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___梁衡___PPT
合集下载
把栏杆拍遍(梁衡)教学PPT
▪
辛弃疾纪念馆位于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
南,占地总面积31亩,由纪念馆和辛家坟两部分组成,
总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建有石坊、六角碑亭、辛
弃疾塑像、辛弃疾纪念祠、稼轩词书法艺术刻石碑廊
等景观以及文物、书画、民俗、图片、“一代词宗”、
“义胆忠魂”6个展室。
解题 把栏杆拍遍
▪ “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 是该词引用的一个典故:宋代王辟之在 《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 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 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 “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 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 《把栏杆拍遍》一文塑造了 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 【chuan】的爱国词人辛弃疾 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 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 词人的过程,是解读南宋爱 国词人辛弃疾的散文名篇。 被许多人誉为是影响自己青 年时代的一篇好文,是一流 作家的一流作品。
辛弃疾
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梁衡主要作品
▪ 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 ▪ 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 ▪ 《新闻绿叶的脉络》 ▪ 《新闻原理的思考》 ▪ 《夏与秋思》 ▪ 《只求新去处》 ▪ 《红色经典》 ▪ 《大无大有周恩来》 ▪ 《名山大川感思录》 ▪ 《为文之道》 ▪ 《壶口瀑布》 ▪ 《晋祠》 ▪ 《夏》 ▪ 《跨越百年的美丽》 ▪ 《把栏杆拍遍》
把 栏 杆 拍 遍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辛弃疾
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把栏杆拍遍---感怀辛弃疾专题ppt课件46页PPT
2021/8/1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yuwen520友情提 供
• 辛弃疾 (1140_1207),南宋词 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 历 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出生在“靖康之 难”后十三年,幼年随祖父辛赞在谯县读书, 二十二岁时曾在济南聚众二千人奋起抗金, 后 率部渡江归宋,以图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但 南宋统治者对辛弃疾心怀疑忌, 虽然他屡次上 书进献谋略,但均得不到采纳,只让他做江阴 通判、建康府通判之类的小官。乾道八年后, 先后出知滁州、绍兴、 镇江等地,还曾出任过 福建提点刑狱、安抚使、浙东安抚使,但辛弃 疾光复旧山河的理想一直得不到实现,在开禧 三年(1207)九月抑郁而终。
2021/8/1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yuwen520友情提 供
公元1165年,辛25岁,奏上《美芹十论》,言复国战略。 公元1170年,辛30岁,上《九议》,论述国土恢复之大 略。 公元1181年,辛41岁,落职罢任,上饶带湖新居落成, 以稼轩名,字号稼轩居士。 公元1204年,辛64岁,知镇江府,积极备战。 公元1205年,辛65岁,在镇江守任上,因弹劾罢职, 返铅山闲居。 公元1207年,辛67岁,九月初十逝世。 公元1279年,辛逝世72年后,南宋亡,元入主中原。
2021/8/1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yuwen520友情提 供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开篇写景, 但这景意境是宏大壮阔的。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 下,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滚滚长江,水天 一色。面对这阔大的境界,词人那种( 磊落的 ) 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 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 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 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 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词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
《现代散文选读》课件:把栏杆拍遍 (共19张PPT)
初读文本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 散文,在作者看来辛弃疾是个什么 样的人?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研读文本
仔细阅读课文,说说辛弃疾是一 个怎样的“武人”?作者是如何表 现其武人的性格的?
研读文本
作为“政人”的辛弃疾又是一个 怎样的人?他有着怎样特殊的遭遇? 为什么?
人物链接--
辛弃疾南归后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也由此 踏了上抗争与遭贬的不归之路,这时他二十三岁。此 时南宋朝廷中妥协投降势力日趋得势,可谓防抗金将 士如防贼,忠君报国却为投降派所不容。郁闷至极的 辛弃疾凭一腔热血与投降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宋孝宗乾道元年,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 后,再写《九议》,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反复上书,陈 述自己的抗敌救国大策。只可惜南宋皇帝小儿受奸臣 蛊惑早已放弃抗金大计,偏安一隅,所上之书均未被 采纳。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才智颇感 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 转运使、安抚使一类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 治安,镇压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一个文韬武略的政 治家就这样终身落魄,抑郁而终。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 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 打……如壳内岩浆的滚动鼓涨,冲击积聚,他并不想当词 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 道。
“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家的心路历程,作者不仅占有史 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还运用了联想和想象。作者由辛弃 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时代,他的 事迹和内心世界等。
人是社会和历史的杰作 ——梁衡
文本拓展 辛弃疾由武人变为词人,
不变的是什么?
