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当前未成年人再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_调研报告.doc
未成年人重新犯罪调研报告
未成年人重新犯罪调研报告题目:未成年人重新犯罪调研报告引言: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预防和管理未成年人犯罪至关重要。
通过调研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个问题。
本报告旨在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进行调研和分析,了解其原因和可能的解决办法。
一、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表现、原因以及对策。
通过文献资料收集、案例分析以及专家访谈的方式,对该问题进行全面调研。
二、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表现:1. 犯罪周期短:相对于成年人而言,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周期相对较短,很快就可能再次犯罪。
2. 类型多样: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类型丰富多样,包括盗窃、抢劫、贩毒、打架、网络犯罪等。
3. 多次犯罪:相对于初犯的未成年犯罪者,重新犯罪的未成年人犯罪次数多、频率高。
三、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原因:1. 家庭环境:不稳定的家庭背景、缺乏监护人关爱、家庭暴力等问题,容易导致未成年人重新犯罪。
2. 教育问题:教育资源不足、学校环境差、违法犯罪信息泛滥等,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产生不良影响。
3. 社会压力:未成年人面临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以及人际关系压力等社会因素,增加他们重新犯罪的风险。
四、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对策:1. 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家教,提供充分的关爱和支持。
2. 学校教育: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教育,推进道德教育的全面发展。
3. 社会支持:增加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帮助和支持,建立相关机构和项目,提供心理咨询、职业培训等服务。
4. 法律制度: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制度,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判决和辅导措施,帮助未成年人走上正道。
结论: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其原因与家庭、教育、社会等多个方面相关。
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关爱和教育,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完善法律制度,提供个性化的判决和辅导措施,以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发生。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和对策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和对策第一篇: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和对策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和对策姓名摘要: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趋严重,已经上升到一个社会的热点问题,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法制和教育等方面的薄弱。
通过这几个月在法院刑庭的实习和实践工作,尤其是在法院青少年维权中心接触了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让我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些基本概况有了大致的了解。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要从这些特征和原因入手,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才能有效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对策与建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模式才能将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践生活中,社会实践则是最好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式。
经过这几个月的实习,我深深的感受到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
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道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自责。
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懂的原来是那么的少。
实习期间,我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专业抓紧学习,而对于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案件则更加用心的跟进。
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在实习中所接触的案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这让我很震惊,为何会有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研究,同时也请教了一些常年负责审理未成年人案件的法官,才让我对目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有了大致的了解。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入手。
一、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谈及未成年人犯罪成因,我们需要从其特点作为切入口,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特点的分析,进而理清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否则我们只能停留在“坐井观天”的模式下。
未成年犯罪社会调查报告
未成年犯罪社会调查报告一、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未成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给社会治安和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了重大威胁。
本报告对未成年犯罪的现状和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旨在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改善。
二、未成年犯罪的现状(1)数据统计根据公安部门的数据统计,近年来未成年犯罪案件数量逐渐增加。
其中,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等财产犯罪和暴力犯罪占据了主要比例。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部分未成年犯罪分子出现了年龄低龄化、犯罪行为日益严重化的趋势。
(2)犯罪原因分析未成年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家庭环境:家庭教育不善、家暴、离异等不稳定因素会导致未成年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从而增加犯罪的风险。
- 社会环境:社会变革、城乡差距加大、价值观扭曲等社会问题,使得一部分未成年人无法适应和融入社会,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和犯罪倾向。
