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美术上册3.远去的路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3课 远去的路》教学设计1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3课远去的路》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3课远去的路》是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出一幅幅生动的路途景象。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绘画实例,以及相关的绘画技巧和知识点,如透视原理、色彩搭配、线条运用等。
此外,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路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技巧和艺术表现有一定的认识。
同时,他们的思维活跃,具有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他们能够积极思考,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透视原理,学会运用色彩和线条表现路途景象。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路,发现路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通过对路的绘画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欣赏的良好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透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色彩和线条的搭配与表现。
3.对路途景象的观察与创作。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绘画技巧和知识点,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绘画方法。
2.示范法:教师示范绘画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绘画步骤和技巧。
3.练习法:学生通过实践,巩固所学知识和技巧。
4.讨论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欣赏,提高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和教学资源。
2.画纸、画笔、水彩、铅笔等绘画工具。
3.道路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道路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印象中最难忘的路是哪条?它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绘画实例,讲解透视原理、色彩搭配和线条运用等绘画技巧。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路的象征意义,如人生道路、成长历程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绘画实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提高绘画水平。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3课《远去的路》人教新课标(2023秋)
a.透视与构图的应用:学生对透视和构图知识掌握不足,难以在作品中表现出空间感和层次感。教师需通过实例分析和现场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透视与构图的应用,如道路的延伸、景物的布局等。
b.色彩搭配与表现:学生在色彩搭配和使用上存在困难,难以通过色彩变化表现远去路的氛围和情感。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色彩理论知识,如色彩的冷暖、明暗对比,并通过实践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色彩。
3.想象与创新: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运用不同绘画材料和技法,创作出具有个性化和创意的风景画,激发创新精神。
4.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描绘远去的路,引导学生体会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a.掌握风景画的创作方法: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造型元素,结合透视和构图知识进行风景画创作。例如,通过实际操作,讲解如何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以及如何通过色彩冷暖、明暗对比来表现空间感。
b.观察与欣赏自然风景:培养学生观察自然风景中道路元素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和发现生活中的美。例如,通过分析名家的风景画作,让学生了解画家是如何观察和表现自然风景的。
c.创意表现: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运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和技法进行创作。例如,引导学生尝试水彩、蜡笔、马克笔等多种绘画材料,以及拼贴、拓印等技法,使作品更具个性和创意。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远去的路》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风景画的创作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在学习透视和构图知识时,积极思考,勇于实践,这让我感到很欣慰。然而,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值得我去反思和改进。
首先,关于教学难点的把握。在讲授透视与构图的应用、色彩搭配与表现等难点内容时,尽管我通过实例分析和现场演示进行了讲解,但仍有部分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以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掌握这些难点知识。
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3课远去的路》教案人教版
1.教学重点
-理解透视原理:学生需掌握一点透视和两点透视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到绘画作品中,表现出远去之路的视觉效果。
-掌握光影变化:学生需要学会如何通过光影的明暗对比和渐变,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色彩运用技巧:学生应学会运用色彩的冷暖、明暗、纯度等变化,营造出画面的氛围和情感。
3.情感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尊重和珍视传统文化及美术作品的情感态度。
4.创意与实践: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5.交流与合作:通过课堂讨论、作品展示等环节,培养学生有效表达、倾听他人意见的能力,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核心素养目标与新课标要求紧密结合,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素养。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绘画练习进行得如火如荼。我发现他们在讨论中能够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仍然对如何运用透视、光影和色彩来表现远去的路感到困惑。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指导和示范,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这些技法。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如何运用所学技法表现远去的路”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觉得这个环节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非常有帮助。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较为内向,不太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今后,我需要更多地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增强自信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透视原理、光影变化和色彩搭配这三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具体例子和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远去的路”相关的创作主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简单的绘画练习,尝试运用透视、光影和色彩来表现远去的路。
美术六年级上册第三课《远去的路》(共17张PPT)
《米德尔哈尼斯大道》霍贝玛
家何这中又引画
产体幅横将向家
生,画向视画利
了支中的线面用重撑,线向的了 Nhomakorabea要着仿条上中道
的整佛将牵心路
影幅有观引。两
响画一者。同旁
。面个的画时向
。由目面,远
[ -
这 幅 画
三 维 网
光 吸 引
右 侧 转
这 些 高
处 延 伸
的 构 图 对
格 组 成 的
到 道 路 两
弯 处 的 小
《远去的路》
生活中的路
思考:
在大自然中,离你近和远的景 物有什么变化规律?
