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___梁衡___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率领2000多人起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为 耿京掌书记。辛弃疾后归南宋,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 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 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 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成复上书,议论恢复大 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在历任地方官期间, 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 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因此受到朝廷当权者忌恨。被罢 职,闲居近20年,中间虽短期出任地方官职,但很快被 罢免。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才被起用,但仍不得信 任,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含恨辞世,病死 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
美 残 更 悲 字 载烈 , 堪 十 辛 , 家日 不 吐 分 滋 一 谱秋 到 。 , 味 笑 。霜 吾 世 向 , 君 得, 家 间 人 总 听 姓忠 门 应 辛 是 取 何肝 户 有 辣 辛 。 年义 。 , , 酸 艰 ,胆 芳 椒 辛 辛 细, 甘 桂 苦 做 参千 浓捣。就辛
永 遇 乐
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的写作特色有哪些? 从文中找出例证并加以阐述。
一、比较 二、联想和想象
一、比较
第一处对比:《破阵子》与《满江红》对比
作者认为只有《满江红》可以与之媲美, 然后又与杜甫“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 王”,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 刀”与之对比,认为“这些都是旁观式 的想象、抒发和描述”,从而突出了辛 词的“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一 步,点出“愁” “恨”两字,由写景开始抒情,由客 观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 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 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 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 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 的心情呢?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 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 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 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 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 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可是 南宋统冶者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 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 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 了。
清江水 行人泪
水是清的,却充满了历史的 血泪。(感慨、控诉)。 “多少行人泪”极写侵略战 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怜
对京城汴梁失去感到惋惜及对北宋 盛时的追念
东流去 比喻抗敌收复失地的决心不可阻挡 愁予
愁国破家亡,表达忧国忧民之情 向,又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山深闻鹧鸪。
闻鹧鸪 以鹧鸪的哀鸣,既表明报国志
上片四句在写法上,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作者把眼前清江的流水, 和四十年前人民在兵荒马乱中流下的眼泪联系在一起,这就更能够 表现出当时人民受到的极大痛苦。作者抚今忆昔,感慨很深,在悲 愤交集的感情驱使下,又写出了“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 以抒发对中原沦陷区的深切怀念。 “西北望长安”,是想望北方沦 陷区,反映作者的爱国感情。“可怜无数山” 从望不见长安到视线 被无数山遮住,里边含有收复中原的壮志受到种种阻碍、无法实现 的感叹。 下片紧接着上片,继续抒发对中原故土的怀念。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是比喻句象征着抗金的正义事业, 必然会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后的胜利。这里表明作者对恢复中原 充满了坚定的信心。 十几年来,他目睹了抗金事业受到的重重阻力,不禁又愁绪满怀。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两句说从鹧鸪的悲鸣声中,恰好透露 出作者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 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 水,处处有兴寄。
水龙吟(上阙)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 登临意。
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 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开头两句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 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 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 笔力遒劲。“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 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 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 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接下来下三句, 是写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远山,有的很像美人 头上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螺旋形的发髻,如此美 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心中有愁有恨, 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 “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 生动。借言远山,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 结句“登临意”三字内。
最后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 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 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 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本应在 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臵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 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 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 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 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 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 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 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 “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 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 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 绪,亦可尽知。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 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 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 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 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 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生平经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 (今山东省历城县人)。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20岁,
丑 奴 儿
却欲欲而为爱爱少 道说说今赋上上年 天还还识新层层不 凉休休尽词楼楼识 好,。愁强,。愁 个 滋说 滋 秋 味愁 味 。 ,。 ,
—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 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 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 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 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赏析: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 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 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 叹。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 族的悲剧。而作者的一腔忠愤, 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 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 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 体现。
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
第三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豪放与苏轼的豪放做
比较。 苏辛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因此文学史上是 将“苏辛”并称的,但作者却在同中见出异来, 他认为:“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 水之阔。”因为“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 有民族仇、复国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 金戈鸣来壮其词威”。而“真正的诗人只有被 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 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 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 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 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而辛词正是这样的词。
考考你 1.第一小节用两个词语概括了辛弃疾和他的 词的特性,你能找出来吗? 唯一 独特
2.浏览全文,找出表明辛弃疾的词与其他文人 的词有什么不同的句子。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解读文本
作者梁衡在《把栏杆拍遍》一文中为我们塑造了爱国词人
把栏杆拍遍
梁衡
作者介绍
梁衡,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 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 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 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 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 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 《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 “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 《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 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 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 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 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 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
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 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 泪涂抹而成的”?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
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
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 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 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古人以“烈日秋霜”喻性格刚烈正直。
“芳甘浓美”,喻荣华富贵 。
这首词是送同族兄弟茂嘉出去做官时借辛姓所发 的感慨和议论:我们辛家这个“辛”字,是由艰辛 做成,含着悲辛滋味,且总是与辛酸、辛苦之命 运结缘!总说是“戏赋”,但联系稼轩一生的遭际, 可说是一语中的,语意双关。 辛弃疾还在词中表现自己观点:要想谋取高官显 爵,就得扭曲辛家的刚直性格,逢人陪笑地过日 子。全篇如话家常,然谈笑间抒发己见,可谓绵 里藏针,倾向鲜明。
第二处对比是将辛弃疾与陶渊明、白居易的
从政经历对比 作者认为辛弃疾“对待政治”,“不像陶渊 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 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 ”。因为“对国 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 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 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 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 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
辛弃疾
Baidu Nhomakorabea
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 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 因此自号“稼轩居士”。汉族, 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 遥墙镇四风闸村)人。辛弃疾 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 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 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 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 军事家和政治家。辛弃疾在文 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 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 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 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1、《水龙吟》的原文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为什 么不用”把吴钩看了“为题呢?
《水龙吟》中把栏杆拍遍的典故:宋代王辟之在《渑 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看不惯丑恶世相的刘孟节, 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 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 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这个“遍”字,可以表现辛弃疾边拍栏杆边徘徊的动 作,报国无门的诗人,就如一只笼中猛虎,渴望纵横 驰骋,却只能徘徊于牢笼,拍打栏杆。历史的风云, 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缠绵,一切复 杂情感尽在这一无言的动作之中,这里有壮志难酬的 悲愤,又历经磨难的感叹,所以作者说是要为辛弃疾 造像,所以,最贴切的的题目是“把栏杆拍遍”。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
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 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的形象,他以宏大的历史视野,选取八首辛词,勾 勒出辛弃疾的生平经历。 他凭借独特的视角指出“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 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辛弃疾一人” (第1段),“辛弃疾的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 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 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 受煎熬“。(第15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