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
5 把栏杆拍遍 梁衡
![5 把栏杆拍遍 梁衡](https://img.taocdn.com/s3/m/1056a8687fd5360cbb1adb15.png)
第二部分:(2-16)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 的;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第三部分(17)多种因素成就一个爱国词人辛弃疾。
艺术探究
辛弃疾是历史上独特的词人,那么 本文在介绍他的时候有什么独特性? ——知人论世 与岳飞 同类作家比较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呢?
1.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2.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时刻摆出一服要冲上前线的样子。让 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 3.闽南与漠北相隔虽远,但还是隔不断他的忧国情、复国志。
主观原因:忧国情、复国志 客观原因:朝廷(君王)苟安
辛弃疾的词与其他人的词相比,其独特性表现在哪里?为什么 有这样的独特性? “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 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 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 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 才能振聋发聩。”
对比
第一处对比: 《破阵子》与《满江红》对比 第二处对比: 辛弃疾与陶渊明、白居易的从政经历对比 第三处对比: 辛弃疾的豪放与苏轼的豪放做比较。 第四处对比: 辛弃疾的婉约词与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词作比较。
赏析《丑奴儿》
丑奴儿· 近来愁似天来大
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 近来我的愁苦像天一样大,谁能够了解我同情我呢?正是没有谁能够了 解我同情我,我又只好把愁闷痛楚比着天一样大。
都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放在愁边。却自移家向酒泉。 人们都喜欢将古代和今天无穷无尽的事儿,放置在愁苦之中。 我虽然也有许多悲愁,但我更愿意用畅饮美酒来消解愁闷。
梁衡《把栏杆拍遍》阅读训练及答案
![梁衡《把栏杆拍遍》阅读训练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ec02e9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75.png)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把栏杆拍遍梁衡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③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④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⑤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的心情,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⑥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⑦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
他甚至自嘲自己的姓氏: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⑧你看“艰辛”“辛酸”“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
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https://img.taocdn.com/s3/m/77dfdf45312b3169a451a421.png)
因为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 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 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 眼欲穿的形象”,“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 职而招灾”,“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 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
文章整体阅读
分析要求:
A.提纲收目,理清文脉 全文以辛弃疾从戎、从政、从文为经,以报国无 门“被闲置”、“被调动”为纬,佐以满刻着遍拍 栏杆悲怆的诗词,追本溯源,逐层剖析,诠释主题。 “起”,示文章主旨,“承”,述词人阅历, “转”,谈辛词特征,“合”,析辛成为“真正的 诗人”的主客观原因,印证观点。全文一气呵成, 纲举目张,脉络清晰。
语言品味
C.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 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 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 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 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语言品味
D.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 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 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 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 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 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 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 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 也是一首好词了。
语言品味
大量运用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多字句,使 句子富有节奏感,是本文用语的一大特点。 A.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 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 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 B.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 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 劲。
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https://img.taocdn.com/s3/m/284c7db369dc5022aaea00bc.png)
声 玉 簪 螺 髻 。 落
