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优质课教案 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 给机器人装眼镜-看物体教学设计
《给机器人装“眼睛”》教学设计
《给机器人装“眼睛”》教学设计深圳市南山区向南小学高德辉一、创新整合点本课采用我校“学导练展拓”磁石课堂教学模式。
合理的按排了合作学习与探究新知、智慧导学与解决问题两个环节,学生通过“学案PPT”学习《创意无限》学习卡中的五个问题,并聆听多个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后,学会了永久循环模块、条件判断模块,会对程序进行仿真,知道了红外避障传感器的主要功能。
再巧妙设计了动手实践与交流展示、拓展延伸与归纳总结两个环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并且汇报演示,会灵活应用红外避障传感器,本节课各小组分别制作了“机器人智能灯”、“机器人智能风扇”、“听话的机器人”、“害羞的机器人”、“智能闸门”、“智能倒水器”等创意作品。
利用任务驱动法、演示法、讨论法、训练和实践法等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合作学习,给学生们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合作交流,使学生在完成创意作品演示中,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学情分析学生是五年级学生,对信息处理已有一定的了解与训练。
又经过对本教材第一单元的学习,已了解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及功能,对RC机器人软件平台的基本操作技能,编程思路与方法等等都有了一定的掌握,学会了利用简单编程完成一些基本图形的绘制。
对机器人实体如何能行动起来具有强烈的探知欲望。
常常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一旦把机器人的拼装零件发给他们,他们便不再集中精力学习相关知识,一味地去摆弄各种机器人零件。
二是,动手能力差的孩子不知该如何按功能搭建一个机器人。
这些都将是本课面临的新问题。
三、教学目标1、会使用永久循环模块、条件判断模块,会对程序进行仿真及调试机器人。
2、掌握红外避障传感器的基本功能及应用,理解红外避障传感器变量值的含义。
3、掌握循环模块和条件判断环模块在编写程序中的应用,并能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加以运用。
4、通过实际操作,利用机器人模仿实际生活中的智能机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发散思维能力。
5、通过搭建机器人、设计程序、调试机器人,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机器人的兴趣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 第7课 给机器人装“眼睛”——识颜色
程序基本结构
操作练习
1、编写程序(根据书上的P24-26内容) 2、设置色带 3、仿真测试程序
总结
轨迹识别传感器的应用:能使机器人按指 定的线路行走。
注意轨迹变量的返回值: 1 左侧探头 2 右侧探头 3 轨迹线上 0 不在线上
拓展练习
当机器人不在白线上时,左、右两侧 的轨迹识别传感器探头将同时检测不 到白线,轨迹变量的返回值为0。
任务 用轨迹识别传感器来检测色带。编写 程序时,机器人的判断、决策,需要 用到选择结构,本次任务中的判断条 件相对复杂一点,需要使用多重判断 的组合。另外,为了实现让机器人不 停地检测轨迹识别传感器的状态,需 要用到永久循环。
机器人长跑比赛
第7课 给机器人装“眼睛” ——识颜色
任务:制作可以循迹的机器人
本次任务有两个关键要素: 一是机器人怎样才能不偏离跑
道。 二是当机器人偏离跑道后怎样
返回“正确”的线路。
轨迹识别传感器
轨迹识别传感器的图标为:
轨 =1 左侧探头有色带 迹 =2 右侧探头有色带 变 =3 左、右侧探头都有色带 量 (在线上)
=0 左、右侧探头都没有色带 (不在线上)
轨迹识别传感器
当机器人位于白线的右边缘时,左侧 的轨迹识别传感器探头就会检测到白 线,轨迹变量的返回值为1。
当机器人位于白线的左边缘时,右侧 的轨迹识别传感器探头就可以检测到 白线。这时,轨迹变量的返回值为2。
当机器人正位于白线上时,左、右两 侧的轨迹识别传感器探头将同时检测 到白线,轨迹变量的返回值为3。
给机器人装上眼睛
步骤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练习
总结
仿真
练习编写程序
讨论交流
1、添加永久循环模块,使机器人具有永久智能
2、添加光敏传感器模块
3、添加条件判断模块
4、设置判断条件
以右为准:光敏传感器变量==1,当右边有光时,设置高速电机左边电机运转,当右边没有光时,设置右边电机动转。
以左为准:光敏传感器变量==1,当左边有光时,设置高速电机右边电机动转,当左边没有光时,设置左边电机动转。
教师讲解程序编写过程与思路,巩固条件判断模块、循环模块的使用方法。
学生练习编写寻找光亮程序。
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兴趣。
板
书
设
计
给机器人装上眼睛
——找光亮
当左边信号=0时
说明左边光比较强
当右边的信号=1时
说明右边光比较强
师:编写完成后,我们可以进入仿真环境进行仿真,看看效果。
师:下面同学们自己编写一下机器人寻找光源的程序,并进行仿真。
师生共同交流程序编写过程中的问题,找学生进行演示。
师:同学们,本节课咱们学习了利用光敏传感器编写机器人寻找光亮的程序,要注意光敏传感器的设置方法。下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让机器人找到光源后停下来进行灭火。
师:我们人是怎样找到光亮的呢?当你发现左边有光的时候怎么做?当你发现右边有光的时候怎么做?谁来给大家表演一下?
