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醒狮的简单介绍

合集下载

醒狮文化

醒狮文化

“醒狮”文化摘要:2006年“狮舞”作为民间舞蹈列入国务院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狮舞包括徐水舞狮、天塔狮舞、黄沙狮子、广东醒狮。

广东醒狮指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的舞狮活动。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对广东省的广州市、佛山市、东莞市的醒狮历史文化进行阐述,并走访多名民间艺人和“醒狮”专家,发现“醒狮”存在发展不均衡,其主要原因为:风俗各异、经济状况、部门重视。

关键词:醒狮舞狮文化"Awake lion "culture of Guangdong ProvinceXiping-Jiang(Luoding Polytechnic Department of PE Guangdong Yunfu 527200)Abstract: In 2006 " lion –dancing " as a folk dance on the State Department identified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which includes the Xushui lion –dancing, Tianta lion –dancing, Huangsha lion –dancing and awake l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 Awake l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 is lion –dancing in Foshan City, Suixi County, Guangzhou City. The article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 in Guangzhou, Foshan, Dongguan lion history culture are expounded, and many folk artists and" Lion" experts were visited, found that " awake lion " development is not balanced. The main reason are: different customs, economic status, departments emphasis.Key words: awake lion; lion –dancing; culture2006年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18号文件,其中狮舞是第三部分民间舞蹈之一。

中国舞狮中的南狮——醒狮

中国舞狮中的南狮——醒狮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对猫科动物中的白虎心存敬畏,但这不妨碍他们对狮子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汉代(公元前202–220年)开始,狮子便走进了中国人的世界,而随着佛教的传播,狮子也因作为佛教中的保护神而被人们喜爱。

狮子的形象最早出现在石雕艺术中,大型的狮子雕像宛如镇守寺庙和宫殿大门的卫士。

狮子也在宫廷节庆活动中以舞蹈形式出现,它与萨满教仪式、杂技、舞蹈和音乐相融合,既是皇室的娱乐,也是向外国商人和使节展现财富和权力的一种方式。

凭直觉,人们可以想象这些最早的狮子表演及舞蹈与现在的舞狮几乎没有什么相同之处,但它却被认为是自唐代(公元618–907年)兴盛发展起来的舞狮表演的起源,当时的一些文字和绘画作品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此后,这些舞蹈伴随着中国人,并因当时当地的需要而不断演变。

甚至有一个极端的想法认为,没有唯一、纯正的舞狮,而是因历史阶段、地域和民族的不同,舞狮这一优美的民俗艺术就会出现一些特殊的表演形式上的变化。

南方的舞狮主要流行于广东省,其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末年到清朝初期(约公元17世纪),但直到19世纪,才被规范化、系统化,成为今天人们所看到的样子。

广东舞狮已经形成了两种风格:一种是佛山狮,另一种是鹤山狮。

它们的根本区别在狮头上的某些细节和舞狮的技巧上,但在狮子的象征性、民俗性和礼仪方面都是相同。

由于舞狮与武馆和华侨华人紧密相随,佛山舞狮在世界范围内最为著名,也流传得最为广泛,不过近十年来,鹤山舞狮也因在国际比赛中取得的好成绩而广为人知。

此外,还有一些不太出名的南狮流派,如青狮、明狮等。

它们流传于福建等其他省份,与客家人、福建人有关。

如前所述,19世纪末,广东舞狮形成于一个充满冲突与混乱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中,也是皇朝制度结束、中华民国建立之时。

纷乱之中,中国南方因遭受连续的冲突和自然灾害,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一背景下,为了帮助人们度过艰难的时局,重塑舞狮势在必行,由此舞狮也变成了走向好运和财富的象征。

这一转变并非一朝一夕或凭空发ORIGEN Y SINGULARIDADDE LAS DANZAS DEL LEÓNEN EL SUR DE CHINA狮子是一种能激发人类一切想象力的动物。

广州春节醒狮

广州春节醒狮

广州春节醒狮
春节醒狮是广州传统的民俗活动之一。

每年正月初一,广州的大街小巷都会响起噢哈噢哈的锣鼓声和欢快的醒狮舞蹈音乐。

麒麟、白腿狮、五福狮等各种形态的狮子扮演者们身着鲜艳的狮子服装,以狮子迎福、驱邪祈祥的形式,为广州市民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

醒狮是广东民间艺术的一种,流传已久。

相传在古代,广府地区经常发生疫病和自然灾害,百姓生活困苦,于是有一个名叫“张麻子”的智勇少年带领一群热血青年,骑着狮子到处收租,助人为乐。

他们穿着色鲜艳的狮子服,头戴金色头冠,手持五色花棍,在广州城里跑遍大街小巷,踢翻小店铺,以福狮舞蹈给人带来好运和祝福。

演出过程中,人们伴随着锣鼓的欢乐声和狮子的翻跳,期待着金狮带来的幸福和兴旺。

现如今,广州的春节醒狮活动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和商业活动。

各个街区的商会、社团都会组织醒狮队伍,在节日期间为市民和游客表演。

而在商业街和购物中心,更是能见到形形色色的狮子队伍,吸引了许多人驻足观看和拍照。

醒狮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传统文化表演,也是人们迎接新一年吉祥如意的象征。

通过跳舞和表演,广州的狮子扮演者们将福气和祝福送给每个人。

同时,醒狮活动也成为了广东地区特有的习俗,从小孩到老人都非常喜欢观看和参与其中。

总的来说,广州的春节醒狮活动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幸福,也传承着广东地区的民俗文化。

