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精修订

合集下载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及反思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及反思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国培学员(靖西县武平乡大道中心小学):伦生龙[教材简析]这部分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

首先让学生量课桌的长度,由于学生所使用的测量单位不同,量得的数就不同,从而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接着,指导学生认识米尺,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数学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初步掌握用米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在“想想做做”中,除了继续练习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外,重点练习估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用指宽、掌宽等自己身上的“尺”进一步建立1厘米或几厘米长度的表象。

[教学目标]1.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2.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用米尺量长度的方法。

[教具学具]课件、学生尺,10长的长方形纸片,图钉。

[教学过程]一、演示引出课题谈话: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桌子有多长吗?好,请大家动动脑筋自由选择喜欢的工具,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一名学生上讲台演示)提问:为什么量得的结果不一样呢?(游戏)谈话:看来,我们要想准确量出物体的长度,就必须有统一的单位。

人们为了量得大家都承认的结果,常用什么工具来量长度?米尺上有一种长度单位叫做厘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

(板书:认识厘米)二、尝试感悟,探索新知1.认识刻度尺。

谈话:尺子你们有吗?拿出来一起看看,说说你发现什么?(学生回答重点有:①刻度0表示起点;②cm即厘米)2.认识厘米。

(1)认识1厘米。

①1厘米有多长?你们能在尺子上指出来吗?学生尝试着在尺子上指。

提问:你能说说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吗?学生回答,教师用课件演示。

小结:在直尺上每相邻两个较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②感受1厘米(下面请同学们跟我做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直尺上住刻度0到刻度1之间,这时拇指和食指之间的小缝大约就是1厘米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头脑里。

《厘米的认识》观课有感

《厘米的认识》观课有感

《厘米的认识》观课有感观看了聊城市王静欣老师《厘米的认识》一课,让我感受颇多,作为和我们一样的教师王老师的课有太多值得我学习和思考的地方,听她的课感觉优美而舒适,老师表情亲切自然,孩子们如沐春风探索,在老师的指引下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下面我就谈一下观看了这节课后给我的启发:一. 王老师的课具有语言魅力,作为一名教师,王老师语言严谨简练,并且具有亲和力,对学生多表扬,多鼓励。

王老师课堂上的每一句话,每个眼神都渗透着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与鼓励。

语言轻柔,很具有亲和力,为孩子们的学习创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想到自己的课堂,鼓励也是经常用的,但是有时候遇到调皮捣蛋的孩子时,一切表扬烟消云散,声音与表情马上大逆转,而王老师一节课始终亲切自然这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在学生认识尺子的过程中,王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观察,了解尺子的秘密。

在进行厘米的学习时,教师先让学生用具体的实物一根小棒认识一厘米的长度,再用手势笔划,估一估一厘米的长度,然后在直尺上认识从0到1就是一厘米,从1到2也是一厘米,从2到3也是1厘米,即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都是一厘米;让学生自己找到1厘米,总结出“每相邻的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并让学生进行了感受,能用手比划出一厘米的长度,还让1厘米的概念渗透到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让他们从生活中找到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强化了学生对于1厘米的认识,最后通过认识1厘米,继而去认识了2厘米,从0-2,或1-3,或2-4,或8-10等多种方法认识2厘米,再认识3厘米的长度等等。

并让学生归纳哪种方法能一眼看出是几厘米,找出最简便的方法,即从起点0开始,末端指向几就是几厘米。

在认识完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后,又指导学生学习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并对测量的方法做了总结。

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逐步渗透,用多种方法学习了知识。

三.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习过程,老师利用操作、比较等手段获得感性认识,切实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认识厘米教学实践与反思精编版

认识厘米教学实践与反思精编版

认识厘米教学实践与反思精编版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认识厘米》教学实践与反思教学背景:《认识厘米》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一节数学课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学习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开始。

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长度的问题,但对厘米、米等单位接触较少,不够熟悉,对1厘米、1米有多长缺乏感性认识。