样的从一辛中种弃国精疾从神的古?身以上我来们,看就见有了中埋华头民苦族干怎 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 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 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 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2016春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课件:《把栏杆拍遍》(梁衡)(共47张PPT)
解题
为什么作者将题目拟为“把栏 杆拍遍”? 大家想想“把栏杆拍遍”有哪 些含义?
《水龙吟》
典故介绍
一个叫刘孟节的人, “与世相龃龉”,他 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 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 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 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诗词鉴赏(四)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心郁之作
•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 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 郁孤台下这赣(gàn)江的流水,水中有多 少逃难人的眼泪。“我”抬头眺望西北的 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但青山怎 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 江边夜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 来声声鹧鸪的叫声。
作者认为辛弃疾“拍栏杆”时心情如何? 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分析。
辛弃疾在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了当年的拍刀催马, 驰骋沙场的英雄之势。 悲愤 《破阵子》 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志,空有一颗爱国心,又能 向何处使呢?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 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在 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 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四十七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 想起从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况且 中原仍未收复,举头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 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 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但 一想到南归后的遭遇,又愁上心头,而那鹧鸪啼声,更使他 愁上加愁。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 兴手法,笔笔言山水,处处有兴寄。
把栏杆拍遍PPT演示课件
他凭借独特的视角指出“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 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 只有辛弃疾一人”(第1段),“辛弃疾的本色是 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 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 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 受煎熬“。(第15段)
10
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 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 泪涂抹而成的”?
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 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 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 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 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 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 “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 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3
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一
步,点出“愁” “恨”两字,由写景开始抒情,由客
观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
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
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
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
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怜 对京城汴梁失去感到惋惜及对北宋
盛时的追念
毕竟东流去。 东流去 比喻抗敌收复失地的决心不可阻挡
江晚正愁予, 愁予 愁国破家亡,表达忧国忧民之情
山深闻鹧鸪。 闻鹧鸪 以鹧鸪的哀鸣,既表明报国志
向,又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13
上片四句在写法上,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作者把眼前清江的流水,
10
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 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 泪涂抹而成的”?
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 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 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 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 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 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 “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 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3
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一
步,点出“愁” “恨”两字,由写景开始抒情,由客
观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
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
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
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
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怜 对京城汴梁失去感到惋惜及对北宋
盛时的追念
毕竟东流去。 东流去 比喻抗敌收复失地的决心不可阻挡
江晚正愁予, 愁予 愁国破家亡,表达忧国忧民之情
山深闻鹧鸪。 闻鹧鸪 以鹧鸪的哀鸣,既表明报国志
向,又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13
上片四句在写法上,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作者把眼前清江的流水,
把栏杆拍遍ppt课件
