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导学案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能够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仅仅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春雨,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

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荷塘月色》导学案精选

《荷塘月色》导学案精选

《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作者矛盾思想感情,颂扬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好情怀。

2、赏析精美语言,提高情景交融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学习重难点把握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感情。

知识链接比喻:比喻又叫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描绘该事物的修辞格。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比喻可分为: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甚至不用比喻词。

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学习过程一、理解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2、“悄悄地披了大衫”3、“路上阴森森的”4、“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5、“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6、“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7、“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8、“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9、“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10、“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11、“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1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无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二、品词明特点指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曲曲折折、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美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闪电脉脉三、练习体会比喻------出水很高的叶子像( )开放的和尚未开放的荷花正如( )又如( )又如( )颤动的叶和花像( )密密挨着的叶子宛然( )月光下的叶子和花仿佛( )又像( )灌木的黑影如( )杨柳的倩影又像是( )阴阴的树色像( )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是( )通感--------微风中的荷香仿佛( )塘中的月色如( )拟人--------打着朵儿的荷花田田的荷叶叶子底下的流水荷塘边的杨柳树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四、学后感悟(夜游)家———小路———荷塘————家(心情)不宁静—受用无边月色—我什么也没有—无福消受朱自清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不着痕迹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

《荷塘月色》导学案6免费范文

《荷塘月色》导学案6免费范文

《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熟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段。

【教学重点、难点】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习指导】课前充分预习,课堂主动探究,积极讨论,发表个人见解,课后练习,大量阅读散文。

【知识链接】1.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

朱自清在同时期发表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2.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

又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

”(郭风《叶笛》)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花香,如歌声,若有若无、轻灵飘渺,用听觉来写嗅觉,想像奇妙,写出了荷香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美好情状。

【学习过程】一、预习文本,积累整合1、字音辨识酣()睡颤()动宛然()独处()脉脉()参差()袅娜()乘()凉点缀()羞涩()皱缬()踱()步煤屑()幽僻()斑驳()倩影()2、词语理解参差:袅娜:脉脉:皱缬:斑驳:倩影:二、文本解读探究1、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游踪。

2、课文第4小节写了哪些景色,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怎样写的?3、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勾出本段中你喜欢的句子,并思考语言有什么特点。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一、文章背景《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代表作。

这篇文章写于1927年,当时中国正经历着战乱和政治动荡,朱自清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描绘一个宁静的夏夜,漫步于清华园荷塘的情景,表达了他内心的彷徨和追求自由的心境。

二、重点字词1. 倩影:美丽的身影、倩丽的身影。

2. 袅娜: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盈。

3. 弥望:满眼。

弥,满。

4. 斑驳:形容色彩交错,不整齐的样子。

5. 宛然:仿佛,好像。

6. 倩倩:美丽的样子。

7. 摇曳:摇荡,晃动。

8. 恬静:安静,平静。

9. 吠叫:狗叫。

10. 尘世:人世间,现实世界。

11. 幽雅:幽静雅致。

12. 参差:形容不整齐的样子。

13. 幅员辽阔:领土面积广大。

幅员,领土的面积或范围。

14. 安宁:安静、平静。

三、段落结构本文共有五段。

第一段:描绘荷塘周围的景色,包括墙、树、青石板路和水的描写,以及暗示作者的漫步之行。

第二段:着重描写荷塘的美丽景象,包括荷叶、荷花、荷蕊等的描绘,烘托出荷塘的神韵。

第三段:写作者在荷塘的漫步,通过对他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等感官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妙和作者的心境。

第四段:写作者在荷塘边小亭的休憩,表现出他暂时从尘世纷扰中解脱出来的片刻宁静,并强调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第五段:总结全文,以荷花的品格和精神象征结束全文,表达了作者对荷花和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四、主题思想《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是表达作者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以及对自由、美好、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漫步清华园荷塘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现实世界的矛盾心理。

