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诗歌鉴赏复习知识》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汇总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汇总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汇总鉴赏一首诗歌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高中语文考试中是必考的内容。

在本文中,将对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必考知识点进行汇总,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一、诗歌的基本元素1. 诗歌的韵律:诗歌是一种有规律的表达方式,韵律是其中重要的元素。

诗歌中常出现的韵律有押韵、格律、节奏等。

2. 诗歌的意象:意象是诗歌中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形象化手法,通过描绘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思想和情感。

3. 诗歌的修辞:修辞是诗歌中常用的修饰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仗等。

修辞手法能够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二、诗歌的体裁1. 温婉娴静的田园诗:田园诗是描绘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的诗歌,常用来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

2. 雄浑激烈的史诗:史诗是描写英雄事迹和历史事件的长篇诗歌,具有叙事性和史诗性的特点。

3. 悲壮浪漫的抒情诗:抒情诗是表达个人情感和内心体验的诗歌,情感真挚、内容丰富。

三、诗歌的流派1. 唐诗: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最为常见。

其中,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都是唐诗的经典之作。

2. 宋词: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以抒发爱情和婉约之美著称。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都是宋词的代表作。

3. 现代诗:现代诗是指近现代以来的诗歌形式,具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特点。

胡适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余光中的《乡愁》等都是现代诗的代表作。

四、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1. 对景写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诗人的情感和观点。

2. 抒发感情:通过表达内心的情感,使读者共鸣。

3. 借物抒怀:通过描写特定事物,抒发情感或阐述思想。

4. 比喻和拟人:通过借用其他事物的形象,形容诗中的对象或情感。

五、名家名篇1. 《静夜思》-李白:这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表达了诗人在宁静夜晚中思乡的情感。

2. 《登鹳雀楼》-王之涣:这首诗通过描绘鹳雀楼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壮丽事物的赞美和追求。

人教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解析

人教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解析

人教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头两句写诗人晚间卧闻城里钟声,系舟城下,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场景相似。

B. 第三、四句表面上写洞庭湖口空旷开阔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刚从遐想中醒来的茫然之情。

C. 最后四句转向描写人的活动,明月清辉,归舟晚唱,诗人沉醉其中,但还未得尽兴欣赏,疾去的轻舟就将他带走了。

D. 本诗视听交错,悠远的晚钟,动人的渔歌,苍茫的云水,皎洁的月光,给读者留下绵绵不尽的情思。

(2)此诗中有对渔歌的描写,《琵琶行》中有对乐声的描写,两首诗对音乐的描写有哪些相通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C解析:(1)C(2)①烘托。

都用月夜的美景来烘托乐声,《琵琶行》写琵琶女弹奏结束时“惟见江心秋月白”,以幽静的氛围烘托音乐让人沉醉,而此诗写江月清辉烘托渔歌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

②侧面描写。

都用听众的反应来表现乐声的美妙,《琵琶行》以“江州司马青衫湿”写乐声打动人心,此诗以“听不尽”来写歌声所具有的吸引力。

(侧面衬托也可给分)【解析】【分析】(1)C项,错在“疾去的轻舟就将他带走了”,应该理解为诗人听到归舟晚唱时,不禁在寂寞的旅途中获得一丝心灵的慰藉,陶醉于清辉江月及水上歌声之中。

但是,由于轻舟短楫,疾去如飞,这一阕歌声还没听完,轻舟已经远逝了。

故选C。

(2)首先分析此诗写“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江月似乎看出了诗人心中的迷茫,于是故弄清辉,照明诗人高洁澄清的本心,忽然水上传来渔歌,声音嘹亮悠远,诗人用江月清辉烘托了渔歌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而《琵琶行》写琵琶女弹奏结束时“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作者也以幽静的氛围烘托了音乐让人沉醉。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基本知识(整理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基本知识(整理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基本知识(整理版)诗歌鉴赏基本知识一、基本概念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

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包括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等。

4、写作技巧:(艺术技巧、表现手法)包括赋比兴、衬托、用典、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XXX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包括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等。

16、语言特色:包括清新、平平(朴实)、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

7、描写:包括动、静,点、面,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远、近、高、低等。

二、解答技巧(一)、解题入格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2、诗歌意象、寄义:表层寄义+深层寄义(即解释诗句)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2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归纳综合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伎俩+抒发什么情感+评判(总分总式)(二)、答题程式“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人教版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语文考点《【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人教版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语文考点《【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第八章 诗歌鉴赏 第4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1.景物描写的常见角度(1)直接抒情(2)间接抒情“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题型一一般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这三种表达技巧在答题技巧、方法上基本一致,所以放在一起讲解,结构技巧有其独特之处,故单独讲解。

