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把栏杆拍遍
梁衡《把栏杆拍遍》阅读训练及答案
![梁衡《把栏杆拍遍》阅读训练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ec02e9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75.png)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把栏杆拍遍梁衡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③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④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⑤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的心情,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⑥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⑦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
他甚至自嘲自己的姓氏: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⑧你看“艰辛”“辛酸”“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
《把栏杆拍遍》课件-高二语文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
![《把栏杆拍遍》课件-高二语文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2e34845b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0d.png)
本文写法
“知人以论世,读诗以观心”,作者紧紧环绕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 志士成为爱国词人这一中心,不仅叙述了他不平凡的经历和事迹,而且 联系到他所处的特殊时代,并由此探索了他成长为词人的心路历程,从 而使这位历史人物活生生地耸立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这 位伟大的爱国词人的政治抱负、人格力量和内心世界。
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在作者看 来辛弃疾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提示:抓住作者评析时的关键句)
关键句:“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质是武人,武人本质是政人。” 在作者看来,辛弃疾其实是一位“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他“由 行伍出身,以武起事”,“最终以文为业”,成为一位大词人。
1.“武人”辛弃疾
示例:
《破阵子》——气势磅礴的报国之作 《水龙吟》——忧国孤客的悲愤之作 《菩萨蛮》——心忧山河的心郁之作 《永遇乐》—— 自嘲姓氏的辛酸之作 《摸鱼儿》—— 借史抨政的忧愤之作 《水调歌头》——咀嚼闲愁的寂寞之作 《丑奴儿》—— 深含政治的婉约之作
质疑探究
联系文本,思考讨论:作者为什么说,要是为辛弃疾造像, 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为什么本文着重评价了辛 弃疾这一历史人物,题目不用“辛弃疾传”或“好一个辛弃 疾”……而题目也用“把栏杆拍遍”?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 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 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我们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 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 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 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因此,“把栏杆拍遍”是最能展现辛弃疾内在思想 情感的外延举动,集中展示了他个性人物形象的特殊 魅力。是泱泱三百年大宋王朝产生的唯一一个、前无 古人后无来者的辛弃疾的招牌动作!
把栏杆拍遍梁衡赏析
![把栏杆拍遍梁衡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3f939be1eb91a37f0115c88.png)
把栏杆拍遍梁衡赏析赏析一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文章,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
这位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
本文作者就是这样。
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家、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
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
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出来。
作者通过史实和包含自身热情的想象,为我们生动的刻画出了一代词人的形象,并更加真实的还原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辛弃疾,不为人知的辛酸和苦闷,壮志难酬的愤懑,为国计民生呕心沥血的思索与解民于倒悬的政治方略,但是无论他做出了如何的努力,却最终被那个懦弱的朝廷闲置了,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却是我们的幸运,因为我们很少有人记住1174年南宋朝廷的丞相是哪位大人,但是会有很多人记得“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千古而来的英雄之苦英雄之恨,使多少豪杰之士为之扼腕太息,也使今天的我们愿意为家国慷慨赴命,有一点点的资格体会辛弃疾的那份豪气与愁苦。
赏析二“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
把栏杆拍遍梁衡
![把栏杆拍遍梁衡](https://img.taocdn.com/s3/m/c13d0442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ed.png)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 赏析:
梦回吹角连营。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
八百里分麾下炙, 和现实,形成了强烈旳对照。
五十弦翻塞外声。 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
沙场秋点兵。
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
马作旳卢飞快, 叹。这是个人旳悲剧,更是民
弓如霹雳弦惊。 族旳悲剧。而作者旳一腔忠愤,
这个“遍”字,能够体现辛弃疾边拍栏杆边徘徊旳动 作,报国无门旳诗人,就如一只笼中猛虎,渴望纵横 驰骋,却只能徘徊于牢笼,拍打栏杆。历史旳风云, 民族旳仇恨,正与邪旳搏击,爱与恨旳缠绵,一切复 杂情感尽在这一无言旳动作之中,这里有壮志难酬旳 悲愤,又历经磨难旳感叹,所以作者说是要为辛弃疾 造像,所以,最贴切旳旳题目是“把栏杆拍遍”。
他凭借独特旳视角指出“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 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旳 只有辛弃疾一人”(第1段),“辛弃疾旳本色是 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旳词是在政治旳大磨 盘间磨出来旳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 政,一直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 受煎熬“。(第15段)
为何说“辛弃疾旳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 剑刻成旳”,“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 涂抹而成旳”?
