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感悟之欧阳光明创编
《论语》“仁者爱人”说及其当代启示之欧阳光明创编
《论语》“仁者爱人”说及其当代启示欧阳光明(2021.03.07)陈功文孔子的儒学思想以“仁”为核心。
“仁,亲也,从人二。
”(《说文·人部》)从字义上说,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最高道德规范。
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多次谈及仁,据知名学者杨伯峻先生统计,《论语》书中“仁”字出现了109次[1]P228,远远高于其他道德范畴,可见《论语》一书仁学思想内容包含甚广。
仁“含义广泛又灵活多变,致使两千年来从无达诂,也给后人见仁见智的理解提供了多种可能。
”[2]P394《论语》在对“仁”进行阐释的同时,也奠定了其“仁”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仁者爱人”说。
《论语》“仁者爱人”说是一个以“三段论”为存在方式的理论体系,具体包括“修己论”、“仁本论”及“博爱论”三个方面的内容,且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有机统一的。
总结《论语》“仁者爱人”说,对当代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论语》“仁者爱人”说的“修己论”。
这是孔子所强调的个人内在修养,也是“仁者”能在真正意义上“爱人”的必要条件。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人格都不完善,又谈何关爱他人?故孔子非常关注人格修养。
“修己”就是律己,就是追求人格的不断完善。
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以下凡引用《论语》,只写篇名)显然,成就仁完全在于自身,不必仰仗他人。
也即若达到仁者的境界,必须通过个体内在的不断努力,才能完成个体人格的完善,这样才能达到修己的目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宪问》)。
这是孔子“修己论”的核心内容。
《礼记·中庸》说:“仁者,人也。
”蒋伯潜认为此“言仁为人之所以为人之道也。
”[3]p521《孟子·尽心下》也说:“仁也者,人也。
”这个“人”,“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而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的社会人。
这样的人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靠修养才造就出来的。
”[4]P11靠后天修养(修己)造就仁人,此即“为仁由己”的修养方法。
教师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之欧阳家百创编
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欧阳家百(2021.03.07)欲为人师表,先学会做人。
刚刚学完《传统文化教育》,内心受到了很年夜的震撼。
才真正的感悟到自己活很何等失败!何等的不在道!由衷的感恩学校领导给我们这个认识自己,修改自己的机会。
让我真正的找回了自己那颗丧失已久的良心!传统文化的学习,刚好有吴老师讲的“如何做一位如理如法的好人”,如何让传统教育渗入生活,融入工作。
但我感觉自己对“门生规”还是停留在“圣人训”的阶段?忸捏啊,可见自己简直不是上根之门生?不过“勿畏难、勿轻略”“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至”,要知耻近乎勇,只要严格坚持依照恩师的教导,每天按时完成作业,勇猛精进,相信一定会获得身心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乃至社会和谐的理想生活。
传统文学其实不是谈玄说妙,“话说多、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圣贤留下的经典,没有一句是过剩的话,正如“圣贤乃实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这些经典,都是从圣贤人的自性中流出,自己只有时时刻刻提起恭敬心,才干与古之先贤心心相应。
自己修学不得力,正是因为对恩师、对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缺乏恭敬心,才会让懊恼习气障碍自己。
而恭敬心不敷,也就证明了自已的孝心不敷,自己是否时时刻刻念着怙恃的恩义?是否时时刻刻想着怙恃的健康?是否做到了养怙恃之心、养怙恃之志?自己身体不健康,已是年夜不孝,检讨仁、义、礼、智、信,自己没有一样做得及格?首孝弟、次谨信、博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感恩“传统文化讲座”!感恩怙恃养育之恩!感恩领导辛勤教导!感恩农夫辛勤劳作及所有支出的人!也通过此次学习,让我真正知道了自己走上教师这个岗位是何等的荣幸。
教师这个职位是何等的神圣。
要想成为师之典范,必先成为一个好人!对怎样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我感悟到了以下几点:1:教师须是有品德修养的人,须修身养性让自己具有自己共同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2:教学生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让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
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真正意义。
读书心得《我的教育理想》之欧阳治创编
读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暑假中,我细读了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
作为一名教师,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
朱教授在书中这样写到: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师,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非常尊重他的同事,非常尊重他的领导,非常善于调动帮助他成长的各方面因素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这一句: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
朱教授说的好,“一个没有爱心的老师,永远也不可能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永远也不可能把握教育的真谛。
”未来的教育家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爱教育。
只有爱,才能赢得爱。
我们要真诚的热爱学生,才会在愿意与你交流,乐意与你一起分享学习和生活的快乐。
我觉得教师爱学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相信每个孩子。
每个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潜能,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潜能,鼓励孩子去不断探索,是他们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
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也才会让你在和他们交往中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忘记了生活的烦恼。
