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

合集下载

梁衡《把栏杆拍遍》阅读训练及答案

梁衡《把栏杆拍遍》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把栏杆拍遍梁衡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③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④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⑤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的心情,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⑥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⑦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

他甚至自嘲自己的姓氏: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⑧你看“艰辛”“辛酸”“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

把栏杆拍遍阅读答案

把栏杆拍遍阅读答案

把栏杆拍遍阅读答案《把栏杆拍遍》阅读材料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

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

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

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

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

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

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

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那首著名的《破阵子》。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

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

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
为什么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墨来写, 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因为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 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 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 眼欲穿的形象”,“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 职而招灾”,“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 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
文章整体阅读
分析要求:
A.提纲收目,理清文脉 全文以辛弃疾从戎、从政、从文为经,以报国无 门“被闲置”、“被调动”为纬,佐以满刻着遍拍 栏杆悲怆的诗词,追本溯源,逐层剖析,诠释主题。 “起”,示文章主旨,“承”,述词人阅历, “转”,谈辛词特征,“合”,析辛成为“真正的 诗人”的主客观原因,印证观点。全文一气呵成, 纲举目张,脉络清晰。
语言品味
C.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 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 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 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 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语言品味
D.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 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 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 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 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 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 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 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 也是一首好词了。
语言品味
大量运用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多字句,使 句子富有节奏感,是本文用语的一大特点。 A.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 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 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 B.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 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 劲。

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他把栏杆拍遍,能文能武,诗中有的是无尽的悲凉和无奈,却又显现出磅礴潇洒之意,他是“把栏杆拍遍”的辛弃疾。

辛弃疾被人称为是一名出色的豪放派诗人,“乱世出英雄”这话不假,辛弃疾不仅是一名大诗人,更是一位精忠报国的武将。

只是,在南归之后,辛弃疾无法、也不能再上沙场,挥洒自己的热血,只能用词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

”“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悲欢······” 辛弃疾生于乱世,难保没有一颗赤子之心。

只是没有碰到一位好皇帝。

有时候梦想和现实有时候只有一堵墙。

南宋的皇帝就是这堵坚不可摧的墙,他永远只能看到水池表面的淤泥,却看不到隐藏在淤泥之下的,即将泼水而出的莲花。

甚至没有等到莲花开放就掐灭了他的根。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这朵莲花并不是以耀眼的姿态博取世人的眼球,而是以自己的芳香,自己的姿态,自己在狂风暴雨之中依旧毫不动摇的决心,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从历史这本书里慢慢去翻阅去找寻,壮志难酬的人真不少。

陶潜也是有建功扬名之心的,只不过官场对他来说是一个黑黑的染色坊,所以他及时的抽身,为后人留下了一篇篇清新秀丽的田园诗作,不再执着于自己曾经的建功立业。

“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修在仕途不顺的时候,也只能在小亭子里举着杯子,望着斜阳,喝喝闷酒,曾经的理想变成了自己闲置时的偶尔的回忆,有心帮助宋朝变法的苏轼,同样因为得罪皇帝而被贬异乡。

只留下“只求弯弓射大雕”的赤子之心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满腔乐观。

但辛弃疾不同,因为他是真正操过刀的人,正如文中说道的“是快刀利剑杀过几次人的。

”这说明他的诗词真的是从刀刃上用血洗蘸过的,是真的从铁蹄黄沙的洗礼中抽出来的,带着对于“希望再回沙场”的无限渴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只是拿着剑或是举着酒杯在某一个容易勾起回忆找寻感觉的地方写下诗用以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懑之情。

把栏杆拍遍好句摘抄批注

把栏杆拍遍好句摘抄批注

把栏杆拍遍好句摘抄批注
以下是一些“把栏杆拍遍”的好句摘抄和批注:
1. “把栏杆拍遍”这个题目,既简洁又深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个题目来自于辛弃疾的一首词《水龙吟》,表达了他对国事的感慨和无奈。

2. “辛弃疾的词,向来以气格高远、意境深邃、语言优美而著称。

”这句话点明了辛弃疾的文学地位和特点,为下文的论述打下了基础。

3. “他的词中,历史和现实交织,情感和景物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这句话对辛弃疾的创作特点进行了概括,表现了他的创作才华。