-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习压力过大、校园暴力等,容易导致学生情绪波动和行为异常,进而引发犯罪行为。
三、未成年犯罪的影响与危害未成年犯罪不仅给犯罪者本人带来了长期的心理和法律困扰,同时也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问题加剧未成年犯罪不仅是一种违法行为,更是对社会安危、社会公序良俗的严重破坏。
犯罪行为的增加导致社会问题不断加剧,给社会治安和秩序带来了压力。
(2)犯罪链条延伸未成年犯罪往往不是孤立的行为,它往往是一系列犯罪行为的开始,甚至会形成犯罪链条,将更多的未成年人卷入犯罪中。
(3)犯罪者未来发展受阻未成年犯罪的记录将伴随犯罪者的一生,给他们的学业、就业和社会认同带来了阻碍,使其未来发展前景黯淡。
四、应对未成年犯罪的对策(1)家庭教育的重视家庭教育是防止未成年犯罪的基础。
父母应该加强对孩子的管教,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关注他们的心理、生活状态,给予他们正面的引导和榜样。
(2)学校教育的加强学校应当不仅仅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调研报告五篇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调研报告五篇【篇一】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现象十分突出,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如何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我们所面临的一重大课题。
我们**区地处**省中南部、属淮河流域大沙河中游平原地区,历史悠久,20**年12月撤县设区后,总面积407.2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人,辖8个乡镇和1个办事处。
笔者对本院20**年—20**年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整理归纳,并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与对策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未成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1、从犯罪走向来看,未成年人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
20**年占全部刑事案件5.3%,20**年占 7.1%,20**年占8.2%。
且低龄化犯罪的比例越来越大,未成年人犯罪中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犯罪的行为日益增多。
20**年14—16周岁犯罪的人为0人,20**年就上升为4人。
因此,低龄化犯罪应引起人们的关注及深思。
2、从犯罪类型来看,未成年人犯罪重点集中于抢劫等暴力性犯罪。
涉财、涉暴、涉性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
3、从犯罪的组织形式来看,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20**年团伙犯罪占未成年犯罪的 41.9%,这与未成年人的生理特征、心理不成熟、涉世不深有关。
4、从犯罪主体的文化程度来看,未成年人的文化程度多为初中文化, 20**年22名未成年人犯罪中,初中文化的12人,中专文化的6人,小学文化的3人,高中文化程度的仅为1人。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
综合起来有犯罪分子自身的原因及外界多种因素造成。
(一)未成年人犯罪自身的原因1、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与生理特征的特殊性,使之与成年人犯罪有一定的区别。
未成年人的内分泌非常旺盛,容易导致冲动,但他们的自制力又非常欠缺,容易导致犯罪,过后又非常后悔,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2、自身文化程度低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大原因。
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成为未成年人犯罪有所提升的主要原因。
关于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挽救机制探究
摘要: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已经成为整个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在粗浅分析未成年犯罪特点与原因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一些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以及对犯罪后的未成年人如何有效实施社区矫正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未成年犯罪;原因分析;预防一、刑事犯罪相关规定(一)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依据国家刑事法律规定对犯罪分子依照刑事法律的规定追究的法律责任。
(二)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完全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三)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负刑事责任。
"(四)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是指不满14周岁的人不管实施何种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即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
实施犯罪时的年龄,一律按照公历的年、月、日计算。
过了周岁生日,从第二天起,为已满周岁。
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对犯罪时的年龄没有查清,而又关系到应否追究刑事责任和判处何种刑罚的公诉案件,应当退回检察院补充侦查。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一)总的来看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不断下降,向低龄化发展。
由于多方面原因,近几年来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不断上升,杀人、抢劫等各种危害社会的行为也不断增多。
(二)其作案手段极其残忍,不计后果,往往随心所欲,对被害人毫无怜悯之心。
(三)从犯罪性质来看,未成年人多以暴力犯罪、财产犯罪为主。
近年来暴力犯罪的比例不断上升,向着严重的方向发展。
(四)从组织形式来看,未成年人多与他人合伙进行团伙犯罪。
他们相互利用,随机组合,规模不断扩大。
三、未成年人犯罪原因(一)家庭角度小的家庭才能组成大的社会,作为公民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家庭的作用不容忽视,家庭可以说是步入社会的起点。
对公民的影响是终生的,好的家庭环境促进人格的健全,相反,不良家庭环境也会使未成年人的人格存在缺陷。
对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居高不下的分析与对策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此需要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对策的制定。
本文将从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以及如何降低犯罪率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首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犯罪行为偏向性比较显著,大部分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以抢劫、偷盗、入室盗窃等财产犯罪为主。
二是犯罪者的年龄相对较小,常见的是青少年犯罪,尤其是15至17岁的人群。
三是社会影响较大,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发生频率高,不仅给受害人造成经济和心理上的损失,还对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全产生较大的影响。
