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流行的病害流行的因素
十二章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
2、系统模拟模型:
构建计算机程序,建立模拟模型, 用于预测。
将建立模拟模型的第一步是把从文献、实验室和田 间收集的有关信息进行逻辑汇总、形成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通过实验加以改进,并用数学语言表达即 为数学模型,再用计算机语言译为计算机程序,经 过检验和有效性、灵敏度测定后即可付诸使用。
能较小。寄主的感病期较短.在病原物侵入阶段易受环境条 件影响, 病原物多产生抗逆性强的休眠体越冬,越冬率较高,较稳定。 因此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初始菌量。 病害在一个生长季中菌量增长幅度虽然不大,但能够逐年积 累,稳定增长,若干年后将导致较大的流行。
如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小麦 粒线虫病、水稻恶苗病、稻曲病、大麦 条纹病、玉米丝黑穗病、麦类全蚀病、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以及多种果树病毒 病害等都是属于此类流行病害。
2、中期预测的时限一般为一个月至一个季度,多根据当时的发 病数量或者菌量数据,作物生育期的变化以及实测的或预测 的天气要素作出预测,准确性比长期预测高,预测结果主要 用于作出防治决策和作好防治准备。
3、短期预报的时限在一周之内,有的只有几天,主要根据天气 要素和菌源情况作出,预测结果用以确定防治适期。侵染预 测就是一种短期预测。
多峰型曲线:有些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有多个发病高峰, 流行曲线为多峰型。例如:
稻瘟病在南方因稻株生育期和感病性的变化可能出现苗瘟、 叶瘟和穗颈瘟等三次高峰。
在小麦条锈病菌越冬地区,冬小麦苗期发病有冬前和春末两 次高峰。
华北平原玉米大斑病常在盛夏前后也有两次高峰,因盛夏高 温抑制了病菌侵染。
六、病害流行的变化
2、病害发生期预测:是估计病害可能发生的时期。 例如:果树与蔬菜病害多根据小气候因子预测病原菌集中侵染 的时期,即临界期(critical period),以确定喷药防治的适宜时机, 这种预测亦称为侵染预测。
植物病害三要素病原环境
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
知识点导学
理解植物病害产生的原因
掌握植物病害的“三要素”
掌握植物病害的“四要素”
掌握三要素与四要素的主要区别
学会从植物病害发生条件的角度说明植物病害防治方法
病原
(一)植物病害 三要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寄主
环境
病害的三要素中缺少一个条件,植物 病害能产生吗?
工业废水排放污染环境
滥施农药
工业废水
污染的土壤
污染的大气降雨 垃圾、矿渣、煤渣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1)病原的致病性要强
(2)寄主植物抗病性弱
(3)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致病,不 利于寄主植物抗病
思考植物病害的防治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1)病原的致病性要强
• 植物与病原物同时存在于自然生态系统中, 在长期共同进化过程中相互选择、彼此适 应,往往能达到一定的动态平衡,一般不 会导致病害发生。 当病原的致病性弱,则 不能侵染植物,则植物病害不能发生,只 有当病原物致病性强时,植物病害才有可 能发生。
(2)寄主植物抗病性弱
• 病原与寄主相互斗争过程中,寄主植物抗 病性弱不能抵抗病原侵入,则植物病害可 能发生,若寄主植物抗病性强,则病原物 不能入侵,则植物病害不能发生。
• 因此,生产过程中不但要选育、选种抗病 品种,还要抗病品种合理布局,严防抗病 品种退化和丧失。
(3)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致病,不 利于寄主植物抗病
总之,通过认识影响植物病害发生的因素,使 人们能够抓住寄主、病原、环境、人为因素中的主 要矛盾,灵活运用农业科学知识,有意识地提高寄 主抗病性,控制病原物,积极主动地改变农田环境 和人类活动创造有利于寄主而不利于病原物的环境 条件,达到控制植物病害发生的目的。
植病流行学