也最终让你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要相信一份耕耘总会给你成倍的回报,只是有时候你的付出不会马上见效。
但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成功。
我想,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先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
以前总是要求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不行了,而应该是一条河,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惟有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我们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而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让自己充满活力。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之欧阳光明创编
心得体会欧阳光明(2021.03.07)通过这次课程设计,让我更加深刻了解课本知识,和以往对知识的疏忽得以补充,在设计过程中遇到一些模糊的公式和专业用语,比如说经济刮板运输机及皮带运输的选择,在选择选择刮板皮带运输选型时,在使用手册时,有的数据很难查出,但是这些问题经过这次设计,都一一得以解决,我相信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我为搞清楚的问题,但是这次的课程设计给我相当的基础知识,为我以后工作打下了严实的基础。
虽然这次课程是那么短暂的2周时间,我感觉到这些天我的所学胜过我这一学期所学,这次任务原则上是设计,其实就是一次大的作业,是让我对课本知识的巩固和对基本公式的熟悉和应用,计算力学和运动学及预选电动机过程中的那些繁琐的数据,使我做事的耐心和仔细程度得以提高。
课程设计是培训学生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对三年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同样,也促使了同学们的相互探讨,相互学习。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谨慎、踏实、一步一步的完成设计。
如果时间可以重来,我可能会认真的去学习和研究,也可能会自己独立的完成一个项目,我相信无论是谁看到自己做出的成果时心里一定会很兴奋。
此次设计让我明白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团队精神固然很重要,担人往往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自己亲身去经历,这样自己的心里才会踏实,学到的东西才会更多。
课程设计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使我们了解到一些实际与理论之间的差异。
通过课程设计不仅可以巩固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其还可以培养和熟练使用资料,运用工具书的能力,把我们所学的课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课程设计诚然是一门专业课,给我很多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上的提升,同时又是一门讲道课,一门设计课,给了我许多道,给了我很多思,给了我莫大的空间。
同时,设计让我感触很深。
使我对抽象的理论有了具体的认识。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
我们要比较系统的了解矿井运输提升的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从总体设计原则,本次设计综合三年所学的专业课程,以《设计任务书》的指导思想为中心,参照有关资料,有计划有头绪、有逻辑地把这次设计搞好!总之,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收获很多、学会很多、比以往更有耐心很多。
孔子的教育思想学习心得之欧阳光明创编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孔子的教育思想学习心得欧阳光明(2021.03.07)为了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感受孔子的儒家思想,我们进修学院的全体教师于2012年6月底开展了游孔子故居,学儒家文化的实地考察活动。
在孔子故居曲阜,我们先后参观了孔府、孔庙和孔林,体会到儒家文化的气息,也感受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神圣而稳固的地位。
尤其在孔林,当看着一位位游客恭恭敬敬地参拜孔圣人,听着孔子弟子子贡自愿为老师守陵6年的故事,我觉得作为我们当代青年教师应该学习孔圣人的教育思想,将儒家文化代代相传。
由于参观的时间有限,在感受了儒家文化气息后,我决心回来后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学习儒家思想,体会孔子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
通过几天的自学,我对孔圣人的思想有了以下几点体会:一、以德为本,是育人的前提和核心孔子非常重视德育,一部《论语》大约有三分之一以上内容是讲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仁、义、礼、智、信”。
其中以“仁”为核心。
我们可以从以下言语中体会,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只有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恨什么人。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向他学习,看见不道德的人就反省自己是否像他那样。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有过错而不改正,这就真叫过错了。
)从以上孔子德育思想论述中可以看出孔子非常重视做人的教育,要求学生从自身做起,严于责己,宽于责人,有错必改,言行一致,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而如今的青少年,有的沉溺于网络游戏、网络小说,有的迷恋明星、追求时尚,何谈道德教育;思想好一些的也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何谈为父母分忧解难;一些所谓的学习优等生只是一味地投入学习,至于做家务恐怕什么都不会,何谈独立生活能力。
因此我想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回过头来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或德育小故事作为教育学生的起点并贯穿于整个学生学习过程中,那么我们最终培养出来的就不光是头脑聪明的人才,还会是人格健全懂得“礼、义、仁”的全面人才。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之欧阳语创编
1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答:(1)关于教育作用: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
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
