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和归经
中药的性能
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
丁香畏郁金、巴豆畏牵牛子、川乌草乌畏犀角 牙硝畏三棱、肉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十九畏歌: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四)毒性
古代药物毒性的含义较广,既认为毒性是 药物的总称,毒性是药物的偏性,又认为毒性 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五 、 中药的应用
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剂量、用 法等内容。 1、配伍: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 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 以上的药物和在一起应用,叫做配 伍。
配伍关系:
(1) 单行---只用一味药。 (2) 相须---即性能和功效相似的 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加原有疗效.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也称药性,它是 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 概括。它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 包括
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 性等。
(一)四气五味
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基本理论之一。 1、四气 所谓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 性,也称为四性。寒凉属阴,而凉次于寒,温 热属阳,而温次于热。 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 寒热为基准。 用药原则:疗寒以热药 (热、温性) 疗热以寒药(寒、凉性)
就是药物作用于机体的方向性与疾病所表现的
方向性相反。
升与降、浮与沉都是相对立的作用趋向。 升指上升、升提;降是下降、降逆;浮 是升浮、上行而发散;沉是重沉、下行泄利。
(三) 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 用,即主要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 而对其它经则作用较小,甚或无作用。 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说明了 药效所在。
药性基础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
药性基础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药性基础: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中药治疗疾病的偏性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毒性等方面。
一、四气四气,即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它是通过调节机体寒热变化来纠正人体阴阳盛衰的,对于四气的认识,起源甚早。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曰:“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可知药性分寒温,不晚于西汉时代。
文中还指出药性之寒热,是“因气感之宜”所形成,所以《本经》首先提出了“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可见最早药性的四气,是以四时气候特征来概括药物性能的。
四气药性也和五味一样,寓有阴阳属性,即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立的两种药性,而寒凉与温热之间则仅是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
有些本草文献对药物的四性还用“大热”、“大寒”、“微温”、“微凉”加以描述,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示以斟酌使用。
此外,四性以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之性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
一般平性药物的功效主要通过五味和其他药性来反映出来。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这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如病人表现为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数,这属于阳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反之,如病人表现为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脘腹冷痛、脉微欲绝,这属于阴寒证,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温热的。
