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北京城市规划研究进展
大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的战略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统 的故障会直接 影响城市 功能运行 ,甚至社会不 稳 定。随着经济和 社会的发展 ,气象灾害在城 市造成
经济 损失的绝 对值 越来越加大 。北 京市 因气象灾害 造成的经济损失 ,年均在 l O亿元以上 。
★吴向阳, 中国社 会科 学院城 市发展 与环境 研 究所博 士后 , 北京 市社会 科 学院副研 究员。 地址: 北京 市朝 阳区北四环中路 3 3 号 邮编 : 1 0 0 1 0 1
多 。气候 与 某种 天 气事 件 的概 率分 布有 关。当 某
地 的 气候 状态 严 重偏 离其 平 均态 时 ,就 可 以认 为 是 不 易发 生 的气 候事 件 。在统 计 意义 上 ,不容 易 发 生 的值 ( 事件 )就 可以称 为极端 值 ( 事件 ) 。事
缓和 适应 气候变化 并重 ” ,并将 “ 制 定 国家适应 气 候变化 总体战略 ” 作为 “ 增 强适应气候变化 的能力 ”
极端 气候 事件频现 ,既有 全球气候 变化 的大背 景 , 也有城市 化加速的原 因。
北京 市人口集 中、建筑林 立、商家云集 、各种
活 动频繁 ,城市 的现代 化程度高 ,因此 ,城 市的正
常运行对其生命线 系统 ( 供电 、 供水 、 供 燃气及交 通、 通信 等 )的依 赖性明显 ,而城市 生命 线 系统 在自然 灾害面前的易 损性也十 分明显 ,灾害造成生命线 系
的 重 要 内容 。
城 市 既是 人 口和 财 富高 度密 集 的地 区 ,也 是
实上 , 大范 围暴雨 洪涝 、 长期干旱 、 台风 、 暴风 雪 、
低温冷害 、热 浪等都可以看成 极端气候事件 。 目前 ,北京 降水的 次数 在减 少 ,但 降雨 强度 在增加 。同时 , 北京 的极端高温也 在增加的趋势 2 1 。
《2024年21世纪初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研究进展》范文
《21世纪初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挑战。
自21世纪初以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研究成为了全球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旨在梳理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研究进展,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定义及分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指的是在特定区域、特定时间内,出现的超出正常范围的气候现象,如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强降水、干旱、洪涝、台风等。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分为不同的类型。
如按照成因分类,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导致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按照影响范围分类,可分为局部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全球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等。
三、21世纪初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研究进展1. 观测技术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气象观测技术不断进步,观测数据的精度和覆盖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卫星遥感、雷达探测、自动气象站等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监测和记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同时,多源数据的融合和同化技术的进步,也提高了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和预测能力。
2. 气候变化影响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
研究人员通过对历史数据和模型模拟结果的分析,探讨了气候变化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机制和影响程度。
同时,也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应对策略进行了研究。
3. 预测模型和方法的改进预测模型和方法的改进是提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测准确性的关键。
近年来,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的预测模型和方法,如基于人工智能的预测模型、多模型集合预测方法等。
这些新方法的应用,提高了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能力和预测精度。
4. 跨学科交叉研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气象学、地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等。
近年来,跨学科交叉研究成为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和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和机制,为应对策略的制定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气候变化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影响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频发生,对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不仅包括了自然环境,还涉及到城市基础设施、社会经济和居民生活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气候变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气候变化给城市规划带来了许多新的考虑因素。
首先,气候变化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如暴雨、洪涝、干旱、高温等,这些天气事件对城市的水资源、排水系统、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需要考虑更加灵活和鲁棒的基础设施设计,以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
其次,气候变化还会影响城市的建筑设计。
由于全球变暖,城市面临的热岛效应问题愈发明显。
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何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采取合理的建筑设计和绿化措施,提高城市的通风性和绿色覆盖率,从而改善城市的热环境质量。
再次,气候变化还需要城市规划和建设更加注重生态保护。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了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城市规划和建设应该将生态保护纳入考虑范畴,加大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力度,增加城市的生态廊道和自然保护区,使城市在气候变化的冲击下更具韧性。
二、气候变化对城市建设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建设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气候变化使得城市的风险管理变得更加复杂。
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对自然灾害的风险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估和管理,避免在易受灾地区建设,提高建筑物的抗灾能力,加强建筑物的调节能力。
其次,气候变化对城市建设材料和技术的选择提出了新的要求。
城市建设需要选用更环保、可持续的建筑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碳排放量。
同时,城市建设应该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提高建筑物的节能性能,减少能源的消耗。
再次,气候变化对城市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农作物歉收、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进而影响城市的食品供应和经济发展。
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将气候变化的影响纳入经济规划和社会发展战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极端天气事件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与城市规划的应对策略
极端天气事件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与城市规划的应对策略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不断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对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城市规划作为解决和减轻这些影响的重要手段,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来适应和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极端天气事件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城市规划的应对策略。