其次,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庭因素。
缺乏家庭教育和关怀导致未成年人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从而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而犯罪。
二是社会环境。
社会现象复杂多样,未成年人很容易接触到各类不良信息和不良行为示范,导致他们对法律和道德观念的认同度降低。
三是学校因素。
教育体系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学校对学生行为管理的不力以及学校没有提供良好的社交环境等,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四是自身因素。
未成年人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特别是与不良同龄人的交往,导致他们犯罪。
针对以上的特点和原因,下面提出一些对策以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
一是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环境,应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体系,父母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注重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二是加强社会教育。
社会应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特别是针对青少年开展社会责任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普及,使其充分了解法律的约束和制裁。
三是改进学校教育。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管理,建立规范化的学生行为管理制度,加强师生之间的互信和沟通,提供积极健康的社交环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是加强社会监管。
社会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机制,建立相关的监管制度和社会防控体系,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管控和辅导,及时发现并解决未成年人的问题行为,避免其沉迷于不良环境和行为。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由于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未成年人犯罪仍然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带有普遍性和严重性的社会问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势在必行。
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有效遏制未成年人犯罪上升的趋势,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一)作案动机单纯、盲目、初犯、偶犯多。
在大量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作案动机和目的十分单纯,如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就是为了报复、抢劫.盗窃财物就是为了非法占有,案情较简单。
许多未成年人在犯罪前一般都未经精心策划,很多只在偶然环境中犯罪,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
大多数犯罪都是临时起意盲目为之,往往因一句话,一件事就可以诱发犯罪,在作案时通常无明确分工,主次难分,且大多数是共同犯罪、共同分赃。
(二)文化水平低,犯罪的主观恶性相对较小。
绝大部分的未成年犯文化水平较低,初中以下为主要群体.许多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过早离开校园,离开有益身心发展的教育环境,缺乏必要的道德和法律教育,很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外界诱惑下就胆大妄为,做出匪夷所思的犯罪行为。
他们心理冲突激烈,既想达到个人欲望,又对受害者有一定的同情心理,这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极为多见,特别在侵权案件中作案者有时不是将受害人的财物抢劫一空,而只是取其一部分。
(三)未成年人团伙犯罪日趋明显。
未成年人喜欢结交朋友,盲目随从,容易拉帮结派,组成小团伙,他们在作案时存有恐惧心理,往往依仗人多势众相互壮胆,尤其是抢劫案中,大多是二人以上共同作案,其作案地点一般选择在学校附近或自由市场等繁华地段,所采取的作案手段通常是言语威胁或拳打脚踢等行为,多数是由流氓行为或不良恶习发展演变为犯罪行为或持械抢劫作案。
(四)未成年人犯罪涉财案件和累次作案居多.一方面,未成年人本身没有经济来源,为了追求享乐,满足超常消费,便把目标放在盗窃、抢夺、抢劫作案上。
另一方面,由于未成年犯罪人的罪责感弱化,加之社会管理秩序方面存在的缺陷,未成年人初次作案得手后,犯罪心理不断强化,增强了犯罪成功的信心,产生了连续作案的欲望。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分析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分析在一个国度里,未成年人素质的高低,维系着整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人,实施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影响到千万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要想有效地减少、控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充分认识和研究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成因,揭示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表现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1、犯罪年龄低龄化。
近年来,犯罪的高发期年龄在18岁左右,其中以14-16岁少年犯罪更为突出,并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
2、犯罪主体的文化程度偏低。
未成年涉罪人员文化程度多集中在初中以下文化,初中毕业后未继续入学且无固定工作,混迹于的社会的闲散未成年人,由于还处于青春期的冲动阶段,其普遍特点是厌学、经常出入网吧、无经济来源、易受诱惑,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人群。
3、犯罪类型多元化。
过去未成年人犯罪,大多以盗窃活动为主。
而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越来越多,对社会的危害越来越大。
如抢劫、强奸、杀人等严重刑事暴力性犯罪迅速增加,贩卖毒品、介绍容留他人卖淫、绑架勒索等罪名,在未成年人犯罪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其中,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犯罪比例为最高。
4、犯罪手段成人化。
过去未成年人犯罪一般具有突发性、偶发性的特点,而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大都有预谋,作案前经过精心策划和充分准备,作案后及时毁灭罪证,破坏现场,扰乱警方视线。
这些从报刊影视上学到的反侦查手段被频频使用,使得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了明显的成人化、智能化特征。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自身心理尚有缺陷。
未成年人的思想不够成熟,心理存在缺陷,对事物的理解力和判断力明显不足,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面对城乡差别、贫富悬殊等社会不平衡因素的存在与扩大,极易使一些未成年人心态不健康甚至心理失衡,从而诱发其犯罪。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各个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也日益严重。
