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观经济学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就业前景是每个踏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所关注的,历来都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青年的就业形势尤为严峻。
回顾西方经济学主要的就业理论,再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深化认识,进而寻求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矛盾的有效途径。
一、引言近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经济的高增长没有带来高就业,相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因此日趋严峻。
最近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就业增长却相对缓慢,每年有数百万的毕业生涌向社会,中国目前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存在大量的大学、大专毕业生面临就业选择,甚至毕业就失业的境况。
可以说,中国的就业压力很大,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就业问题也成为当代大学生最关注的焦点。
因此,面对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我们应放宽视野,立足基本国情,充分借鉴西方经济学中有关就业理论研究的成果,解决就业问题,不仅缓解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缓解了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状。
二、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一)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供求理论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其基本内涵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则供求均衡;如果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属于卖方市场,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供给方;反之,若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商品滞销,属于买方市场,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需求方。
众所周知,大学毕业生是劳动力的主要组成部分,自然不能摆脱这种供求失衡的影响。
高等院校是毕业生的供给方,用人单位则是毕业生的需求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供求均衡;如果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大学生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供不应求,用人单位没有选择余地;如果供给量大与需求量,用人单位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大学毕业生不再是紧缺商品,供大于求。
如果,市场上出现前两种情况,不存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但如果出现最后一种情况,必将出现就业难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的微观经济学分析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的微观经济学分析与对策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微观经济学分析(一)供给角度分析1.供求关系。
根据劳动市场理论,如果劳动力市场的供给量超过了需求量,就会造成大量的劳动力资源闲置。
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49万人,创历史新高,大学生的供给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场的需求量,使得大学生的竞争力日趋激烈,就业状况日益严峻。
再加上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很多企业开始倒闭和裁员,使得本已紧张的就业形势更加的严峻。
2.工资影响。
根据市场供求理论,工资水平的上升或者下降与劳动力这种商品供求关系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当市场上的劳动力越多时,工资水平则会越低。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数量已经趋于饱和状态,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的价值相应的变得较低。
3.偏好影响。
当偏好主要是指供求双方提供工作的期望,前我国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处于双向选择,双方都有权利选择或拒绝对方,例如大学生在考虑一份工作时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工作水平、工作环境、晋升空间等都会成为他们就职的因素,如果有一项不符合他们的期望,就可能拒绝就业。
用人单位也会对应聘的学生进行考虑,如果学生的各项素质不符合他们的工作岗位需求,同样也会拒之门外。
(二)从成本和收益角度分析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无论是大学生还是用人单位在选择对方时都会考虑成本和收益,就用人单位而言,他们主要总是希望给大学生最低工资,而希望他们能够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
因此在面对一个能力较低又缺乏工作经验的高校毕业生和一个经验丰富工作能力较高但是学历较低的求职者来说,他们往往喜欢聘用后者,这样他们一旦被聘用就会选择立即上岗,不仅立马给企业带来效益,而且还会给企业节省大量的培训成本。
就大学生而言,他们往往在高校需要接受3-4年的高等教育,共需要花费5万左右,这其中还不包括这3-4年的机会成本,因此他们希望毕业后能够寻找一份薪水比较高的工作,从而能够将在大学期间的成本尽快的收回来,因此他们对工作的期望,往往都比较高,当一份工作与他们的心里的期望较大时,他们往往会拒绝就业。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强佰摘要:在当今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有竞争力的情况下,大学生遇到的就业问题已成为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是影响社会和谐和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
其普遍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有关人士的深入研究。
本文笔者从经济学角度出发,从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大学生自身素质和就业观念角度探寻就业难的原因,也从营造高效的就业市场环境提出了几点拙见。
关键词:经济学;大学生;就业问题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大学生就业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大学生就业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整体转变,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也发生了转变,在这种变化中,就业环境即影响就业的各种因素的改变,对我国的大学生就业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下面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1.1产业结构不协调首先,产业结构失衡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性制约因素。