他赞美荷花的高洁品格,把荷花视为理想世界的象征,希望像荷花一样保持清白,超脱于污浊的现实世界。

同时,文章也体现了作者对祖国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担忧。

五、艺术手法1. 描写手法:文章运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通过对清华园荷塘周围景色和荷花的具体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美景的神韵和作者宁静淡泊的心境。

《荷塘月色》导学案(2021最新汇编)

《荷塘月色》导学案(2021最新汇编)

《荷塘月色》导学案《荷塘月色》导学案(1)高一语文制作:王志军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1. 正确拼读生字词;了解作品、作者、写作背景;2. 深情地诵读课文;3. 掌握本文景物、心情写作的脉络;学习写法;二、预习抽查抽几生板写、回答。

? 1.拼写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弥( )望?斑驳()渺茫?()点缀()脉()梵婀玲?()2. 理解运用:蓊蓊郁郁弥望田田袅娜脉脉斑驳缕缕清香凝碧朗照三、介绍作者、作品、写作背景、散文(见基础梳理)抽学生回答。

1.作者、作品: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

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

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

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第一课时)编写:王宏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把握文章内容。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1.22—1948.8.12),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

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912年进中学学习,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学系,于1920年修完课程提前毕业。

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绿》《春》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感情真挚醇朴;对自然景物观察准确精当,对声音、色彩感觉敏锐;文笔精美婉丽,节奏跌宕有致,饱含诗意和生活情趣。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北京物价飞涨,北大的教授们没法生活下去。

国民党就向人们发美军的救济粮。

可是,以朱自清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教授们宁可饿死也不去领救济粮。

当时朱自清先生已经因为饥饿全身浮肿,很虚弱了,可是躺在床上还对家人说“不要去”。

于是,朱自清先生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预习展示】1、听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提示与建议:认真听录音(或范读),将不会读的字词或平时读错的字词读音标注在课文里面。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袅.娜()蓊蓊..()敛.()裾羞涩( ) 独处.()酣.( )眠弥.( )望颤.( )动霎.( )时参.( )差脉脉..玲.()..( ) 倩.( )影煤屑.( )踱.( )步梵婀【课堂探究】1. 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2.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作者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荷塘月色》导学案含含答案剖析

《荷塘月色》导学案含含答案剖析

荷塘月色【文本】《荷塘月色》写于 1927 年 7 月,那作者在清大学教,住清园西院。

文章里描述的荷塘就在清园。

一年,中国接生了“四二·一”和“ 七·一五”反革命大屠,白色惧怕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于苦彷徨中。

他自己也知道,“ 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惶惶然” ,但他最是了“闪避的一法”(《佩弦》 )。

但是他竟是一个国的民主主者,面黑暗,又不能够放心于种“ 超然”。

在《一封信》中他表白:“ 几天忧如有些异,像一叶扁舟在无的大海上,像一个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 心里是一乱麻,也能够是一火。

忧如在扎着,要理解些什么,但忧如什么也没有理解。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 扎”的心迹的真描摹和生写照。

【作者卡片】朱自清 (1898~ 1948),中国代出名散文家。

字佩弦,号秋,江州人,原籍浙江。

文学研究会成。

1922 年表《》,后又从事散文作。

抗日争束后,极支持反公民党反治的学生运。

1948 年 8 月拒接受美国的营救粮,因贫病在北平逝世。

其散文风格素朴周祥,清爽沉郁。

以语言洗练、文笔明媚著称。

著有诗集《雪朝》(与人合作 ),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基础荟萃】1.为以下加点的字注音①蓊蓊郁郁 ()②敛裾)...(④妖童媛女 ()⑤脉脉含情 (...⑦霎时()⑧袅娜()..2.为以下各组字组词③鹢首徐回 ().) ⑥橹櫂 ().⑨煤屑 ().惦塘① 掂②搪踮糖缀嬉辍嘻③④啜熹惙禧3.近义词辨析①风流·风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②幽僻·偏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③亭亭玉立·婀娜多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要点打破】1.整体感知含义,理清思路,说说这篇散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借景抒情的,使文章“ 形散而神聚”的。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荷塘月色?导学案第一学时【学习目标】理清文章结构 ,揣摩作者思想感情 ,分析作者感情的开展变化。