5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 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 ,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 ,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6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
他的词发扬了苏轼的豪放的风格,与 苏轼号称“苏辛”,是豪放词的代表词人。
9
第一部分:(1)辛弃疾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 独特地位。
第二部分:(2-16)用辛弃疾的八首词串起 他的一生,揭示了他作为一名南宋臣民的炽 热的爱国之情和因爱而生的失意的苦闷。
第三部分(17)多种因素成就一个爱国词人 辛弃疾。
10
公司主导产业集电脑、手机、相机及其相 关配件耗材批发与零售、网络安装、监控安 防、无人机航拍、APP开发、软硬件维修 于一体,将尽全力打造湖南最具影响力大学 生创业品牌。
19
公司名字用了我好兄弟的名字,在此特别
感谢云帅哥,没有你就没有我曾经的志龙更 没有现在的云端。
一年前,你拿出外出打工的积蓄背着家人
而对无神论者——也就是中国大多数人——来 说,自我尊重是重要的正道。
25
在你们加入社会后看到各种离奇现象,知道 自己更多弱点和缺陷,可能还遇到大灾小难后 ,如何在诱惑和艰难中保持人性的尊严、赢得 自己的尊重并非易事,但却很值得。
这不是: 自恋、自大、自负、自夸、自欺、自闭、自 缚、自怜; 而是: 自信、自豪、自量、自知、自省、自赎、自 勉、自强。
26
自尊支撑自由的精神、自主的工作、自 在的生活。
我祝愿: 退休之日,你觉得职业中的自己值得尊 重; 迟暮之年,你感到生活中的自己值得尊 重。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 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 ,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 ,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6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
他的词发扬了苏轼的豪放的风格,与 苏轼号称“苏辛”,是豪放词的代表词人。
9
第一部分:(1)辛弃疾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 独特地位。
第二部分:(2-16)用辛弃疾的八首词串起 他的一生,揭示了他作为一名南宋臣民的炽 热的爱国之情和因爱而生的失意的苦闷。
第三部分(17)多种因素成就一个爱国词人 辛弃疾。
10
公司主导产业集电脑、手机、相机及其相 关配件耗材批发与零售、网络安装、监控安 防、无人机航拍、APP开发、软硬件维修 于一体,将尽全力打造湖南最具影响力大学 生创业品牌。
19
公司名字用了我好兄弟的名字,在此特别
感谢云帅哥,没有你就没有我曾经的志龙更 没有现在的云端。
一年前,你拿出外出打工的积蓄背着家人
而对无神论者——也就是中国大多数人——来 说,自我尊重是重要的正道。
25
在你们加入社会后看到各种离奇现象,知道 自己更多弱点和缺陷,可能还遇到大灾小难后 ,如何在诱惑和艰难中保持人性的尊严、赢得 自己的尊重并非易事,但却很值得。
这不是: 自恋、自大、自负、自夸、自欺、自闭、自 缚、自怜; 而是: 自信、自豪、自量、自知、自省、自赎、自 勉、自强。
26
自尊支撑自由的精神、自主的工作、自 在的生活。
我祝愿: 退休之日,你觉得职业中的自己值得尊 重; 迟暮之年,你感到生活中的自己值得尊 重。
梁衡——把栏杆拍遍PPT课件
第16页/共43页
郁孤台
• •
闻去青 安多郁
鹧。山 ,少孤
鸪江遮 可行台 。晚不 怜人下
菩
正住 无泪清 萨
愁, 数。江 蛮
予毕 山西水
,竟 。北,
山东 望中
深流 长间
第17页/共43页
典故:
汉代杨孚《异物志》:“鹧鸪 其志怀南,不思北,其鸣呼飞, ‘但南不北’。”词人用它来 嘲讽南宋小朝廷不想恢复北方。
第37页/共43页
• 第三处对比:将辛弃疾的豪放与苏轼的豪放做比较。
第25页/共43页
预习思考1
辛弃疾南归后为何“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 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 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南归之后,他手里 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 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 笔,他也再没有机会 奔走沙场,血溅战袍 ……”
第26页/共43页
预习思考 2
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 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 刀和剑刻成的”,“不 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 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17节:多种因素成就一个爱国词人辛弃疾。
第2页/共43页
• 行伍:补泛指充军注队解。古:时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
• 光复:恢复原有的领土、统治或事业。 • 血气方刚:形容年青气盛,感情易于冲动。 • 自嘲:自己嘲笑自己。 • 凛然:①恐惧、畏惧。②整肃而又可敬又可怕。 • 磅礴:①(气势)盛大。②(气势)充满。 • 金戈:金属制的戈,配有铁甲的战马。形容战士的雄姿。指战争。
第27页/共43页
❖“时隔八百多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 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 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 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 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 只能热泪横流。”
郁孤台
• •
闻去青 安多郁
鹧。山 ,少孤
鸪江遮 可行台 。晚不 怜人下
菩
正住 无泪清 萨
愁, 数。江 蛮
予毕 山西水
,竟 。北,
山东 望中
深流 长间
第17页/共43页
典故:
汉代杨孚《异物志》:“鹧鸪 其志怀南,不思北,其鸣呼飞, ‘但南不北’。”词人用它来 嘲讽南宋小朝廷不想恢复北方。
第37页/共43页
• 第三处对比:将辛弃疾的豪放与苏轼的豪放做比较。
第25页/共43页
预习思考1
辛弃疾南归后为何“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 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 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南归之后,他手里 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 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 笔,他也再没有机会 奔走沙场,血溅战袍 ……”
第26页/共43页
预习思考 2
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 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 刀和剑刻成的”,“不 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 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17节:多种因素成就一个爱国词人辛弃疾。
第2页/共43页
• 行伍:补泛指充军注队解。古:时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
• 光复:恢复原有的领土、统治或事业。 • 血气方刚:形容年青气盛,感情易于冲动。 • 自嘲:自己嘲笑自己。 • 凛然:①恐惧、畏惧。②整肃而又可敬又可怕。 • 磅礴:①(气势)盛大。②(气势)充满。 • 金戈:金属制的戈,配有铁甲的战马。形容战士的雄姿。指战争。
第27页/共43页
❖“时隔八百多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 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 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 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 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 只能热泪横流。”
《把栏杆拍遍 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编委会
编者的话
序 追求一个境界
第一单元 阅读伟人
01
把栏杆拍 遍
02
最后一位 戴罪的功 臣
03
一个永恒 的范仲淹
04
武侯祠前 的沉思
06
读柳永
05乱世中的 美神 Nhomakorabea 1读韩愈
觅渡,觅渡, 2
渡何处?