无 际 。 遥 岑 远 日 楼 头 献 , 断 鸿 , 恨 秋 供 去 愁 天 , 随 目 , 水 秋 里 清 千 天
楚
水
登 建 康 赏 心 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典故:晋人张翰见西风 起,想起家乡鲈鱼的美味,便弃官回乡。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典故:三国时许汜去望陈 登,陈登对他很冷谈,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将此告 之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记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 不起你。如果碰上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 差上下床呢? “像你这样琐屑的小人,自己有何面目去见像 刘豫州那样的英雄人物?”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流年”:年光如流 “风 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 “树犹如此”典故:《世说新语》: 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所种之树已长到几围粗,感叹道: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人怎么能不衰老呢? “我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愿望难 以实现,辜负了自己雄心壮志。”
摸 鱼 儿
三、拓展延伸:辛弃疾、苏轼、 拓展延伸:辛弃疾、苏轼、 岳飞词作风格比较
无 人 会 , 吴 钩 临 意 。 栏 杆 —— 辛 弃 疾 , 遍 拍 , 了 看 登 把 ,
子 日 楼 头 , 断 鸿 声 , 江 南 游 里
落
把 栏 杆 拍 遍
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耿京 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耿京 ), 领导的起义军,担任掌书记。 领导的起义军,担任掌书记。 绍兴三十二年(1162), ),擒拿张安 绍兴三十二年(1162),擒拿张安 国。 宋高宗任命其为江阴签判, 宋高宗任命其为江阴签判,开始他 在南宋的仕宦生涯,时才23 23岁 在南宋的仕宦生涯,时才23岁。 淳熙八年(1181)冬,42岁时,受 42岁时 岁时, 淳熙八年(1181) 弹劾被免职,归居上饶,闲居20 20年 弹劾被免职,归居上饶,闲居20年。 宁宗嘉泰三年(1203),韩侂胄起 宁宗嘉泰三年(1203),韩 ), 辛弃疾 用主战派人士, 64岁的他被任为 用主战派人士,已64岁的他被任为 11401140-1207 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 字幼安, 字幼安,号稼轩居士 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于开禧元 1205)重回故宅闲居。 年(1205)重回故宅闲居。 历城人。 历城人。
《把栏杆拍遍》赏析
![《把栏杆拍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8256d33fad6195f302ba607.png)
《把栏杆拍遍》赏析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 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 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把栏杆拍遍》赏析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 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 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 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 和独特地位的。作者首先就把辛弃疾放在中 国历史的大背景下,抓住他的“以武起事, 而最终以文为业”的特点,突出了他在中国 文学史上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把栏杆拍遍》赏析
二是他的为官经历。作者用数据作了这样的介绍:“他作为南 宋臣民共生活了45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 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
《把栏杆拍遍》赏析
作者客观地分析了辛弃疾南归后不为朝廷喜欢的种种原因: 其一,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于是朝廷怕他,烦他, 忌用他; 其二,他工作特别认真,简直是个工作狂,于是招来许多诽谤, 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上也就对他时用时弃; 其三,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 不停地要求痛杀贼寇,收复失地,这怎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 辛弃疾的这些特点在今天看来都是优点,是大大的优点,但在当时 的朝廷看来却都成了令他们心烦的缺点,是不能容忍的缺点。于是 他就只能痛拍栏杆,吟诗寄恨了。
《把栏杆拍遍》赏析
三是他的心路历程。从一个沙场英雄对军营的渴望,到一个忧国 游子对苍天的发问,从 “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的心病,到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的内痛,这里有悲壮的呼 喊,有遗憾的叹息,也有无奈的自嘲。
《把栏杆拍遍》赏析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穿插引用了他的八首词,这些词 几乎都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作者在引用这些词作时既没有一引了之, 也没有详加赏析,而是结合人物的命运作了精当的点评。作者首先总 评辛弃疾的由行伍经历到弃戎从笔的无奈:“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 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 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 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这里有“钢刀利剑”与“羊毫软笔” 的对比,这里有“奔走沙场”与“笔走龙蛇”的对比,我们还透过 “只剩下”、“泪洒”等词语真体部分巧妙地把人物的 自身命运、作品以及作者的阅读感受、 评说融为一体,读来饶有兴味。
《把栏杆拍遍》赏析
![《把栏杆拍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19903ef360cba1aa911da26.png)
《把栏杆拍遍》赏析梁衡是我国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中国记者协会常务理事、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
多年来,梁衡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从事散文创作和文学理论、新闻理论研究,笔耕不辍,硕果累累。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
