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有颜色的本质原因

合集下载

色彩的理性知识

色彩的理性知识

一、色彩是什么色彩是人对眼睛视网膜接收到的光作出反应,在大脑中产生的某种感觉。

众所周知,我们所见到的大部分物体是不发光的,如果在黑暗的夜里,或者说是在没有光照的条件下,这些物体是不能被人们看见的,更不可能知道它们各是什么颜色。

人们之所以能看见色彩,是因为来自发光光源,如太阳、电灯光、烛光、火光等;或是发光光源的反射光,即发光光源照射在非发光物体上所反射的光,如月亮、建筑墙面、地面等,再散射到被观察物体上所致。

由此可见,光和色是分不开的,光是色的先决条件,反映到人们视觉中的色彩其实是一种光色感觉。

二、光雨过天晴后的彩虹这一自然现象也许正是启发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色彩的成因,揭示光色原理的起因。

1666年牛顿在剑桥大学的实验室,把太阳光从一小缝引进暗室,通过三棱镜后,在屏幕上显现出一条美丽的彩带,为红、橙、黄、绿、青、蓝、紫色光,这种现象称作光的分解,形成的彩带即光谱。

光谱现象的出现,说明太阳光是由光谱中的色构成的。

光从空气透过三棱镜再到空气,在不同的介质中产生两次折射,由于光波的长短不同,三棱镜各部位的厚薄不同引起的时差,经过折射的作用,将太阳光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色光,如果在光线分散的途中加一块凸透镜,,使分散的光线集中,集中的一点又成为白色光。

经三棱镜分解过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任意一束色光再经三棱镜不能再分解,投射至屏幕上仍是原来的色光。

含有红、橙、黄、绿、青、蓝、紫所有波长的色光叫全色光。

含有两种以上波长的色光叫复色光。

只含有一种波长的色光叫单色光。

简单地说,光是能量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电磁辐射能。

我们肉眼所能看的光线称为可见光。

可见光的振幅大小产生明暗的变化,光波的长短产生色相的区别,光波长在400~700毫微米之间的为可见光,即用三棱镜分解太阳光形成的光谱,红色光的波长最长,紫色光的波长最短,相应地在色彩中,红色传递的讯息最远,而紫色传递的讯息最近。

因此波长在400毫微米以外,可使人体皮肤变黑的光线称之为紫外线,波长在700毫微米以外,能产生热量的光线称之为红外线。

颜色变化原理

颜色变化原理

颜色变化原理
颜色变化原理是指在不同的环境下,物体所呈现出的颜色会有所不同。

这种变化是由于光线的折射、反射和吸收等现象所导致的。

首先,光线是由各种不同波长的光子组成的,每个波长的光子对应着不同的颜色。

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时,物体会吸收部分光线,而将另一部分光线反射出来。

其次,物体的颜色取决于它所吸收和反射的光线的波长。

如果物体吸收了所有波长的光线,它会呈现出黑色;如果物体反射了所有波长的光线,它会呈现出白色。

然而,大多数物体不会吸收或反射所有波长的光线,而是吸收或反射特定波长范围内的光线。

这就解释了为何我们在看到物体时会感知到它们的颜色。

此外,光线在经过空气、水、玻璃等介质的时候也会发生折射现象。

折射会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和波长,使物体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总之,颜色变化原理是由于光线的折射、反射和吸收导致的。

不同波长的光线被物体吸收或反射,从而使我们产生不同的颜色感知。

同时,光线在经过介质时也可以发生折射现象,进一步改变物体的颜色。

色彩变化的规律

色彩变化的规律

色彩变化的规律光色是一种物理现象。

我们知道,是英国科学家牛顿用三棱镜把光分离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彩光谱,并把阳光分解成光谱的现象称之为光的色散。

现代科学证实,光是一种以电磁波形式存在的辐射能,具有波动性及粒子性。

色彩世界的本质是一种光波运动,缤纷的色彩是光线辐射的结果,而不同物体对吸收和反射光波的情况是有差异的,如我们看到的绿色树叶,它是吸收了光线中的其他色彩,从而将绿色的光波反射出来。

黄色、红色、蓝色的色彩显现也都是基于同样的道理。

至于白色,则是反射了所有的光线,而黑色则把光线全部吸收了。

我们在进行色彩写生之前一定要先了解色彩是如何变化的,受那些因素影响,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准确表现.色彩作品不外孚这么几大类:写生色彩/装饰色彩/表现色彩,后面两种色彩表现形式都是较为主观地表现作者对色彩的独特感受和表达,这里我们暂不作讨论,下面我们主要就写生色彩进行研究.写生色彩是按照色光变化的科学原理进行的,首先必需要在光源固定、物体固定、环境固定这三个基本前提下才能进行,否则画面的色彩关系将是杂乱无章的。

前一节我们已经把这几个概念给大家解释了,相信大家都理解了吧!比较一下下面两面两张不同光源色下的同一物体吧!光源色影响物体亮部的色彩(光源色对物体的冷暖产生决定性影响),环境色影响物体暗部的色彩,在光线间间接照射部份以物体的固有色为主.下面先分析光源色:在一定的光源下,物体的色彩在特定的环境中会发生哪些变化呢?我们知道,一个物体在阳光的照射下,受光部会产生暖的感觉,而阴影部就会产生冷的色彩感觉,这种经验几乎每个人都有直观的体会。