我国三大产业发展不平衡,其中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而在第三产业内部,高层次的生产服务业比重低,而生活服务业比例较高,因此,难以吸收更多的高端人才,从而导致大学生作为社会高端人才而难以就业的严峻问题。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出同样的经济增长率条件下第三产业的比重越大,创造的高端就业岗位就会越多。
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第三产业以制造业和传统的服务业为主,这种产业结构失衡反应劳动力需求结构上,就是知识型服务业岗位需求相对不足,但是对普通劳动者岗位却产生了旺盛的需求,这是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与大学生就业相匹配的知识型服务业诸如银行、保险、商业、外贸、旅游、电信、运输、会计、审计、法律等服务贸易型领域由于对外开放较晚,发展相对较慢。
导致其产业结构所对应的人才需求状况,就是低端岗位需求旺盛,即对普通劳动者的需求量大,而对高端人才大学生的需求相对较小。
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及解决策略
府可 以对其进行改革 , 淡化各单位对 户籍 的歧视与不平等待遇。 3 . 大学生应认清形势 , 适 当改变就业观 如今大学生所处地位尴尬 ,某些 大学 生仍 然存在认为 自己 是社会精 英 的现 象 , 因此在搜 寻工 作 的时候 , 高不 成低不就 , 不 愿意去基层单位锻炼 自己 , 又无法再科技发达 的领地站住脚。大 学毕业生可 以适 当的转 变思维 , 因为在很多小城市 、 乡镇急需人 才, 有很多的职位可 以挑选 , 还有很 多规模 较小的私营企业存 在 大量用人 的需求 。大学 生可以适 当的改变就业 观 ,先去基层做 起, 锻炼 自己, 挖掘潜 能 , 毕竟是金子到 哪里都会发光 的 , 积 累经 验, 脚踏实地地从基础做起 , 可 以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 。 将眼光适 当放低一些 , 毕竟找不到工作总 比工 作稍差一点好 。 其次 , 大学 生可 以 自主创业 , 依靠 自身实力打 拼 , 自己解 决 就业 问题 , 毕业生可 以看准商机 , 发挥 自己的专业 特长 , 与其他 大学生一起走 自主创业 的道路 ,这样不仅 在解 决 自己就业 问题 的同时 , 也 为社会 的职位少做 出了 自己的贡献 , 提供更多 职位 、 使得更多人有就业 机会 。
于求 , 会使得商 品停滞 , 积压 , 很 久都卖 不 出去 , 甚 至降价卖 出 , 收人数等 等 , 全面为面 向社会 、 面 向市场办学。 同时给学生提供 学校可以专 导 致亏本 , 公 司倒 闭破 产 ; 如果是 商品 的供 给量小 于需求量 , 就 更多 的机会锻炼 自己。在领导学生走 向社会 化之前 , 是 供不应求 , 商品 紧俏 , 在市场 中起主导作 用 的是 供应方 , 需求 门开一 门课程 引导学生 找工 作。学校也可以设 立专 门的快捷 信 息平 台 , 为学生提供 准确可靠 的劳动力市 场信 息 , 供求关 系 , 便 方没有选择 的余 地。 于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 , 及时找到工作 , 而不成为闲置资源。 2 . 中国高等教育 的需求 与供 给 从需求 角度看 , 因为大学生对工资要 求较高 , 而社会更多 的 需求 的是廉 价的劳动力 , 这样对大学生 的需求量就很小。可以根 据需求 法则 的影 响, 假设其他 的条件都不 变 , 则商 品的需求量与 价 格之 间成 反 比变 动 , 社会所需 要 的大 学生 , 即劳 动力 , 是一种 商品, 其价格 可以类似为工资 , 需求量会 随着商 品本身价格 的增 加 而减 少。其次 , 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急需要 高端的专业性 强 的精英 人才 , 大学生显然还欠缺一些 , 也导致社会对 大学生 的 需求量很 小 。再者 , 企业往往都需要一些 经验丰富 、 老成持重 的 人才 , 而 刚毕业 的大学生又不符合这一点 了 , 使得企业 对大学生 的需要量不大 。 从供给角度看 , 1 9 9 9 年 以前高考制度未改革 , 高校招 录的大 学生不 多 , 自1 9 9 9 年 以后 , 各大高校都扩展 , 使得 大学生人数猛 增, 导致供 给量 大于需求量 , 一 部分大学生找不 到工作而这部分 劳动力也暂 且 闲置下来 了 , 随着不断扩展 的大学生毕业之后 , 就 有越来越 多的劳动力被 闲置 , 供给量远远 大于需求量 了 , 即出现
大学生就业难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就业质量:部分大学生 就业质量不高,存在工 作不稳定、收入偏低等
问题
就业地区分布
大学生就业地区主 要集中在大城市和 经济发展较快的地 区
东部沿海地区是大 学生就业的主要区 域,中部和西部地 区相对较少
一线城市如北京、 上海、广州、深圳 等是大学生就业的 首选之地
大学生在二线、三 线城市以及农村地 区的就业比例逐渐 增加
机遇:大学生应积极适应市场需求,提高 自身技能和素质,抓住新兴行业的就业机 会,实现个人职业发展。
挑战:新兴行业的发展也带来了竞争加剧, 大学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以应对 市场的变化。
建议: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大学生就业 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职 业培训,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 求和实现就业。
添加文档副标题
大学生就业难的微观 经济学分析
汇报人:
目录
01 大 学 生 就 业 现 状
02 大 学 生 就 业 难 的 原 因
03 微 观 经 济 学 分 析
04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 策
05 大 学 生 就 业 的 未 来 展 望
01
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率
202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数量:1076万 2022年大学生就业率:33%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经济形势下行、企业需求减少、高校扩招等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挑战: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质量下降、就业压力增大等
05
大学生就业的未来展望
产业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的 积极影响:随着产业结构的优 化升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 发展将创造更多适合大学生的
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质量。来自产业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的挑战: 产业结构调整可能导致传统产业缩减, 部分大学生面临转行或失业的风险。
就西方经济学谈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就西方经济学谈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学院:外国语学院学号:09124212姓名:贾国娟近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经济的高增长没有带来高就业。
一般而言,一定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增长也是一定的,然而我国的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却不是很明显。
中国目前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存在大量的大学、大专毕业生面临就业选择,甚至毕业即失业的境况。
可以说,中国的就业压力很大,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局部就业供给不足,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分析1.自愿性失业在西方经济学中,失业分为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
自愿性失业是一种不满足于已有的工作机会而继续寻找工作的失业现象。
非自愿性失业是指任何工作机会都会接受仍不能找到工作。
目前大学毕业生失业基本上属于被迫的自愿性失业。
大学生不接受现有的工作机会,是由于高校毕业生对工资水平和工作岗位不甚满意,毕业生的期望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实际收入存在较大差距,且在其工资中体现不出大学生上大学这种人力资本投资的补偿性工资差别。