辛弃疾还在词中体现自己观点:要想谋取高官显 爵,就得扭曲辛家旳刚直性格,逢人陪笑地过日 子。全篇如话家常,然谈笑间抒发己见,可谓绵 里藏针,倾向鲜明。
写作特色
思索:本文旳写作特色有哪些? 从文中找出例证并加以论述。
一、比较 二、联想和想象
一、比较
第一处对比:《破阵子》与《满江红》对比
作者以为只有《满江红》能够与之媲美, 然后又与杜甫“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 王”,卢纶旳“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 刀”与之对比,以为“这些都是旁观式 旳想象、抒发和描述”,从而突出了辛 词旳“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把栏杆拍遍——精选推荐
![把栏杆拍遍——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29238e20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72.png)
把栏杆拍遍梁衡把栏杆拍遍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
有人说他是豪放派,继承了苏东坡,但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
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
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震聋发聩。
我们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
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
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做刀枪之力,二不能化做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做诗词。
他并不相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
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冷静思考。
所以积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林则徐是被皇帝远远甩出去的一块破砖头,但这块破砖头还未落地就被中下层官吏和民众轻轻接住,并以身相护,安放在他们中间。
不管你怎样的怒吼、狂笑、悲歌,那空旷的戈壁瞬间就将这一切吸收的干干净净,这比有回音的囚室还可怕。
林则徐是一个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良臣,是可以作为历史坐标点的人物。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他没有一点私欲,不必向任何人低头,为了自己抱定的主义,他能容的下一切不公平。
他们能摆拖权力高压和私利荣辱,直接对历史负责,所以也被历史所接受,所记录。
林则徐真是干了一场“非分”之举。
他以罪臣之分,而行忠臣之事。
而历史与现实中也常有人干着另一种“非分”的事,即凭着合法的职位,用国家赋予的权力去贪赃营私。
他们被历史捉来,钉在了耻辱柱上。
可知,世上之事相差之远者莫如人格之分了有人以罪身而忍辱负重,建功立业,有人以功位而鼠窃狗盗,自取其耻,自取其罪。
把栏杆拍遍梁衡课件
![把栏杆拍遍梁衡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207b561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32.png)
文学手法分析
学习并运用文中的象征 、隐喻等修辞手法,体 会其表达效果。
历史背景了解
熟悉辛弃疾所处的历史 背景,理解其诗词创作 的时代背景。
课后作业布置及要求
作业内容
写一篇关于《把栏杆拍遍》的读 后感,要求运用所学文学手法, 表达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3
抢答环节实施
老师念出题目,学生举手示意抢答,确保课堂秩 序井然。
小组讨论,分享个人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小组分组
按照座位顺序,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7人,选定组长 负责组织讨论。
讨论主题
围绕《把栏杆拍遍》一文,讨论文章主题、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 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讨论成果展示
每组选派1-2名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发言,老师 点评总结。
悲壮。
《晋祠》
02
以晋祠为背景,将自然、历史、文化融为一体,风格清新、典
雅。
《跨越百年的美丽》
03
讲述居里夫人的科学精神和人生追求,风格严谨、理性。
当代散文发展趋势及影响
散文的多元化
在题材、形式、风格上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满足不同读者的审美需 求。
散文的现代化
关注现实生活,反映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色彩渲染
运用丰富的色彩描绘手法,营造 出特定的氛围和情绪,增强作品
的感染力。
感官体验
通过描绘声音、气味、触感等感 官体验,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
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修辞手法赏析
比喻与拟人
运用贴切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概 念具象化,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梁衡散文精选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梁衡读后感
![梁衡散文精选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梁衡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d3f58eb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dc.png)
梁衡散文精选读后感把栏杆拍遍梁衡读后感《把栏杆拍遍》是梁衡的一篇散文作品,通过描述作者在游览栏杆时的一段经历,表达了对生活细节的感悟和对平凡事物的珍视。
读完这篇散文,我深受感动,并产生了一些思考。
这篇散文以一个看似平凡的行为作为切入点,作者通过拍摄栏杆来展示了对生活琐事的细腻观察和感悟。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栏杆上蜻蜓飞舞、乌鸦栖息的景象,给了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通过这个小小的游戏,作者重新发现了周围环境中的美丽和细微之处,让我深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忽略了这些细节。
读完《把栏杆拍遍》,我深切感受到了作者对平凡事物的独特观察力和细腻情感。
平凡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好和意义,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
同样的景物,在作者眼中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让我懂得了要珍视每一个平凡的瞬间。
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去用心体验,去感受生活的温暖和美好。
