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心得汇总

合集下载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精选19篇)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精选19篇)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精选19篇)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篇1我第一次看到罗伯特·弗兰克的《牛奶可乐经济学》的介绍是在湖南大众传媒学院的图书馆一楼。

新书介绍上是这样介绍《牛奶可乐经济学》的:最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课堂。

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为什么女模特要比男模特挣得多?我被这些有趣的问题吸引住了,当时我就借了一本来阅读。

我阅读时感觉这本书写的很平易近人,以简单的经济案例来分析经济学原理,给人代入感很强。

它不主张用高深的数学公式去解释,很适合我这种毛躁的人阅读。

我把这本书当作故事书来阅读,通过一个个案例来大概了解以美国为主的经济。

我最喜欢书中的“一切为了您的阅读价值”和推荐序:经济学解释生活。

这两段开头真的很引人入胜,看完开头就忍不住的想往下阅读。

其中这个案例个人觉得很有趣:为什么红壳蛋比白壳蛋要贵?3.09美元一打;如果是红壳的,则卖3.79美元一打。

根据华盛顿鸡蛋营养中心的研究,不管是鸡蛋的味道还是营养价值,都跟蛋壳的颜色毫无关系。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价格差异呢?红壳蛋更讨买家喜欢,所以他们愿意付高价,这么解释倒很简单。

但这个说法无法令人满意,因为它似乎暗示白壳蛋卖家有钱不去赚。

如果卖红壳蛋利润更高,他们为什么还要继续卖白壳蛋呢?红壳蛋的生产成本比白壳蛋要高,这个理由说得过去。

鸡蛋的颜色取决于生蛋母鸡的品种。

比方说,白来航鸡下白壳蛋,罗德岛红母鸡下红壳蛋。

红母鸡一般比白母鸡个头大,由于母鸡每天必需的卡路里多少取决于其个头大小,所以饲养红母鸡的成本更高,从而红蛋的成本就更高。

但要解释为什么红壳蛋卖得更贵,还必须考虑需求方的一个重要因素。

正是因为有消费者偏爱红壳蛋并愿意为此多出钱,市场上才有红壳蛋出售。

否则,根本没人会卖这种成本更高的蛋。

这本书中很少提及令人难以理解的原理,公式,计算方法。

它以一种白话的形式来阐述,让人一眼就能看明白。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篇2第一次拿起《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是因为它奇怪的名字吸引了我,牛奶可乐怎么会有经济学的学问呢?翻开目录,里面的问题更是使我对这本产生极大地兴趣,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冷冻拒却不会亮?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予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为什么DVD和CD的尺寸一样大,但DVD包装盒却比CD包装盒要大得多?为什么很多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在解释这些各色各样的问题时,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的观点显然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学书籍,他曾说道“请不要急于去书中找寻答案。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精选12篇)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精选12篇)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精选12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精选1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1当我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还再三和同学确认,怀疑是不是自己听错了,“牛奶可乐”怎么会和“经济学”有关系?接触、阅读之后才发现,《牛奶可乐经济学》其实讲的就是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物,围绕这些事物所提出有趣的、常见而没有人思考过的问题,作者则用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其中潜藏的利益关系。

就举个例子:你有一张大歌星埃里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门票,但你不能转售。

而今晚另一大歌星鲍勃·迪伦也在开演唱会,门票是40美元,当然你可以别的时间去看,可你的心理承受价格是50美元。

换言之,如果迪伦的票价高过50美元,你就不想看了。

除此之外,看两人的演出并无其他成本。

试问:你去看克莱普顿的机会成本是多少?作者是这样解释的:去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你就不能去看迪伦的;不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你就会错失对你来说价值50美元的表演。

但同时,你也省下了买迪伦演唱会门票所需支付的40美元。

所以,你不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你放弃的价值是50-40=10(美元)。

如果你觉得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至少值10美元,那你就应该去看;要不然,就去看迪伦的演唱会。

这就是机会成本。

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可还是有很多人认为是40或50美元。

倘若学生没花足够的时间在上面,没在不同的例子里反复演练,也就无法真正理解它。

通过这本妙趣横生的书,我很惊喜、很意外的看到了生活更深的层面,像我这样一个不爱思考的人,竟然能耐心看完一本关于经济学的书。

没错,经济学并不一定是枯燥的,它也可以是耐人寻味的。

相信越来越多人会认识到这一点,重视这一点。

也会有更多人会因此喜欢上经济学!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2这本书我是用两遍文字阅读模式,三遍语音解析模式,一遍手写笔记模式完成的,不得不说好久不看书的坏处就是:理解能力,总结分析能力都下降了。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主要从生活中常见的牛奶和可乐这两种不同的产品入手,通过对它们的生产、销售、定价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引出了许多经济学中的概念和原理。