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数理化通俗演义》、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他所开创的理性散文,一扫杯水波澜、无病呻吟之风,处处洋溢着积极壮美的阳刚之气。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梁衡一直坚持边写作边思考探索文学规律,他首开先河打破杨朔模式,主张散文要求真、求美、求新,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把栏杆拍遍》就是一篇充满阳刚之气的壮美之作“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
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作者认为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的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
把栏杆拍遍文学作品类阅读原文及答案
![把栏杆拍遍文学作品类阅读原文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c7de17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08.png)
把栏杆拍遍文学作品类阅读原文及答案辛弃疾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
当权者不使之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把栏杆拍遍》文学作品类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把栏杆拍遍》文学作品类阅读原文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词为业,成为大诗词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③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④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⑤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撒大漠,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
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⑦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赏心亭时所作。
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挥刀纵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⑧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忠臣,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把栏杆拍遍梁衡赏析
![把栏杆拍遍梁衡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3f939be1eb91a37f0115c88.png)
把栏杆拍遍梁衡赏析赏析一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文章,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
这位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
本文作者就是这样。
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家、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
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
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出来。
作者通过史实和包含自身热情的想象,为我们生动的刻画出了一代词人的形象,并更加真实的还原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辛弃疾,不为人知的辛酸和苦闷,壮志难酬的愤懑,为国计民生呕心沥血的思索与解民于倒悬的政治方略,但是无论他做出了如何的努力,却最终被那个懦弱的朝廷闲置了,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却是我们的幸运,因为我们很少有人记住1174年南宋朝廷的丞相是哪位大人,但是会有很多人记得“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千古而来的英雄之苦英雄之恨,使多少豪杰之士为之扼腕太息,也使今天的我们愿意为家国慷慨赴命,有一点点的资格体会辛弃疾的那份豪气与愁苦。
赏析二“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
把栏杆拍遍的意思
![把栏杆拍遍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5d722015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2c.png)
《把栏杆拍遍》同学们,咱们今天来聊聊“把栏杆拍遍”这句话到底是啥意思。
你们想想啊,当一个人心里有好多好多的想法,有很多很多的情绪,比如说忧愁、愤怒、无奈,可是又没办法说出来,也没办法去实现自己的愿望,那会怎么样?他可能就会去拍栏杆。
就像辛弃疾,他一心想要为国家杀敌立功,但是却没有机会。
他的心里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悲愤,只能一遍又一遍地拍打着栏杆。
那拍栏杆的声音,好像是在诉说着他的不甘和无奈。
再比如说,咱们在生活中,如果遇到了特别委屈的事,又没办法改变,可能也会气得去拍桌子或者拍什么东西。
这其实和“把栏杆拍遍”是一个道理,都是心里的情绪没处发泄。
同学们,这样一说,是不是对“把栏杆拍遍”有点理解啦?《把栏杆拍遍》同学们,咱们接着来聊聊“把栏杆拍遍”。
有时候啊,当我们特别特别着急,但是又没办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可能就会做出一些动作来发泄。
“把栏杆拍遍”就是这样一种发泄。
比如说,考试没考好,觉得自己明明努力了,却还是不行,心里那个着急呀,可能就会忍不住去拍一下身边的东西。
就像古代的文人,他们有才华,有抱负,可是不被重用,那种失落和愤怒没地方去说,就只能通过拍栏杆来表达。
再比如,自己特别想参加一个活动,但是因为一些原因不能参加,心里难受得很,这时候可能也会有类似“把栏杆拍遍”的举动。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呢?《把栏杆拍遍》同学们,咱们再来说说“把栏杆拍遍”。
你们看啊,当一个人满怀希望,最后却失望透顶,那种感觉多难受啊。
“把栏杆拍遍”就是这种难受的一种表现。
比如说,一个运动员,为了比赛准备了好久好久,付出了很多很多,结果因为一点意外没拿到好成绩,心里的痛苦没处说,可能就会去拍打身边的栏杆。
还有啊,比如想给爸爸妈妈一个惊喜,精心准备了礼物,结果他们那天正好忙,没在意,自己心里肯定不好受,说不定也会想拍点什么。
这“把栏杆拍遍”,其实就是把心里的苦、心里的怨、心里的无奈都通过这个动作表现出来啦。
同学们,这下明白了吧?。
《把栏杆拍遍》原文摘抄
![《把栏杆拍遍》原文摘抄](https://img.taocdn.com/s3/m/bc2f447d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1a.png)
《把栏杆拍遍》“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这一句词,饱含着多少无奈与悲愤。
辛弃疾,这位南宋的爱国词人,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统一而奔走呼号。