这篇散文还让我思考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作者通过拍摄栏杆,让我意识到,生活中的美好并不是远在天边、高不可及的事物,而是在我们身边的细微之处。
我们常常被繁忙的工作和琐事所困扰,往往忽视了身边的人和事,错过了很多美好的瞬间。
因此,我决心以更加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琐事,去发现身边的小确幸和快乐。
总的来说,《把栏杆拍遍》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散文作品。
通过对平凡事物的观察和感悟,作者带给了读者对生活的启示和思考。
读完这篇作品,我意识到生活中的美好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只需要用心去感受和发现,就能找到一份真实而深刻的快乐。
同时,也让我明白了要珍视身边的每一个平凡瞬间,用心去感悟生活的美好。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摘抄赏析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摘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ecb8bd6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40.png)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摘抄赏析《把栏杆拍遍》是梁衡先生的一本散文集,书中写尽了历史上诸多人物的起伏与悲欢。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做了不少的读书笔记,下面就与大家分享其中的精彩片段,并进行一番赏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这是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梁衡先生在书中对辛弃疾的这首词进行了深刻的解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壮志未酬的英雄形象。
词的上阕通过对往昔军旅生活的回忆,营造出了豪迈壮阔的氛围。
“醉里挑灯看剑”,一个“醉”字,写出了辛弃疾内心的苦闷,只能借酒消愁,却又在醉中不忘看剑,可见其杀敌报国之心从未磨灭。
“梦回吹角连营”,梦中回到了那充满号角声的军营,展现了他对往昔战斗生活的怀念。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这几句描绘了军队的雄壮和豪迈,将士们分食烤肉,演奏着激昂的乐曲,在秋天的战场上进行阅兵,场面何等壮观!下阕则急转直下,“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展现了战斗的激烈和惊险,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弦的响声如同惊雷。
然而,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却将所有的豪情壮志都打破,抒发了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悲愤。
梁衡先生在书中写道:“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这一评价可谓精准。
辛弃疾一生渴望收复失地,却命运多舛,被闲置多年。
但他的词作中始终充满了爱国的热情和战斗的精神,这种精神穿越了时空,依然能够打动我们。
再看这一段:“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
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梁衡先生以深刻的洞察力剖析了诗人与政治的关系。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诗人都是在政治的浪潮中经历了磨难和挫折,才创作出了不朽的诗篇。
2024年梁衡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体会(2篇)
![2024年梁衡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体会(2篇)](https://img.taocdn.com/s3/m/2ea4858a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a9.png)
2024年梁衡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体会在散文写作铺天盖地的年代,在散文写作没有了“王法”的年代,在散文写作变成了许多作家与写手的文字狂欢与梦呓的时代?梁衡先生以他“一年一篇”的虔诚写作,给散文创作带来了别样的文本,也为我们带来了堪为“范本”的“工巧散文”。
这就不难理解,梁衡先生为何会成为“健在”作家中作品入选语文课本最多的一位。
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对话,是读者与作者的交流。
要实现这样的对话,首要的便是作者要敞开心扉。
不愿亮出真性情的人,无法与读者以心换心,也就无法让读者用心去体味,进而感动。
正如余华所说:“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
”因而,“理趣”之外,不得不提的,是先生在文章中、在字里行间所注入的无限深情。
在读过《把栏杆拍遍》这部散文集后,我认为其中的一些语句让我感受颇多:“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刀和剑是在战场上向前拼杀的工具,势必会带着血雨腥风的记忆,是为杀气;与此同时,也会带着金戈铁马的奔腾,是为磅礴;别人写词用笔,力量也是只到纸背,辛弃疾写词也用笔,却是刀和剑的真实写照,在距离战争最近的地方,把感情深深地刻到生活和历史的记忆里面去。
“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
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他要不就是被闲置,要不就是走马灯似地被调动”,良药苦口利于病,“辛弃疾”这个名字,对于这个国家又何尝不是一剂良药?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喜欢苦涩的滋味,辛弃疾的一腔抱负在现实面前处处碰壁,苦口的良药没有自己施展的天地,就变成了咽回心中的苦水,独自承受。
“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
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用的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的表达格式,令人想到了关汉卿的义无反顾。
我自从读过散文后,我便开始喜欢它,喜欢它优美的语句和特殊的内容,但当我读过了《把栏杆拍遍》这部散文集后,我对散文有了别样的感受。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a33b512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39.png)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梁衡把栏杆拍遍》是一部以梁衡为主角的小说,作者通过梁衡的视角,描绘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小说以梁衡的成长历程为主线,通过他的经历,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和变革。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成为了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
梁衡是一个普通的中国青年,他在小说中的成长历程充满了曲折和挑战。