毕业生期望的工作岗位与用人单位实际提供的岗位存在错位现象。
(1)期望工资过高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
大学生的期望工资比较高,可以通过对大学生上大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来解释。
大学生上大学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
现在一个本科生,每年人力资本投入,包括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和其他相关费用约为1万元,四年的人力资本投入至少要达到4万元左右,这是直接成本。
按高中毕业就业的年收入1万元计,大学生上大学的机会成本为4万元。
因此,大学生上大学的总成本约为8万元。
大学生上大学的收益以大学生就业时年龄24岁、工作到60岁来计算,与未上大学的同龄人相比较,如果大学生的月工资收入不比同龄人多200元以上,就无法回收人力资本投资。
从心理上说,他们也不愿意接受自己接受了高等教育而得到的薪酬和未接受高等教育的同学差不多的事实。
在经济学理论下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在经济学理论下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在经济学理论下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摘要:当下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大学生就业体制市场化改革和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多重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已从个人问题、家庭问题、学校问题上升为一个政府乃至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主要从经济学角度就我国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产业结构、社会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自身方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经济学一、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开始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过快,超过了经济社会的承载力,也让老百姓支付了巨额的教育成本,政府在高等教育的配套设施、制度建设、法制保障等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
另一方面,高校存在制度惰性,自身缺乏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主动权、主动性同时也面临诸多的改革障碍,改革的余地狭小。
面对日益复杂的就业市场,高效生产出的很多“产品”一大学生与市场需求脱节。
在这种急速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供过于求,教育质量下降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急剧变化,原来大学生作为稀缺资源所具备的市场优势不复存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出现困难。
目前,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本来就大,而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三峰叠加”的态势。
中国劳动力需求现状是供大于求,而这个总体格局并没有改变就业压力持续加大、就业问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更加严峻。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理论1.劳动力供给与厂商使用劳动要素理论厂商使用劳动力要素的原则以使其利润达到最大化为原则,即使所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和相应的边际利益相等。
在西方经济学中,劳动力要素的供给与其他要素的供给有着显著的不同,当工资的提高使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便会更加珍惜闲暇。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经济学分析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经济学分析【摘要】国家目前就业状况进入相对困难的时期,就业形势日趋严重。
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分析,提出有利于降低大学生就业成本,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为我国政府、高校及大学生本人解决现阶段及未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现实和理论方面的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劳动力市场;就业成本;供给;需求在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进入大众化和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多重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否能成功就业,它也承载着每个家庭的希望与未来。
这已经成为不光个人、家庭、学校关心的问题,且上升为政府、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
1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总量矛盾与大学生的自愿性失业并存。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转型期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连年走低。
1.1 大学生就业“难”的宏观原因:供需矛盾1.1.1 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供需矛盾“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更为严重的是我国还因为我国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发展贡献不足,引起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了对大学生的白领岗位需求不足。
我国处于产业链分工的低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比重较高,第三产业不够发达,一般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可达60%左右,而我国第三产业比重现在只占gdp的30%左右,导致像高科技、金融、法律、理财等中高档的服务岗位需求不够。
1.1.2 区域经济、劳动力市场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供需矛盾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
调查显示,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比率达50% ,仅有30% 和20%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
这还是因为近年沿海大城市的生活成本上涨引发今年“逃离北上广”后的调查结果。
就业机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比内地欠发达地区多,以致大学生们养成“孔雀东南飞”的就业惯性思维,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所急需的专业人才得不到充分的满足。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学号:2008026423 姓名:王倩摘要:大学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于创造性的群体。