如强烈的阳光照射在白色墙面上,受光照射的白色墙面会产生暖黄的色彩,背光的墙面阴影处或树干、枝叶留在白墙上的投影则会产生一种偏浅紫蓝灰的冷色彩。

如果再细细地观察这些阴影的色彩,我们又会发现墙的上方阴影偏蓝灰色,接近地面的阴影则给人以蓝中带些黄的色彩感觉。

这是环境色对投影进行反射的结果。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物质的颜色和吸光度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物质的颜色和吸光度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物质的颜色和吸光度物质的颜色和吸光度是化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与物质的分子结构以及能级差异密切相关。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我们希望能够理解不同物质的颜色和吸光度变化的原因,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本文将对初中化学中有关物质颜色和吸光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一、物质的颜色1. 物质的颜色是由于物质吸收和反射光线的原因而产生的。

当光照射到物质表面时,光可以发生三种处理:反射、折射和吸收。

2. 物体呈现出白色的原因是物体能够平均地反射所有入射光的波长。

黑色物体则是因为吸收了所有波长的可见光而没有反射。

其他颜色的物体则是因为它们吸收了一部分波长的光,而反射了其他波长的光,从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3. 物质的颜色与其分子结构和化学键有关。

某些物质对特定波长的光具有较高的吸收能力,这是因为分子的能级结构决定了它们能否吸收光的能力。

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可能会导致其颜色的改变。

二、物质的吸光度1. 物质的吸光度是指物质对入射光吸收的程度。

吸光度与物质溶液中的溶质浓度和光的波长有关。

光的强度经过被吸收后会降低,因此吸光度可被用来衡量溶液中溶质的浓度。

2. 在化学实验中,我们可以利用比色法来测定物质溶液的吸光度。

比色法是通过比较待测溶液与标准溶液在吸光度上的差异,来计算出待测溶液中溶质的浓度。

3. 物质的吸光度与它的色度有密切关系。

色度是指物质的溶液在光学透明条件下,对光的吸收能力。

色度可以通过测定物质的吸光度来确定。

三、物质颜色和吸光度的应用1. 颜色和吸光度可以用来判断某些物质的浓度。

在化学分析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比色法来测定待测溶液中溶质的浓度。

2. 颜色和吸光度还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许多物质有其特定的颜色和吸光度,可以通过比对其吸光谱和颜色来确定其身份。

3. 通过改变物质的分子结构,我们还可以修改其颜色和吸光度,从而实现一些特定的应用,如染料、颜料的开发与设计,以及荧光材料的制备等。

色彩变化的规律

色彩变化的规律

色彩变化的规律光色是一种物理现象。

我们知道,是英国科学家牛顿用三棱镜把光分离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彩光谱,并把阳光分解成光谱的现象称之为光的色散。

现代科学证实,光是一种以电磁波形式存在的辐射能,具有波动性及粒子性。

色彩世界的本质是一种光波运动,缤纷的色彩是光线辐射的结果,而不同物体对吸收和反射光波的情况是有差异的,如我们看到的绿色树叶,它是吸收了光线中的其他色彩,从而将绿色的光波反射出来。

黄色、红色、蓝色的色彩显现也都是基于同样的道理。

至于白色,则是反射了所有的光线,而黑色则把光线全部吸收了。

我们在进行色彩写生之前一定要先了解色彩是如何变化的,受那些因素影响,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准确表现.色彩作品不外孚这么几大类:写生色彩/装饰色彩/表现色彩,后面两种色彩表现形式都是较为主观地表现作者对色彩的独特感受和表达,这里我们暂不作讨论,下面我们主要就写生色彩进行研究.写生色彩是按照色光变化的科学原理进行的,首先必需要在光源固定、物体固定、环境固定这三个基本前提下才能进行,否则画面的色彩关系将是杂乱无章的。

前一节我们已经把这几个概念给大家解释了,相信大家都理解了吧!比较一下下面两面两张不同光源色下的同一物体吧!光源色影响物体亮部的色彩(光源色对物体的冷暖产生决定性影响),环境色影响物体暗部的色彩,在光线间间接照射部份以物体的固有色为主.下面先分析光源色:在一定的光源下,物体的色彩在特定的环境中会发生哪些变化呢?我们知道,一个物体在阳光的照射下,受光部会产生暖的感觉,而阴影部就会产生冷的色彩感觉,这种经验几乎每个人都有直观的体会。

如强烈的阳光照射在白色墙面上,受光照射的白色墙面会产生暖黄的色彩,背光的墙面阴影处或树干、枝叶留在白墙上的投影则会产生一种偏浅紫蓝灰的冷色彩。

如果再细细地观察这些阴影的色彩,我们又会发现墙的上方阴影偏蓝灰色,接近地面的阴影则给人以蓝中带些黄的色彩感觉。

这是环境色对投影进行反射的结果。

一、形成物体色彩的因素

一、形成物体色彩的因素

一、形成物体色彩的因素:(1)光原色:是光的色相。

自然界中的色彩现象正是由于光源色的差别及其变化,才使物体的色彩变得丰富多彩。

各种光原色以色性可分为两大类:暖色光和冷色光。

如太阳光、电灯光、火光等为暖色光;蓝色天光、日光灯的光属于冷色光,一般来说暖色光是物体受光部分变暖,而背光不分成冷色倾向,冷色光则反之。

光源色的强弱直接影响物体固有色的色彩变化,大体来说光原色强,物体固有色则弱,甚至可以完全改变固有色,反之,光原色弱物体固有色则强。

(2)固有色:指物体在较柔和的自然光照射下给人的色彩印象。

固有色分布在受光面中,随着光源色和周围物体色彩的变化,固有色也发生变化,因此固有色不会固定不变。

(3)环境色:描绘的物体受周围环境色彩的反射光影响所呈现的色彩,由于反射作用引起物体色彩变化,通常反映在物体的安不,光滑的物体环境色明显,粗糙的物体环境色弱,注意环境色的存在和变化,会加强画面相互之间的色彩呼应和联系,时画面更丰富多彩。