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水、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源、回阳救逆等作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本经》序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指出了如何掌握药物的四气理论以指导临床用药的原则。
四气五味名词解释
四气五味名词解释味指五味的特征,即甘、辛、酸、苦、咸。
“五味”即五脏的精气所化,为中医最基本的用药指导原则。
五味:指甜、酸、苦、辣、咸五种不同的滋味。
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五味:酸入肝,苦入心,辛入肺,咸入肾,甘入脾。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五个内脏。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五个内脏。
五行: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用以说明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概念。
五运六气:古人根据一年的天时气候变化规律所总结出来的。
五行生克:将五行学说应用到具体病证上。
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寒凉:药性寒凉,如干姜、附子等。
辛温:药性温热,如肉桂、细辛等。
酸苦甘辛咸:五味。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五个内脏。
五行: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用以说明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概念。
四象:指木、火、土、金、水五行。
五味:指甜、酸、苦、辣、咸五种不同的滋味。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四性:指寒、凉、温、热四种不同的药性。
两纲:指寒、热两纲。
四性:指寒、凉、温、热四种不同的药性。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类辨证方法。
四性:寒凉:味辛、性凉、无毒或味酸、性寒、有毒的药物。
温热:味辛、性温、无毒或味苦、性热、有毒的药物。
药物的五味,各自都具有相应的性能和作用。
但五味并不是相互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保持着协调平衡的状态。
例如辛能散,苦能泄,咸能软,淡能补,这就是五味与五脏的关系。
味有四气五味。
味分四种,即甘、酸、苦、辛。
所谓四气,就是寒、热、温、凉;所谓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
味有阴阳属性。
“五味”属性,归经而言,是指归于五脏。
所谓归经,就是进入体内,循行的路线。
归经的主要部位是五脏。
因此五味所归的五脏,实际上是五味对五脏的作用,是对脏的作用。
药物的四气,温热和寒凉,具有不同的性质。
对于一定的疾病来说,既可以治疗其寒证,也可以治疗其热证。
药物的四气,不仅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的四种药性,还包括了药物的升降浮沉的四种趋向。
中药四气五味引药归经精华
中药四气五味引药归经精华中医学的药物“归经”,是历代医家长期用药实践的经验总结。
按学科类别,是中药学的一部分。
但是,药物“归经”涉及“经”和脏腑,可以体现“经”和脏腑组织器官的关系,也可以体现经络学说的作用。
通过药物“归经”的具体方法和具体内容,可以充分说明,药物“归经”和脏腑组织器官“归经”都是以“经”为论理工具,经络学说不仅是对人体生理和病理进行研究的具体科学方法论,也可用于药物学研究。
在药物学的研究领域,把药物“归经”,完全是根据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而不是药物对“经”本身有治疗作用,经络学说纯粹是为药物学研究提供论理工具和方法论。
在经络学说指导下,中医学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都归了“经”,每一“经”都有所属的脏腑或组织器官,所以,根据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可以确定药物的“归经”。
其具体方法,是把临床常用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进行总结和归纳,然后,按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确定药物的归“经”,从而更加明确药物作用的定位和趋向,突出药物治疗作用的针对性和选择性,便于临床应用。
若某种药物对某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具有针对性或选择性,疗效显著,便可依照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确定药物的归“经”。
比如,麻黄、杏仁、桔梗善治肺病,都归肺经;苍术、厚朴、砂仁善调脾胃,既归脾经又归胃经。
再如,复盆子能治遗尿,病在膀胱,属肾失气化,故归肾经。
每一种药物的“归经”,都是根据药物对脏腑或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
这说明,必须先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归“经”,然后,才能根据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确定药物的归经。
并且,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和药物的“归经”,都是以“经”为论理工具。