所以要帮助学生真正建立长度的概念,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直尺和厘米,学会用直尺量物体,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3、初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问题提出:以往的数学教学对书本知识及运算关注比较多,缺乏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发展,也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比如认识长度单位,大都由教师示范讲解,然后通过大量的单位换算练习题,使学生扎实地掌握,这样教学,虽然学生可以非常熟练地进行大量的计算,却不一定拥有这些长度的观念,学生普遍缺乏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遇上实际问题往往束手无策。

数学课程标准在描述学习目标时更多地使用了“经历、探究、体验”等过程性目标。

如何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呢?怎样让学生真切感受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1厘米的长度观念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设计并实践了《认识厘米》一课的教学。

教学过程:一、谜语竞猜,引入新课教学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出示谜面:生来公平,拿在手中,要问长短,它最分明),看谁能很快猜出来。

(学生纷纷回答:“尺子”、“小手”、“厘米”、“尺子”……)师:你从哪里看出应该是尺子呢?(学生陈述自己的见解)二、初次体验,感悟直尺来历师:那么尺子有什么用处呢?生:可以知道物体的长短。

师:古代的人并没有尺子,他们又是怎样知道物体的长短的呢?你们想知道吗?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播放古埃及人用手指、手掌、脚步等人身上的器官测量物体长度的录像)。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评课、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评课、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评课、反思第一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评课、反思评课:尺子,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厘米”的工具,教师用聊天的方式引入尺子,显得自然而有趣。

通过对话引出尺子上的重要因素——刻度线和数,并且着重强调0这个“开始的数”,进而复习0的意义,突出0在尺子上的作用——起点。

知识虽简单,但进行的清晰有层次,并且为后面的测量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虽然数学是一门科学,它很准确,但很多情况下会有不同的可能,这个环节就是利用“被纸片盖住的尺子”来引导学生思考可能性,同时利用前面总结出的计算技巧算出铅笔的长度。

老师利用这个环节既巩固了测量和计算的技巧,又发展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通过数(shǔ),强调“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这个学习重点,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使用有趣的障碍情景,小明的尺子两次被烧,结果成为了一把“名副其实的破尺子了”,这个情景使学生的思考一步步地深入:破尺子还能量物体吗?来强调厘米作为单位的重要作用。

评析:带领学生正确测量小刀的长度,指导测量的基本方法,纠正错误,环节落点扎实。

评析:必要的练习是巩固知识的基本形式,教师在这里安排的练习题都是很基础的,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巩固基础知识,二是鼓励学生信心十足的进入下面更深入的学习。

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体现了知识的价值。

评析:答案终于出来了,由于教师前面成功的铺垫和引导,学生果然没有表现出失望,说明教师对于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的引导是成功的。

评析:学生的争论可谓精彩,教师在争论过程中没有任何倾向性的表态,这就给学生创造了非常宽松的表达空间。

最后,教师还是没有将重点放在谁对谁错这个问题上,而是将落点放在了“坚持真理,纠正错误”的世界观渗透上,可谓技高一筹。

的确,学生的认识有对有错,这很正常。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的结果。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最可贵的不是对了还是错了,而是他们是否敢于表达、乐于倾听、善于学习。

《认识厘米》观课报告

《认识厘米》观课报告

认识厘米观课背景本次观课的主题为“认识厘米”,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长度单位。

在课堂中,老师通过互动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了解厘米的定义、用途以及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

观课记录一、引入老师让学生拿出手中的尺子,以厘米为单位,测量教室的大小。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进来,激发了他们对于厘米的好奇心。

二、讲解老师通过图示和实物示范,给学生讲解了厘米的定义和用途。

她提到,在生活中,很多日常用品的尺寸都是用厘米来表示的,如书架、桌子、床等。

并且,厘米也是测量身高、体重的基本单位之一。

三、互动接下来,老师准备了厘米卡片,并让学生分组,进行互动教学。

每个小组抽到卡片后,要完成厘米与米、分米的换算练习。

学生在组内积极讨论,并且展示出呈现出出色的合作精神,不断与其他小组进行竞争,加深了对于厘米的记忆和理解。

四、练习在加深对于厘米的理解之后,老师出示了几道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题目包括厘米与米、分米的换算、测量物品的长度等等,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五、总结最后,老师反复强调了厘米作为生活中常用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希望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更加常用这个单位,从而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工作。