二、水粉静物写生的基本技法(一)色彩的使用方法根据各种绘画颜料的性质,色彩的使用,大致可以归纳为色彩的混合,色彩的重置和色彩的并列三种基本方法。

1.色彩的混合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将两种或多种颜料混合,调配出另一种色彩。

在色相、色度和色性等方面,相异于原来的颜色,但仍含有原来颜色的个性因素,并与原来的颜色具有谐调关系。

如红与蓝调合为紫色,紫色与红或蓝都很谐调,具有红、蓝两色的个性因素。

如是对比的补色相调合,根据调配时两个颜色的分量的多少,可以很快不同程度地减弱色彩纯度,以至成为含灰的弱色。

如红绿相调合时,红色中加微量绿色,就可以出现带灰的,沉着稳定的红色。

如两分量相近的混合,可出现色相不鲜明,纯度、明度很低的灰黑色。

色彩混合的目的是,使色彩趋于丰富、有对比而谐调的效果。

色彩的关系能符合表现对象的要求。

色混合的方法,总是会将色纯度降低,这个方法容易产生使画面色彩发灰,缺乏生气的弊病。

物体颜色变化的本质

物体颜色变化的本质

物体颜色变化的本质
自然界中五颜六色、粉彩异呈,使人眼花缭乱,便形成了五彩的世界。

然而你觉察到了这些现象的本质了吗,你知道什么是颜色,颜色是怎么形成的!
自然界中一切物体之所以有各种颜色,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相互作用所形成的。

光的本质是一种电磁辐射、是一种电磁波,电磁波的波长是不同的,每种物质的原子及核外电子对光这种电磁波吸收是有选择性的,因而产生了不同的颜色。

原子核外电子有正常状态转变到激发状态的过程,就是原子吸收能量的过程;当电子吸收光子带来的能量以后,将由离核较近的轨道移动到离核较远的轨道上。

处在每一轨道上的电子,是具有不同能量的;因此原子是不能无休止地吸收较大能量的,不是任意能量就能激发电子的。

只有当原子吸收的能量加上电子原有的能量等于电子在某一轨道所具有的能量时,才能使电子激发,跳到使自己适合的那个轨道上去。

电子在收到激发后经过一段极短的时间,就要求恢复到正常状态,因此就要放出多余能量的光子。

这些能量就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出去,这边是原子放出能量的过程。

物质在不断地吸收和放出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过程,就显示了物体具有不同的颜色,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多彩世界;因此说颜色就是能量的变迁,颜色就是电磁波,颜色就是光。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举例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举例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举例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是一个较为深入的主题,下面我将列举一些例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个关系。

1. 现象:手机电池充电时间变长了;本质:手机电池老化。

手机电池充电时间变长了,这是一个我们常常会遇到的现象。

但问题的本质在于手机电池的老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池的性能会逐渐降低,导致充电时间变长。

2. 现象:夏天热,冬天冷;本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夏天热,冬天冷是我们常常会感受到的现象。

然而,这是由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起的。

由于地球自转的倾斜角度,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量不同,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3. 现象:植物在阳光下生长得更好;本质:光合作用。

植物在阳光下生长得更好,这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但实际上,这是光合作用的结果。

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阳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养分的过程,因此光线对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4. 现象:火车上的物体会往后倾斜;本质:惯性。

当火车行驶时,我们会感觉到火车上的物体会往后倾斜。

这是由于物体的惯性导致的。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会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因此在火车行驶时,物体会保持其原有状态,从而看起来倾斜。

5. 现象:水在0°C时结冰;本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水在0°C时会结冰,这是一个大家都熟悉的现象。

而其本质在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当温度降低时,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增强,导致水分子排列有序,形成固态结构。

6. 现象:电视机出现噪点;本质:电磁干扰。

电视机出现噪点是一个我们经常会遇到的现象。

这是由电磁干扰引起的。

当电视机周围存在其他电子设备或其他干扰源时,会产生电磁波干扰,导致电视信号受到干扰,从而出现噪点。

7. 现象:花朵开放;本质:植物生长和繁殖。

花朵开放是植物的常见现象。

而其本质在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当植物生长到一定阶段时,会产生花蕾,随着时间的推移,花蕾会逐渐开放,以便进行繁殖。

8. 现象:物体从高处掉下会受到重力影响;本质:地球的引力。

颜色自然变化实验报告(3篇)

颜色自然变化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在自然界中,颜色变化是一种普遍现象,它涉及到光、物质、环境等多个因素。

为了探究颜色自然变化的原因,我们设计了一项实验,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环境下颜色的变化,揭示颜色自然变化的规律。

二、实验目的1. 观察和分析不同环境下颜色的变化;2. 探究颜色自然变化的原因;3. 揭示颜色自然变化的规律。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器材:照相机、笔记本电脑、光源、不同材质的物体(如纸张、布料、金属等)、透明容器、颜料等;2. 实验场所:户外、室内、不同光照条件等。

四、实验方法1. 观察法:在户外、室内等不同环境下,使用照相机拍摄物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颜色变化,并记录实验数据;2. 分析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颜色自然变化的规律;3. 对比法:对比不同材质、不同环境下物体的颜色变化,找出影响颜色变化的因素。

五、实验步骤1. 室外实验:(1)选择晴朗、多云、阴天等不同天气条件进行实验;(2)在户外选取不同材质的物体,如纸张、布料、金属等;(3)在上午、中午、下午等不同时间拍摄物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颜色变化;(4)记录实验数据,分析颜色变化规律。