那么要让机器人也能找到光亮,我们要给机器人添加什么传感器呢?这就是光敏传感器。(教师课件出示光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教师讲解编写程序过程
通过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通过模仿人类的行为,分析寻找光亮的过程。
课
前
粤教版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1课《走进机器人世界》教案
粤教版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1课《走进机器人世界》教案一. 教材分析《走进机器人世界》是粤教版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机器人概述、机器人发展史、机器人的应用领域、机器人编程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机器人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求知欲。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一些机器人,如玩具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但对机器人的了解程度有限。
此外,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一定的兴趣,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讨论,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机器人基本概念的理解。
2.机器人发展历程的掌握。
3.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机器人相关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掌握机器人相关知识。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4.案例分析法:分析机器人实际应用案例,加深学生对机器人应用领域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机器人相关图片、视频和文字的PPT。
2.机器人相关资料:收集关于机器人发展历程、应用领域的资料。
3.网络环境:确保教学过程中可以正常使用网络。
4.投影仪:用于展示PPT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机器人跳舞、做家务等场景,引导学生关注机器人。
提问:“你们对机器人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五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第13课 认识机器人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第13课认识机器人教学目的:1.了解机器人的根本定义和主要分类。
2.了解机器人的主要开展方向。
3.以知识普及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机器人的涵义。
4.采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了解机器人技术及其开展方向。
5.接受高科技的启发,学人所长,并与同学们一起交流感受。
6.感想机器人与一般信息技术手段的不同之处。
7.独立思考,理解机器人的特征。
教具打算:1、多媒体机房。
2、极域教学系统。
3、相关图片、课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认识机器人,了解机器人的定义和起源。
2.难点:理解机器人的开展趋势和根本特征。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影嘛?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部电影,请同学们观赏。
(播放(终结者)片断)这就是我们平常听说过的“机器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机器人的世界,研究有关“机器人〞的知识。
(学生回忆有关机器人的印象,商量并感受机器人的魅力,领会其中的涵义)(板书课题)二、确定主题师:通过初读教材,你最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呢?①什么是“机器人〞?和人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②机器人有哪些分类?③机器人有哪些应用?④你的生活中,有机器人吗?请举例说明。
⑤ (可将学生的原话,板书在黑板上)师生共同商量(结合实物机器人或图片进行商量)。
三、小组商量教材中提供了很多机器人的内容,同学们想想,你认为机器人有哪些种类呢?教师参与考前须知:〔1〕依据不同的学情,采纳弹性的方法,可以研究一个问题进行一次全班交流,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最后交流。
〔2〕着重引导大局部同学进行致辞。
〔3〕正确处理商量中出现的争论,随时捕捉学生致辞中的闪光点,给与表扬鼓舞。
方向一:以应用为导向。
方向二:以功能为导向。
方向三:以原理为导向。
四、展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1〕点评学生在商量中的表现。
〔2〕分析商量结果。
〔3〕对于不统一的问题,教师阐述自己的观点,注意:同意学生保存自己的意见。
《给机器人装眼睛-看物体)教学设计
拓展思维激发学生创意的火花
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只是学习了楼道灯的其中一种,就是当我们遇到有人的时候就亮,没人的时候就不亮,学习给机器人装上耳朵。
师生合作表演,给于奖励。
学生根据游戏规则进行扮演
寓教于玩,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体验智能灯的工作过程
问题讨论
师:你是怎么知道什么时候就要开灯,什么时候就要关灯的呢!