一、极端天气事件对城市环境的影响1. 暴雨引发的城市内涝极端降雨事件是近年来城市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大量暴雨会导致城市内涝,给城市交通带来困扰,阻碍市民的出行。
同时,水涝还会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造成严重影响,损毁房屋,破坏道路和桥梁等,给城市的正常运行带来严重影响。
2. 高温天气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增强极端高温天气导致城市出现热岛效应的加剧。
城市高密度建筑、大量人口以及机动车辆的排放等因素会导致城市内部的温度升高,进而影响城市的热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热岛效应还会加剧城市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对环境保护造成压力。
3. 干旱和水资源短缺一些地区面临长期干旱和水资源短缺的挑战。
极端气候事件,如持续的高温和缺乏降水,会导致水资源供应不足,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困扰。
此外,干旱还会导致农作物歉收,影响城市的粮食供应和价格稳定。
二、城市规划的应对策略1. 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能力城市规划应注重改善和提升城市排水系统的能力。
加强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和改造,提高排水设施的容量和抗洪能力,以应对暴雨引发的城市内涝。
同时,合理规划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资源用于植被覆盖和城市绿化,以减少雨水排放对城市环境的负面影响。
2. 优化城市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中,应注重优化城市建筑设计,减少热岛效应。
合理安排建筑布局和高度,增加绿色植被覆盖率,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益和隔热性能。
此外,可以采用节能建筑材料和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3. 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节约利用城市规划需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节约利用。
通过合理规划水源保护区,优化供水系统,推广节水设施和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024年21世纪初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研究进展》范文
《21世纪初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21世纪初日益频繁和严重。
这些事件包括暴雨、干旱、洪涝、台风、高温热浪等,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命安全威胁。
因此,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阐述。
二、研究方法针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研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 气象观测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通过对历史气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了解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强度及分布规律。
2. 数值模拟和预测模型的建立。
利用先进的气候模型和数值模拟技术,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进行预测和模拟。
3. 实地观测和实验研究。
通过实地观测和实验研究,了解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及其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三、研究进展1.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通过对历史气象数据的分析,发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呈现出上升趋势。
其中,暴雨、洪涝等水灾事件在许多地区频繁发生,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
同时,高温热浪、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也日益严重,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2.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暖密切相关。
此外,自然因素如地形、海洋、大气环流等也会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产生影响。
同时,人类活动如工业化、城市化等也会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
3. 预测和应对措施针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科学家们建立了多种预测模型和数值模拟技术,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同时,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也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灾害应对能力、推广气候变化适应技术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四、未来展望未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持续,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将更加频繁和严重。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提高预测和应对能力。
探析气候条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研究
探析气候条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研究作者:李青吉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7期摘要:当今世界,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时有发生,暴雨、大风等灾害天气出现频率增高,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
本文从现有城乡规划应对气候变化所面临的挑战出发,探索应对气候变化的城乡规划对策,促进城乡规划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气候条件城市规划影响研究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当今世界,随着城市数量的增多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对城市整体带来的危害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它不仅对城市的环境质量及市民健康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亦给城市生活带来相当的经济负担。
如何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大量的科学研究结果已经证明:城市气象条件和城市大气污染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气候条件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对城市规划与建设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正确了解城市气候的特点,阐明城市气候对城市环境影响及其城市气候和城市规划的关系对于城市建设和城市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河南省汤阴县为例,结合该县气候条件及城市规划方案进行论述。
1 城市规划与城市气候的关系1.1 城市环境与城市气候。
城市规划与气象这两个词语,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气象条件与城市的选址、城市功能区布局、建筑设计和建筑形式等密切相关。
合理地利用气象条件,可以减轻或者减缓城市发展本身带来的不利因素影响。
在城市化地区,由于街道纵横,建筑密集,形成了特殊的下垫面;同时众多人口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消耗大量能源,排放较多的人为热与水气及污染物;因而使城市地区的气象要素产生显著的变化,与城市郊区相比,具有太阳辐射减弱、大气透明度变差、气温较高、风速减小、风向随地而异、蒸发减弱、湿度变小、能见度变差、雨量增多等特征。
正是由于这些气象因素的变化,加速了城市热污染和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的产生,城市规模越大,城市热污染和大气污染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越严重。
《2024年21世纪初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研究进展》范文
1.监测技术的进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技术也在不断提高。例如,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全球范围内的气象观测,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和预测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此外,地面观测站、雷达等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提高了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观测精度和时效性。