【知识补充】1、关于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 ,原名自华 ,字佩弦 ,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

1916年中学毕业后 ,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 ,次年 ,为了勉励自己有困境中不丧志 ,不灰心 ,保持清白 ,不与坏人同流合污 ,便取?楚辞·卜居? ,“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 ,改名“朱自清〞。

上大学时 ,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 ,1923年发表的长诗?消灭? ,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创作转向散文 ,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 ,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 ,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 ,宁可饿死 ,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2、背景简介。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 ,正值大革命失败 ,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 ,蒋介石叛变革命 ,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在此之前 ,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 ,一直在呐喊和斗争 ,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 ,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 ,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 ,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 ,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 ,内心是抑郁的 ,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 ,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 ,梦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 ,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预习落实】一、落实字音、辨析字形。

处( )理处( )所颤( )抖颤( )栗万乘( )之国乘( )凉荷( )花负荷( )脉( )络脉( )脉流水羞涩( ) 歌曲( ) 曲( )折薄( )荷日薄( )西山安娜( ) 袅娜( ) 踱( )步嬉( )戏参( )差( ) 船櫂( ) 敛裾( ) 梵婀( )玲蓊( )蓊郁郁妖童媛( )女鹢( )首徐回二、借助注解和词典读懂?采莲赋? ,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写在下面横线上 ,。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环节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原名,字,号。

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

中国现代、、。

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给朱自清带来极大的震撼,使其思想和创作发生很大转变。

他的作品不再限于日常生活的抒情小品,也有抨击现实丑恶的杂文。

主要作品有《背影》《春》《欧游杂记》。

2.人物轶事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

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

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

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

那时他年仅50岁。

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3.了解写作背景《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的清华园,此时南方还在进行着血雨腥风的屠杀。

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

仍然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因而陷入苦闷彷徨之中。

这是处在“五四”和第一次大革命两个革命高潮之间的低谷中的时代的苦闷,是觉醒的一代人醒来之后面对无际的黑暗而深感理想失落、无路可走的苦闷。

怀着火一样热情的启蒙者碰到的却是冰一般冷酷的现实,觉醒的个性却无法找到让个性自由伸展的条件,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4.解题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

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5.了解“散文”(一)散文的特点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标】1. 梳理基础知识,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 读课文,提出疑问。

一、基础知识(一)(1)字音酣( )睡 颤( )动 宛( )然 独处( ) 脉脉( ) 参差( ) 袅娜( ) 乘( )凉 点缀( ) 羞涩( ) 皱缬( ) 踱( )步 煤屑( ) 幽僻( ) 斑驳( ) 倩( )影 蓊蓊郁郁( ) 袅( )娜 踱( )步霎( )时 弥( )望 斑驳( ) 渺( )茫媛( )女 敛( )裾(2)整理多音字 荷、处、曲、颤、娜、挨、脉、差、脉(二)(1)字形煤屑 幽僻 寂寞 惦着 稀疏 倩影 阴森 踱着 弥望 点缀 袅娜 羞涩 渺茫 颤动 霎时 斑驳 风致 丰姿 峭楞楞 蓊蓊郁郁(2)辨形组词p ì( )静 点zhu ì( ) ni ǎo ( )娜 xi â( )气p ǐ( )好 chu ò( )学 xi āo ( )雄 一xi â( )千里复辟( ) f ú( )水 mi ǎo ( )茫和xi ã( ) x ī( )戏 飘mi ǎo ( )k āi ( )油 x ī( )皮笑脸三、解释1.蓊蓊郁郁: 2.弥望:3.袅娜4.脉脉:5.风致:6.斑驳:二、作者及背景资料(一)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更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回忆以前学过有关朱自清的篇目《春》、《背影》等篇目。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晨读在线】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侍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参考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成语积累】1、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

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贬义词)2、越俎代庖:厨子不做饭,掌管祭祀神主的人不能越过自己的职守,放下祭器去代替厨子做饭。

一般用来比喻超过自己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所管的事情。

3、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4、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