表达技巧答题“3步骤”虽然表达技巧分为四大类,每大类又分多种技巧,但从高考及解题实际看,其解题步骤是一样的,均需采用“3步骤”。

第一步,明技巧品读诗歌,明确诗意,结合诗中相关信息,明确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第二步,释运用结合具体诗句,说明诗歌是如何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

第三步,析作用(效果) 分析表达技巧在形象、意境、结构、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说明:(1)若题干中已明确了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第一步”可省略;(2)作答时“第二步、第三步”可以合并,也可以调换顺序。

题型二结构技巧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

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行文上的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都显示出诗歌篇章结构上的艺术。

常见的结构技巧有铺垫、卒章显志、首尾呼应、以景结情、重章叠句、抑扬结合等。

对此,高考命题时有涉及,经常会就诗歌的开头、中间、结尾、整体结构等设置问题。

【答题技巧】结构技巧题的两大切入点:切入点一:明确思考问题的角度①线索的设置。

②顺序的安排: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以某种感情的变化为顺序等。

③过渡照应。

④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铺垫照应。

⑤结构特点:倒叙、先抑后扬、重章叠句。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汇总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汇总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汇总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汇总一、诗歌的定义和特点1. 诗歌的定义:诗是用语言进行艺术创造的一种文学体裁,通过修辞手法和声律格律来表达抒情、抒怀、描绘和烘托诗人内心感受和思想意境的一种文学形式。

2. 诗歌的特点:(1)内容丰富而精炼:诗歌的语言要求简洁明了,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2)艺术性强:诗歌通过修辞手法和声律格律的运用,使作品更加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3)借象征和象征意义:诗歌常常使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反映抽象的思想和意境。

二、诗歌的形式与分类1. 诗歌的形式:(1)诗歌的韵律:诗歌通过韵律的运用,使诗歌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2)诗歌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等,这些修辞手法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

(3)诗歌的体裁:如古体诗、现代诗、长诗、短诗等。

2. 诗歌的分类:(1)根据题材:抒情诗、哲思诗、叙事诗、民族诗等。

(2)根据内容:自然诗、爱情诗、战争诗等。

(3)根据修辞手法:比喻诗、象征诗、寓言诗等。

三、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1. 诗歌鉴赏的方法:(1)循序渐进法:从整体到局部,了解诗歌的结构、主题、情感等。

(2)辨析法:通过辨析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形式。

(3)联想法:通过对诗歌中的词句和意象进行联想,理解诗歌中深层含义。

2. 诗歌鉴赏的技巧:(1)了解诗歌的背景和诗人: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对理解诗歌有很大的帮助。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形式: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揭示诗歌的美感特点。

(3)解读诗歌的意象和象征: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揭示诗歌的深层思想和情感。

(4)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通过对诗歌的情感和意境的体会,使诗歌产生共鸣。

四、鉴赏经典诗歌和诗人1. 先秦诗歌:《离骚》、《天问》、《九歌》等。

2. 唐宋诗歌:杜甫、白居易、王之涣、苏轼、李清照等。

3. 诗经诗歌:《关雎》、《蒹葭》、《陌上桑》等。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汇总 课件27张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汇总 课件27张
古 代 诗 歌 鉴 赏
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表达 技巧
诗歌的思想 和情感
人物形象 景物形象 事物形象
炼字 诗眼 炼句 语言风格
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结构技巧
咏史怀古诗 山水田园诗 边塞军旅诗 送别怀人诗 羁旅思乡诗 咏物言志诗 即事抒怀诗
1.形象+身份

人物形象
2.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3.概况社会意义或作者
建功立业,乡愁,战争艰辛,对君 王的不满,赞叹奇异风光
依依不舍,思念与牵挂,对友人 的安慰与勉励,抒发人生感慨
容 和
羁旅思乡诗
羁旅孤凄之愁,思家怀人, 怀才不遇,厌战思家

