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构成物质的奥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c91ebd1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f6.png)
3.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中,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4.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存在差异,教师需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验、实例等手段,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难点: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例,引出物质构成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实验教学,直观感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反应过程,使学生对微观粒子有更直观的认识。
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总结物质构成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三)情感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物质世界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勤奋的科学态度,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c.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物质构成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实践作业:
a.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化学反应过程中微观粒子的变化,并撰写实验报告。
b.搜集生活中与物质构成相关的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化学原理,进行小组交流分享。
3.拓展作业:
a.阅读化学相关的科普文章,了解化学领域的前沿动态,拓宽知识视野。
7.知识整合,形成体系:通过总结、概括,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8.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28c4bfd0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2a.png)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一、基本概念1、分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二、分子的性质⒈通常,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但真实存在)⒉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加热时,分子能量大,运动速率越快)⒊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通常,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的间隔气态>液态>固态,但冰中分子间隔>水中分子间隔;物质的热胀冷缩指的就是分子间间隔受热增大,遇冷减小)4. 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运动实验(P49页)解释A中烧杯现象原因: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浓氨水具有挥发性,C烧杯中的氨分子运动到A烧杯,与水结合成氨水,氨水显碱性,氨水使酚酞变红三、从分子角度分析解释生活中现象1、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水蒸发过程中,水分子间隔变大2、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运动3、香水,汽油密封保存原因分子在不断运动4、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能量大,运动的速率越快5、6000L氧气加压到40L的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压强越大,间隔越小※考点原子间间隔:水银温度计,钢轨,电线四、分子可以分成原子1、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分类(1)纯净物: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2)混合物:物质由不同种分子构成2、物质和分子的构成(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注意: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稀有气体、固态非金属硫,磷,碳,硅分子是由原子构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注意:分子前有个数,原子前必有个数,分子前无个数,原子前也无个数。
3、从分子角度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一种物质的分子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4、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及相关问题(1)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章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共21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章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共2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9021a3003d8ce2f006623b8.png)
C.50
D.272
16 3 2、某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右,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_____,核外有______ 8 6 个电子层,第二层上有______个电子,最外层上有______个电子。该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_得___到__(“得到”或“失去”)电子。
+16 28 6
四.离子的形成 钠 + 氯气 Na Cl2
课题3元素
一、元素
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是宏观概念,只 概念: 讲种类,不讲个数。
金属元素:Fe、Cu、Al、Au…… 分类: 非金属元素:O、H、N、Cl……
意义:
稀有气体元素;He、Ne、Ar…… 宏观: 表示一种元素或一种物质 微观: 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符号: 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若几种元素的 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这样的符 号叫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
钠原子Na +11 2 8 1
失 电 子 钠离子Na+ +11 2 8
点燃 氯化钠 NaCl
氯原子Cl
+17 2 8 7
得 电 子
+17 2 8 8 氯离子Cl-
Na+Cl- 氯化钠
Na Cl
四.离子的形成
概念: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带负电荷的原子叫做阴离子。如:O2- 、S2-、 F-
分类: 带正电荷的原子叫做阳离子。如:H+ 、Na+、Mg2+、Al3+
芦老师的课堂
复习课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
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教案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教案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https://img.taocdn.com/s3/m/af7ca932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f9.png)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知识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知道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了解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能用微观粒子的性质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4.能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分类。
【素养目标】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建立“静止是相对,运动是永恒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
一、导入新课【导入1】[教师]多媒体展示《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诗,同学们对其诗意已有所了解,不知道大家是否从化学角度思考过“为有暗香来”是什么原因?【导入2】教师事先在教室前面喷香水,让学生闻到香味。
[演示]往水中加入白糖,用玻璃棒搅拌至溶解。
(改用热水,缩短实验时间)[学生思考]多媒体展示问题,讨论,提出合理的猜想:物质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二、探究新知探究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演示]实验3 - 1现象:品红在水中扩散。
[图片展示]分子的图片。
显微镜下苯分子的图像(一)分子是真实存在的(二)分子的特点[分析]一滴水(以20滴水为1 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假如有人问你:“一个人每口喝下一亿个水分子,每秒钟喝一口,需要多久才能把一滴水中的水分子全部喝到肚子里去?”说出来一定吓你一跳。
原来,按照上面所说的喝水速度,喝完一滴水,竟需要五十万年!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演示]已知酚酞和氨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溶于水可分别得到酚酞溶液和氨水。
(1)取一小烧杯A,加入水,再加入酚酞溶液,搅拌,观察颜色。
(2)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入浓氨水,观察颜色变化。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如图)。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离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离子》](https://img.taocdn.com/s3/m/4657653d102de2bd97058836.png)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离子【目标导读】1、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排布);电子层数:一二三四五六七离核距离:逐渐增大能量高低:逐渐增大容纳电子数:2、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核电子层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观察】下图为核电荷数从1—18的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回答】第一层最多有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有个电子;最外层最多有个电子2、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特点【补充】相对稳定结构:【重要】元素的种类由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决定。
3、离子的形成过程;离子结构示意图5、离子的表示方法离子符号6、构成物质的粒子:。
7、常见原子团:。
【精例导学】◆例1:已知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右图所示:该元素为(写名称):______,元素符号是____ ___,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___,它属于________元素。