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归经”,主要是为了阐释生理和病理,指导诊断和治疗。
把临床常用的药物“归经”,是为了更加明确药物作用的定位和趋向,突出药物作用的针对性和选择性,便于临床应用。
所以,经络学说对中医学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和中药学都有指导作用。
四气五位以及性味归经的解释
中药的四气五位以及性味归经的解释除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之外,还有一部分性质平和,称之为平性的药物。
由于平性药物的作用没有寒凉药或温热药来得显著,所以在实际上虽有寒、热、温、凉、平五气,而在习惯上仍叫做四气。
平性的药物,因为它作用缓和,一般说来,不论是寒性的或热性的病症,都可配合应用。
味,就是药物的滋味。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
辛,就是辛辣(如生姜)或辛凉(如薄荷、冰片)的滋味,能发散、能解气。
一般发汗的药物和解气的药物,大都有辛味。
甘,就是甜的滋味,有缓和、滋补等作用。
一般能调和药性的药物及滋补性的药物,大都有甘味。
酸,有收敛作用。
一般能够止汗、止泻等的药物,大都带有酸味。
苦,有泻火(就是指清火作用很大的意思)、清热、燥湿(指苦味燥性的药物,能化去湿气)、通泄等作用。
一部分清热药和泻下药,多有苦味。
咸,有泻下、软坚(能消散软化坚硬的结块)等作用。
一般能消散结块的药物和一部分泻下通便的药物多带有咸味。
此外,还有一种淡味。
所谓淡味,就是淡而无味。
因为淡味的药物没有显著的滋味,所以实际上虽有辛、甘、酸、苦、咸、淡六味,习惯上仍叫做五味每个药物的治疗作用,对脏腑经络有明显的选择性,所谓归经就是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具体部位。
治某经或某几经的病,就归此经或这几经。
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统称。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的具体病证为依据来确立的。
因为经络起着沟通人体表里内外的作用,生理上相互协调,发病时也相互影响。
所以,表证可以影响到脏腑,里证又可反映到体表。
通过系统的归纳分析,四诊合参,确定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通过药物的治疗作用,便可得出归经所在。
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但运用归经理论,必须考虑到脏腑经络间的关系。
由于脏腑经络在生理上相互关联,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往往不单纯使用某经的药物。
还须注意,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
食物五味五色与归经
食物五味五色与归经摘自潘启明博客食物的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称为五味。
饮食五味,用之适宜,对人体则有益;过分偏嗜,则可发生疾病。
《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这就是说,食物消化后,酸味为肝胆所吸收,苦味为心脏、小肠所吸收,甜味为脾、胃所吸收,辣味为肺、大肠所吸收,咸味为肾脏、膀胱所吸收,各种不同性质的食物进入人体后,分别成为各个器官的营养。
《灵枢·五味论》就说:“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心。
”《素问·五脏生成篇》又说:“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这就是说,五味不足或太过,都会引起内脏器官的疾病。
例如喜欢吃甜食的人,他的消化器官(脾、胃)往往都比较衰弱。
西洋医学对于器官疾病的治疗,是禁止食用甜味的食物,然而中医的治疗方法,却是饮用稍有甜味的“四君子汤”及“小建中汤”等。
这就是中国医学中以毒攻毒的神奇例子,由此可见中医复杂之一斑。
在五脏有病之时,也应适当调整饮食五味。
中医认为,肺主气,心主血脉,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素问·宣明五气篇》也说:“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
”《灵枢·五味论》还说:“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
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这就是说,金克木(肺克肝),所以肝病禁辛;水克火(肾克心),所以心病禁咸;木克土(肝克脾),所以脾病禁酸;土克水(脾克肾),所以肾病禁甘;火克金(心克肺),所以肺病禁苦。
由此可见,饮食物的五味,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长寿。
☆☆☆《本草备要》说:“凡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缓,辛者能散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
中药基础知识
中药基础知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第一节四气】】】1、含义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用以说明药物作用性质。
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此外,在寒热温凉之外,还有“平性”,“平性”的含义是指药性平和,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但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之不同。