4. “他以栏杆为媒介,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这句话表现了辛弃疾的创作思想,突出了他的作品中的家国情怀。

5. “他的词中,既有少年壮志的豪迈,又有英雄迟暮的悲凉。

”这句话表现了辛弃疾的丰富情感和深邃内心世界。

6. “他的词中,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这句话赞美了辛弃疾的创作才华,表达了对他的崇敬之情。

7. “他的词中,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十分细腻,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与灵动。

”这句话赞美了辛弃疾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能力,表现了他的审美情趣。

8. “他的词中,既有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又有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这句话概括了辛弃疾的创作主题,表现了他的深刻思想和人文关怀。

9. “把栏杆拍遍,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决心;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抗争。

”这句话对“把栏杆拍遍”这个题目进行了深入解读,表现了辛弃疾的决心和抗争精神。

与把栏杆拍遍有关的发言稿

与把栏杆拍遍有关的发言稿

与把栏杆拍遍有关的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很荣幸有机会站在这里给大家分享我对把栏杆拍遍这个话题的看法和思考。

把栏杆拍遍这个词汇来源于一位著名诗人柳宗元的一首诗,诗中描述了一个人在登高望远的时候用栏杆作为发泄情感的媒介,以此来表达思乡之情。

今天,我们不妨以把栏杆拍遍为起点,来探讨一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表达情感,如何与他人沟通,以及如何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中保持真实与纯粹的情感表达。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把栏杆拍遍这个词汇的意义。

在古代,人们往往在登高望远的时候,会倚着栏杆静静地观赏远方的景色,思念故乡,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种行为既是一种发泄情感的方式,又是一种与自然对话的方式。

就像今天的我们在朋友圈里分享自己的心情一样,都是在寻求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

打开手机,一张张美丽的照片,一段段感人的文字,都是我们在表达情感,寻求温暖和安慰。

而在如今充斥着各种虚假信息和浮夸情感的社交媒体上,我们更加需要保持真实的情感表达,去拥抱那种纯粹的情感。

在这个时代,人们更加依赖于社交媒体和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在这个过程中,真实的情感表达并不总是那么容易。

我们常常在虚假的照片和文字里寻找真实的情感,而真实的情感却往往被掩盖在表面的光鲜之下。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持真实的情感表达呢?我认为,首先,我们要学会去发现和感受真实的情感。

在这个充满信息冗余和噪音的时代,我们需要学会去分辨哪些是真实的情感,哪些是虚假的情感。

我们可以通过仔细观察他人的言行举止,去发现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情感。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反思自己的表达方式,是否是真实的情感,还是在模仿和复制他人的情感表达。

只有真实的情感表达才能与他人产生共鸣,才能真正传递温暖和纯粹的情感。

其次,我们要学会用简单的方式去表达情感。

在这个时代,人们往往追求炫耀和浮夸的情感表达,但真正感动他人的往往是那些简单而真挚的情感表达。

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份真挚的关怀,都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安慰,而不需要炫耀和浮夸。

把栏杆拍遍梁衡

把栏杆拍遍梁衡

《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成复上
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
在历任地方官期间,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积
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因此受
到朝廷当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近20年,中间虽短
期出任地方官职,但很快被罢免。到了晚年,朝廷情
势危急才被起用,但仍不得信任,终于未能实现其恢
可怜无数山。 怜 对京城汴梁失去感到惋惜及对北宋 盛时的追念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东流去 比喻抗敌收复失地的决心不可阻挡
江晚正愁予, 愁予
愁国破家亡,表达忧国忧民之情
山深闻鹧鸪。 闻鹧鸪
以鹧鸪的哀鸣,既表明报国志 向,又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第12页/共31页
上片四句在写法上,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作者把眼前清江的流水, 和四十年前人民在兵荒马乱中流下的眼泪联系在一起,这就更能够 表现出当时人民受到的极大痛苦。作者抚今忆昔,感慨很深,在悲 愤交集的感情驱使下,又写出了“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 以抒发对中原沦陷区的深切怀念。 “西北望长安”,是想望北方沦 陷区,反映作者的爱国感情。“可怜无数山” 从望不见长安到视线 被无数山遮住,里边含有收复中原的壮志受到种种阻碍、无法实现 的感叹。 下片紧接着上片,继续抒发对中原故土的怀念。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是比喻句象征着抗金的正义事业, 必然会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后的胜利。这里表明作者对恢复中原 充满了坚定的信心。 十几年来,他目睹了抗金事业受到的重重阻力,不禁又愁绪满怀。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两句说从鹧鸪的悲鸣声中,恰好透露 出作者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 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 水,处处有兴寄。