植病流行学名词解释1. 植物病害流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病原物大量传播,诱发植物群体发病,并随时间的增长,病害数量不断增加,发病空间不断扩展,造成严重随时的过程和现象,称为病害流行。
2. 稳态流行:指病害在某地区早已存在、年年或经常发生而波动不大的流行状态,也称常发病。
3. 突发流行:指病害在某地区以前没有,一旦出现就迅速蔓延成灾的流行状态。
4. 植物病害流行学:植物病害流行学又称植物流行病学,是研究植物群体中病害在环境影响下发生发展规律、病害预测和病害管理的综合科学。
5. 协同进化: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密切生态关系但不交换基因的生物的联合进化,在其中,两种生物互相施加选择压力,使一方的进化部分地依靠另一方的进化。
它是一种基因调节的过程。
6. 毒性频率:是表现型的统计量,指针对一定品种具有毒性的病原物标样占总标样的百分率。
7. 定向选择:垂直抗病性的品种,如果其隐存的水平抗性很脆弱或较弱,逐步大面积推广后,当遇上侵袭力较强的相应毒性菌系,则后者便能得天独厚地发展成为优势小种,这就是毒性或毒性小种的定向选择。
8. 稳定化选择:和定向选择方向相反,垂直抗病品种面积减少,感病品种面积增加的条件下,毒性小种的侵袭力不如无毒性小种强,在感病品种上竞争不过无毒性小种,不利于毒性突变,使之后代中出现毒性小种频率越来越低的选择,叫稳定化选择,又叫自发平衡。
9. 微梯佛利亚效应:在进行垂直抗性育种的过程中,水平抗性丧失的现象。
10. 遗传漂变:有限的群体由于继代繁殖中随机“取样”的结果,群体中某些类型往往会被丢失,而其他被选类型在下代中频率相对增高,从而使群体结构发生意想不到的随机波动或振荡,这就是遗传漂变。
11. 基因流动:在寄主病原物群体遗传学中,基因流动和包子远程传播是紧密相关的。
当甲地区推广了抗病品种,病原菌群体中也产生了毒性小种后,通过孢子的远程传播,新的毒性基因也就传入了原来没有这个基因的乙地区,这就是基因型或亚群体的流动。
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
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一、名词解释1 植物病害流行指植物病原物大量传播,在一定的环境下诱发植物群体发病,并且造成严重损失的过程和现象。
2 植物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指研究病害数量随时间而增长的发展过程。
3 植物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是指病害的传播发展的过程,研究病害由点到面的发展变化。
反映了病害在空间的发展规律。
4 积年流行病害:指病原物需要经过连续几年的菌量积累,才能流行成灾的病害。
又称单循环病害、单利病害。
5当年流行病害:指在作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只要条件适宜,菌量能不断积累、流行成灾的病害。
又称多循环病害、复利病害。
6中间型病害:有许多病害介于上述两类病害之间,或兼有上述两类病害的特点,故称之为中间型号病害,如油菜菌核病、土传丝核菌引起的水稻纹枯、小麦纹枯、玉米纹枯病等。
7定向选择:抗病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后,相应的毒性小种便会大量繁殖增多,形成优势小种,最终导致品种抗病性丧失。
8稳定化选择:感病品种面积扩大时,强毒性小种适应性差,竞争不过无毒性或弱毒性小种而使频率降低,无毒性或弱毒性小种频率升高,不能形成优势小种。
9 S形曲线:S形曲线指病害发生随着时间变化的曲线,初始病情很低,其后病情随着时间不断上升直至饱和点而病情不再增长的病害曲线,如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
10指数增长期:由开始发病到发病数量(发病率或病情指数)达到0.05(5%)为止,此期经历的时间较长,病情增长的绝对数量不大,但增长速率很高。
11 逻辑斯蒂增长期:由发病数量0.05开始到达0.95(95%)或转向水平渐近线,从而停止增长的日期为止。
在这一阶段,植物发病部位已相当多,病原菌接种体只有着落在未发病的剩余部位才能有效地侵染,因而病情增长受到自我抑制。
随着发病部位逐渐增多,这种自我抑制作用也逐渐增大,病情增长渐趋停止。
逻辑斯蒂增长期经历的时间不长,病害增长的幅度最大,但增长速率下降。
12 基因对基因学说:对应于寄主方面的每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病原物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