无论是市民还是游客,都能通过
观看醒狮表演,感受到新年的气息和狮子舞蹈所带来的热闹与喜庆。

中国南北醒狮介绍

中国南北醒狮介绍

潮汕舞狮
过春节舞狮是很受人们欢迎的。潮汕狮舞 分为两种:一种是“文狮”,一种是“武 狮”。
“文狮”由两个人分别戴上面具扮成笑容可 掬的“土地公”、“土地婆”,手执葵扇, 引大狮边舞边走路,狮子也不断抖鬃、打 滚。每遇有人在门前燃放鞭炮,舞狮队就 得停止行进,向主人拜年。
“武狮”拜年对象是当地有名望的人家和大 商行。当狮队一到,主人便点燃鞭炮,此 时锣鼓齐鸣,狮队表演翻滚、腾转、跌扑 等动作。舞至高潮处,主人便从二三层楼 的楼口悬空挂下红包。舞狮队便在主人协 助下,用大凳小凳一直叠到红包底下。狮 子在锣鼓声中,从容沉着爬上一只只桌子, 攀上最高层,再纵身张开嘴巴把红包取下 来。
湛江醒狮
湛江醒狮以遂溪醒狮为代 表,遂溪醒狮表演始于明 清时期。200多年来, 凡逢年过节、喜红庆典, 都用醒狮助兴,祈求平安 吉祥,醒狮表演成为当地 乃至湛江市群众喜闻乐见 的一项活动。近年来,遂 溪县因势利导,加强组织、 积极扶持,全县民间醒狮 表演活动空前活跃。
醒狮活动具有极 大的吸引力,过 去游手好闲的青 年纷纷投身其中。 在遂溪,能参加 醒狮团已经成为 一种荣耀,加入 的年轻人必须接 受军事化训练和 武德艺德教育, 使得当地的社会 风气也变得文明。
醒狮的艺术风格
舞狮子的种类繁多,归纳起来,就 有”“南派”和“北派” 民间较流行醒狮的说: “北狮”源自北魏。 舞狮流行于“胡人”, 以木雕成而动,做祭 治仪式,北魏年代, 魏武王称之为“北魏 瑞狮”,除作为宫中 娱乐之处,亦为胡人 一解思乡之情。至南 宋称之为“北狮”。
商 行 前 拜 年
揭阳青狮惊艳上海世博会
目青 如狮 铜体 铃型 、硕 口大 似、 血外 盆表 ,狰 狞 威 猛 ,
河北沧州“北狮”

广东醒狮背后的故事

广东醒狮背后的故事

广东醒狮背后的故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广东醒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

每逢春节、中秋或庆祝活动时,人们都喜欢邀请醒狮队来表演,以庆祝节日。

醒狮的背后却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广东醒狮背后的故事。

醒狮起源于广东,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相传唐代有一种叫做"舞狮"的表演形式,演员们穿上狮皮服装,在庙会、庆典等场合表演摇头晃脑、手舞足蹈的动作。

后来,这种表演形式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醒狮表演。

醒狮表演通常由两个人搭档扮演,一个扮狮子头部,一个扮狮子身体。

扮狮子头部的人需要不断摇晃头部,表现出狮子的警觉和威武。

而扮狮子身体的人则需要灵活地舞动身体,模仿狮子的奔跑和跳跃动作。

两个人需要默契配合,完成各种精彩的动作,给观众带来愉悦和震撼。

醒狮背后的故事还有许多传说和寓意。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夺鼓"传说。

相传,在古代的某个小镇上,有一只凶猛的狮子骚扰当地居民,威胁着他们的生活安宁。

镇上的居民们商量着要给狮子找一个办法,终于有人提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在村口张贴上一面巨大的鼓面。

狮子看到鼓面后,被鼓声吓得魂飞魄散,逃之夭夭。

从此,人们就认为醒狮能够降妖除魔,驱邪避邪,给人们带来好运和平安。

除了"夺鼓"传说,醒狮表演还有着许多其他的寓意,如象征着团结、勇气和智慧。

通过醒狮表演,人们可以感受到它所传达的正能量,激励着人们积极向上、勇往直前。

随着时代的发展,醒狮表演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现在的醒狮表演不仅局限于舞台上,还可以在商业广告、电影、电视剧等各种文化活动中看到它的身影。

在国际舞台上,醒狮表演也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广东醒狮背后的故事是丰富多彩的,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希望在今后的发展中,醒狮表演可以继续传承下去,为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更多的欢乐和正能量。

醒狮文化

醒狮文化



狮头手步法 1. 左抛:狮头朝正面、狮头举高朝左转45度、右脚后交 叉。 2. 右抛:狮头朝正面、狮头举高朝右转45度、左脚后交 叉。 3. 中高:朝正面、立式小丁字马、左脚在前。 4. 垫脚往前跳跃一步:弓箭步:左脚在前、狮头往前推 出。 5. 狮头往左移。 6. 狮头往右移。 7. 狮头回移中间,同狮头往前推动作。 8. 收回左脚前交叉:身体朝向右边、狮头右下摆再举高。 9. 跨右脚两侧平行成四平中马步,狮头戴下、略为提起、 转向正面。 狮尾手步法 与狮头手步法同。


一般学习舞狮者,皆从传统地面狮中 的舞狮基本舞法开始入门,算是舞狮的 「基本功」,顾名思义,要将基本舞法学 习的非常扎实,才是未来狮艺更高表现的 基础,因为舞狮的表演,即是融合上述基 本动作,配合情节、鼓音节奏而做出维妙 维肖的演出。





