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把栏杆拍遍
梁衡《把栏杆拍遍》阅读训练及答案
![梁衡《把栏杆拍遍》阅读训练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ec02e9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75.png)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把栏杆拍遍梁衡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③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④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⑤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的心情,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⑥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⑦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
他甚至自嘲自己的姓氏: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⑧你看“艰辛”“辛酸”“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
梁衡——把栏杆拍遍PPT课件
![梁衡——把栏杆拍遍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086783684254b35effd346a.png)
治,独揽大权。 • 掉书袋:比喻说话、写文章爱引用古书词句,以
显示有学问。 • 五内俱焚:五脏即内心全都被烧坏、烧毁了。 • 顺达:顺利而通行。 • 委婉:言词、声音等婉转曲折。
第5页/共43页
• 浅斟低唱:微微地喝酒,小声地吟唱。 • 咀嚼:①含在嘴里细细嚼以使烂。②比喻反复体会;玩味。 • 阅历:指过去所经历的事迹。 • 浅尝辄止:微微品味一下就停止。比喻只有表面的兴趣或喜好
第32页/共43页
预习思考6
哪些因素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的?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 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 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 华,文字的锤打……如地壳内岩 浆的滚动鼓涨,冲击积聚。“他 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 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 之道。“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 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第15页/共43页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流年”:年光如流 ; “风雨”指国家在风 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典故:《世说 新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所 种之树已长到几围粗,感叹道:“木犹如 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人怎 么能不衰老呢?“我忧惧的是国事飘摇, 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愿望难 以实现,辜负了自己雄心壮志。”
第34页/共43页
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的写作特色有哪些? 从文中找出例证并加以阐述。
一、比较 二、想象
第35页/共43页
一、比较
• 第一处对比:《破阵子》与《满江红》对比
作者认为只有《满江红》可以与之媲 美,然后又与杜甫“射人先射马,擒贼 先擒王”,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雪 满弓刀”与之对比,认为“这些都是旁 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从而突出 了辛词的“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把栏杆拍遍梁衡
![把栏杆拍遍梁衡](https://img.taocdn.com/s3/m/d3a78c6e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a8.png)
《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成复上
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
在历任地方官期间,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积
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因此受
到朝廷当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近20年,中间虽短
期出任地方官职,但很快被罢免。到了晚年,朝廷情
势危急才被起用,但仍不得信任,终于未能实现其恢
可怜无数山。 怜 对京城汴梁失去感到惋惜及对北宋 盛时的追念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东流去 比喻抗敌收复失地的决心不可阻挡
江晚正愁予, 愁予
愁国破家亡,表达忧国忧民之情
山深闻鹧鸪。 闻鹧鸪
以鹧鸪的哀鸣,既表明报国志 向,又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第12页/共31页
上片四句在写法上,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作者把眼前清江的流水, 和四十年前人民在兵荒马乱中流下的眼泪联系在一起,这就更能够 表现出当时人民受到的极大痛苦。作者抚今忆昔,感慨很深,在悲 愤交集的感情驱使下,又写出了“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 以抒发对中原沦陷区的深切怀念。 “西北望长安”,是想望北方沦 陷区,反映作者的爱国感情。“可怜无数山” 从望不见长安到视线 被无数山遮住,里边含有收复中原的壮志受到种种阻碍、无法实现 的感叹。 下片紧接着上片,继续抒发对中原故土的怀念。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是比喻句象征着抗金的正义事业, 必然会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后的胜利。这里表明作者对恢复中原 充满了坚定的信心。 十几年来,他目睹了抗金事业受到的重重阻力,不禁又愁绪满怀。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两句说从鹧鸪的悲鸣声中,恰好透露 出作者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 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 水,处处有兴寄。
把栏杆拍遍赏析
![把栏杆拍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e3b8b3855270722192ef76b.png)
《把栏杆拍遍》赏析作者介绍:梁衡: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
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伟人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等。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