植物病害流行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流行:是植物病原物大量传播,并在一定的环境下诱发植物群体发病,并造成严重损失的过程和现象。
2.植物病害流行学:是研究植物群体发病规律、预测技术和防治理论的科学,又称植物流行病学3.大区流行:则是指流行过程中自然传播很广的状态,也称为泛洲流行或泛域流行。
4.稳态流行:是指在某地区早已存在,年年或经常发生而波动不大的流行状态,也有“常发病”之称。
5.突发流行:是指在某地区以前没有,出现不久就迅速漫延成灾的流行状态。
6.病害流行主导因素:针对具体时间、地点的某一种或某一类病害,会有一些对病害流行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7.单年流行病害:指在作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只要条件适宜,菌量能不断积累、流行成灾的病害。
8.积年流行病害:指病原物需要经连续几年的菌量积累,才能引起不同程度流行为害的病害。
9.一次传播:一般以日为时间单位,即一日内所引致的病害传播距离。
10.一代传播距离:即菌源开始传播后,在一个潜育期间内多批传播所造成的传播距离。
11. 普遍率:代表植物群体中病害发生的普遍程度,是将观测的单元分成病、健两类,计算发病的植物单元数占调查单元总数的百分比。
12. 严重度:是指已发病单元发生病变的程度,通常用发病面积或体积占该单元总面积或总体积的百分比表示。
如:瓜类霜霉病的严重度划分13. 病情指数:是将普遍率和严重度结合起来,用一个数值全面反映植物群体发病程度。
14. 病害流行的预测:是指依据病害的流行规律,利用经验或系统模拟的方法估计一定时限之后病害的流行状态。
15. 植物病害流行风险分析:是植物病害流行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植物病害流行与否、流行强度和严重程度、产量损失及其对生态、社会产生影响的各种风险的分析。
16.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是指外来有害生物或受官方控制的有害生物通过贸易、旅游等途径传入并造成危害的风险分析。
限定性有害生物和非限定性有害生物。
17. 基因对基因假说:病原物致病性和寄主抗病性之间存在基因对基因的遗传学关系。
植物病害流行条件分析
植物病害流行条件分析
需要感病寄主引发病害的病原物易发病的环境(病害三角)预防可以切断这三条途径寄主方面可以种植抗病品种合理水肥加强管理增强抗病性等病原方面可以清除病原通过清园喷洒铲除剂等或者切断传播途径例如消灭蚜虫防病毒病白菜高垄栽培防腐烂病等环境方面改变程度有限一般是覆膜调节光照和温度
合理密植调节田间湿度等
植物病害流行是指侵染性病害在植物群体中的顺利侵染和大量发生。
其流行是病原物群体和寄主植物群体在环境条件影响下相互作用的过程,环境条件常起主导作用。
对植物病害影响较大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气候和土壤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和土壤结构、含水量、通气性等。
(2)生物环境,包括昆虫、线虫和微生物。
(3)农业措施,如耕作制度、种植密度、施肥、田间管理等。
植物传染病只有在寄主的感病性较强,且栽种面积和密度较大;病原物的致病性较强,且数量较大;环境条件特别是气候、土壤和耕作栽培条件有利于病原物的侵染、繁殖、传播和越冬,而不利于寄主植物的抗病性时才会流行。
一般情况下,环境为主要因素,植物易在干旱的环境内出现病害,可以引入天敌,注意使用杀虫剂。
病原是直接导致植物生病的因素,寄主是病原寄生的植物体,环境条件是指植物自身所处的外界条件,病原要发病首先要有寄主,但也必须有一定的外界条件比如植物机械损伤等。
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
病害锥体( pyramid) 病害锥体(disease pyramid)
由于流行离不开速度,速度又包含时间, 所以在病害流行中应增加时间要素,这就 形成了如下的病害锥体图。 易感病的 寄主、具有强致病力的病原物、有利于发 病的环境条件同时并存并持续一定时间是 侵染性病害发生、流行的必要因素。以上 四因素都是病害发生流行的原因。
(二)病害季节流行曲线
1、季节流行曲线的绘制 针对任何 一种病害,在作物的单一生长季内,定期 连续调查病害发生数量(或病情),获得 若干组病情(普遍率或严重度)和时间的 数据资料,将它们标在以病情为纵坐标, 时间为横坐标的直角坐标上,即绘出病害 流行曲线。该曲线是病害在单一生长季节 内病害流行动态的形象表示。
二、植物病害流行的原因