2.预测模型的完善:针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模型也在不断完善。例如,数值天气预报模型、统计预测模型等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中。同时,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预测模型也在不断发展,为提高预测精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五、应对策略
针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发和影响,应采取综合性的应对策略。首先,要加强监测和预测能力建设,提高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观测精度和预测能力;其次,要制定应对预案和措施,减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最后,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做法提高应对能力等方面的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此外还要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源头上减少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降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发风险。
3.影响因素研究的深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不仅与自然因素有关,还与人为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研究人员开始关注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这些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机理和影响因素,为制定应21世纪初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监测技术和预测模型也在不断完善针对其影响因素和发生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仍然存在许多挑战需要继续努力只有通过综合性的应对策略才能有效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挑战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认识也在逐渐加深。自上世纪以来,大量的研究开始关注于气候变化的规律、影响和预测等方面。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上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2024年21世纪初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研究进展》范文
《21世纪初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自21世纪初以来,各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研究成为了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21世纪初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研究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研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方法也日益完善。
首先,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全球范围内的气象变化,提供大量关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数据。
其次,通过建立气候模型,可以预测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可能发生情况和趋势。
此外,还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进行模拟和分析,进一步揭示其内在机制和规律。
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研究进展1. 暴雨洪涝事件近年来,暴雨洪涝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
科学家们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气候变化对暴雨洪涝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产生了影响。
同时,通过建立气候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预测未来暴雨洪涝事件的趋势和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
此外,对于暴雨洪涝事件的防范和应对措施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改进。
2. 干旱事件干旱是另一种常见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科学家们通过对历史干旱事件的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对干旱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也产生了影响。
同时,还研究了干旱事件的成因和机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此外,还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探索了干旱事件的预测方法和预警系统。
3. 极端气温事件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极端气温事件也日益频繁。
科学家们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发现极端高温和低温事件的频率和强度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同时,还研究了极端气温事件的成因和机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此外,还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探索了预测和预警系统的发展方向。
四、未来研究方向未来,对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和全面。
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的研究,探索其内在机制和规律。
《2024年21世纪初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研究进展》范文
《21世纪初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日益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已经成为全球科学界和政府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梳理和探讨21世纪初以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研究进展,分析其成因、影响及应对策略,以期为未来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定义及分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指超出常规气候特征范围,具有显著影响的气候现象。
主要包括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干旱、洪涝、台风、龙卷风等。
这些事件的发生往往伴随着严重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巨大影响。
三、21世纪初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研究进展(一)研究方法与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气象观测技术、卫星遥感技术、数值模拟技术等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这些技术手段为研究者提供了更为精确的数据和图像,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成因和演变过程。
(二)主要研究成果1. 成因研究: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是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
此外,自然因素如地形、海洋、大气环流等也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
2. 影响研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例如,洪涝和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水资源短缺;台风和龙卷风会破坏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等。
3. 预测与预警: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模型预测,科学家们能够提前预测某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
这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应对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应对策略与措施针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采取了一系列应对策略和措施。
包括加强气象观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灾害应对能力、推广气候变化适应技术、加强国际合作等。