3 大无大有周恩
来
4
这思考的窑洞
5 二死其身的彭
德怀
第二单元 感悟生命
追寻那遥远的美 丽
青山不老
《把栏杆拍遍 梁衡散文 中学生读本》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思维导图PPT模板
目录
01 编委会
03 序 追求一个境界
02 编者的话 04 第一单元 阅读伟人
目录
05 第二单元 感悟生命
07 第四单元 行走人生
06 第三单元 享受自然
梁衡先生是著名的散文家,有很多名篇入选了中学和大学的教材。本书是由梁衡先生亲自挑选了近40篇适 合中学生阅读的散文,有数篇已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由天津市语文特级教师陈秀征点评。让中学生在读美文的同 时,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与写作技巧,从而将这些思路和技巧运用到日常学习和作文中,达到提高 写作和阅读水平的目的。
05
榆林红石 峡记
第四单元 行走人生
忽又重听走西口 书与人的随想
佩莱斯王宫记 匠人与大师
石头里有一只会 飞的鹰
普京独行在空旷 的大街上
邓小平认错
让法律来保护阳 光
感谢观看
读
书
笔
记
热炕 母亲石
你怎么就是得不 到爱
说兴趣
教材的力量
怎样区分低俗、 通俗和高雅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 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 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 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 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 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生平经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 (今山东省历城县人)。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20岁,
最后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 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 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 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本应在 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臵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 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 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 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 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 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 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 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 “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 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 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 绪,亦可尽知。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古人以“烈日秋霜”喻性格刚烈正直。
“芳甘浓美”,喻荣华富贵 。
这首词是送同族兄弟茂嘉出去做官时借辛姓所发 的感慨和议论:我们辛家这个“辛”字,是由艰辛 做成,含着悲辛滋味,且总是与辛酸、辛苦之命 运结缘!总说是“戏赋”,但联系稼轩一生的遭际, 可说是一语中的,语意双关。 辛弃疾还在词中表现自己观点:要想谋取高官显 爵,就得扭曲辛家的刚直性格,逢人陪笑地过日 子。全篇如话家常,然谈笑间抒发己见,可谓绵 里藏针,倾向鲜明。
第三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豪放与苏轼的豪放做
比较。 苏辛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因此文学史上是 将“苏辛”并称的,但作者却在同中见出异来, 他认为:“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 水之阔。”因为“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 有民族仇、复国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 金戈鸣来壮其词威”。而“真正的诗人只有被 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 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 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 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 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而辛词正是这样的词。
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的写作特色有哪些? 从文中找出例证并加以阐述。
一、比较 二、联想和想象
一、比较
第一处对比:《破阵子》与《满江红》对比
作者认为只有《满江红》可以与之媲美, 然后又与杜甫“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 王”,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 刀”与之对比,认为“这些都是旁观式 的想象、抒发和描述”,从而突出了辛 词的“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 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 泪涂抹而成的”?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
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
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 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 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
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 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赏析: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 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 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 叹。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 族的悲剧。而作者的一腔忠愤, 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 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 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 体现。
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
辛弃疾的形象,他以宏大的历史视野,选取八首辛词,勾 勒出辛弃疾的生平经历。 他凭借独特的视角指出“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 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辛弃疾一人” (第1段),“辛弃疾的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 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 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 受煎熬“。(第15段)
率领2000多人起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为 耿京掌书记。辛弃疾后归南宋,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 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 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 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成复上书,议论恢复大 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在历任地方官期间, 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 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因此受到朝廷当权者忌恨。被罢 职,闲居近20年,中间虽短期出任地方官职,但很快被 罢免。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才被起用,但仍不得信 任,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含恨辞世,病死 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
清江水 行人泪
水是清的,却充满了历史的 血泪。(感慨、控诉)。 “多少行人泪”极写侵略战 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怜
对京城汴梁失去感到惋惜及对北宋 盛时的追念
东流去 比喻抗敌收复失地的决心不可阻挡 愁予
愁国破家亡,表达忧国忧民之情 向,又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山深闻鹧鸪。
闻鹧鸪 以鹧鸪的哀鸣,既表明报国志