咏物言志诗

即事抒怀诗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运用习题继续巩固古诗鉴 赏的各类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总结阅读诗歌的常见方法 教学难点:明晰诗歌阅读的答题内容
总结方法
(一)看标题
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 1、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 2、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 3、有些题目点明中心。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 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
总结方法
(二)看注释
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往往在诗歌后面附有几则注释, 对于这些注释,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而应仔细阅读, 从中揣摩诗歌的隐含信息,从而为进一步深入分析诗歌做 准备
总结方法
(三)析尾句
诗歌的结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以景结句、 或以情结句、或以理结句、或以问结句。不论 以什么形式结尾,诗人都喜欢在结尾这个地方 用点心机,因为结尾在全诗中具有相当重要的 作用。如果我们鉴赏诗歌的时候,也对结尾特 别用心,就可能会很快发现“直捣黄龙”的捷 径。

第三单元诗歌鉴赏复习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三单元诗歌鉴赏复习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柳宗元诗风:大方悲健 写作手法:比喻、远近结合、情景交融 感情:1.离乡别友、羁旅行役的悲苦
2.宦海沉浮、忠而被贬的悲惋激愤 3.对挚友的关心和思念
•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 “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 不求,何用不臧?’”子路毕生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 臧?”
以乐衬哀 虚实结合

对照比喻 设问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 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 去也,天上人间。 词的上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 虚实对照的手法。前两句实写雨夜寒冷难 眠,后两句虚写梦里贪欢。以梦的短,写现实的 长;以梦的欢,写现实的悲;以梦中的主,写现 实的客。表达了词人沦为亡国奴的孤寂与凄凉。
翻译下面诗句: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死节从来岂顾勋?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凭箜篌引(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鉴赏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思辨能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知识点。

一、诗歌的形式与特点1. 体裁:古代诗歌常见的体裁有诗、词、曲、赋等,而现代诗歌则形式多样,有自由诗、近体诗等。

2. 结构:诗歌的结构包括韵律、格律、韵脚等要素,通过合理运用这些要素可以增强诗歌的美感和韵律感。

3. 语言:诗歌的语言常常比较精炼、简练,善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以表达情感或描绘景象。

二、诗歌的意义与主题1. 诗歌的意义:诗歌是一种通过抒发个人情感来表达作者内心世界的文学形式,也是文学艺术的一种形态。

2. 诗歌的主题:诗歌的主题可以涉及各个方面的内容,如自然景观、人物描写、社会现实等,其目的是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三、诗歌的审美特征1. 音韵美:诗歌通过韵律的运用和音韵的和谐,让读者在欣赏中感受到旋律的美妙和声音的抑扬顿挫。

2. 感情美:诗歌常常通过凝练的语言和形象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如喜、怒、哀、乐等。

3. 意境美:诗歌能够通过具体的描写和抽象的意象来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四、诗歌鉴赏的方法与技巧1. 注重感受:在鉴赏诗歌时,要注重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意境,通过体悟和想象来融入诗歌的世界。

2. 注重细节:细节是诗歌中表达情感和绘画画面的关键,要仔细品味诗歌中的细节描写,体验其中的美。

3. 善用背景知识:诗歌常常是与历史、文化、社会等紧密相关的,了解背景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总结: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诗歌鉴赏的知识点,可以增进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其审美情趣和思辨能力。

同时,鉴赏诗歌还需要注重感受、注重细节、善用背景知识等方法和技巧,以更好地体验诗歌的美和思考其中的意义。

通过学习和欣赏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人类文化的瑰宝。

高三语文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鉴赏》

高三语文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鉴赏》
“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 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
主题更加鲜明。
2.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
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你认 为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3分)
• ”蛩啼“写寒蝉嘶鸣,以动衬静,更写出秋夜的 幽静
作者:刘文彬
2,点明了时令,季节,地点。
3,“回”“独”字突出了诗人超然独立的形 象。
金陵怀古
•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月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东流。
• 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 “悠悠”、“独上”、“满目秋”,开篇即 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
诗 歌 鉴 赏
赏析表达技巧
1,修辞技巧:比喻 拟人 借代 夸张 通感 双关 反复 顶真 对比 比兴 对偶 设问等
2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白描 衬托(正衬和反 衬) 渲染 想象 欲扬先抑 细节描写 对比 象征等
3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借用典故 借古讽今 叙事抒情等
诗歌结构技巧分析:
宋 - 林逋 - 宿洞霄宫
•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 凉阴一鸟下,落晶乱蝉分。 •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 诗的颔联写景很有特色,试进行分析。 • 动静相生:“流红叶”何其匆匆,“点白云”何其悠闲 • 色彩绚丽:用了“碧”“红”“青”“白”四字,铺开一
幅彩绘画,秋山秋水,一派鲜艳 • 俯仰相衬:”碧涧“是向下看,”青林点白云“向上看

