍 , 幼 淳 , 安人 , 清 均 一 字 归 嘉 靖 进 士 。 此 二 人 事 迹 相 混 . 文 拟 对 二 人 生 平 进 行 考 疑 本 证 。 同时 笔者 将 对《 诗 镜 》 者桐 乡陆 时 雍 的生卒 年 进 唐 作 行 详考 。
二 、 桐 乡 陆 时 雍 生 平 考 辨 明
据现 存史 料 所 载 , 明代 有 二 陆 时 雍 , 为 浙 江 桐 乡 陆 一 时雍 , 仲 昭 , 字 昭 仲 , 江 桐 乡 县 人 , 祯六 年 (6 3 字 一 浙 崇 13
年 ) 酉 贡生 , 我 国 明代 嘉 靖 时期 著 名 的诗 歌 批 评 家 。 癸 是
第四章唐代文学批评
三、白居易的新乐府理论
• 新乐府运动;《与元九书》、《新乐府序》
(一)“二为”创作原则
• 《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 所谓“为时而作”,就是要从当前的时代出发,针对现实 问题进行创作;所谓“为事而作”,就是要有事实根据, 不务虚谈。 • 对古代儒家尚用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它又突破了儒家 “温柔敦厚”的诗论准则,具有新的理论内容和积极的现 实意义。
3、陈子昂诗歌革新理论的意义
• 既是扫荡形式主义诗风的战斗檄文,也是开创唐代诗歌新 貌的有力宣言。 • 卢藏用:“横掣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右拾遗 陈子昂文集序》)。 • 韩愈:“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荐士》)。 • 元好问《论诗绝句》:“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 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三)理论分析
1、兴寄说
(1)思想来源 • 郑众:“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 • 郑玄:“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 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 郑众侧重点在于诗歌含蓄、婉转的艺术特点;郑玄侧重点 在于比兴所表现的社会政治内容。 • 以审美为中心的批评家,一般同意郑众的解释,把比兴看 作诗歌形象的构成方法;以政教为中心的批评家,则更倾 向于发挥郑玄的思路,把比兴与社会政治内容紧紧联系在 一起。
(2)陈子昂 “兴寄说”的内涵
• “兴”,是兴发感情;寄,是寄托。兴寄,就是有感而作, 作而有所寄托,侧重点在有所寄托上。 • 强调诗歌创作要继承《诗经》中“国风”、“小雅”美刺 社会现实,讽刺时事政治,对社会民生积极发表意见的现 实主义传统。 • 把作为表现方法的比兴,发展为对诗的内容的基本要求: 有感而作,作而有所寄托。 • 《感遇》既指“感于心”,又指“困于遇”(沈德潜《唐 诗别裁》),含有感而有所寄遇之意。 • 过分强调“寄”,非由感情激发而为,往往理胜于情。 • 王夫之《唐诗评选》: “似诵似说,似狱词,似讲义, 乃不复似诗。”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对酒忆贺监二首对酒忆贺监二首李白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译文】四明山中曾出现过一个狂客,他就是久负风流盛名的贺季真。
在长安头一次相见,他就称呼我为天上下凡的仙人。
当初是喜爱杯中美酒的酒中仙,今日却已变成了松下尘。
每想想起用盎龟换酒的情景,不禁就悲伤地泪滴沾巾。
狂客贺先生回到四明,首先受到山阴道士的欢迎。
御赐一池镜湖水,为您游赏在山光水色之中。
人已逝去仅余故居在,镜湖里空有朵朵荷花生。
看到这些就使人感到人生渺茫如一场大梦,使我凄然伤情。