读完这本书我深有感触,以下是我的一些读后感:
1. 意识到产品不仅仅是商品,背后更有一门深奥的经济学知识在支撑。

通过牛奶和可乐的比较,作者生动地阐述了供需关系、市场竞争、垄断和垄断竞争、定价策略等经济学具体应用。

2. 意识到企业经营决策的复杂性。

在书中,作者讲到了很多企业在制定售价时所需要考虑的因素,比如成本、市场需求、竞争对手的行为等,让我对企业战略制定过程有了更深的理解。

3. 意识到消费者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作为消费者,我们的购买行为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关系,而企业也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决策。

总的来说,这本书以简洁易懂的方式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理念,使我对经济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对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经济现象有了更深的思考。

牛奶可乐经济学的读后感

牛奶可乐经济学的读后感

牛奶可乐经济学的读后感牛奶可乐经济学的读后感(精选13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牛奶可乐经济学的读后感(精选1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牛奶可乐经济学的读后感1今天,很快的读完了牛奶可乐经济学,就像书名所暗示给我们的,牛奶可乐,从牛奶可乐中提取一些经济学原理,让我们能以经济学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生活中的经济经济行为。

从在网上开始看电子书时,最先想到的还是张五常的卖桔者言了,这两本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通过生活中我们毫不留意的一些经济活动,从中能悟出许多经济学原理,这进一步证实了我们无论学习什么知识,我们都需要留意我们的生活,其实那些哲理及原理就蕴含着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需要去发现,需要去留意。

就像哲学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们要把我们的理论与生活实际相连接。

从生活中去获得一些理论知识,即便没有那么专业的术语,然后在实践中,也就是在生活中,我们继续去运用这些知识,这将对我们的生活中带来很多的便利,这也是我们的一笔财富。

牛奶可乐经济学是罗伯特·弗兰克的著作,其导语就是: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可乐却装在圆盒子里?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为什么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为什么大学教授说话语焉不详?用经济学家的眼睛看生活,如果你正在犹豫是否去商场的折扣卖场,如果你正在为买博物馆套票举棋不定,如果你正在为租婚纱还是买婚纱犯愁,如果你正在考虑换一份清闲的工作,如果……那么这本书中千奇百怪的例子,加上妙趣横生的分析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这就很吸引人,能引起我们的好奇心,况且,这也是源自于生活的,很贴近我们的生活,就让我们感受到,的确如此,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需要用经济学的思维去生活,去规划我们的未来。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对经济学能做什么,实际上也是从特定的角度,试图给予这个问题一个解释。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心得(通用10篇)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心得(通用10篇)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心得〔通用10篇〕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心得〔通用10篇〕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心得1这是我生平读到的第一本经济学著作,它和以往由晦涩的专业术语、复杂的数学公式堆砌成的书籍不同的是,此书主要从发生在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大事小事入手,透过这些小智慧,印象中高深莫测的经济学原理一一得到解密。

从未想过,一向让人避之不及的经济学著作,在作者独具一格的构思以及妙笔生花的描绘下,仿佛就在看故事书一样,生动有趣。

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为什么酒吧廉价的白开水收费,而本钱更高的花生米却收费?为什么全新的二手车要比新车廉价得多?为什么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为什么女模特要比男模特挣得多?乍一看,你以为你一不小心进了一个八卦论坛,可是随着一个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得到解密,你才发现,原来,这些被我们忽略的小细节背后隐藏了那么多有趣实用的经济学原理;原来,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贫瘠的思维一直未挖掘出来而已。

书名《牛奶可乐经济学》来于书中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牛奶盒子是方的,而可乐的瓶子是圆柱形的?通读本书后,你会发现,这个以为根本不需要考虑的问题,竟然用到了经济学原理。

拿储存本钱来说,软性饮料大多是直接就着容器喝的,所以圆柱形容器拿着更称手,抵消了它所带来的额外存储本钱。

而牛奶,大多数人不会就着盒子直接喝,所以它不大可能装在圆柱形容器里贩卖。

另外,可乐一般放在廉价的开放式货架上,牛奶那么需要放在冰柜里,耗电的同时进步了运营本钱,很显然方形容器比圆柱形容器更节约空间,而在经济学上,节约就意味着在侧面增加收益。

这么一说,是不是有种脑洞大开的感觉。

当然,有趣的还在后头,接下来,我们继续。

为什么酒吧清水卖4元,花生米是免费的?因为,对酒吧来说,酒是创造高收益的重要介体,假如用户喝水多,那么意味着对酒的需求降低了,整体收益也跟着走下坡路了。

当然,酒吧会绞尽脑汁解决问题的,于是,聪明的老板就会推出:本钱低廉的清水卖4元,本钱更高的花生米却免费。

牛奶可乐社会经济学的读后感范文(优选6篇)