他本是一个英勇的武将,有着上阵杀敌、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
然而,命运却跟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让他的一腔热血无处挥洒。
他曾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
那是何等的英勇无畏!可回到南宋后,他却被朝廷冷落,只能把自己的抱负寄托在诗词之中。
他写的词,不是风花雪月,而是金戈铁马;不是儿女情长,而是家国情怀。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在醉梦中,他依然想着那杀敌的战场。
他一次次地向朝廷进言,一次次地被拒绝。
他拍遍了栏杆,却无人能懂他的心意。
但他从未放弃,始终怀着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他的词,就像一把把利剑,刺痛着那些苟且偷安的人;又像一声声呐喊,呼唤着人们的觉醒。
辛弃疾,他把栏杆拍遍,留下的是千古不朽的篇章,是那颗永远炽热的爱国之心。
《把栏杆拍遍》“把栏杆拍遍”,这简简单单的五个字,却蕴含着无尽的感慨。
想想辛弃疾,他满怀壮志,一心想要收复失地。
他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本应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建立赫赫战功。
可是,现实是残酷的。
他不被重用,只能在角落里默默地叹息。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曾经的辉煌,如今只能在回忆中找寻。
他多次上书,表达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够为国效力。
然而,那些当权者却对他的建议置之不理。
他心中的愤懑无处发泄,只能一次次地拍打着栏杆。
那栏杆,仿佛也能感受到他的痛苦和无奈。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他就像那廉颇,虽有能力,却无人赏识。
尽管如此,他依然没有放弃。
他的词,充满了力量,激励着无数后人。
辛弃疾,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坚持。
《把栏杆拍遍》“把栏杆拍遍”,读来就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奈和悲愤。
辛弃疾,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年轻时就立志报国,渴望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赶走侵略者。
他曾经带着义军,与金兵浴血奋战。
那时候的他,是多么的英勇无畏。
把栏杆拍遍_梁衡
![把栏杆拍遍_梁衡](https://img.taocdn.com/s3/m/2b14be5652ea551810a68766.png)
把栏杆拍遍梁衡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
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
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
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
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
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
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
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摘抄赏析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摘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ecb8bd6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40.png)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摘抄赏析《把栏杆拍遍》是梁衡先生的一本散文集,书中写尽了历史上诸多人物的起伏与悲欢。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做了不少的读书笔记,下面就与大家分享其中的精彩片段,并进行一番赏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这是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梁衡先生在书中对辛弃疾的这首词进行了深刻的解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壮志未酬的英雄形象。
词的上阕通过对往昔军旅生活的回忆,营造出了豪迈壮阔的氛围。
“醉里挑灯看剑”,一个“醉”字,写出了辛弃疾内心的苦闷,只能借酒消愁,却又在醉中不忘看剑,可见其杀敌报国之心从未磨灭。
“梦回吹角连营”,梦中回到了那充满号角声的军营,展现了他对往昔战斗生活的怀念。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这几句描绘了军队的雄壮和豪迈,将士们分食烤肉,演奏着激昂的乐曲,在秋天的战场上进行阅兵,场面何等壮观!下阕则急转直下,“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展现了战斗的激烈和惊险,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弦的响声如同惊雷。
然而,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却将所有的豪情壮志都打破,抒发了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悲愤。
梁衡先生在书中写道:“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这一评价可谓精准。
辛弃疾一生渴望收复失地,却命运多舛,被闲置多年。
但他的词作中始终充满了爱国的热情和战斗的精神,这种精神穿越了时空,依然能够打动我们。
再看这一段:“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
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梁衡先生以深刻的洞察力剖析了诗人与政治的关系。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诗人都是在政治的浪潮中经历了磨难和挫折,才创作出了不朽的诗篇。
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https://img.taocdn.com/s3/m/d3fe91214b35eefdc8d33336.png)
2、对文中引用的诗词,结合诗人的作品、写作时的 、对文中引用的诗词,结合诗人的作品、 境遇以及作者的评论,尝试为每首词拟一个标题。 境遇以及作者的评论,尝试为每首词拟一个标题。 示例:《破阵子》 示例:《破阵子》——气势磅礴的报国之作 :《破阵子 气势磅礴的报国之作 《水龙吟》——忧国孤客的悲愤之作 水龙吟》 忧国孤客的悲愤之作 《菩萨蛮》——心忧山河的心郁之作 菩萨蛮》——心忧山河的心郁之作 永遇乐》 《永遇乐》—— 《摸鱼儿》—— 摸鱼儿》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丑奴儿》—— 丑奴儿》
文本研 读
辛弃疾的词又是怎样写出来的?(提示: 辛弃疾的词又是怎样写出来的?(提示:把握关 ?(提示 键句——找出文本中的话回答) ——找出文本中的话回答 键句——找出文本中的话回答)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 刀和剑刻成的。 刀和剑刻成的。 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 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 泪涂抹而成的。 泪涂抹而成的。 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 豆浆汁液。 豆浆汁液。