2、确定依据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即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础。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也称寒凉药,多具清热降火、凉血解毒、滋阴退热、泄热通便、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止痉、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也称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暖肝散寒、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通经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3、所示效用四气,从本质上而言,只有寒热二性。
寒凉药如黄芩、黄连、黄柏、大黄等;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火咳嗽、高热神昏、热极生风、脉洪而数等阳热证)温热药如附子、干姜、肉桂等;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四肢厥冷、脘腹冷痛、面色苍白、中寒腹痛、肺寒喘咳、寒疝作痛、阳痿早泄、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痛、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厥脱等阴寒证)。
注意:应用药物必须对证,如不对证,药物的偏性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4、具体表述寒、热、温、凉、平是对药物四气的概括性表述,通常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的进一步区分。
5、阴阳属性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6、临床应用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的药物:寒证—热药;热证—寒药据病证的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的药物。
好记不难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好记不难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中药的学习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任务,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知识点需要
掌握。
为了方便记忆,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口诀来帮助我们速记中药的知识点。
下面就是一些常用的中药口诀,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归经。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一种基本分类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中药
的性味特点。
四气即寒、热、温、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
寒热温凉,分外有关;
酸苦甘辛咸,通五行。
寒药怕热,热药怕寒;
温药怕热,凉药怕寒。
酸味收敛,苦味泻下;
甘味缓和,辛味散透;
咸味软坚,皆有所固。
升降浮沉是中药的另一种分类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药的作用
特点。
升降浮沉即代表中药的一种功效或作用。
升降浮沉,记心中;
升气宣营,降气下降;
浮阳升发,沉阴下降。
归经是指中药归属于哪个经络系统,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药的用途
和适应症。
五经六脉,药物有办法;
手太阴肺,少阳胆与心包;
手阳明大,厥阴少阳命;
手心主三明,手太阳小结经;
足厥阴肝,足少阳与胃;
足阳明住,太阴脾与胆;
足太阳对,手少阳胆。
以上是中药口诀的一些知识点,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记忆和理解中药的性味、作用和归经。
但是口诀只是一个辅助工具,真正的理解还需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和实践。
在学习中药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综合考虑中药的综合性、矛盾性和个体差异性。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中药的知识。
中药的药理学课后思考题问题详解
第二章1、何谓中药的四气(四性)、五味、升降沉浮、归经?(1)四气: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反映中药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势。
(2)五味:是指中药的辛、酸、甘、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3)升降浮沉:是指中药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趋势。
(一般向上向外为升浮;向下向内为沉降)(4)归经:是指中药对机体脏腑经络选择性作用。