(一)植物病害流行系统 植物病害: 植物病害: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植物病害 是病原物和寄主植物通过寄生作用构成的 系统。 植病流行系统: 植病流行系统:病原物和寄主植物两个种 群通过寄生作用构成的开放的和动态的生 态系统。该系统可分为病原物、寄主和病 害3个子系统。
病害三角(disease triangle) 病害三角(disease triangle)
当n=0时,P0=e-m,即未受侵染的概率, 那么1-e-m则为位点受侵染的概率,与实 际发病位点所占的百分率y相等。 故y=1- e-m或换为m=-ln(1-y) 应用时根据实查的发 病率y,可推算已发生的侵染次数m。 例: 1000个位点中,有500个发病,则y=0.5, 可算出m=0.693,即500个发病位点上实际 受到了693次侵染,故有693-500=193 次侵染为重叠侵染。
植物病害快速诊断仪的检测原理及操作规程
植物病害快速诊断仪的检测原理及操作规程植物病害在一个时期,一个地区内发生普遍而又严重的,使某种植物受到巨大损失的称病害流行。
由于条件限制或人类对病害的防治,在多数情况下病害往往只在局部地区的某些地块或品种上流行成灾,引起很大的损失。
病害流行包括三个主要环节,即病原的存活、传播和浸染。
影响可概括为寄主、病原、环境和人类活动四方面。
一、影响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1、初浸染源与感病寄主的距离。
越冬或越夏后存活的初浸染源是病害发生的启动因子。
病原从越冬(夏)地点传播时,其接种密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急剧降低,因而初浸染源离寄主作物的远近,影响接种体的浓度。
2、感病寄主的数量分布。
在一个地区大面积种植感病基因型相类似的品种或连片种植感病品种,都有助于接种体的繁殖、传播,而促进病害的流行。
在这种条件下,病原接种体的有效利用率最高,繁殖倍数最大、病害循环最快。
3、寄主的易感性。
寄主除由基因控制的感病外,环境条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感病。
当环境条件十分有利于发病时,感病品种更为感病,中度感病的品种也可能成为高度感病的品种,病原繁殖快,浸染效率高。
4、转主寄主或它种植物寄主的存在。
对于浸染链中必须通过转主寄主的病害,有病的转主寄主往往是病害的初浸染源。
对于没有或不必须通过转主寄主的病害,在没有某种寄主作物的季节,病原可在其它寄主作物或野生寄主上越冬(夏)或繁殖,成为“桥梁”寄主,以便在流行季节给该作物提供大量的浸染源。
如菌核病常发区,向日葵种植面积的比例与大豆菌核病的流行程度呈高度正相关,许多病毒病的流行与其杂草寄主的存在密切相关。
5、有浸染力强的病原生理小种(株系)。
对当地主要栽培品种具有较强的侵袭力的病原生理小种或株系达到一定的比例或数量,是病害流行的重要条件。
6、病原具有很高的繁殖能力。
能引起流行病的病原真菌都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量孢子,使病原在浸染率很低,有利发病的环境条件持续时间短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引起大量成功的浸染。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十一章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
也 称 为 损 失 估 计 (disease loss assessment),主要根据病害流行程度预 测减产量,有时还将品种、栽培条件、 气象条件等因素用作预测因子。
经济损害水平(economic injury level) 和经济阈值(economic threshold)
2.按照预测的时限可分为 长期预测、中期预测和短期预测。
图12—l为小麦条锈病严重度分级标准图,以叶 片为单位,将其严重度分为8级,用百分率表 示。国际水稻研究所(IRRl)则大多采用0,l,3, 5,7,9六级记载标准;
3、 病情指数:是全面考虑发病率与严重度 两者的综合指标。若以叶片为单位,当严重 度用分级代表值表示时,病情指数计算公式 为:
病情指数=
2、 多循环病害(polycyclic disease) 是指在一个生长季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 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例如稻瘟病、稻白叶枯病、麦类锈病、 玉米大、小斑病、马铃薯晚疫病等气流 和流水传播的病害。这类病害绝大多数 是局部侵染的,寄主的感病时期长,病 害的潜育期短。
三、病害流行的条件
