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实词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实词挖空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实词挖空烛之武退(词类活用: )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词性: ,意思:)其()无礼于( )晋【句式:,正常语序: 】,且贰■(古:动词; 今:,数词)于楚也。
晋军(词类活用:,意思:)函陵(词类活用: ,意思:)秦车氾南【句式:,省略了,恢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0夜(词类活用:表示,)缒()而( )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右亡(词类活用:)郑而()有益于()君【句式:】,敢以()烦()执事()【句式:正常语序:】。
越()国以()鄙远(鄙:; 词类活用:((法:(古:(古:来,共(用:(词类活用:用:用:定句式:式:为:活用:假字:秦以((字:之,乃()亡郑以()厚(使动用法:)也。
若(;今:; 今:),君知其难也。
焉(陪(舍郑以为【句式:)之(),君亦无所害。
)济()设版()也。
夫,正常语序:、、||»Q曰,)其(且君尝()矣,)而()焉(何厌(通假字:;固定句式:许君焦、)为(瑕,)用邻之子犯请((之力不及此(用:所与:既()东(词类活用:)郑,又欲肆()秦,将焉()利(词类活用:)君图(),与()之()郑人盟。
)还()击(),))取之()邻?君之薄(使动用)东道主】,行李)往)乏困(词类活)晋君赐朝(词类活)夕(词类活君之所知(固)之有?【句,译)封(词类若不阙(通)?阙)晋,唯秦伯说(通假),其西封,)使杞子、逢孙、))夫人(古:因()人之力而(之(杨孙戍())0)之,不知(通假字:),公曰:’不可。
微;今:)敝)(词类活不仁();失其所与(与:);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去()之())还()也。
”亦1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通“”,)2.共其乏困( ,通“”,)3 .夫晋,何厌之有( ,通“”,)4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通“”,)5 .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6 .失其所与,不知( ,通“”,)二、古今异义1 .贰于楚也古,动词;今:2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今:3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 ;今: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 ;今: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表时间,)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③既东封郑(表处所,)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用作,)②与郑人盟(作,)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圭封郑(圭寸:。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一、字词读音汜(fá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阙(quē)秦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不知(zhì)杞(qǐ)子戍(shù)之失其所与(yǔ)二、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3、秦伯说(“说”通“悦”)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三、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以为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1)行李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2)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
今义:疲劳。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夫(fú)人古义:那人夫(fū)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四、词类活用烛之武退秦师(动词使动用法,使……退)且贰于楚也。
(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晚上)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既东封郑(名词作状语,在东边)既东封郑(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动词作名词,恩惠)若不阙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五、一词多义封①既东封郑(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疆界)②又欲肆其西封(疆界)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表转折,连词)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来,表目的,连词)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⑤以乱易整(用,介词)之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②邻之厚,君之薄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③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词,这件事)④子犯请击之(代词,指秦军)⑤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焉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③子亦有不利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其①君之其难也(代词,代“越国以鄙远”这件事)②共其乏困(代词,代“行李”)③又欲肆其西封(代词,晋国)④失其所与(代词,晋国)⑤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六、其他重要实词虚词1、实词:烛之武退秦师(军队)辞曰(推辞)夜缒而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敢以烦执事(办事的官吏,这是对对方的敬称)越国义鄙远(越过)亡郑以陪邻(增加)且君尝为晋军赐矣(恩惠)许君焦、瑕(答应)朝济(渡河)夕设版(修筑防御工事)何厌之有(满足)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阙秦(侵损、削减)唯君图之(考虑)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派遣)(戍守)失其所与(结交、亲附)以乱易整(替代)2、虚词: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假如)犹不如人(尚且)今老矣(语气词)然郑亡(然而)敢以烦执事(敬词,表示冒昧)郑既知亡矣(已经)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况且)夫晋(句首发语词)唯君图之(希望)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表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因人之力而敝之(介词,依靠)七、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是寡人之过也(语气词“也”表判断)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2、状语后置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
1、且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贰: 从属二主
军: 驻扎
3、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辞: 推辞 4、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若: 假如 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 把…当作边邑
6、焉用亡郑以陪邻?