上片四句在写法上,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作者把眼前清江的流水, 和四十年前人民在兵荒马乱中流下的眼泪联系在一起,这就更能够 表现出当时人民受到的极大痛苦。作者抚今忆昔,感慨很深,在悲 愤交集的感情驱使下,又写出了“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 以抒发对中原沦陷区的深切怀念。 “西北望长安”,是想望北方沦 陷区,反映作者的爱国感情。“可怜无数山” 从望不见长安到视线 被无数山遮住,里边含有收复中原的壮志受到种种阻碍、无法实现 的感叹。 下片紧接着上片,继续抒发对中原故土的怀念。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是比喻句象征着抗金的正义事业, 必然会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后的胜利。这里表明作者对恢复中原 充满了坚定的信心。 十几年来,他目睹了抗金事业受到的重重阻力,不禁又愁绪满怀。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两句说从鹧鸪的悲鸣声中,恰好透露 出作者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 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 水,处处有兴寄。
丑 奴 儿
却欲欲而为爱爱少 道说说今赋上上年 天还还识新层层不 凉休休尽词楼楼识 好,。愁强,。愁 个 滋说 滋 秋 味愁 味 。 ,。 ,
—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 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 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 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 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水龙吟(上阙)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 登临意。
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 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开头两句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 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 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 笔力遒劲。“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 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 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 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接下来下三句, 是写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远山,有的很像美人 头上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螺旋形的发髻,如此美 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心中有愁有恨, 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 “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 生动。借言远山,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 结句“登临意”三字内。
美 残 更 悲 字 载烈 , 堪 十 辛 , 家日 不 吐 分 滋 一 谱秋 到 。 , 味 笑 。霜 吾 世 向 , 君 得, 家 间 人 总 听 姓忠 门 应 辛 是 取 何肝 户 有 辣 辛 。 年义 。 , , 酸 艰 ,胆 芳 椒 辛 辛 细, 甘 桂 苦 做 参千 浓捣。就辛
永 遇 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处对比是将辛弃疾与陶渊明、白居易的
从政经历对比 作者认为辛弃疾“对待政治”,“不像陶渊 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 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 ”。因为“对国 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 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 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 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 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
把栏杆拍遍
梁衡
作者介绍
梁衡,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 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 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 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 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 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 《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 “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 《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 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 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 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 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 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
考考你 1.第一小节用两个词语概括了辛弃疾和他的 词的特性,你能找出来吗? 唯一 独特
生平经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 (今山东省历城县人)。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20岁,
最后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 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 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 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本应在 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臵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 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 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 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 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 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 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 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 “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 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 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 绪,亦可尽知。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古人以“烈日秋霜”喻性格刚烈正直。
“芳甘浓美”,喻荣华富贵 。
这首词是送同族兄弟茂嘉出去做官时借辛姓所发 的感慨和议论:我们辛家这个“辛”字,是由艰辛 做成,含着悲辛滋味,且总是与辛酸、辛苦之命 运结缘!总说是“戏赋”,但联系稼轩一生的遭际, 可说是一语中的,语意双关。 辛弃疾还在词中表现自己观点:要想谋取高官显 爵,就得扭曲辛家的刚直性格,逢人陪笑地过日 子。全篇如话家常,然谈笑间抒发己见,可谓绵 里藏针,倾向鲜明。
第三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豪放与苏轼的豪放做
比较。 苏辛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因此文学史上是 将“苏辛”并称的,但作者却在同中见出异来, 他认为:“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 水之阔。”因为“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 有民族仇、复国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 金戈鸣来壮其词威”。而“真正的诗人只有被 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 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 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 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 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而辛词正是这样的词。
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的写作特色有哪些? 从文中找出例证并加以阐述。
一、比较 二、联想和想象
一、比较
第一处对比:《破阵子》与《满江红》对比
作者认为只有《满江红》可以与之媲美, 然后又与杜甫“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 王”,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 刀”与之对比,认为“这些都是旁观式 的想象、抒发和描述”,从而突出了辛 词的“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 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 泪涂抹而成的”?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
