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论文

合集下载

孔子的教育思想 毕业论文

孔子的教育思想  毕业论文

孔子的教育思想毕业论文笔者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我们将历史上优秀的人物当成自己的榜样。

其中孔子是个德才兼备的人,无论是在学问方面还是在品德方面都是中国人最佳的榜样。

因此我以论语为参考文献阐述孔子这一儒学大家的教育思想。

孔子之为人:为了能更好的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查阅文献中孔子自己言行的描述,另一种是别人对孔子的描述。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9-16)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9-4)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9-6)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13)孔子的天生品德:孔子到曹国去,路过宋国,与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

宋司马桓魋想要害孔子,先令人伐掉大树。

弟子们劝孔子快走,于是孔子说了“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7-23)这句话即“老天爷使我有了这样的品德,桓魋能把我怎么样,”简易而知足常乐的生活: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9-14) 【译文】:孔子想住到夷人地区去。

有人说道:“那儿粗陋,怎么行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儿有什么粗陋的呢,”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入不可求,从吾所好。

(7-12) 【译文】:孔子说:“财富如果是可以追求到的话,即使是拿着鞭子守门,开路的事,我也去做。

如果不能求得,则还是干我自己喜欢的事。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16)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在这里头了。

不行道义而得到的富贵,对我来说向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7-4)谦逊不骄傲: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

与其不逊,宁固。

”(7-36)【译文】:孔子说:“奢侈了就会骄傲不谦逊,节俭了则显得寒酸(寒碜),与其骄傲,宁可寒酸。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论文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论文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论文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

从他的教育思想中可以得到不少对我们有益的东西。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全文如下:摘要: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

其中关于重视品德培养,引导学生笃信躬行;团材施教,注重循循善诱,发挥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主张博多思,学以致用等观念,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在深化德育、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高教改革;现实启示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既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也带来了大学教育剧烈转型和深刻变化。

要落实育人为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和人的需求发生的变化,正视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存在的偏差,从更新思想观念入手来开创高等教育的新局面。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他的教育思想观念“温故而知新”,或许有益于我国高等教育界正在求索的改革创新。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精华一个新型社会当它步进正常发展轨道的时候,不能不对自己民族的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反思。

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重新探索。

不可否认,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的教育思想观念有糟粕和消极的东西。

只要我们摆脱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以历史唯物的辩证思维方法,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社会人生精论和富有哲理的箴言,遵循“古为今用”的原则,获得借鉴和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的源点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他主张仁政德治,社会各阶层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以“和为贵”,促进人和、家和、国和、天地人和。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品德高尚、博学多才、和谐的人。

他以“学而优则仕”、“有教无类”等理念,致力于育人,借以来推动社会的全面和谐。

孔子教育思想学习心得范文(二篇)

孔子教育思想学习心得范文(二篇)

孔子教育思想学习心得范文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目的与方法,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关于教育的重要启示。

首先,孔子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才。

他认为人的德性是教育的基础,而才能是德性的发挥。

这种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对社会有用的。

孔子的这一观点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示,使我认识到,我们的教育不能只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

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真正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他认为,人文素养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基础。

他强调学生应该学习礼仪、音乐、春秋等人文经典,通过阅读和学习这些经典来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这一观点使我深刻意识到,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只有具备人文素养的人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孔子还强调学生应该尊重师长,学习恭敬之道。

他认为学生应该谦虚谨慎,虚心接受师长的教诲,在学习上要有恭敬之心,不断进取。

这一观点使我认识到学生应该具备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规范。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勤奋钻研,不断进取。

只有具备恭敬之心的人才能真正获取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另外,孔子提倡“学以致用”。

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一观点使我认识到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他人做出贡献。

只有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最后,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与时俱进问题。

孔子的教育思想虽然具有很高的普遍性,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的教育理念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需要。

其次是应试教育问题。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德才,但是现实中我们的教育却往往注重考试成绩。

这种应试教育使得学生仅仅追求分数,忽视了德育的培养。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毕业论文)孔子的教育思想[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古代文化的象征,他的思想遍及世界,今天他是世界公认的大教育家。

他将自己的毕生经历贡献给教育事业,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孔子教育目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温故知新(一)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

孔子出身贫寒,没有资格进贵族学校接受教育,它完全依靠刻苦自学而成为知识渊博的学者.虽然生活贫苦,但15岁就“志于学”。

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不耻下问。

为了求学足迹遍布鲁、卫、周等国。

它不仅向师襄、郯子、苌弘、老子等人学习,还向社会底层的人物学习。

因此乡人赞他“博学”。

孔子自30岁起就奔走于齐鲁之间,希望通过从政来实现他的理想,但没有被统治者重用,于是,他就开始招收徒弟讲学,55岁时率弟子周游列国,一面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一面讲学,68岁回国鲁国,专门从事教育工作。

孔子在教育上取得了卓著的成绩,先是创办私学,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他不断广收弟子,随时随地讲学,先后从事教育工作达40余年。