(多用于贬义的语境中)5、见异思迁:一看见不同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修辞仿句】根据下面的情景和要求,代拟一段对话。

情景:一青年学生与一老教师相约登山,各负一行囊。

学生要替老师背负,老师婉拒,学生坚持。

要求:(1)老师要说出婉拒的理由,学生坚持的理由要有针对性;(2)符合情景与身份,语言得体。

老师婉拒说:学生坚持说:参考答案老师婉拒说:你的肩膀还很稚嫩,还是让我来担当自己的重任吧。

朱自清《荷塘月色》导学案附答案

朱自清《荷塘月色》导学案附答案

朱自清《荷塘月色》导学案(附答案)【《荷塘月色》导学案】【预习导学】【预习指要】1.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体会“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同时开始研究古典。

1928年出版散文集《》,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

朱自清在同时期发表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关于“通感”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

”(郭风《叶笛》)这个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酣( )睡 ( )动宛( )然独处( )脉脉( ) 参差( ) 袅娜( ) 乘( )凉点缀( ) 羞涩( ) 敛( ) 踱( )步煤屑( ) 幽僻( ) 斑驳( ) 倩影( )2、理解参差:袅娜:脉脉:弥望:斑驳:倩影:3、阅读文段,然后做题第四自然段:月下荷塘。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学法指导】通过听朗读、学生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学生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时安排】5课时课前预习案【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我们来了解这时期作者的思想,看看他的自我表白: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

”(《那里走》)“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一封信》)【习得积累】1.给加点的字注音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弥.望()斑.驳()渺.茫()点缀.()辍.学()媛.女()2、记准下列加点词语并掌握划线成语的意思没精打采.嬉.游掂.量惦.念苍茫沧桑课堂学习案1、朗读全文,整体感知(1)找出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理清文章结构。

(2)把握全文的感情脉络2、朗读并背诵第四、五、六段,赏析并揣摩文章优美动人的语言,体味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荷塘月色-导学案及答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及答案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课目:1.品尝言,学析散文的手法。

2.通掌握本文的感情脉,学抒怀散文。

教课重点:1.学生走作品的感情世界,领会作者不安静的感情。

2.学作者运用言的技巧。

教课方法:通频频学生、感知,品尝作品言。

通提思虑,领会作者的感情。

1、认识作者,入新作者朱自清(1898 — 1948),字佩弦,号秋,原籍浙江。

1923 年表的《》,震了当的,1929 年第一版集《踪影》, 1925 年任清大学教授,作向散文,同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 年第一版散文集《背影》,成了有名的散文作家。

1948 年 8 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士、国知分子。

毛同志曾在《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朱自清一身大病,宁愿死,不美国的‘救粮’ 。

⋯⋯”“表了我民族的英豪气派” 。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本文写于1927 年 7 月,作于北京清园。

(一)初文一、听音,正音正字,初文,理清文章构,推测关句,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蓊蓊郁郁()娜()踱步()霎()弥望()斑()迷茫()点()2、解以下。

幽僻:幽静、幽静。

蓊蓊郁郁:草木旺盛的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眼。

弥,。

娜:柔美的子。

脉脉:里形容水没有声音,仿佛深含感情。

致:美的姿。

斑:原指一种色中有的色,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丰姿:度,一般指美好的姿。

也写作“ 姿”。

粗心:里指大体的廓。

3、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迹,理清文章构。

明线:出家门、踱小道、观荷塘(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赏周围、回家门4、找出最能体作者感情基的句,领会句的含和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 几日内心不安静。

” 是社会的烈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定音,全订婚下了抒怀的基。

5、朗全文,掌握全文的感情脉:不安静——找安静——得安静——失安静——回到的不安静中来。

外构造(空间上)内构造(心理上)明确:《荷塘月色》的构,是形的,外构、内构均这样。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含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含答案)