喜:配轻、快、欢乐的鼓点,狮子高兴、快乐、眨眼、微 笑、轻摆头或轻跳转身,配弓步、马步、上膝或独立步等。 怒:配重、急、快鼓点。狮子生气发怒,怒目瞪眼,开口 吼叫,狮头用力抖动,配马步、弓步站立步等。 醉:配轻、慢鼓点。狮眼半开半合微抖动,精神昏迷垂首 拖步,配合各种步法。 醒:配先轻后重,先慢后快鼓点,狮子恢复状态过程,狮 子眼从微开、半开、大开过度,伸懒腰与打哈浪结合,开 合狮口与左右观望配合。 动:根据狮动激情配与轻、重、快、慢、急、缓鼓点步法 随鼓点节奏而改变姿态。 静:鼓停狮静,目光平稳,狮的安静造形突出,配仆步、 弓步、马步。 乐:鼓点要求轻、快、重结合。狮子欢喜快乐、摇头摆脑、 眼、嘴随鼓点节奏而开合,配小跳,秧歌步、小步跑等步 法。 猛:配重、快、急鼓点。气势壮,力量大,嘴眼开合有力, 抖头逞威,踏步有力,战胜困难,胸有成竹。多在远距离 飞桩等难度出现。

广东醒狮背后的故事

广东醒狮背后的故事

广东醒狮背后的故事
广东醒狮是一种具有浓厚民间文化特色的传统表演,背后有丰富的故事和文化内涵。

这些故事通常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相关。

以下是关于广东醒狮背后的一些故事和文化内涵:
1.传说起源:关于醒狮的起源有多种传说,其中一种说法是源自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狮子吼”,相传古代有一只凶猛的恶狮在村
庄作恶,后来被一位英雄所制服,从此人们模仿狮子吼声,用
以驱邪避害。

2.狮子象征:狮子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祥瑞、勇猛和权威的象征,
醒狮表演体现了这种象征意义,代表着祈福、驱邪、庇护的寓
意。

3.对抗邪恶:醒狮表演中通常会有“舞狮戏鬼”的情节,狮子与
“鬼”对抗,象征着对抗邪恶、驱除灾难的意义。

4.社交活动:醒狮表演常常作为民间庆典、节日等重要活动的一
部分,代表着团结、欢乐、祝福等美好寓意,也是人们交流感
情、增进友谊的方式。

5.艺术表现:醒狮表演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表演,也是一门技艺
精湛的艺术,需要舞者精湛的身手和配合,展现出华丽、生动
的舞蹈动作和音乐。

总的来说,广东醒狮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传统,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福祝愿,也传承着华夏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醒狮文化

醒狮文化

神态






惊:配急、快、重后突停鼓点、因突然情况产生害怕受惊而狂 奔或原地瞪眼开口或合嘴,狮身抖动,特别狮后腿的抖动要突 出,迫真,配弓步、马步等。 疑:配轻、慢鼓点,开眼合嘴,狮头左右慢转或前伸后缩,不 轻举妄动,猜疑不信,配与仆步、弓步、马步,上膝的造型。 寻:配轻、重、快、慢结合鼓点,眼,嘴随鼓点节奏而动,狮 头左右有力转动,前伸后缩寻找结合。原地转动结合有目的地 寻找。 盼:配轻、快、慢结合鼓点,狮伸首开眼远望,左右慢转动盼 望,配与弓步、马步、上膝、坐肩等。 探:配轻转重转急鼓点,狮子遇险探测侦察之意,前爪或后腿 由高向下,由近向远试探也可上体前伸试探,嘴眼微开合与鼓 点相配。 烦:配急、重的鼓点,狮子遇事不解而急躁烦恼,狮头左右摆 动,老是踏步或转身,眼东张西望,嘴一开一合。 嬉:配轻、快、鼓点,狮子休闲,玩耍,眼嘴配合鼓点而一开 一合,步法多用小跳交叉步、碎步、踏步、十字秧歌步等。 戏:配轻、重、急、缓鼓点,狮子戏弄、调戏、玩弄好奇之意, 眼、嘴随鼓点而一开一合,狮子一进一退,前爪或后腿一伸一 缩或带一擒一纵之意,步法一般急步上后突停继而慢慢探步上。


狮头手步法 1. 左抛:狮头朝正面、狮头举高朝左转45度、右脚后交 叉。 2. 右抛:狮头朝正面、狮头举高朝右转45度、左脚后交 叉。 3. 中高:朝正面、立式小丁字马、左脚在前。 4. 垫脚往前跳跃一步:弓箭步:左脚在前、狮头往前推 出。 5. 狮头往左移。 6. 狮头往右移。 7. 狮头回移中间,同狮头往前推动作。 8. 收回左脚前交叉:身体朝向右边、狮头右下摆再举高。 9. 跨右脚两侧平行成四平中马步,狮头戴下、略为提起、 转向正面。 狮尾手步法 与狮头手步法同。
舞法
醒狮的舞法基本上可略分为:传统 地面狮及特技狮两大部分。

关于广东醒狮的介绍

关于广东醒狮的介绍

关于广东醒狮的介绍嘿,朋友!今天咱来聊聊广东醒狮呀!这广东醒狮那可是超级厉害的存在呢!就好像夜空中最亮的星,闪闪发光,让人没法不注意到它。

你知道吗,广东醒狮那模样,活灵活现的,威风凛凛!那大大的脑袋,炯炯有神的眼睛,还有那五颜六色的毛发,多神气啊!每次看到它,我就忍不住想,这要是真的狮子该多厉害呀。

广东醒狮的表演那才叫一个精彩绝伦!就像一场盛大的狂欢派对。

舞狮的人那功夫可了不得,他们能让狮子跳跃、翻滚、站立,各种高难度动作信手拈来。

那狮子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他们的操控下变得生龙活虎。

这难道不比那些只会卖萌的宠物有趣多了?而且啊,广东醒狮可不仅仅是表演,它还蕴含着深深的文化内涵呢。

它代表着吉祥、如意、勇敢,是广东人民心中的宝贝。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或者庆典上,要是没有广东醒狮出来热闹一番,那可真感觉少了点啥。