2. 室内实验:(1)在室内设置不同光源,如自然光、日光灯、白炽灯等;(2)在室内选取不同材质的物体,如纸张、布料、金属等;(3)在室内不同光源下拍摄物体颜色变化,并记录实验数据;(4)分析实验数据,总结颜色变化规律。

3. 不同材质实验:(1)选取不同材质的物体,如纸张、布料、金属等;(2)在相同环境下,拍摄物体颜色变化,并记录实验数据;(3)对比不同材质物体的颜色变化,找出影响颜色变化的因素。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室外实验结果:在晴朗天气下,物体颜色较为鲜艳;在多云天气下,物体颜色较为暗淡;在阴天天气下,物体颜色较为灰暗。

此外,上午、中午、下午等不同时间,物体颜色也有明显变化。

2. 室内实验结果:在自然光下,物体颜色较为鲜艳;在日光灯下,物体颜色偏黄;在白炽灯下,物体颜色偏红。

物体的颜色与光有什么关系

物体的颜色与光有什么关系

物体的颜色与光有什么关系物体的颜色与光有什么关系2010年10月26日可见光由不同频率的光组成,就是简单来说的七色光。

如果照射在某个物体上,物体主要对某种频率的光反射,而其他频率的光被吸收,这个时候你就能看见反射回来的色光了。

这就是颜色的产生。

白色是所有颜色的光都能反射,吸收较少。

黑色是所有颜色的光都大多被吸收,反射的少颜色与光的关系色彩学上有一个概念:有光才有色.本质上,人眼看到色是光剌激的结果.人们看到不同的颜色不同的颜色则是因为剌激人眼的光的波长不同.光的波长不同,给人的颜色感觉不同,如630-760nm的波长的光给人以红色的感觉,570-600nm的波长的光给人以黄色的感觉。

颜色介质有两大类,一类是色光介质,如电脑的颜色;一类是色料介质,如颜料,油墨染料.不管是什么介质,其呈色都是离不开光.色光介质的颜色感觉是色光直接刺激人眼的结果;而色料介质则是可见光(白光)照射在色料上,经色料吸收,然后反射剩余色光的结果,也离不开光物质的颜色与光的关系当一束白炽光作用于某一物质时,如果该物质对可见光各波段的光全部吸收,物质呈黑色;如果该物质对可见光区各波段的光都不吸收,即入射光全部透过,则物质呈透明无色;若物质吸收了某一波长的光,而让其余波段的光都透过,物质则呈吸收光的互补色光。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物质分子吸收的是其他波段的光(非可见光)时,则不能用颜色来判断物质分子对光子的吸收与否。

表11-3 物质颜色与吸收光颜色的关系物质颜色吸收光颜色吸收波长范围(nm)黄绿色紫色 400-425黄色深蓝色 425-450橙黄色蓝色 450-480橙色绿蓝色 480-490红色蓝绿色 490-500紫红色绿色 500-530紫色黄绿色 530-560深蓝色橙黄色 560-600绿蓝色橙色 600-640蓝绿色红色 640-750关于颜色的基本理论常识1.颜色的属性。

任何一种颜色,均可用色相、饱和度(又称色彩度)、亮度(在色彩心理又称明度)来描述,即HSB,其中H=Hub为色相,S=Seturation为饱和度,B=Brightness为亮度。

第三节颜色视觉

第三节颜色视觉

第三节颜色视觉我们生活在颜色的海洋中,昂首可望蔚蓝的天空,环顾四周可见草绿花红。

颜色不仅装扮了大自然,也极大地丰富了人眼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色彩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

彩色电影、彩色电视能再现大自然的无限美妙的色彩,画家画出大自然奇妙的景象都需要颜色。

色觉是视觉的基本机能。

但人眼很少看见单纯的只有一种波长的光波,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同波长的光波混合起来的色光。

颜色是物体的一种属性,是由于光投射到物体,根据物质的性质,反射出没有被吸收的光的特性,并作用于我们的视觉而引起感觉的结果。

人类认识颜色的本质最早是由牛顿(Sir Isaac Newton, 1642~1727)的研究开始的。

牛顿于1704年发表了《光学》以后,研究色度的工作就从浅到深由表及里地发展,终于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下面我们先从视觉的颜色现象入手展开讨论。

一、视觉的颜色现象颜色的基本特征是认识颜色现象的基础,尽管颜色现象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但心理学家正是从研究颜色的基本特征入手,开始研究五彩缤纷的颜色世界的。

(一)颜色的基本特征颜色可分为两大类:非彩色和彩色。

非彩色是指从黑色到白色,由深浅不同的灰色组成的系列,这个系列的梯度可以用一条垂直线来表示,见图6-12。

非彩色系列是无色系列,基本特征主要是明度。

非彩色系列各梯度色没有绝对的纯度指标,系列中的各梯度色的非彩色反射率代表物体的明度,反射率越高越接近白色;反射率越低,则越接近黑色。

一般地说,白色表面的反射率达 80%左右,而黑色表面的反射率小于10%。

由于人的视觉在明亮的白天和昏暗的夜晚是由两种不同的细胞进行工作的,这样二种感光细胞对明暗光的敏感程度不同,所以选择视觉刺激要考虑这些因素。

视觉感受一种颜色取决于三个特性,即亮度、色调和饱和度。

任何一种颜色都是由三者总效果的结果。

亮度(brightness)是彩色和非彩色所共有的属性,它是指作用于物体的光线的反射系数,它同光能的强度密切有关。

色彩理论基础

色彩理论基础

光色原理对于色彩的研究,千余年前的中外先驱者们就已有所关注,但自18世纪的科学家牛顿真正给予科学揭示后,色彩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色彩是一种涉及光、物与视觉的综合现象,"色彩的由来"自然成为第一命题。