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成因,并提出应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以创造一个安宁和谐的社会环境,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及在我国的现状分析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18岁的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犯罪行为。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和比例都在逐年上升,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与原因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包括主观恶性较低、行为模仿性强、心理脆弱等。
其原因主要包括家庭教育不良、社会环境恶劣、学校管理不力等。
三、应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研究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应从多个方面入手,如加强未成年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强化家庭教育、提高学校的管理教育水平、加强社会环境的管理等,以综合治理的方式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犯罪。
四、结束语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
只有通过综合治理,加强预防和矫治工作,才能创造一个安宁、和谐的社会环境,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是多方面的。
首先,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动机和手段较为简单,常常是因为好奇、恶作剧、追求刺激等原因而犯罪。
其次,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行为往往是一时冲动,缺乏长远考虑,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再次,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类型多样,包括盗窃、故意伤害、抢劫、贩毒等。
最后,未成年人犯罪的受害人常常是同龄人或者家庭成员,社会危害性较小但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较大。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家庭教育不良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家庭成员的不良行为和言行常常会影响未成年人的行为惯。
其次,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社会上的负面信息和不良行为常常会对未成年人产生误导作用。
再次,未成年人自身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也是导致犯罪的原因之一,如缺乏自控能力、自我认知不足等。
未成年人犯罪调研报告
未成年人犯罪调研报告未成年人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祖国的希望所在,他们能否健康成长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
近年来,由于网络发展迅速,未成年人犯罪逐步成为社会上较为突出的问题。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任务仍十分艰巨。
经调查。
未成年人犯罪情况分析如下: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特点(一)是非观念模糊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定年龄是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
在这特殊时期,未成年人的社会阅历浅,分辨是非能力欠缺,生理和心理均未发育完全,意志不坚定容易冲动、不计后果,容易听信他人、易在他人的教唆或带领下,以哥们义气代替朋友友谊,不知不觉就造成了违法犯罪。
(二)价值观念扭曲现如今,由于受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一部分未成年人形成了畸形的价值观,网络发展迅猛。
现实中的攀比心理,跟风购买各种奢侈品,也有部分因个人原因爱慕各种网络主播,不惜通过非法途径获利,打赏主播以引起注意,来满足自身的存在感。
爱慕虚荣使得未成年人由于家庭的某些原因,不能满足自身的需求。
想要获得经济利益以满足私欲走上犯罪道路。
(三)家庭原因家庭是未成年人初及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父母通过教育子女来塑造其行为规范引导其融入社会。
而随着传统的家庭结构、观念和模式的变化,家庭不再是所有未成年人的避风港,父母也不再是孩子们眼里崇拜的英雄,一些家庭父母为了生计,双双奔波在外,无暇管教子女,父母作为负担未成年人初次社会化的作用不断被削弱。
其次家庭稳定性的弱化。
各种离异家庭增多。
不仅破坏了家庭稳定,而且造成家庭成员特别是青少年产生恐惧焦虑和缺乏归属感,父母离异,家庭不健全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很大,他们在单亲家庭中生活易产生自卑心理,父母离婚后对孩子的关注和照顾跟不上,未成年人子女更容易叛逆犯罪的可能性比较大。
(四)社会原因现代社会中,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和控制功能日渐削弱,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就此失手。
离婚率增高以及留守儿童增多等因素都会影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使他们的情绪产生波动,而此时若没有很好的指引很容易导致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024年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研究》范文
《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剧,留守未成年人问题逐渐凸显。
留守未成年人指的是因父母或监护人长期外出务工或生活而留在家乡,由其他亲人或单亲照顾的未成年人。
这一特殊群体近年来在我国社会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因为他们在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压力下,犯罪现象也日渐增加。
因此,本文旨在研究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和预防措施,为相关政策和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二、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1. 犯罪类型多样:留守未成年人的犯罪类型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盗窃、抢劫、暴力犯罪等。
2. 犯罪行为冲动: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和心理疏导,留守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往往较为冲动。
3. 团伙化倾向:留守未成年人犯罪往往形成团伙,相互影响、相互支持。
三、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但留守未成年人的家庭往往存在亲子关系疏远、监护人教育能力不足等问题。
这些因素导致孩子缺乏关爱和引导,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进而导致犯罪行为。
2.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但部分学校对留守未成年人的关注不够,缺乏有效的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
此外,学校教育质量不高、教育资源不均等问题也可能对留守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也有重要影响。
不良的社会风气、网络暴力、社会矛盾等因素可能对留守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其更容易产生犯罪行为。
四、预防和减少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父母应尽可能地与孩子保持联系,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心理状况,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同时,学校和社区可以组织相关培训,提高监护人的教育能力和心理健康意识。