预报(测)量:代表一定时限后病害流行 状况的指标,例如病害发生期、发病数 量和流行程度的级别等称为预报(测)量。
预报(测)因子:而据以估计预报量的流 行因素称为预报(测)因子。
当前病害预测的主要目的是用作防治决 策参考和确定药剂防治的时机、次数和 范围。
一、预测的种类 1.按预测内容和预报量的不同可分为: 流行程序预测 发生期预测 损失预测等.
(1)流行程度预测:
预测结果可用具体的发病数量(发病率、 严重度、病害指数等)作定量的表达,也 可用流行级别作定性的表达,流行级别 多分为大流行、中度流行(中度偏低、中 等、中度偏重)、轻度流行和不流行,具 体分级标准根据发病数量或损失率确定, 因病害而异。
名词解释植物病害流行
植物病害流行学名词解释1, 植物病害流行:指植物病原物大量传播,在一定的环境下诱发植物群体发病,并且造成严重损失的过程和现象。
2 稳态流行:指在某地区早已存在,年年或经常发生而波动不大的流行状态。
3 突发流行:是指在某地区以前没有,出现不久就迅速蔓延成灾的流行状态。
4 大区流行:指流行过程中自然传播很广的状态。
也称泛洲流行或泛域流行。
5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6 系统理论定义:指相互依赖的若干事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7 生态系统: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与非生物的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生态学单元。
8 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一定地区内,人类利用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按社会经济需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生态系统。
9 植物病害系统定义:指由病原物和寄主植物两个种群通过寄生作用构成的开放的和动态的生态系统。
10 主导因素:在诸多病害流行因素中,往往有一种或几种起主要作用,被称为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
11 垂直体系和水平体系。
即系统中存在着特异性的互作或分化性互作,即为垂直体系,另一类无此互作,呈现出抗病性和致病表现的恒定等级,即为水平体系。
侵染链和侵染环12 侵染链:侵染物体在寄主一个生长季节中,从一个寄主到另一个寄主的一系列传播。
13 已被侵染的寄主称为散布体,将被侵染的植物称为接受体,而侵染链中的各个环节称为侵染环。
14 侵染环,即指由一次侵染到下一次侵染之间各个阶段所组成的一个周期,为侵染链中的一个环节。
15 单年流行病:指在作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只要条件适宜,菌量能不断积累、流行成灾的病害。
又称多循环病害、复利病害。
16 积年流行病害:指病原物需要经过连续几年的菌量积累,才能流行成灾的病害。
又称单循环病害、单利病害。
17 中间型”病害:有许多病害介于上述两类病害之间,或兼有上述两类病害的特点,故称之为中间型号病害,如油菜菌核病、土传丝核菌引起的水稻纹枯、小麦纹枯、玉米纹枯病等。
植物病理学复习题
植物病理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由于遭受其它生物的侵害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使植物正常的生理机能受到破坏,组织形态发生改变,甚至导致死亡,并对农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2、植物病理学: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病原因、病害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病害预测及防治的学科。
3、非侵染性病害:由于生长环境条件不合适或物理化学因素造成的不能侵染的,不能传染,这种病害叫非侵染性病害。
4、侵染性病害:由于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有侵染性的,能传染,这种病害叫非传染性病害。
生物因素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
5、症状:植物受病原影响生病后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状态称为植物病害的症状。