生:先用眼睛看,然后思考、最后开灯。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眼睛、大脑、发光
师:根据出示的图片,试问机器人的眼睛、大脑、发光又是什么呢?
2、软件部分:熟练的掌握了机器人编程的规律,能完成简单的程序设计项目。
五、教学策略
1、采用任务驱动学习方法,学生分组讨论任务,设计制作机器人。
2、40个同学,4人一组合作完成任务。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科学实验室
资源准备:10套诺宝教育机器人组件、10台电脑。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红外避障传感器、微电脑、LED灯
让表演的学生进行回答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程序设计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出示的图片,自己在诺宝RC里面表示出来,并请同学上来展示绘制诺宝RC的方法,并解说他的思路。并进行仿真。
学生设计程序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机器人搭建
请各小组派一名代表上来领取机器人,学生根据设计的程序自由搭建机器人,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并且要填写小组汇报单。
2、通过设计程序、搭建机器人、调试机器人,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机器人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既独立思考,又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案仿真机器人
第一课?? 智能机器人登场教学目标:1.了解当今种类繁多的机器人家族2.认识机器人的本领3.认识仿真机器人4.了解真实的机器人教学重点:认识机器人的本领教学难点:认识仿真机器人教学时间:一课时音,经历40共同探索let’s?宇航员遨游太空之前,都是先在虚拟仿真的太空环境下进行练习的。
许多大型工程在动工之前,也都是在虚拟仿真的环境中进行测试论证的。
SVJC就拥有一个功能强大的系统仿真模块,可以创建和真实的机器人功能相当的虚拟智能机器人。
师:展示智能宝宝的本领1.单击“打开”按钮。
2.选择C:SVJCsample中的“自由行走”程序,单击“打开”按钮。
3.单击“仿真”按钮4.双击“标准灭火场地”,进入系统仿真活动场地。
5.找到并单击智能宝宝,将它拖放到仿真活动场地中。
刚才我们学习了虚拟仿真机器人的一些知识,可能有些小朋友手中有真正的机器人,下面我们以“能力风暴”AS-MII型机器人为例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五、了解真实的机器人机器人的模样?机器人各个部位?同学们可以看书也可以看老师这里的机器人来观察分析一下。
你能说出仿真机器人和真实机器人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吗?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机器人及我们新朋友:“智能宝宝”,可算是收获不小。
他的本领可大,这节课,你们先自己研究,下节课我们接学习他的本领。
教后记学生对机器人有着很轻的神秘感,比较感兴趣。
秒……1.单击工具栏中的仿真图标。
2.单击“新建环境”按钮,进入系统仿真模块。
3.将“智能宝宝”拖到活动场地中,单击鼠标左键,“智能宝宝”就停在鼠标所在的位置,然后就会按照设置的音符发出声音。
同学们,你听到声音了吗?好听吗?引导学生提问:我想让“智能宝宝”发出多个音符,应该怎么办?布置任务:同学们让“智能宝宝”唱出“1、2、3、4、5、6、7、1(高音)”。
同学们,让“智能宝宝”发一个音、发多个音,我们都学会了,是不是很容易,那下面我们再来考虑一下,要删除没有用的“发音模块”,应该怎么做?1.先用鼠标单击要删除的发音模块。
《给机器人装眼睛——看物体》教学设计及反思
《给机器人装眼睛——看物体》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一篇:《给机器人装眼睛——看物体》教学设计及反思《给机器人装“眼睛”——看物体》教学设计深圳市龙岗区平湖中心小学胡玉珍一、教材分析《给机器人装“眼睛”——看物体》是深圳版《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机器人开始行动》的第一课。
在前一个单元,学生了解了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区别与联系,学习了用诺宝器材如何拼装一个简单的机器人,理解了机器人的思维流程,掌握了简单的编程。
本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要求学生认识红外避障传感器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学习在程序中如何应用红外避障传感器,掌握用流程控制模块库中的条件判断循环模块编写程序的方法,能够在仿真界面中设置仿真环境并测试机器人程序。
基本对本课核心内容的认真研究与分析,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围绕设计机器人避开障碍物的程序而展开。
教材在内容设置顺序上,先是了解红外避障传感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接着为机器人设计避障程序,最后在仿真环境中测试程序。
我在权衡了教学内容的主次后,把本课的重点放在程序流程图的设计与仿真障碍物环境设置两个方面,简单处理红外避障传感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第一个单元的学习中已经对诺宝机器人的硬件和软件有了初步认识。
他们通过拼装简单的轮式行走机器人,认识了红外避障传感器、电机、主控盒等部件,也了解了机器人的工作原理——传感器接收到的信号,传给微电脑,微电脑经过分析、判断,发出指令,指挥机器人完成相应的任务;他们通过编写机器人画图的简单程序,熟悉了诺宝RC软件的操作使用,知道如何添加模块、设置模块属性以及在仿真界面让机器人行走起来;他们通过对智能机器人一段时间的学习,养成了阅读课本、交流体会的习惯,学会了参照教材编写的操作流程在计算机上完成程序的设计。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红外避障传感器的组成、工作原理;2.学会在程序中应用红外避障传感器;3.学会用流程控制模块中的条件判断模块编写程序;4.学会在仿真界面中设置具有障碍物的仿真环境。
给机器人装上眼睛
给机器人装上眼睛——识颜色教学课例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选自《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信息技术课系列实验教材,从教材本身来说,这是一节赋予机器人智慧的第三个传感器的使用为中心的教学内容。
从教材本身来说,这节课的教学会很抽象。
但同时,它又是一节揭开机器人视觉感官之谜的好教材。