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成长为一个有追求的大学生,然后又在社会的洪流中不断奋斗,最终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商人。
小说通过梁衡的经历,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梁衡的成长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普通青年的一个缩影,他经历了家庭的贫困、学业的拼搏、社会的挑战,最终获得了成功。
梁衡的成长历程不仅是一个人的成长,更是中国社会的成长,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成为了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
小说通过梁衡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小说以梁衡的视角,描绘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小说以梁衡的成长历程为主线,通过他的经历,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和变革。
梁衡的成长历程不仅是一个人的成长,更是中国社会的成长,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小说通过梁衡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梁衡的成长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普通青年的一个缩影,他经历了家庭的贫困、学业的拼搏、社会的挑战,最终获得了成功。
梁衡的成长历程不仅是一个人的成长,更是中国社会的成长,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成为了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
小说以梁衡的视角,描绘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梁衡的成长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普通青年的一个缩影,他经历了家庭的贫困、学业的拼搏、社会的挑战,最终获得了成功。
梁衡的成长历程不仅是一个人的成长,更是中国社会的成长,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把栏杆拍遍梁衡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梁衡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e8928f1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a0.png)
把栏杆拍遍梁衡读后感《把栏杆拍遍梁衡》是中国作家王蒙的一部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经历,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细腻的情感描写,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梁衡的普通人,他在小说中经历了种种挫折和磨难,但最终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梁衡是一个充满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人,他对社会的不公和不义充满了愤怒和不满,但同时也深知自己的渺小和无力。
他在小说中不断地挣扎和追求,最终成为了一个真正有思想和良知的人。
小说通过梁衡的生活经历,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一些问题和矛盾。
作者通过梁衡的视角,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种种不公和不义,以及人们在这种环境下所经历的挣扎和痛苦。
小说中的一些情节和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和批判性,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强烈的社会批判意味。
除了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揭示,小说还通过对梁衡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梁衡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痛苦的人,他在追求正义和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地陷入困境和挣扎。
他既渴望改变社会的不公,又深知自己的无力和渺小。
他在为正义而奋斗的同时,又不断地受到现实的打击和摧残。
梁衡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痛苦和挣扎,这种痛苦和挣扎也成为了整个小说的核心主题。
总的来说,王蒙的《把栏杆拍遍梁衡》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丰富人文内涵的作品。
通过对一个普通人生活经历的描写,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一些问题和矛盾,以及人们在这种环境下的挣扎和痛苦。
同时,小说还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整部小说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细腻的情感描写,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摘抄加赏析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摘抄加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d57ed09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70.png)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摘抄加赏析《把栏杆拍遍》是梁衡先生的一本散文集,其中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笔触书写了许多历史人物的故事。
以下是一些读书笔记摘抄以及我的赏析。
摘抄:“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赏析:这段话开篇就点明了辛弃疾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文学成就,让读者对辛弃疾的特殊性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这种直接而有力的表述,为后续对辛弃疾的深入探讨奠定了基础。
摘抄:“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赏析:用“刀和剑刻成”来形容辛弃疾的词,极其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其词作的刚猛、犀利和充满力量感。
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辛弃疾词作中所蕴含的那种豪迈与雄浑。
摘抄:“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赏析:这一连串的词语,如“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辛弃疾金戈铁马的战斗生涯,也突显了他在军事方面的丰富阅历和深刻体验,进一步论证了他的词作与他的战场经历紧密相连。