你想想,在热闹的大街上,锣鼓喧天,广东醒狮摇头摆尾地走来走去,周围的人都欢呼喝彩,那场面得多壮观呀!这不比那些冷冷清清的活动有意思多了?还有哦,看广东醒狮表演的时候,你会不由自主地被它的魅力所吸引。

你会跟着它的节奏一起兴奋,一起欢呼,仿佛自己也成为了表演的一部分。

这感觉就像你在听一场超级棒的演唱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节奏摇摆起来。

广东醒狮传承了这么多年,可不是没有道理的呀。

它是广东人民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它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所以呀,朋友,要是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广东醒狮表演。

去感受那热烈的氛围,去欣赏那精彩的技艺,去体验那独特的文化魅力。

相信我,你一定会被它深深吸引,就像我一样,对它爱不释手呢!广东醒狮,真的值得我们每个人去了解、去喜爱、去传承呀!。

祖庙醒狮的简介

祖庙醒狮的简介

祖庙醒狮的简介
祖庙醒狮是广东省佛山市的传统民俗文化,是中国醒狮的发源地。

而祖庙醒狮始于明朝,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醒狮”的产生是受道教和道教中“五方神兽”中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影响,将其神化、人格化。

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年),明廷为了防止“北狮”与“南狮”互相混淆,于是便在民间择一舞狮高手加以训练,使其能与“北狮”相抗衡。

为了使两种舞狮互相交流,方便民间习练,便把这位舞狮高手的名字命为“醒狮”。

在民间流传开来后,人们为了庆祝自己的丰功伟绩,便用舞狮来娱乐、助兴。

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年),佛山三水区芦洲(今属佛山市禅城区)农民洪焕标喜得贵子,为求子吉兆,特地请来三水区大塘醒狮队到芦洲镇贺年。

这消息被三水区大塘乡的一位村民得知后,他主动请来了高明“德胜”醒狮队的两位高手到芦洲指导。

这两位高手来到芦洲镇后,被洪焕标的儿子请去做助手。

—— 1 —1 —。

醒狮介绍

醒狮介绍
▪ 佛山还保留着传统的醒狮表演,每年的新年开张, 各大传统企业、部门都会有醒狮表演,来营造喜 气洋洋的氛围,为一年的工作带来好运气。
雄狮出洞--凝神运气待天时
一飞冲天— 威名四方千古流
登雄 层狮 楼登
楼 傲 视 群 雄
--
广西玉林市
▪ 正月初一,在玉林东明社区,居民舞醒狮 到各家拜年。在一户人家门前,四只大狮 子随着锣鼓声上下舞动,踩着高梯,惊险 又刺激。在华南各地都有舞龙舞狮庆贺新 春的习俗。地处岭南的玉林市民更是推崇 舞狮子。长辈们介绍,舞醒狮表演的节目 有步步高升采青、八仙贺寿、姜太公钓鱼 等等,都很喜庆。
湛江醒狮
▪ 湛江醒狮以遂溪醒狮为代 表,遂溪醒狮表演始于明 清时期。200多年来, 凡逢年过节、喜红庆典, 都用醒狮助兴,祈求平安 吉祥,醒狮表演成为当地 乃至湛江市群众喜闻乐见 的一项活动。近年来,遂 溪县因势利导,加强组织、 积极扶持,全县民间醒狮 表演活动空前活跃。
▪ 醒狮活动具有极 大的吸引力,过 去游手好闲的青 年纷纷投身其中。 在遂溪,能参加 醒狮团已经成为 一种荣耀,加入 的年轻人必须接 受军事化训练和 武德艺德教育, 使得当地的社会 风气也变得文明。
南派狮头与北派狮头
▪ 北派以写实为基础。 ▪ 南派则以神似为主导,它以塑造一个夸
张、浪漫的狮子为艺术形象。南派舞狮 头以广东醒狮最有代表性。
北狮
南地道的广东民 间舞,是广东舞苑中的一宝。历史上由唐代宫廷 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 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
发源
▪ 中国广东省南海县,是醒狮的正宗发源地, 远在明代初期,有中国四大名镇之称的南 海县佛山镇,就已经有专门制作醒狮狮头, 狮被和锣、鼓、钹的能工巧匠。而且,在 佛山镇的附近墟集、村落,醒狮舞就已是 民间的传统体育项目,每当逄年过节,或 遇有重大喜庆(如乡人中举、新建祠堂落 成等)事件,肯定出动醒狮助兴。其后, 这一民间传统活动,逐渐遍及整个南国的 两广地区。

醒狮文化介绍

醒狮文化介绍

醒狮文化介绍
醒狮,也被称为南狮,是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地区民间对舞狮的一种昵称,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

醒狮是一种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具有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

醒狮起源于明代,由广东佛山出现,在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而传入岭南地区。

现在醒狮文化主要分布在广州、佛山、深圳等珠江三角洲一带,以及遂溪等县市。

醒狮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誉为广府文化的重要代表。

醒狮以狮头为先,传统醒狮狮头的油彩以三国英雄人物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六位人物的粤剧脸谱为基础,按照粤剧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设计,不同颜色的脸谱配以不同的装饰物。