所谓色彩术语,即色彩的专用名词。

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一方面是根本知识的组成局部,另一方面也是阐述色彩原理与规律的必要的中介语言,所以应在开始就作为讲解的内容。

经验证明,人类对色彩的认识与应用是通过发现差异,并寻找它们彼此的内在联系来实现的。

因此,人类最根本的视觉经验得出了一个最朴素也是最重要的结论:没有光就没有色。

白天使人们能看到五色的物体,但在漆黑无光的夜晚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倘假设有灯光照明,那么光照到哪里,便又可看到物像及其色彩了。

真正揭开光色之谜的是英国科学家牛顿。

17世纪后半期,为改良刚创造不久的望远镜的清晰度,牛顿从光线通过玻璃镜的现象开始研究。

1666年,牛顿进行了著名的色散实验。

他将一房间关得漆黑,只在窗户上开一条窄缝,让太阳光射进来并通过一个三角形挂体的玻璃三棱镜。

结果出现了意外的奇迹:在对面墙上出现了一条七色组成的光带,而不是一片白光,七色按红、橙、黄、绿、青、蓝、紫的顺序一色紧挨一色地排列着,极像雨过天晴时出现的彩虹。

同时,七色光束如果再通过一个三棱镜还能复原成白光。

这条七色光带就是太阳光谱。

牛顿之后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进一步告诉我们,色彩是以色光为主体的客观存在,对于人那么是一种视象感觉,产生这种感觉基于三种因素:一是光;二是物体对光的反射;三是人的视觉器官--眼。

即不同波长的可见光投射到物体上,有一局部波长的光被吸收,一局部波长的光被反射出来刺激人的眼睛,经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形成对物体的色彩信息,即人的色彩感觉。

光、眼、物三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色彩研究和色彩学的根本内容,同时亦是色彩实践的理论根底与依据。

光、可见光、光谱色要了解牛顿发现的光色散现象的产生原因,还须从光的本质中寻找答案。

有机化合物颜色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有机化合物颜色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文章编号 : 1008 - 5580 ( 2001) 03 - 008 - 04有机化合物颜色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叶建军 , 伏宏彬(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染化系 , 成都 610063)摘要 从物质颜色及其影响因素出发 , 用发色理论讨论了物质的颜色的本质 , 重点阐明了有 机化合物颜色与其分子结构的关系 , 并列举了自然界常见的颜色现象 ;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 析 , 说明了物质的颜色与其结构 、环境因素和人的视觉有着密切的关系 。

关键词 颜色 发色理论 发色团 共轭体系中图分类号 : O63112 + 4文献标识码 : A 附表 有机化合物结构变化对颜色的影响1 物质的颜色及其影响因素λma x (μm )化合物 颜色 255 无色 111 物质的颜色对于物质的颜色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 。

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看法是 , 当光线照射到物质 后 , 一部分被吸收 、被反射 (吸收光的补光) 或透射的光线作用于人眼后的一种综合视觉反映 。

以上说法可以简单理解为 : 颜色 = 物质自身性质 ×光线 ×人的视觉275 无色 370 无色 460 橙色 500红色ψ物质的结构ψ 外界因素以上几个方面的因素是使物质能显示出颜色 的要素 。

三者缺以一不可 。

112 颜色的影响因素11211 物质的自身性质 物质的分子结构是影响物质发色的内因 。

物质的分子结构决定了对光线的吸收特性 。

物质分 子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物质对光线的吸收 、反 射或透射 , 于是物质所呈现的颜色便随之发生变 化 。

如附表所示 。

物质对可见光全部吸收 , 则显现绝对黑色 , 对可见光全部反射则为绝对白色 , 对各种波长的 可见光部分平均吸收则显现灰色 , 对可见光中的 某一波长的光作选择性吸收 , 则显现它的补色 。

参见图 1 。

图 1 物体对光线的反射 、吸收 、透射特性 11212 光线光线是物质显色的外界要素 。

染整工艺原理二复习题

染整工艺原理二复习题

欢迎共阅模拟试题一答案(染色部分)一、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10分)1.上染百分率:染色结束时,上染到纤维上的染料量占投入到染液中的染料总量的百分数。

2.吸附等温线:在恒定条件下,染色达到平衡时,纤维上的染料浓度与染液中的染料浓度的分配关系曲线3.半染时间:染色过程中,染料的上染量达到平衡上染量一半时所需的时间4.成衣染色:将织物制成服装后,再进行染色的加工过程5.隐色体电位:在一定条件下,用氧化剂滴定已还原溶解的还原染料隐色体,使其开始氧化析出时所测的电位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三段命名法将染料的名称分为、、。