感想与收获通过这节课的观看,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厘米作为一种常用的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这个单位来测量各种尺寸,如家具、衣服等。

通过这堂课,我了解了厘米的定义和用途,并通过互动的活动形式,掌握了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同时,在练习中,我得以真正地感受到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这堂课对于我更好地认识厘米、提高应用厘米的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贡献,同时也对我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

认识厘米5篇

认识厘米5篇

认识厘米5篇第一篇:认识厘米《认识厘米》观课报告通过观摩王老师的《认识厘米》这节课,我感觉受益匪浅。

整堂课环节清皙,一目了然。

这堂课王老师旨在通过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听完整堂课,给我的感觉是王老师教得轻松自然,学生学得也快乐,值得借鉴和学习。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 在研究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本节课中、王老师注重将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从一个古代量体裁衣《阿福的新衣》的故事开始、引入新课的学习,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在尺寸相同,而衣服做小的矛盾冲突下使学生认识到要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也使学生对本节课新知的学习产生了兴趣。

二、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领悟新知。

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是个难点,厘米是个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还未成熟,抽象思维还未形成,来看看王老师是怎么做到让学生认识1厘米的。

在学生认识尺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说说在尺上看到了什么?认识1厘米时,先是让学生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老师再讲解0到1是1厘米,1到2也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表示1 厘米的?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结果学生思维活跃,有说4-5、6-7、8-9等等,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

紧接着,王老师出示1厘米长的小方块,告诉学生,这个小方块的边的长度是1厘米,再让学生用食指和拇指“掐”小方块,让学生说一说,两指间的距离是多长。

接着王老师让学生轻轻地抽出小方块,再让学生观察两指间的距离,并相互说一说这是长1厘米。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这次网络研修学习活动,为我教师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

在学习中,我观看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24计时法》、《连除解决问题》和《厘米的认识》等,其中王艳青老师执教的《厘米的认识》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受到数学课也可以上得如此精彩,感受到数学课的魅力如此之大,学生居然能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度过。

下面我就对《厘米的认识》这一课作如下汇报:听了王老师的《厘米的认识》这节课,我认为是一堂非常精彩的课,她授课节奏鲜明,练习由浅入深,学生学习兴趣深厚,学得轻松。

无论是从教学设计上,还是教师的状态和学生掌握情况上,都很好。

首先,王老师采用的是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学生观看小故事后,都争先恐后地回答故事中提出的问题。

教师由此引出要测量物体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从而引出厘米,引入非常自然。

其次,合作探究,发散学生的思维。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本节课中,王老师注意将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在认识厘米的时候,先是呈现给学生一个1厘米的表象,让学生说说对1厘米有什么感觉;然后让学生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少加深对1厘米的表象。

再是让小朋友们找找我们生活中或者身体上的一些1厘米的物体,再一次的让孩子们感受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第三,恰当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王老师在教学中合理的利用了现代教学手段,加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大大地节省了抄例题的时间。

新课讲完后,通过一些有深度、有趣味的练习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的解题能力。

在讲如果尺子断了如何测量时,当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时,王老师不急于评价,而是积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算法,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都是独特的,我们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不能以一个或一批学生的思维准则来规定全体学生必须采用的所谓最好的方法。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与反思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本节课,自己认为比较好的地方有以下几点:一:童话导入,激发兴趣。

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首优美的乐曲,那情境的创设就如是悠扬的和弦。

我利用讲童话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量:为什么徒弟按照师傅所说的3拃给阿福做的衣服却小了呢?……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孩子主动思量探索,使其体味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参预学习过程,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1、抓住重点,认识“1 厘米”。

让学生自己观察尺子,并寻觅自己尺子上的秘密: cm、数字、刻度线;通过让学生在寻觅尺子秘密的过程中,对cm 产生好奇心,在明白其意思的过程中引出学生想要了解的知识:“1 厘米是多长?”在学生想了解 1 厘米是多长的时候,我并没直接告诉他们,而是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猜一猜: 1 厘米有多长?学生通过观察直尺,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 厘米”,并且知道从 0 刻度到 1 刻度之间就是 1 厘米。