许多父母把毕生积蓄投入子女教育,冀望子女能够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好点的工作。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也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统一分配逐步转变为就业市场调节下的自主择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时就凸显出来,成为全社会密切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劳动力供求失衡引言: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各高校的录取人数不断创下新高。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
随着1999年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大学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我国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呈下降趋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逐步被市场经济取代,大学生似乎一夜之间成了“折翼天使”,每年有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走上就业市场化之路,也就是说大学毕业生将通过人才市场、就业市场来调节、配置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日益凸显出来了,尤其是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和供需比呈下降趋势,就业问题成为当代许多大学生最关心,也最迷茫的问题。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一)供求失衡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供求理论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其基本内涵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供求均衡;如果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商品紧俏,是卖方市场,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供给方,需求方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商品滞销,是买方市场,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需求方,没有供给方选择的余地。
大学毕业生是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是商品,大学毕业生也是商品。
高等院校是大学毕业生的供给方,用人单位是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方。
从经济学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目录目录 (I)摘要 (II)1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1)1.1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 (1)1.2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特征 (1)1.2.1难在初次就业率越来越低 (1)1.2.2 难在毕业生工作不稳定 (2)1.2.3难在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2)1.2.4难在高职专科生的就业 (2)2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3)2.1总体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 (3)2.2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性矛盾。
(3)2.3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下降 (4)2.4大学生人力资本产权未得到充分保障 (4)2.5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对就业吸纳能力有差异 (4)2.6大学生自愿失业是理性选择 (5)3从经济学角度探析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策略 (5)3.1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 (5)3.2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就业结构,增加就业数量。
(5)3.3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6)3.4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实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6)3.5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竞争力。
(6)4结语 (6)参考文献 (8)从经济学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摘要: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日趋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本文综合各方观点,从经济学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性质进行了分析,以期望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体现在总体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与结构性失衡、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的差异、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对就业吸纳能力差异以及大学生的自愿失业选择等,并且从经济学角度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策略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经济学分析对策Abstract:The university began to expand employing since 1999 in our country, the problem of university student in employment was becoming serious day by day, the rate of graduate's first employment allows of no optimism, which have received the general concerns of the various circles of society. This thesis synthesizes the views of each side in the society, and has analyzed the properti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question in terms of economics, so as to expecte to form a relatively dear upstanding for the problem about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Looking from the viewpoint of economics, it is reflected on these five pochts. First, the unbalanced rela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overall market of labor; Second, the high-education is in short of effective support and it has an unbalanced structure; third, the different incoming rate between investment and expectation of the high-education; forth, the employing elasticity of economic increscent is in view of the competent difference of employing and the choice of the college student who wants to be out os job, etc…… Moreover, this paper would expound the strategy that how to due with the difficulty of finding job for college student, from the economic view.