牛奶可乐社会经济学的读后感范文(优选6篇)

牛奶可乐社会经济学的读后感范文(优选6篇)牛奶可乐社会经济学的读后感范文(优选6篇)品位完一本名篇后,你有什么样的汇总呢?必须写一篇读后感好好作纪录了。

究竟应怎样写读后感呢?下列是我为大伙儿搜集的牛奶可乐社会经济学的读后感范文,热烈欢迎阅读文章,期待大伙儿可以喜爱。

牛奶可乐社会经济学的阅读感想1第一次拿出《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是由于它奇葩的名字吸引住了我,牛奶可乐为什么会有社会经济学的大学问呢?打开文件目录,里边的难题也是使我对这部造成巨大地兴趣爱好,为什么打开电冰箱时,冷柜会亮,冷藏拒却不容易亮?为何牛乳装在方盒予里卖,可口可乐却装在圆玻璃瓶里卖?为何dvd和cd的规格一样大,但dvd包装盒子却比cd包装盒子要大很多?为何许多饭店都为饮品给予完全免费续杯?在表述这种各种各样的难题时,创作者约翰逊·唐纳德专家教授的见解显而易见有别于传统式的经济学书籍,他曾讲到“请不要急切去书里寻找回答。

这种日常生活的难题并不是公式计算和定义,他们并沒有规范准确的回答,每一个人都是有很有可能得出大量更有效的表述。

虽然,并不是每一个人全是经济师,但最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去思索,并把思索用以日常生活。

那样,大家每一个人,都能够变成一名博物馆经济师。

”当我们第一次见到这种难题,或许就如创作者常说急切去书里寻找回答,可当看了之后用社会经济学的视角去思索其他的难题时,却会发觉社会经济学早已渗入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过去我觉得社会经济学是一个深不可测的大学问,可当我们毫不在意它后,他便会变成我的一把利刃,此后独立思考又多了一种视角,这就是这本书带来我的一种感受。

牛奶可乐社会经济学的阅读感想2“农户以体力活从业辛勤耕耘,生意人以其审时观变从事贸易,工商业者因其精工巧技生产制造器材。

”这全世界没有人没有追求完美着“利”。

社会经济学是当代的一个单独课程,是有关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性的科学研究。

从1776年亞當·斯密的《国富论》逐渐奠基石,当代社会经济学经历了200很多年的发展趋势,早已有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经济学原理等诸多专业方向,并运用于各垂直行业,具体指导人们財富累积与造就。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1期待已久的假期已经开始,长达四十天的假期不愿随意挥霍,于是我漫无目的的走进书店,各色各样的书籍玲琅满目,让我无从下手。

最后我决定找一本关于我所学专业的金融经济类的书籍。

在热销类书籍中,我发现了它,我看到它卡通可爱的封面设计有点诧异,紧接着我看到了封面上有一些有趣的问题,比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为什么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为什么女模特要比男模特挣的钱多?为什么大学教授说话语焉不详......这些现象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但我们平时却缺乏思考,都不知道这样做是有什么样的原因。

带着对这些问题的兴趣,我开始了《牛奶可乐经济学》的阅读。

翻开书的封面,扉页上印着作者的简介,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罗伯特·弗兰克,博物经济学家,康奈尔大学约翰逊管理学院经济学和管理学教授,《纽约时报》“纽约现场”专栏特约评论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在康奈尔的课堂上通过与学生问答的方式,收集本书中所讲到的生活中的经济学问题。

他主张经济学应该是植根于经验和观察的社会科学,而不是以数学为核心的硬科学。

致力于把经济学从数学中解放出来,并为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提供无限的能量。

看到这我的好奇心更重了,很想用我这门外汉的思维看看这些现象的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经济效益。

在国外的高速路边上是有取款机的,那么能开车上高速路的人肯定不会是盲人对吧,但是取款机上的按键上却有盲文,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取款机的制造商要给普通街头取款机装配带盲文的按键,就索性全部制造成有盲文的按键。

因为所有的按键都制造成带盲文按键的成本要远比单独购买新的机器和组织新的生产线去制作盲文按键便宜。

这就是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益原则”。

书中很多例子都是用这个原则来解释的。

下面列举几个例子。

1、为什么牛奶要装在盒子里,可乐要装在圆的瓶子里?这个问题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会去留意它。

牛奶可乐经济学的读后感

牛奶可乐经济学的读后感

牛奶可乐经济学的读后感牛奶可乐经济学的读后感篇1《牛奶可乐经济学》走过的历程,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认识、亲近和运用经济学的历程!它让我们慢慢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去破解我们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