摘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赏析:通过描写辛弃疾南渡后的境遇转变,从手握刀剑到只剩笔杆,从战场厮杀到纸上抒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他的无奈和痛苦,以及壮志未酬的悲愤。
摘抄:“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https://img.taocdn.com/s3/m/dd78586fa45177232f60a25f.png)
阅读全文,划分段落结构: 阅读全文,划分段落结构: 1节:辛弃疾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独特地位。 节 辛弃疾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独特地位。 2—16节: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 节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 用刀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 用刀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 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17节:多种因素成就一个爱国词人辛弃疾。 节 多种因素成就一个爱国词人辛弃疾。
文本探究: 文本探究:
1.第一小节用两个词语概括了辛弃疾和他的词的特性,你能 1.第一小节用两个词语概括了辛弃疾和他的词的特性, 第一小节用两个词语概括了辛弃疾和他的词的特性 找出来吗? 找出来吗? 唯一 独特 2.浏览全文,找出表明辛弃疾的词与其他文人的词有什么不同的句子 2.浏览全文, 浏览全文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 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 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 我们今天读其词, 3.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 一遍地哭诉, 辛弃疾在“哭诉” 表白” 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 ”,辛弃疾在“哭诉”和“表白” 什么? 什么? 忧民情,复国志,心不安,壮志难酬,“艰辛”、“酸辛”、 忧民情,复国志,心不安,壮志难酬, 艰辛” 酸辛” 悲辛” 辛辣” 忠心,痴情,寂寞。 “悲辛”、“辛辣” ,忠心,痴情,寂寞。
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的写作特色有哪些? 思考:本文的写作特色有哪些? 从文中找出例证并加以阐述。 从文中找出例证并加以阐述。
一、比较 二、联想和想象
一、比较
• 第一处对比:《破阵子》与《满江红》对比 第一处对比: 破阵子》 满江红》
《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https://img.taocdn.com/s3/m/310116e20975f46527d3e1a6.png)
第一期(1140-1162)沦陷及起义期 第二期(1162—1181)南渡初期
第三期(1181—1203)闲居带湖、瓢泉时期
第四期(1203—1207) 晚年再起, 参预北伐时期
1.主观感情的浓烈
2.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3.语言技巧的开拓
破阵子
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辛弃疾
《把栏杆拍遍》 ——梁衡
语文演讲第九组——书籍
作者 简介 觅渡 觅渡 栏杆 拍遍 乱世 美神
一、作者——梁衡
• 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山西霍州人。
•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
《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 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 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 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 “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 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 问。
浣溪沙
•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
波才动被人猜。
•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
移花影约重来。
浣溪沙
•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
回山枕隐花钿。 昏疏雨湿秋千。
•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
点绛唇
•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
•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
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 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 《新闻原理的思考》;有散文集: 《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 色经典》《名山大川 术论文集:《为文之道》《壶口瀑布》 《梁衡理科文集》《继承与超越》 《走近政治》《梁衡文集》九卷;有 《晋祠》《夏》《武侯祠,一千七百 年的沉思》《跨越百年的美丽》《把 栏杆拍遍》《觅渡,觅渡,渡何处》 等多篇散文入选中等课本。
把栏杆拍遍每章读书笔记
![把栏杆拍遍每章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a8be473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56.png)
把栏杆拍遍每章读书笔记最近读了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感触颇深。
这本书中的每一章都仿佛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探那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
先来说说第一章吧,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穿越回了那个久远的时代。
作者笔下的人物不再是历史课本中冰冷的名字和干巴巴的事迹,而是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鲜活形象。
比如写到辛弃疾,他那壮志未酬的悲愤,那种欲报国而不得的无奈,仿佛都能透过文字传递到我的心里。
我仿佛看到辛弃疾在战场上奋勇杀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可回到朝堂,却备受猜忌和排挤,一腔热血无处挥洒。
他一次次地拍打着栏杆,那栏杆都快被他拍断了,可又能如何呢?这种悲愤和无奈,真的让人揪心。
第二章里,对于历史人物的描写更加细腻了。
作者就像是一位高超的画师,用文字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又一幅生动的画面。