包括病症(病原物)和病状(植物)。
(1)病状:是指发病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反常现象。
【变色、坏死(斑点)、腐烂、萎靡、畸形】(2)病症:是指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的病原体特征。
【霉状物、点粒状物、粉状物、菌核、脓状物(细菌特有)】6、寄生:一种植物与另一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从中吸取食物的现象。
(1)专性寄生:在自然界只能从寄生的活组织中获取营养,如锈菌、黑粉菌、白粉菌等。
(2)非专性寄生:一种是侵害活的组织,组织死亡后,仍能继续发育和繁殖,另一种是在侵入寄主之前先杀死寄主组织,然后在其内进行腐生。
(3)单主寄生:多数植物病原真菌在一种寄主植物上就能完成生活史。
(4)转主寄生:锈菌特有的,寄生阶段必须在两种亲缘关系不同的寄主植物上生活才能完成生活史,这种现象叫转主寄生。
7、致病性:是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
但并非是单纯的对营养和水分的依赖关系.8、真菌的生活史:是指真菌孢子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产生同一种孢子的整个生活过程。
【典型的生活史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9、.稀释限点:病毒在病株粗汁液中,经过若干倍数的稀释后仍能保持病毒侵染力的最大稀释倍数。
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害的流行 ppt课件
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害的流行 PPT 课件
9
流行主导因素的时空条件性很强,“主 导”是相对的概念,同一种病害,处在不同 的时间和地点,其流行主导因素可能全然不 同。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种植制度的变更、 品种的更换、病原物致病性的变化以及抗药 性的产生往往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
就一个生长季节而言,环境条件是否满 足往往是促成当年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
次侵染,或虽有再侵染,但次数很少,在病害流行 上作用不大。
在发生的头几年里,菌量小,发病率不高,往
往不能引起重视。但由于病原物接种体往往是休眠
体,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强,如人们对病害不加以控
制的话,病害能够逐年稳定地增长,几年后可以酿
成大的灾害。
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害的流行 PPT 课件
16
小麦腥黑穗病为例,这种病害的病情年 平均增长4~10倍,如第一年的病株率为0.1%, 则大约经过5年左右的时间,病株率可发展 到50%左右。
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害的流行 PPT 课件
13
三、病害流行的类型和变化
(一)单年流行病害
单年流行病害指在作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只要 条件适宜,就能完成菌量积累并造成流行危害的病 害。
单 年 流 行 病 害 由 此 又 称 多 循 环 病 害 ( polycyclic disease)和复利病害(compound interest disease)。
潜育期一般只有几天至十几天,一年中可有多 次再侵染,多为气传和雨水传病害,传播距离较远, 一般危害植物地上部。但是,由于其接种体对环境 往往比较敏感,接种体越冬率一般较低,病害在年 度之间波动较大。
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害的流行 PPT 课件
14
以马铃薯晚疫病为例。
植物病害三要素病原环境
知识点导学
(一)植物病害三要素
(二)植物病害四要素
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
知识点导学
理解植物病害产生的原因
掌握植物病害的“三要素”
掌握植物病害的“四要素”
掌握三要素与四要素的主要区别
学会从植物病害发生条件的角度说明植物病害防治方法
病原
(一)植物病害 三要素
寄主Biblioteka 环境病害的三要素中缺少一个条件,植物 病害能产生吗?