利用经济学原理,探讨亲身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模式中有趣的问题,持续引爆我们对经济学的渴望与希冀!我们可以把自己想到的经济现象写下来,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来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通过这些事例和解释来加深我们对经济学的理解,关注我们在现实中,司空见惯而又未注意到的现象。

书中介绍了微观经济学的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则。

围绕成本效益的原则和运用、核心供求定理、收入与贡献关系、商品生产、定价与竞争、公共资源、产权重要性、信息经济学、差异对经济行为的影响、行为经济学、经济学对社交关系市场的影响10个方面,提供丰富案例,加深对原理的理解。

让我们学会用经济学方式去思考身边的事物,理性地生活。

理论是灰色的,枯燥无味的,但从每天见到的现象入手,利用经济学系统的知识去解释,能让我们轻松、愉悦地掌握经济学深奥的原理。

这样,我们认识世界的水平提高了,决策才会更加理性!“教的少,学的多”,学习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把它写下来。

微观经济学,是纪念,更是新的开始!不要急于从书中寻找答案,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其实并没有标准和准确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

我们可以积极地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我想,这才是作者写下此书的初衷和想法吧。

牛奶可乐经济学的读后感篇2当我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还再三和同学确认,怀疑是不是自己听错了,“牛奶可乐”怎么会和“经济学”有关系?接触、阅读之后才发现,《牛奶可乐经济学》其实讲的就是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物,围绕这些事物所提出有趣的、常见而没有人思考过的问题,作者则用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其中潜藏的利益关系。

就举个例子:你有一张大歌星埃里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门票,但你不能转售。

而今晚另一大歌星鲍勃·迪伦也在开演唱会,门票是40$,当然你可以别的时间去看,可你的心理承受价格是50$。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一当我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还再三和同学确认,怀疑是不是自己听错了,“牛奶可乐”怎么会和“经济学”有关系?接触、阅读之后才发现,《牛奶可乐经济学》其实讲的就是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物,围绕这些事物所提出有趣的、常见而没有人思考过的问题,作者则用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其中潜藏的利益关系。

就举个例子:你有一张大歌星埃里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门票,但你不能转售。

而今晚另一大歌星鲍勃·迪伦也在开演唱会,门票是40$,当然你可以别的时间去看,可你的心理承受价格是50$。

换言之,如果迪伦的票价高过50$,你就不想看了。

除此之外,看两人的演出并无其他成本。

试问:你去看克莱普顿的机会成本是多少?作者是这样解释的:去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你就不能去看迪伦的;不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你就会错失对你来说价值50$的表演。

但同时,你也省下了买迪伦演唱会门票所需支付的40$。

所以,你不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你放弃的价值是50-40=10(美元)。

如果你觉得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至少值10$,那你就应该去看;要不然,就去看迪伦的演唱会。

这就是机会成本。

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可还是有很多人认为是40或50$。

倘若学生没花足够的时间在上面,没在不同的例子里反复演练,也就无法真正理解它。

通过这本妙趣横生的书,我很惊喜、很意外的看到了生活更深的层面,像我这样一个不爱思考的人,竟然能耐心看完一本关于经济学的书。

没错,经济学并不一定是枯燥的,它也可以是耐人寻味的。

相信越来越多人会认识到这一点,重视这一点。

也会有更多人会因此喜欢上经济学!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二这本书我是用两遍文字阅读模式+三遍语音解析模式+一遍手写笔记模式完成的,不得不说好久不看书的坏处就是,理解能力,总结分析能力都下降了。

不过好在如此模式之下我竟也有了几分自己的感悟了,接下来就简述一二。

首先还是要感谢作者罗伯特。

弗兰克,因为这本书的内容他都是用博物经济学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所以我几遍下来也算是理解了一些。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11篇)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11篇)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11篇)《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篇1《牛奶可乐经济学》很简洁,闻其名就可以知道这是一本与经济学有关的书籍,但大多数的人听到“经济学”这个词时,往往会感到头疼。

而当你读了《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时,你就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理解“经济学”,也会转变经济学在你心里的那个枯燥乏味的印象。

《牛奶可乐经济学》的罗伯特·弗兰克教授是美国康奈尔高校管理学院的教授。

弗兰克教授喜爱在自己的课堂上给同学布置“博物经济学作业”,罗伯特·弗兰克教授会在书中举出许多千姿百态的例子,让同学写小论文,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并以经济学的视角做出回答。