其中有一位人物,原本在我的印象中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可经过作者的描绘,他的形象一下子清晰起来。
我能看到他的喜怒哀乐,能感受到他的挣扎和坚持。
这一章里的故事,让我对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原来那些人物也有着和我们一样的情感,他们也会迷茫,也会痛苦。
第三章,那简直是一场文字的盛宴。
作者用独特的视角解读历史人物,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比如说,以前我只知道某位人物的功绩,却不知道他背后付出的艰辛。
但在这一章里,作者把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一点点地展现出来,让我明白了成功从来都不是偶然的。
就像一个人要攀登山峰,途中会遇到荆棘、会迷路、会疲惫,但只要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就能够一步步地向上攀登。
第四章中,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作者描写一位古人在困境中的抉择,那种纠结和痛苦仿佛就发生在我眼前。
我能感觉到他内心的煎熬,一边是道义,一边是利益,他在两者之间徘徊不定。
最终,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而这个决定影响了他的一生。
这个细节让我思考了很久,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面临这样的抉择,到底该如何选择,才能不愧对自己的内心呢?第五章里,作者通过一些小事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
梁衡《把栏杆拍遍》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衡《把栏杆拍遍》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efd0e408a1284ac850435e.png)
把栏杆拍遍梁衡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②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
他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
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
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
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
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
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
他不计较“为五斗米折腰”,也不怕馋言倾盆。
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
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
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
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③老实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那首著名的《破阵子》。
我敢大胆说一句,《破阵子》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5000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唐代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像、抒发和描述。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d39fbdb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e9.png)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精选15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1今年寒假,我有幸拜读了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
首先看到这个题目,我的心里就已经有了许多疑惑:把栏杆拍遍?拍什么栏杆?怎么拍?带着这一头雾水,我开始了我的阅读。
捧卷读来,我深深地被那神奇的文字吸引。
我贪婪地读着。
《把栏杆拍遍》,它使我沉醉,不能释手。
通过此文我才真正了解辛弃疾充满豪情与苍凉的一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虽然我以前也知道辛弃疾,但我对辛弃疾的了解也仅限于一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但也仅此而已了。
但在梁衡老师的作品中,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作品,更让我重新认识了辛弃疾。
在梁衡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地站在了我的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身前身后名的热血。
可现实将这一切无情地打破。
辛弃疾南归后,手里立即失去的钢刀绿色利剑,只剩下了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浴血奋战。
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读罢梁衡先生的散文集,我终于明白了把栏杆拍遍的含义。
“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
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作者认为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把栏杆拍遍》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衡——把栏杆拍遍
• 浅斟低唱:微微地喝酒,小声地吟唱。 • 咀嚼:①含在嘴里细细嚼以使烂。②比喻反复体
会;玩味。 • 阅历:指过去所经历的事迹。 • 浅尝辄止:微微品味一下就停止。比喻只有表面
17节:多种因素成就一个爱国词人辛弃疾。
梁衡——把栏杆拍遍
补充注解:
• 行伍:泛指军队。古时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 行。
• 光复:恢复原有的领土、统治或事业。 • 血气方刚:形容年青气盛,感情易于冲动。 • 自嘲:自己嘲笑自己。 • 凛然:①恐惧、畏惧。②整肃而又可敬又可怕。 • 磅礴:①(气势)盛大。②(气势)充满。 • 金戈:金属制的戈,配有铁甲的战马。形容战士的
归 未 ?
风 ,
鲈 鱼 堪 鲙
会 , 登 临
拍 遍 ,
钩 看 了 ,
游 子 ,
声 里 ,
楼 头 ,
螺 髻 。
供 恨 ,
远 目 ,
天 去 秋 无
千 里 清 秋
·
登, 建
,意 。
际, 。
康
赏
心
亭
梁衡——把栏杆拍遍
(1)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典故: 晋人张翰见西风起,想起家乡鲈鱼的美味,便弃 官回乡。
·
为 生身天弦飞兵塞麾连看
陈
!
后下惊快。外下营剑
同
甫
名事。, 声炙。,
赋 壮
。,
。,
梁衡——把栏杆拍遍
词
搵唤倩树忧可刘怕求季尽休无栏把江断落玉献遥水楚
——
英取何犹愁惜郎应田鹰西说人杆吴南鸿日簪愁岑随天
水 龙 吟
雄 泪 ?
红 巾 翠 袖
人 、
!