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Low employment; Analyses of economic; Countermeasures我国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学生人数不断攀升,中国高等教育已开始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论文题目: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分析内容提要:大学生就业难几乎是所有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及普及化的国家和地区所面临的共同课题,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之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凸显出来。
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失业的现状及趋势,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出发,着眼于分析其中的经济原因,即从经济学角度中的供给和需求矛盾来分析,本文最后针对原因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本文认为,形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的供给、需求和就业体制三个方面。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高校需树立与市场接轨的办学理念和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大学生自身需用社会所需的就业技能和理念武装自己,同时需要动员政府和用人单位等多方面的资源,协同努力。
关键词: 大学生现状及趋势;原因;对策;就业指导目录我国高校毕业生失业的现状及趋势 (3)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4)(一)供给方面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4)1. 劳动力供给中量的变化 (4)2. 劳动力供给中质的变化 (4)3. 供给中择业观念的偏差 (5)(二)需求方面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5)1. 劳动力需求中量的变化 (6)2. 劳动力需求中质的矛盾 (6)(三)就业体制方面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6)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需要社会多方协同努力 (7)1. 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7)2. 高校要强化内部教育改革 (7)3. 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8)4. 用人单位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要积极作为 (9)参考文献 (9)正文大学生就业困难是客观存在的。
2011年全国将有66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比2010年增加约30万。
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6% 以内。
由此可见高校毕业生不可能都安排,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并不能完全归结为大学扩招,扩招对提高整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非常必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一系列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首当其冲是毕业生的就业和失业问题。
从经济学视角看大学生就业难 从经济学上看
从经济学视角看大学生就业难从经济学上看,要就业,就必须要有就业需求和就业供给两方面。
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的均衡点就是就业量。
学校,学生只是供给方,市场是需求方。
先看供给。
从量上看,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可以说“供应量”是有保证的。
从质上看,就比较复杂了。
说毕业生质量下降既不合逻辑,又没有事实依据。
社会的发展,教育投资力度加大而学生质量越来越差,不符合知识的发展路径:知识的积累只会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
说质量下降是站不住脚的。
其实真正的问题是,我们的教育没有培养出适合“市场的毕业生”。
目前,各个大学都奉行精英教育的理念,设置的专业理论性的偏多,实用性的偏少。
说白了,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大师,而不是工作者!孔夫子能不能在今天的就业市场找到合适的工作,也是个未知数。
培养大师,我们需要,培养工作者,我们也需要。
但培养工作者的土壤又有多少呢?单一的教育体制是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
大学的名气,教育经费的多少与学校有多少院士,有多少个知名学者,发表了多少论文联系在一起。
学校这样设置专业,也是最理性的选择!如果我们有另一种“大学”,只培养适合市场的工作者,其办学的好坏只以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而论,在“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部分大学培养重量级大师,部分大学培养适合人才,这才是教育的全面性之体现。
再看需求。
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的就业机会越多。
机器的使用,也有同样的作用。
南方经济发展快,机器使用率高,就业机会多,这一点从下海潮和南下打工潮得到证实。
所以宏观上就业机会在增加。
但看看需求主体的情况,就可以知道微观上,大学生就业的机会没有多大增加,甚至在相对减少。
就业需求的主体主要有三个:政府,企业,自己创业。
市场的风险,社会经验的缺乏,自己创业对毕业生就业的吸纳微乎其微。
编制的减缩,政府职能的要求,政府的人员本身就很多,吸纳就业的能力非常有限。
而且,函授,在职等教育市场的存在,使得那些有关系的人,大可以在上大学前先占个位置,再或函授或在职,混个文凭,虽然有的连自己上的大学那里都不知道。
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难
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分析问题-------大学生就业难1、需求方面分析1.需求法则的影响,假设其他的条件不变,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工资是其中一个决定作用的因素。
我国的产业格局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决定了企业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很大,对工资水平要求较高的大学生的需求不大;我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急需要的高端的专业对口的精英,但刚毕业的大学生普遍不能达到这种要求,这种现状决定,社会对刚毕业的大学生需求不大。
2.企业对劳动的需求主要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如果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大于工资,劳动的需求就会增加;相反,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小于工资,劳动的需求就会减少。