教授的这些基本原理简洁而又生动,很简单被人理解。

经过几年的积累,这些问题被收集成册,就成为此书的蓝本。

在本书的各个章节中,通过一系列通俗易懂的例子,向我们讲解并描述了生活中的经济学。

例如在讲解并描述产品设计中的经济学时,让我懂得了产品设计既要包含最符合消费者心愿的功能,又要满意卖方保持低价、便于竞争的需求,产品设计要实现二者的平衡。

产品设计的功能要符合本钱效益的原则。

还有讲解并描述的供求关系实践原则也让我尤为深刻。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举出了一个“为什么许多酒吧喝水要钱,却又供应免费的花生米?”这个例子很真实,免费花生米可以随便索要,而花生和酒是互补品,酒客花生吃的越多,从而点的酒就越多,因此,酒就可以给商家带来相对可观的利润率。

而水和酒又互为替代品,既然酒客吃花生米对水和酒有需求量,而酒吧买的水的价格相对较高,那酒客们为什么不买酒呢?这样何乐而不为呢?这些例子让我理解到了市场中的不少重要模式。

通过这些例子,我理解了“一价格定律”,也告知我任何试图利用富人情愿多花钱的想法的供应商,都会给竞争对手制造出直接的获利机会。

书中生动鲜亮的例子数不胜数,通过这些例子,转变了我之前那个以数学为核心的硬学科“经济学”的观点,让我知道了经济学应当是一门根植于阅历和观看的社会科学。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3篇】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3篇】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3篇】篇一: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作者:陈爱珠全书阐述了作者认为最基础最重要的两个经济学概念: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则。

机会成本是指为从事某活动而放弃其他事情的价值;成本效益原则意为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才值得这么做,它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

在谈到这些各色各样的博物经济学问题时,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的观点显然不同于传统经济学课堂的要求。

请不要急于去书中找寻答案。

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

虽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

这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博物经济学家。

例如为什么牛奶要装在盒子里,可乐要装在圆的瓶子里?这个问题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会去留意它。

《牛奶可乐经济学》回答:一是产品的差异导致,牛奶大多需要放入冰柜保鲜,如果是圆的,会降低冰柜的利用率;可乐不需保鲜,不存在这个问题。

二是圆形可乐适合拿在手上喝,而很少有人拿着牛奶盒子喝。

还有路边躺着一张貌似百元钞票的东西,要不要捡、罚款能不能制止迟到等问题。

没有公布答案时,估计许多人会心里没底不敢回答,但见到答案后,就会觉得原因竟这么简单。

所以弗兰克教授写这本书的一个出发点就是让读者感受到经济学离我们很近,贯穿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在经济学被广为诟病的当下,这本《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没有沉闷感觉,至少给我们一是它讲了个朴素的道理:经济学也没什么了不起。

现在经济学被一帮精英们越挖越深、越整越难了,没整它几十个看不懂的公式,没有成堆的术语创新还真成不了专家。

所以大家都怕了,不敢琢磨。

其实,就拿最低成本、最大产出这个原理来说,无非就是牛奶用方盒子装能节省点冰箱空间,可乐用圆瓶子拿在手里方便的道理而已,就是没有读过书的人都知道装箱子的时候放的东西能归置得整齐一些。

想起了理论来自于生活那句老话,多朴素的道理啊!在本书中看到许多生活中不谋而合的例子,又加深了我对它的许多认识。

最新读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专业21篇)

最新读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专业21篇)

最新读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专业21篇)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提高我们的阅读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以下是一些读者对于课外读物的真实感受和体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分享他们的感悟。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期待已久的假期已经开始,长达四十天的假期不愿随意挥霍,于是我漫无目的的走进书店,各色各样的书籍玲琅满目,让我无从下手。

最后我决定找一本关于我所学专业的金融经济类的书籍。

在热销类书籍中,我发现了它,我看到它卡通可爱的封面设计有点诧异,紧接着我看到了封面上有一些有趣的问题,比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为什么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为什么女模特要比男模特挣的钱多?为什么大学教授说话语焉不详......这些现象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但我们平时却缺乏思考,都不知道这样做是有什么样的原因。

带着对这些问题的兴趣,我开始了《牛奶可乐经济学》的阅读。

翻开书的封面,扉页上印着作者的简介,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罗伯特·弗兰克,博物经济学家,康奈尔大学约翰逊管理学院经济学和管理学教授,《纽约时报》“纽约现场”专栏特约评论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在康奈尔的课堂上通过与学生问答的方式,收集本书中所讲到的生活中的经济学问题。

他主张经济学应该是植根于经验和观察的社会科学,而不是以数学为核心的硬科学。

致力于把经济学从数学中解放出来,并为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提供无限的能量。

看到这我的好奇心更重了,很想用我这门外汉的思维看看这些现象的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经济效益。

在国外的高速路边上是有取款机的,那么能开车上高速路的人肯定不会是盲人对吧,但是取款机上的按键上却有盲文,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取款机的制造商要给普通街头取款机装配带盲文的按键,就索性全部制造成有盲文的按键。