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
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 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 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
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 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赏析: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 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 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 叹。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 族的悲剧。而作者的一腔忠愤, 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 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 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 体现。
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
辛弃疾的形象,他以宏大的历史视野,选取八首辛词,勾 勒出辛弃疾的生平经历。 他凭借独特的视角指出“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 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辛弃疾一人” (第1段),“辛弃疾的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 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 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 受煎熬“。(第15段)
率领2000多人起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为 耿京掌书记。辛弃疾后归南宋,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 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 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 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成复上书,议论恢复大 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在历任地方官期间, 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 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因此受到朝廷当权者忌恨。被罢 职,闲居近20年,中间虽短期出任地方官职,但很快被 罢免。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才被起用,但仍不得信 任,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含恨辞世,病死 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
清江水 行人泪
水是清的,却充满了历史的 血泪。(感慨、控诉)。 “多少行人泪”极写侵略战 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怜
对京城汴梁失去感到惋惜及对北宋 盛时的追念
东流去 比喻抗敌收复失地的决心不可阻挡 愁予
愁国破家亡,表达忧国忧民之情 向,又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山深闻鹧鸪。
闻鹧鸪 以鹧鸪的哀鸣,既表明报国志
上片四句在写法上,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作者把眼前清江的流水, 和四十年前人民在兵荒马乱中流下的眼泪联系在一起,这就更能够 表现出当时人民受到的极大痛苦。作者抚今忆昔,感慨很深,在悲 愤交集的感情驱使下,又写出了“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 以抒发对中原沦陷区的深切怀念。 “西北望长安”,是想望北方沦 陷区,反映作者的爱国感情。“可怜无数山” 从望不见长安到视线 被无数山遮住,里边含有收复中原的壮志受到种种阻碍、无法实现 的感叹。 下片紧接着上片,继续抒发对中原故土的怀念。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是比喻句象征着抗金的正义事业, 必然会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后的胜利。这里表明作者对恢复中原 充满了坚定的信心。 十几年来,他目睹了抗金事业受到的重重阻力,不禁又愁绪满怀。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两句说从鹧鸪的悲鸣声中,恰好透露 出作者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 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 水,处处有兴寄。
丑 奴 儿
却欲欲而为爱爱少 道说说今赋上上年 天还还识新层层不 凉休休尽词楼楼识 好,。愁强,。愁 个 滋说 滋 秋 味愁 味 。 ,。 ,
—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 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 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 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 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水龙吟(上阙)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 登临意。
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 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开头两句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 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 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 笔力遒劲。“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 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 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 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接下来下三句, 是写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远山,有的很像美人 头上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螺旋形的发髻,如此美 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心中有愁有恨, 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 “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 生动。借言远山,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 结句“登临意”三字内。
美 残 更 悲 字 载烈 , 堪 十 辛 , 家日 不 吐 分 滋 一 谱秋 到 。 , 味 笑 。霜 吾 世 向 , 君 得, 家 间 人 总 听 姓忠 门 应 辛 是 取 何肝 户 有 辣 辛 。 年义 。 , , 酸 艰 ,胆 芳 椒 辛 辛 细, 甘 桂 苦 做 参千 浓捣。就辛
永 遇 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处对比是将辛弃疾与陶渊明、白居易的
从政经历对比 作者认为辛弃疾“对待政治”,“不像陶渊 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 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 ”。因为“对国 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 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 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 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 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
把栏杆拍遍
梁衡
作者介绍
梁衡,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 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 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 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 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 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 《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 “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 《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 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 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 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 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 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
考考你 1.第一小节用两个词语概括了辛弃疾和他的 词的特性,你能找出来吗? 唯一 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