同时,醒狮分为文狮和武狮,文狮以刘备狮为代表,武狮则以张飞狮、关羽狮为代表。

醒狮文化在广东民间十分流行,并被广大人民所喜爱。

在广东,醒狮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象征,它代表着勇往直前、力量和独立。

每逢节庆或重大活动,广东民间都会组织醒狮表演,为节日增添热烈的气氛。

醒狮的表演形式通常包括狮子出洞、狮子滚球、狮子拜门等动作,这些动作都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例如,狮子出洞代表着新的一年或新的开始,狮子滚球则寓意着财源滚滚来。

在表演过程中,醒狮还会配以鼓乐和锣声,以此营造出热闹和欢快的氛围。

总的来说,醒狮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敬。

醒狮的传说故事

醒狮的传说故事

醒狮的传说故事
醒狮是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它源于中国南方的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醒狮的传说故事,源于南海,流传于广东珠三角地区。

传说在远古时期,广东南海一带发生了可怕的瘟疫,人们惊恐万分。

这时,出现了一只神奇的神兽,它走过的地方,瘟疫全部消失,人们都恢复了健康。

为了感谢神兽的恩情,乡民们决定用竹篾和纸扎成神兽的样子,配合鼓乐舞动,以表示礼祀之心。

由于神兽的模样酷似传说中的狮子,因此又被乡民们称为“瑞狮”,“瑞”在粤语中和“睡”是谐音,叫“睡狮”不吉利,为了避讳,加上“瑞狮”也暗喻着驱邪镇妖的含义,便将“瑞狮”改为了“醒狮”。

醒狮表演时,舞狮者配合鼓乐的节奏,表现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和动作,如行走、跳跃、翻滚、腾跃等。

狮子在表演中表现出强烈的霸气和力量感,同时也展现出浓厚的喜庆氛围和欢乐情绪。

醒狮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醒狮代表着吉祥、繁荣、团结和力量,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文化符号。

如今,醒狮已经成为了中国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期间,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醒狮表演活动,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繁荣和进步。

醒狮的人源故事

醒狮的人源故事

醒狮的人源故事
醒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前来助兴。

关于醒狮的人源故事有很多版本,以下是其中一个:
相传在远古时期,广东南海一带发生了一场瘟疫,死人无数。

瘟疫发生后,有一只神兽出现,神兽走过的地方,瘟疫全部消失了。

为了报答神兽的恩情,人们便用竹篾和纸,扎成神兽的样子,配合鼓乐舞动,以表示礼祀之心。

因为神兽
的模样酷似传说中的狮子,因此又被称为“瑞狮”,而“瑞”在粤语中与“睡”谐音,叫“睡狮”不吉利,于是就改为了“醒狮”。

从此,舞狮活动在民间广泛流传,而舞狮也成了驱邪避害的象征,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南狮和北狮两种表演风格。

南狮又称醒狮,造型较为威猛,舞动时注重马步,主要是靠舞者的动作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形态,一般二人舞一头。

而北狮的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全身披金黄色毛,舞狮者的裤子和鞋都会披上毛,未舞看起来已经是惟妙惟肖的狮子。

北狮一般是雌雄成对出现,由装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领,有时一对北狮会配一对小北狮,小狮戏弄大狮,大狮弄儿为乐,尽显天伦。

醒狮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醒狮的介绍

关于醒狮的介绍

醒狮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源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已有数百年历史。

醒狮融合了武术、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元素,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和文化底蕴。

醒狮的表演形式主要分为两种:文狮和武狮。

文狮以舞动、翻滚、挠痒、舔毛等动作为主,展现出狮子的温驯、可爱的一面;武狮则以跳跃、翻腾、攀爬等动作为主,展现出狮子的勇猛、威武的一面。

在表演过程中,醒狮通常伴随着激昂的锣鼓音乐,营造出欢快、热烈的氛围。

醒狮表演的目的是驱邪避凶、祈求吉祥和平安,因此在春节、婚礼、开业等重要场合,人们常常会邀请醒狮队前来表演。

在表演中,狮子通常会被放置在一个高台或者高桩上,狮子需要在上面表演各种动作,如跳跃、翻滚、扑击等,难度非常大,因此醒狮表演也被誉为“中国的杂技”。

醒狮的历史

醒狮的历史

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

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

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

现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中间;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广州、深圳等县市。

自古以来,广东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乡乡都有自己的醒狮队,一年四季,开张庆典锣鼓声不断,逢年过节,狮队便上街采青、巡演。

各镇、乡村群众性的狮艺普及也盛况空前。

广东醒狮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为广东特有的民间舞品牌。

醒狮活动也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成为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其文化价值和意义十分深远。

醒狮是舞狮文化之一,优秀的传统民俗舞蹈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或店铺开业,民间都以舞狮前来助兴。

广东人会在刚开业的店铺门前挂一根生菜,意为生财,醒狮会站起来来摘生菜。

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

表演时,锣鼓擂响,舞狮人先打一阵南拳,这称为“开桩”,然后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耍舞,另一人头戴笑面“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引狮登场。

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

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

其中“采青”是醒狮的精髓,有起、承、转、合等过程,具戏剧性和故事性。

“采青”历经变化,派生出多种套路,广泛流传。

遂溪醒狮在表演上从传统的地狮逐步发展到凳狮,由凳狮又发展到高台狮、高竿狮,由高竿狮又发展到桩狮。

桩狮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如增加了走钢丝、腾空跳等表演类。

最高的桩接近3米,跨度最大达3.7米,充分体现了“新、高、难、险”的特色,被誉为“中华一绝”。

广州市的沙坑醒狮的道具造型特点是:狮头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

表演分文狮、舞狮和少狮三大类。

通过在地面或桩阵上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演绎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

迎新年手抄报:广东醒狮

迎新年手抄报:广东醒狮
广东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迎新年手抄报:广东醒狮
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是一种地道的广东省汉族民间舞蹈,是广东舞苑中的一宝。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 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现流传于广 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中间;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广州等县市。广东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 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