近大远小 近宽远窄 近实远虚
《阿尔勒的卧室》梵高
什这晚一作独
么种期个我特
梵处,标们的
高理他准明透
被可经的显视
称以常矩会也
为表打形有是
表现破,这这
现画构更样幅
主家图像一作
义自的是种品
的我规一感的
先强矩个觉不
锋 之 一 。
烈 的 情 感 ,
这 也 是 为
, 拒 绝 通 常 的 透 视 法 ,
梯 形 。 在 梵
高 创 作 的
:
这
个 房 间 貌 似 并 不 是
同 寻 常 之 处
, 透 过 画
《最后的晚餐》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采用的是平面透视的原理哦,把一切透视都集中在耶稣头上, 在视觉上使他成为统辖全局的中心人物;同时达·芬奇还巧妙地延伸了壁 画地空间。整个画面远远望去,感到纵深很远,从耶稣背后的窗口,可以 看到耶路撒冷美丽的黄昏景色。
耸 的 树 干
的 树 木 ,
后 世
的 艺 术
看 不 见 的 几
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3课《远去的路》课件
范例欣赏
封 面 课 题 教 学 导 语 范 例 欣 赏 制 作 方 法 学 习 提 示 学 生 作 品 学 习 要 求 课 后 拓 展
新线(油画) 现代 韦启美
其 他 内 容
学习提示
封 面 课 题 教 学 导 语 范 例 欣 赏 制 作 方 法 学 习 提 示 学 生 作 品 学 习 要 求 课 后 拓 展 其 他 内 容
制 作 方 法 学 习 提 示 学 生 作 品 学 习 要 求 课 后 拓 展 其 他 内 容
失在远处的地平线上。
范例欣赏
封 面 课 题 教 学 导 语 范 例 欣 赏 制 作 方 法 学 习 提 示 学 生 作 品 学 习 要 求 课 后 拓 展
塞夫勒道路(油画) 1873 西斯莱(法国)
其 他 内 容
封 面 课 题 教 学 导 语 范 例 欣 赏 制 作 方 法 学 习 提 示 学 生 作 品 学 习 要 求 课 后 拓 展 其 他 内 容
通向远处的路
学生作品
封 面 课 题 教 学 导 语 范 例 欣 赏 制 作 方 法 学 习 提 示 学 生 作 品 学 习 要 求 课 后 拓 展 其 他 内 容
近大远小、近宽 远窄的现象
学习提示
封 面 课 题 教 学 导 语 范 例 欣 赏 制 作 方 法 学 习 提 示 学 生 作 品 学 习 要 求
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眼前的公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站在低处看
站在高处看
站在左边看
站在右边看
课 后 拓 展 其 他 内 容
学生作品 用旧彩色印刷品拼贴的风景画
课后拓展
封 面 课 题 教 学 导 语 范 例 欣 赏 制 作 方 法 学 习 提 示 学 生 作 品 学 习 要 求 课 后 拓 展 其 他 内 容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3课 远去的路》_16
第三课《远去的路》教学目标: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规律,并能运用所学视觉现象原理绘制一幅以路为主题的风景画。
2.通过欣赏、观赏绘画作品和自然界中的景物,发现近大远小、近高远低和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发现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变化。
3.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感受风景画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贴近真实。
难点: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展示设备、PPT课件等。
学生:绘画工具如铅笔、记号笔、彩色笔(水彩笔、彩铅)等。
过程设计:一、听散文诗,把学生带入美好的意境中。
师:今天,老师邀请同学们听一篇散文诗《路》,请大家仔细聆听!1.师:诗歌中主要描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路?笔者走在什么样的路上?路的尽头又是什么?2.观看一张《路》的图片,拓展思维:这些是远去的路,有笔直的、有弯曲的,你觉得它是一条通过哪里的路?请同学们大胆想象。
3.板书课题:远去的路。
二、欣赏名画,学习新知。
1.展示图片,分析问题。
(1)欣赏《塞夫勒道路》和《新线》作品,分析、讨论。
教师:通过欣赏法国画家西斯菜的油画作品《塞夫勒道路》和现代油画家韦启美的油画作品《新线》,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发现、分析,看看近处和远处有什么变化?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小结:近处的树看起来高,远处的树看起来低;近处的路看起来宽,远处的路看起来窄。
画家西斯莱的油画作品《塞夫勒道路》,普通的乡村道路在画家笔下呈现出一片温暖的诗意,用透明的色调表现天空、道路、树木、房屋,以精细的写实笔法,展示出阳光反射的效果,突出真实、生动、多变的艺术特性。
现代画家韦启美既是油画家,又是漫画家。
《远去的路》教学设计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
《远去的路》教学设计《远去的路》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三课的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道路由近及远的变化,进一步巩固和学习透视知识。
通过道路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透视现象非常浅显和便捷,利于学生的观察和理解,由此及彼,道路两旁的路灯,树木,建筑物也都可以成为学生观察的内容,由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本课设计的思路。
学情分析:透视现象从三年级就开始让学生渐进的理解,因为有了足够的认知经验,到六年级,学生已经非常轻松的能说出生活中的很多透视现象,但是要引导学生将透视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并能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构思,还需要教师多引导。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并能运用所学透视现象绘画或拼贴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观察绘画作品和自然界的景物,发现近大远小,近高远低和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发现会产生不同的视觉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感受风景画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观察大自然的习惯。
教学重点:⒈通过观察了解生活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⒉能运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创作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道路的变化,由此及彼,能从不同的视角观察自然中其它物体的透视变化。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
学生:绘画笔、铅笔、彩笔、作业纸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观察图片中路的宽窄发生了什么变化。
(2)学生自由回答,讨论后总结出:近大远小,近宽远窄。
(3)教师板书课题《远去的路》二、新知探究:教师展示一些路的图片,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总结出现象出现的原因。