【注释】⑴贺监:即贺知章。
唐肃宗为太子时,贺知章曾官太子宾客兼正授秘书监,故诗题及序中以“贺监”、“太子宾客贺公”称之。
窦蒙《述书赋注》:贺知章,天宝二年以年老上表,请入道,归乡里,特诏许之。
知章以赢老乘舆而往,到会稽,无几老终。
九年冬十二月,诏曰:“故越州千秋观道士贺知章,神清志逸,学富才雄,挺会稽之美箭,蕴昆冈之良玉,故飞名仙省,侍讲龙楼。
愿追二老之奇踪,克遂四明之狂客。
允协初志,脱落朝衣,驾青牛而不还,狎白鸥而长往。
舟壑靡息,人壑两亡,推旧之怀,有深追悼,宜加缛礼,式展哀荣,可赠兵部尚书。
”⑵金龟换酒:《本事诗》: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
舍于逆旅。
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
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
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声益光赫。
“金龟”盖是所佩杂玩之类,非武后朝内外官所佩之金龟也。
杨升庵因杜诗有“金鱼换酒”之句偶尔相似,遂谓“白弱冠遇贺知章在中宗朝,未改武后之制”云云。
考武后天授元年九月。
改内外官所佩鱼为龟。
中宗神龙元年二月,诏文武官五品以上,依旧式佩鱼袋。
当是时,太白年未满十龄,何能与知章用遇于长安?又知章自开元以前,官不过太常博士,品居从七,于例亦未得佩鱼。
诗镜总论
气太重,意太深,声太宏,色太厉,佳而不佳,反以此病,故曰“穆如清风”。
世以李杜为大家,王维高岑为傍户,殆非也。摩诘写色清微,已望陶谢之籓矣,第律诗有馀,古诗不足耳。
唐人早朝
早朝
蒹葭有新雁
早朝
唐人《早朝》,惟岑参一首,最为正当,亦语语悉称,但格力稍平耳。老杜诗失“早”字意,祇得起语见之。 龙蛇燕雀,亦嫌矜拟太过。“眼前景致道不到,崔颢题诗在上头”,此语可参诗家妙诀。朱晦翁云;“向来枉费 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乃知天下事枉费推移者之多也。
何逊诗,语语实际,了无滞色。其探景每入幽微,语气悠柔,读之殊不尽缠绵之致。
何逊以本色见佳,後之采真者,欲摹之而不及。陶之难摹,难其神也;何之难摹,难其韵也。何逊之後继有 阴铿,阴何气韵相邻,而风华自布。见其婉而巧矣,微芳幽馥,时欲袭人。
江总自梁入陈,其诗犹有梁人馀气。至陈之末,纤磨极矣。孔范《赋得白云抱幽石》:“阵结香炉隐,罗成 玉女微。”巧则巧矣,而纤极矣。王褒庾信佳句不乏,蒙气亦多,以是知此道之将终也。
刘长卿体物情深,工於铸意,其胜处有迥出盛唐者。“黄叶减馀年”,的是庾信王褒语气。“老至居人下, 春归在客先”,“春归”句何减薛道衡《人日思归》语?“寒鸟数移柯”,与隋炀“鸟击初移树”同,而风格欲 逊。“鸟似五湖人”,语冷而尖,巧还伤雅,中唐身手於此见矣。
绝去形容,独标真素,此诗家最上一乘。本欲素而巧出之,此中唐人之所以病也。李端“园林带雪潜生草, 桃李虽春未有花”,此语清标绝胜。李嘉佑“野棠自发空流水,江燕初归不见人”,风味最佳。“野棠”句带琢, “江燕”句则真相自然矣。罗隐“秋深雾露侵灯下,夜静鱼龙逼岸行”,此言当与沈佺期王摩诘折证。
《古诗镜》研究现状、体例及选诗宗旨浅议
《古诗镜》研究现状、体例及选诗宗旨浅议作者:王雅辰来源:《知识文库》2018年第10期《古诗镜》是明代选本的代表,更是晚明诗歌理论发展走向的实物证明,其编撰者陆时雍在竟陵派诗学思想的基础上既有继承又有超越。
这部《古诗镜》是透过选本观察晚明诗学走向、研究诗学发展的重要介质。
本文将对古诗镜从目前研究现状和留存主要版本做浅议,并对古诗镜选诗的宗旨做简述,以供对古诗镜和作者陆时雍做出“速写”。
1 对《古诗镜》的研究情况陆时雍是崇祯时期一位“思想深刻,有一定独立见解的学者和诗论家”。
在明代诗歌选本繁荣的局面下,《古诗镜》流传相对不广,加上陆时雍自身独立于各流派之外、且政治地位不高的限制,也没有受到前代学者的广泛关注。