语文选修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

语文选修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

语文选修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
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古文、古骈文、古辞、古乐府等不同
形式的诗歌。

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
1. 诗歌体裁:古代诗歌有律诗、绝句、词、曲、辞等不同的体裁。

律诗的韵律严谨,
有五、七言律诗之分;绝句是四句的小诗,通常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形式;词
是由音乐发展而来的一种诗歌形式,多用于表达情感;曲是以曲调和歌唱为基础的一
种诗歌形式;辞是古代宫廷史书的一种形式,多用于纪实性的记述。

2. 韵律格律:古代诗歌具有丰富的韵律和格律。

韵律是指诗歌中的平仄、押韵等音韵
特征,格律是指诗歌中的长度、断句、停顿等句法结构。

韵律和格律的运用对于诗歌
的节奏感和音乐感起到重要作用。

3. 意象与意境:古代诗歌常使用大量的意象来表达情感、描绘景物等。

意象是以物体
或形象等具体感观形式来表现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意境则是通过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
表达,给人以美感和联想的情景感受。

4. 诗歌题材和主题:古代诗歌的题材和主题多种多样,既有描写自然山水、表达情感
的田园诗,也有歌颂爱情、抒发壮志的边塞诗,还有表达社会思考和政治抒发的辞章。

了解诗歌题材和主题有助于理解诗歌的背景和寓意。

5. 作者背景和诗歌流派:古代诗人的背景和时代因素对诗歌的风格和内容有着深远的
影响。

了解作者的生平、文化背景、时代背景等,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内涵。

同时,不同的诗人形成了不同的诗歌流派,如唐代的\。

【一轮复习】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识梳理

【一轮复习】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识梳理一、成语梳理理解下列成语1.《庖丁解牛》目无全牛:一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眼睛看见的是整个的牛(全牛),三年以后,技术纯熟了,动刀时只看到皮骨间隙,而看不到全牛(见于《庄子·养生主》)。

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游刃有余:厨师把整个的牛分割成块,技术熟练,刀子在牛的骨头缝里自由移动着,没有一点儿阻碍(见于《庄子·养生主》)。

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善刀而藏:将刀擦拭干净收起来。

比喻有所收敛、适可而止或自藏其才而不炫露。

2.《项羽之死》四面楚歌:楚汉交战时,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兵少粮尽,被汉军和诸侯的军队层层包围起来,夜间听到四面汉军都唱楚歌,项羽吃惊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为什么楚人这么多呢?”(见于《史记·项羽本纪》)形容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望风披靡:形容军队丧失战斗意志,老远看见对方的气势很盛就溃散了。

3.《阿房宫赋》钩心斗角:原指宫室结构精巧工致,后用来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也作勾心斗角。

锱铢必较:对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要计较,原形容办事非常认真,一丝不苟,现多形容过于吝啬或气量小。

也说锱铢必争、锱铢必计。

4.《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见于宋晁补之诗“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与可是宋代画家文同的字)。

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也说成竹在胸。

贻人口实:给人以可利用的借让人当作话柄。

也说予人口实。

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溜过去了,形容时间、机会等极易失去。

5.《六国论》抱薪救火:比喻因为方法不对,虽然有心消灭祸患,结果反而使祸患扩大。

披荆斩棘:比喻扫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

6.《陶庵梦忆序》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7.《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秉烛夜游:感叹时光易逝,须持烛夜里游乐。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总结人教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总结人教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总结人教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总结人教一. 教学内容:诗歌鉴赏总结写什么:也就是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

怎样写:修辞方法:主要涉及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反复等,还要注意象征等手法。

表达方式: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种表达方式。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赋〕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比〕触景生情,情随景生〔兴〕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正衬〕乐景衬哀情,哀景写乐情〔反衬〕为何写: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古诗阅读鉴赏问答模式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③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④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要点: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绝句二首〔其一〕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题: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夜归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高中诗歌鉴赏答题知识点总结

高中诗歌鉴赏答题知识点总结

高中诗歌鉴赏答题知识点总结高中诗歌鉴赏答题知识点篇1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一)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2、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抒情方式: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还有咏史抒情、怀古抒怀、用典抒情等。