此外,还需要加强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意识,提高社会整体应对能力。
五、未来展望与挑战未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持续,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仍将频繁发生。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预测和预警能力。
《2024年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的多尺度特征》范文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的多尺度特征》篇一一、引言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一场特大暴雨,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这场暴雨不仅对城市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多尺度特征分析,探讨这场特大暴雨的成因、影响及其在气象学、城市规划、灾害应对等方面的启示。
二、气象尺度特征从气象学角度来看,这场特大暴雨具有明显的气候异常特征。
首先,暴雨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尤其是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此外,该地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以及气候背景等也是导致暴雨发生的重要因素。
这场暴雨的强度、持续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都表明了其极端性,属于罕见的气候事件。
三、城市规划尺度特征从城市规划角度来看,这场特大暴雨暴露了城市基础设施的脆弱性。
在暴雨过程中,城市排水系统、道路交通、电力供应等方面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这表明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更加注重提高城市的防洪抗灾能力,加强排水系统的建设与维护,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韧性和适应性。
四、灾害应对尺度特征在灾害应对方面,这场特大暴雨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首先,政府应加强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以便市民能够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其次,应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救援效率。
此外,还应加强社会各界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形成全社会共同应对灾害的局面。
五、启示与建议通过对这场特大暴雨的多尺度特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与建议:首先,应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和预测能力,以便更好地应对极端气候事件。
其次,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注重提高城市的防洪抗灾能力,加强排水系统的建设与维护。
此外,还应加强社会各界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形成全社会共同应对灾害的局面。
最后,应加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教育,提高市民的自我保护能力。
六、结论总之,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是一场极端气候事件,对城市基础设施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多尺度特征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场暴雨的成因、影响及其在气象学、城市规划、灾害应对等方面的启示。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规划》的通知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2.07.25•【字号】京环发〔2022〕16号•【施行日期】2022.07.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应对气候变化,节能管理正文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规划》的通知京环发〔2022〕16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有关部门及相关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2年7月25日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规划前言“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庄严宣誓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工作指明了方向。
北京作为首都,要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谋划首都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展示城市国际形象的重要契机,充分把握时代机遇,统筹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节能降碳、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内在联系,深入推进能源低碳革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按照国家和本市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工作总体部署,为努力实现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在碳达峰碳中和实践进程中探索出北京经验、贡献北京力量,确保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主要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规划》等文件编制。
第一章把握新机遇开启新征程一、发展回顾“十三五”时期,本市深入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节能工作,率先建立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双控”机制,先行先试协同推进能源节约、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和污染防治工作,综合运用市场机制、标准引领、技术推广、工程支撑、宣传引导等多重手段,取得积极成效。
气候变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分析
气候变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分析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气候变化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而是切实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城市规划作为塑造城市未来发展形态和功能布局的重要手段,必须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是多维度的。
首先,气温升高是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
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内部的温度往往高于周边郊区,高温天气不仅会影响居民的舒适度,还会增加能源消耗用于制冷,给城市的电力供应带来巨大压力。
其次,降水模式的改变也给城市带来了困扰。
暴雨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导致城市内涝的风险显著上升,对城市的排水系统和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
同时,海平面上升威胁着沿海城市的安全,侵蚀海岸线,甚至可能淹没部分低洼地区。
此外,极端气候事件如飓风、龙卷风等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也有所增加,给城市的建筑物和居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
在城市规划中,土地利用规划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环节。
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例如,增加城市绿地和水体的面积,能够有效降低温度,改善城市微气候。
公园、绿化带和湖泊不仅能够提供休闲空间,还能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和水体的蒸发作用吸收热量,调节气温。
此外,将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分隔,避免污染源靠近居民区,也有助于减少气候变化对居民健康的不利影响。
城市交通规划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鼓励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出行,能够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从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优化公交线路,建设便捷的轨道交通系统,提供充足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都有助于提高城市交通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同时,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可以减少交通拥堵,降低车辆在怠速状态下的尾气排放。