尽管如此,陆时雍评诗客观,见解独到,使其作《古诗镜》被称为“明代诗歌选本之善本”。
与“善本”评价不相对称的是,学界关于《古诗镜》的研究一直以来却不是很多,直到近几年,才出现了几篇将陆时雍及《诗镜》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文章,且其中大部分仍是只就《诗镜总论》来阐说陆时雍诗学观点的,如四川师范大学邵波《陆时雍美学思想研究》(1996 年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郭婷婷《陆时雍研究》(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也有的是单从《古诗镜》着手研究的陆时雍诗学思想的,如陈斌《陆时雍诗境理论及其在中的实践》,发表在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年第 31 卷第 4 期。
其余研究都主要着眼于《唐诗镜》的研究。
南昌大学胡建次教授发表的《陆时雍诗歌批评对“韵”、“趣”、“味”的运用与阐说》,发表在《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 4 期;南昌大学刘慧萍《陆时雍诗学理论批评研究》(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等。
显而易见,学界对《古诗镜》研究还是比较局限,偶有所涉及多是以《诗镜总论》为研究对象,对《古诗镜》本身文本的研究相对薄弱。
2 《古诗镜》流传版本《诗镜》的成书暂无可考证。
全书共九十卷,其中《古诗镜》即唐前部分为三十六卷,有总论一篇于前。
论陆时雍的唐诗观
《古诗十九首之五·西北有高楼》赏析[精华]
《古诗十九首之五·西北有高楼》赏析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①,阿阁三重阶②。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③。
清商随风发④,中曲正徘徊⑤。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⑥。
不惜歌者苦⑦,但伤知音稀⑧。
愿为双鸿鹄⑨,奋翅起高飞⑩。
【注释】①疏:透刻。
绮:有花纹的细绫。
这句是说窗上透刻着象细绫花纹一样的格子。
②阿阁:四面有曲檐的楼阁。
这句是说阿阁建在有三层阶梯的高台上。
③无乃:是“莫非”、“大概”的意思。
杞梁妻: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后来许多书都有记载。
据说齐国大夫杞梁,出征莒国,战死在莒国城下。
其妻临尸痛哭,一连哭了十个日夜,连城也被她哭塌了。
《琴曲》有《杞梁妻叹》,《琴操》说是杞梁妻作,《古今注》说是杞梁妻妹朝日所作。
这两句是说,楼上谁在弹唱如此凄惋的歌曲呢?莫非是象杞梁妻那样的人吗?④清商:乐曲名。
清商曲音清越,宜于表现哀怨的情绪。
⑤中曲:乐曲的中段。
徘徊:指乐曲旋律回环往复。
⑥慷慨:《说文》:“壮士不得志于心也。
”⑦惜:痛。
⑧知音:识曲的人,借指知心的人。
相传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子期死后,伯牙再不弹琴,因为再没有知音的人。
这两句是说,我难过的不只是歌者心有痛苦,而是她内心的痛苦没有人理解。
⑨鸿鹄:据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凡鸿鹄连文者即鹄。
”鹄,就是“天鹅”。
一作“鸣鹤”。
⑩高飞:远飞。
这二句是说愿我们象一双鸿鹄,展翅高飞,自由翱翔。
【赏析一】慨叹着“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的汉末文人,面对的却是一个君门深远、宦官挡道的苦闷时代。
是骐骥,总得有识马的伯乐才行;善琴秦,怎少得了钟期这样的知音?壮志万丈而报国无门,--在茫茫人和事,还有什么比这更教人嗟伤的呢?此诗的作者,就是这样一位彷徨中路的失意人。