7、行李之往来。
陪: 增加
行李: 出使的人
8、共其乏困。 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0、朝济而夕设版焉。
之
1。助词,主谓之间 2。助词,的 3。助词,主谓之间 4。助词,主谓之间 5。助词,宾语提前 6。代词,指郑国 7。助词,的 8。助词,的
虚词辨析
•而
而
1。连词,表示顺承 2。连词,表示修饰 3。 连词,表示并列 4。连词,表示转折 5。连词,表示转折
1。今急而求子 2。夜缒而出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朝济而夕设版焉 5。因人之力而敝之
虚词辨析
• 以
1。以其无礼于晋 2。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 4。焉用亡郑以陪邻 5。阙秦以利晋 6。以乱易整
以
1。介词,因为 2。介词,拿(它) 3。连词,顺承 4。连词,表示目的 5。连词,表示目的 6。介词,用
焉 ① 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 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 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5、微 ①细小,轻微。 (同现义) ②衰败,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史记》) ④幽微,精妙。 (例:微言大义) ⑤隐蔽,不显露。 (例:见微知著) ⑥如果没有。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注解
烛之武退秦师【说明】1、“红色幼圆”字体的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2、“蓝色仿宋”字体,并且带下划线的为次重点掌握的词语。
3、“绿色楷体”字体的,是带有语法现象的句子。
4、已注上拼音的字,要注意读音。
5、课本上已有词语解释的,不再列出。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3)也。
“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
以,因为,连词。
于,对于;且,并且,表递进。
贰,从属二主。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②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状语后置句。
若:假如。
使:派。
见:拜见进见。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从:听从。
辞:推辞犹:尚且为,做。
已,同“矣”,语气词,了。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用:任用。
然:然而。
许之:答应这件事。
许,答应。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而:表修饰既:已经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18)。
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句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重点实词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重点实词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是一个常见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英勇善战,以一己之力击退强大的敌军。
这个成语源于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故事。
下面我将为您重新讲述该故事,并列出其中的重点实词。
原文:在古代中国,秦朝是当时的霸主,他们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强大的帝国。
许多周边的城邦和诸侯国都成为了秦朝的附庸。
然而,燕国是一个小国,虽然小,却一直保持着独立和自主,不愿隶属于秦朝。
秦朝的皇帝秦始皇听说燕国不愿臣服,于是决定亲自率领大军攻打燕国。
他派遣了大将军烛之武带领数万精兵前往燕国。
燕国国王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担心自己的国家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他通过外交手段试图保护自己的国家,但一直无果。
不得已,燕国国王决定将重任交给了年轻的将领杨志。
虽然杨志年少不经事,但他有着崇高的爱国精神和勇敢的个性。
杨志接到国王的命令后,决定带领燕国的军队迎战秦军。
他带领着数百名燕国士兵,勇敢地站到了前线。
在激战中,燕国军队向秦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不畏艰险,奋勇杀敌。
杨志以身作则,亲自冲锋在前,率领士兵战胜了一波又一波的秦军。
烛之武见燕国士兵表现出色,但他并不以为意。
他自信地认为自己的军队实力强大,必能击败杨志的燕国军。
然而,杨志的勇猛战斗激发了燕国士兵的斗志,他们集结在杨志的周围,形成了坚实的防线。
杨志不仅在战场上勇猛善战,还以智谋出色。
他派遣斥候潜入秦军营地,偷取到了秦军的作战计划。
凭借这个情报,杨志制定了一系列巧妙的战术,并在适当的时机发起了攻击。
在经历了几场激烈的战斗后,秦军开始感到疲惫和无助。
烛之武意识到情况不对,但已经晚了。
在杨志的指挥下,燕国士兵集结成军,一举击溃了秦军。
战胜的消息传回燕国,燕国的民众欢欣鼓舞,赞美杨志的英勇事迹。
翻译重点实词:- 烛之武(zhú zhī wǔ):烛之武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他是秦朝派到燕国的大将军。
这个名字“烛之武”有着浓厚的战斗意味,其中“烛”意味着火炬的明亮,暗示他的英勇善战。
高考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考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的相关资料,供您阅读。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烛之武退秦师文学常识:《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
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二)指出下列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共其乏困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秦伯说5.失其所与,不知(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吾不能早用子2.是寡人之过也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4.行李之往来5.夫晋,何厌之有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7.亦去之(四)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1.烛之武退秦师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3.晋军函陵4.夜缒而出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6.越国以鄙远7.邻之厚,君之薄也8.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9.朝济而夕设版焉10.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11.若不阙秦,将焉取之12.阙秦以利晋13.与郑人盟14.因人之力而敝之15. 以乱易整,不武(五)一词多义1、实词:鄙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左传•昭公十六年》④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⑤言语粗鄙许①许君焦、暇…… ——《烛之武退秦师》②杂然相许——《愚公移山》③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④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大铁椎传》⑤相去复几许——《孔雀东南飞》微①国势衰微②微言大义③人微言轻④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⑥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⑦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敝①侯生摄敝衣冠——《信陵君窃符救赵》②敝人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烛之武退秦师_文言知识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现象总结、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
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重点实词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创作者:凤呜大王*一、《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fàn yì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zhuì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jué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qǐpáng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shù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
v1.0可编写可改正《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经典版本)第一部分: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⑴解说以下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贰:附属二主(字典义),有二心、不忠诚(文中义)。
⑵指出以下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以:连词,表原由,译为“由于”。
②其:代词,指代郑伯。
③且:连词,表递进,译为“又”;④也:语气助词,不译。
⑶剖析以下句子的文言词句式。
①无礼于晋(状语后置)②贰于楚(状语后置)[ 最正确翻译:“对楚国有二心、不忠诚。
” ]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⑴解说以下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军:名作动,驻军。
⑵剖析以下句子的文言词句式。
①晋军函陵(省略“于”)②秦军氾南(省略“于”)[最正确翻译:“秦军在氾南驻军。
”]第二部分: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剖析以下句子的文言词句式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状语后置)2.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解说以下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危:危险。
②见:拜会。
③师:秦军。
④退:撤离。
3.公从之。
解说以下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从:遵从。
②之:代词,指代“佚之狐的建议”。
4.辞曰解说以下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辞:推却。