2.织物染色根据染料与织物接触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浸染和轧染两种。

3.直接染料固色处理常用的有金属盐和固色剂处理法。

4.活性染料染色是通过与纤维生成结合,从而固着在纤维上。

5.活性染料染棉纤维,浸染工艺一般有、和三种。

6.还原染料最常用的还原剂。

7.可溶性还原染料显色一般采用法。

8.硫化染料还原比较容易,一般采用作为还原剂。

9.酸性媒染染料的染色方法有、、三种。

10.分散染料染涤纶,染浴pH值一般控制在。

11.阳离子染料的配伍值越大,则染料的上染速率越,匀染性越。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直接染料除用于棉纤维的染色外,还常用于下列哪种纤维的染色( B )A.涤纶纤维B.粘胶纤维C.腈纶纤维2.轧染时易产生头深现象的本质原因是( C )A.轧液浓度太大B. 染色温度太低C.亲和力太大3.国产KN型活性染料其活性基的学名为( C )A.一氯均三嗪B. 二氯均三嗪C.β-乙烯砜4. 一氯均三嗪型活性染料染色时,固色温度一般要控制在( C )A.30℃左右B.60℃左右C.90℃左右5.活性染料染色时,在染液中加入少量防染盐S,可防止染料( C )A.聚集B.水解C.还原6.色基重氮盐与打底剂偶合时,必须把显色液的酸度( A )A.提高B.降低C.保持不变7.已知某还原染料的亲和力小,聚集性低,扩散速率大,则浸染时适宜采用( C )A.甲法B.乙法C.丙法D.特别法8.为了提高可溶性还原染料的水解稳定性,通常可在染料中掺入一部分( B )以便保存A酸性盐 B碱性盐 C中性盐9.酸性染料染羊毛时,在染色过程补加酸剂的目的是( A )A.促染B.缓染C.匀染10.腈纶纤维阳离子染料染色时,染液中的醋酸是( B )A.促染剂B.缓染剂C.助溶剂四、辨析题(先判断对错,后说明原因。

色彩心理效应

色彩心理效应

色彩心理效应人的感觉器官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整体,任何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以后,都会诱发其他感觉系统的反应,这种伴随性感觉在心理学上又称为“共感觉”或“通感”。

一、颜色与情感颜色具有使人产生某种心理联想和唤起某种情感的作用,在特定的颜色情境中经常发生某些带有情感色彩的事,这与颜色的心理效应有关。

一般来说,每一种颜色都与一些相应的情感相联系。

白色一般会使人想到清洁、纯洁、神圣、诚实。

黑色是夜晚的象征,会使人产生罪恶、悲哀、压抑、死亡、庄重的感觉。

红色具有刺激人的生理欲望的作用,同时与温暖、危险、争斗、愤怒相联系,红色还有吉利、吉祥、好运气的意思。

黄色表示愉快、舒适,同时也可能使人产生富裕、高贵的联想。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容易使人产生和平、充满生机以及平静、安宁的感觉。

蓝色与广阔的天空和大海相联系,会使人联想到遥远、冷淡、寂寞、朴素。

紫色可以使人联想到优雅和威严,还有优美、满意、希望、生机的感觉。

对于颜色的情感效应,卢基以12种彩色为例做过专门的实验研究,受试者的判断结果见表1。

表1 颜色与情感的联系黄绿绿色青绿叮叮小文库青色青淡紫黄橙黄色淡紫紫色深红绯色浓橙安静39322321176661严肃5 0 6 30 45 0 0 54 48 10 0 0兴奋14 28 32 11 0533415659二、颜色与心境(情绪)我国心理学家马谋超曾经对青年进行过关于颜色与心境联系方面的调查,发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把特定的颜色同一定的对象以及心境或情绪体验联系起来。

红色同节日喜庆连在一起,另外还同火、血、危险建立起联想;橙黄引起阳光明媚、充满希望的感受;绿色使人想起春天、万象更新的景象;蓝色与天空、海洋发生天然的联系;洁白更容易与纯洁对应;灰黑则令人伤感不安详见表2。

表2 颜色与心境、对象的联系颜色名称心境或情绪体验联想的对象红振奋(兴奋、激动)、喜悦、幸福、朝气蓬勃、热烈占69.2%;危险、不安占8.2% 红旗、红衣服、节目、喜事、太阳、红花占51.6%;血、火、信号灯、危险标志占29.4%喜悦、轻松、幸福、希望、爱慕、朝气蓬勃、温暖占52.7% 橘子、水果占56.7%黄幸福(喜悦)、轻松(明快)、朝气蓬勃、振奋、爱慕占35.8% 服装、丰收的田野、家具占31.4%绿轻松、希望、朝气蓬勃(有生机)占49.1% 草(草原)、树叶、春天的田野、森林、植物、青山绿水占71.8%蓝轻松、安静占25.9% 蓝天、海洋占83.5%紫冷淡、严肃、寂寞、不安忧郁、消沉占30% 紫花、服装占34%白纯洁占45%;安静占13% 白雪、医院、白衬衣、白衣战士、白花占50.3%灰消沉、失望、冷淡、忧郁、不安、伤感占61.4% 阴天、灰衣服、灰建筑物占51.9%黑严肃、恐惧、悲伤、不安、伤感、寂寞、忧郁占52.7% 黑夜、黑衣服、黑纱、丧事、追悼会占80.8% 三、颜色与生理色彩的直接性心理效应来自色彩的物理刺激对人的生理发生的直接影响。

中班科学会变的颜色教案【含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会变的颜色教案【含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会变的颜色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颜色的基本知识2.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变色的原因3.学习如何控制物体的颜色变化教学准备1.色纸、颜料、水彩笔等材料2.实验用品:醋、碱液、酸等教学过程Step 1:引入请学生们仔细观察下图。

颜色示意图颜色示意图让学生们围绕颜色进行讨论。

提问:1.你们觉得颜色是什么?2.你们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为什么?3.什么情况下会让颜色发生变化?Step 2:认识颜色在这个环节,我们会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及一些图片展示,帮助学生们了解颜色的基本知识。

重点内容包括:1.由哪些基本颜色组成的2.颜色与光的关系3.颜色对情绪的影响Step 3:实验探究物体变色的原因在这个环节,我们会为学生们提供实验机会,让他们通过实验来发现物体变色的原因。

具体实验如下:材料:醋、碱液、酸、蔬菜、酸奶等步骤:1.将蔬菜切成小块后放入醋中,观察变化2.将蔬菜切成小块后放入碱液中,观察变化3.用酸去擦酸奶涂在玻璃上,观察变化通过实验,让学生们体验不同物质在遇到不同条件时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帮助他们理解颜色变化的本质。