城市的能源规划也需要适应气候变化的需求。
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如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
在城市规划中,合理布局能源设施,确保可再生能源的有效接入和分配,能够提高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应对气候变化的可持续城市规划实践
应对气候变化的可持续城市规划实践第一章气候变化对城市规划的挑战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城市面临了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气温升高、暴雨洪涝、海平面上升等气候问题也威胁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是城市规划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我们将针对气候变化对城市规划的挑战进行详细的分析。
1.1 气候变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暴雨洪涝全球气候变化导致降雨强度增大,同时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中原有的自然水文系统的能力已经无法满足城市的雨水排放需求。
当暴雨来袭时,道路积水、排水管道溢出等问题会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
(2) 湖泊干涸气候变化导致的降水减少直接影响了城市水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也会加速湖泊的干涸。
湖泊干涸不仅会对城市环境造成影响,还会破坏湖泊生态系统,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
(3) 气温上升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气温的升高,城市中的高密度建筑、大量的水泥和沥青路面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的气温比郊区高出数度。
气温上升人们的生活会变得不舒适,同时也会给人们带来健康问题。
1.2 气候变化对城市社会经济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城市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安全隐患气候变化导致的暴雨洪涝和海平面上升等自然灾害会对城市社会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大规模的自然灾害会导致城市交通瘫痪、停水停电、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对城市社会经济带来极大的影响。
(2) 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随着气温的升高,城市居民会增加使用空调等设备的需求,这将会带来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据统计,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占全球能源消耗的40%以上,碳排放量也是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3) 产业结构调整随着低碳经济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城市社会经济也需要相应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低碳产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同时也要摆脱传统高能耗和高污染的产业结构,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2024年21世纪初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研究进展》范文
《21世纪初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命安全威胁。
因此,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研究成为了当今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21世纪初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研究进展,从现象特征、研究方法、影响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现象特征21世纪初,全球各地频繁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包括高温热浪、暴雨洪涝、干旱缺水、暴风雪等。
这些事件通常具有发生频率高、强度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据统计,全球极端气候事件在过去的十年里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尤其是高温和降水事件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加。
这些现象特征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产生了显著影响。
三、研究方法与进展针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研究,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其中,遥感技术、数值模拟和实地观测是常用的三种方法。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等手段获取大范围的气候数据,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数值模拟则是通过建立气候模型,模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演变过程,为预测和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实地观测则是通过在现场进行观测和实验,获取第一手数据和资料,为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在研究进展方面,科学家们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首先,对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成因和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例如,科学家们发现气候变化是导致极端高温和降水事件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对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和预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例如,通过遥感技术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和预警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时间和强度等信息。
此外,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气候事件,科学家们也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政策建议。
四、影响及应对措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它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威胁。
例如,暴雨洪涝和暴风雪等事件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
课题研究工作概况
课题研究工作概况
我进行的课题研究是关于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对北京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因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北京市生态环境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紧迫和突出。
在我的研究中,我首先通过搜集大量相关文献和数据,对北京市生态环境的现状和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
然后,我通过模型模拟和统计分析,研究了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对北京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气温、降水、土地利用、地表覆盖和大气污染等方面。
我发现,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给北京市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非常显著,尤其是在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和土地开垦方面。
此外,由于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比较显著,大气污染和交通拥堵等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基于这些发现,我提出了一些针对北京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应对策略。
首先,应该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避免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
其次,应该采取措施减少大气污染和交通拥堵,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