2、对中药四气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你认为还有哪些方面值得去探讨?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部分寒凉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例天麻有镇静作用;地龙有镇静抗惊厥作用;部分温热药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例麻黄兴奋中枢;人参增加中枢兴奋性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②对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部分寒凉药提高副交感神经的功能;例知母,增加M受体合成;降低交感神经的功能:使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减少;使机体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降低。
部分温热药提高交感神经的功能;提高细胞内cAMP含量,例麻黄兴奋α受体,升高血压;黄芪增加β受体等。
③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部分温热药提高内分泌系统的功能,1)增强肾上腺皮质的功能(例人参.等)2)增强甲状腺功能.(例附子等);3)增强性腺功能,(例冬虫夏草、淫羊藿等)。
部分寒凉药抑制内分泌功能。
例:龟板等。
④对基础代谢的影响;部分寒凉药降低机体的代谢, 使产热、耗氧量等↓例知母抑制机体代谢,使机体产热减少,解除低热部分温热药提高机体的代谢, 使产热↑,耗氧量等↑;例附子提高机体的代谢,使机体产热增加,解决怕冷。
⑤部分寒凉药的抗感染、抗肿瘤作用金银花、黄芩、黄连、柴胡等均有较好的抗感染作用。
白花蛇舌草、冬凌草等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3、中药不良反应的表现类型有哪些?有哪些方法可以降低或去除起毒性作用?对中药毒性的研究目前有哪些方法?(1)副作用:是药物在治疗剂量产生的不良反应,一般停药后会消失,例大黄治疗便秘,可引起食欲下降(因大黄抑制消化酶)(2)毒性反应:是指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产生的对机体的损害。
五味性味归经及应用
五味性味归经及应用五味性味归经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用来描述药物的性质和归属,通过此概念可以指导临床应用。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五味性味归经及其应用。
五味分别是苦、酸、甘、辛、咸。
每种味道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和归属,下面逐一介绍:1. 苦味:苦味的药物具有泄热降火、清热解毒、燥湿利水的作用。
苦味归于心、小肠经,主要有槟榔、黄连、苦参等药物。
苦味药物常用于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病症,如热病烦渴、痈肿疮毒等。
2. 酸味:酸味的药物具有收敛止泻、涩肠固涩的作用。
酸味归于肝、脾、肺经,主要有五味子、鸡内金、龙胆等药物。
酸味药物常用于泄泻、久痢、咳嗽痰多等病症。
3. 甘味:甘味的药物具有补气养阴、健脾益胃的作用。
甘味归于脾、肺经,主要有人参、甘草、麦冬、枸杞子等药物。
甘味药物常用于脾胃虚弱、气阴两亏等病症。
4. 辛味:辛味的药物具有散寒宣阳、发散表邪、行气活血的作用。
辛味归于肺、脾、心经,主要有生姜、大蒜、紫苏等药物。
辛味药物常用于感冒、头痛、胸闷等病症。
5. 咸味:咸味的药物具有软坚散结、通下导滞的作用。
咸味归于肾、大肠经,主要有海藻、海带、海桐皮等药物。
咸味药物常用于痰多、水肿、便秘等病症。
五味性味归经的应用是基于中医“相通相恶”、“相生相克”的理论。
相通相恶是指同一经脉的药物有相通作用、不同经脉的药物有相恶作用的特点。
例如,苦味归心、小肠经,主要作用于泄热清热,但适量使用可以起到温中止呕的作用。
相生相克是指不同性味的药物之间有相克或相助的关系。
例如,咸味药物有通下导滞的作用,但与甘味药物合用,可以增加通降的效果。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根据病情及药物性味归经来选用合适的药物。
例如,苦味药物常用于清热解毒,适用于热病烦渴、痈肿疮毒等病症。
甘味药物常用于补气养阴,适用于脾胃虚弱、气阴两亏等病症。
辛味药物常用于发散表邪,适用于感冒、头痛、胸闷等病症。
同时,医生也会考虑患者的体质特点来选择药物,例如阳虚者宜用辛温之品,寒凉体质者应避免辛温之品。
中药归经规律
中药归经规律
中药归经规律是指中药的性味归属及其疗效主治多与某一脏腑相关。
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均有记载。
中药归经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药性归属:中药的性味归属分为五味和四性。
五味指甘、辛、苦、酸、咸,四性指寒、热、凉、温。
不同的性味对应不同的脏腑,体现了中药的作用和功效。
2. 药脏相通:中药的主治方向一般与所归属的脏腑相关。
例如,归肝经的药物主要治疗与肝脏相关的疾病,如头痛、目赤、月经不调等。
归脾经的药物主要治疗与脾胃相关的疾病,如腹泻、食欲不振等。
3. 药相顺应:中药之间相互配伍,可作用于不同的脏腑。
常见的配伍规律包括四逆汤、四君子汤等。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增强药效、减轻毒副作用。
4. 个体差异:中药的归经规律并非绝对,不同的个体对同一种药物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用药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等因素进行个性化调配。