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指出以下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之:构造助词,撤消句子独立,不译。
②犹:尚且。
6.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解说以下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今:此刻。
②为:做事。
指出以下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已:通“矣” ,译为“了” 。
7.吾不可以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⑴解说以下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不可以:没有。
②子:代词,译为“您”或“先生”。
③是:代词,指代“不可以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译为“这” 。
④过:过失。
⑵指出以下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而:连词,表承接关系,译为“才”。
②之:构造助词,定语的标记,译为“的”。
⑶剖析以下句子的文言词句式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8.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指出以下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2021年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重点实词
一、欧阳光明(2021.03.07)《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fàn yì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zhuì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jué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qǐ páng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shù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烛之武退秦师》字词中,一词多义,活用,特殊句式,通假字
◎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⑥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
”、“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①què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城楼③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④quē 通“缺”⑤jué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5、微①细小,轻微(同现义)②衰败国势衰微。
③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⑤隐蔽,不显露。
见微知著(成语)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6、敝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敝人③疲惫(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 ◎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8《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实词、句型+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左丘明一、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晋,且贰(从属二主)于楚也。
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假如)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
”公从之。
辞(推辞)曰:“臣之壮也,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同“矣”)。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对人尊称),今急而求子,是(这)寡人之过(过错)也。
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答应)之。
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
若亡(使……灭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拿)烦执事(不敢称呼对方的名字,相当于“您”)。
越国以鄙(当作边邑)远(远地),君知其难也,焉(哪里)用亡郑以陪(增加)邻?邻之厚(变厚),君之薄(变薄)也。
若舍郑以为(把……当作)东道主,行李(外交使节)之往来,共(同“供”)其乏困(缺少的物资),君亦无所害(不利之处)。
且君尝为(给与)晋君赐(恩惠)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筑墙)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使……成为疆界)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侵损)秦,将焉(哪里)取之?阙秦以利(使……得利)晋,唯(语气词,表希望)君图之。
”秦伯说(同“悦”),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没有)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不知(同“智”);以乱易(代替)整,不武。
吾其(表商量语气,还是)还也。
”亦去之。
二、实词、句型(一)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通“矣”,了)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4.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二)古今异义1.若以为东道主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2.若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主人、某某主办方3.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4.今有急而求子古义:有求于您今义:求儿子5.以烦执事古义:表示敬称,婉指秦穆公今义:管某事的人6.微夫人之力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人的妻子7.共其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劳(三)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2.晋军函陵(名作动,驻扎)3.夜缒而出(名作状,在夜晚;名作动,由城上以绳索垂至平地,缘之而下)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原文:烛之武退秦师左丘明〔先秦〕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烛之武退秦师的实词和虚词整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烛之武退秦师的实词和虚词整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引人注目的人物,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的退秦师行动不仅代表了勇气和智慧,更展现了实词和虚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实词是指具有实际意义和独立语法功能的词语,它能够直接表达出人们所要传递的信息。
烛之武退秦师的实词整理是对他言辞中真实、直接的表达进行分析和概括,从中可以看到他智慧的闪光点和思想的深度。
通过深入研究其实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烛之武退秦师的丰功伟业。
而虚词则是指在语法上对其他词或短语起连接、修饰或限定作用的词语。
烛之武退秦师的虚词整理涉及了他在言辞中使用的虚词,这些词语常常不能直接表达具体的意思,但却能够为整篇文章增添情感色彩和修辞效果。
虚词的细致分析能够揭示烛之武退秦师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进一步展现他作为一位杰出领袖的风采。
本文的目的在于从实词和虚词的角度对烛之武退秦师的言辞进行整理和概括,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的智慧和文化价值。
通过对实词和虚词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挖掘烛之武退秦师的思想和领导才能,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和作用。
接下来,本文将从实词和虚词两方面对烛之武退秦师的言辞进行整理和阐述。
在实词整理部分,我们将重点关注他言辞中具有实际意义和独立语法功能的词语,从中挖掘出他的智慧和勇气;在虚词整理部分,我们将着重分析他在言辞中使用的连接、修饰和限定词,探究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和作用进行总结和回顾。
通过这样的分析和整理,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烛之武退秦师,也可以进一步体会实词和虚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独特魅力。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陈述烛之武退秦师的实词和虚词的整理:2.正文:2.1 烛之武退秦师的实词整理: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烛之武退秦师中所使用的实词。
烛之武退秦师重要实词
烛之武退秦师重要实词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故秦晋围之(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⑥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
”、“许君焦、瑕……”)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①què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城楼③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④quē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5、微①没有②细小,轻微(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⑤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⑥隐蔽,不显露。
见微知著(成语)⑦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6、敝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敝人③疲惫(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而敝之。
)重要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烛之武退秦师之文言文字词句归纳