最后,应该加强全社会的环境意识教育,并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总结来说,我的课题研究主要围绕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对北京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应对策略展开。
通过分析现有数据和文献,并结合模型模拟和统计分析,我得出
了一些重要的结论,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这项研究对加强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24年基于UMAP与HDBSCAN的北京市极端暴雨时空动态分布规律研究》范文
《基于UMAP与HDBSCAN的北京市极端暴雨时空动态分布规律研究》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等频繁发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重要城市之一,其极端暴雨事件频发,对城市交通、环境、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北京市极端暴雨的时空动态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对于提高城市防洪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采用UMAP与HDBSCAN两种方法,对北京市极端暴雨的时空动态分布规律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1. UMAP降维技术UMAP(Uniform Manifold Approximation and Projection)是一种用于降维和可视化高维数据的机器学习方法。
通过UMAP技术,可以将极端暴雨的多维数据降维至二维或三维空间,便于观察和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
2. HDBSCAN聚类算法HDBSCAN(Hierarchical 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
通过HDBSCAN算法,可以对降维后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识别出不同类型极端暴雨的空间分布特征。
三、数据来源与处理本研究采用北京市近十年的极端暴雨数据,包括降雨量、降雨时间、地理位置等信息。
首先对数据进行清洗和整理,然后利用UMAP技术进行降维处理,最后采用HDBSCAN算法进行聚类分析。
四、研究结果1. 降维结果分析通过UMAP技术对极端暴雨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得到了二维空间中的分布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类型极端暴雨在空间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
例如,某些区域的暴雨事件较为集中,而另一些区域则相对较少。
此外,不同季节和时间的暴雨事件在空间分布上也有所不同。
2. 聚类结果分析采用HDBSCAN算法对降维后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了不同类型极端暴雨的聚类结果。
通过对聚类结果的分析,可以识别出不同类型极端暴雨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发生规律。
气候变化对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影响分析
气候变化对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影响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城市规划与设计领域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影响。
本文将分析气候变化对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影响,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气候变化对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影响1.1 暖化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加剧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表面温度也逐渐升高。
热岛效应使得城市中心区域的气温比周边地区高出显著。
这导致城市内部高温现象加剧,对居民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
同时,高温还增加能源消耗和空调使用,进一步加剧了碳排放。
1.2 极端天气事件给城市带来威胁气候变化不仅导致气温升高,还增加了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
暴雨、洪水、干旱和飓风等极端天气事件给城市基础设施带来严重威胁,尤其是老旧基础设施难以应对极端天气的冲击,城市的防洪、排水、供水和供电系统等都面临巨大压力。
1.3 海平面上升威胁城市沿海地区气候变化引起的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洋水温上升,进而导致海平面上升。
这对城市沿海地区构成了严重威胁。
许多沿海城市面临着海洋侵蚀、海水入侵和海啸等问题,城市规划与设计需要考虑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保护居民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
二、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策略2.1 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了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城市规划与设计应优先考虑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
通过增加城市中的绿色空间、植被覆盖和水体,可以有效地降低城市的热浪影响。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公园、绿化带和湿地,提供凉爽的休闲空间,并改善城市的生态系统。
2.2 适应性城市设计为了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挑战,城市规划与设计需要采用适应性策略。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考虑到排水系统的改进,以应对暴雨引起的洪水。
同时,通过采用可持续城市设计原则,将绿色基础设施和恢复性设施纳入规划中,以提高城市的抵御能力。
2.3 提供公共交通和拓展可持续出行模式减少汽车使用是降低碳排放和缓解气候变化的关键措施之一。
城市规划与设计应当促进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并提供鼓励步行、自行车出行等可持续交通模式的基础设施。
《2024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与预测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综述》范文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与预测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综述》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如暴雨、洪涝、干旱、台风、暴雪等,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因此,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与预测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与预测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技术研究进展1. 卫星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是当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实时获取全球范围内的气象数据,包括云图、降水分布、地表温度等,为极端天气事件的监测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近年来,随着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遥感技术的分辨率和精度不断提高,为极端天气事件的监测提供了更加准确的数据。
2. 地面观测技术除了卫星遥感技术外,地面观测技术也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的重要手段。
地面观测技术包括自动气象站、雷达探测、激光雷达等,可以实时监测气象要素的变化,为极端天气事件的预警和监测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测技术研究进展1. 数值天气预报模型数值天气预报模型是当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测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建立气象学模型,利用气象数据和物理规律进行计算和模拟,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气象变化情况。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值天气预报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不断提高,为极端天气事件的预测提供了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持。
2. 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可以对历史气象数据进行学习和分析,发现气象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为极端天气事件的预测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四、应用领域1. 防灾减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与预测在防灾减灾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通过实时监测和预测极端天气事件,可以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例如,在暴雨、洪涝等灾害发生前,可以通过预警系统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和居民,采取防范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适应极端气候的城市规划策略