他一生以?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的精神从事教育工作,这是他获得教育成功的根本条件。

孔子收集整理了《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作为教材,对古代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

他还通过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方面做了系统的论述,对后世教育影响深远。

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事迹,他的弟子们都有记录,被编成《论语》,成为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献。

(二)教育对象比较广泛提倡“有教无类”所谓“有教则无类”,就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

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

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

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

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通过教育来消除差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构想。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孔子的教育目标、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来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目标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

他认为“君子”应具备道德修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孔子强调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倡导推崇“仁”的道德观念。

他认为“仁者爱人”,只有具备仁爱之心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二、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的教育理念主张以“教育天下”为宗旨,认为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责任。

他提倡普及教育,主张教育的普遍性和公平性。

孔子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只有通过教育,人们才能获得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知识,提升个人素质,为社会作出贡献。

三、孔子的教育方法孔子提出了“学以致用”的教育方法,他认为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

他主张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学生,以身作则地影响他们。

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他强调学生应具备自律、勤奋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此外,孔子主张以“礼”为基础的教育,他认为学生应学习和尊重传统的礼仪规范,使他们在社会中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行为准则。

四、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这对于传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普及和公平,这对于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孔子的教育思想提倡以德育为先,这对于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总结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君子”,倡导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观念,注重教育的普及和公平性,强调“学以致用”的教育方法。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有关孔子教育思想的论文(2)

有关孔子教育思想的论文(2)

有关孔子教育思想的论文(2)有关孔子教育思想的论文篇二《孔子教育思想研究》摘要: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以约驭博、寓教于乐等,分析其教育思想对当今教学方法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当代教育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一生非常重视教育,创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含有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因素,因此至今仍有不朽的生命力,它对今天的教育仍然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从中我们可以获得极大的教益和启示。

1 倡导“有教无类”,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与全面教育相结合孔子,作为我国第一所私学的开创者,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提倡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

孔子在招收弟子时,不重身份,不看财产多少,也正因为如此,孔子的弟子很多,各个社会、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还有父子二人同学于孔子的,如颜回、曾参等。

孔子的这种思想观点,奠定了后世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基础,开历史之先河,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教学中不能没有统一要求,但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忽视学生在资质、性格、才能、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就无法达到统一要实现的目标。

孔子将因材施教与全面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这一矛盾。

在《论语》中,有不少生动的事例表明,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法,例如,在(《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樊迟的资质较鲁纯,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已及人;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创办私学,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篇一《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主要言行由其弟子整理编纂成《论语》一书,其真实详细地记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一书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其对我国的传统教育以及教育思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千多年过去了,孔子所倡导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孔子《论语》教育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是我国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万世之师表”,和其童年的成长经历分不开。

据《史记》记载,孔子幼年时便失去了一个完整的家,其父在孔子仅三岁时便离他而去。

孔母颜徵在为更好地教育孔子便移居曲阜阙里。

孔母的心血没有白费,孔子幼年时就极为聪明好学,其自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在学习之余,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

待孔子刚步入成人阶段时,其母颜氏也撒手人寰。

父母的离世使幼年的孔子过早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生活的磨砺也使孔子很快地成长起来;孔子在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了,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孔子自云:“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纵观孔子一生,其十七岁开馆办学至七十三岁去世,教学实践长达半个世纪;其教育成果也相当丰富,取得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伟大教育成果。

一、孔子对教育的态度和看法孔子对待教育的态度是严谨、认真的,同时他也认为学思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首先,孔子肯定了学习的重要价值,他认为学是教育的基础。

他在《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意思是说:“经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其又云“不学礼,无以立”。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摘要: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主要表现在:“有教无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一切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德才并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大学生的培养形式。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启示孔丘,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几乎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教育的对象、内容、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一)“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

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第39章注:本文所引《论语》均在参考文献(1)里,以下不再叙述。

)[1]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的教育家。

在教育对象上,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打破了官府对教育事业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让那些有意向学习又有物质保证的人都可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述而》第7章)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的见面礼的人,他都收做了学生,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

基于“有教无类”的原则,孔子招收学生,有八个不分:一是不分贵贱;二是不分贫富;三是不分智愚;四是不分勤惰;五是不分恩怨;六是不分老少;七是不分国籍;八是不分美丑。

这“八不分”说明孔子对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

孔子对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思想,适应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顺应了时代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二)“德才并重”的教育内容。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研究论文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研究论文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研究论文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后一代的教育工作,他的教育思想也被后人沿用。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篇1:《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与传统课堂相比,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现代高校课堂增添了不少信息化技术手段,可以说教师授课更为便利,学生学习也更直观。

然而,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仍然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出勤率不高。

据全国10所高校1 000份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有20%专业课学生的出勤率不到80%;30%专业选修课出勤率不足75%;近50%的通识课程出勤率不足70%,很多学生根本不愿意去上课。