企业往往要求员工有团队协作意识,熟悉工作坏境,有一定处理问题的经验等,而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心智上的不成熟,经验不足等特点,导致其劳动的边际生产力较低,导致企业对毕业大学生的需求不大。
2、从供给的角度分析1、供求平衡。
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各高校的录取人数不断创下新高。
随着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大学生总数越来越多,导致供给量大于需求量。
2、劳动的供给。
劳动的高级主要取决于劳动成本,而成本包括实际成本与心理成本。
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受过系统的训练,同时,大学生的就业观的影响很大,大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收低的就业现状,所以大学生不论实际成本与心理成本都是很高的。
3、替代效用与收入效应。
假如每一个劳动者只能在工作与闲暇之间进行选择,由于工作与闲暇都能带来效用,即增加幸福。
劳动者选择的原则是效用最大化,劳动者能把多少时间用于闲暇,主要考虑闲暇的机会成本——小时工资率。
当工资上升时,劳动供给就会增加,当然其中又包含着两个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工资率提高劳动的供给增加;相反,当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时,工资率提高劳动的供给减少。
假如在影响劳动者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我国只要增加工资就能增加劳动力的供给,我国劳动力总量很大,结构不合理,各大城市出现民工荒,大学生出现就业难。
经济学论文-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供求分析
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供求分析通过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学习,我将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供求关系。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一)、2013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
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
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3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13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13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困难。
(二)、在微观经济学中,把需求中的商品比作大学生,而消费者就是企业家。
影响大学生需求的因素很多,比如大学生本身,从微观经济学中来说,商品本身的价格。
一般来说,需求量随着大学生本身的要求工资增加而减少,说明低廉的劳动力需求量较多。
可以看出,现在许多大学生刚毕业勉强就业难得问题,有可能是过度抬高了自己的工资门槛,而忽视了刚毕业经验不足,能力不高,还需要锻炼,却一心想坐稳高薪水的位置导致失业。
期望高和薪水低这就形成了矛盾,致使大学生就业难。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一)、“2013年度大学就业能力排行榜”的调查显示,中国应届大学生最难就业的十个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法学、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汉语言文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令人尴尬的是,这十个专业也是我国考生报考最热门的专业。
这项研究对20万名毕业半年后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在学生生心中的热门专业失业率占了极高的比重。
所以我对热门专业就业情况做了一个分析。
(二)、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影响需求关系,商品与商品间的互补关系和替代关系,比如两个大学生的专业就业面临的岗位共同满足同一种欲望,它们之间是相互补充的,一种需求增多时,另一种也会跟着增多。
反之,当大学生专业之间相互代替,当两种专业的大学生人数持平,用人单位一般会选择薪水较低的那一方。
用经济学的观点看待大学生就业难这个社会问题
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请用经济学观点加以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目前社会上的一个非常严峻的基本问题,有些人认为,大学生就业是拉动内需、彻底化解金融危机的一张王牌,它可以使GPD至少增长两个百分点,而且是绿色GDP 的增长。
第一,预支工资给大学生可以立即解决大学生的生活保障与就业问题。
自从国家抛弃对大学生工作的统一分配制度之后,大学生就业就一直是社会的一个基本问题。
特别是今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更为严峻。
为什么大学生就业会成为一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有不少人认为是大学扩招引起的。
其实并非如此。
据说西方各国大学并没有像中国一样扩招,可是大学生就业同样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在澳大利亚,因就业难,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开出租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去端盘子并不少见。
可见把大学生就业问题归结为“扩招惹的祸”很难令人接受。
其实,大学生就业问题是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性造成的。
我国目前对大学生的保障,实际上是延续西方社会保障的模式,这就是由大学生自己来寻找工作,政府只是对为寻找工作提供一些免费的支持,例如就业信息、职业培训和一定的生活保障。
不过由于资金的缺乏,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因此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就业保障非常不完善——在整个学习期间到就业前,大学生并不能领取由社会保障体系发放的生活津贴和失业救济金,而只能领取低保,大学生也不能像西方一样,享受全面的医疗保障。
这就给大学生学习期间的生活以及就业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可以预言:如果继续沿袭西方的社会就业及保障模式,至少在未来十年之内,大学生的生活与就业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更不可能成为社会财富的源泉。
即使在十年之后,我国建立起全面的西方式大学生保障体系,也不能解决问题,西方社会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实际上到现在也是一个基本的社会难题。
但是如果突破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樊篱,让大学生以未来的收入实施自我就业保障,则可以立即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大学生保障及其就业问题。
所谓以未来的收入实施自我就业保障也就是:1、当学生开始接受高等教育和各种职业教育,就马上可以从社会保障体系预支未来的工资(其标准可以参照毕业三年后市场平均工资),一直到毕业、找到工作为止(或毕业之后十二个月);2、等学生毕业、找到工作,形成还款能力后,再逐步偿还所预支的工资及其全部利息;3、如果发生意外导致工作能力的丧失,可以豁免;4、如果找到工作之后又失去了,可以暂缓偿还,直到找到新的工作、形成还款能力之后再继续偿还。
就业难和用工荒现象的微观经济学分析-微观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就业难和用工荒现象的微观经济学分析-微观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关于就业难的原因分析1.1二元化劳动力市场造成的工资差别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体是典型的二元化结构,两个经济结构泾渭分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一个是现代化水平较高、资本雄厚、工资报酬高的工业体系;另一个是缺乏资金、朝气的传统农业体系。