然后利用反问的形式“惟独从零到一是一厘米”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再让学生认一认,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 1 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 1 厘米的长度。

最后让他们总结出:“尺子上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 1 厘米”的规律;然后设计了从四到几是一厘米,同学们都说到五,我又接着问不能说五,调动起学生思量的兴趣,最后得出从四到五和从四到三都是一厘米,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

同学们在明白 1 厘米后,再让学生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表示出 1 厘米,建立起长度的表象。

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

厘米的认识课例 研究报告

厘米的认识课例 研究报告

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厘米的认识”课例研究报告威海市文登市第二实验小学丁荣荣【内容提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根据这一理念我校数学团队以《厘米的认识》为载体开展了“把握起点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主题研讨活动,就“如何把握起点,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教学活动?”“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能力?”等问题展开了研讨。

在循环的磨课中,大家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观点的提炼。

对“把握起点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的教学模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实现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技艺的提高,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成长!【正文】一、背景和主题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孩子们一旦对学习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好奇地观察,积极地探究,尽情地想象,他们求知的欲望就会生成,智慧的浪花就会迸发。

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爱玩爱动是他们的特点,课堂中专注力不足,学习缺乏持久性。

依据学生这种学习特点,在教学中要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但动起来的热闹的课堂并不一定是好的课堂,要让学生在动中思、在玩中悟,使学生既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能力又得到有效提高。

基于以上想法我们确立了“把握起点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研究主题。

《厘米的认识》教学片段与反思 文档

《厘米的认识》教学片段与反思  文档

给学生一个舞台,让学生“舞”出自己的风采——《厘米的认识》教学片段与反思滨州实验学校耿连英做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们每学期都要认认真真地学习《新课程标准》,每次的学习,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思考,这些思考给我的课堂带来新的“闪光点”,使我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下面我结合着我执教的《厘米的认识》这节课,来说说我在课程改革中的一点想法和做法。

片段一:动画导入,设疑引题师:小朋友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非常好看的动画片,想不想看啊?生:想!(声音非常洪亮地答道)师:请小朋友们一边看一边想,动画片中都有谁?它们都在干什么?(播放动画片:阿福的新衣)师:这是怎么回事呢?你能帮小徒弟找找原因吗?生1: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

生2:师傅和徒弟两人的拃不一样长。

……师:小朋友们观察的真仔细,老师听明白了,原来是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师:那怎样才能避免师傅和徒弟测量中出现的问题呢?生1:师傅的手量,师傅做,生2:徒弟的手量,徒弟做。

生3:用尺子量。

……师:你们真聪明。

其实,古代的人们也发现了用不同的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量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这时古代有位皇帝就制定了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测量,这就是我们今天常见的尺子。

【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flash故事引入,并配以生动、美丽的图片,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能使学生体会到统一单位的重要性。

】片段二:自主探究,认识尺子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学生尺,仔细观察,你能找到与数学有关的信息吗?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一听。

(观察完后,把直尺放在桌子的左上角)(出示课件:尺子)师:为了观察的方便,老师把尺子放大了,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

(1)生观察。

(2)师:你看到了什么?谁想把自己的看到的说给大家听一听?生1:数字。

师:这些都是刻度。

生2:小线线。

师:这是刻度线。

谁还有补充。

生3:字母cm。

师:cm是国际长度单位厘米(师特别重读)的表示方法,是人们在测量较小物体时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来重点学习厘米的认识。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5篇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5篇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5篇第一篇:《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厘米的认识》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将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积极调动学生参与,使学生各种感官全方位参与本节课活动,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发展,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我是从教学环节维度进行观课的,本节课有四个环节包括故事引入、认识厘米、巩固应用和课堂总结。

每个环节环环相扣,设计合理。

下面就说一下自己的想法:第一,注重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首先注重了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阿福做新衣”的故事情境中,体验现实生活,发现问题,引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究发现厘米的知识。

第二,注重动手实践,掌握知识。

本节课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习过程,从1厘米的小棒入手,让学生在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摆一摆,量一量的动作思维下发展到抽象思维,借助于小棒、手指宽等实物感知,强化思维表象,从而形成正确的1厘米的概念。