Step 4:学习如何控制物体的颜色变化在这个环节,我们会通过色纸、颜料、水彩笔等材料,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如何控制物体的颜色变化。

具体操作如下:1.给学生们发放色纸、颜料、水彩笔等材料2.让学生们自己画出一些颜色鲜艳的图案,然后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调色,观察颜色变化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授课效果较为显著,学生们对颜色的基本知识、颜色控制等方面均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通过实验,学生们也理解了物体变色的原因。

不过还有一些优化的空间:•设计更加生动有趣的引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大探究物体变色的原因的实验环节的深度,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增加颜色控制的实践环节,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体验更多。

色彩理论(1)

色彩理论(1)

• • •

• • • • •
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在色彩学上也称为色彩的三要素。熟悉和掌握色彩的三要素。 1、色相 色相即指各种色彩的相貌,也是区别各种色彩的名称。如红、橙、黄、绿、蓝、紫等。 色相是色彩的最大特征。色相由光的波长决定。一般是以色相环上的纯色为准。通常色 相环有12色、20色、24色、40色等色组成。培养识别色相的能力,是准确表现色彩的关 键。 2、明度 明度又称亮度、光度、深浅度。明度指色彩的明亮程度。各种物体都存在着色彩的明暗 状态。一般说来,色彩浅其明度就高,色彩深明度就低一些,见表5-1 服装设计中,服色的明暗差别是配色的关键。明度差别大小,在色彩学中称明度对比。 3、纯度 纯度是指颜色的纯粹程度,也称饱和度,即指不搀杂黑、白、灰的颜色,恰好达到饱和 状态。纯度越高,颜色越鲜明。当一种色彩加入黑、白或其他颜色时,纯度就产生变化。 加入其他色越多,纯度越低。人眼对色彩纯度的感觉能力较强。 色调 制色彩外观的重要与基本倾向。色调由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三要素而决定。 从色相方面来分,有红色调、黄色调、绿色调、蓝色调、紫色调等。 从色彩的明度来分,有明色调、灰色调、暗色调等。把明度与色相结合起来,又有对比 强烈色调、柔和色调、明快色调等。 从色彩的纯度来分,有清色调(纯色加白或加黑)、浊色调(纯色加灰)。把纯度与明 度结合起来,有分明清色调、中清色调、暗清色调。
• •
色彩的原理
• 色彩形成 物体表面色彩的形成取决与三个方面:光源的照射、物体本身反射一定的 色光、环境与空间对物体色彩的影响。 光源色:由各种光源发出的光,光波的长短、强弱、比例性质的不同形成 了不同的色光,称为光源色。 物体色:物体色本身不发光,它是光源色经过物体的吸收反射,反映到视 觉中的光色感觉,我们把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的色彩统称为物体色。

颜色的定义

颜色的定义

色度学中明度与光度学中亮度概念的区别
概念不一:亮度是光度学概念,可用光度计测 得,而与人的视觉无关(属于“客观亮度”); 而明度强调颜色亮度在视觉上的反映,是从人 眼的感受性来描述颜色的一种性质。 描述手段不一:光度学上将颜色的亮度描述成 光的数值(即辐射能量),但能量大小,与视 觉的感受性不一定成比例,人眼视觉对色光的 能量判断不一定符合光度学的测量 。
2.中间层
中间层是血管膜,含有丰富 的血管、神经和色素细胞。 它又分为三层: (1)脉络膜 吸收眼球内的杂散光线,消 除光线在眼球内的漫反射。 (2)睫状体 调节晶状体的凸度(曲率)。 (3)虹膜 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量。
3.内层
内层是视网膜,贴在脉络 膜的内表面,是眼球的 最里层,是眼球的感光 部分。
光谱密度与波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称为光 谱分布函数或光谱分布。
相对光谱能量分布
令光谱分布函数的最大值为“1”,将函数的其 他值与最大值进行归一化处理,经归一化处理后 的光谱密度相对值与波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称为相 对光谱能量(功率)分布。 以光谱波长λ为横坐标,相对光谱能量分布S(λ ) 为纵坐标,就可以绘制出光源相对光谱能量分布 曲线 。
爱因斯坦( Einstein,1879—1955年)提出 “光电子”的假说
当光被物体吸收后变为具有一 定能量的粒子。各种单色光的 振动次数不相同,所以粒子的 能量也不相同,但具有一定能 量的各种粒子在真空中传播的 速度(即光速)是相同,这种 粒子就称为光子(亦称光量 子)。
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
光是一束以光速运动的粒子流,这些 粒子称为光量子,现在称为光子,每一 光子的能量为ε =hγ。 光的能流密度决定于单位时间内通 过单位面积的光子数。
四、物体的光谱特性

颜色产生的原理

颜色产生的原理

颜色产生的原理
颜色产生的原理涉及光的传播和物体的性质。

物体的颜色是由于物体表面吸收和反射光的不同。

当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光可以被物体的分子或原子吸收,也可以被物体表面的电子轨道吸收。