4、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光。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古诗中景物描写的方法: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多感官描写(嗅觉、触觉、听觉、味觉、视觉)多角度描写(远近、俯仰、高低、上下)渲染、白描、烘托多种意象组合(意象叠加)色彩的映衬补充:虚实结合,何为虚: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B、已逝之景之境C、设想的未来之境D、悬想揣测对方活动和心情(二)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喻。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三选修).doc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三选修).doc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三选修)【考点阐释】古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E,分值为6分左右,主要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主要包括:1.从整体上了解作品描绘的生活图画中的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形象以及景物(或环境)。

2.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了解其品质、性格、节操、思想情感等。

3.了解形象的个性特征、事物的特征及景物的特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包括:1.分析作品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含蓄性、准确性,提醒语言所表示的详细意义。

2.分析作品运用的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互文、隐语、双关等)及其作用与效果。

3.分析作品语言的主体风格及其艺术魅力(比方,沉郁顿挫、豪放俊逸、通俗、直白、清新、自然、朴素、委婉含蓄、耐人寻味、峻伟奔腾、雄浑豪迈等)。

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主要包括:1.分析作品在构思谋篇、选择材料、安排情节、刻画人物、描摹手段等方面的特色。

2.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表达效果。

3.鉴赏作者运用表达技巧的灵活性、创造性。

4.常常考查的技巧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移情于景;反衬、比照、衬托;运用典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象征、托物言志;多角度描写(由远而近、由上而下,远望、近观)等。

评价文学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包括:1.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作品的主旨。

2.作品的社会意义、现实意义。

常见考查要点:(1)准确合理地理解诗词中(关键)字词句的含义;(2)识记并理解文学知识(生活常识)和历史典故;(3)理解辨析诗词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4)分析把握诗词所呈现的艺术形象、意境、感情基调(主旨)以及艺术风格。

【命题思路】近年的高考古诗鉴赏的命题角度、测试意向和设计技巧呈现以下类型:1.“诗眼”角度“诗眼”是表达全诗主旨情感的精妙词句,“牵一发而动全身”。

命题者从“诗眼”的角度切入命题,可以检测对诗歌语言的解析、意境的感悟和主旨(情感)的体味等方面,颇具中国古诗讲究“炼字炼意”的风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识点总结蜀相杜甫 (2)书愤陆游 (2)越中览古李白 (2)一剪梅李清照 (3)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3)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4)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4)登岳阳楼杜甫 (5)菩萨蛮韦庄 (6)旅夜书怀杜甫 (6)扬州慢姜夔(kui) (6)长相思(清)纳兰性德 (7)阁夜杜甫 (7)虞美人(南唐)李煜 (8)苏幕遮(宋)周邦彦 (8)菩萨蛮温庭筠 (8)将进酒(唐)李白 (9)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思想手法:通过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壮志末酬,来表现自己的痛苦心情。

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表现手法:对比、用典、白描思想手法: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虚实结合思想手法:表盛衰无常的感慨。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表现手法:以景抒情思想手法: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一、文学、文化常识1、文体知识1.1古体诗&近体诗(格律诗、今体诗)区别:唐以后,句数4/8、字数5/7.双句尾字押韵、颔联颈联对仗(格式、词性相同,意思相关或相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复习之构建知识体系一.考点:1.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构建知识体系:
诗歌分类(填空题、选择题)
1.按体裁(形式)
古诗:古体诗——四言、五言诗、乐府诗等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1律诗(8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2绝句(4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词(按字数):小令≤58、
58<中调≤90、长调>91
曲:特点是通俗易懂
2.按题材(内容)山水田园诗
边塞诗咏物诗羁旅诗
怀古诗送别诗闺怨诗
民生诗感怀诗
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或拟物)、
对比、夸张(夸大或缩小)、用典、借代、通感、对偶、双关、反复、比兴、
设问、反问、互文、反语、顶针(顶真)、排比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
说明
3. 表现手法
○1描写手法(写景、写物):
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等)
正侧(正面侧面相结合、侧面描写)
渲染(正)+烘托(侧)
虚实(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以虚写实等)对比
白描
细节
多种感官结合(视听结合、绘声绘色、听觉嗅觉结合等)
多种视角的变化结合(远近、高低、俯仰)、多种色彩(颜色对比)
意象罗列(列锦)
点面结合
听蜀僧濬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蜀僧濬怀抱一张绿绮琴,他是来自西面的峨眉峰。