这失意当然是政治上的,但在比比倾诉之时,却幻化成了“高楼”听曲的凄切一幕。
从那西北方向,隐隐传来铮铮的弦歌之音。
诗人寻声而去,蓦然抬头,便已见有一座“高楼”矗立眼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第4期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31No.4 2011年8月Journal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Aug.2011陆时雍诗境理论及其在《古诗镜》中的实践①陈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诗境是陆时雍诗歌批评的主要标准之一。
从他所选《古诗镜》零散的评语中,可以看出有关诗境本质及生成特点等方面的突出见解。
《古诗镜》不仅在汉魏六朝诗歌批评中充实丰富了传统诗境理论,而且由前人对个别作品诗境的简单感悟,扩大为对汉魏六朝诗史的整体观照与崭新诠解,尽管其中慧识与偏宕并存,但其开拓性贡献仍具有不可忽视的诗学史意义。
【关键词】陆时雍;《古诗镜》;诗境【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873(2011)04-0047-06一、论题的提出当代学者指出:“唐代诗人和诗论家,远绍道家的‘见无外之境’说,近承佛家‘境’由心造之论,创立了独特的诗境理论,这是中国诗学批评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艺术走向成熟。
”[1]217在诗境理论发展史上,明末陆时雍很少为人注意,可以说,他对诗境的见解埋没于其“神韵”论盛名之下。
代表其诗学观的《诗镜总论》,宣称“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
”今人诗学论著,多将他归入神韵论一派。
然征诸陆时雍本人的表述,如“造情取境,古人所难,此是诗家第一义”[2]卷2,“诗之致在意象而已”[2]卷7,表明以“象”、“境”为主的诗境说,乃是其评诗的重要标准。
散见《古诗镜》中的评诗语汇,如象、意象、境、实境、语境、意境、境界、神境等,囊括、熔铸了唐代诗境论者王昌龄、皎然、司空图使用的主要语汇,与涉及“神韵”的评语交织并行于该书中。
所以,四库馆臣称该书“以神韵为宗,情境为主”,并非妄断。
笔者《明代中古诗歌接受与批评研究》一曾分析陆氏选评《古诗镜》的神韵论批评特色,并据陆氏相关表述,将立足诗境的评语纳入神韵框架中。
倘能作进一步分疏,对发掘陆时雍的诗境理论及实践,当另有补益。
当然,在此之前,仍先辨明两点。
其一,诗境与神韵的微妙差异。
李壮鹰先生以“情兴”与“神韵”为诗之本体[3]78,认为:“作为语言系统的诗作品最高只能表达到意念和境界,而表达境界并不是目的,作者的目的是通过境界给我们提供一个产生情兴的环境。
”[4]210叶嘉莹先生认为二者均重视心物相感后所引起的“感受之作用”,但区别在于,神韵“偏重在感兴所引起的言外之情趣”,境界“偏重在所引发之感受在作品中具体之呈现。
”[4]279笔者认同两家的分梳,并依此切入陆时雍诗境论的理论肌理,不至与“神韵”发生扭结。
其二,也应看到,在陆时雍的诗学框架内,诗境与神韵关系密切,所谓“诗以得境为难,得境则得情”[2]卷27,“情”乃诗之本体,“境”为意象结构,乃诗人心灵所游历的诗意化了的时空环境,它召示读者进入以领悟其“言外之情趣”,故从这层关系上说,“象浅则韵钝”[2]卷16,立“象”浅意味着诗性感受不深,会造成作品拙钝无韵。
陆氏还以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为例[2]卷4,说明诗的“气韵绵绵”并不一定需要诗“境之异”。
凡此说明,他认为诗歌的“境”与“韵”并非两不相干,但亦显然不可彼此等同。
明乎此,笔者拟先从《古诗镜》零散的评语中,梳理出陆氏诗境理论的突出见解,再对他以诗境为衡准的汉魏六朝诗歌批评作一考察。