三、学生创作作业内容:绘画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要求:在画面中要表现出透视感。
四、作业讲评让学生在小组中互评,选出优秀作品后,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同学们自由表达,说出自己最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喜欢?请作者表述自己的构思和绘画方法,教师再加以总评并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要等........五、课堂总结引导学生总结透视的几种表现。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3课 远去的路》教学设计6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3课远去的路》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第3课远去的路》是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学会表现远处景物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绘画实践、欣赏和分析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绘画知识和技能,对于观察和表现景物有一定的基础。
但部分学生在表现远处景物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构图、色彩搭配等方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困难进行指导和练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表现远处景物的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
3.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力和创造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观察和描绘远处景物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色彩和构图表现远处景物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教师通过实际操作,展示表现远处景物的方法和技巧。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和分析远处景物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实践练习法:学生通过实际绘画,掌握表现远处景物的方法和技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
2.准备远处景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准备相关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远处景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远处景物的美。
同时,提问学生对远处景物的看法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相关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欣赏和分析。
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表现远处景物的方法和技巧,如色彩、构图等方面。
3.操练(10分钟)教师进行实际操作,演示表现远处景物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绘画练习,体会和掌握表现远处景物的方法。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进行绘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表现自己独特的远处景物。
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3课【远去的路】课件
其他内容
面 课 题
教 学 导 语
范 例 欣 赏
制 作 方 法
学 习 提 示
学 生 作 品
学 习 要 求
课 后 拓 展
其 他 内 容
精品文档 欢迎下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学 生 作
品
学 习 要 求
课 后 拓 展
其 他 内 容
范例欣赏
封 面 课 题
教 学 导 语
范 例 欣 赏
制 作 方 法
学 习 提 示
学 生 作 品
学 习 要 求
课 后 拓 展
塞夫勒道路(油画) 1873 西斯莱(法国)
其 他
内
容
范例欣赏
封 面 课 题
教 学 导 语
范 例 欣 赏
制 作 方 法
学 习 提 示
封
面
课
义务教育教科书 美术 六年级上册
题
教
学
导
语
范
例
第3 课
欣 赏
制
作
远去的路
方 法 学 习 提 示
学 生 作 品
学 习 要 求
课 后 拓 展
其 他 内 容
封
教学导语
面 课 题
教 学 导 语
范 例 欣 赏
在自然界中,我们所见的景物都是近大
制 作
方
法
远小、近宽远窄。本来宽广的路,会慢慢消
学 习
提
示
失在远处的地平线上。
范 例 欣 赏
制 作 方 法
学 习 提 示
学 生 作 品
学 习 要 求
站在低处看
站在高处看
站在左边看
站在右边看
课 后 拓
小学美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3课《远去的路》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美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3课《远去的路》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
讲教案
小学美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3课《远去的路》优质课
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透视的基本变化规律和平行线和消失点概念。
2.欣赏作品,了解画家在画面中是如何运用透视进行创作的。
3.运用透视的基本规律表现作品。
4.感受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惯。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本课知识点就是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空间关系,并运用视觉现象绘画或拼贴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围绕这一知识点,可采用“观察—演示—欣赏—尝试”的教学策略,通过观察绘画作品、自然界中的景物,让学生观察、发现、分析、总结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从而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及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发现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变化。
3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和掌握透视变革的基本规律。
2.透视基本规律的运用。