(2)关于教育对象:提出“有教无类”其中“无类”是相对于贵族而言的,不包括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
(3)关于教育目的:致力于通过教育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4)关于教育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是指文化知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行、忠、信是道德行为规范要求。
不足之处在于缺少自然科学知识和劳动知识内容。
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内容占有重要地位,文化知识学习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
(5)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联系第8章教学原则与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谦虚笃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关于道德修养➢立志有恒:“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
”孔子认为人要有远大的人生志向,“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
➢自省自克:“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身体力行:“巧言令色,鲜矣仁”,“敏于事而慎于言”,“纳于言而敏于行”,“言必行,行必果”。
➢改过迁善:“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则勿惮改”。
(7)教师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师无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杜威的主要教育观点是什么?答:(1)关于教育本质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2)关于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不断的生长下去。
(3)论课程与教材为完成活动课程,提出“做中学”的教育原则。
活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活动教学。
(4)提出教学的五步骤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足以产生问题的资料、学生产生问题和假设、设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亲自动手做、验证假设。
对孔子的看法之欧阳光明创编
对孔子的看法欧阳光明(2021.03.07)孔子是一个文人,一生之中没有多少时间从政,但人们认为孔子是圣人,什么都懂,其实一个没有从政经验的人,他对政治的了解是感性的,对政治的理解仅仅是理论的,如果以他的言行作为从政格言,那肯定是要失败的,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
可以无法想象,在中国古代,特别是隋炀帝朝以后,人们做官的有条门槛,即必须要学习孔子撰写的《论语》。
有些人皓首白经,读了一辈子孔子的书,把《论语》背了又背,其目的是为了考上进士,做一个官,但考上的仅仅是少数,大多数人没有考上,白白浪费了青春年华,真是人间的悲剧。
拿一个没有从政经验的人作为教条,让大家读,学习他的从政格言,这好比一个不会驾驶飞机的人,仅仅有一些理论知识,教其他人学驾驭飞机。
跟这个人学驾驶飞机,飞机不会从空中掉下来才怪呢!更有甚者,人们还留下了这一些不良的风俗,凡是孔子的言论不能否定,或者不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否则是圣人的不敬。
这些行为导致了中国人思想行为的停滞不前,也是中国近代思想上和科技上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原因。
我认为,对孔子只能从实践中来分析,不能盲目地听从。
每个人的知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轻易相信。
打个比方:《论语》中提到:“温良恭俭让。
”什么时候需要“让”,哥哥与弟弟争财产时哥哥适当可以退让一步,但退让也有一定的原则性,并不是什么事情都要退让,过分的退让会使人觉得老实无能,例如,一个人找工作,只有一个岗位,大家都争着抢,应该是你的就应该当仁不让,否则就会失去工作,并且还被人当作傻瓜。
所以孔子的哲学“温良恭俭让”有一定的局限性,人们绝对不能盲目相信。
再分析一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
盲目地听一下这句话,似乎很有道理。
但假如一个死刑犯,要执行时,刽子手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也不希望被人执行死刑,就不给犯人执行,那这样做不就是姑息罪犯了。
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出发,不能盲目听众孔子的语言,否则要吃大亏的,我恳切地劝告世人不要盲目相信孔子,要动脑子分析一下他说的是否有道理。
孔子的入世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之欧阳光明创编
孔子的入世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欧阳光明(2021.03.07)一般来说,个人的理想能和社会潮流同步,能和谐的融入其中时,这是一个人最幸福的事。
但在很多时候,二者是不合拍的,这时,作为个人,就会陷入一种痛苦之中。
而由此,也派生出个人与社会的种种不同关系,从而达到个人心理上的一种平衡。
从历史发展看,一般有以下几种:其一、放弃理想,与世浮沉。
这种人,在通过自身与社会的两种势力的分析后,认识到社会势力的强大和自身力量的弱小,于是以牺牲自己的个异为代价,融入到社会之中。
这种人占社会上的大多数。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
'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未之难矣!"(《宪问篇第十四》)这个荷篑者,大致可归入"随波逐流"一类,可谓社会上的"智者"。
其基本特点是随时事而确定自己行为,不固守自己的理想,不想对社会作适当的改变,以生存为其生命的最高目标:社会需要自己怎么干,自己就怎样干,不需要自己怎么干就不怎样干,看似游刃有余,实则捉襟见肘。
自然,对这种人,我们也不能贬低或责备,毕竟,各人有各人的理想,各人有各人的活法,无论是谁,都不应把自己的好恶强加到别人身上。
何况,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来说,它需要生存,需要发展,而其先决条件,便是根据社会的需求来定位自己的目标,确立自己的活法。
这种人,虽然挑不起重担,但安安稳稳,本本分分,也不失为社会稳定之中坚。
但我们也不必抬高或赞美,凡事因循,患得患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如果他能对与自己生活方式、生存目标不同的人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那就是最难能可贵的了。
其二、隐居避世,独善其身。
面对强大的社会势力,自己的力量显得渺小微弱,抗争则于事无补甚至招来祸患,妥协则不会心甘情愿,于是选择避世以图个清静自在。
《论语》赏析之欧阳光明创编
第一篇【学而】欧阳光明(2021.03.07)【本篇引语】《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门下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评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之欧阳文创编