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一员武将的故事,要多少次沙场浴血方得写成,而一个诗人的成名,往往比一武夫更受时势的折磨与煎熬。
积三百年社会动荡产生的诗人加武将的辛弃疾,又一次走入作家笔下,被梁衡以一曲《把栏杆拍遍》唱响。
梁衡没有把笔力下在赏析辛氏一首首名篇佳句上,是从中看出沙场剑气,看出义胆秋霜。
在慨叹“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拳拳爱国情同时,也由衷赞赏作家选题之精当,思想之深刻。
不由想起他的另一名篇《觅渡、觅渡、何处》,同样闪现着思想光芒和艺术魅力。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文章,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梁衡散文精选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梁衡读后感
![梁衡散文精选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梁衡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d3f58eb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dc.png)
梁衡散文精选读后感把栏杆拍遍梁衡读后感《把栏杆拍遍》是梁衡的一篇散文作品,通过描述作者在游览栏杆时的一段经历,表达了对生活细节的感悟和对平凡事物的珍视。
读完这篇散文,我深受感动,并产生了一些思考。
这篇散文以一个看似平凡的行为作为切入点,作者通过拍摄栏杆来展示了对生活琐事的细腻观察和感悟。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栏杆上蜻蜓飞舞、乌鸦栖息的景象,给了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通过这个小小的游戏,作者重新发现了周围环境中的美丽和细微之处,让我深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忽略了这些细节。
读完《把栏杆拍遍》,我深切感受到了作者对平凡事物的独特观察力和细腻情感。
平凡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好和意义,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
同样的景物,在作者眼中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让我懂得了要珍视每一个平凡的瞬间。
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去用心体验,去感受生活的温暖和美好。
这篇散文还让我思考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作者通过拍摄栏杆,让我意识到,生活中的美好并不是远在天边、高不可及的事物,而是在我们身边的细微之处。
我们常常被繁忙的工作和琐事所困扰,往往忽视了身边的人和事,错过了很多美好的瞬间。
因此,我决心以更加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琐事,去发现身边的小确幸和快乐。
总的来说,《把栏杆拍遍》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散文作品。
通过对平凡事物的观察和感悟,作者带给了读者对生活的启示和思考。
读完这篇作品,我意识到生活中的美好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只需要用心去感受和发现,就能找到一份真实而深刻的快乐。
同时,也让我明白了要珍视身边的每一个平凡瞬间,用心去感悟生活的美好。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摘抄赏析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摘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90552b1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a1.png)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摘抄赏析《把栏杆拍遍》是梁衡先生的一本散文集,其中的文章以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考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历史人物的风采和精神世界。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做了不少读书笔记,以下是一些精彩的摘抄以及我的赏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赏析: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辛弃疾的经典之作。
词的上阕通过对往昔豪迈军旅生活的回忆,展现了壮阔的战争场面和将士们的英勇。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场面宏大,气势磅礴。
而下阕急转直下,“可怜白发生”,陡然间从理想的巅峰跌入现实的谷底,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人深刻感受到辛弃疾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赏析:这段文字生动地描绘了辛弃疾南归后的境遇变化。
曾经驰骋沙场的英雄,如今只能以笔为武器,抒发心中的感慨。
“笔走龙蛇,泪洒宣纸”形象地写出了他内心的悲愤和无奈通过文字宣泄而出的情景,让人不禁为他的命运感到惋惜。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赏析:这句话点明了辛弃疾在文学史上的独特之处。
他的经历与众不同,这种独特性使得他的词作具有更加深厚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
这让我们更加珍视他的文学成就,也促使我们去深入探究他作品背后的故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赏析: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开篇描绘了一幅辽阔、清冷的秋景图,为下文的抒情营造了氛围。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a33b512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39.png)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梁衡把栏杆拍遍》是一部以梁衡为主角的小说,作者通过梁衡的视角,描绘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小说以梁衡的成长历程为主线,通过他的经历,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和变革。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成为了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
梁衡是一个普通的中国青年,他在小说中的成长历程充满了曲折和挑战。
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成长为一个有追求的大学生,然后又在社会的洪流中不断奋斗,最终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商人。
小说通过梁衡的经历,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梁衡的成长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普通青年的一个缩影,他经历了家庭的贫困、学业的拼搏、社会的挑战,最终获得了成功。
梁衡的成长历程不仅是一个人的成长,更是中国社会的成长,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成为了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