二、陆时雍关于诗境的主要理论陆氏诗境理论主要涉及诗境的本质、生成的①[收稿日期]2011-01-16[基金项目]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明人对中古诗歌的文献整理及诗学批评研究》(10YJA751008)[作者简介]陈斌(1967—),女,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特点。
其中,如何立象取境尤为陆氏关注。
鉴于陆氏实际批评中多习称“象”与“境”,为依其原貌,下列分论,仍以象/境代替今人概言之“诗境”。
1.关于象/境的本质今人披讨象/境性质,例以《易传·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及佛家“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为其语源,认为依诗人主观感受之作用而存在,是象/境最大特质。
陆时雍将之凝括为“景逐意生,境由心造”[2]卷25,与唐代诗境论开拓者王昌龄《诗格》所谓“置意作诗,即须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以此见象,心中了见,当此即用”[5]卷16并无二致。
对象、境的“心造”本质,陆氏《古诗镜》中每借作品个例品评之便,反复体认,兼以理论阐述。
如评萧纲《往虎窟山寺》:“‘分花出黄鸟,挂石下新泉’,语娟净可爱,更妙想入微。
鸟出花中,泉悬石梢,‘分’、‘挂二字下得佳,唐人安得此意象?”[2]卷18以知性眼光,鸟不可花中出,泉不可石上挂,但在诗人的主观感受中,却完全可以成立,且别具情趣。
评江总《三善堂夜望山灯》:“破冥搏空,显真出相。
凡思入无形,便能境成有象,虚虚实实。
此诗家不二法门。
”[2]卷27佛教以“诸法体状,谓之为相”,“事物之相状,表于外而想像于心者”[6]1674。
“相”乃心中之事物形象。
那么,诗人将远望中的夜色山灯,感受为“的的连星出,亭亭向月新”的意象,所构诗境暗示出似真似幻的飘渺感。
显然,呈现于诗中的象/境,既因眼前实景所触,但又已是经诗人“心造”的虚幻之物。
因此,陆氏称:“诗贵真,诗之真趣又在意似之间。
认真则又死矣……《三百篇》赋物陈情,皆其然不必然之词,所以意广象圆,机灵而感捷也。
”[7]提醒读者意象不等于客观事物本身,意象的“真趣”乃在“虚虚实实”的“意似之间”。
2.象/境生成的特点陆氏通过前人作品的解悟,强烈感受到象/境生成过程中偶然而又自然的特性。
如评谢朓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妙在“意象偶会,拟议不生”[7]。
按他理解,谢朓在刹那观照中,将特定的江、云之景化为诗中意象,此过程极其偶然、绝无预设。
同样,评鲍照《三日》曰:“‘提觞野中饮,心爱烟未开’,是适然境,亦适然语。
凡景过即亡,情过即已,即使再陈前迹,恐意趣之非初矣。
”[2]卷13所谓“适然”,即偶然,不期而然。
天地万物,人情、物景,一切皆处于絪緼变化中,任何瞬间观照而创造出的诗境,都缘于一次偶然间的目遇心会,时空场景不可重复,诗人感觉和意趣也不可复现。
故,同一诗人在不同时空中,在不同精神状态下,获取的意象与意境是不会相同的。
同理,同一物景,被不同诗人带入不同的诗歌情境中,因心灵感发的殊异,遂成为情趣各异的意象。
为说明此理,陆时雍拈出谢朓、阴铿诗中“春云”为例予以比照。
评谢朓《和刘西曹望海台》:“‘处处春云生’,适然佳句。
然谓春云则可,谓秋云则不可,所以为佳。
”[2]卷16在谢诗的观照中,“春云”被赋予处处而生的动势,诗人特定的感受融入其中,所以“谓秋云则不可”。
评阴铿《广陵岸送北使》:“‘海上春云杂’,此最佳句。
问‘春云’何杂?此偶然兴致语。
诗人感兴,不必定理定情,景逐意生,境由心造。
所以指有异趣,物无成轨,若必然否究归,便是痴人说梦矣!春云滟潋,易灭易生,故下一‘杂’字。
谢朓亦云‘处处春云生’。
”[2]卷16同样的“春云”,在阴铿诗中被赋予新的诗性意义,陆时雍解释为因海上云气变化莫测,故以“杂”为直觉印象。