“把栏杆拍遍”的典故: 把栏杆拍遍”的典故:
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 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 个看不惯丑恶世相的刘孟节, 常常凭栏静立, 个看不惯丑恶世相的刘孟节, 常常凭栏静立, 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 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 云: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1.阅读文本并思考,有着这样复杂人生经历与遭 阅读文本并思考, 阅读文本并思考
遇的辛弃疾写出的词是怎样的?(提示: 遇的辛弃疾写出的词是怎样的?(提示:把握关 ?(提示 键句——找出文本中的话回答) ——找出文本中的话回答 键句——找出文本中的话回答)
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https://img.taocdn.com/s3/m/d51cd6c608a1284ac85043c9.png)
下片:直接言志。11句,分4层意思。 (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来? 现在已是深秋时分,连大雁都知道南飞,何况我 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 金人的统治之下,想回去也回去不了! 既写出有家难回的乡思。又有对金人,对南宋朝 廷的激愤。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求田问舍”--买地置房。 像你这样琐屑的小人,自己有何面目去见像刘豫 州那样的英雄人物?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败。“断鸿”--指失群 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辛弃疾渡江淮回归南宋,原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 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可是,南宋统治者不把辛弃疾看 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词人觉 得自己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吴钩”--本指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是战场上用作 杀敌的税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 “栏杆拍遍”--宣泄已郁结心中已久的英雄无用武 之地的苦闷之情。 无人会,登临意--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可是 无人知晓,无人理解,南宋统治者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正可谓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二、青壮年时期: 1162年至1181年, 从辛弃疾23岁到42岁, 是一生中游宦时期。他 不失为一个有清醒政治 头脑忧国忧民的好官。
三、中晚年时期: 1182年至1202年,从 43岁到63岁。有18年在江 西家中度过,是他一生被 迫归隐时期。写了大量田 园词,山水词,有浓郁的 乡土气息。他的爱国激情 在某些唱和赠答词中,也 有强烈表达。
四、晚年时期: 1203年至1207年,辛弃疾 64岁到68岁四年间。辛弃疾64 岁高龄时,仍不以久闲为念, 不以家事为怀,奉令出任。但 事未成就又遭罢免。后授以兵 部侍郎,枢密院都城旨要职, 但总以年老多病,力辞未就, 卒年68岁。
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https://img.taocdn.com/s3/m/7c79d35a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da.png)
对比
第二处对比是将辛弃疾与陶渊明、白居易的从政经历对比 作者认为辛弃疾“对待政治”,“不像陶渊明那样浅
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 亦文 ”。因为“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 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 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 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
把栏杆
拍遍
梁衡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
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
水龙 吟
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 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
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
翠袖,揾英雄泪?
“遍”的内涵
这个“遍”字,可以表现辛弃疾边拍 栏杆边徘徊的动作,报国无门的诗人, 就如一只笼中猛虎,渴望纵横驰骋, 却只能徘徊于牢笼,拍打栏杆。历史 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 爱与恨的缠绵,一切复杂情感尽在这 一无言的动作之中,这里有壮志难酬 的悲愤,又历经磨难的感叹,所以作 者说是要万恶诶辛弃疾选像,所以, 最贴切的的题目是“把栏杆拍遍”。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 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 望眼欲穿的形象。”
为什么作者将题目拟为把栏杆拍遍?
《水龙吟》中把栏杆拍遍的典故:宋代王辟之
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看不惯丑恶世相
的刘孟节, 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四十年,几
回醉把栏杆拍。
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
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https://img.taocdn.com/s3/m/27ad465ce518964bcf847c65.png)
布置作业:
• 1、任读文中另外四首辛词,进一步体会词 人的精神内涵。 • 2、拓展比较阅读——课外阅读《觅渡,觅 渡,渡何处》、《李清照—乱世中的美 神》、《苏东坡突围》、《不朽的失眠》 比较在艺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 企盼……
研读文本
辛弃疾与其他文人比较,他的唯一 性表现在哪里
• 经历:以武起事,以词人终
• 词作:用刀和剑刻成 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体会词中作者的感情
讨论并借助课文的有关分析,为每 首词拟一个标题:
《菩萨蛮》———心郁之作
《永遇乐》——— 心焚之作 《摸鱼儿》——— 心苦之作 《水调歌头》—— 心寂之作
辛弃疾的词为什么有这样的独特
性?