因为所有的按键都制造成带盲文按键的成本要远比单独购买新的机器和组织新的生产线去制作盲文按键便宜。

读牛奶可乐经济学有感范文5篇

读牛奶可乐经济学有感范文5篇

读牛奶可乐经济学有感范文5篇读牛奶可乐经济学有感由康奈尔大学的教授罗伯特·弗兰克大师写的《牛奶可乐经济学》一书第一次让我感受到经济学如此有趣如此亲切!由大师写作而成的书是一本深入浅出类似于睡前读物或者适宜下午休憩的科普类读物。

它通俗易懂,把原本高高在上、书本数理式的、学院式的经济学,彻底变成我们随处可见、亲切可人的身边经济学。

“牛奶可乐”在本书中成为通俗代名词,它代表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而又未注意到的现象。

比如:为什么牛奶的盒子是方的,可乐瓶子是圆的;为什么酒吧中不值钱的水要收费而花生米却免费;为什么饮料可以免费续杯等等问题。

但是阅读完每一个章节的提问后就会明白这些我既定的思维里认为理所应当的现象,居然都可以在经济学的角度得到合理的解释。

本书实在是神奇、不可思议。

本书每一章前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是作者循循善诱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生活中经典的小例子。

其中给我印象深刻又简单易懂的例子有两个。

一个是有些酒吧一杯清水卖四块钱,但免费的咸花生却可随意索要。

花生的生产成本肯定比水高,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理解这种做法的关键在于搞明白水和咸花生对这些酒吧的核心产品--酒精饮料的需求量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花生和酒是互补的。

酒客花生吃得越多,要点的酒类也就越多。

既然花生相对便宜,而每一种酒精饮料又都能带来可观的利润率,那么,免费供应花生能提高酒吧的利润。

反之,水和酒是矛盾的。

酒客水喝得越多,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少了。

所以,即便水相对廉价,酒吧还是要给它定个高价,打消顾客的消费积极性。

另一个例子也同样是简单有趣的。

为什么最畅销的书常常打折销售,而最热门的电影却不打折?因为对电影院来说,最稀缺的资源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座位。

大受欢迎的电影即使不打折也会满座,出于收益最大化的考虑,电影院有理由不给票价打折。

但是书不一样,如果预见到哪些产品更热门,卖家往往可以提前准备好充足的库存。

卖家给书打折以促进销量,是更有利的做法。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心得500字大全7篇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心得500字大全7篇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心得500字大全7篇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心得500字精选篇1我爱喝的饮料不少,有刺激的可乐,有酸酸的橘子水,有爽口的尖叫,有甜津津的鲜橙多……但我最爱喝的还是那美味可口的牛奶。

“牛奶的营养可丰富啦!它含有钾、碘、锌、钙、全蛋白等许多有利于生长发育的营养。

多喝牛奶不但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美容……”听了妈妈的这些话,我对那白白的、浓浓的牛奶产生了喜爱之情,而且百喝不厌,越喝越有味道,越喝越有感情。

我最喜欢喝的是蒙牛纯牛奶。

它的味道微甜微甜的,喝起来爽爽的。

每天早晚喝牛奶时,我都是慢慢地喝,细细地品,完全把喝牛奶当成一种享受。

喝完牛奶后,口齿留香,让我回味无穷。

就这样,我日日喝,月月喝,年年喝。

天长日久,在牛奶的滋养下,我的皮肤长得白白净净的,样子长得漂漂亮亮的,成了班上人见人爱的小精灵。

正因为我喜欢喝牛奶,所以我的身体棒棒的,很少“光顾”医院,还为家里节约了一笔费用呢!正因为我喜欢喝牛奶,所以我的耐力特别强,在学校交叉绳比赛中,还获得了第一名呢!正因为我喜欢喝牛奶,所以上课时的精力特别旺盛,还成了班上的课堂明星呢……“可爱”的牛奶给我带来了种种好处,所以,我常常说:“牛奶牛奶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心得500字精选篇2第一次拿起这本书,是因为它奇怪的名字吸引了我,牛奶可乐怎么会有经济学的学问呢?翻开目录,里面的问题更是使我对这本产生极大地兴趣,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冷冻拒却不会亮?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予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为什么DVD和CD的尺寸一样大,但DVD包装盒却比CD包装盒要大得多?为什么很多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在解释这些各色各样的问题时,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的观点显然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学书籍,他曾说道“请不要急于去书中找寻答案。

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

虽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心得汇总《牛奶可乐经济学》,原名叫做《经济博物学家:破解日常生活的密码》。

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教的微观经济学入门课程每年都会吸引6000多名学生,他布置过这样的书面作业:“利用经济学原理,探讨你亲身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模式中的有趣问题。