小说通过梁衡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小说以梁衡的视角,描绘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小说以梁衡的成长历程为主线,通过他的经历,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和变革。
梁衡的成长历程不仅是一个人的成长,更是中国社会的成长,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小说通过梁衡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梁衡的成长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普通青年的一个缩影,他经历了家庭的贫困、学业的拼搏、社会的挑战,最终获得了成功。
梁衡的成长历程不仅是一个人的成长,更是中国社会的成长,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成为了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
小说以梁衡的视角,描绘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梁衡的成长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普通青年的一个缩影,他经历了家庭的贫困、学业的拼搏、社会的挑战,最终获得了成功。
梁衡的成长历程不仅是一个人的成长,更是中国社会的成长,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把栏杆拍遍》赏析
![《把栏杆拍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19903ef360cba1aa911da26.png)
《把栏杆拍遍》赏析梁衡是我国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中国记者协会常务理事、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
多年来,梁衡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从事散文创作和文学理论、新闻理论研究,笔耕不辍,硕果累累。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
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数理化通俗演义》、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他所开创的理性散文,一扫杯水波澜、无病呻吟之风,处处洋溢着积极壮美的阳刚之气。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梁衡一直坚持边写作边思考探索文学规律,他首开先河打破杨朔模式,主张散文要求真、求美、求新,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把栏杆拍遍》就是一篇充满阳刚之气的壮美之作“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
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作者认为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的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46a214ca417866fb84a8e85.png)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把栏杆拍遍》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梁衡所写的一篇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下面给大家整理了《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范文,欢迎借鉴!《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 这个暑假,我有幸读了梁衡先生《把栏杆拍遍》这本书,阅读之后,我的感触很深。
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许多名人的内心思想和处境。
《把栏杆拍遍》是我喜爱的散文集之一。
其中,光听这个名字就让人感觉很深奥,更是让我迫不及待的去打开它,阅读它。
这本散文中最让我难忘的,一篇是《觅渡、觅渡、觅何处?》,这篇文章介绍了文学家,革命家瞿秋白从转党为文到从容就义的过程。
他一开始就不是舞刀弄枪的人,他不仅黄埔军校讲课,也在上海大学讲过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人的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挤进来听。
瞿秋白与鲁迅,矛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置顶的呀。
他的文化,他的才华令我对他产生了浓浓的钦佩之情。
然而瞿秋白的从容就义,我觉得更是不应该,他被王明等人一巴掌打倒,永不重用,在长征时借口他有病,不带他北上,而比他年纪大的,身体弱的徐特立,谢觉哉等人都安然到达陕北,活到了建国的那一天。
他其实不是被反动派杀的,是被王明这些左倾路线分子所杀,好比是被自己人按住脖子,等待好让敌人的屠刀来砍。
而瞿秋白先是仔细的独白,然后就去从容就义,被反动派枪决了。
所以我觉得瞿秋白的就义,实在是不应该发生,共产党又失去了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
瞿秋白死后,鲁迅亲自为他编文集,装帧和用料在当时都是一流的。
由此可见,鲁迅与瞿秋白之间的友谊就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完美。
《把栏杆拍遍》是一本重点介绍一些历史和革命人物的散文,这本书让我十分难忘。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2 梁衡写的人物散文,一向是很出众的,每一句描写和点评都仿佛直勾勾地写到读者心里。
古代文人墨客,近现代风流人物,每一篇文章都有点悲壮的意味。
尤其是描写辛弃疾的散文《把栏杆拍遍》更是一部令人感叹的作品。
《把栏杆拍遍》赏析
![《把栏杆拍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f028ccdd0d233d4b14e69de.png)
《把栏杆拍遍》赏析梁衡是我国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中国记者协会常务理事、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
多年来,梁衡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从事散文创作和文学理论、新闻理论研究,笔耕不辍,硕果累累。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
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数理化通俗演义》、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他所开创的理性散文,一扫杯水波澜、无病呻吟之风,处处洋溢着积极壮美的阳刚之气。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梁衡一直坚持边写作边思考探索文学规律,他首开先河打破杨朔模式,主张散文要求真、求美、求新,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把栏杆拍遍》就是一篇充满阳刚之气的壮美之作“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
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作者认为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的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
