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服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的祖先,披着兽皮与树叶,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从而创造了最早的服饰文化。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同时也具有美化的功能。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在中国积淀的璀璨星海中,中国服饰文化可以说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一颗,散发着耀眼的星光。

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认识汉字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服装

“衣”的本义是上衣,《说文·衣部》:“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此衣即指上衣。“衣”字字形上像上衣有领襟的形状,是象形字。古代中原地区的衣服是左襟压右襟,即衣襟向右掩,正像甲骨文、金文字形表示的样子;而南方边远地区则是右襟压左襟。古代衣有交领和直领之分,交领居多。交领衣服是衣领和左右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衣领也随之在颈下相交。直领是衣领从颈jǐng后沿左右绕到颈前,左右平行地垂直下来,古代女子多穿直领,男子多穿交领。衣字最早是指上衣,后来词义扩大,引申为衣服的总称。

“裤”裤字古代写作绔、袴kù。《说文·糸sī部》:“绔kù,胫jìng衣也。从糸,夸声。”段玉裁注:“今所谓套袴也。左右各一,分衣两胫。”

《释名·释衣服》:“绔,跨也。两股各跨别也。”

从汉代文献中可以看出,有绔是富裕生活的标志,《后汉书·廉范传》讲廉范治理成都,百姓生活提高,“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袴”,此以有袴表示生活好。绔是织造精细的生绢,纨绔是高档裤子,为有钱人的服装,故后来引申指富贵人家不务正业的子弟。

本义是开始,字形由“衣”和“刀”两部分组成。意为用刀裁衣。《说文·刀部》:“初,始也。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用刀裁衣构造字形来表示“开始”的意义,这是因为人类最早的衣服无非是用刀裁割过的兽皮,虽然表达简单,但它却表明人类开始穿衣,而穿衣正是人与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人类步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所以用刀裁衣可以表示“开始”之义。隶书之后,在左右结构的字形中,“衣”字皆变成了“礻”。(示字旁)求裘

“求”、“裘”原本一字,其形像毛在外的皮衣,与“衣”字相似。

“求”字是在“衣”字的基础上加了外毛形象,其本义就是皮衣。今北方牧羊人所穿羊皮皮衣犹是羊毛在外。此字金文作,是在甲骨文字形的基础上中间加了“又”,这是表音的声符,由甲骨文的象形字变成了形声字。“求”,《说文》古文作,此当是金文字形的约写,也是今天“求”字的原形。由于约写后不能明确显示原义,故有些金文又在约写形体上加上了“衣”旁,作,演化为今天的“裘”字。古文字一字异形的现象很普遍,受字形系统严密化发展的影响,这种现象或者是只流传一个字形,其他异形被淘汰;或者是分别承担不同的意义而共同流传下来,“求”、“裘”的发展属于后一种情况,“裘”专表本义,而“求”则借作寻找等词义的字形。这种分化不是立时进行的,所以在早期,“裘”也可表寻找等义,如《诗经·小雅·大东》:“舟人之子,熊罴pí是裘。”

“表”字本义是穿在外边的衣服,与内衣相对,古称内衣为“中”或“中衣”,称外衣为“表”或“上衣”。《说文·衣部》:“表,上衣也。”段玉裁注:“上衣者,衣之在外者也。”“表”字,字形由“衣”和“毛”组成,因为古代皮衣是毛在外,故以衣毛表示在外的衣服。《说文·衣部》“表”字之下:“古者衣裘,以毛为表。”徐锴kǎi注:“古以皮为裘,毛皆在

外,故衣毛为表,会意。”表后来引申指表面。

二、中国古代的佩玉

甲骨文的玉字,像玉串,三横为玉片的平视图形,一竖为贯穿玉片的绳。璧为古代货币,后代的铜钱有孔而以绳穿之为一贯,即是以玉为货币的遗俗。玉本是一种光洁美好的石头,进入铜器时代后,玉器成了国家重器和珍贵饰品,并以它来比拟崇高的德行。

“玉”字原写作王,它与“君王”的“王”的区别是:“玉”字三横距离相等,而“王”字中间一横靠上,后来“王”字三横也写等距离了,于是为了与“王”字区别,才加了一点,但因“王”字很少作字的构件,所以作为左右结构的字形构件的“玉”字仍不加点。

贝朋贯串

“贝”字的本义是蛤gé、螺luó一类有贝壳动物的总称,甲骨文文字,像贝壳形。古代以贝壳为货币,货以之为珍贵的装饰品,故贝也指货币。《说文·贝部》“贝”字下:“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在构字中“贝”常表示钱财。“朋”字,甲骨文文字,像把贝连为两串,左右对称,本为货币单位,据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研究,故五枚贝为一串,两串为朋,源于同师为系。“贯”本指串钱贝的绳索,《说文·毌部》:“贯,钱贝之贯。从毌( guàn) 、贝。”“贯”是后起字,是在毌字形上加“贝”而生成,专表钱贝之串。“串”实即毌字,毌为横置,串为竖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毌”字之下:“者宝货之形,独言宝货者,例其余。一者所以穿而持之也。古贯穿用此字,今贯行而毌废矣……后有串字,有字,皆毌之变也。”

玦jué

玦是古代一种环形而有一缺口的佩玉。字形有“玉”和“夬”guài两个构件组成。因是玉器,故以玉为构件;“夬”既是表音的声符,又兼表义,“夬”实为玦之古字,玦的名字来源于“决”,故其形有缺口。

在古代玦除作为一般的配饰使用外,还隐含着“决断”与“诀别”两种意图,为决断、诀别的象征物。《白虎通》:“君子能决断则配玦。”《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举所配玉玦以示之者三。”因玦有“决断”含义,所以范增以玦项王,让他下决心杀掉刘邦。

琮cóng

琮是外方内圆而中空的玉器。《说文·玉部》:“琮,瑞玉。大八寸,似车釭gāng。

从玉,宗声。”琮的起源很早,在距今四千多年的良渚文化墓葬中,即大量出现了玉琮。古代有“天圆地方”之说,璧圆琮方,故分别指向天地。《礼记·校特牲》:“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即人死只是形体之死,魂魄永存,人死之后,魂魄分归天地,璧琮既是给天地的礼物,又是魂魄归天地的通行证。

三、中国古代的梳妆用具梳篦古代的梳一般分为两种,两种的区别是齿与齿距离的宽窄,齿间距宽的叫梳,齿间距窄的叫篦,但梳、篦二字都是后用的字形,至少在汉代以前,一般用“疏”、“比”二字,如马王堆一号墓遣策和居延汉简等皆有“疏比一具”之语,一具即一套,这也说明古代之梳是梳、篦成套使用的。“疏比”为反义词,比,密也,疏指齿少距宽,比指齿多距窄,所以分别用二字表示两种梳子。《史记·匈奴列传》:“比余一。”司马贞索隐引《仓颉篇》:“靡者为比,粗者为梳。”《说文·木部》段玉裁注:“疏者为梳,密者为比。”后来才改“疏”为“梳”造了专字。《说文·木部》:“梳,理发也。从木,疏省声。”以木为构件,是因为梳大多为木制。《释名·释首饰》:“梳,言其齿疏也。”篦是一个借用的字,但也与其字从竹有关,李贺《秦宫诗》王琦注:“篦,所以去发垢,以竹为之。”

栉zhì

可能梳子的最早名称是栉,如《诗经·周颂·良耜sì》:“其比如栉。”朱熹集传:“栉,理发器,言密也。”《庄子·寓言》:“进盥漱巾栉。”成玄英疏:“栉,梳也。”《仪礼·士冠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