▪他为我挥手弹奏了名曲,我好像听到万壑松涛风。

▪我的心灵像被流水洗涤,余音缭绕和着秋天霜钟。

▪不知不觉青山已披暮色,秋云也似乎暗淡了几重。

手法:比喻,正面侧面相结合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手法:视听结合
视听结合:首句从视觉角度描写了一幅海面辽阔,海浪拍岸,如云翻卷去而复回的壮美画面;第二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一幅北风劲吹,雷声轰鸣,山雨欲来的雄浑景象。

○2抒情手法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以乐景衬哀情、以景结情)
托物言志(借物抒怀)
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借古伤今)
议论抒情
叙事抒情
○3其他表现手法:对比、衬托、用典、
象征、联想、想象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开门见山(首句点题)
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以小见大(怀古、民生)
以景结情
卒章显志
照应
形象
人物形象:看清题是答哪个人物;分清抒情主人公和诗人自己
事物形象:以有象征意义的物为吟咏对象(咏物诗,感怀诗)
手法:象征、比喻(以物自喻,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物抒怀
景物形象
○1区分一组术语:物象——意象——意境物象+修饰语(作者主观色彩)=意象(画面内容)
众多意象渲染(烘托、营造)意境(画面特点)
○2常见的意境概括的词语:
凄凉冷清、凄清冷落、迷蒙黯淡、荒凉萧瑟;宁静优美、清幽宁静、恬淡自然、和谐优美;清新明丽、空灵高远、辽阔高旷;雄奇瑰丽、苍凉辽阔、雄浑开阔······
语言
炼字炼句:
一般答题思路:1.解释这个字或这个句子
(有手法点出来)
2.代入句中或诗中加以分析,重点在于内容(有手法的结合手法,点出写出了某物什么样的特征)
3.有什么样的效果
4.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语言特点
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讽刺、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用叠词、对话体、问答体、用方言……
总体语言风格
常见的语言风格的词(形象生动,简洁洗
练):质朴自然、通俗易懂;含蓄蕴藉、含蓄典雅;清新飘逸;幽默诙谐;苍凉雄健
诗歌鉴赏练习:辨清考点,总结答题思路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长安秋望
赵嘏①
云物②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③学楚囚。

注:①此诗歌是赵嘏举进士不第后客居长安时所作。

②云物:云雾。

③南冠:《左传》记载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凄清”二字,既写秋意的清冷,亦指心境的凄凉;既属客观,亦属主观。

正是这二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描绘的是秋暮时分的场景,“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耳闻与目见相结合,饶有情致。

C.颈联运用了拟物手法,以“静”赋菊,以“愁”状莲,使得这深秋花事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主观色彩浓厚。

D.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

全诗意境深远和谐,风格峻峭清新。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暮冬杂咏
史惟圆·清
寄愁天上,碧落青霄平似掌。

石破多时,散作春檐夜雨丝①。

埋忧地下,移却南山成旷野。

根蔓牵章,又逐郊原春草生。

注:①化用“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寄愁天上,埋忧地下”,作者借用来作词的起拍与过片,成为词的主旨。

也为这首词定下了基调。

B. “石破多时”化用了李贺诗“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以愁思比雨丝,思与丝谐音。

C. 愁,本无形体,却可以“寄”,这是化抽象为具体,他的愁多得无法消除,想寄之于天,天下也容纳不下那么多愁。

D. “碧落”是指天上仙女,在《长恨歌》中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诗句。

E.最后一句是说,作者身处在旷野之中,看着眼前的蔓草,悲从衷来,驱车任意行走,直尽头。

2.本词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全词又是如何表现这个字的?请简述。

(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

夜坐
文天祥
淡烟枫叶落,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注]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蛩,蟋蟀。

1、下列各项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全诗沉郁顿挫,颇有杜甫风味。

B.首联写景,淡烟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描绘出一幅朦胧清丽的画面。

C.颈联先化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以抒发遭打击的怨恨,再诉说壮志难酬的痛苦。

逶迤一词抒发了对蹉跎日月的无限感慨。

D.第四联诗情陡转,气宇轩昂。

“闻鸡坐欲驰”化用宗悫闻鸡起舞的典故激励自己,表明白己虽身处逆境,却不改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情绪激昂豪迈。

2..这首诗的第二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有何作用?(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