广东舞狮——精选推荐

广东舞狮——精选推荐

⼴东舞狮南粤特⾊民俗——醒狮春节期间,⼴东⼈主要的民间娱乐:睇戏、打牌、逛花市、出游、拜神、拜年,“逗利是的”……⽽最吸引⼈的要数舞狮⼦了。

可知道,舞狮⼦是⼴东春节的⼀⼤特⾊民俗,民间传统活动之⼀。

关于舞狮这种民间有⼏种不懂的起源和传说在这⾥我列举⼀些仅供参考。

史料记载说:这个⽐较丰富可以考究的史料很多,不过残缺不全真假难辨。

据说狮⼦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同带回的贡品。

⽽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西凉的“假⾯戏”。

也有⼈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于军队,后来传⼊民间的。

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

到了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于宫廷、军旅、民间的⼀项活动。

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狮⼦,⾼丈余,各⾐五⾊,每⼀狮⼦,有⼗⼆⼈,戴红抹额,⾐画⾐,执红拂⼦,谓之狮⼦郎,舞太平乐曲。

”诗⼈⽩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胡⼈假狮⼦。

刻⽊为头丝作尾,⾦镀眼睛银帖齿。

奋迅⽑⾐摆双⽿,如从流沙来万⾥。

”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美丽的传说:相传,相传明朝初年,⼴东出现了⼀头⾁翅虎,翅如蝙蝠,飞⽽⾷邪⼼⼈⾁,它的⽪可以辟百⿁百蠹。

粤⼊迷信,凡能保家宅保平安的东西,都视为吉祥之物,因此,⼈们仿造此兽形象在节⽇中舞动它,以告四⽅⽣灵,不要给黎民百姓带来灾难。

后来⼈们考究其实,原来这称之为⾁翅虎的,是⽂殊菩萨的坐骑——狮⼦,因鬣⽑过肩,并且⽑⾊与⾝体颜⾊相同,奔跑时鬣⽑扬起如蝙蝠的缘故。

近代起源说:⼴东舞狮⼦活动起源于明朝末年,初为表现武术馆的尚武精神。

清朝中叶,已⼴泛流⾏于两⼴地区,并传⾄南洋、北美和华侨华⼈聚居的地⽅。

⼴州三元⾥、泮塘的“狮⼦”尤具特⾊。

时逢节⽇,舞狮游⾏,共庆丰收,亦互为勉励。

若遇“狮⼦”临门,视为“驱除邪恶、光耀门庭、⼤吉⼤利”之事,纷以彩礼答谢。

现在,⼴东各市各镇、各⼤企业和⼀些村、衔都有狮队。

⼴东最具实⼒的狮队是分布在⼴州、肇庆、佛⼭、遂溪。

醒狮小知识

醒狮小知识

醒狮小知识醒狮是一种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民俗表演形式,它追溯到唐朝时期,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醒狮表演通常在重要的节日或庆典活动中出现,如春节、婚庆等。

而在表演过程中,醒狮由两人扮演,一人扮狮头,另一人扮狮身。

他们通过高难度的动作和精准的配合,展示出狮子威武、勇猛的形象,给人们带来欢乐和祝福。

醒狮表演通常会吸引大量观众,因为它不仅具有观赏性,还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在表演过程中,醒狮扮演者会以独特的技巧和动作,配合鼓乐和锣声,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醒狮表演不仅要求扮演者具备较高的身体素质和灵活性,还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和默契配合。

只有通过长期的训练和磨练,才能达到熟练的水平。

醒狮表演有着丰富多样的动作和技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动作是“高抬腿”和“跳狮子头”。

在表演中,醒狮扮演者会通过高抬腿的动作展示狮子张力十足的气势,同时也要表现出狮子的威武和勇猛。

而跳狮子头则是醒狮表演的一大看点,它要求扮演者以灵活的身体动作跳跃到高处,再通过平衡和控制,顺利落地。

这个动作既考验了扮演者的身体素质,也展示了醒狮的威严和力量。

醒狮表演不仅在中国有着广泛的传承和发展,也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和欢迎。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醒狮表演在一些国际比赛中也有所斩获。

这些国际比赛不仅能够提高醒狮扮演者的水平,也能够增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通过醒狮表演,外国人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加深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醒狮表演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它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醒狮表演,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能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醒狮表演不仅给人们带来欢乐和祝福,更是一种文化的瑰宝,需要我们共同传承和保护。

醒狮是一种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民俗表演形式,它通过高难度的动作和精准的配合展示出狮子威武、勇猛的形象,给人们带来欢乐和祝福。

醒狮表演不仅具有观赏性,还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醒狮的简单介绍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是一种地道的广东省汉族民间舞蹈,是广东舞苑中的一宝。

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

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

现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中间;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广州等县市。

广东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下面是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广东醒狮的简介。

广东醒狮的简单介绍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

表演时,锣鼓擂响,舞狮人先打一阵南拳,这称为开桩,然后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耍舞,另一人头戴笑面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引狮登场。

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

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

其中采青是醒狮的精髓,有起、承、转、合等过程,具戏剧性和故事性。

采青历经变化,派生出多种套路,广泛流传。

遂溪醒狮在表演上从传统的地狮逐步发展到凳狮,由凳狮又发展到高台狮、高竿狮,由高竿狮又发展到桩狮。

桩狮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如增加了走钢丝、腾空跳等表演类。

最高的桩接近3米,跨度最大达3.7米,充分体现了新、高、难、险的特色,被誉为中华一绝。

广州市的沙坑醒狮的道具造型特点是:狮头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

表演分文狮、舞狮和少狮三大类。

通过在地面或桩阵上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演绎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乡乡都有自己的醒狮队,一年四季,开张庆典锣鼓声不断,逢年过节,狮队便上街采青、巡演。