把栏杆拍遍的读书笔记
![把栏杆拍遍的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7c64018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14.png)
把栏杆拍遍的读书笔记最近读了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这可真是一本让人拍案叫绝的好书!书中写了好多历史人物,每一个都被梁衡先生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他们就站在我面前,跟我讲述着他们的故事。
但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得是辛弃疾。
辛弃疾,这名字一出来,可能很多人脑子里首先蹦出的就是“豪放派词人”这几个字。
可在这本书里,我看到的辛弃疾,那可太丰富、太立体了。
梁衡先生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为啥这么说呢?你想想他的经历,那叫一个波澜壮阔。
人家二十来岁就拉起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然后投奔了耿京的起义军。
这得多有胆量和魄力!可谁能想到,后来出了个叛徒义端,偷了耿京的大印跑了。
辛弃疾二话不说,提剑就追,硬是把这家伙给逮回来了,手起刀落,叛徒脑袋就搬家了。
这事儿,你就说牛不牛!再后来,他带着起义军归附了南宋朝廷。
本以为能在战场上大杀四方,收复失地,一展抱负。
可结果呢?南宋朝廷根本就没打算真的打仗,就把他晾在一边儿了。
那辛弃疾能甘心吗?当然不能!他不停地给朝廷上书,提建议,出主意,那叫一个热血沸腾。
可朝廷呢,对他的这些奏折爱答不理。
这时候的辛弃疾,心里那个憋屈啊!于是他把这一腔的愤懑都写进了词里。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你听听,这词里满满的都是他对战场的渴望,对杀敌报国的期待。
我读着这些词,眼前仿佛就能看到辛弃疾在深夜里,喝得醉醺醺的,挑起油灯,端详着自己的宝剑。
那眼神里,有不甘,有愤怒,更多的是无奈。
他多希望能回到战场上,带着自己的士兵冲锋陷阵啊。
还有那一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这得是心里有多苦闷,才会把栏杆都拍遍了啊!他手里拿着那象征着杀敌的吴钩,一遍又一遍地看,把栏杆拍了又拍,可就是没有人能理解他的心思。
那种孤独和失落,真让人心里发酸。
想想我们自己,有时候是不是也会有这样的感觉?满心的想法和抱负,可就是没人懂,没人支持。
梁衡《把栏杆拍遍》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衡《把栏杆拍遍》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efd0e408a1284ac850435e.png)
把栏杆拍遍梁衡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②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
他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
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
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
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
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
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
他不计较“为五斗米折腰”,也不怕馋言倾盆。
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
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
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
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③老实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那首著名的《破阵子》。
我敢大胆说一句,《破阵子》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5000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唐代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像、抒发和描述。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品读《把栏杆拍遍》
![品读《把栏杆拍遍》](https://img.taocdn.com/s3/m/3318d9cc1eb91a37f1115cfe.png)
2神州文学品读《把栏杆拍遍》张煜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落日熔金,暮色四合,乘一叶扁舟,到历史彼岸。
用一纸墨香,看尽中国文化之深邃与灵动。
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用优美传神的笔触写活了历史名人的沉浮沧桑,用凝练大气的语言道尽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用独到专业的思想写出了中国文化的厚重和强大生命力。
把栏杆拍遍“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把栏杆拍遍》正是语出辛弃疾的这首《水龙吟》。
此诗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
谁能懂得他这个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辛弃疾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捶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膨胀,冲击集聚。
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
但这前提,你必须是一棵树,而不是一棵草。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禁烟英雄林则徐是近代史上第一人,可惜这位第一英雄刚在南海点燃硝烟烈火,便被发往新疆接受朝廷给他的处罚。
功与罪瞬间便交织在一个人身上,将其扭曲再造,像《三体》中原子裂变一样,产生出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他是一个见害就除、见民有难就出手相救的人,不管是烟害、夷害还是水害都挺着身子去赌。
许久之后治水完毕,所有的人都论功行赏,唯独他得到的却是仍往伊犁的谕旨。
林则徐就是在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下一步一回头西出玉门关的。
然而禁烟的烈火仍在胸中燃烧,南海的涛声还在耳边回想,万里之外朝野上下还在与英国人作无奈的抗争,他却只能面对这大漠的寂寞。
他就是一个被绑的壮士,心急如焚,而无可用力。
得过且过,忍气苟安,讨好皇帝,贿赂官员这样的常规方法被林则徐断然拒绝。
“获咎之由,实与寻常迥异”“此事定须终止,不可渎呈。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800字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c78fab67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22.png)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800字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800字《把栏杆拍遍》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梁衡所写的一篇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提醒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是解读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散文名篇。