2. 加强学校教育:学校应关注留守未成年人的心理和思想教育,提供更多的心理辅导资源。
同时,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确保教育资源公平分配。
3. 完善社会支持体系:政府应加大对留守未成年人的关注力度,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如建立更多的心理咨询机构、志愿者组织等,为留守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探析当前未成年人再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未成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探析当前未成年人再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未成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近年来,我国的未成年犯罪问题逐渐突出,特别是未成年人再犯罪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2022年至2022年,北关区人民法院共审结未成年人案件15件,判处罪犯25人。
其中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案件1件,共1人。
经分析,发现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有如下显著特点:一是犯罪类型集中于故意伤害、抢劫、盗窃、寻衅滋事等。
涉案未成年人中,因盗窃犯罪案件达15件,所占比例高达60%。
部分涉案未成年人在初次犯罪时的动机为泄私愤故意伤人的,也有受不良影片影响一时冲动的,有精神空虚寻衅滋事的,还有的是为获取金钱。
再次犯罪时目标明确,绝大多数是为了获取不义之财。
二是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未成年人犯罪中96%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68%人为小学文化或小学辍学。
且社会闲散人员、家庭结构不完整偏多。
三是犯罪动机的心理特殊性明显。
除具有贪财、报复、极端的嫉妒等与成年人犯罪共有的心理外,还与未成年人自身的特点有关,在许多案件中青少年还具有敏感、好奇、喜欢模仿、爱冒险、沉迷网络游戏等特点,因缺乏正确指导或者引导从而成为犯罪动机。
未成年人身心尚未成熟,敏感、自尊,又极易产生自卑心理,初次犯罪大多因为无知或是一时冲动、交友不慎,少不更事使他们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重返社会又使他们面临不可知的未来。
因此他们重新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未成年人自身能力缺乏。
大部门涉案未成年人文化水平较低,多数为小学或者中学未毕业即开始进入社会。
有部分人属于在校期间初次犯罪,但被刑满释放后,大部分不再回到学校继续接受教育,且不具有一技之长,在社会上多从事一些低技术含量职业以及犯罪多发行业。
此外,因教育水平、法律意识、综合素质低下,导致其在社会上缺乏有效谋生手段,是导致未成年人再次犯罪主要因素。
二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或家庭关系的不和谐,是未成年犯重新犯罪的“催化剂”。
很多涉案未成年人来自于缺损或破裂家庭,回归后可能面临更不利的家庭环境,无人管教和约束,缺少关爱和温暖,受伤的心灵无法抚平。
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对策分析江苏省大丰市人民法院为正确把握未成年人犯罪情况,推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促进平安、和谐建设,近日,该院对2009年至2011年3月全院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主要呈现这样一些特点:犯罪类型以侵犯财产罪占首位,结伙共同犯罪不断增多,年龄构成趋向低龄化,文化程度较低,作案手段成人化、暴力化。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1、家庭因素的影响。
现代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三代宠爱于一身,有的父母对孩子娇惯溺爱,百依百顺,使孩子形成了自私任性、脾气暴躁等不良性格;有的父母受“不打不成器”等错误思想影响,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致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的父母自身素质差,言语不良,行为不端,孩子耳濡日染,潜移默化地受子影响;有的父母只顾忙于生计,疏于对孩子监管和教育;还有的父母离异,孩子无人管教,失去家庭温暖和关爱,往往流入社会,被坏人拉拢、引诱走上犯罪道路。
2、学校教育中不良因素的影响。
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教书”轻“育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灌输不够,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加上自我约束力差,容易走上歧途。
有的只重视对优等生的培养,忽视对劣等生的教育,致使劣等生放任自流,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3、杜会因素的影响。
目前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网络游戏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
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以及其他有损人们身心健康的内容,对涉世不深的未成年人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l、加强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在整体工作布局中更加重视这项工作。
要进一步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各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领导小组、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组织,并进一步重视和发挥好这些组织的作用,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家庭预防。
父母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状况的调查与分析—调研报告.doc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状况的调查与分析—调研报告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与趋势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严重性、反复性、长期性、潜在危险性已日益为全社会所认识。
其现状与趋势如下:(一)违法犯罪现状:1、犯罪数量剧增。
据统计,20世纪50-60年代,青少年犯罪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到80年代增至70%,至今仍居高不下。
因此,青少年违法犯罪已呈明显的上升势态,形势严峻不容忽视。
2、犯罪主体变化。
(1)低龄化趋向:90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的初始年龄比70年代提前了2-3岁;14岁以下的犯罪案明显增多。
(2)女性犯罪增多:80年代以来,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绝对数增加,且增长率远高于男性。
女性青少年犯罪具有极大地腐蚀性,如不遏制会很快在社会上传染开来。
(3)闲散人员居多:这些青少年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淡薄、社会经验不足,过早流入社会后易受到不良思想和不法分子利用、引诱和唆使,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3、犯罪类型增多。
9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类型明显增多。
有资料显示犯罪类型依次排列是:盗窃、抢劫、流氓、强奸、伤害、绑架等。
其中抢劫和盗窃发案率最高约占75%左右,是当前青少年主要犯罪类型。
据统计:2000年1至12月,抢劫罪占44.36%,盗窃罪占36%,伤害罪占15%;2001年1至6月,抢劫罪占48%,盗窃罪占44.2%,伤害罪占3.8%。