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摘要: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主要表现在:“有教无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一切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德才并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大学生的培养形式。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启示孔丘,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几乎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教育的对象、内容、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一)“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
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第39章注:本文所引《论语》均在参考文献(1)里,以下不再叙述。
)[1]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的教育家。
在教育对象上,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打破了官府对教育事业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让那些有意向学习又有物质保证的人都可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述而》第7章)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的见面礼的人,他都收做了学生,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
基于“有教无类”的原则,孔子招收学生,有八个不分:一是不分贵贱;二是不分贫富;三是不分智愚;四是不分勤惰;五是不分恩怨;六是不分老少;七是不分国籍;八是不分美丑。
这“八不分”说明孔子对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
孔子对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思想,适应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顺应了时代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二)“德才并重”的教育内容。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第6章)孔子指出,要学好修身治国的学问,必须先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在教学中采取品德修养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重的原则。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之欧阳与创编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5、《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6、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回答者:teacher073《论语》中的教育名言读论语,抓教育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这样令人赞颂的光辉业绩,除了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的教育思想。
因此,我们与其艳羡其业绩,不如深入《论语》当中,分析他的教学理念,探讨他的具体做法,然后运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一、德智并重孔子教学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提出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论断,认为德才兼备、温文尔雅、表里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
1.德育为先。
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尤其重视加强道德教育。
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总概念。
“仁”的内涵非常广泛,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括爱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诚等一系列美德。
但每种美德都只是反映了仁的一个侧面,只有将它们集合、归纳、凝聚为一体,才能称得上“仁”,但是它的精神内核核心却很凝练,就是“爱人”。
儒家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之欧阳术创编
儒家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儒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耐人寻味。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进儒家思想家提出了很多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并赋予实施。
这些新方法、新实践改变了当时传统落后的教育模式,影响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开创了教育的新纪元。
儒家教育思想内容丰富,不仅在当时有着重大的影响力,其优秀部分对现代教育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对于学生的启示对于学生来说,尊师重道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素质。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作为接受者,学生应该懂得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
在尊重老师的前提上要学会主动思考,孟子曰:“君子引而不发。
”孔子亦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独立主动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
对于教师的启示提到教师,不得不提到孔子。
孔子作为教师,真正做到了“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渊博的知识是前提。
其次,应有“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教书的过程亦是学习的过程,反思自己,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素质。
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
只有热爱才有精神,只有热爱才有奉献。