然后运用迁移,让学生在尺子上认识1厘米、认识几厘米,并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

第三,注重小组合作,师生互动。

在教学中教师能时时以欣赏者的眼光看待学生,借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来调动学生的内部机制,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自己去回顾、体验、发现、构建,在有效的研究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体会到合作探究、构建新知的乐趣。

此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个人探究、小组研讨、合作交流,力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

第四,注重多样练习,巩固新知。

教师为了巩固新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对厘米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在练习中设计了“老师一拃有多长”和“学生一拃有多长”、用尺子测量纸条的长度,情景串与问题串的构建,使学生身临其境,参与热情高,全身心投入到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

李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设计很好,引导得也很到位,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

厘米的认识观课背景本次观课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的,课题为“认识厘米”。

本课程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生活中熟悉的日常物品为出发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厘米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如何进行测量。

教学过程1.首先老师出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日常用品,如书、纸张、笔等,让学生自己思考并讨论这些物品的大小、长、宽、高等特征。

2.然后老师向学生介绍了长度单位——毫米和厘米。

并告诉学生毫米是比较小的单位,常用于测量较小的物品;而厘米是较大的单位,常用于测量中等大小的物品。

3.接着,老师又用实际物品演示了什么是厘米,并通过多个例子进行了解释。

比如,将一个标准的厘米尺放到黑板上并示范如何使用,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来感受和认识厘米。

4.最后,老师通过多次练习让学生巩固并掌握了测量长度的技能。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以小组为单位体验厘米尺的使用,并用厘米尺对多个物品进行测量,记录,比较大小。

故事与思考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思考主要集中在如何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厘米和如何使用厘米尺进行测量。

对于这一点老师做了很大的努力,如通过多个实例、演示和动手操作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快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点,更好地理解物品长度和大小的概念。

同时,老师还积极地借鉴和运用了多个教学法,在课堂中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

如在第二步环节中,以毫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展开了知识点的讲解;在第三步环节中通过多个实际物品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厘米尺的使用;在最后一步,利用小组合作以及物品测量的方法,更好地使知识点落到了孩子的实际操作中,并促进了他们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结论通过本次观课,我们了解到了厘米单位的基本知识和实际测量技能,并且深刻认识到教育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本节课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让他们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并联合小组分享合作,更好地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学生也都非常专注,这离不开老师的用心和教育水平。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与反思之四_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与反思之四_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与反思之四_认识厘米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一厘米的长度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画定长整厘米的方法,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在活动中,初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增强数学生活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纸条,学具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今天孙悟空听说小朋友要到阶梯教室来上课。

也想到我们的课堂上学习新本领。

瞧,他还给我们做了一根金箍棒。

这跟棒有多长呢?老师用手量了量,大约有3柞长(师示范量)。

谁也想来用手量一量?(请两个身高差异比较大的学生量)。

汇报结果。

同一根棒,为什么量出来的数不一样呢?(因为他们的手大小不一样)师:老师的一柞和小朋友的一柞是不一样长的.看来,我们要想得到同样的结果,就要有统一的长度单位。

统一的长度单位在哪儿呢?就在我们的尺上。

二.操作探究1.认识尺请朋友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的尺上有什么?为了让大家看清楚,老师把尺放大了。

(出示尺放大图,学生观察汇报:线,数,厘米)师整理:这些在尺上叫刻度线,刻度线有长有短。

每个长刻度线都对着一个数。

我们可以把这些数叫做刻度0,刻度1…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一块儿来认识厘米。

(出示板书)(1)你能从尺上找出1厘米有多长,你能在尺上指出来吗?尝试指一指。

说一说,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是一厘米。

(指名说一说)小结:每两个刻度之间都是一大格。

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2)和电脑老师一样,用你的这两根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到底有多长?(3)找一找,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图钉、数学书的厚度、牙齿等)(4)认识几厘米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你能比划一下2厘米的长度吗?2厘米有几个1厘米?拿出你的直尺说一说,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是2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4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5厘米有多长,你能从尺上找一找,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是5厘米吗?你还想知道几厘米的长度?自己找一找。