教学难点:透视规律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运用。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远去的路
一、引导阶段视频:播放公路上汽车行驶的视频,问题:视频中公路和路两旁的树具有什么现象?行驶的车具有什么变化?师生交流后,共同总结出: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感觉会很大、很宽、很高;相反,离我们远的会感觉很小、很窄、很低。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视觉现象,出示课题——《远去的路》。
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3课远去的路-人教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道路空间感和色彩运用的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不同作品,分析透视和色彩搭配的技巧,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道路相关的艺术创作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源自重点-理解和掌握道路主题的绘画表现技巧,包括线条、色彩的运用,以及如何表现道路的远近和空间感。
-培养学生对道路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观察力,以及如何将这种关系融入艺术创作中。
-欣赏和分析名家作品,领会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举例:在教授线条和色彩技巧时,重点讲解如何通过线条的粗细、曲直和色彩的冷暖、明暗来表现道路的延伸和空间感,以及道路与建筑物、自然景观的关系。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绘画练习,尝试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道路的远近和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绘画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道路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和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道路如何反映我们的生活和文化。
2.教学难点
-道路空间感的营造:学生往往难以把握道路的透视关系和空间深度,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际操作来突破。
-色彩运用的灵活性和准确性:学生在使用色彩时可能会出现搭配不当或无法表达情感的问题,需要指导学生理解色彩的情感表达和调和原理。
-观察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道路的美,并将其转化为艺术创作的素材,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3课远去的路课件(共14张PPT)
远去的路Biblioteka 塞夫勒道路(油画)远去的路(摄影)
思考:在大自然界中,离你远与近的景物有么变化规律?
近大远小 近宽远窄 近实远虚 近高远低
为透
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 线,这就是视平线。
讨论: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眼前的公路发生了怎样的视觉变化? 角度或观察位置产生变化,会产生不同的透视现象。
运用新知,尝试新作
同学们可以选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表现具有视 觉现象的路。
作品欣赏
课堂小结
谈谈你在本节课的收获?
感谢
聆听
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3课远去的路-人教版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道路景象,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审美识别和表现能力。
2.提升美术表现技能: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手法,创作出具有空间感和视觉冲击力的道路场景作品,增强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远去的路》这一课的内容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他们在学习如何运用线条、形状、色彩描绘道路景象时,积极投入,课堂氛围活跃。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观察和思考:
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的方式,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在回答问题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这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线条、形状、色彩的协调运用和画面构成的合理性。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示例和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如何构建空间感和创作个性化的作品。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道路景象描绘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通过线条表现道路的曲折。
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措施:
1.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在掌握知识点方面的需求,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2.适当增加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意见,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在课后加强辅导,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详细点评,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4.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培养审美情趣。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简单的绘画练习,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线条、形状、色彩在创作中的应用。
六年级美术上册《远去的路》PPT教学课件,共12页
①
②
远去的路 ——用路描绘故事 表达情感
凌晨 大树和白雾 工人车辆出出入入 那是爸爸上班的路 无论多么辛苦 您从来不会流露
《工厂里的马路》
用路描绘身边的故事,回忆“自己走过的路”
或“印象深刻的路”,创作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温馨提示: 1.主题突出,表现出路的深远感。 2.色彩搭配协调。
·我想评价的作品是
远去的路
由近及远观察这条路,看一看汽车、路面、路灯都有哪些变化?