工业废水排放污染环境
滥施农药
工业废水
污染的土壤
污染的大气降雨
垃圾、矿渣、煤渣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1)病原的致病性要强
(2)寄主植物抗病性弱
( 3 )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致病,不 利于寄主植物抗病
思考植物病害的防治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1)病原的致病性要强
• 植物与病原物同时存在于自然生态系统中, 在长期共同进化过程中相互选择、彼此适 应,往往能达到一定的动态平衡,一般不 会导致病害发生。 当病原的致病性弱,则 不能侵染植物,则植物病害不能发生,只 有当病原物致病性强时,植物病害才有可 能发生。
(2)寄主植物抗病性弱
• 病原与寄主相互斗争过程中,寄主植物抗 病性弱不能抵抗病原侵入,则植物病害可 能发生,若寄主植物抗病性强,则病原物 不能入侵,则植物病害不能发生。
• 因此,生产过程中不但要选育、选种抗病 品种,还要抗病品种合理布局,严防抗病 品种退化和丧失。
(3)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致病,不 利于寄主植物抗病
三、多选题
1、植物病害发生的三要素是 ( ABD )。 A、寄主 B、病原 C、人为活动 D、环境 2、下面是植物病害四要素的是 ( ABCD )。 A、寄主 B、病原 C、人为活动 D、环境
第十二章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
单循环病害每年的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初始菌 量。寄主的感病期较短.在病原物侵入阶段易受 环境条件影响,一旦侵入成功,则当年的病害数 量基本已成定局,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小。
此类病害在一个生长季中菌量增长幅度虽然不 大,但能够逐年积累,稳定增长,若干年后将导
多循环病害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增长率很高,病 害数量增幅大,具有明显的由少到多,内点到面的 发展过程,可以在一个生长季内完成菌量积累,造 成病害的严重流行,因而又称为“单年流行病害”。
马铃薯晚疫病
在最适天气条件下潜育期仅3—4天,在一个生长季 内再侵染10代以上,病斑面积约增长10亿倍。
—个田间调查实例表明,马铃薯晚疫病菌初侵染产 生的中心病株很少,在所调查的4669㎡(7亩)地块内 只发现了1株中心病株,10天后在中心病株的四周约 1000㎡面积内出现了1万余个病斑,病害数量增长极 为迅速。
2.寄主植物大面积集中栽培
农业规模经营和保护地栽培的发展,往往在特定 的地区大面积种植单一农作物甚至单一品种,从 而特别有利于病害的传播和病原物增殖,常导致 病害大流行。
3.具有强致病性的病原物
许多病原物群体内部有明显的致病性分化现象, 具有强致病性的小种或菌株、毒株占据优势就有 利于病害大流行。
3、不同病害的传播距离差异很大
不同病害的传播距离差异很大,可区分为近程、中程 和远程传播 流行学中常用一次传播距离和一代传播距离的概念。 一次传播距离:病原菌孢子从释放到侵入植物体这段 时间内所引起的病害传播,以日为时间单位,表述为 一日之内实现的病害传播距离。 一代传播距离:病害一个潜伏期内多次传播所实现的 传播距离。
2、病害传播是病原物有效传播的结果
植物病害流行特点
植物病害流行特点
植物病害流行特点是指植物病害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特征,包括发生频率、流行范围和持续时间等。
这些特征是受到环境因素影响的,因此不同的植物病害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特点。
首先,植物病害的发生频率可以根据地区和气候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植物病害在温度较高、湿度较大、气候条件较潮湿的地区更容易发生,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会发生得较少。
在农作物种植区,植物病害也会受到季节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夏季植物病害发生率普遍较高,冬季发生率较低。
其次,植物病害的流行范围也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如果植物病害在一个地方发生,它很可能会通过飞虫、蚜虫或其他传播途径传播到相邻的地方,因此,植物病害的流行范围会随着传播途径的不同而不同。