通过比读,他要表达的是,“春云”作为景物,它们进入不同诗人的感知陈述状态,就俨然成为另一意象。
正是基于上述诗例的细绎,陆时雍得出结论:“诗人感兴,不必定理定情,景逐意生,境由心造。
所以指有异趣,物无成轨”,对诗人而言,意象、意境的创造是无可穷尽的。
另一方面,象/境生成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所谓“意象偶会,拟议不生”。
“拟议”源于《易·系辞》“拟议以成其变化”,指经过“象”“爻”的模拟议论之后,“象”“爻”所象征的变化,就能契合事物的变化。
而陆时雍的“拟议不生”,乃指意象生成的不期而至,偶然、自然,不能主观强行臆想安排,即所谓“意象入手自然,拟议不烦”[2]卷20。
如评曹丕《于盟津作》:“‘遥遥山上亭,皎皎云间星。
远望使心怀,游子恋所生’,随境自成,不烦专设”[2]卷4;评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无心标置,意境自合。
”[2]卷10评谢朓《游东田》“‘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境趣自成”[2]卷13,皆属典型范例。
通过这些作品诗境的体认,强调象/境的创造,重在目遇心感、油然而生,而无刻意搜求、人为牵合之迹。
3.关于立象取境造情取境,离不开诗人观照物象引起的兴发84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1卷感动,所谓“人情难言,假之物象”[2]卷11,对如何立象、取境,陆时雍的看法是离形得神,提出“诗须实际具象,虚里含神”[2]卷19,“实际内欲其意象玲珑,虚涵中欲其神色毕著”[7]。
佛教谓“诸法性真实之际极,故云实际”[6]1749,此处指诗人内心感受所及之域,“实际具象”也即意象,其特点是“虚里含神”,指诗人对于所观照之物,当取其内在之神而非仅停留于外在之形。
按佛教说法,“相”乃“表于外而想像于心者”[6]1674,外物不过是心中幻影。
源乎此,陆氏又分“真相”与“外相”:“善道景者,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即真相显然,生韵流动矣。
此事经不得做,做则外相胜而天真隐矣,直是不落思议法门。
”[7]认为诗人写物之“相”,若只重“形似”,就会“外相胜而天真隐”,“神色毕著”才是写出“真相”,如此方可“意象玲珑”。
当然,陆时雍对象/境“虚里含神”的理解,亦源于《系辞传》所谓“阴阳不测之谓神”,韩康伯注:“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求也。
”也就是说,“神”是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而凡是把握了万物微妙变化的规律,也就达到了“神”的境地。
在陆时雍这里,“神”从哲学概念转化为审美概念,以之作为最高的标准来品评诗境。
如评江总《赋得三五明月夜》咏月“只轮非战返,团扇少歌声”二句:“生韵流动。
所谓死者活之,实者虚之。
点照成金,借形出相。
一望神行乎其间。
”[2]卷27所谓“借形出相”,“形”即事物“外相”,“相”乃是事物的“真相”与“神色”,所谓“一望神行乎其间”,指诗人把握了明月的微妙神理,故而与车轮、团扇叠合成奇妙的意象。
陆时雍之所以特别崇尚谢灵运山水诗,就是因为他能以一已之神窥入山水之“神”理,并妙达于楮墨。
故陆氏强调:“知人之情,知物之情者,方可言诗。
”[2]卷18当然,这并非通常意义上说的写物图画,是站在立象取境的层面。
若依王昌龄将“境”分为物境、情境、意境三型,那么,陆时雍所论的“境”主要属于“物境”范围。
关于“物境”,学者指出:“这一境界主要是对山水景物诗而言,亦可看作是晋宋山水诗创作经验的总括,它的主要审美特征就是‘了然境象,故得形似’,就是说构成这种境界的物象,是形似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