总之,对于中药的运用,要结合中药归经规律进行合理配伍,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中药饮片的性味归经与功效
中药饮片的性味归经与功效中药饮片是中医药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千百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独特理论体系。
在中药理论中,性味归经是对中药药性的描述,也是确定其功效和应用范围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探讨中药饮片的性味归经与功效,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饮片。
一、性味中药饮片的性味是指中药在人体内产生的味觉感觉和性态作用。
中药的性味分为五味和四性。
1.五味中药的五味分别为酸、苦、甘、辛、咸。
每一味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对人体有着不同的影响。
- 酸味:具有收敛作用,能够固涩,止泻,收敛出血等。
例如酸枣仁、酸棗仁等。
- 苦味:具有寒凉、泄热的作用,能够清热解毒、干燥湿气等。
例如黄连、黄芩等。
- 甘味:具有润燥作用,能够滋阴、和胃、养肺等。
例如黄耆、百合等。
- 辛味:具有发散作用,能够开窍、散寒、祛风等。
例如葱、姜等。
- 咸味:具有软坚、散结的作用,能够软坚散结、润滑肠道等。
例如海藻、海带等。
2.四性中药的四性分别为寒、凉、温、热。
每种性质都有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适应症。
- 寒性:降温祛热,清热解毒。
适用于热症,如高热、口渴、便秘等。
例如薄荷、栀子等。
- 凉性:清热除湿,生津止渴。
适用于湿热症,如湿热泻痢、湿疹等。
例如绿豆、黄瓜等。
- 温性:温暖中焦,助阳补气。
适用于阳虚寒症,如寒性腹痛、阳痿等。
例如肉桂、干姜等。
- 热性:温阳散寒,破瘀止血。
适用于寒湿症、症瘕等。
例如干姜、附子等。
二、归经中药饮片的归经是指中药性味所归属的经脉系统。
中医药学认为,每种中药都有其独特的药理特点和对应的经脉归属,通过调理经脉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饮片的归经分为十二经脉,即手太阳经、手阳明经、足阳明经、足太阳经、手太阴经、手少阴经、足少阴经、足太阴经、手少阳经、手厥阴经、足少阳经、足厥阴经。
每一经脉都与人体的特定器官和经络相连,通过调理经络的气血运行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不同的药物对应不同的经脉,通过服用中药饮片来调理人体的经脉,可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药的四气五味及归经歌诀。
中药的四⽓五味及归经歌诀。
1、中药性能歌中药主有⼏性能?四⽓五味及归经,还有升降与浮沉,有毒⽆毒统⽽称。
2、四⽓歌四⽓寒热与温凉,寒凉属阴温热阳,温热补⽕助阳⽓,温⾥散寒功效彰,寒凉清热并泻⽕,解毒助阴⼜抑阳,寒者热之热者寒,治疗⼤法此为纲。
3、五味歌五味⾟⽢苦咸酸,治疗作⽤不同焉,⾟⾏⽓⾎主发散,⽢和补中急能缓,苦燥降泄能坚阴,咸能润下且软坚,酸能固涩⼜收敛,淡渗利⽔要记全。
4、中药七情歌相使⼀药助⼀药,相须互⽤功效添;相杀能制它药毒,相畏毒性被制限;相反增毒要记牢,相恶配伍功效减;单⾏⽆须它药配,七情配伍奥妙显。
5、⼗⼋反药歌本草明⾔⼗⼋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蔘⾟芍叛藜芦。
6、⼗九畏药歌硫黄原是⽕中精,朴硝⼀见便相争;⽔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性烈最为上,偏与牵⽜不顺情;丁⾹莫与郁⾦见,⽛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若逢⽯脂便相欺。
⼤凡修合看顺逆,制药配⽅莫相依。
7、妊娠服药禁忌歌元斑⽔蛭及虻⾍,乌头附⼦配天雄;野葛⽔银并巴⾖,⽜膝薏苡与蜈蚣。
三棱芫花代赭麝,⼤戟蝉蜕黄雌雄;⽛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皂⾓同。
半夏南星及通草,瞿麦⼲姜桃仁通;硇砂⼲漆蟹⽖甲,地胆茅根都失中。
8、六陈歌枳壳陈⽪半夏齐,⿇黄狼毒及吴萸;六般之药宜陈久,⼊药⽅知奏效奇。
增补:斑蝥荷叶马齿苋,犀⾓⽜黄不可从;禹余粮共⾚⽯脂,凌霄卫茅治未⼯。
黄柏⽪偕预栀⼦,伏龙没药莫相逢;王不留⾏⾚⼩⾖,王⽠商陆勿使攻。
神曲麦芽车前草,枳壳枳实⽤亦凶,⽞胡故纸吴茱萸,⿇仁蒺藜并⽊通。
槐实⿊姜冬葵⼦,滑⽯厚朴记在胸;外有破⽓破⾎者,仔细斟酌更有功。
9、引经报使药歌⼩肠膀胱属太阳,藁本羌活是本乡。
三焦胆与肝包络,少阳厥阴柴胡强。
⼤肠阳明并⾜胃,葛根⽩芷升⿇当。
太阴肺脉中焦起,⽩芷升⿇葱⽩乡。
脾经少与肺部导,升⿇煎之⽩芍详。
少阴⼼经独活主,肾经独活加桂良。
通经⽤此药为使,岂能有病到膏肓。
常用中药功效分类归经大全
常用中药功效分类五味归经大全一、清热解毒药: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苦微寒,归肺心胆经。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
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消痈散结。
大青叶:苦咸大寒,归心肺胃经。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牛黄:苦凉,归肝心经。
清热解毒,熄风止痉,化痰开窍。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
清热解毒,排脓利尿。
射干:苦寒,归肺经。
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白头翁:苦寒,归大肠经。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板蓝根:苦寒,归心胃经。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山豆根:苦寒,归肺经。