此外,植物病害也可以通过人为传播,例如将植物病害种子带到一个新的地方。
最后,植物病害的持续时间也会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
在温度和湿度都比较适宜的情况下,植物病害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而在环境条件不太适宜的情况下,植物病害的持续时间会更短。
总之,植物病害的流行特点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发生频率、流行范围和持续时间等。
一般来说,植物病害在温度较高、湿度较大、气候条件较潮湿的地区更容易发生,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会发生得较少,植物病害的流行范围会随着传播途径的不同而不同,植物病害的持续时间也会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病害的流行受到寄主植物群体、病原物群体、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诸方面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流行的强度和广度。
在诸多流行因素中最重要的有:
1、感病寄主植物存在感病寄主植物是流行的基本前提。
感病的野生植物和栽培植物都是广泛存在的。
虽然人类已能通过抗病育种选育高度抗病的品种,但是现在所利用的主要是小种专化性抗病性,在长期的育种实践中因不加选择而逐渐失去了植物原有的非小种专化性抗病性,致使抗病品种的遗传基础狭窄,易因病原物群体致病性变化而丧失抗病性,沦为感病品种。
2、寄主植物大面积集中栽培农业规模经营和保护地栽培的发展,往往在特定的地区大面积种植单一农作物甚至单一品种,从而特别有利于病害的传播和病原物增殖,常导致病害大流行。
3、具有强致病性的病原物许多病原物群体内部有明显的致病性分化现象,具有强致病性的小种或菌株、毒株占据优势就有利于病害大流行。
在种植寄主植物抗病品种时,病原物群体中具有匹配致病性(毒性)的类型将逐渐占据优势,使品种抗病性丧失,导致病害重新流行。
4、病原物数量巨大有些病原物能够大旦繁殖和有效传播,短期内能积累巨大菌量,有的抗逆性强,越冬或越夏存活率高,初浸染菌源数量较多,这些都是重要的流行因素。
对于生物介体传播的病害,传毒介休数量也是重要的流行因素。
5、有利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气象条件、土壤条件、栽培条件等。
有利于流行的条件应能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且出现在病原物繁殖和侵染的关键时期。
气象因素能够影响病害在广大地区的流行,其中以温度、水分(包括湿度、雨量、雨日、雾和露)和日照最为重要。
气象条件既影响病原物的繁殖、传播和侵入,又影响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不同类群的病原物对气象条件的要求不同。
例如,霜霉菌的孢子在水滴中才能萌发,而水滴对白粉菌的分生孢子的萌发不利。
多雨的天气容易引起霜霉病的流行,而对白粉病却有抑制作用。
寄主植物在不适宜的条件下生长不良,抗病能力降低,可以加重病害流行。
水稻抽穗前后遇低温阴雨天气,稻株组织柔嫩衰弱,易感染穗颈稻瘟病。
同一环境因素常常既影响寄主,又影响病原物。
例如,高湿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有利,这是因为一方面对病菌孢子的萌发和侵入有利,另一方面又因增大马铃薯叶片细胞的膨压而使之趋于感病。
土壤因素包括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等,往往只影响病害在局部地区的流行。
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所采用的各种栽培管理措施,在不同情况下对病害发生有不同的作用,需要具体分析。
栽培管理措施还可以通过改变上述各项流行因素而影响病害流行。
在诸多流行因素中,往往有一种或少数几种起主要作用,被称为流行的主导因素。
正确地确定主导因素,对于流行分析、病害预测和设计防治方案都有重要意义。
地区之间和年份之间主要流行因素和各因素间相互作用的变动造成了病害流行的地区差异和年际波动。
对于前者,按照病害流行程度和流行频率的差异可划分为病害常发区、易发区和偶发区。
常发区是流行的最适宜区,易发区是病害流行的次适宜区,而偶发区为不适宜区,仅个别年份有一定程度的流行。
病害流行的年际波动以气传和生物介体传播的病害最大,根据各年的流行程度和损失情况可划分为大流行、中度流行、轻度流行和不流行等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