对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启示虽然儒家教育思想中的大部分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教育了,但是其中不乏仍有极大意义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1)孔子倡导的启发式教学对现在就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
在孔子之前一直是教师灌输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甚至现在都还有这种教学方法。
这种强硬的教学方法不符合人类认识和发展规律,结果可想而知。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他改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人主导地位,使学生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者,活跃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闻一知十”“举一反三”,促进了学生学习和思想上的进步。
(2)“因材施教”思想更是对现代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性格、优缺点、兴趣爱好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差异教学”。
教师要充分观察学生间的差别,然后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可以发展自我。
教育教学感悟之欧阳家百创编
教育教学感悟欧阳家百(2021.03.07)对于有效教学,谈不上有什么经验,要说感受可能会有一些。
按我的理解,数学课的有效教学就是让学生听懂,学会,做对。
一节课是否有效,老师自身是十分重要的。
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之后备好一节课。
上课前的教具学具的准备,对教案的熟悉,都是必不可少的。
到了上课的时候,老师良好的教学素质,对课堂的掌握,教学中练习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有没有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做到每一次练习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能的目的等等各方面无不关系到教学的效果。
所以,备课这一个环节,是上课有效的前提。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生成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不需要备课。
相反,有效的教学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
预设要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能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能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并及时反馈。
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让“预设”真正服务于生成性的课堂教学。
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为“预设”打好基础。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这样才能体会新教材蕴含的教学理念,备出高质量的教学预案。
其次,要改变备课模式,变“教案”为“学案”。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都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建构、自我内化。
离开了“学”,再精心的“设计”也没有意义,教师要充分考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即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一种有准备、有意识的预设。
第三,重课堂动态生成,着眼学生发展过程是动态生成的,尽管教师在备课时已经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做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中,依然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
教育读书笔记之欧阳与创编
教育读书笔记今天读了一本《走进学生的心灵》的书,作者把把教师的职业境界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把教育看做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规范、要求;二是把教育看做出于职业责任的活动;三是把教育看做出于职业良心的活动;四是把教育活动当做幸福体验。
比较这四个层次,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第四条,当一个好班主任就应该把教育活动当成是一种幸福的体验。
相信许多教师都有类似的体验。
一、作者说:“班主任是把祖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连接起来的人格和智慧的桥梁,班主任的劳动铺就了一条学生成才之路。
为了学生早日成才,他们总是默默无闻地辛勤耕耘着。
岁月消融了他们的青春,劳累熬白了他们的鬓发,他们义无反顾,无怨无悔。
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使自卑的心灵自信起来,他们使懦弱的体魄强壮起来,他们使狭隘的心胸开阔起来,他们使迷茫的眼睛明亮起来;他们让愚昧走向智慧,他们让弱小走向强大。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为人类播撒着希望的种子,为人类传递着科学和文明的信息。
当他们的学生以出色的成就回报社会时,他们就会体验到耕耘者的幸福。
喜看桃李满天下,这难道不就是一种幸福的体验?!”说得一点都不错,教师在燃烧自己的时候,会有一种为了全人类的幸福感伴随着,用自己的青春谱写传奇。
二、书中还谈到:教育机智的问题。
班主任工作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常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
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机智。
如果班主任缺乏教育机智,就无法做好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
班主任的教育机智主要表现在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和"对症下药"等方面。
“随机应变”是指班主任在遇到偶发事件时,能根据事件的不同性质和特点恰当地处理问题。
“因势利导”是指班主任在遇到棘手的突发事件时,能够审时度势,即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出发,利用并调动学生心理的积极因素,排除消极因素,巧妙地处理问题;从而使学生扬长避短,增强克服缺点的内在力量,并自觉主动地提高学习效率和按照教育要求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
孔子师德观之欧阳与创编