以下是带来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最初对于稼轩的认识是在小学的课本里读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那时对他的印象只是停留在知道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罢了。
而第二次是在中学课本上,从老师的介绍中得知他生平资料的一点皮毛,前两次都在课本上遇见他的,而今天却是在一张充满了平凡气息的纸上再次与他对话。
“把栏杆拍遍”,多么有诗意的一个题目,让人眼前浮出一片景象:一个政途不顺的词人在一排安静的栏杆前轻轻拍过,心情是复杂的。
他想建功立业想让自己的满腔热血注入到国家开展的坛子中。
但是梦想有时虽然离现实很近很近,就是中间隔着一堵墙罢了。
南宋的皇帝没有练就一双善于发现人才的眼睛,以至于老是看见一些像浮藻之类的东西,而终不知那从淤泥中破水而出的荷花才是真正值得欣赏。
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朵荷花并没有因为无人欣赏而马上枯萎凋谢,而是用它的芳香,它的仪态,最重要的是它的品性——一种不在乎有没有人注意的但始终是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的品性——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从未动摇过收复失地的决心!从历史这本书里慢慢去翻阅去找寻,壮志难酬的人真不少。
陶潜也是有建功扬名之心的,只不过官场对他来说是一个黑黑的染色坊,所以他及时的抽身,为后人留下了一篇篇清新秀丽的田园诗作,不再执着于自己曾经的建功立业。
“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修在仕途不顺的时候,也只能在小亭子里举着杯子,望着斜阳,喝喝闷酒,曾经的理想变成了自己闲置时的偶尔的回忆。
但辛弃疾不同,因为他是真正操过刀的人,正如文中说道的“是快刀利剑杀过几次人的。
”这说明他的诗词真的是从刀刃上用血洗蘸过的,是真的从铁蹄黄沙的洗礼中抽出来的,带着对于“希望再回沙场”的无限渴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只是拿着剑或是举着酒杯在某一个容易勾起回忆找寻感觉的地方写下诗或是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懑之情。
把栏杆拍遍梁衡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梁衡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9bf2cec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94.png)
把栏杆拍遍梁衡读后感《把栏杆拍遍梁衡》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梁衡》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一部小说,通过对梁衡一生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的坎坷命运和内心世界。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细腻的情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坚强,以及人生的无常和坚韧。
梁衡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和磨难。
从小失去了父母,生活在贫困潦倒的环境中,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追求。
他努力工作,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不断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小说中,梁衡的坚韧和乐观态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坚持和勇气让人感到敬佩和感动。
小说中的梁衡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坚韧不拔的品质,他的勇气和毅力让人感到敬佩。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此外,小说中的情感描写也让我深受触动。
梁衡和他的妻子阿玲之间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温馨和感人的情感。
他们在贫困的环境中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困难,他们的爱情故事让人感到温馨和感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在困难时互相扶持,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的来说,贾平凹的《把栏杆拍遍梁衡》是一部充满温情和感人的小说,通过对梁衡一生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的坎坷命运和内心世界。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坚强,以及人生的无常和坚韧。
这部小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时,小说中的情感描写也让我深受触动,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希望通过阅读这部小说,能够给更多的人带来启发和感动,让我们共同努力,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实现自己的梦想。
把栏杆拍遍梁衡
![把栏杆拍遍梁衡](https://img.taocdn.com/s3/m/c13d0442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ed.png)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 赏析:
梦回吹角连营。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
八百里分麾下炙, 和现实,形成了强烈旳对照。
五十弦翻塞外声。 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
沙场秋点兵。
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
马作旳卢飞快, 叹。这是个人旳悲剧,更是民
弓如霹雳弦惊。 族旳悲剧。而作者旳一腔忠愤,
这个“遍”字,能够体现辛弃疾边拍栏杆边徘徊旳动 作,报国无门旳诗人,就如一只笼中猛虎,渴望纵横 驰骋,却只能徘徊于牢笼,拍打栏杆。历史旳风云, 民族旳仇恨,正与邪旳搏击,爱与恨旳缠绵,一切复 杂情感尽在这一无言旳动作之中,这里有壮志难酬旳 悲愤,又历经磨难旳感叹,所以作者说是要为辛弃疾 造像,所以,最贴切旳旳题目是“把栏杆拍遍”。
他凭借独特旳视角指出“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 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旳 只有辛弃疾一人”(第1段),“辛弃疾旳本色是 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旳词是在政治旳大磨 盘间磨出来旳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 政,一直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 受煎熬“。(第15段)
为何说“辛弃疾旳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 剑刻成旳”,“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 涂抹而成旳”?