厘米的认识

厘米的认识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文章摘要:《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在我观课的六个视频中最让我赞赏的是许国华老师的《厘米的认识》一课.在《认识厘米》这节课,许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积极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中,把所学知识与实践……《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在我观课的六个视频中最让我赞赏的是许老师的《厘米的认识》一课.在《认识厘米》这节课,许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积极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中,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厘米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任务.下面我就谈一谈对这节课的一点看法.一、导入自然合理教学的开始以动画的形式导入,在看动画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的问题的所在,知道了每个人的一拃都不是一样长的,所以阿福的新才不合适.在这时许老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怎么做才能让阿福穿上满意的新衣服呢?”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最后一致认为要用尺子给阿福量,阿福就能穿上满意的新衣服.许老师抓住时机又问:你认识尺子吗?从而引出对尺子的学习.通过对尺子的学习进而认识了“厘米”这个国际统一的长度单位,每个环节都能做到水到渠成.二、教学环环相扣许老师从教孩子认识尺子的构造,感受“1厘米”乃至几厘米有多长,到如何测量“1厘米”或几厘米长的物体.都能让学生的认识一步步加深,但没有让学生感觉到困难.然后通过课件,让孩子学会如何正确测量线段的长度,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本节课孩子学得认真、学得高兴、理解的透彻.许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特别注重数学的严谨性和必要性,尤其是单位统一的必要性体现的淋漓尽致.针对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将它作为难点,层层深入;“1厘米”的认识详细解读后几厘米的认识就很快完成了.还设计了,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是也“1厘米”,并能反向思维如何找到“1厘米”.三、练习紧随其后练习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巩固,许老师通过形式不一的练习,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能及时加以吸收和应用.每一处的练习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上一个新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的练习,所以学生在做起来一点都察觉不到困难的存在.四、课件恰到好处课件的作用是为了辅助教学而用的,许老师通过对课件的合理设计和熟练的操作,使课件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许老师在一开始用课件展示了阿富的新衣这一故事引入课题,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用又展示了尺子的构造,使学生认识了尺子,从而加深了对“1厘米”的认识,最后通过测量小提示让学生学会了正确的测量方法.许老师在教学《厘米的认识》的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二、“没有学生就没有课堂,课堂以学生为本,天经地义;教师引领课堂是为了成就学生成为课堂资源的消费主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
在这次的观课评课活动中,我认真观看了李老师的《厘米的认识》一课,现将自己的观课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总体评价
根据一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为此,李老师在课的开始就以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的进行做好铺垫。

在课堂教学中,李老师采用多种手段:如提供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等作为学生研究的材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开展小组讨论。

在故事激趣导入环节,情境创设的很好,学生深深的沉醉在情境中,思考着学习着,顺其自然的过度到新知识的学习。

在学习新知环节让学生观察“直尺上有什么”,初步认识直尺。

联系实际生活体会一厘米的实际大小,进而运用迁移让学生认识2厘米、3厘米……强调了测量要注意的问题,学生学的轻松高效。

(二)主要优点
任何教育都存在于各种活动之中,数学教学也不例外。

《认识厘米》这节课通过让学生看一看。

比一比,找一找,猜一猜,量一量等一系列的活动,认识了厘米,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观念,有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重点将在观察视角“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与师生双边活动、学习方式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等方面的优点。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分别采用了创设故事情境,引入课题,利用观察法,讨论法,讲解法,联系实际生活法让学生学的轻松高效。

2、在回答问题时,有的学生回答错误,教师很好的利用了这一课题生成资源,发动学生解决问题,师生一起把问题解决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建议
在组织调控课堂教学的方式上,李老师还应该继续探索一些有效的策略。

这节课李老师利用了有趣的故事,生动的电脑演示等直观呈现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倘若能采用更多的各种各样的方法来组织教学,让学生更专注地学习,也许对于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会有更大的帮助。

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动脑使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学生学的轻松高效。

不管是在导入环节还是学习新知,巩固练习都要好好的模仿这节课的模式和实际好好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