4、(1)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 2 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
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 既是对第 2 段的回应,也是第
4、5 段荷塘月色的继续扩展。
(2)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美文“悦读”】
与你为邻 “妈!隔壁的开门声,吵死了!”我皱着眉头,对着答案在自己刚做完的一道题目旁打了一个大大 的叉。我瞥了瞥桌子上的无声走动闹钟,果然,又是准时的 11 点半。 我们家住在老城区的一座旧楼里,住了多少年了。我从来没有像这几天这么敏感周遭的哪怕是游丝般 的声响。要不是学校说高考前放假自习,要不是爸妈一再催促我回家吃好睡好补身子,我不用像现在 这般忍受邻里三姑六婆不时的高谈论阔和这晚上 11 点半准时到访的恼人打扰了。要知道,晚上可正 是我最清醒的时候,可也是我最敏感的时候。 老妈穿着睡衣,轻轻地,又或者说,蹑手蹑脚地走到我的房间。“孩子,你知道的,隔壁小王早出晚 归的,也够辛苦的。你知道环卫工人得一天扫多少的……”“我不管我不管!管他是谁,他有啥理由天 天准时吵着我?甚至有时候还附送一宿的婴儿哭声!我不管!明天趁着周日,他轮休吧?你陪我过去 和他说清楚!”说完我便离身而去,一头扎到床上,用被子一层又一层地捂住自己的耳朵。床咿呀了 一下,像是一声痛苦而又无奈的呻吟。 今晚,出奇地,特别的安静。我失眠了,躺在床上,睁大的眼干盯着墙壁,仿佛要看穿墙壁对面任何 一丝的喧扰。 天蒙蒙亮。拽着老妈,我挺着胸板来到了对门。这户人家的门,买的是那种破旧的旧式铁栅门,上面 早就被锈迹侵得七七八八了,仿佛只需轻轻一碰,便可倾刻粉碎。伴随着我急促的敲门声,是铁栅门 “吱呀吱呀”的呻吟,还有一个小伙,满脸胡渣,和一身似乎和铁门可以称兄道弟的退了色的凌乱的衣 服。 “小王啊,我是隔壁的张阿姨,谢谢你啊。楼道这几天可干净了。”老妈抢着,把我的话活活的盖了下 去。“哪里,应该的。这是您家的娃儿吧多大了?长的可真俊。”“十八了,”终于让我插上话,“就得 高考了……”“呀!那可得加油啊!来,叔叔给你点补身子的。”说完,他便一转身,走进了屋子,留 下了一脸茫然的我和老妈。 那是怎么的屋子呀!房间的满满地挤着一张床,旁边是席地而放的饭锅,电扇,甚至破破烂烂的玩具。 床上坐着小王的妻子,还有她怀里向着我们微笑的婴儿。我呆住了……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学内容分析:本文是一篇名家名篇,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教学理念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倡导“生”动教学,整体把握散文的美,以读来赏析文本。

教学目标: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理清全文结构。

培养快速阅读文章及筛选关键词语的能力。

体会作者情感,领会作者对民族命运的关注。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理解文章重点词语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一、导入新课在一次“中学生最喜爱的十大课文”的问卷调查中,名列榜首的就是《荷塘月色》,更有人说《荷塘月色》树立了现代散文的终极典范。

今天我们就和盛名之下的《荷塘月色》来一次亲密接触。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行踪、情感)用一句话简述文章的内容。

结构美在家里去荷塘观荷塘赏月色览四周想采莲回到家“第一节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第九节,——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 强调圆形结构找出文中描写心里感受的句子。

情感美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③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⑤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⑥这令我到底惦念着江南了。

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又可谓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颇不宁静独处求静暂得宁静(一无所有惦念江南) 走出宁静三、重点赏析以景解情(荷塘、月色)观赏一下给朱自清先生带来片刻宁静的荷塘月色。