一、设计理念:新的课程标准中,对于体验式教学,感悟生活、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这一理念非常关注。
回归朴实的生活,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也正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
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课前,我有意的安排了学生用编程的逻辑语言来说明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如:过马路、学校到家里的路径等。
安排表演,“自己的事情机器人帮着做,机器人的事情我掌控”。
让学生初步得到体验成功,从中找到快乐和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逐步渗透德育,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面向全体学生。
这堂课上我设计了四大版快的内容:1、交流导入;2、我与机器人面对面;3、程序与算法;4、明确任务,实践研究。
这样的设计,我觉得以一种老师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学习的教学情景出发,师生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以一个个研究者的身份进入角色。
从生活的感悟中寻找教育与学习的灵感。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学会在程序中应用传感器模块中的轨迹识别传感器。
2、巩固所学的流程图控制库中的条件判断模块在编写程序中的应用?3、巩固流程控制库中的循环模块的使用方法?了解编程中的循环结构与选择结构的结合?过程方法引导中熟悉操作方法,学生带着一定的问题思考并灵活的解决实际的问题。
态度情感感受轨迹识别传感器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机器人、研究机器人的兴趣,养成爱动脑、爱思考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做事有计划、思维有逻辑、行动有步骤的行为习惯。
三、教案设计:(一)交流导入:谁能告诉老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呢?那是我们为机器人安装的带有识别障碍功能的眼睛,还记得我们是如何实现机器人走迷宫的吗?今天我们再为机器人安装另外一种眼睛好不好?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我想从已有知识的掌握和程序结构的设计得出新的传感器的使用规律,用已有的知识结构来引导和领会新知识。
【教学设计】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图形化编程初识机器人》精品教案
学生观察 并思考
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 回答问题
实物 教具
(真 实机 器人)
25’
通过展示学 生创编的机 器人,拉近 了所学知识 与学生之间
优选教育资源 共赢共享共进
2.机器人的种类及特点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刚才的短片,说一说
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清华版《信息技术——智能机器人》(小学版)教材第 1 单元第 1 课的内容。其 中,第 1 单元包括 6 课,本课为机器人起始课即“初识机器人”。
通读教材、研读教材,我认为:本课作为学生初次接触机器人,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机器人的相 关知识,还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能够控制机器人完成简单任务。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内容及教 学难点定位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了解机器人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2.了解机器人仿真编程环境,会用直行模块编写程序。
教学难点: 感受机器人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一:创设情境,揭示主题 环节二:学习新知,激发兴趣 环节三:归纳梳理,课后延伸
教学流程示意 研究问题一:了解机器人(真实) 研究问题二:控制机器人(仿真)
为此,经过分析我将原教材中第 1 单元第 1 课内容主要以知识讲授为主,缺少学生动手实践的 机会。因此教师借助以往教学经验,将本课教学内容做了适当的裁剪处理,将第 2 课涉及到的“直 行”模块内容融入到第 1 课中,裁剪后的教学内容分别为:
➢ 机器人的基本组成及主要功能; ➢ 仿真编程环境及上机动手实践。 为实现并达成本课教学目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采用过程性评价(适时给予 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点评和表扬),还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相关方面的预设。 预设 1,在学生的学法上,我进行了指导性的设计,将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了自学资料的提 供,以辅助学生理解机器人相关概念。预设 2,对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机器人相关知识的学习,我采 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加以了解。比如:各种各样的机器人视频资料、多媒体演示课 件、真实机器人展示;预设 3,在进入仿真环境的学习中,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探索空间,让学生 通过自学、讨论、动手调试等过程,完成“直行”程序的编写,指挥机器人行走。 2.技术分析 采用直观课件演示、真实机器人展示、学生参与互动交流等方式,满足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渗透对学生技术素养的养成教育,体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的,培养学生
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优质课件 给机器人装“眼睛”
三、动手实践,交流展示 森林被毁
三、动手实践,交流展示
秘密武器
三、动手实践,交流展示 “光头强”逃跑了
三、动手实践,交流展示 程序思路:
机器人看见”熊兄弟“就转身逃跑 创作步骤:①完成流程图 ②编写程序
③模拟仿真 ④下载程序 ⑤演示机器人
避障场地
四、拓展延伸,归纳总结 创意来自生活:
智能风扇
二、智慧导学,解决问题
任务3:“光头强”机器人发现“熊大”、
“熊二”以后,它是怎么做的呢?