如 此
风 雨 ,
流 年 ,
才 气 。
羞 见 ,
问 舍 ,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典故: 三国时许汜去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谈,独自睡 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将此告之刘备,刘 备说,天下大乱,你忘记国事,求田问舍,陈登 当然瞧不起你。如果碰上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 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像你这样琐 屑的小人,自己有何面目去见像刘豫州那样的英 雄人物?”
5.辛弃疾的词与其他文人的词相比,其 独特性表现在哪里?为什么有这样的独 特性?
6.哪些因素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 人的? 讨论以上问题,可以结合勾画关键语 句进行。
梁衡——把栏杆拍遍
辛词解读
梁衡——把栏杆拍遍
寄 可赢了弓马沙五八梦醉
之
怜得却似作场十百回里
——
破 白生君霹的秋弦里吹挑
阵 子
发前王雳卢点翻分角灯
梁衡——把栏杆拍遍
•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 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
• 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 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 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 和独特地位的.
• 这是文章要告诉读者的主要问题。抓 住这个问题,就抓住了理解文章的关 键。
梁衡——把栏杆拍遍
预习思考:
就把没有职业在家闲住叫赋闲。 • 苟安:苟且偷安。只顾眼前的安乐,不作长久之计。
梁衡——把栏杆拍遍
• 干练:精明,有才干和经验。 • 诽谤:说人坏话,诋毁和破坏他人名誉。诽是背地
议论,谤是公开指责。 • 独裁:①独自裁断权威或权力。②实行专制统治,
独揽大权。 • 掉书袋:比喻说话、写文章爱引用古书词句,以显
1.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只能笔走龙蛇, 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 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2.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 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而 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3.从文章所引用的词中,看出辛弃疾得的是 什么心病?
梁衡——把栏杆拍遍
4.辛弃疾在带湖别墅闲居时的心情是怎 样的?
梁衡——把栏杆拍遍
郁孤台
• •
予东青 无西中郁 ,流山 数北间孤
山去遮 山望多台 菩 深。不 。长少下 萨 闻江住 安行清 蛮
鹧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人江 鸪正毕 可泪水 。愁竟 怜。,
梁衡——把栏杆拍遍
形状。 • 遒劲:强劲有力;刚健有力。多指书画的运笔。 • 掰开bāi: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 • 魅力: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梁衡——把栏杆拍遍
• 解读文本: • 作者梁衡在《把栏杆拍遍》一文中为
我们塑造了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他 以宏大的历史视野,选取八首辛词,勾 勒出辛弃疾的生平经历。 • 他凭借独特的视角指出“中国历史上 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 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辛弃疾一人” (第1段),“辛弃疾的本色是武人,武 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 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 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人世间矛盾, 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第15段)
把栏杆拍遍
梁衡——把栏杆拍遍
• 教学目标: • 1、 解读文本所引辛词及其他作品,
体会“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 政人”的意蕴。 • 2、领悟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脊 梁的精神实质。
梁衡——把栏杆拍遍
结构划分: 1节:辛弃疾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独特地位。
2—16节: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 用刀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 和泪涂抹而成的。
梁衡——把栏杆拍遍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流年”:年光如流 ; “风雨”指国家在风 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典故:《世说 新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所 种之树已长到几围粗,感叹道:“木犹如 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人怎 么能不衰老呢?“我忧惧的是国事飘摇, 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愿望难 以实现,辜负了自己雄心壮志。”
雄姿。指战争。
梁衡——把栏杆拍遍
•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军人战死沙场。 • 浪子:不受习俗惯例和道德规范约束的放荡不羁
的人,尤指不务正业过着放荡生活的人。 • 悲怆:悲伤。 • 驰骋:骑马奔跑;奔驰。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
动;漫游。 • 闲置:搁置在一边不用。 • 赋闲:晋代潘岳辞官家居,作《闲居赋》。后来
的兴趣或喜好而不往深处研究。 • 谗言:诽谤或挑拨离间的话。 • 振聋发聩:聩:耳聋。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 化身:①佛在人间暂时出现的人、动物或植物的
形体。②体现某种抽象事物(如灵魂、思想、原则 或典型)的东西。
梁衡——把栏杆拍遍
• 婉约:①委婉含蓄。②柔美。 • 浇铸:把液态的金属注入模中,使硬化而具有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