把栏杆拍遍梁衡

把栏杆拍遍梁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 赏析:
梦回吹角连营。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
八百里分麾下炙, 和现实,形成了强烈旳对照。
五十弦翻塞外声。 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
沙场秋点兵。
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
马作旳卢飞快, 叹。这是个人旳悲剧,更是民
弓如霹雳弦惊。 族旳悲剧。而作者旳一腔忠愤,
这个“遍”字,能够体现辛弃疾边拍栏杆边徘徊旳动 作,报国无门旳诗人,就如一只笼中猛虎,渴望纵横 驰骋,却只能徘徊于牢笼,拍打栏杆。历史旳风云, 民族旳仇恨,正与邪旳搏击,爱与恨旳缠绵,一切复 杂情感尽在这一无言旳动作之中,这里有壮志难酬旳 悲愤,又历经磨难旳感叹,所以作者说是要为辛弃疾 造像,所以,最贴切旳旳题目是“把栏杆拍遍”。
他凭借独特旳视角指出“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 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旳 只有辛弃疾一人”(第1段),“辛弃疾旳本色是 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旳词是在政治旳大磨 盘间磨出来旳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 政,一直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 受煎熬“。(第15段)
为何说“辛弃疾旳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 剑刻成旳”,“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 涂抹而成旳”?
辛弃疾还在词中体现自己观点:要想谋取高官显 爵,就得扭曲辛家旳刚直性格,逢人陪笑地过日 子。全篇如话家常,然谈笑间抒发己见,可谓绵 里藏针,倾向鲜明。
写作特色
思索:本文旳写作特色有哪些? 从文中找出例证并加以论述。
一、比较 二、联想和想象
一、比较
第一处对比:《破阵子》与《满江红》对比
作者以为只有《满江红》能够与之媲美, 然后又与杜甫“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 王”,卢纶旳“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 刀”与之对比,以为“这些都是旁观式 旳想象、抒发和描述”,从而突出了辛 词旳“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把栏杆拍遍》阅读答案把栏杆拍遍阅读答案

《把栏杆拍遍》阅读答案把栏杆拍遍阅读答案

《把栏杆拍遍》阅读答案把栏杆拍遍阅读答案,把栏杆拍遍梁衡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词为业,成为大诗词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撒大漠,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

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赏心亭时所作。

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挥刀纵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忠臣,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说到辛词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词人。

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

把栏杆拍遍的意思

把栏杆拍遍的意思

《把栏杆拍遍》同学们,咱们今天来聊聊“把栏杆拍遍”这句话到底是啥意思。

你们想想啊,当一个人心里有好多好多的想法,有很多很多的情绪,比如说忧愁、愤怒、无奈,可是又没办法说出来,也没办法去实现自己的愿望,那会怎么样?他可能就会去拍栏杆。

就像辛弃疾,他一心想要为国家杀敌立功,但是却没有机会。

他的心里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悲愤,只能一遍又一遍地拍打着栏杆。

那拍栏杆的声音,好像是在诉说着他的不甘和无奈。

再比如说,咱们在生活中,如果遇到了特别委屈的事,又没办法改变,可能也会气得去拍桌子或者拍什么东西。

这其实和“把栏杆拍遍”是一个道理,都是心里的情绪没处发泄。

同学们,这样一说,是不是对“把栏杆拍遍”有点理解啦?《把栏杆拍遍》同学们,咱们接着来聊聊“把栏杆拍遍”。

有时候啊,当我们特别特别着急,但是又没办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可能就会做出一些动作来发泄。