演示机人 补充流程图
二、智慧导学,解决问题
编写“光头强”机器人追赶“熊兄弟”的程序:
“红外避障变量1==1” 表示前红外避障传感 器检测到有信号,前 方有物体存在。
二、智慧导学,解决问题 哎呦,“光头强”又来了!
智能灯
智能报警器
给机器人装“眼睛”
看物体
李少玲
一、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观察和演示桌面上的“光头强”机器人。 2.完成《创意无限》作品学习单中的任务。
二、智慧导学,解决问题
任务1:“光头强”机器人是用 红外避障
传感器来代替它的眼睛。
指示灯
二、智慧导学,解决问题
任务2:红外避障传感器的主要功能是
识别前方是否有物体存在。 P21
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 第6课给机器人装“眼睛”—看物体
第6课给机器人装“眼睛”—看物体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深圳市海天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五年级(上册),是第二单元《机器人开始行动》的第一课。
在第一单元中,教材只是初步介绍了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区别与联系,机器人的简单拼装及编写绘制简单图形的程序,没有真正接触到机器人实体,指挥机器人行动。
从本课开始学生将真正进入到对机器人实体的学习,本课要求学生完成制作一个能“看见”物体的机器人。
学生掌握红外避障传感器的构成及工作原理,应用红外避障传感器编写程序,并下载到机器人实体中去。
在编程中,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永久循环、条件判断、传感器变量值等相关知识,并且还要对机器人实体进行调试,达到机器人能“看见”物体做出相应的行动。
因此,本课所涉及新的知识点较多,这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要完成好本课教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处理好本课知识点和难点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学生是五年级学生,对信息处理已有一定的了解与训练。
又经过对本教材第一单元的学习,已了解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及功能,对RC机器人软件平台的基本操作技能,编程思路与方法等等都有了一定的掌握,学会了利用简单编程完成一些基本图形的绘制。
对机器人实体如何能行动起来具有强烈的探知欲望。
常常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一旦把机器人的拼装零件发给他们,他们便不再集中精力学习相关知识,一味地去摆弄各种机器人零件。
二是,动手能力差的孩子不知该如何按功能搭建一个机器人。
这些都将是本课面临的新问题。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永久循环模块、条件判断模块,会对程序进行仿真及调试机器人。
2、掌握红外避障传感器的基本功能及应用,理解红外避障传感器变量值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的创设、任务的设计,让学生思考、归纳出编程的要点,掌握循环模块和条件判断环模块在编写程序中的应用,并能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加以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际操作,利用机器人模仿实际生活中的智能机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发散思维能力。
给机器人装“眼睛”-看物体 (五年级信息技术精品微课件)
总结
谈谈收获,谈谈技巧,谈谈问题
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
学习任务1:理解与识记
学习“红外避障传感器”的结构
学习任务2:小组实验探究
从实验知道,红外避障传感器的探测距离 有多大?完成数据报告。
调节方向
逆时针 顺时针
探测到的大约距离
第1次
探测到的大约距离
第2次
学习任务3:编写程序
要求用3分钟时间,学习课本21-22页。 要求用1分钟时间,小组合作编写程序,小组长
做好协调工作。 小组汇报编写情况。
学习任务4:检验程序,进入仿真平台
要求用1分钟时间,学习课本22-23页,掌 握设置障碍物的方法。
要求用1分钟时间,小组合作仿真,小组长做好 协调工作。
小组汇报仿真情况。
拓展:下载程序,检验机器人。
要求用1分钟时间,小组合作,小组长做好协调 工作。
给 机 器 人 装 眼 睛
给机器人装眼睛——红外避障传感器的应用给机器人装眼睛——红外避障传感器的应用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会“传感器模块”中的“避障传感器”模块;2. 学会综合运用永久循环、条件判断和避障传感器模块;3. 让机器人避障。
过程与方法:1.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 培养他们的克服困难的精神。
(二)内容分析:教材分析: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机器人课程为青少年营造了一个可以让所有学生亲手参与,培养动手和创新能力的环境。
《给机器人装眼睛》这节课继续研究机器人行走的问题。