孔子是我国最早的,也是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在从教的生涯中创立了系统的教育思想,为后来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其独特的师德观,成为后世为师者的指导思想,其身体力行的师范行为,成为后来为师者的榜样。
当今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孔子的师德思想,为我们确立新的师德观是大有裨益的。
1.“仁”是孔子师德观的哲学基础。
春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群国之间战争连绵不断、宫室内部新权与旧贵争夺权力的斗争此起彼伏的大变革、大转化的时代,也是百家争鸣、观念更新、人才倍出的年代。
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耳闻目睹了这种‘礼崩乐坏’、‘世风日下’缺乏人伦道德的状况,提出了崭新伦理学说,即“仁”的哲学思想。
他讲的“仁”从《论语》中看包括做人的全部规范,诸如:忠、恕、考、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
那么,“仁”的最根本的涵义是什么呢?孔子解释说:“仁者爱人”。
从这种观念出发,孔子对施“仁”的方法,行“仁”的表现,仁与智、能的关系进行了精辟的评述。
孔子在《论语》中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譬,可谓人之方也已。
”这就是说,仁是什么呢?自己要站得住脚,要使他人也站得住脚;自己要行得通,要使他人也行得通,能够从身边拿一件事作例子,推广开去。
可以说是实行仁德的方法了。
在他看来对于一个愿意学习的人,应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从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在日常生活中,他认为如下表述就接近于“仁”或是“仁德”了。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即刚强、果断、质朴、言语谨慎,这四种品质都具有的话,可以谓近乎仁德。
他还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主,泛受众,而亲仁。
”意思是,年轻人在爹娘面前,得孝顺,与兄长处,得敬爱,说话得谨慎、诚实可信,广泛地友爱大众,亲近仁德的人。
当学生樊迟问他作为一个人仁德的表现时,他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师德感悟之欧阳音创编
师德古来有之,不同时代对师德有不同的要求,现代师德是对古代师德的继承与发展,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人和塑造人的神圣使命。
毫不夸张的说,一个民族的希望,是通过教师托起的。
教师不但教人以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以德,使人学会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民族的素质直接折射出这个民族的教育程度,要提高民族的素质就必须有一支良好的教育队伍。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内在修养一样重要。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必须“铸师魂、倡师德、练内功、树形象”。
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认真备好每一堂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是根本,但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能说你就是一名合格的教师。
做为教师,还应加强自身的人格塑造,要做一个高尚的人,有着良好素质的人,这样你的一言一行才能感染你的学生,美化他们的心灵。
一、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是师德的新发展要让学生从分数的奴隶变为学习的主人。
要从以“教”为出发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教为学服务,教不是统治学生学、代替学生学,而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
课堂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用武之地,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发展智力以及思想情操受到良好熏陶的场所。
教师应是教练员,不是运动员,要让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去学习、去实践。
二、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才能自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
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
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
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
正是这种成就感、幸福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教师不辞辛劳地为教育事业献身。
三、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歧视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
关于孔子的典故之欧阳体创编
孔子学琴众所周知,孔子是位大大的教育家,可他同时也是一位音乐家,既会唱歌,又会弹琴作曲。
他在与人一同唱歌时,如果人家唱得好,他一定请再唱一遍,自已洗耳恭听,然后再和一遍。
他的教育方针并不是培养一些死读书的呆子,而是一些全面发展的英才。
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某天师襄交给他一首曲子,让他自已练习,他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忍不住了,说“你可以换个曲子练练了。
”孔子答到“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你已摸到它的规律了,可以换个曲子练了。
”不料孔子回答“我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哩。
”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人样。
这次不待师襄发问,孔了就先说道:“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
”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孔子也可说是一流的音乐鉴赏家,《韶》相传是尧舜时的乐舞,孔子在鲁国一直没有机会听过,后在齐国的某次宫庭宴乐中终于欣赏到了,孔子完全被这庄严肃穆的音乐迷倒了,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以貌取人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
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
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
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
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