“把栏杆拍遍”就是这样一种发泄。

比如说,考试没考好,觉得自己明明努力了,却还是不行,心里那个着急呀,可能就会忍不住去拍一下身边的东西。

就像古代的文人,他们有才华,有抱负,可是不被重用,那种失落和愤怒没地方去说,就只能通过拍栏杆来表达。

再比如,自己特别想参加一个活动,但是因为一些原因不能参加,心里难受得很,这时候可能也会有类似“把栏杆拍遍”的举动。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呢?《把栏杆拍遍》同学们,咱们再来说说“把栏杆拍遍”。

你们看啊,当一个人满怀希望,最后却失望透顶,那种感觉多难受啊。

“把栏杆拍遍”就是这种难受的一种表现。

比如说,一个运动员,为了比赛准备了好久好久,付出了很多很多,结果因为一点意外没拿到好成绩,心里的痛苦没处说,可能就会去拍打身边的栏杆。

还有啊,比如想给爸爸妈妈一个惊喜,精心准备了礼物,结果他们那天正好忙,没在意,自己心里肯定不好受,说不定也会想拍点什么。

这“把栏杆拍遍”,其实就是把心里的苦、心里的怨、心里的无奈都通过这个动作表现出来啦。

同学们,这下明白了吧?。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是一部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叫做小明的男孩,他在家里的栏杆上贴满了自己拍的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他成长的点点滴滴。

小明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她对小明的成长充满了期待和关爱。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述母子之间的故事,展现了家庭的温馨和亲情。

小说的一大亮点就是它真实地展现了普通家庭的生活。

小明的母亲是一个典型的家庭主妇,她每天忙碌于家务和照顾孩子,尽职尽责地履行着母亲的责任。

而小明则是一个顽皮活泼的男孩,他在家里的栏杆上贴满了自己拍的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他成长的点点滴滴。

通过这些细节,读者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幸福。

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小说中的母子情深。

小明的母亲对他充满了期待和关爱,她不仅在物质上给予了小明无微不至的照顾,更在精神上给予了他无限的支持和鼓励。

小明也是一个懂事孝顺的孩子,他在母亲生病的时候,不顾一切地照顾母亲,让人感动不已。

通过这段母子之间的故事,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亲情的伟大和温暖。

此外,小说还通过描写家庭生活中的琐事,展现了家庭的温馨和幸福。

在小说中,小明的母亲每天都在家里忙碌着,她用心烹饪美食,打理家务,给予家人最大的关爱。

而小明则在家里的栏杆上贴满了自己拍的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他成长的点点滴滴。

这些细节让读者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和幸福,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总的来说,《把栏杆拍遍》是一部充满温情的家庭故事。

通过描述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作者展现了家庭的温馨和亲情,让读者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这部小说不仅让人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和温暖,更让人对家庭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家庭,感恩家人的关爱和付出。

《把栏杆拍遍》原文摘抄

《把栏杆拍遍》原文摘抄

《把栏杆拍遍》“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这一句词,饱含着多少无奈与悲愤。

辛弃疾,这位南宋的爱国词人,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统一而奔走呼号。

他本是一个英勇的武将,有着上阵杀敌、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

然而,命运却跟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让他的一腔热血无处挥洒。

他曾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

那是何等的英勇无畏!可回到南宋后,他却被朝廷冷落,只能把自己的抱负寄托在诗词之中。

他写的词,不是风花雪月,而是金戈铁马;不是儿女情长,而是家国情怀。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在醉梦中,他依然想着那杀敌的战场。

他一次次地向朝廷进言,一次次地被拒绝。

他拍遍了栏杆,却无人能懂他的心意。

但他从未放弃,始终怀着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他的词,就像一把把利剑,刺痛着那些苟且偷安的人;又像一声声呐喊,呼唤着人们的觉醒。

辛弃疾,他把栏杆拍遍,留下的是千古不朽的篇章,是那颗永远炽热的爱国之心。

《把栏杆拍遍》“把栏杆拍遍”,这简简单单的五个字,却蕴含着无尽的感慨。

想想辛弃疾,他满怀壮志,一心想要收复失地。

他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本应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建立赫赫战功。

可是,现实是残酷的。

他不被重用,只能在角落里默默地叹息。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曾经的辉煌,如今只能在回忆中找寻。

他多次上书,表达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够为国效力。

然而,那些当权者却对他的建议置之不理。

他心中的愤懑无处发泄,只能一次次地拍打着栏杆。

那栏杆,仿佛也能感受到他的痛苦和无奈。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他就像那廉颇,虽有能力,却无人赏识。