辛弃疾还在词中体现自己观点:要想谋取高官显 爵,就得扭曲辛家旳刚直性格,逢人陪笑地过日 子。全篇如话家常,然谈笑间抒发己见,可谓绵 里藏针,倾向鲜明。
写作特色
思索:本文旳写作特色有哪些? 从文中找出例证并加以论述。
一、比较 二、联想和想象
一、比较
第一处对比:《破阵子》与《满江红》对比
作者以为只有《满江红》能够与之媲美, 然后又与杜甫“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 王”,卢纶旳“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 刀”与之对比,以为“这些都是旁观式 旳想象、抒发和描述”,从而突出了辛 词旳“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https://img.taocdn.com/s3/m/6819ca21700abb68a982fbfc.png)
一、【走进作者】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
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长期在基层当记者。
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
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二、【背景资料】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做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文章,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2024年梁衡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体会(2篇)
![2024年梁衡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体会(2篇)](https://img.taocdn.com/s3/m/2ea4858a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a9.png)
2024年梁衡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体会在散文写作铺天盖地的年代,在散文写作没有了“王法”的年代,在散文写作变成了许多作家与写手的文字狂欢与梦呓的时代?梁衡先生以他“一年一篇”的虔诚写作,给散文创作带来了别样的文本,也为我们带来了堪为“范本”的“工巧散文”。
这就不难理解,梁衡先生为何会成为“健在”作家中作品入选语文课本最多的一位。
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对话,是读者与作者的交流。
要实现这样的对话,首要的便是作者要敞开心扉。
不愿亮出真性情的人,无法与读者以心换心,也就无法让读者用心去体味,进而感动。
正如余华所说:“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
”因而,“理趣”之外,不得不提的,是先生在文章中、在字里行间所注入的无限深情。
在读过《把栏杆拍遍》这部散文集后,我认为其中的一些语句让我感受颇多:“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刀和剑是在战场上向前拼杀的工具,势必会带着血雨腥风的记忆,是为杀气;与此同时,也会带着金戈铁马的奔腾,是为磅礴;别人写词用笔,力量也是只到纸背,辛弃疾写词也用笔,却是刀和剑的真实写照,在距离战争最近的地方,把感情深深地刻到生活和历史的记忆里面去。
“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
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他要不就是被闲置,要不就是走马灯似地被调动”,良药苦口利于病,“辛弃疾”这个名字,对于这个国家又何尝不是一剂良药?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喜欢苦涩的滋味,辛弃疾的一腔抱负在现实面前处处碰壁,苦口的良药没有自己施展的天地,就变成了咽回心中的苦水,独自承受。
“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
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用的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的表达格式,令人想到了关汉卿的义无反顾。
我自从读过散文后,我便开始喜欢它,喜欢它优美的语句和特殊的内容,但当我读过了《把栏杆拍遍》这部散文集后,我对散文有了别样的感受。
《把栏杆拍遍》阅读答案把栏杆拍遍阅读答案
![《把栏杆拍遍》阅读答案把栏杆拍遍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0e60899b6648d7c0c746ce.png)
《把栏杆拍遍》阅读答案把栏杆拍遍阅读答案,把栏杆拍遍梁衡中国历史上由行伍身世,以武举事,而最后以词为业,成为大诗词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独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专门位。
应当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以一个疆场英豪和爱国将军的形象保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现在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觉一种凛然杀气和澎湃之势。
比方这首有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疆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速,弓如霹雳弦惊。
了结君王天下事,博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鹤发生!我敢勇敢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固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绘,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他原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撒大漠,捐躯疆场的。
可是南渡后他被迫离开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
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夕阳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其实是亡国浪子的悲忿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赏心亭时所作。
他痛拍栏杆时必定想起过当年的挥刀纵马,驰骋疆场,但今日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哪处使呢?辛词比其余文人更深一层的不一样,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们今日读其词,总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忠良,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斜阳中扶栏远眺、望穿秋水的形象。
说到辛词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素来不是要做一个词人。
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久在任,亦政亦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隔八百多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
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
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 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 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 只能热泪横流。‛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 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 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 形象。‛
思考:本文的写作特色有哪些? 从文中找出例证并加以阐述。
一、比较 二、想象
一、比较