适应极端气候的城市规划策略当我们谈论极端气候时,我们往往会想到那些如烈火般炙热或如寒冰般寒冷的场景。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这些曾经罕见的极端气候事件正在成为常态。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城市规划者们必须采取创新的策略来设计能够适应极端气候的城市。
本文将深入探讨适应极端气候的城市规划策略及其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1. 绿色基础设施:描绘“城市的绿肺”首先,我们要关注的是绿色基础设施在适应极端气候中的作用。
这就像是为城市打造了一个“绿肺”,让它能够呼吸和调节自身的温度。
绿色基础设施包括公园、绿道、屋顶花园等元素,它们不仅能够提供休闲娱乐空间,还能够吸收雨水、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并改善空气质量。
在极端气候下,这些绿色空间可以作为城市的“缓冲器”,降低高温和暴雨对城市的影响。
正如一位城市规划师所说:“绿色基础设施是适应极端气候的关键要素之一,它让我们能够以更加自然和和谐的方式来应对气候变化。
”通过不断推广和完善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们可以为全球的城市创造一个更加宜居和可持续的环境并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和乐趣!2. 智能交通系统:书写“出行的革命”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智能交通系统在适应极端气候中的创新。
这就像是为出行方式带来了一场“革命”,让公众能够更加便捷和安全地出行。
智能交通系统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车辆与道路基础设施之间的互联互通。
在极端气候下,智能交通系统可以实时监测路况并调整信号灯的配时,优化交通流量并减少拥堵。
此外,智能交通系统还可以提供实时的公共交通信息和服务,鼓励更多人选择低碳出行方式。
这种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出行效率和安全性,还可以减少交通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正如一位交通专家所说:“智能交通系统是适应极端气候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让我们能够以更加智能和环保的方式来解决出行问题。
”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智能交通系统的技术和应用,我们可以为全球的城市带来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并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福祉!3. 社区参与:探索“共建共享的未来”最后,我们要关注的是社区参与在适应极端气候中的重要作用。
《2024年全球气候变暖对京津冀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及防灾减灾对策》范文
《全球气候变暖对京津冀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及防灾减灾对策》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日益明显,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的重要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深受其影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给该地区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带来了严重挑战。
因此,深入研究全球气候变暖对京津冀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并制定有效的防灾减灾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全球气候变暖对京津冀地区的影响1. 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京津冀地区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暴雨、洪涝、干旱、高温热浪、雷电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对农业、交通、能源等产业造成严重影响。
2. 气候变化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气候变暖导致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如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还对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三、京津冀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防灾减灾对策1. 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完善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预报准确率和时效性。
通过卫星遥感、地面观测等多种手段,实时监测京津冀地区的天气变化,及时发现潜在的极端天气事件,为防灾减灾提供有力支持。
2. 加强防洪抗旱工程建设加大防洪抗旱工程的投入,提高防洪抗旱能力。
加强河道整治、水库建设、排水设施等工程建设,确保在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
3. 推进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京津冀地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如开展节水农业、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等工程,提高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同时,加强气候变化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4. 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救援设备的现代化水平,确保在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救援工作。
四、结论全球气候变暖对京津冀地区的影响不容忽视,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北京城市规划研究进展刘海涛 杨洁摘要:鉴于近年来北京地区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尤其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极端气候灾害对城市造成的损失也愈来愈重,给城市管理造成很大影响,本文首先梳理了北京地区极端气候事件事实,以及北京城市化进程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总结了国内外应对极端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城市规划研究现状,其次讨论了针对北京地区应对极端气候的适应性规划研究进展,分析了遇到的问题和挑战,给出对策与建议。
本文旨在探讨北京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规划研究的必要性和研究现状,为北京更好地进行城市规划,应对未来极端气候事件打下基础。
关键词:气候变化,极端气候事件,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影响,城市规划,适应性规划1引言气候变化是21世纪全球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根据IPCC第5次评估报告,20世纪50年代以来,气候系统的许多变化,包括大气和海洋的温度升高、冰雪覆盖而积减少、海平面上升,以及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等,是过去几十年甚至千年以来史无前例的[1]。
气候变化可导致前所未有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1-3]。
城市是极端气候事件影响中最脆弱的地区,城市发展也使得城市承受极端气候灾害风险增大[2,4-6]。
极端气候事件导致灾害,但是非极端事件也可能产生灾害[2,3]。
极端气候事件导致的灾害及其管理,已成为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热点。
IPCC报告认为不合理的城市发展政策有可能在加剧极端事件灾害风险,严重影响社会发展[2,3],反之科学发展的规划,有助于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气候变化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得城市管理面临着日益巨大的挑战。
近年来北京地区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繁,尤其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对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各种极端气候事件对城市造成的损失也愈来愈重。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指出“北京是一个重点设防的城市,必须逐步建立城市总体防灾体系,确保首都安全。
”特别是当前,北京的城市环境安全就显得越加重要。
本文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北京城市规划对策,为北京防灾减灾规划提供依据。
2北京地区极端气候事件北京地区极端气候事件主要有暴雨、干旱、大风、沙尘、高温、冰雹、寒潮、雾等。