尽管如此,他依然没有放弃。

他的词,充满了力量,激励着无数后人。

辛弃疾,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坚持。

《把栏杆拍遍》“把栏杆拍遍”,读来就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奈和悲愤。

辛弃疾,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年轻时就立志报国,渴望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赶走侵略者。

他曾经带着义军,与金兵浴血奋战。

那时候的他,是多么的英勇无畏。

把栏杆拍遍_梁衡

把栏杆拍遍_梁衡

把栏杆拍遍梁衡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

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

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

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

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

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

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

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把栏杆拍遍梁衡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梁衡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梁衡读后感《把栏杆拍遍梁衡》是中国作家王蒙的一部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经历,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细腻的情感描写,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梁衡的普通人,他在小说中经历了种种挫折和磨难,但最终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梁衡是一个充满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人,他对社会的不公和不义充满了愤怒和不满,但同时也深知自己的渺小和无力。

他在小说中不断地挣扎和追求,最终成为了一个真正有思想和良知的人。

小说通过梁衡的生活经历,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一些问题和矛盾。

作者通过梁衡的视角,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种种不公和不义,以及人们在这种环境下所经历的挣扎和痛苦。

小说中的一些情节和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和批判性,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强烈的社会批判意味。

除了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揭示,小说还通过对梁衡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梁衡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痛苦的人,他在追求正义和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地陷入困境和挣扎。

他既渴望改变社会的不公,又深知自己的无力和渺小。

他在为正义而奋斗的同时,又不断地受到现实的打击和摧残。

梁衡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痛苦和挣扎,这种痛苦和挣扎也成为了整个小说的核心主题。

总的来说,王蒙的《把栏杆拍遍梁衡》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丰富人文内涵的作品。

通过对一个普通人生活经历的描写,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一些问题和矛盾,以及人们在这种环境下的挣扎和痛苦。

同时,小说还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整部小说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细腻的情感描写,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

2、对文中引用的诗词,结合诗人的作品、写作时的 、对文中引用的诗词,结合诗人的作品、 境遇以及作者的评论,尝试为每首词拟一个标题。 境遇以及作者的评论,尝试为每首词拟一个标题。 示例:《破阵子》 示例:《破阵子》——气势磅礴的报国之作 :《破阵子 气势磅礴的报国之作 《水龙吟》——忧国孤客的悲愤之作 水龙吟》 忧国孤客的悲愤之作 《菩萨蛮》——心忧山河的心郁之作 菩萨蛮》——心忧山河的心郁之作 永遇乐》 《永遇乐》—— 《摸鱼儿》—— 摸鱼儿》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丑奴儿》—— 丑奴儿》
文本研 读
辛弃疾的词又是怎样写出来的?(提示: 辛弃疾的词又是怎样写出来的?(提示:把握关 ?(提示 键句——找出文本中的话回答) ——找出文本中的话回答 键句——找出文本中的话回答)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 刀和剑刻成的。 刀和剑刻成的。 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 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 泪涂抹而成的。 泪涂抹而成的。 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 豆浆汁液。 豆浆汁液。
“把栏杆拍遍”的典故: 把栏杆拍遍”的典故:
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 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 个看不惯丑恶世相的刘孟节, 常常凭栏静立, 个看不惯丑恶世相的刘孟节, 常常凭栏静立, 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 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 云: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1.阅读文本并思考,有着这样复杂人生经历与遭 阅读文本并思考, 阅读文本并思考
遇的辛弃疾写出的词是怎样的?(提示: 遇的辛弃疾写出的词是怎样的?(提示:把握关 ?(提示 键句——找出文本中的话回答) ——找出文本中的话回答 键句——找出文本中的话回答)