被吸收的光能量会转化为物体内部的热能。

被物体吸收的光的颜色,则不会被反射出来,我们无法看到。

而被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的颜色,则决定了我们能够观察到的物体颜色。

物体表面反射的光色彩的组成,取决于光照射到物体上的光的颜色与物体表面的吸收和反射性质。

光的颜色由它的波长决定,不同波长的光呈现不同的颜色。

例如,当红光照射到一个物体上时,物体表面会吸收不同波长中的蓝绿色光,而反射红色光。

因此,我们会看到该物体呈现出红色。

另外,也有物体能够发出自己的光,这种现象被称为发光。

当物体被激发时,其分子或原子能级会发生变化,从而释放出光。

综上所述,颜色产生的原理主要涉及光的吸收和反射,以及物体表面的性质和光的波长。

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我们所观察到的物体颜色。

导体金属材料的颜色产生机理

导体金属材料的颜色产生机理

导体金属材料的颜色产生机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金属材料通常呈现出银灰色或金黄色的外观,但有时候我们也会发现金属材料呈现出其他颜色,比如铜的红色、青铜的绿色等。

这些颜色是怎么形成的呢?其实,金属材料的颜色是由其电子结构和光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我们来了解一下金属材料的基本结构。

金属材料通常由金属元素组成,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是原子核周围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子,这些电子被称为“自由电子”。

自由电子在金属中可以自由移动,形成了电子云,这也是金属具有良好导电性和热导性的原因。

当光线照射到金属表面时,光子与金属表面的自由电子发生相互作用。

根据光的波长,不同颜色的光子会激发金属中的电子跃迁到不同的能级。

当电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时,会吸收特定波长的光,而当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会释放特定波长的光。

这个过程就决定了金属材料呈现出的颜色。

以铜为例,铜的原子结构中有29个电子,其中1个电子处于最外层。

这个最外层的电子可以吸收波长为570纳米的光,这个波长的光被我们的眼睛识别为红色。

因此,铜呈现出红色的颜色。

而青铜中的铜与锡、铅等金属元素形成合金,这些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不同,会影响青铜的颜色。

青铜呈现出的绿色是由于青铜表面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氧化层,氧化层中的化合物使青铜呈现出绿色。

除了铜和青铜,其他金属材料的颜色也是根据其原子结构和电子能级跃迁决定的。

比如,黄铜呈现黄色、银呈现银白色等。

金属材料的颜色还可以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比如,金属表面的光洁度、氧化情况、表面覆盖物等都会影响金属的颜色。

在不同的光线下,金属材料呈现出的颜色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金属的表面处理方式或添加特定的元素来调控金属的颜色。

总的来说,金属材料的颜色是由其电子结构和光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通过了解金属的原子结构和电子能级跃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金属材料呈现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同时,金属材料的颜色也可以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这为我们在实际应用中调控金属材料的颜色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1物体为什么有颜色?当没光时还是有吗?请详细说明,我想知道本质的,以及他为什么吸颜色和反颜色?
悬赏分:5-解决时间:2006-6-809:22
谢谢帮助!提问者:yanhuiok-一级
您的这个问题真的很抽像.我说点自己的见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觉得物体有颜色这是它的物理性质决定的.
而物体的颜色又分为固有色和环境色两种.我们肉眼平时看到的都是受光的影响下所看到的环境色.但是在完全没有光线的情况下,它的固有色也是存在的.只是我们的眼睛无法感觉到而已.
0回答者:anglelawang-四级2006-6-102:58
2物体有颜色的本质原因
颜色,产生的?所以,400~,蓝色的补色为黄色。

互补色可用一个颜色环表示,环上任何一个颜色的互补色即为该扇形对顶的另一扇形所对应的颜色。

两种或多种色光混合,可以得到另一种色光。

如左面颜环上任何一种色光都可用其相邻两侧的两种单色光混合而制得出来。

典型的是黄光可由红光和绿光合成。

这一种现象被利用在彩色电视屏幕上,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屏幕上黄色画面是由数百个紧密相间的红色和绿色斑点组成。

当观众接受了从荧光屏上发射出的红光和绿光后,在眼睛中混合,两种有色光叠加,产生了黄色的感觉。

事实上,彩电中各种各样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种基本颜色混合而成。

自然界很少有纯的单色光,我们周围接触到的大多数颜色大多是通过减色混合过程产生的。

我们已经知道,一对互为补色的光混合后给人白色感觉。

反过来,如果在白光中除去一种补色,则可以观察到另一种补色,例如日光(白光),如果让它通过一个滤色片,除去蓝绿光,眼睛观察到的将是红光。

这种从白光中除去部分色光,得到另一种色光的过程即为减色混合o 物质之所以呈现出某种颜色,一般是由于物质有选择地吸收了白光中的某种波长的光,从而呈现出与之互补的那种光的颜色。


精心整理
如硫酸铜因吸收白光中的黄光而呈现蓝色,高锰酸钾因吸收白光中的绿光而呈现紫色。

如果白光照到物体上无任何色光被吸收,我们看其为白色,反之,如果入射光全被吸收,则物质为黑色。

物质呈现不同颜色是由于对不同波长的光吸收,反射程度不同。

那物质为什么又能选择性吸收或反射不同波长的光呢?这主要就与组成该物质的分子、离子的内部结构有关系。

物质是由原子组成,而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有许多能量不同但有个确定值的状态,电子可以从一种状态跳到另一种状态,在跳跃的过程中同时要吸收一定的能量或者释放出一定的能量。

这一能量可以以光的形式提供(吸收)或辐射出来(放出)。

不仅原子,物质的分子或离子也有这种类似的确定的能量状态,分子中电子可在不同状态间跃迁,引起对光的吸收或辐射。

物质吸收光后主要就是发生这种跃迁。

由于各种物质分子的能量状态不同,因而对可见光中不同波长的光吸收便不同,这种差异,便直接决定着物质的颜色。

简单地说,物质之所以能呈现各种不同的颜色,就是因为物质在光源(太阳光或其他灯光)提供的能量作用下,构成物质的分子或原子中电子选择性吸收一定波长的光从低能量,E 条件,温度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