近些年来,还出现了新类型犯罪。
如涉毒、涉枪、赌博、卖淫、嫖娼和拐卖人口的犯罪日渐增多。
(二)违法犯罪趋向:1、趋向暴力性及恶性化。
青少年犯罪具有“偶发性和盲目性”的特点之外,近些年来,已趋向“暴力性及恶性化"。
部分青少年作案过程中很少顾及后果,手段野蛮、残忍,社会影响恶劣。
据统计,目前全国的刑事案件中青少年刑事案占65%,说明了青少年犯罪性质具有较明显的恶性化趋向。
分析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
分析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某区针对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居高不下的情况,结合该院2011年-2012年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认真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原因,并提出预防建议。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1.“两抢一盗”侵财型犯罪案件比例高。
由于未成年人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一旦沾染上抽烟、喝酒、上网等不良习好,为满足个人消费欲望,容易实施侵财性犯罪。
近两年,该院共受理移送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55件101人,其中“两抢一盗”案件32件74人,分别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和人数58.19%和73.27%。
2.共同犯罪案件比例高。
由于未成年人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单独作案存在力量不足的问题,加之未成年人自我控制力差等原因极易结伙作案。
该院办理的这101名犯罪未成年人中共同犯罪的有94人,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93.07%。
3.犯罪主体文化水平低、自食其力能力不足。
这101名犯罪未成年人大多数文化水平偏低,其中系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93人,占未成年犯罪总人数92.08%,因自身文化程度较低,自食其力的能力不足,为了贪图享受而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4.侵害对象、作案区域相对固定。
由于未成年人受身体条件的限制,多选择学生等作为其犯罪侵害的对象,以学校为中心所辐射的周边网吧,以及通往学校的道路、城郊结合部等地点作案。
如该院2012年办理姚某、宋某、乔某抢劫案,三名被告人多次在晚上以翻围墙、爬窗户的方式进入某镇初级中学男生宿舍,或者在校园周边采取殴打、搜身及威胁的方法,抢劫20余名学生200余元。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一)家庭原因1.家庭自然结构的破坏。
一般而言,单亲家庭的孩子缺乏关爱和管教,容易导致未成年心理扭曲和个性畸形,在性格、情感、行为等方面出现问题,因而走向犯罪。
这101名犯罪未成年人来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父母双亡家庭的涉罪未成年人有32人,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31.68%。
如,2012年5月,16岁的王某盗窃一案中,由于母亲过早去世,从小形成了一种自卑、自闭的心理,其父亲又常年在外打工疏于管教,因此导致其上网成瘾,当缺钱上网时便产生了偷盗的想法,进而走向了犯罪。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突出,给社会安全和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
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以及采取的对策,对于预防和解决这一严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是未成年人犯罪发生率高,尤其在城市地区更加明显。
二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多样,包括盗窃、抢劫、贩毒、敲诈勒索等。
三是未成年人犯罪通常以一人犯罪为主,少数为团伙作案。
四是未成年人犯罪通常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可以从社会、家庭、教育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可忽视。
社会动荡、经济不发达等因素容易使未成年人感到挫败和绝望,从而走向犯罪。
其次,家庭因素也是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不当、父母缺乏关爱、父母离异等都会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另外,教育体制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教育者对于未成年人的认识和引导不当,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等,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走向犯罪。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也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
首先,社会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关注和保护。
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就业机会,以减少未成年人因无法融入社会而产生的犯罪行为。
其次,家庭教育的责任也不可忽视。
父母应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关心,并提供正面的家庭环境,为孩子的成长创造积极的条件。
另外,学校教育也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培养。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更多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此外,法律与执法机关也需要在对待未成年人犯罪方面有针对性的举措。
重点是通过立法与法律适用,规范刑罚的种类与幅度,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同时,加强执法机关的培训和监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与矫治,提供更多的复员和社会融入机会等。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其特点、原因及对策需要综合考虑。
只有通过加强社会关注和保护、改善家庭教育、提供优质的教育与就业机会、完善法律与执法机制,才能有效预防和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贡献。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摘要: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根据司法统计,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数量仍呈上升趋势,违法犯罪人的低龄化趋势明显。
我国的刑事法律政策,对未成年人犯罪体现的是特殊保护原则,在未成年人保护法公布实施以后,国家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纳入了法制轨道,然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不是一时一地一个部门所能解决,它需要长期的社会综合治理。
本文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特点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其预防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社会危害预防措施1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分析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跨世纪的接班人,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未成年人犯罪”已被列为“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