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孔子的故事之欧阳光明创编
孔子的故事11则欧阳光明(2021.03.07)一、智慧圆融——故事取材于《列子:仲尼篇》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夏。
有一天,他问孔子,有关他的一些同学们的修养情况。
他问道:“老师,颜回同学为人怎么样?”孔子沉吟了一下答道:“颜回的仁爱之心比我要好。
”“那子贡呢?”子夏接着问。
“他呀!他的辩才比我好。
”孔子笑着说。
“那子路,子路同学呢?”子夏又接着问。
孔子开心地笑着说:“要说勇武精神,我们都不如他。
”“那子张呢?子张难道也有过老师之处?”子夏满脸狐疑。
孔子顿了顿,说:“子张同学,为人处世,庄重严谨的作风,比我这个做老师的要强。
”子夏听到这里,禁不住站了起来。
他曲躬作揖地问道:“老师,这我就不明白了。
既然那四位同学,都有超过老师的地方,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师从老师您,学习呢?”孔子见子夏这样,忙举手向下按了按,并和蔼地对子夏说:“子夏!你别着急,先坐下,听我慢慢说。
颜回同学虽然他很仁慈,但有时他过分的仁慈,导致的不忍之心,使他变得一味地迁就他人,影响了自己对事态作出正确的决断,从而反而害了别人。
所以说,他虽能仁,却不能忍。
(注:佛家有时说慈悲生祸害,也是这个意思)”孔子接着对子夏说:“至于子贡,他的口才的确很好,可谓辩才无碍。
他精通语言的妙用,却不识语言的局限,不懂得沉默的力量。
所以,他能辩不能讷。
”“关于子路,”孔子继续说:“他英勇过人,敢作敢为,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但有时不懂得谦冲退让,持弱守雌,蓄势而动。
这样难免会意气误事。
所以说,他能勇,不能怯。
”“而子张呢,”孔子说到这里沉了沉,然后说:“他过于庄重严谨,以致清不容物。
不能和煦接众,不能容纳有污行的人,让人见之生畏,敬而远之。
所以,他能庄,不能谐。
”“因此,”孔子最后总结道:“如果将这四位同学的长处都加起来,来对换我的修养,我也是不愿意的。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要一心跟从我,学习的原因。
”二、神武不杀谈到儒家的君子,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温文尔雅、谦恭礼让、文弱书生形象。
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之欧阳引擎创编
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欧阳引擎(2021.01.01)左权县星河学校连霞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远非我等浅学之辈能悟到精华所在的。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回头看看孔子,2000多年前的思想依旧能给我们启迪,不得不叹服孔子成为教育者的祖师,确实是值得我们后人敬仰的,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再去深入研究他的思想,以便应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来的。
作为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学实践、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尤其是他创造出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在中国教育史上影响深远。
他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即从学生个别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教学中随时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孔子在教学中,随时注意了解学生,把对学生透彻的了解,作为有的放矢进行教育的基础。
他一生中花费了很多时间来了解学生的性格、智商、情商、特长,有时他能从学生优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有多才多艺;有时他能从学生缺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有时他能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比如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哪个强一些?”孔子说:“子张偏激一些,办事说话容易过头;子夏迟钝一些,办事说话有时跟不上。
”子贡又问:“那么是不是子张强一些呢?”孔子回答说:“过犹不及。
”即过分和赶不上同样不好,偏左、偏右都不合中道。
正因为对学生的如此了解,他的教育和教学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
二、根据学生个体性格特征,“因材施教”孔子竭力避免教育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
他不用千篇一律的说教,往往许多学生问同样一个问题,而孔子回答不一样。
如子路问:“听到一个道理马上就执行吗?”孔子答:“有父兄在,怎能立刻就去实行?”冉求也问,而孔子答:“对,马上去实行。
”公西华问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而答复相反。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之欧阳总创编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一、教育思想我国的教育传统源远流长,所包含的思想博大精深,先秦诸子百家各具特色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
汉以后,儒家的独尊地位使得儒家的教育思想得到贯彻,成为正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正统和核心。
1.教育目的即培养的人规格和标准。
“明人伦”,即按照伦理道德去处理人际关系,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培养统治人才。
2.教育内容:主要是儒经夏商:武备教育和礼制教育。
春秋战国:儒家:六经,局限于伦理道德;墨家:生产知识,应用技术。
汉代:三纲五常。
宋代:理学。
元明清:程朱理学。
二、教学思想(略)1、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中国古代教育家认为每个学生的个性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学生的自然秉性也不一样,所以教育方法也应因人而异。
特别重视启发教育,注意开发每一个人的智力潜能。
二、温故知新学思并重2、循序渐进由博返约孟子认为教学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应自强不息,不可松懈或间断,另一方面,也不应该流于急躁。
3、长善救失教学相长这是《礼记》提出来的:“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者,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
”4、言传身教尊师爱生孔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荀子言:“诗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
严师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三、总体特征1、伦理道德与教育的统一:教育以道义人身为目标,把功利排斥在外。