2、本节主要内容介绍本节课的内容结构是:教师先请两位学生做游戏,让学生了解眼睛对于人的重要性从而揭示出要想让机器人能够躲避障碍首先要为其安装上眼睛(红外避障传感器),然后再逐步的深入将解除了眼睛以外还需要思维机器才能躲开障碍。
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与自身相结合从而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设计程序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学会用“传感器模块”中的“避障传感器”模块和“流程控制的模块”的“条件判断”模块。
(2)教学难点:“永久循环”模块的使用及综合运用永久循环、条件判断和避障传感器模块。
(三)学生分析我校的四年级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他们已经对计算机的常识知识有了简单的了解,对于一些简单的应用软件如画图、金山画王、word等能够熟练使用。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对logo语言进行了学习掌握了简单的语句同时也具备了用简单的流程图来表示机器人执行命令的能力,并且对于程序设计已经有了初步的掌握,能够设计简单的任务让机器人去执行。
(四)教学策略设计1.教学方法设计首先,是“避障传感器”模块;使学生通过一个小小的游戏了解到眼睛的作用从而联系到程序设计中,要想让机器人也拥有眼睛能够躲开障碍物就要为其添加专门躲避障碍物的传感器——避障传感器。
小学美术教案五年级下册:03课 聪明的机器人
小学美术教案五年级下册:03课聪明的机器人小学美术教案五年级下册:03课聪明的机器人[分析]聪明的机器人一、教材聪明的机器人分析对“聪明的机器人”我们并不感陌生,“铁臂阿童木”就是我们较早熟知的机器人动漫形象。
聪明的机器人现实中见到的机器人以及它的频频研制面世和趣事是我们常常谈起的话题,如“精彩的机器人足球赛”、“活灵活现的机器人动物园”等。
我们给它取名机器人,聪明的机器人并不是因为它像人的样子,而是因为它具有与人相似的智能水平和一定的思维能力,并且具有在对人类有危害的环境中进行工作作业活动的特殊功能,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惊讶机器人的聪明程度。
聪明的机器人实际上我们所见所闻的机器人只不过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但它的特殊功能、智能能力和独特的造型美仍然令我们时常感到神秘和好奇,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题材内容。
本单元学习的设置是探索机器人的独特造型与功能作用。
教材编排了各种造型和功能各异的机器人图片。
学习活动方式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通过设计和制作的美术活动,了解机器人的造型美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审美评价能力,感受各种材料制作模型的特性,提高动手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它的意义在于关注社会科学技术的发达与进步,在设计与制作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悟美术学习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的关系,激发社会责任感,反过来又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励学习行为,体现出本单元设置的关注学生成长需要的理念,即培养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具备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活动一为机械手臂设计。
该课时的教学,既能使学生了解机器人手的形体结构特点,学习机械形体的画法;又能使学生对设计产品的功用与美观有机结合的特征得到直观认识,领会“物以致用”的美术设计理念,形成正确的审美情感态度与价值标准。
让机器人拥有一双灵巧的手是无数机器人设计者的梦想。
教材编排了称为“三指灵巧手”的机械手,能轻轻拎起一个易碎的鸡蛋,可见它的灵敏度与人类已无差别了。
小学信息与技术苏科版五年级第13课《认识机器人》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信息与技术苏科版五年级第13课《认识机器人》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信息与技术苏科版五年级第13课《认识机器人》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初步了解机器人的概念;
(2)可以找出生活中的机器人;
(3)能够描绘出生活中机器人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了解机器人的历史和分类;
(2)掌握机器人的发展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于新科技的学习兴趣,促发求知欲。
4.行为与创新:
(1)考虑机器人课堂教学的现代特征,形成发展性思维。
2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我的机器人伙伴”中的第一课,也是起始课。
本课从结构上承领整个机器人单元的教学内容,在内容安排上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本课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建立对机器人的初步印象为主,形成一定的规范认知。