法律上的擦边球、意识上的不健全以及社会的各种腐朽现象都滋生了未成年人犯罪现象。
查阅各种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和相关资料,我认为目前,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1 低龄化势头最为明显。
未成年的犯罪大多是15-17岁的青少年,但目前已不乏11、12岁的低龄少年。
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广泛存在儿童的心理早熟现象,其不好的一面反映在青少年刻意模仿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做出一些损害公共利益、破坏社会治安的事。
1.2 犯罪类型多样,所犯罪行严重,暴力性犯罪占很大比例,社会危害性极大。
未成年人犯罪经常表现为抢劫、盗窃、聚众斗殴,甚至是故意杀人。
因为他们年龄偏轻,模仿性较强,犯罪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不顾一切,不计后果。
1.3 未成年犯罪者的文化素质不高,大部分为中低等文化程序。
据统计未成年人犯罪人员初中以下文盲、半文盲的占总数的90%以上。
大多数人在犯罪时往往因为一时冲动或好奇,也不懂法律法规,不清楚自己的行为将会触犯法律。
1.4 团伙犯罪案件较多,甚至还有形成犯罪集团的。
青少年往往模仿武侠小说、武打影片中帮派活动的形式,纠集数人共同作案。
1.5 再犯比例高,有前科、构成累犯的人员占很大比例。
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呈低龄化趋势的调研报告内容摘要:青少年犯罪是全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一个国家的系统工程,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青少年是否能健康成长,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是否后继有人,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大计,解决的办法也只有采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全党全社会要形成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都来关心、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法制教育工作,真正形成全党抓教育,全民齐参与的局面。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案件类型不断增多,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促进社会和谐,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对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并呈现低龄化趋势进行调研,历时近三个月,走访了贵州省少管所,贵阳市政法委,贵阳市公安局,云岩区公、检、法、司机关,云岩区教育局及中小学、云岩区部分街道办事处、派出所等单位,采取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个别交谈等方式,展开调研。
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剖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并呈现低龄化趋势的原因。
一、云岩区2001年以来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基本情况根据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公安分局提供数据显示,2001年,共抓获犯罪嫌疑人2505人,其中,未成年人416人,所占比例为16.06%;2002年,抓获犯罪嫌疑人2605人,其中,未成年人为439人,所占比例为16.85%;2003年抓获犯罪嫌疑人2613人,其中,未成年人为719人,所占比例为27.52%;2004年,抓获犯罪嫌疑人3273人,其中,未成年人为974人,所占比例为29.76%;2005年元月至6月,抓获犯罪嫌疑人1705人,其中,未成年人为451人,所占比例为26.45%。
以上数据表明,五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比例在逐渐上升,2004年比2001年上升13个多百分点,上升趋势较大。
据统计,目前犯罪的起始年龄为10-15岁,高峰年龄为16-18岁,分别比文化大革命前下降了3岁左右。
贵州省贵阳市法律援助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该中心办理刑事案251件。
我国未成年人重新犯罪问题研究
我国未成年人重新犯罪问题研究我国未成年人重新犯罪问题研究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而其中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是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率的增加。
这一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未成年人重新犯罪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为什么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率居高不下。
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第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加剧使得社会压力不断增加,尤其对于处于成长阶段的未成年人来说更为明显。
部分未成年人因为家庭不和睦、学业压力过大或家庭经济负担沉重等问题,产生了逃避现实的心态,从而选择了重新犯罪的道路。
第二,家庭教育问题。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有些家庭对于子女的教育缺乏重视,甚至存在纵容、放任的现象,导致未成年人无法正确认识到他们的错误,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这种缺乏约束和引导的环境为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提供了机会。
第三,缺乏有效的社会帮助与支持。
一些未成年人在犯罪后,由于缺乏正确的道德引导和社会帮助,无法重新融入社会。
他们面临的就业难题、社交困难以及心理压力等问题会导致他们陷入再次犯罪的困境。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宣传。
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家庭教育的宣传和引导,提醒家长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和指导。
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家庭教育的政策支持,鼓励家长参与到子女的成长中来,提供家庭教育培训,并建立家庭教育咨询渠道,帮助家长解决教育难题。
其次,完善未成年人犯罪后的社会帮助体系。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社会帮助机构,提供心理咨询、教育培训和就业支持等服务,帮助未成年人重新融入社会。
同时,社会各界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关注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最后,改善社会环境,减少压力。
政府和社会需要共同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减轻未成年人的压力。
在教育体制改革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减少学业压力。
未成年人重新犯罪问题调查报告
未成年人重新犯罪问题调查报告[摘要]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其中的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现象比较明显。
这里所指的“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是指初次和重新犯罪时均未成年或是初次犯罪未成年而重新犯罪时已成年的犯罪嫌疑人犯罪的情况。
由于这类案件日益增加,已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特殊现象,有关部门应给予关注。
本文从案件特点入手,对这些未成年人的心理、成长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并试图提出有效对策加以改善。