• 第一处对比:《破阵子》与《满江红》对比
作者认为只有《满江红》可以与之 媲美,然后又与杜甫‚射人先射马,擒 贼先擒王‛,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 雪满弓刀‛与之对比,认为‚这些都是 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从而突 出了辛词的‚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 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 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在空有一腔报国 之志,在被抛弃的感叹和无奈中,他一股脑地注入 诗词,化作诗词,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用刀和剑、 用血和泪铸成的词作。 通过‚把栏杆拍遍‛这一动作,传神地描述了 词人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英雄形象,并传达了他 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插嘴, 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志,空有一颗爱国心,而无 处可使的悲愤之情。
• 干练:精明,有才干和经验。 • 诽谤:说人坏话,诋毁和破坏他人名誉。诽是背地 议论,谤是公开指责。 • 独裁:①独自裁断权威或权力。②实行专制统治, 独揽大权。 • 掉书袋:比喻说话、写文章爱引用古书词句,以显 示有学问。 • 五内俱焚:五脏即内心全都被烧坏、烧毁了。 • 顺达:顺利而通行。 • 委婉:言词、声音等婉转曲折。
以 寄 之
—— ·
搵唤倩树忧可刘怕求季尽休无栏把江断落玉献遥水楚 英取何犹愁惜郎应田鹰西说人杆吴南鸿日簪愁岑随天 雄红人如风流才羞问归风鲈会拍钩游声楼螺供远天千 水泪 巾 、 此 雨 年 气 见 舍 未 , 鱼 , 遍 看 子 里 头 髻 恨 目 去 里 ,,。,,? 堪登,了,,,。,,秋清 龙? 翠 无秋 鲙临 , 吟 袖 , 际, ,意 。 。 登 建 康 赏 心 亭 !
• 婉约:①委婉含蓄。②柔美。 • 浇铸:把液态的金属注入模中,使硬化而具有特殊 形状。 • 遒劲:强劲有力;刚健有力。多指书画的运笔。 • 掰开bāi: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 • 魅力: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 解读文本: • 作者梁衡在《把栏杆拍遍》一文中 为我们塑造了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 他以宏大的历史视野,选取八首辛词, 勾勒出辛弃疾的生平经历。 • 他凭借独特的视角指出‚中国历史 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 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辛弃疾一 人‛(第1段),‚辛弃疾的本色是武人, 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 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 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人世间矛盾, 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第15段)
—— ·
(1)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典故: 晋人张翰见西风起,想起家乡鲈鱼的美味,便弃 官回乡。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典故: 三国时许汜去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谈,独自睡 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将此告之刘备,刘 备说,天下大乱,你忘记国事,求田问舍,陈登 当然瞧不起你。如果碰上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 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像你这样琐 屑的小人,自己有何面目去见像刘豫州那样的英 雄人物?‛
•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 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 • 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 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 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 和独特地位的. • 这是文章要告诉读者的主要问题。抓 住这个问题,就抓住了理解文章的关 键。
预习思考:
1.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只能笔走龙蛇, 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 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2.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 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 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3.从文章所引用的词中,看出辛弃疾得的 是什么心病?
预习思考5
辛弃疾的词与其他人的词相比,其独特性 表现在哪里?为什么有这样的独特性?
词事 以 人, 武 终以 起
抹和 蘸 剑用 而泪 着 刻刀 成涂 血 成和
历经
作词
• ‚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 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 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 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 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 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预习思考 3 从文章所引用的词中,看出辛弃疾得 的是什么心病?
• ——“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 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预习思考 4
辛弃疾在带湖别墅时心情如何?
——“一个正当壮年
又阅历丰富、胸怀大 志的政治家,却每天 在山坡和水边踱步, 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 成之类的闲话,再对 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 一番,真是‚闲愁最 苦‛,‚脉脉此情谁 诉‛?‛
预习思考6
哪些因素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的?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 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 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 华,文字的锤打……如地壳内岩 浆的滚动鼓涨,冲击积聚。‚他 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 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 之道。‚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 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4.辛弃疾在带湖别墅闲居时的心情是怎 样的? 5.辛弃疾的词与其他文人的词相比,其 独特性表现在哪里?为什么有这样的独 特性? 6.哪些因素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 人的? 讨论以上问题,可以结合勾画关键 语句进行。
辛词解读
可 赢了弓马沙五八梦醉 怜 得却似作场十百回里 破 白 生君霹的秋弦里吹挑 阵 发 前王雳卢点翻分角灯 子 生 身天弦飞兵塞麾连看 为 陈 后下惊快。外下营剑 同 甫 名事。, 声炙。, 赋 壮 。 , , 。 词 !