清热解毒,利咽散肿。
白花蛇舌草:微苦甘寒,入胃、大小肠经。
清热利湿,解毒消痈。
紫花地丁:苦辛寒,归心肝经。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穿心莲:苦寒,归胃肺大小肠经。
清热解毒,燥湿消肿。
马齿苋:酸寒,归大肠肝经。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秦皮:苦寒,归肝胆大肠经。
清热解毒,清肝明目。
白鲜皮:苦寒,归脾胃经。
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鸦胆子:苦寒,有小毒。
归大肠肝经。
清热解毒,截疟治痢,腐蚀疣。
熊胆:苦寒,归肝胆心经。
清热解毒,止痉明目。
二、清热泻火药: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温热在气分,肺热咳喘)知母: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苦寒,归心肺肝胃三焦经。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肝胆湿热、)夏枯草:苦辛寒。
归肝胆经。
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
清热生津,止呕除烦。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
归肺胃经。
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清热除烦、利尿。
三、清热燥湿药:黄芩:苦寒。
归肺胆胃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苦寒。
归心肝胃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膀胱经。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中药基本知识
中 中药的产地、采集、贮存 药 基 中药炮制 本 中药性能 知 中药用法 识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 归经及毒性等内容。
(一) 四 气
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 种不同的药性,它反映药物在人体 内寒热反应的趋向,又称四性。凡 能治疗温热性疾病的药物,多属凉 性或寒性;凡能治疗寒凉性疾病的 药物,多属热性或温性。此外,还 有一些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作用 平和的药物称平性药。
归经
有一些药物,可以同时归入数经,说 明该药对数经病变均有治疗作用。 如山药能补肾固精、健脾止泻、养肺 益阴,归肾、脾、肺经。 归经指明药物治病的应用范围,药物 的归经不同,治疗的范围也就不同。
(五) 中 药 的 用 量
即剂量,是指用药的分量 ⒈ 药物性质与剂量 ⒉ 药物配伍与剂量 ⒊ 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 ⒋ 季节、地域与剂量
(二)五 味
五味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 咸五种滋味, 药味不”,即具有发散、 行气、行血作用。辛味药多用于治疗表 证、气滞及血瘀等病证
⒉ 甘 “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 补益、调和、缓急的作用。补益药、调 和药及止痛药多具有甘味,故甘味药多 用于虚证、脏腑不和及拘挛疼痛等病证
五味
⒊ 酸 “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 作用。酸味药大多用于治疗体虚多汗、肺虚 久咳、久泻滑脱、遗精遗尿、崩漏带下等病 证
⒋ 苦 “能泄、能燥”,即具有通泄、燥湿 等作用。如清热燥湿药大多具有苦味,故能 泄热燥湿,常用于实热火证及湿热等病证 。
五味
⒌ 咸 “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 软坚散结等作用。如泻下药、软坚药大多 具有咸味,故咸味药常用于治疗大便秘结、 瘰疠瘿瘤、癥瘕痞块等病证。
中药的四气五味和归经
中药的四气五味和归经、升降浮沉第一: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寒凉和温热是对应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寒凉药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温热药大多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寒性疾病。
另外还有一些药物的药性较平和,称为“平”性。
但一般仍称四气。
第二: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
辛味药具有发散和行气的作用,如生姜、紫苏、薄荷、陈皮、砂仁。
甘味的药多具有补养和缓急和中的作用,如党参、黄芪、熟地、甘草、大枣。
酸味的药多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如诃子,五味子、山萸肉、金樱子。
苦味药多具有清热、燥湿和泻下的作用,如黄连、黄柏、大黄、苍术。
咸味药多具有软坚和润下的作用,如海藻、穿山甲、芒硝。
淡而无味的药则具有渗湿和利小便的作用,如茯苓、通草、滑石。
涩味药有收敛止汗、固精、止泻及止血的作用。
虽有七种滋味,但“淡附于甘”,涩味与酸味相同,故习惯上仍称为“五味”归经就是药物对于人体某些脏腑、经络有着特殊的作用,如龙胆草归肝胆经,藿香归脾胃二经。
又如,同是清热药物,鱼腥草可清肺热,竹叶可清胃热,莲子心可清心火,夏枯草可清肝火等。