早在2006年,城镇的居民人均收入就是乡村居民的三倍多,这直接影响了居民劳动力的配置。
深层次的分析,就可以发现整个经济体雇佣的制造工人的人数远远少于庞大的农业工作者,而原因就是前者的薪酬待遇远高于后者,这对生产的产值来说是一种损失。
1.2行业垄断导致的高工资对就业难的影响由于现有的两极分化的劳务市场,农村的多余劳动力无法到城市进行劳动生产,白白浪费了生产力,并且两极分化的劳务市场继续存在势必造成劳务市场的分割,推进制造工业部门的垄断地位,最终使不同阶层的人均收入差异越来越严重。
其一,处于行业垄断地位的企业提供的高待遇破坏了劳务市场的人才流动,现有数据显示的就业量在不存在垄断企业的情况下是要下降几个百分点的。
中国特色社会下的垄断企业统归国有,它的下属职工自主地形成了类似于公会的强大利益团体,以利益最大化为共同目标。
为了达到这一共同目标,垄断企业工资的设定可以说就是打擦边球:游走于边际的收益和边际的成本间。
不仅如此,垄断企业给职工的经济租金也是令人眼红的高福利、高薪酬。
相对应的,其雇佣劳动力的数量远远低于自由的劳务市场配比量。
其二,令人眼红的垄断国企高薪、高待遇,误导徘徊在劳务市场的求职者,那种高待遇不是真正由劳务市场决定的,求职者面对远低于期望的低工资纷纷不愿意接受。
垄断国企高待遇的出现是基于该行业由其职工所组成的以追求最大利益为目的团体不断冲锋陷阵,另一个原因是垄断国企本身,其在卖方市场处于垄断地位。
价格在自由市场中等于边际的成本,垄断企业违背自由市场规则,其所制定的价格和产量都服务于利益追求。
从微观经济学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2019年精选文档
从微观经济学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2019年精选文档从微观经济学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在1999年实行扩招之后,规模不断的壮大,各个高校的录取人数也不断创建新高。
高等教育也从之前的“精英教育”慢慢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模式。
而随着1999年扩招后的大学生的陆续毕业,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率呈下滑趋势,之后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就开始日渐严峻了。
加上我国更加深入改革开放政策,市场经济取代了过去的计划经济,每年都有数以百万的大学生走入社会,通过人才市场和就业市场来配置和调节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日益凸显出来了,尤其是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和供需比呈下降趋势,就业问题成为当代许多大学生最关心,也最迷茫的问题。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就业是指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所进行的活动。
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各大院校的录取人数不断增加。
高等教育的扩招使得更多的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但同时也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727万,2014平均每家企业招聘683位大学应届毕业生,比2013的增加了12.8%。
2015全国大学毕业生将比上年增加了22万人,高达到749万人,是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就业形势令人担忧,加上14年还未就业的大学生,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但就业率却持续下降。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影响大学生自身,更是与我国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业难的问题成为大学毕业生和学术界最关心的问题。
造成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是基于微观经济学,从需求、供给、成本-收益、信息不对称四个角度探讨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从而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和谐的发展。
2019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解释.doc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解释(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摘要】当前美国的次贷危机对中国的经济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冲击,特别是导致了国内出口导向型企业大量裁员或大量倒闭。
大学生就业出现了相当的困境,它与当前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劳动力供求市场、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经济周期进展、国际收支状况、汇率、劳动力质量、生产要素成本替代效应、自愿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等等密切相关。
关键词:就业;大学生;劳动力市场;金融危机一、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一般来说,经济的高速发展会带动就业的增长,可以说经济的持续发展是就业的根本保障。
因为经济发展了才能创造就业岗位。
如果没有经济的健康稳步增长,就很难保障就业的增长。
但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又不是同步进行的,其中会出现就业缺口。
以我国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增长比例为例(如图1),2001—2007年经济增长率稳步上升,而大学生就业增长率却起伏不定,甚至很低。
如2006年的就业增长率比2005 年还低仅为5.3%。
从2000年起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以9%的速度增长,可是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却没有以同样的速度增加,说明经济的增长带动就业的增长只是相对而非绝对的。
经济学中还用就业弹性系数来反映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
就业弹性系数是从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即GDP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就业弹性系数越大,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1]。
图1中可看出就业弹性系数曲线基本与就业增长率曲线同步。
如果就业问题没有解决好,反过来也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失业上升使人们收入减少,减少社会总需求,进而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失业率高影响社会的稳定,增加犯罪与自杀率。
据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研究表明 [2],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自杀率就要上升4.1个百分点,犯罪人数增加5.7个百分点,国民生产总值要减少4.7百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微观经济学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摘要】近几年大学生失业问题日益严重,这对人力资源总体短缺的我国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从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失业现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失业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求失衡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各高校的录取人数不断创下新高。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