文章里面不要掺杂复杂的技术,要假设你是在给一个从没上过经济学课的亲戚讲故事。

”下面是为您收集的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心得,欢迎阅读!首先提醒大家一下,这个书电驴有下的,没必要买的。

看完全书后对一下三点深有体会。

一、个人的回报只取决于绝对绩效。

但事实上,生活中大多数事情都是以相对位置定高下的。

美国法律禁止成年人自愿义务加班、封杀超瘦模特以及强制规定儿童入学年龄都是为了防止这样的恶性军备竞赛。

这让我想到了国内可怜的莘莘学子。

本来人人都不进行所谓的“培优”是很好的,结果班上有一个人去培优了,第二个第三个人觉得自己相对就落后,也就必须去培优,周而复始,所有的小朋友都把自己的课余时间放在了培优上了。

尽管某些开明的家长认为这样是不好的,但迫于现实压力,仍然只有送自己的孩子去培优。

结果就造成了这样的恶性循环,人人为了不落后都要去培优。

设想如果所有的人都不培优,考试对大家来说仍然是公平的,考的就是大家共用相同的学习时间,即上课时间的效率。

但就因为少数人打破了这个平衡,逼迫所有人都陷入这个圈子里。

据说国家已经开始禁止小学生课外补习,但我5年级的弟弟一到周末仍然疲于奔命。

二、“回归平均”理论任何人和集体在达到不正常的成绩(无论好坏)后,就会回归自己的平均水平。

这就产生了一个奇妙的效应,让人们误认为批评比表扬有用。

当一个人发挥超常而得到表扬后,依照客观规律他的表现会回归自己的正常水平,在外人看来即退步了,会让人产生表扬让其骄傲退步的假象。

而另一方面,一个人在发挥失常且得到批评后,根据“回归平均”其成绩会上升至正常水平,让人产生批评使其进步的假象。

也就是说,批评和表扬并不对成绩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当然对那些情绪化较强容易受影响的人除外,而真正起作用的仍然是客观规律。

例如在一支球队表现很差的时候,老板若利马解雇教练,随即而来的成绩上升只是客观规律,并不一定是新换的教练有多强,也许原来的教练这个时候带队能取的成绩更好。

安切洛蒂就是个例子,换做其他的队伍,当初冠军杯被惊天翻盘后他早就被解雇了。

可是贝卢斯科尼把他留下来了,也就等来了又一座冠军杯。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例子都这样,比如今年的托特纳姆热刺要是没换教练估计就真的挂了。

三、独立音乐发展“为什么独立音乐人,尤其是那些最有天赋的,偏爱音乐共享程序,而已经成名的艺人则往往反感这些程序?”答案显而易见。

已成名艺人往往能通过卖CD获得极大的利润,所以他们当然对下载及其反对。

而反观独立音乐人,他们没有大量的粉丝,并不期待通过CD的销售额获得大量的提成。

因此对独立音乐人来说,“成名”远远比“赚钱”重要,因为唯有“成名”才能让他们“赚大钱”。

当他们成名后,即使他们的歌曲仍然在被下载,但CD的销售量因为那些死忠的歌迷却在上升。

正是这样一个非法的流通渠道,促使了这些独立音乐人的走红。

没人会愿意买一张自己从来没在电视上听过也没看过宣传的CD,但正是网络大大的普及了他们的流行度,也随即建立了一个个小众圈子。

而流行歌手则相反。

因为他们的歌迷往往都是盲从性很高的小朋友,他们听蔡依林的同时也会听SHE、杨丞琳、王心凌、潘玮柏、吴克群、王力宏。

要他们花钱把每个人的CD都收集显然不太现实,而且对他们来说音乐只是快餐,吃一口爽一下就好,没必要保存,因而许多这样的粉丝从来都不会买CD的,流行歌手的销售量仍然需要他们的死忠粉丝来维持。

陈绮贞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我已经不记得自己是什么时候第一次听到她的歌,但我确定是在网上。

她的作品就这样在网上一传十、十传百的流行开了。

在毫无任何宣传的情况下,唱片销量让主流歌手汗颜。

早期专辑一张难求,甚至连早期的图文写真集已经在网上卖到了800块一本。

演唱会更是爆满,encore的时间都够人家再开一场了。

小众、小资、文艺的陈绮贞就这样轻而易举的培养了一大批死忠,他们就像我一样,也许硬盘里有下载过的歌曲,但仍然会到唱片行把与她有关的一切东西扫荡一空。

我想这就是音乐涵养的厉害,陈绮贞永远不需要像主流歌手一样站出来对着歌迷大喊“打击盗版”,当一个人的作品到达一定境界的时候,我们歌迷是不愿意下载或买盗版的,虽然现在回忆起来如果没有下载我也许都不认识陈绮贞这个人。