关于归经,古人亦将它和“五味”相联系,认为酸入肝、苦入心、辛入肺、甘入脾、咸入肾,这种归纳对一部分药物是符合的。
升降浮沉是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四种趋向。
升是上升,升提,能治中气下陷;降是下降、降逆,能治呕吐上逆;浮是轻浮,外行发散,治病位在表;沉是重沉、内行、泄利,治病位在里。
如羌活具发散作用,常用于风湿痛在上半身者;独活作用下行,用于风寒湿痹偏于下半身者。
配伍,就是按照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的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在配伍应用的情况下,由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些增进疗效,有些减弱疗效,有些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有些则产生不利于人体的作用,可归纳成药性“七情”。
十九畏歌: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蜜佗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性,丁香莫与郁金用,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石脂相遇便相欺。
常用五性食物的性味归经
常用五性食物的性味归经常见食物的五味分类肉类饮食性平:猪肉、猪心、猪肾、猪肝、鸡蛋、鹅肉、驴肉、野猪肉、刺猬肉、鸽肉、鹌鹑、乌鸦肉、蛇肉、蝗虫(蚂蚱)、阿胶(驴皮胶)、牛奶、酸牛奶、人奶、甲鱼(微凉)、龟肉(微温)、干贝、泥鳅、鳗鱼、鲫鱼、青鱼、黄鱼、乌贼鱼、鱼翅、鲈鱼、银鱼、鲥鱼、鲤鱼、鲳鱼、鲑鱼、鲨鱼、橡皮鱼。
性温:黄牛肉、牛肚、牛髓、狗肉、猫肉、羊肉、羊肚、羊骨、羊髓、鸡肉(微温)、乌骨鸡、麻雀、野鸡肉、鹿肉、熊掌、蛤蚧(大壁虎)、獐肉(河鹿肉)、蚕蛹、羊奶、海参、海马、海龙、虾、蚶子(毛蚶)、淡菜(水菜)、鲢鱼、带鱼、鳊鱼、鲶鱼、刀鱼、混子鱼、鲦鱼(白条鱼)、鳟鱼、鳝鱼(黄鳝)、大头鱼。
性凉:水牛肉、鸭肉、兔肉、马奶、蛙肉(田鸡)、鮰鱼、鲍鱼。
性寒:鸭蛋(性微寒)、马肉、水獭肉、螃蟹、海螃蟹、蛤蜊(沙蛤、海蛤、文蛤)、牡蛎肉、蜗牛、蚯蚓、田螺(大寒)、螺蛳、蚌肉、蚬肉(河蚬)、乌鱼、章鱼。
谷类饮食性平:大米、玉米、青稞、米皮糠(米糠)、番薯(山芋、红薯)、芝麻、黄豆、饭豇豆(白豆)、豌豆、扁豆、蚕豆、赤小豆、黑大豆。
性温:糯米、西谷米(西米)、高粱、燕麦、谷芽(稻芽)、刀豆。
性凉:粟米(小米)、小麦、大麦、荞麦、薏苡仁、绿豆。
果类饮食性平:李子、花红(沙果)、菠萝、葡萄、橄榄、葵花子、香榧子、南瓜子、芡实(鸡头果)、莲子、椰子汁、柏字仁、花生、白果、榛子、山楂。
性温:桃子、杏子、大枣、荔枝、桂圆肉、佛手柑、柠檬(性微温)、金橘、杨梅、石榴、木瓜、槟榔、松子仁、栗子(板栗)、核桃仁、樱桃。
性凉:苹果(性微凉)、梨、芦柑、橙子、草莓(性微凉)、芒果、枇杷、罗汉果、菱、莲子芯、百合。
性寒:柿子、柿饼、柚子、香蕉、桑葚、洋桃、无花果、猕猴桃、甘蔗、西瓜、甜瓜(香瓜)、苦瓜、荸荠。
菜类饮食性平:山药、萝卜(微凉)、胡萝卜、包菜、茼蒿、大头菜、青菜、母鸡头、豆豉、燕窝、豇豆、土豆、芋头、洋生姜、海蛰、黑木耳(微凉)、香菇、平菇、喉头菇、葫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味和归经
众所周知,食物有酸、苦、甘、辛、咸五味,也有寒热之性。
所谓五味,就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食物的滋味。
此外还有不太常提到的淡味。
中医把五味的作用特点总结为:“酸收、苦坚、甘补、辛散、成软”。
要做到五味调和,一要浓淡适宜。
二要注意各种味道的搭配。
酸、苦、甘、辛、咸的辅佐,配伍得宜,则饮食具有各种不同特色。
三是在进食时,味不可偏亢,偏亢太过,容易伤及五脏,于健康不利。
酸味
作用:能收敛固涩、生津开胃、止汗、久咳不愈、遗精滑精。
对应器官:肝。
注意事项:不易多食,会损伤筋骨;感冒者不宜服用。
苦味
作用:具清热泻火、解毒、除烦、通泄大便等作用,治疗咳喘、呕恶等。
对应器官:心。
注意事项:多食易导致消化不良、口干舌燥、便秘、干咳:体热者慎服。
甘味
作用:补虚止痛、缓和药性、调和脾胃,用于正气虚弱、多种身体疼痛。
对应器官:睥。
注意事项:多食易发胖、伤齿;上腹胀痛、糖尿病及龋齿患者应少食。
辛味
作用:发散风寒、行气行血,治疗风寒表证,感冒发烧、头痛身重。
对应器官:肺。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者忌用。
咸味
成味作用:泻下通便、软坚散结,治疗大便燥结、肿瘤、结核等。
对应器官:肾。
注意事项:多食宜升高血压、使血液流速变缓;心血管疾病及中风患者忌食。
归经
中医所说的食物或药物的归经,括地说,“归经”就是指食物或食物或药物对机体某些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即每种食物或药物进入机体对某脏腑(或部位)的病变其作用是有特殊性的,这种特殊性就叫“归经”。
在运用归经理论的同时,必须考虑到脏腑经络间的关系,因为脏腑经络在生理上是互相关联的,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着,所以,在使用食物或药物时,往往不会使用仅归于某一经的药材,通常还要加入归其他经的药材。
食物或药物的归经关系到它所作用的脏腑、经络,所以掌握归经能有助于快速准确的选用食物或药物,即根据疾病的外在表现,大概诊断出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按照归经来选择适当的食物或药物进行冶疗和调补。
在运用归经理论指导食物或药物临床应用时,还必须与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学说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准确而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