随着1999年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大学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我国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呈下降趋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逐步被市场经济取代,大学生似乎一夜之间成了“折翼天使”,每年有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走上就业市场化之路,也就是说大学毕业生将通过人才市场、就业市场来调节、配置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日益凸显出来了,尤其是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和供需比呈下降趋势,就业问题成为当代许多大学生最关心,也最迷茫的问题。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一)供求失衡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供求理论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其基本内涵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供求均衡;如果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商品紧俏,是卖方市场,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供给方,需求方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商品滞销,是买方市场,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需求方,没有供给方选择的余地。
大学毕业生是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是商品,大学毕业生也是商品。
高等院校是大学毕业生的供给方,用人单位是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供求均衡;如果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大学毕业生是紧缺商品,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作为供给方的高校,用人单位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大学毕业生不再是紧缺商品,在市场中
起主导作用的是作为需求方的用人单位,高校没有选择的余地。
如果市场上出现前两种情况,不存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如果出现后一种情况,必将出现就业难。
(二)中国高等教育的供需
从目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看,一方面是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毕业生就业出现了结构性矛盾。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毕业生供求结构的失衡。
由于高校在专业设置和教学理念上未能有效围绕市场来进行调适,没有找好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产生了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一是社会的有效需求与高校的无效供给之间的矛盾。
在全国7000万名技术工人中,中、高级工只占40%,与发达国家83%的比例相差甚远,造成我国各行业技术工人短缺的局面。
据南京人事局2003年统计,南京市对工科毕业生需求约为1.3万人,但只有5900人签约,尚缺口7000人;二是社会的有限需求与高校的过多供给之间的矛盾。
未就业的毕业生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与其专业类似的人才一般已趋近或达到饱和的程度。
教育部有关数据表明,近年在高校招生增长最快的十个专业,其毕业生就业率已全面下降,艺术类专业就是其中之一。
(三)急剧扩招带来需求关系的变化
往年资料统计: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各高校的录取人数不断创下新高。
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12万人;2004年280万人;2005年338万人;2006年413万人;2007年495万人;2008年559万人;2009年611万人;2010年达631万人。
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999年的108万人,2003年激增至212万,猛增到2009年的611万人,到今年的631万人。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
然而。
随着1999年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大学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
2001年,全国高校本科平均初次就业率为82%,2002年为80%,2003年为70%,2004年为73%,
我国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呈下降趋势。
而昔日的“天之骄子”也开始为寻找一份工作而奔波。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逐步被市场经济取代,大学生似乎一夜之间成了“折翼天使”,国家不再对毕业生统一分配工作,每年有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走上就业市场化之路,也就是说大学毕业生将通过人才市场、就业市场来调节、配置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日益凸显出来了,尤其是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和供需比也呈下降趋势,“十年寒窗苦读,就业之路何在?”成为当代许多大学生最关心,也最迷茫的问题。
(四)大学生个人就业观念
导致大学毕业生失业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有高校的原因也有大学生个人就业观念的原因,就如大学生中的一部分人,他们愿意工作,具备劳动能力,并且拥有工作机会但是对已有的工作机会不满意,于是宁愿暂时选择失业而继续寻找工作的现象。
从大学生选择市场的角度看,一些大学生认为就业岗位不适应自我实现的要求,以及认为报酬低或感觉就业岗位与文凭价值不相符,也会放弃马上就业,而选择自愿失业。
,对此我们应该做更加客观全面的分析,正确地看待大学生失业现象。
政府应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劳动力市场,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高校应指导毕业生把握好择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从而降低大学生失业率,发挥教育的经济功能,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结束语:
就我们大学而言,大学的学习与生活是为未来的就业做准备的,所以我们在规划我们的大学生活时就应该合理设想我们未来的就业。
工资与劳动者的边际劳动替代率有关,而边际劳动替代率与劳动者的能力的大小及该能力的资源稀缺性有关。
因此,我们应在自己专业偏好的前提条件下,充分分析某专业的资源稀缺性。
资源稀缺性越高,对我们将来的就业就越有帮助。
在大学里,我们要不断用
知识来武装自己,全面发展自己的各方面的素质,这会让我们在就业压力巨大的就业市场面前倍显轻松。
生命就如铁砧,越被敲打,越能发出火花,适当地给自己点压力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吧!
参考文献:
[1]赵修渝,陈杰.大学生失业现象的理论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
[2]姜丽美.大学生“新失业群体”需要绿色通道[J].社会经纬.
[3]大学生就业:适度选择.钱江晚报.
[4]郑春梅.政府"关注"加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经济学消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