“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为什么很多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花生米?”“为什么女装的扣子在左边,男装的扣子却总是在右边?”。

在支部开展的"三个一"读书活动中,我读到了《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有些在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例被其巧妙的引用来阐明那些乏味、枯燥的经济学原理,使我不由的对该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牛奶可乐经济学》原名叫做《经济博物学家:破解日常生活的密码》,书中提出了100多个问题,全部于日常生活经验,涉及产品设计、供求分析、人际关系、职场风云等等各个方面。

书中提出的问题千奇百怪,分析工具却相当简单,全书阐述了作者认为最基础、最重要的两个经济学概念: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则。

机会成本是指为从事某活动而放弃其他事情的价值;成本效益原则意为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才值得这么做,它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

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说:“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

”这也许正是此书的魅力所在。

所有的事物,如果你从理论层面去解读,就会让事情变得复杂化,而你运用人们熟知的事例去理解说明,就会让人一目了然。

就如同与人沟通时,要让对方理解我们所表达意思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使用对方熟悉的事物来举例。

比如在统计工作交流中,如果单纯的给企业人员解释报表中指标含义,由于每个单位具体情况不同,个人理解也有差异,很难让企业人员正确掌握。

假如我们针对每个单位的特殊性做出解释,或是利用常见的情况举例,对方理解起来就会容易许多,我们的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生活中多问几个“为什么”,能增强我们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理论实践,又指导实践。

生活中许多的小例子都可以用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理解释清楚。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处理的技巧方式也不尽相同,要想全面的自如应付,就必须对本行业的原理有深刻的理解和透彻的领悟。

学习领悟原理的过程,就是将书本知识转化成自身能力的过程。

悟出了原理的同时也就提升了自我的水平和能力。

当我们在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可能往往会被问题的表象所蒙蔽,其实抽丝剥茧,拨开云雾看本质,情况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

让我们随时都处于思考与收获之中,不仅对我们的工作有帮助,更能优化我们的生活!看到书名就直觉是一本“投我所好”的书,因为“牛奶”与“可乐”皆是我生命不可缺少的好东东。

看完之后,确实大感过瘾,上瘾之处如下,愿与各位共享:1.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多问一个为什么,也许期间就有大文章。

比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而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为什么女士衣服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为什么酒吧里白开水比花生卖得更贵?”这些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可是却少有人再深一层去追根溯源,作者引用这些例子来印证他的诸多“折扣经济学”、“机会成本”等概念,那么我们其实从同样的现象中可以找到其他学科领域的根源。

例如,作者提到女士服装的扣子设计时,究其原因是历史上英国宫廷的服装都很繁杂,而女士的衣服多由仆人动手穿戴,而男士需要自己解决,所以如此设计。

久而久之,约定俗成。

那么,在如今追求混搭、崇拜中性的时代,是不是把女装设计成右排扣子,也会非常流行呢?消费者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历史的东西在一定时期内也就可以颠覆了;2.激发人的思考兴趣:除了非常严肃的学科根源探究之外,其实这本书一个很有意义的作用就是激发你碰到什么现象都会反问一句: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能找到答案,也许不能,也许找到的就是你自己的“*式答案”,这种思考的习惯与兴趣是难能可贵的;3.从B2C到C2B:书中多数是从企业如何追逐利润、如何控制成本的角度来探讨各种经济及生活现象;不过从消费者研究的角度来说,我们更需要从消费者的心理变化——企业顺应这个变化——相应的营销策略这样的思路来考虑,因为通常情况下,我们服务的客户在营销战术上的经验比我们更丰富,但他们缺乏的是对消费者的洞察、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前瞻性的趋势变革,所以,作为市场研究人员,我们可以从书中的例子用“倒推”的思路想一想,企业为什么会推出这样的折扣方式或定价方式,迎合的是消费者的哪种心理需求,当我们找到根源后,对应到某种心理需求,我们可以为客户提供“有建设性”的策略建议;4.举例的方式,生动且形象,报告的表现形式也应如此:整本书读下来,不会觉得晦涩,彻底打消了“经济学”这座大山造成的心理障碍,这也是作者挥舞的大旗誓“将通俗进行到底”的决心。

其实,调研报告的生硬与“大学教授的语焉不详”、“经济学中图表充斥”同理,尤其在为客户解决特定问题的商业调研中,客户要的并不是一本高深的教材,而是生动的原貌展现与易读性强的“工具书”,那么我们也不妨讲报告写得灵趣一点、诙谐一点、津津有味一点,我想,只要问题解决了,我们的客户不会而降低对我们的专业性的认可,反而会在他们的头脑中有一种这样的标签:零点的东西好用又好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