下文对影响北京地区的暴雨、高温、霾进行重点分析。
近年来,北京地区的暴雨对城市安全造成很大影响。
北京地区大暴雨与特大暴雨主要集中在7月至8月。
研究表明,暴雨过程可能更多地具有局地性特征,北京西部和西北山区以小到中雨为主,大雨以上量级的降水比例较低;靠近城区,降水逐渐以大雨以上量级为主[7]。
北京地区暴雨区与地形密切相关,位于山体迎风坡的密云、平谷、海淀、房山等地区为暴雨日数的高值区[8]。
研究认为北京城市化特征不仅对暴雨造成了显著影响[9],还导致了冬季降水量分布发生了显著的系统性的变化[10]。
气候变暖背景下,北京地区高温日数增多,给城市运行造成较大影响。
北京高温天气仅出现在5~8月,高温天气日数最多的月份为7月。
昌平、石景山、丰台、观象台等主城区和近郊区为年平均高温日数高值区,平均高温日数达8天以上,霞云岭、延庆、等地区年平均高温日数在3天以下,这反映了城市化程度对夏季日最高气温的影响。
由于城市发展导致城市下垫面的改变,北京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城市扩张对对城市高温热浪起着主导作用[8,11-13]。
研究表明,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已经对北京局地气候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4]。
城市化对北京地区气温的年、季节增暖影响非常显著[15],城市化已导致北京平均最低气温显著增加,霜冻日数和平均气温日较差显著减少[13,16][17]。
依据MODIS卫星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扩张对极端高温条件下的地表温度时空分布与变化趋势起着主导作用[18]。
此外,数值模拟研究也证实,城市化发展会促使城区及其下风向近郊区气温的升高,增幅可达0.5~2℃[19]。
近年来霾日数增多对北京城市空气质量造成很大影响。
研究表明,北京除去采暖季有较多的霾日外,在盛夏季节霾日也明显偏多,这与全国其他城市不同[20]。
研究表明北京城区霾日数要明显多于郊区,北京霾日数与城市发展指数之间有显著相关[21],随着城市化而迅速增加的能源消费是导致北京地区霾天气逐渐增多的主要原因。
分析还发现,城市化导致的区域气候差异对局地霾有较明显的影响,城区气温持续上升,相对湿度下降,平均风速减小等因素也会阻碍污染物的扩散,有利于霾日增加[20]。
以上研究表明北京地区城市气候效应对区域空气污染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21-23]。
全球气候变暖对北京地区极端气候事件的可能影响主要表现为:气温上升明显,热岛效应明显增强,高温天气增多,极端降水事件减少和持续干旱灾害加剧等[7,11-13,16,20,24-29]。
北京极端气候事件频现,既有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也有城市化加速的原因。
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气候事件增加,加上城市导致极端气候风险叠加放大。
研究表明,城市高层建筑和热岛效应将加剧城市暴雨、高温和雷击等灾害性天气的突发频次;城市生态环境如果得不到改善,城市的特殊小气候将进一步增强城市浊岛效应,空气污染严重。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极端气候不是单纯的气候事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极端气候也将呈现增多趋势,因此加强对气候变化的应对将显得尤为重要。
3城市规划研究进展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风险,对于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
联合国减灾委员会第一届“城市与适应气候变化国际大会”,提出了建立适应型城市的目标,呼吁将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城市规划与发展项目之中[30]。
科学的城市规划对于适应气候变化非常重要。
通过制定措施和采取相应行动,去适应由气候变化带来的的极端气候,以把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如何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研究热点问题[31]。
不合理的城市发展发展过程将加剧灾害风险及其损失,另一方面,采取积极的适应气候变化的城市规划行动,能够减小灾害风险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合理规划对城市的减灾防灾有直接的影响,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可以达到预防城市防灾减灾的目的[32][33]。
因此我国城市要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也必须从城市规划入手,制定科学规划[30]。
国内外应对极端气候的城市规划研究主要涉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通风道研究、沿海地区应对海平面上升等方面[31,34]。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应对极端气候的城市规划的研究。
Solecki 研究了极端灾害的影响参数以及社会反应,阐明了减少极端气候灾害对城市的积极作用[6];Ren 等利用城市气候系统图方法进行城市防灾规划[35];Liu等研究了城市规划指标和气候等指标的关系[36];Bründl等利用气候功能图,研究了适应气候变化的城市规划;Stadtklima分析了城市热环境以及风的特点对慕尼黑空气污染的影响[37]。
国外一些地方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规划。
美国芝加哥针对酷热、雾、暴雨发布了《芝加哥气候行动计划》[38],荷兰鹿特丹针对洪水和海平面上升发布了《鹿特丹气候防护计划》[39]。
美国纽约发布了《一个更强大、更具韧性的纽约》报告[40],旨在全面提升纽约应对未来极端气候风险的能力,该计划包括了气候分析、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40],不仅具有一定的战略视野,还包括详尽全面的行动指南[40]。
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适应规划,大多为专门性的城市适应计划,尤其是针对不同的极端气候事件,设计了不同的适应目标和重点领域,共同的特点是强调城市对未来极端气候事件的综合防护能力。
近年来,国内在应对极端气候的城市规划研究领域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32,41-44]。
针对近年来北京地区的极端气候事件,很多研究者进行了探索。
城市热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夏季炎热的气候和愈来愈强的热岛效应使城市饱受困扰。
为了提高我国城市通风道建设的有效性,李鹍等提出城市中建立多种形式的通风道,提高城市的通风和排热能力,以达到利用有效的规划方式降低夏季城市热岛温度的目的[45];朱亚斓等从城市的整体尺度出发,在城市规模的空间结构和城市空间形态等方面提出了建设通风道的有效措施[46,47];刘姝宇等基于地理与气候数据信息,通过数值模拟技术,通过案例研究,实现城市通风道的定位与定量规划[48]。
李晓萌等分析了北京市极端高温发生时温度对城市化的响应,发现城市扩张对极端高温条件下的温度分布与变化起着主导作用[26];为量化评价城市规划方案对城市热气候的影响,朱岳梅等提出了适用于城市区域热气候预测模型的不同下垫面传热、蓄热和蒸发量计算方法,在夏季高温、太阳辐射较大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规划设计,可以显著缓解城市化过程对热气候的影响[49,50];佟华通过遥感技和城市边界层模式,就“楔形绿地”规划对北京城市气候的影响进行研究,认为建造大型的楔形绿地后,绿地周围温度有所降低[51][52]。
总之,合理的绿化结构及植物配置能使城市园林绿地较好地发挥其夏季的降温增湿效应,有利于改善城市热环境、减缓城市热岛效应[53],但是以上这些成果还未纳入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
气候变化对传统的城市规划提出了更大的挑战[30]。
由此可见,城市气候风险加剧的根源,并非主要源于气候变化,更多是城市过度发展导致城市脆弱性加剧,对此,需要将适应性城市规划的理念贯彻到城市规划实践之中,构建适应型城市[30,54]。
郑艳等认为极端事件和灾害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经济系统的风险暴露程度及其脆弱性特征[54],探讨了气候风险、气候风险管理及适应型城市的概念和内容,指出在中国城市化提升阶段,城市发展迫切需要加强气候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55-57]。
研究表明,构建适应型城市,将适应性战略与气候风险管理纳入城市规划是未来城市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的解决之道。
适应性规划产生于全球环境变化的大背景,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和实践,在理论和方法上渐成体系。
适应型城市为建立气候风险治理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现在更及时准确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更广泛的利益相关方参与,更灵活的风险应对能力。
由此可见,适应型城市是一个比风险管理、防灾减灾更加综合、更具战略性和前瞻性的概念,这一理念必须体现在传统的城市规划和发展决策过程中。
Jabareen提出了一种新的适应型城市规划框架[58];Leichenko认为尽管有这些不同的文献之间有分歧,有认为城市必须做好准备以应对极端气候变化;城市可持续性发展必须与应对气候变化结合在一起[6,59,60]。
综合国内外研究,不难发现,目前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规划研究存在以下问题:(1)首先,针对极端气候变化的城市规划研究大多停留在国家宏观政策层面,或者多着眼于微观层面的研究,而对城市层面的研究较少;(2)其次,在应对极端气候的城市规划研究方面,目前还仅限于高温、热岛、通风等几个方面,对其他气候要素的研究还急需加强;(3)城市规划对气象因素考虑不够,大多只考虑了不同气象要素的平均状况,还很少考虑极端情况,也没有针对不同功能区对气象条件的不同需求而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案;(4)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理论探讨较多,而关于实施方法和措施的研究较少,且缺少理论与实践的衔接[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