——“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所挤 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 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可能成为正义 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 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 才能振聋发聩 。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败。“断鸿”--指失群的 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辛弃疾渡江淮回归南宋,原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 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可是,南宋统治者不把辛弃疾看 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词人觉 得自己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吴钩”--本指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是战场上用作 杀敌的税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 “栏杆拍遍”--宣泄已郁结心中已久的英雄无用武 之地的苦闷之情。 无人会,登临意--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可是 无人知晓,无人理解,南宋统治者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正可谓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把栏杆拍遍辛弃疾词赏析
![把栏杆拍遍辛弃疾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edd77f3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50.png)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 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 处。
1.“东风夜放花千树”“星如雨”这 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 用? 明确: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 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 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 极为形象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 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 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 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 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 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 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揾英雄泪!
分析词的上片 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文本赏析
2.写元宵灯会,用满天星雨就已经形容 了花灯的丰富多样,但是作者又用玉壶、 鱼龙来形容灯火辉煌的景象,这种铺排 的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灯火辉 煌、车水马龙、 繁华热闹。
“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 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 作用?
明确: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 “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 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 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 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 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 什么景色?
—— 江天、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 样的心绪呢?(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把栏杆拍遍》梁衡
![《把栏杆拍遍》梁衡](https://img.taocdn.com/s3/m/96bbf6318e9951e79a892715.png)
把栏杆拍遍梁衡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
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
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
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
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
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
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
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小结
辛弃疾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 的“惟一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 1.身份惟一; 2.人生遭际(行伍经历、为官经 历、心路历程) 惟一; 3.词作惟一。
写法探讨
1.作品是评传性质的散文,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 人的作品是远远不足以打动读者的。作者通过什么 方法将这些融合到一起的?
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 涂抹而成的。
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 浆汁液。
他的词在中国五千年诗歌史上矗立起一座无 人能比的颠峰
“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 液。”……“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捶打,时 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
“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 过的。当权者不使其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 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既然这股能量一 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 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
4、辛弃疾在痛拍栏杆时,内心积聚的复杂情感如地壳 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化成忧心如焚,百感 交集的人间愁绪。《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 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无人会,登 临意”。
我们读其词, 总是清清楚楚地听 到一个爱国臣子, 一遍遍地哭诉,一 次次地表白。总忘 不了他那在夕阳中 扶栏远眺,望眼欲 穿的形象。
9.作者为什么说,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 “把栏杆拍遍”?本文着重评价了辛弃疾这一历史人物, 题目为什么不用“辛弃疾传”或“好一个辛弃疾”,而也 用“把栏杆拍遍”?
答: ①形式上,“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 化用诗句,具有文化底蕴,同时标新立异,给人以想象的 空间;
②内容上,“把栏杆拍遍”是指诗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 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已成了一个固定镜头牢牢刻在 世人心中,是辛弃疾这位忧心如焚的伟大的政治家坎坷一 生的最真实、最生动的写照,有利于突显主题。
这句话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辛词是在南宋特 殊的历史和政治环境的磨砺之下而成就的精华,是对其诗 词的高度评价。
比较可以使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突出,本文是从哪些方 面着眼、与哪些人进行比较的?试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答: ①武人身份,突出辛弃疾的军人本色。 ②政人身份,突出辛弃疾是个忧心如焚的政治家。 ③词人身份,突现了辛词的惟一性和独特性。
人”?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件来表现他的武人 性格的?
作为“武人”的辛弃疾是一个血气方刚、骁勇 善战的武夫,“为了光复大业”,他决心“以身 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
文章选取了他单人独马追杀偷印之贼、跃马横 刀突入敌营生擒叛将两件充满传奇色彩的典型事 件来突出他的“武人”性格。 写法小结:
选用典型事件(细节)表现人物性格
把 栏 杆 拍 遍
文本研读
正因为他特殊的经历,辛弃疾的词有什么特点? (提示:把握关键句——找出文本中的话回答)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 刀和剑刻成的。
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 泪涂抹而成的。
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 豆浆汁液。
对文中引用的古诗,结合诗人的作品、写作时 的境遇及作者的评论,尝试为每首词拟一个标题。
人物链接-- 辛弃疾南归后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也由此
踏了上抗争与遭贬的不归之路,这时他二十三岁。此时 南宋朝廷中妥协投降势力日趋得势,可谓防抗金将士如 防贼,忠君报国却为投降派所不容。郁闷至极的辛弃疾 凭一腔热血与投降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 道元年,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 《九议》,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反复上书,陈述自己的抗 敌救国大策。只可惜南宋皇帝小儿受奸臣蛊惑早已放弃 抗金大计,偏安一隅,所上之书均未被采纳。只是对辛 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才智颇感兴趣,于是先后把 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 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镇压风起云涌的 农民起义。一个具备文韬武略的政治家就这样终身落魄, 抑郁而终。
③情感上,“把栏杆拍遍”这一动作饱含了诗人的不满, 愤怒,焦虑,懊恼,无奈,等待,企盼等各种感情,也借 此抒发了作者对英雄的敬仰、悲惜与叹惋之情。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 文,在作者看来辛弃疾到底是一个什 么样的人?(提示:抓住作者评析时 的关键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武人”辛弃疾 仔细阅读课文,说说辛弃疾是一个怎样的“武
题目说明
“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 此典故出自宋代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书 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 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 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 拍”。
所以: “把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
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辛弃疾有一份 抗金复国、报效祖国的热血,但南宋朝廷却不对 他不理不睬,词人惟有痛拍栏杆,才能发泄心中 的无限的郁闷与悲愤!