本课教学主要以机器人的历史、来源、分类、发展四个方面,借助实物、图片、影像等素材工具为学生提供感性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较好的信息素养,能够较好地自主学习并协同小组合作方式,上网收集素材,进行归纳总结,并在老师的引领下梳理知识,开拓视野和想象空间。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机器人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 教学难点:机器人的一般工作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总结全课
1、红外避障传感器好比我们人类的眼睛,发现了信号要马上传达给大脑,因此其后一定要跟着条件判断模块,才能发出指令,指挥机器人完成任务。
2、多次判断,一定要用到永久循环模块。
3、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同学予以表扬。
(3)学会用流程控制模块中的条件判断模块编写程序。
(4)学会在仿真界面中设置具有障碍物的仿真环境。
(5)难点:①学会用流程控制模块中的条件判断模块编写程序。
② 设置仿真环境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分成六人小组,各小组搜集关于能够避开障碍的机器人的图片,以供展示。
(一)导入环节
导入一,游戏。
教师请一位同学上台来配合演示,先请同学从讲台前快速走到教室后排,再把这位同学的眼睛蒙上,同样的路线让他再走一次,请下面同学观察,提问:同样的路线,为什么第二次走的就慢一些?
本课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课,其中“条件判断模块”、“永久循环模块”的理解和使用;条件判断表达式的正确书写,都是学生能否顺利完成本单元内容学习的前提和保证。
教学设计
内容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红外避障传感器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2)学会在程序中应用红外避障传感器。
(3)学会用流程控制模块中的条件判断模块编写程序。
(4)学会在仿真界面中设置具有障碍物的仿真环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交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合作意识,学会分享和倾听,增进互动,融洽同学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红外避障传感器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2)学会在程序中应用红外避障传感器。
2、请你设计一个机器人利用红外避障传感器遇到障碍就右转的算法并把它写在纸上。
小组合作完成,分小组上台汇报。
教师总结时重点强调判断框中的语句。
(三)编程环节
1、教师讲授如何在仿真环境中设置障碍物。
2、请学生根据算法图在诺宝软件中编写机器人遇到障碍物右转的程序。在仿真环境中测试,小组内交流,讨论。
3、提问:你的机器人能完成任务吗?为什么不能,问题出在哪里?怎么解决?(头脑风暴)
给机器人装眼镜-看物体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姓名
微课名称
给机器人装眼镜-看物体
知识点来源
学科:小学信息技术年级:小学五年级(上)
教材版本:粤教版所属章节第5课
录制工具和方法
Camtasia Studio8.0屏幕录像
设计思路
《给机器人装“眼睛”——看物体》是粤教版的《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五课的内容。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联系与区别,学习了如何拼装机器人,理解了机器人的思维流程,掌握了基本的编程。本课要求学生认识红外避障传感器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学习在程序中如何应用红外避障传感器,掌握用流程控制模块库中的条件判断循环模块编写程序的方法;能够在仿真界面中设置仿真环境并测试机器人的程序;学习拼装机器人以及在真实的环境中测试机器人。本课内容我个人设想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认识红外避障传感器,完成避障程序的编写,并仿真。第二课时,拼装机器人在真实环境中测试。本微课是针对第一课时内容进行的。
全班讨论,学生提出设想,教师配合学生的设想,在大屏幕演示。
强调:永久循环模块的使用,条件判断表达式的书写。
4、现在你改一下自己的程序,再试试看?
小结:强调条件判断模块和永久循环模块。
(四)拓展
1、学生先观教师下发的地图,分析任务。
2、自主尝试编程,并仿真。小组内讨论,请学生上台演示。
3、发现了问题吗?机器人怎么才能走出来?
目的:眼睛对于我们人类是重要的感觉器官,同样对于机器人也一样,从而引出课题。
导入二,在我们生活、或者网络上、报刊杂志中,你见过哪些能够避开障碍行走的机器人,他们能完成什么工作?
小组汇报,展示
目的:使学生明确设计避障机器人的意义。。
(二)知识要点传授环节
1、自学课本20、21页,请学生说说红外避障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教师在一旁用实物和课件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