• 浅斟低唱:微微地喝酒,小声地吟唱。 • 咀嚼:①含在嘴里细细嚼以使烂。②比喻反复体 会;玩味。 • 阅历:指过去所经历的事迹。 • 浅尝辄止:微微品味一下就停止。比喻只有表面 的兴趣或喜好而不往深处研究。 • 谗言:诽谤或挑拨离间的话。 • 振聋发聩:聩:耳聋。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 化身:①佛在人间暂时出现的人、动物或植物的 形体。②体现某种抽象事物(如灵魂、思想、原则 或典型)的东西。
•
永 遇 乐
烟休燕莫赋有准 尽 算芳春花匆更 柳去皆舞,人拟 日 只草且开春能 断倚尘,脉妒佳 惹 有无住早又消 肠危土君脉。期 飞 殷归,,归、 摸处 栏 。 不 此 千 又 絮 勤 路 见 何 去 几 鱼。 , 闲 见 情 金 误 。 , 。 说 况 。 番 儿 斜愁、谁纵。长画怨道落惜风 阳最玉诉买蛾门檐春、红春雨 正苦环?相眉事蛛不天无长, 在。飞君如曾 , 网语涯数怕匆 , ,。 。
郁孤台
闻去青 鹧。山 鸪江遮 。晚不 正住 愁, 予毕 ,竟 山东 深流
•
安多郁 ,少孤 可行台 怜人下 无泪清 数。江 山西水 。北, 望中 长间
•
菩 萨 蛮
典故:
汉代杨孚《异物志》:‚鹧鸪 其志怀南,不思北,其鸣呼飞, ‘但南不北’。‛词人用它来 嘲讽南宋小朝廷不想恢复北方。
美吐向总艰细千烈 ,。人是辛参载日 不世辛辛做辛家秋 到间辣酸就字谱霜 吾应,辛,,。, 家有椒苦悲一得忠 门,桂。辛笑姓肝 户芳捣更滋君何义 。甘残十味听年胆 浓堪分,取,, , 。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流年‛:年光如流 ; “风雨‛指国家在 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典故:《世 说新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 所种之树已长到几围粗,感叹道:‚木犹 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人 怎么能不衰老呢?‚我忧惧的是国事飘摇, 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愿望难 以实现,辜负了自己雄心壮志。‛
泉在无愁相近 。愁穷来怜来 边事做?愁 ,,个谁似 却放天解天 自在。相来 丑移 愁 都 怜 大 家边将,, 奴向 。 今 又 谁 儿酒 放 古 把 解 —
文本探究
为什么作者将题目拟为把栏杆拍遍?
《水龙吟》中‚把栏杆拍遍‛的典故: 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 看不惯丑恶世相的刘孟节, 常常凭栏静立,怀想 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 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 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辛弃疾有一份 抗金复国、报效祖国的热血,但南宋朝廷却不对 他不理不睬,词人惟有痛拍栏杆,才能发泄心中 的无限的郁闷与悲愤!
•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军人战死沙场。 • 浪子:不受习俗惯例和道德规范约束的放荡不羁 的人,尤指不务正业过着放荡生活的人。 • 悲怆:悲伤。 • 驰骋:骑马奔跑;奔驰。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 动;漫游。 • 闲置:搁置在一边不用。 • 赋闲:晋代潘岳辞官家居,作《闲居赋》。后来 就把没有职业在家闲住叫赋闲。 • 苟安:苟且偷安。只顾眼前的安乐,不作长久之计。
预习思考1
辛弃疾南归后为何‚只能笔走龙蛇,泪洒 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 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南归之后,他手里 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 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 笔,他也再没有机会 奔走沙场,血溅战袍 ……”
预习思考 2
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 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 刀和剑刻成的‛,‚不 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 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补充注解:
• 行伍:泛指军队。古时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 为行。 • 气盛,感情易于冲动。 • 自嘲:自己嘲笑自己。 • 凛然:①恐惧、畏惧。②整肃而又可敬又可怕。 • 磅礴:①(气势)盛大。②(气势)充满。 • 金戈:金属制的戈,配有铁甲的战马。形容战士的 雄姿。指战争。
• 第二处对比:将辛弃疾与陶渊明、白居易的 从政经历对比 作者认为辛弃疾‚对待政治‛,‚不像 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再不染政;也不像白 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 ‛。因为‚对 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 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 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 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 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