语言美意境美欣赏散文实际就是一个感悟的过程,一般包括这样的几个步骤。

朗读、感受、品味、评论。

第一步:涵泳美读,感受音乐美。

大家潜沉到作品深处,情随声出,声情并茂,通过对读音轻重、高低、长短的把握,领会作品蕴藉的美和情。

“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联想想象,感受绘画美。

荷塘月色导学案8-人教课标版

荷塘月色导学案8-人教课标版
二、学习重点: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学习难点: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二)合作探究,文本解读。阅读第四自然段:★★
、这一段所写的景物依次是:、、、、。
、这一段景物描写的观察角度是:由而,由而,由而。
四、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基础积累。
完成下列——判断题。★
(二)合作探究,文本解读。阅读第四自然段:★★
、这一段所写的景物依次是:、、、、。
、这一段景物描写的观察角度是:由而,由而,由而。
答案: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由远而近,由上而下,由静而动。
四、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基础积累。
完成下列——判断题。★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一句中前后两个“什么”是指[.]
.荷花的色、香、形的特点
.月色的和谐、柔和的美
.荷塘月色的素淡朦胧的美.荷塘四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意境美
、第四自然段文字描写的内容主要是[]
.月下的荷塘.月的光和影
.荷塘的月色.月下的荷塘及月色
六、典型试题:★
第四自然段描写荷塘,精彩的一笔是作者敏锐地捕捉并生动地描绘了“微风过处”的景色。下面对微风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五、检测与作业:★
、对《荷塘月色》所描写的景物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荷花的色、香、形的特点
.月色的和谐、柔和的美
.荷塘月色的素淡朦胧的美(联系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
.荷塘四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意境美
、第四自然段文字描写的内容主要是[]
.月下的荷塘.月的光和影
.荷塘的月色.月下的荷塘及月色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一、知识梳理1.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又是民主战士。

在大学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1923 年发表的长诗,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29 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

1928 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出版有《朱自清文集》(四卷)、《朱自清诗文选集》。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并给加点字注音。

宛.然()倩.影()幽僻.()峭楞楞..()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弥.望()斑驳..()渺.茫.()点缀.()3.时代背景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27 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

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

本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二、问题探究1.概括段意,理清全文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第四段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有层次)描摹月下荷塘的景色?第四段为什么叶子写得多?3.第五段是如何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4.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找出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和抒情的语句,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变化?5.本文的情与景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荷塘月色》导学一、知识梳理1.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作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

在大学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1923 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29 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朗读第一段,说说作者为什么惦念起荷塘来了?作者写自己离开沉浸在寂静中的家有什么用意?
2、试着背诵第四段,并给本段拟写小标题。分析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有何特点?
3、第四段描写月色下的荷塘,总体特点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迁移运用
文章第四段描绘了一幅美不胜收的月下荷塘图,请从虚实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2、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3、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例:“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4.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5、这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台前县励志中学学生课堂导学提纲科目:高一语文
课题荷塘月色第1课时
班级姓名小组
【学习目标】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重点】
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难点】
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2.学习作者对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重点】
提高揣摩语言的能力。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难点】
领悟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
一、了解感知
1、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2、举例说明,第四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深入学习
1、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给本段拟小标题。
3、整体把握
(1)概括各自然段内容,试着将文章归纳为三部分。
(提示: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由。7--9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2)文章采用明、暗双线索组织内容,明暗线索分别是什么?
二、深入学习
总结、扩展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于通过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去把握其中寄寓的情感。而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要善于分析景物描写的层次、景物描写的技巧造成的效果,要品味景物的特点,最后归结到美感特征。
努力每一天进步每一刻
努力每一天进步每一刻
努力每一天进步每一刻
努力每一天进步每一刻
6、朗读第六自然段,作者写荷塘四周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怎样的特点?
三、迁移运用
归纳总结,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
1、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2、……
3、……
【检】
归纳主旨:
从荷塘月色美丽景色的描绘中,表露了作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自主学习】
1、了解感知
1、识记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改名“朱自清”。籍贯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宁。著名诗人、作家、民主战士。主要作品:《踪迹》(诗与散文)1924,《背影》(散文集)1928,《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
2、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提示:这段描写,作者从荷叶写到荷花这是静态实写,再由荷香写到荷波是动态虚写,最后写到脉脉的流水这是虚写映衬。)
【检】: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提示: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举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
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课题荷塘月色第2课时
班级姓名小组
【学习目标】
1.继续分析文章第五、六自然段,体会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