视平线
消失点
塞夫勒道路(油画) 1873年 西斯莱(法国)
站在低处看
站在高处看
站在左边看 站在右边看
塞夫勒道路(油画) 1873年 西斯莱(法国)
初踏黄金路 ( 版画 ) 现代 李焕民(中国)
学生作品欣赏 《通向远是
,
还可以改进的地方是
。
3.远去的路(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上册 人教版
3.远去的路(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为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主题为“远去的路”。
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道路,引导学生理解道路的形态、结构、走向等特点,培养学生对道路美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道路的形态、结构、走向等特点,掌握道路的表现方法。
2. 培养学生对道路美的感知和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环境、关注人文的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1. 道路形态、结构、走向的描绘。
2. 道路美的感知和表现。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道路图片、PPT、画纸、画笔、颜料等。
2. 学生准备:画纸、画笔、颜料等。
教学过程:1. 导入1.1 教师展示道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道路的形态、结构、走向等特点。
1.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道路特点,教师总结。
2. 新课内容2.1 教师讲解道路的表现方法,如线条、色彩、透视等。
2.2 学生跟随教师示范,学习道路的表现方法。
3. 实践操作3.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张道路图片进行描绘。
3.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作品展示与评价4.1 学生展示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4.2 教师评价作品,给予鼓励和建议。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道路美的感知和表现。
5.2 学生谈收获,提出改进措施。
板书设计:1. 道路的形态、结构、走向等特点。
2. 道路的表现方法:线条、色彩、透视等。
作业设计:1. 学生独立完成一幅道路描绘作品。
2. 家长参与评价,给予建议和鼓励。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分析道路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道路的表现方法,培养学生对道路美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同时,作品展示与评价环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课堂小结环节,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环境、关注人文,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3.《远去的路》教学设计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学习《远去的路》这一课题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美术的基本元素,如线条、色彩、构图等,以及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此外,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场景描绘和情感表达的美术作品,对艺术家如何通过美术作品表达情感和场景有一定的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六年级的学生对美术创作通常充满兴趣,他们喜欢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学习风格上,他们通常喜欢通过实践和动手操作来学习,希望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美术创作技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远去的路》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美术基本元素和创作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远去的路》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远去的路》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远去的路》新课呈现结束后,对《远去的路》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远去的路》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远去的路》知识的掌握情况。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远去的路》这一课题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首先,他们可能难以把握远去场景的构图和空间表现,不知道如何运用线条和色彩来表达远去的动态感。其次,学生可能难以将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有效地融入作品中,缺乏对情感表达的理解和技巧。此外,学生可能对如何运用创意和个性化的方式来表达远去场景感到困惑。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第三课远去的路.
消失点
视平线与消失点 有什么关系?
消失点总相交于视平线上。
近大远小 近清晰远模糊
用遮挡关系表现 空间前后
用透视现象丰富画面
心点
思考:
在大自然界中,离你远与近的景物有么变化规律? 近大远小 近宽远窄 近实远虚
塞夫勒道路(油画)
远去的路
同学们这两个图片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透视呢?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 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 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进宽远 窄、进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 近鲜明远灰暗(色彩)的变化, 这就是透视现象。
视平线:
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 我们向远处 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 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视平线和观察人眼睛等高
• 学生讨论: • (1)通过这几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 (2)欣赏观察图片(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
在不同的位置上就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 宽远窄的变化)这种现象我们称它为透视现象。 • (3)视平线的概念是什么? • (4)消失点是什么?
作业要求:
用大小的树,道路,路灯, 房子,人物等元素。 完成一幅符合透视现象的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美术上册
第三课远去的路
执教:岑健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并能运用所学透视现象绘画或拼贴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观察绘画作品和自然界的景物,发现近大远小,近高远低和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发现会产生不同的视觉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感受风景画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观察大自然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了解生活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学会运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创作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道路的变化,由此及彼,能从不同的视角观察自然中其他物体的透视变化。
教学过程:
一、了解规律,欣赏名画
展示一幅具有明显远近效果的马路照片。
我们经常走在马路上,看到的情景是否和这张图片相同?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近处马路到了远处有没有变化?马路两旁的树木有没有变化?路上的行人远近有何变化?
二、欣赏提升,讲述发展阶段
1.透视的发展史
2.自然中的透视
以一幅有明显透视效果的道路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画面中都有哪些透
视现象,教师总结并板书:近宽远窄、近高远矮、近大远小
结合课件讲解物体的透视感,并渗透视平线和视点的概念。
对照图片,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往远处看,画面中的透视也有相应的变化。
3.欣赏作品中的透视
课件对比作品赏析,如果画面中没有透视会给人什么感觉?加深学生对透视的重要性的认识。
颜色、大小、疏密等各种变化,认识到只要在相对空间中较小都可以看成点。
三、探究形成、发现方法
1.欣赏书本上的透视图片
(1)小组讨论找出图片中的心点、消失线和视平线
(2)教师解释这些名词的定义:
(3)学生练习一个透视图
2.教师展示一幅的透视关系的风景画
(1)学生小组讨论这幅风景画是如何制作的?
(2)教师小结:
四、学生操作:
作业内容:利用绘画的方法表现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要求:在画面中要表现出道路的透视感。
可以根据想象添加合适的环境。
教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与评价阶段
引导学生围绕作品是否具有视觉现象的特点和画面内容是否丰富来评价。
找出优点,指出不足,指出改进办法。
教师评价。
六、课后拓展:
学生视野,希望学生今后在作品中学会运用透视知识。
在运用时关注:能否理解并运用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融入到绘画作品、摄影、拍摄等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