(填“金属”或“非金属”)◆例2:研究发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请根据下列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找出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一组()A.①① B.①① C.①① D.①①◆例3:最外层电子数是8的微粒一定是()A.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B. 阳离子C. 阴离子D. 无法确定◆例4:根据某原子结构示意图,可判断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_____________,核外有___________个电子层,最外层上有___________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这种原子容易___________电子,该元素属于___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例5:以下五种微粒结构示意图:(用序号填空)表示原子的是,表示阳离子的是,表示阴离子的是,属于同一种元素的是。
【能力提升】1.右图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钙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则有关钙原子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核外共有2个电子层B.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C.核外电子总数为40 D.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2.与元素化学性质密切相关的是()A.质子数B.核外电子数C.电子层数D.最外层电子数3.右图是元素中期表中的硫元素及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硫元素属于金属元素B.硫原子核内有16个质子C.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D.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4.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7d0d85c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18.png)
(二)问题导向
本节课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具体包括:
1.教师提出问题,如“分子和原子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本节课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具体包括:
1.通过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动画或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微观粒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引发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通过呈现与分子和原子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水的沸腾、气体的扩散等,让学生感受到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兴趣。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成员共同参与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共同讨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
3.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如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共同进行实验操作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3.理解分子和原子的联系与区别,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宏观现象,如物质的溶解、气体的扩散等。
4.掌握物质在微观层面的变化规律,能够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讨论和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具体包括:
1.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来获取和验证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结束时,学生应能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和区别与联系。具体包括: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95ec0b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98.png)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重点难点】1.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化学反应的实质。
学习内容一分子【学习指导】阅读课本第48-50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2.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的性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之间有一定间隔,且分子之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减小;分子不停地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讨论交流】1.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请完成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一: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至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
由实验一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
(2)实验二(如图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___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了实验三(如图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温馨点拨】1.(1)酚酞遇蒸馏水不变色,酚酞遇氨水变红色。
(2)溶液变成红色;氨分子不断运动到B烧杯中,溶于水形成氨水,酚酞遇氨水变红色。
(3)没有必要,此实验已经做过。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名师归纳】分子具有以下特征:(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3)分子间有间隔。
【反馈练习】1.下列事实不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的是(A)A.柳絮纷飞B.花香四溢C.给轮胎打气时气体被压缩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2.吸烟有害健康,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为(A)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之间有间隔C.分子的体积很小D.分子的质量很小3.如图所示实验主要说明(B)A.分子很小B.分子间有间隔C.分子在不断运动D.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学习内容二原子【学习指导】阅读课本第50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ffbb18fcc1755270722088b.png)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知识结构】定义性质原子核(带正电)质子(带正电)物原中子(不带电)质子核外电子(带负电)构结排布规律成构结构示意图含义的金属原子奥非金属原子秘离定义稀有气体原子子分类书写相对定义原子公式质量理解定义分布元素符号书写以及原则符号意义元素结构规律【知识梳理】一、分子1、分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分子性质: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3、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变。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生成了新的分子,不再保持原分子的化学性质。
典例1 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对学习化学十分重要。
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A.品红在水中扩散﹣﹣分子在不断运动B.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水分子发生改变C.NO与NO2化学性质不同﹣﹣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D.10mL H2O与10mL C2H5OH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分子间有间隔【答案】B【解析】A、品红在水中扩散,是因为品红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故选项解释正确。
B、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C、NO与NO2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D、10mL H2O与10mL C2H5OH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典例2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A.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D.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隔,分子之间间隔较大,原子之间间隔较小【答案】D【解析】A、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故A正确;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故B正确;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故正确.D、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隔,分子之间的间隔不一定比原子间的间隔大,故D错误;故选D。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c01f28b1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32.png)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原子的定义、结构及其基本性质,了解原子通过核反应和电子得失形成离子的过程。
2.理解分子的概念,掌握分子与原子区别和联系,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
3.掌握元素、化合物等基本概念,了解物质的分类及组成。
4.学会使用粒子模型来表示物质的微观结构,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5.掌握物质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微观粒子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原子、分子的构成。
2.通过化学实验,如水的沸腾、气体的扩散等,让学生体验物质微观结构的变化。
3.创设生活情境,如食品添加剂、环境污染等,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结合科技发展,如原子弹、核反应等,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4.结合生活实例,阐述物质微观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题目,如“原子和分子的区别是什么?”、“元素和化合物的关系如何?”