各镇、乡村群众性的狮艺普及也盛况空前。

广东醒狮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为广东特有的民间舞品牌。

醒狮活动也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成为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其文化价值和意义十分深远。

广东醒狮的历史溯源中国的舞狮分北狮(北方狮)、南狮(南方狮),北狮重形,南狮神似。

这为多数专家、学者、舞蹈家、武术家和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

据广东南海县编写的《南海醒狮》一书中记述:毋庸置疑,中国的醒狮(南狮,)是从北方的黄狮子脱胎而来的。

南狮究竟始于有时,查遍史料,迄未见记载,其确切的年代,已不可考。

然而,大体可以肯定,是在五代十国之后,从中原流传至岭南地区民间的。

笔者认为这一提法有其道理: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岭南地区仍是处于落后的原始部落社会。

秦始皇统一中国给岭南地区带来了农耕、纺织等技术,带来了中原文化。

其后在隋朝开皇十年,设置南海县,其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广州市部分地方、佛山市区及三水、顺德等地。

历史上,中原地区多战乱,中原地区人民曾有三次大迁徙,岭南是其主要落脚地之一。

中原人民的南迁,其必然带来中原的文化,带来了人民群众喜爱的舞狮,这是顺理成章的。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醒狮一章中称:据传,佛山是醒狮的发源地。

(注:佛山原属南海县管辖)这点我们可以从当时南海县的物质基础及制作狮子的工艺得到答案。

南海县自古以来是富庶的鱼米之乡,土地肥沃,盛产蚕桑鱼蔗;缀丝织造、陶瓷器皿、五金竹木制作、纸扎工艺等十分兴旺,宋朝时南海县的石湾以其陶瓷工艺饮誉大江南北,素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称。

在明、清时期,南海县佛山镇与湖北汉阳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同时号称中国四大名镇。

《佛山忠义乡志》中载:五斗司光绪三十三年呈报工商部实业品汇册载,狮头行制品精良,省垣及外洋均来定购,多在石路铺。

这很清楚地说明了当时南海县的狮子制作工艺为各地之冠。

广东醒狮的基本特点醒狮的制作:以竹蔑、纸为主要材料,先用竹蔑扎成狮头形状,糊上纸朴,眼、耳、嘴等处,是可以活动的,均粘上猪缤、马撰或植物织物,晾干后,涂上各种颜色,再上光油定形。

醒狮在造型上最大的特点是头上多一角,据传是为了避开专供皇帝欣赏的黄狮子舞的各种禁忌,令官府抓不住把柄而创造出来的。

醒狮头最重的6.5公斤,最轻的3.5公斤,共分四类。

醒狮被(亦称狮尾),传统的长度是4米,为了舞动灵活,现今改为2.6-3米。

醒狮的种类:狮有多种,一种是金狮,又叫太狮,用于迎宾或隆重的交往礼仪,一般不易出动。

一旦出动,其他狮子要向他三跪九叩。

金狮相遇,则要互相点睛然后金狮互相跪拜,以狮口交换请贴才又开始舞狮。

金狮之外,有黑狮、红狮和彩狮。

据说分别代表张飞、关公和刘备,反映不同的性格,如黑狮威武凶猛,红狮凝重,彩狮温和。

另外,因造型不同,各地民间对醒狮都有不同叫法:如南海的大头狮,鹤山县的鸭嘴狮,清远、英德的鸡公狮,雷州半岛的鹦雄狮等等。

醒狮的音乐:鼓是醒狮舞的主要乐器,加上锣、钱,形成锣鼓喧天、排山倒海之势。

鼓声的强弱、快慢、急速与柔和,是根据醒狮舞的不同套路、不同动作而设置的。

击鼓的技法、姿态,手势的花样十分讲究。

鼓谱有三星鼓、五星鼓和七星鼓三种。

光看中国据醒狮舞的不同套路、不同动作而设置的。

击鼓的技法、姿态,手势的花样十分讲究。

鼓谱有三星鼓、五星鼓和七星鼓三种。

光看中国醒狮舞的鼓乐队表演,已是一种很高的艺术享受。

这是南海醒狮于1990年7月在马来西亚参加国际醒狮舞比赛时媒体的评价。

醒狮舞的动作与套路:据老艺人讲,舞狮的步法完全采用南拳武功之四平马、子午马、麒麟步、跳步、座盘步(即老树盘根)、翻身、翻滚等。

这些动作硬桥硬马,刚劲有力,步法稳固,落地生根,凡学舞醒狮者,必须先学南拳,以打基础。

舞醒狮的表演程序是:出洞、下山、过桥、饮水、采青、醉睡、醉醒、上山、玩球、大头佛戏狮采青是高潮。

采青分采高青和采地青。

采地青又分水青、蟹青、桥底青、拆字青等。

套路丰富,多姿多彩,技巧高,难度大。

此外,还有狮子花灯、狮子吐球、大头佛引狮和近代发展起来的竟技性极强的高桩狮、梅花桩狮和狮子走钢丝等绝活。

广东醒狮的艺术风格舞狮子的种类繁多,归纳起来,就有南派和北派之分,它们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民间较流行的说:北狮源自北魏。