④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⑤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掌管事务的人,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⑥共其乏困(乏困,古义:指缺乏的东西。今义:指精神或身体劳累)
今急而求子。(今,古义:如今今义:今天)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注】:本文的鄙用作动词,把....作为边邑。)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轻视,看不起。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一个意思,允许)
④读jue,意思是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⑤读jué,意思是阙疑,解除疑惑。(例:多闻阙疑)
(5)微
①没有
②细小,轻微(同现代汉语一致)
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⑤幽微,精妙。
例,微言大义(成语)
⑥隐蔽,不显露。
例,见微知著(成语)
10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状语,向东;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11若不阙秦(quē使动用法,使……减少)
12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
13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四、重要实词(有扩展内容)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词多义1、鄙①边疆(边邑),边远的地方越国以鄙远②轻视,看不起孔子鄙其小器(器量狭小)《训俭示康》③庸俗,浅陋(鄙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2、敝①坏,破旧使史更敝衣草屦《左忠毅公逸事》②疲惫,困乏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资治通鉴》③(衰败)损害因人之力而敝之④通“弊”,弊病,害处为敝弥深⑤通“蔽”,蒙蔽,欺骗不敢敝其主3、许①答应,允许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传》②期望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③处所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④这样,如此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⑤表示约计的数量(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4、阙①朝廷(帝王所居之所,宫阙)操乃诣阙贡献《后汉书》②空缺,缺少,欠缺南渡桂水阙舟楫《暮归》③(损伤)削减,侵损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掘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国语》5、微①精妙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原列传》②(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③(地位)卑下,低贱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陈情表》④隐蔽,藏匿(白公奔山而缢,)其徒(部下)微之《左传》⑤暗中,秘密地童微视其睡《童区寄传》⑥伺察,侦察解使人微知贼处《汉书》6、信①言语真实,诚实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②的确,确实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③信用,守信用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④使者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使者,送信的人,此指媒人)《孔雀东南飞》⑤任凭,随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7.【与】(一)介词。
1.介词。
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2.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连词。
1.连词。
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三)动词。
1.给予,授予。
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2.结交,亲附。
①失其所与,不知3.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
(《骞叔哭师》)4.赞许,同意。
①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四)通假。
通“欤”。
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五)【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8.【而】(1)连词①表并列,译为:而且、又。
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劝学》②表顺承,译为:就、才、接着。
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③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师说》④表转折,译为:却、但。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⑤表假设,译为:如果、假使。
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⑥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⑦表修饰,译为:着、地。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2)代词①第二人称,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②近指代词,译为:此、这样。
例: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3) 通“能”,译为:能力。
例: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逍遥游》(4) 与“而”有关的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既而】不久,一会儿。
例: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促织》9.【以】(一)介词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把。
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5.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就”“然后”。
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而”“来”“用来”等。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4.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因而”。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地”,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助词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表时间)(《出师表》)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四)动词1.以为,认为。
①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五)通假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六)复音虚词【以为】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把……作为或制成。
①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鸿门宴》)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10.【焉】(一)兼词。
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论语》)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
(《劝学》)(二)代词1.三代,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哪里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三)语气词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四)助词,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11.【其】(1)代词①人称代词A. 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他”“(包括复数)”。
例: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B.第一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
例:失其所与,不知。
②指示代词A.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有个别译文表示近指,译为“这”“这些”。
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B.指示代词,译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2)副词①表祈使,译为“可要”“一定”。
例: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②表商量,译为“还是”。
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③表揣测,译为“恐怕”“或许”“大概”。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④表反问,译为“难道”、“怎么”。
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3)连词①表选择,译为“是……还是……”。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②表假设,译为“如果”。
例: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4)音节助词。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例: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12.【之】(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有时灵活译为之“我”)2.指示代词,这,此。
①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夫晋,何厌之有?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处江湖之远。
(《岳阳楼记》)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三)动词,到……去。
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