2.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小组间的交流。
3.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启发。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如原子、分子的定义、性质和关系等。
2.生动讲授与模型展示相结合,提高学生理解力: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讲解原子、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并通过模型展示、实验演示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质的微观结构。这种讲授与展示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物质的微观结构。
3.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提出讨论题目,如“原子和分子的区别是什么?”、“元素和化合物的关系如何?”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小组间的交流。这种小组讨论的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183f18da300a6c30d229f78.png)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微观粒子都是真实存在的。
现在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能够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动原子。
(2)分子的性质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例如,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 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 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①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
例如,花香在空气中扩散、湿衣服中的水在晾晒下的挥发、品红在水中扩散都是分子运动的结果;①分子之间有间隔。
例如,气体可压缩在钢瓶中、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的体积不同。
2.分子可以分为原子(1)用分子观点解释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分子发生了改变,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分子由原子构成。
有些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如1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大多数分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子构成,如1个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4)化学变化的实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5)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可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即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
(6)分子与原子的关系课题2 原子的结构1.原子的构成(1)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原子核原子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 (2)质子数、 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量相等,但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8a0f0396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83.png)
九年级化学背默作业(七)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粒子大量聚集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
2、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
(3)分子间有 ,同一种物质的分子在固、液、气态时,分子间的间隔逐渐变。
实例:热胀冷缩的原因: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温度越低,分子间隔越。
(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
实例:固态氢和液态氢都具有可燃性;氢气具有可燃性,氧气具有助燃性,氧化性,不具有可燃性。
3、分子(1)定义:。
(2) 用分子的观点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发生改变。
>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物质的发了改变,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
4、化学变化的本质:化学变化中, 可以分成, 又可以重新结合成新。
可见,化学变化前后的种类发生了改变,而的种类没有改变,的数目没有增减。
以氧化汞受热分解为例:加热氧化汞时,氧化汞分子会分解成和,每2个构成1个氧分子,许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许多聚集成金属汞。
5、原子定义:原子是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说明: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即化学反应不能将原子分成更小的粒子,但脱离“化学反应”这一前提,原子仍可以分成更小的粒子(如质子、中子、电子).6、原子与分子的关系(1)区别:化学变化时, 可分, 不可分。
(2)联系: 是由构成的。
九年级化学背默作业(八)课题2 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构成1.原子的构成原子{{(带1个单位)(不带电)(带1个单位)2.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3.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心,在原子中占的体积,电子绕着原子核二、核外电子分层排布1.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电子层最多有层,电子离核距离越远,电子的能量越。
2.原子结构示意图3.由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课件-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课件-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https://img.taocdn.com/s3/m/121e532a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1c.png)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知 1.识构点成❶物:质物的质基由本微粒观子粒有子_构__成_分__子_、_____原__子_等;分子是由___原__子__构成的。
2.分子的性质: (1)质量和体积都___很__小__; (2)分子(及其他微观粒子)总是在____不__断__运__动__着__,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
6.分子和原子: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___物__质__化__学__性___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是_____化__学__变__化__中__的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在化学变化中_____能__否__再__分_。
7.(百色中考)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分子与
(7)氢原子中不含有的是____中__子_。
19.如图A~D是四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CD (1)在A~D中,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是____(填字母); (2)在A~D中,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子是____B_D_(填字母); (3)在A~D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__A__(填字母); (4)在A~D中,容易失去电子的是____。C
___越__快___; (3)分子之间有__间__隔____。
3.(湘潭中考改编)水蒸发的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B)
A.分子种类 B.分子间隔 C.分子数目 D.分子大小
4.(海南中考)对于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
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分子的种类变多 B.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C.切开成熟的菠萝蜜能闻到浓浓的香味——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6 000 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40 L的钢瓶——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550723d5fbfc77da369b1bc.png)