舞狮流行于胡人,以木雕成而动,做祭治仪式,北魏年代,魏武王称之为北魏瑞狮,除作为宫中娱乐之处,亦为胡人一解思乡之情。

至南宋称之为北狮。

南狮,流行于中国南方广东一带。

说是有一头怪兽,到处吃乡农的收成,但不伤人畜,常发出年年之声,人们便称为年兽,年兽眼大口阔,头有触角,性格善良。

乡农视之为圣兽,不敢捕杀,后村民以爆竹之嘈杂声吓走了年兽,民间复加平静。

村民互相向亲友祝贺,并定这天为新年,象征新的开始。

从此,每逢新年,民间以竹仿制年兽,烧爆竹,派红封。

其次,南派狮头与北派狮头在造型上有严格区别,北派以写实为基础。

南派则以神似为主导,它以塑造一个夸张、浪漫的狮子为艺术形象。

南派舞狮头以广东醒狮最有代表性。

狮子流传到各地后亦因应当地的习俗,在握法、舞法、外型方面有所不同(尤其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

但万变不离其宗,狮头外貌是以色彩来表现其性格,如红狮关公脸,黑白脸、青鼻铁角蓄牙刷须的张飞形象则表现在豪放粗犷的气势。

广东传统的舞狮讲究技巧和武术功底,一般由二人或三人组成。

其中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另一个舞大头佛,手执大葵扇作引导,后面则有锣鼓队配合,狮子的动作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节奏舞出千姿态百态。

舞狮常用的基本动作有舐毛、搔瘙、探路、戏水、彩青等20多种,在感情上则以喜、怒、哀、乐、贪、疑、忌、虑、饱、饿、睡、醒为主,步形、步法有四平马、子午马、开合马、骑龙步等20多种。

技艺高超的师傅既能舞出狮子的各种心态,又能把一套的故事情节从高难的舞狮技巧中表现出来。

只有这样,才真正达到南派舞狮的上乘功夫。

狮子在表演时与之配合的击打乐有鼓、锣、钹。

击鼓手是舞狮子的核心和灵魂。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当今狮艺,不论是演技或狮头和器材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在国际上,器材的长、短、高、低都有有一定的规限,比赛时间规定在10至15分钟之内,运动人员限定在6至8个,从而使传统狮艺从普及中走向竞技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广东醒狮的文化内容佛山是名扬海外的中国古镇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

它不断传承且经过时代的洗练,逐渐演化既富含文化传统又富含时代精神的文化特色。

醒狮就是其中之一中国广东省南海县,是醒狮的正宗发源地,远在明代初期,有中国四大名镇之称的南海县佛山镇,就已经有专门制作醒狮狮头,狮被和锣、鼓、钹的能工巧匠。

而且,在佛山镇的附近墟集、村落,醒狮舞就已是民间的传统体育项目,每当逄年过节,或遇有重大喜庆(如乡人中举、新建祠堂落成等)事件,肯定出动醒狮助兴。

其后,这一民间传统活动,逐渐遍及整个南国的两广地区。

南狮的外形像狮子,但是,头顶多长一角,像狮子但又有不同于狮子。

南狮的独角角尖微弯向前,而不是向后,这种造型无损狮子的威猛形象,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不难看出,是把狮子和独角兽两者之间的特征,糅合成一种别具一格的新型狮子,众所周知,中国封建时代的皇朝,对于僭用皇帝专用的服饰、仪仗等的民间百姓,没有不视为犯上作乱。

其罪状,轻则倾家荡产,重则诛连九族。

因为黄狮子舞既曾为李唐皇帝所独享的专用舞蹈,自唐代以后的五代、宋、元、明等王朝,亦理所当然视之为禁物,谁也不敢去冒此天下之大不敬。

但狮子舞毕竟是劳动人民所创造,是一种艺术性和体育性相结合的传统娱乐,人民喜爱它,于是乎想出了避开有关禁忌的良策。

醒狮的形象,既是狮子但又多长一角,如遇官府追查时,就称为独角兽舞,令统治者抓不著把柄。

宫廷的黄狮子舞,以人手执红拂作引动;而醒狮舞是以人扮大头佛手执葵扇来引动,且不拘束于什么五色、五方之类定法,又有自创一格的敲击乐和技法,源出自黄狮子舞,又别于黄狮子舞,成为岭南地区民间的传统体育娱乐重要的活动,表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是人民的新创造,为人民所喜爱。

在南海西樵山曾经出现一位醒狮史上的风云人物,南海西樵山人杰地灵,一代武侠黄飞鸿就诞生在西樵山下。

黄飞鸿倡导的南狮狮艺,舞出了中华民族气节,体现一种开拓、团结、不畏艰险的民族豪气。

当年黄飞鸿狮王争霸的场面如今每天都在纪念馆中重现。

几位身手矫健的年青人在三米多高的铁桩上闪展腾挪,南狮的神奇魅力尽在灵巧的动作中淋漓展示,仿佛又看见黄飞鸿当年的风彩。

有着极高的观赏价值。

经常锣鼓喧天,狮子就出场了,它迈着矫健轻快的步伐,左顾右盼,摇头晃脑,神态极为机警,四条腿敲击着地面,踩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步伐向铁桩靠近就在看客眨眼的时候雄狮突然跃上的铁桩,随即一个狮立,笑傲长空,狮身上的鳞片在太阳下熠熠发光。

人们一阵惊呼,再看狮子急转回头,四脚落在桩上,在节奏鲜明的鼓点中迈出灵动的步伐在三米多高的铁桩上,升腾跳跃,如履平地一般,说话间,鼓声突然停息,雄狮突然向前跃起,四脚腾空,在落桩时前脚落空,整个狮身向下急坠,观众席上有人在蒙住双眼,不忍再看,再看狮子在落到铁桩中部之时前脚突然夹住铁桩,稳住下坠的身型,在停留片刻之后突然发力借助后腿上拉之力跃上铁桩,然后一个潇洒的亮相结束了此次表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