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

布置作业:
• 1、任读文中另外四首辛词,进一步体会词 人的精神内涵。 • 2、拓展比较阅读——课外阅读《觅渡,觅 渡,渡何处》、《李清照—乱世中的美 神》、《苏东坡突围》、《不朽的失眠》 比较在艺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 企盼……
研读文本
辛弃疾与其他文人比较,他的唯一 性表现在哪里
• 经历:以武起事,以词人终
• 词作:用刀和剑刻成 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体会词中作者的感情
讨论并借助课文的有关分析,为每 首词拟一个标题:
《菩萨蛮》———心郁之作
《永遇乐》——— 心焚之作 《摸鱼儿》——— 心苦之作 《水调歌头》—— 心寂之作
辛弃疾的词为什么有这样的独特
性?
——“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所挤 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 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可能成为正义 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 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 才能振聋发聩 。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败。“断鸿”--指失群的 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辛弃疾渡江淮回归南宋,原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 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可是,南宋统治者不把辛弃疾看 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词人觉 得自己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吴钩”--本指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是战场上用作 杀敌的税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 “栏杆拍遍”--宣泄已郁结心中已久的英雄无用武 之地的苦闷之情。 无人会,登临意--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可是 无人知晓,无人理解,南宋统治者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正可谓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把栏杆拍遍》作文

《把栏杆拍遍》作文

标题为《把栏杆拍遍》的中文作文
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把秋风拍满,把落叶翻来覆去,把满地的温暖拍满。

把栏杆拍遍,把秋天的美拍满,把落叶在空中飞舞,把满地的绿色拍满。

把栏杆拍遍,把秋天的温暖拍满,把落叶在树梢上摇曳,把满地的温馨拍满。

把栏杆拍遍,把秋天的美丽拍满,把落叶在地上漫步,把满地的清新拍满。

把栏杆拍遍,把秋天的温暖拍满,把落叶在林间搅动,把满地的欢乐拍满。

把栏杆拍遍,把秋天的美景拍满,把落叶在林间翩翩,把满地的温暖拍满。

把栏杆拍遍,把秋天的美丽拍满,把满地的温暖拍满,把秋天的美景拍满,把温暖的滋味拍满。

把栏杆拍遍,一起拍满秋天的美丽,一起拍满满地的温暖,一起拍满林间的翩翩,一起拍满满地的欢乐。

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

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

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
《把栏杆拍遍》是一本关于摄影的书籍,作者通过自己的摄影作品和经验,分享了他对摄影的理解和感悟。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受益良多,深受启发。

首先,作者在书中强调了摄影需要用心去感受和理解被拍摄对象,而不仅仅是机械地按下快门。

他提到了许多自己的作品,并解释了拍摄时的心境和技巧。

这让我意识到,摄影是一门艺术,需要用心去体会和创作,而不是简单地追求技术和效果。

其次,作者还分享了许多关于构图和光影的经验。

他指出,好的构图和光影可以让作品更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在阅读这些内容的同时,我也学到了许多关于构图和光影的技巧,这对我的摄影水平有着很大的提升。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重新审视了摄影的意义。

作者通过自己的作品和文字,让我感受到了摄影所带来的乐趣和意义。

摄影不仅是一种记录和表达的方式,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情感的表达。

通过摄影,我们可以更加用心地观察和感受世界,从中发现美和意义。

总的来说,读完《把栏杆拍遍》,我对摄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我会更加用心地去拍摄,去感受和表达生活中的美好,同时也会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的摄影技术和艺术水平。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摄影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和情感的书籍,让我受益匪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栏杆拍遍
作者:梁衡
来源:《第二课堂(初中版)》2019年第01期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诗词大家的只有一人,他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的。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诗词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军旅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辛弃疾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的词。

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

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了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辛弃疾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戏作《戒酒》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

”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

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

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

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他作为南宋臣子共生活了40年,却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调动。

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会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

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

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
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

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

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

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

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甚至被后人讥为“掉书袋”,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说到辛弃疾的浓厚笔力,用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實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词人。

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

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

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

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

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

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

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后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

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他一生大都是在被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

当权者不使他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

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炼,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

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儿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

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

终于他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所以积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选自《把栏杆拍遍》
赏析: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

作者另辟蹊径,抓住词人最为动人心魄的闪光点进行勾勒,并将词人的诗词创作特色、形成过程与其生平交融起来叙写,揭示了辛弃疾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文章以评带传,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展现了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既不落窠臼,又形象生动充满美感。

语言有力度、有魄力、有情感、有哲理,充溢着作者对辛弃疾的同情、赞扬、敬佩。

有古人典故,蕴辛词精华,抒一腔怨气,现满怀无奈。

(荐读孙劼编辑文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