一、选择题1.关于如图所示实验有以下说法,其中正确的说法组合是()①该实验用到了对比的方法②该实验能证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③该实验能证明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④片刻后可观察到试管A中溶液变红⑤加热后氨分子的能量升高⑥加热后氨分子的质量变小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③④⑥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D解析:D【分析】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的越快;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①该实验用到了对比的方法,该选项说法正确;②该实验过程中,酚酞溶液变红色,是因为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运动到酚酞溶液中时,和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该选项说法正确;③该实验过程中,C中溶液变红色比B中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该选项说法正确;④片刻后不能观察到试管A中溶液变红,该选项说法不正确;⑤加热后氨分子的能量升高,该选项说法正确;⑥加热后氨分子的质量不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亚硒酸钠可用于提升人体免疫力。
下图是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硒原子易得电子B.硒是一种金属元素C.硒原子的质量为78.96g D.硒原子核内中子数为34A解析:AA、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4=2+8+18+n,n=6,最外层电子数是6,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B、硒带“石”字旁,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4;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为34,而不是中子数为34,故选项说法错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0e604f7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34.png)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生活情境: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切入点,如饮料中的二氧化碳、食盐中的钠离子等,引导学生关注物质构成的奥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课。在经过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后,学生已经掌握了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基础知识,但对于物质构成的微观粒子层面的理解仍有所欠缺。针对这一情况,我以“分子、原子、离子在宏观物质中的存在及转化”为主题,设计了一节实用性强的复习课。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如“分子、原子、离子在宏观物质中的存在及转化有哪些实例?”
2.讨论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小组评价:引导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四)总结归纳
1.知识梳理:对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性质以及它们在宏观物质中的存在与转化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主动探究分子、原子、离子在宏观物质中的存在及转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注重知识的整合与拓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内容进行细化,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力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6acf3baf61fb7360b4c65be.png)
课题一分子和原子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分子的性质:(微观粒子均有以下几点性质)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②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
(温度越高,分子能量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③分子间有间隔。
物质三态:固—液—气分子间隔:小→大(热胀冷缩)物质的三态变化,只是分子间间隔发生了改变,分子本身不变,分子本身的质量、大小均不变。
④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3.用分子观点解释纯净物与混合物。
(例如:该物质由分子构成)纯净物: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分子构成的物质。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1.分子、原子的定义及关系: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该物质由分子构成)注:①最小:不可再分,发生化学变化时可分。
②当物质由原子构成,原子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
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注:①最小: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物理变化时可分。
⑶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①有些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
②大多数分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子构成。
③不同的分子、原子的质量和大小不能直接拿来比较。
同一分子中原子的质量和大小小于该分子。
④分子、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⑤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构成新的分子。
2.用分子观点来解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该物质由分子构成)物理变化的实质:分子本身不变、分子间隔改变。
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本身改变,分子间隔改变。
同:分子间隔都改变。
异: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3.物质的构成:⑴⑵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4.物质构成分分类⑴分子构成的物质①常见气体(除稀有气体):氮气、氧气、氢气、氯气、二氧化碳、氯化氢、氨气、甲烷。
②某些液体:水、过氧化氢、乙醇③某些固体:五氧化二磷⑵原子构成的物质①金属:铜、铁、铝、银、汞②常温下呈固态的某些固态非金属:碳、磷、硫、硅③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
人教版2023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常考点
![人教版2023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常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463cc43a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a0.png)
人教版2023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常考点单选题1、某元素X的原子序数为a,能够形成X n-,另一元素Y能够形成与X n-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Y m+,则Y元素的质子数是A.a+m-nB.a+m+nC.a-m-nD.a-m+n答案:B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X元素原子的原子序数为a,故质子数为a,X得到n个电子后变为X n-,X n-的核外电子数是a+n;Y失去m个电子后变为Y m+,设元素Y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是x,Y m+的核外电子数是x−m;Y能够形成与X n-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Y m+,即核外电子数相同,故a+n=x−m,则x=a+m+n;故选:B。
小提示:该题主要考查了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解答本题要掌握原子不显电性,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相等。
2、防疫期间常用酒精消毒,在消毒过程中我们能闻到酒精散发出的特殊气味,主要是因为A.分子的体积很小B.分子间有间隔C.分子在不断运动D.分子可以再分答案:C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我们能闻到酒精散发出的特殊气味,主要是因为分子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被人闻到;故选C。
3、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P、Q、R、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