[关键词]未成年人重新犯罪分析两年间,我院共受理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案件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总数的15.44% .一、案件特点分析(一)在未成年人重新犯罪中,以二次犯罪案件居多。
第二次受到司法机关处罚的未成年人占总数的92.5%;第三次受到处罚的有2人,第五次受到处罚的有1人。
(二)从重新犯罪的时间间隔上看,时间间隔较短、在缓刑期内犯罪现象明显。
缓刑期内重新犯罪的占总数的47.5%.从时间间隔上看,初次与重新犯罪间隔3年以下的占总数的45%;间隔3年至6年的占总数的22.5%;6年至10年的占总数的15%;间隔10年以上的占总数的17.5%.(三)初次犯罪与重新犯罪的罪名重合度与其犯罪间隔成反比。
犯罪间隔3年以下的人中,前后触犯罪名相同、即重合度为61.1%;犯罪间隔为三年以上的人中,前后触犯罪名相同、即重合度仅为22.7%.由此可以看出,犯罪间隔时间越短,罪名重合度越高,且罪名多集中在抢劫、盗窃、故意伤害等暴力型或财产型犯罪,判处刑罚相对较轻;而犯罪间隔时间较长的犯罪嫌疑人,其再次犯罪所涉及的罪名种类较多,情节也趋于严重,被判处的刑罚多重于初次犯罪的刑期。
(四)团伙犯罪现象在重新犯罪中不明显。
未成年人在初次犯罪时互相撑腰、壮胆,所以团伙犯罪现象比较明显;但在重新犯罪时,由于其年龄、身体的增长,多数不需要其他人的协助,单独实施犯罪行为。
(五)从犯罪动机上看,再次犯罪的动机比较单一。
犯罪嫌疑人在初次犯罪时的动机比较多样:有为泄私愤故意伤人的,也有受不良影片影响一时冲动的,有精神空虚寻衅滋事的,还有的是为获取金钱;而犯罪嫌疑人再次犯罪时目标明确,绝大多数是为了获取不义之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当前未成年人再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
策_调研报告
《探析当前未成年人再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经分析,发现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有如下显著特点:一是犯罪类型集中于故意伤害、抢劫、盗窃、寻衅滋事等。
涉案未成年人中,因盗窃犯罪案件达15件,所占比例高达60%。
部分涉案未成年人在初次犯罪时的动机为泄私愤故意伤人的,也有受不良影片影响一时冲动的,有精神空虚寻衅滋事的,还有的是为获取金钱。
再次犯罪时目标明确,绝大多数是为了获取不义之财。
二是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未成年人犯罪中96%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68%人为小学文化或小学辍学。
且社会闲散人员、结构不完整偏多。
三是犯罪动机的心理特殊性明显。
除具有贪财、报复、极端的嫉妒等与成年人犯罪共有的心理外,还与未成年人自身的特点有关,在许多案件中青少年还具有敏感、好奇、喜欢模仿、爱冒险、沉迷网络游戏等特点,因缺乏正确指导或者引导从而成为犯罪动机。
未成年人身心尚未成熟,敏感、自尊,又极易产生自卑心理,初次犯罪大多因为无知或是一时冲动、交友不慎,少不更事使他们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重返社会又使他们面临不可知的未来。
因此他们重新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未成年人自身能力缺乏。
大部门涉案未成年人文化水平较低,多数为小学或者中学未毕业即开始进入社会。
有部分人属于在校期间初次犯罪,但被刑满释放后,大部分不再回到学校继续接受,且不具有一技之长,在社会上多从事一些低技术含量职业以及犯罪多发行
业。
此外,因教育水平、法律意识、综合素质低下,导致其在社会上缺乏有效谋生手段,是导致未成年人再次犯罪主要因素。
二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或家庭关系的不和谐,是未成年犯重新犯罪的“催化剂”。
很多涉案未成年人来自于缺损或破裂家庭,回归后可能面临更不利的家庭环境,无人管教和约束,缺少关爱和温暖,受伤的心灵无法抚平。
或是家长的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在未成年人初次犯罪后,没有能够给予足够的关心和正确的教育引导,动辄打骂,或者放弃管理,让其自生自灭。
三是缺乏社会关爱。
未成年人刑满释放以后,重新回归社会,大多受到歧视,无学校愿意接管,无工厂愿意聘用,很难在社会立足,大多数人选择流浪社会。
又受到不健康书刊、网络、影视等影响,催促其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改变,重新走上犯罪的道路。
鉴于以上特点,综合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北关区法院为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过程中,不断探索审理未成年案件的新经验。
现针对目前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大普法教育工作力度。
通过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进行普法宣传,使广大青少年懂得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增强未成年人法律意识。
同时,经常性开展道德教育,提升未成年人道德水平,帮助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其优良品德,使他们辨善恶、明是非。
二是做好未成年人帮教转化工作。
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要求法官干警对未成年犯罪人定期上门走访,了解其家庭、生活、学习情况,采取有针对的帮扶措施,关心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等特殊群众的未成年子女教育,从源头上加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三是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净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
坚决禁止含有色情、暴力等内容的音像制品传播,严厉打击制黄、
赌、毒,坚决取缔那些有色情内容的录像厅、歌舞厅,严格执行禁止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的规定,净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四是加强未成年人心里矫正。
针对初次犯罪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心理矫正措施。
根据未成年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分别予以个别化的处罚方法。
同时成立专门的未成年人心理矫正辅导机构,加强对犯罪未成年人及问题少年系统性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重塑对未来的信心,预防重新犯罪。
五是加强对犯罪未成年人家长的教育方式辅导。
为防止家长的错误教育对未成年人造成的负面影响,应当加强对犯罪未成年人的家长的心理辅导。
针对其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原先教育方式的不足进行持续辅导,并提出改进意见,从家庭内部改善未成年人的生活氛围,促进未成年人的改造。
六是加强社区矫正的工作。
目前,被判处缓刑的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工作流于形式,无明显的效果。
应对于进入社区矫正的未成年罪犯,在加强监管及法治教育的同时,要着重于加强其学业、技能教育,为他们创造入学和就业机会,避免因经济困难、生活无着而重新犯罪。
这是篇参考内容,涉及到未成年人、犯罪、社会、教育、家庭、加强、重新、特点等方面,觉得好就按(
大学生旅游市场调查报告大学生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愿意并且有能力出游的概率会随着旅游产品的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详细]
6月大学生思想汇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此来带领人民走向幸福的生活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第一科学社会主义学…… [详细]
初中生暑假《西游记》读后感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文中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离奇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