重人文轻自然贱技艺,核心在于道德伦理,即教人做人,从而使教育与宗法伦理一体化重整体关系,轻个体发展;强调知识教学道德化;重义轻利,忽视教育的使用价值。
注重塑造人的和谐品质。
孔子就提倡把知、仁、勇三者统一起来。
2、教学过程的辩证统一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统一3、注重内省与内求4、重政务而轻自然,政教合一,教育为政治服务,培养官员5、重世俗而轻神性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主体的世俗性与以佛道宗教教育思想为主体的宗教性并存、互补,在相互关系上是以世俗性为主导、以宗教性为补充,从而使古代的中国成为一个非宗教国家6、综合教育:六艺;经学;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一、基本特征与哲学政治融为一体强烈的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色彩强烈的中庸气息,朴素辩证法重视人伦日用和实际生活二、伦理思想体系的基本结构1.人伦关系原理:人伦,泛指人与人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教育思想感悟
欧阳光明(2021.03.07)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千百年悠久历史的民族,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早在几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已经出现一位资深的思想政治家,他就是——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家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千百年来,孔子的思想代代相传,绵延至今……
孔子在教育与治理国家的关系上,认为:庶、富、教是治国立国的三大基本要素。
他认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庶”要求有较多的劳动力;“富”指要使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教”则是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
孔子认为,庶、富、教三者的位置顺序决定了庶和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成效。
孔子在教育治国方面的思想至今仍然有重要影响。
孔子在管理人民方面,主张以德治民,他大力宣扬“仁”的学说,主张实行利民的德政,反对害民的苛政,孔子曾经做过苛政猛于虎的比喻,为了达到德政的目的,孔子强调教育是施政的基本手段,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思是如果用道德来诱导人民,用礼教来整顿风俗,人民就有廉耻之心,而且归服与领导。
所以,孔子主张对人民
进行政治伦理的说教,来恢复以礼治国的思想和愿望。
孔子还说过: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可见,孔子对与人民是多么的重视。
孔子在处理师生关系问题上,从来没有作为老师的那种骄傲高贵,孔子一生都对自己的学生关怀备至。
孔子说过: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认为学术没有贵贱高下之分,学问面前人人平等。
这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比较深远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的《师说》中提到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就是受到孔子师生平等的理念的影响才做出来的。
可见,孔子在师生关系上对后世的影响依然是比较深远的。
在办学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广泛吸收学生,他对办学的开放性,满足了贫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
也正是因为这,孔子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各个弟子品类不齐,有出身贵族的南宫敬叔,也有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还有商人出身的子贡……
孔子在对君子的看法上认为,君子需要德才兼备,他强调君子要有三个方面的要求: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注重对君子的道德要求,提出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简而概之,就是我们常说的“学而优则仕”。
它包含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
孔子对实行“学而优则仕”的态度非常明确,他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平民,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
礼乐的是贵族子弟。
如果要选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孔子认为学习和做官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孔子培养的一批弟子,大多或早或迟的参加政治活动,他们“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
孔子在教学内容上以六艺为教学内容。
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的教学内容偏重有三个特点:第一,偏重社会人事;第二,偏重文事;第三,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孔子还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即一为学、思、行结合;二为启发诱导;三为因材施教;四为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孔子认为,教学需要师生双方配合协作,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这才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
孔子实际上遵循的是“学而知之”的认识路线,他的教学方法论是以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认识路线为基础的。
孔子一生都在为教育事业奔波,他把教育和政治、经济、社会结合起来,树立教书育人的教师典范,总结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创办大规模的私学,改变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平民也有了学习的机会。
另一方面,注重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
他的思想学说深刻的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保留了一份珍贵的资料。
孔子的伟大思想学说将会一直绵延不断,成为我们后世学生,教师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重要知识宝库。
孔子思想,将会影响整个世界,让世界不断走向仁治化的社会,让世界和睦相处,让地球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