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A.参加化学反应的P和W的质量比为3:2B.该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3P+Q=2R+WC.反应后容器中R与Q的质量比为1:2D.Q在反应中可能作催化剂答案:DA、P增加了15g,W减少了5g,所以参与反应的质量比=15g:5g=3:1,选项A错误;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5g+2g+14g+18g=20g+x+4g+13g,x=2g,说明Q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不参与反应,选项B 错误;C、反应后R质量为4g,Q质量为2g,两者质量比=4g:2g=2:1,选项C错误;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Q的质量未发生改变,符合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特点,但是其化学性质是否发生改变,无法判断,因此只能推断可能为催化剂,选项D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构成物质的奥秘
一.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1.分子
①定义:分子是的最小粒子。
CO2和CO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②分子的基本性质有、、、。
③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子
①化学反应的实质是。
②定义:原子是的最小粒子。
如电解水中最小粒子是
③分子和原子的区别是_
④构成:原子是由和构成的,原子核由______和______构成。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_______=________=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___=________ 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上。
⑤表示方法:直接用元素符号
⑥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练习:
1.下列事实用分子观点解释正确的是()
A.蔗糖是白色固体,说明分子用肉眼可以看见B.油菜花旁香味浓郁,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C.干冰升华说明分子可以再分 D.1L黄豆和1L绿豆混合后体积小于2L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
2.煮沸过的水凉后不宜用来养金鱼,因为这种水中几乎不含有()
A、氧分子
B、氧原子
C、氧元素
D、氧离子
3.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的事实是()
A.氧化汞受热分解B.用自来水制蒸馏水
C.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D.碘升华为碘蒸气
4.He-3是氦原子的一种,其相对原子质量为3,则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结构示意图
5.铁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为56,质子数为26,核外电子数,中子数,粒子数
6.用水银做温度计的原因是
3.离子
①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②形成:金属元素的原子容易电子,带正电,形成阳离子,如:两个亚铁离子铁离子
铝离子两个钠离子两个硫酸根离子两个硫离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容易电子带负电,形成阴离子。
如:两个硫离子氯离子
③表示方法:离子符号(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出带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1省略)2CO32-中两个“2”的含义分别是,。
④与原子的区别:原子:质子数=电子数;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阴离子:质子数<电子数
同种元素的原子与离子相同,元素的种类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不同,不同。
⑤由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化合物(一般含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NaCl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Fe、Hg),稀有气体(He、Ne、Ar),固态非金属(金刚石、石墨)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多原子分子构成的单质(O2、H2、O3),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CO2、H2O、H2O2⑥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保持铁
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保持氯化钠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练习:
1.某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如图:
X 10(填>、<、=,下同)表示原子,如(填符号);
X 10表示阳离子,如(填符号);X 10表示阴离子,如(填符号)。
2.H3和H3+质子数都是,H3+电子数,构成H3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写出具有10个质子的分子和原子(写出两个)。
3.①氩气;②CO2;③水银;④NaCl;⑤金刚石;⑥H2O;⑦氧气;⑧CaCO3这些物质中由下
列微粒构成的是(填序号)分子原子离子
4.下面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用序号填空:
A B C D E
属于金属元素的是(填序号,下同),其原子结构特点为,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能形成离子;属于同种元素的是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子是;稳定结构的是质子数为a的X m+和Y n-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Y的质子数
5.氯化钠溶液中存在的粒子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①②③
二、物质的组成——元素(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的总称。
元素的种类取决于
注意: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H2O、CH4、Ne质子数都是10,不是同种元素2.表示方法:元素符号
元素符号表示:①宏观:____________;②微观____________。
N表示①②
有些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物质,如Fe、C、He①②③
3.元素的分类,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元素分类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趋势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
金属元素
非金属元素
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
4.元素的含量: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四种元素是__________;②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前两种元素是__________;③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最多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___。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5.元素周期表:7个横行(7个);18个纵行(16个);
原子序数=质子数;周期数=电子层数。
规律:同周期(横行)的元素原子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加,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加;
同族(纵行)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逐渐增加。
三、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的关系
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微观概念,既讲种类,有讲个数
判断
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比原子大( ) ②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不一定是金属元素。
( )
③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
( )
④两种粒子属同一种元素,则它们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一定相同。
( )
⑤两种粒子含有的质子数相同,则它们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
( )
⑥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粒子是碳原子和氧原子( )⑦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不能( ) ⑧原子核中一定有质子和中子( ) ⑨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原子不能( ) ⑩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