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辨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性理论
药性: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 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配伍、禁 忌等。
清•徐灵胎总结:“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各以其所偏盛而 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中药药性理论—四气
全国中草 药汇编
分文字和图谱 两部分。墨线 图近3000幅。 系统、全面地 整理了全国中 草药关于人、 采、种、养、 制、用等方面 的经验。
中华本草
总结了我国 2000多年来中 药学成就, 涵盖了中药学 的全部内容, 载药8980种。 是一部反映20 世纪中药学科 发展水平的综 合性本草巨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药炮制
炮制 根据临床用药目的,药材自身特点以及贮存、配方和制剂的要求,需 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以满足医疗需要。
炮制的目的 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增效);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减毒),以保证用药安全; 改变药物的性能功效,使其适应病情或扩大应用;如生地→熟地, 生首乌→制首乌 改变药物性状,便于贮存、制剂; 纯净药材,以保证质量和称量准确; 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药药性理论—五味
苦味:能泄、能燥。 “泄”具有降泄、清泄、通泄的作用。 •降泄:指降泻肺气,止咳平喘,又指降泄胃气以止呕; 如杏仁、枇杷叶。 •通泄:指通泄大肠以泻下通便;如大黄 •清泄:与寒性结合,有清泄热邪作用。如栀子、黄芩 “燥”是指燥湿,结合药性,有苦寒燥湿及苦温燥湿作 用。如黄连、黄柏、苍术、厚朴 止咳平喘药、攻下药、清热药、燥湿药,一般标以苦味 因苦能燥,易伤阴津,阴津不足者不宜。
中药药性理论—五味
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用以反映药物补泻散 敛等作用性质,是中药性能的一部分。 还有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 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经健康人的味觉器官感受而得---感觉之味 经临证实践而得(治疗病证)---功能之味
中药药性理论—五味
拾遗补正本草纲而作,新增药716,如西洋参、 冬虫夏草、鸦胆子等。
现代主要本草著作
中药辞典
中药志
共5767种,植 物药4773种, 动物药740种, 矿物药82种, 传统作单味使 用的加制成品 172种。 是建国以来中 药最全的巨型 工具书之一。
采用现代的 科学方法和 手段,对中 草药质量的 真伪优劣进 行鉴别和比 较,以保证 用药的准确 性。
中药辨识与应用
章节
1 中医药基本理论
中药、中药材、饮片、中成药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临床防治疾病的药物,包括中药材 、饮片和中成药。其中以植物药居多,使用也最为普遍,故历代将中药 称为“本草”。
中药材:系指仅经过简单产地加工的中药原料,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 三大类。
饮片:指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 品。
药性和主治为主。已失传,现有多种辑本。
原书已遗失,现存敦煌窟残卷。以药物自然属性 730 分类,记载药物性味、产地、采集、形态、鉴别
等内容。
850
我国和世界上最早药典,新增外国输入药物,如 血竭、安息香等。
唐慎微 1746 方 图文并茂,是现存最完整本草方
李时珍 赵学敏
1892 921
按药物自然属性,自立分类系统,为自然分类先 驱。
1、概念 药典是指国家对药品质量标准及其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
产、销售、鉴定、使用及管理的法定依据。 2、版本
共10版。1953年、1963年、1977年、1985年、1990年、1995年、 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版。 2015年版分为四部,一部收载中药、二部收载化学药品、三部收载生物
制品、四部收载通则和药用辅料。
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是指一定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区域内所产的药材,具有一 定的栽培技术和采收加工方法,质优效佳,为中医临床所公认。
“浙八味”:浙贝、玄参、麦冬、延胡索、温郁金、白芍、白术、菊花。 “四大怀药”: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 “四大南药”:巴戟天、益智、砂仁、槟榔。 “东北三宝”:人参、鹿茸、五味子。 内蒙的甘草、黄芪、麻黄;新疆的紫草;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 山东的阿胶;山西的党参;广东的陈皮、砂仁;广西的蛤蚧; 云南的三七、茯苓等。
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是反映药物影响人体寒 热变化方面的作用性质,也是中药的重要性能之一。 《神农本草经》指出“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即利用药物寒热温 凉偏性,以纠正疾病的寒热。“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寒凉——寒(大寒、微寒) 温热——热(大热、温热) 平性 从本质上而言,只有寒热二性。一般来讲,凡具有清热、泻火、凉血、 解热毒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如黄芩、黄连、黄柏、大黄等;凡具有温 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如附子 、干姜、肉桂等。
在中药性能中,五味,主要用于反映药物的某种作用特点: 辛味: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特点。 解表药、行气药、活血化瘀药;化湿药、开窍药、祛风湿 药、温里药,具有“行”“散”的特性。如麻黄、薄荷、木 香、红花等。 甘味:具有补虚、和中缓急止痛、缓和药性和调和药味等作用。 补虚药、缓和药性的药物。如人参、熟地、甘草、饴糖等。 酸(涩)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能收敛固涩,治疗滑脱症的止汗、止咳、止泻、止血、固 精止带的药物。如山茱萸、五味子、五倍子、乌梅。 酸能敛邪,故有实邪者勿用。
中药药性理论—五味
咸味:有软坚散结和软坚泻下作用。 能够消散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等肿块的药物,多标以咸 味。鳖甲、海藻、芒硝等。 咸味还能入肾补肾,如紫河车、鹿茸、蛤蚧等能补肾壮阳益 精。 淡味:具有渗湿利水作用。 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薏苡仁、 通草等,标以淡味。
中成药:指以饮片为配方原料,根据临床处方的要求,采用适宜的制剂 工艺,制备成随时可以应用的药物。包括丸剂、散剂、片剂、胶囊剂等 剂型。
古代主要本草
书名
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
本草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拾遗
年代
汉 梁代
唐 宋 明 清
作者 药物数
附注
不详
陶弘景 李勣、苏
敬等
365
总结汉以前的医药经验,分上中下三品,每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