2.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3.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
“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 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4.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 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5.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 6、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由此可见,正是南宋特殊的历史和政治环境, 个人不寻常的人生经历和遭遇,再加上非凡的才 能和思想,使本应为出色的政治家的辛弃疾成为 了伟大的词人,并且“也决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 人在文人中的惟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质疑探究
联系文本,思考讨论:作者为什么说,要是 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 遍”,为什么本文着重评价了辛弃疾这一历史人 物,题目不用“辛弃疾传”或“好一个辛弃 疾”……而题目也用“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正是一位忧心如焚的伟大的 政治家坎坷一生的最真实、最生动的写照。
这位爱国词人在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 了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的英雄之势。
破阵子 ·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
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
因此,“把栏杆拍遍”是最能展现辛弃 疾内在思想情感的外延举动,集中展示 了他个性人物形象的独特魅力。是泱泱 三百年大宋王朝产生的唯一一个、前无 古人后无来者的辛弃疾的招牌动作!
写法小结:“知人以论世,读诗以观心”,梁衡的
历史人物散文,不是简单的史料堆砌,正如梁衡自己 所说:“我的散文第二类是历史人物,如范仲淹、诸 葛亮、辛弃疾、韩愈、林则徐等,也主要侧重于写他 们的政治抱负和在实现事业中所透出的人格力量。” 本文也是如此,作者紧紧围绕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 志士成为爱国词人这一中心,不仅叙述了他不平凡的 经历和事迹,而且联系到他所处的特殊时代,并由此 探索了他成长为词人的心路历程,从而使这位历史人 物活生生地矗立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 这位伟大的爱国词人的政治抱负、人格力量和内心世 界。 --知人论世,全面考察,深入到人物灵魂深处是我 们写好活生生的“这一个”(人物)的重要方法。
2、“政人”辛弃疾 思考:作为“政人”的辛弃疾又是一个怎样 的人?他有着怎样特殊的遭遇? “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忧 心如焚的政治家。” “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
辛弃疾被任用的20多年期间竟然有37次的频繁调动。
“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 特别执著地工作”,简直是个工作狂。 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 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要求痛杀贼寇,收复 失地。
4. 将辛弃疾的婉约词与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词比较。不 同之处在于,辛词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 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和生活哲理。
精பைடு நூலகம்妙语积累
1.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 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 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 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不 仅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还有大胆的联想和 想象。本文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 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的时代、他的事 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选用典型的历史事件 引用大量作者的作品 善于做比较 大胆的联想和想象
——知人以论世 ——读诗以观心
2.为了表现辛弃疾是历史上独特的并具 有惟一性的词人,文中大量运用了对比 手法,请结合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7、今天我们读时,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 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
8、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 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9、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 声处炸响惊雷。
10、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 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 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 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 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 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 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 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与杜甫、卢纶比较(有亲身经历) 与陶渊明、白居易比较(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 与豪放的苏轼比较(民族仇、复国志,胡尘飞、金 戈鸣) 与婉约的柳永、李清照比较(艺术美感中有政治与 哲理)
1. 引用了《破阵子》之后,作者先将它与岳飞的《满江 红》比较,认为只有《满江红》可以与之媲美,然后 又用杜甫的“射人先射马……”卢纶的“欲将轻骑 逐……”对比,认为“这些都是旁观者似的想象、抒 发和描述”,从而突出了辛词的“凛然杀气和磅礴气 势”。
把
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