扭转高校课堂教学的尴尬局面,也成为不少人关注的话题。

尽管不少学者试图从古今中外的教学资源中获得灵感,也取得一些成就,但实际效果却并不明显。

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教育课堂的资源,尤其是孔子的教学思想,或许能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提供重要的参照。

本文试从教师、学生、师生和知行等四方面进行简要论述,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一、“学而不厌”思想对当代高校教师观的启示教师仍是当前高校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的知识储备、学识水平及课程意识等自然决定一节课的成败。

然而,由于授课教师的知识更新过慢、照本宣科现象严重及课程意识淡薄等因素,导致课堂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

以课程设计意识为例,有学者说:“教师的课程设计意识还存在着许多欠缺,包括缺乏对教学目标的深度解读和具体化步骤,盲目罗列知识点;在内容选择上对广度和深度的把握失衡;教学方式采用一成不变的讲授式教学,照本宣科;对教学效果的巩固和检测缺乏创新,失之简单,流于形式;实际课堂与教师的预设存在很大不同,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等。

”[1]如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应从增强教师的学习意识开始。

孔子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论语?述而》)思想对此或许有某种启示作用。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论文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论文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论文)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论文)「篇一」一、孔子的身世、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仁”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所处的社会,是动荡的社会;所处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诸侯间争战频繁,秩序混乱,礼坏乐崩,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颜渊》)。

在春秋社会动乱中,鲁国诚然也出现了礼坏乐崩,但由于礼乐传统深厚,周礼得以保存下来,当时就有人发出了“周礼仅在鲁矣”(《左传昭公二年》)的感叹。

虽然孔子是没落的殷商苗裔,身份卑微,是“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自己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但由于他自童年起就受到了礼乐文化的熏陶,青年时勤奋地学习礼乐知识和技艺,成年后又做过多年以相礼治丧为谋生手段的儒。

所以孔子非常有教养,精通礼乐:“夏礼,吾能言之殷礼,吾能言之”(《八佾》),“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鉴于当时社会的黑暗动乱,又凭着他对周礼的向往,孔子立志要救世,恢复周礼。

他之所以有这样的志向抱负,“正在于他一落地就与贫贱为伍,与艰辛做伴。

他以极平常的心感悟无常的人生”。

[5]他遭受过许多苦难,所以更渴望安定一统的社会。

这在《宪问》中有所体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人”,“管仲相环拱,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可见孔子所赞同的是一匡天下,重视的是稳定的社会秩序。

因此他要恢复周礼,主张礼治。

如何才能恢复周礼?孔子将其诉诸人的内心,渴望唤起人们内心的自觉性,这就是“仁”。

孔子力图使人们通过内心“仁”的修养而达到“礼”,实现其政治理想。

孔子曾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所以唯有这种内心的修养――仁是全方位的,才有可能建立起完整的人格,才能担当得起恢复周礼的重任。

二、《论语》中“仁”的具体内涵首先,“仁”是一种自觉性。

孔子说:“求仁而得仁。

孔子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孔子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孔子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1孔子体育教育思想的教学应用分析第一,孔子提出了“成人观”,也注重德、智、勇、力等方面的教育。

而所谓成人,就是崇尚礼数,有道德,有智慧与勇气,还会精通六艺的人,几乎趋向完美。

孔子的成人观在其重要教育思想之一。

孔子认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该将“成人”标准落实到每一处,从而培养更多趋向完美的人才。

由此可见,孔子在其教学实践活动中已经培养了很多全面进展的人才,为社会作出了很大贡献。

目前,市场经济进展很快,学生们都会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而无法全面进展。

因此,必须将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身体练习的重要手段,从而增进学生的健康。

而学校可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进展的人才,也是实施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孔子思想应用于现代体育教学实践的体现。

第二,就是孔子思想中的“武备”思想与“尚礼”观念。

孔子认为,在战乱不断、兼并剧烈与弱肉强食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想积极参与到政事中去,还要保国为政,则应该对武备和军事武艺等训练进行强化。

在孔子看来,战乱不断的时代会尚武强兵,但是应该和仁政与德治相互促进,才能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为人们提供丰衣足食与安居乐业的生活,并且有利于子民听从政令,安心进展生产等。

孔子的武备和尚礼等思想观应用于射与御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具有积极意义。

孔子非常注重培养文武双全的人才,对射箭和驭车等课业的传授给予很高的重视,意在提高学生的军事体育知识、体育技术以及技能。

因此,在孔子的体育教育思想中,武备观念非常明确,不赞同人们还没有对军事技术进行掌握就参与到战争中去,否则不但自身性命难保,GJ也面临着灭亡的风险。

因此,孔子将武备思想贯彻到整个教学实践活动中。

第三,就是孔子的养生保健观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

孔子提出了具有积极意义的养生保健知识以及保健方法,在古代体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因此,孔子在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时,都会传授给学生关于养生保健知识与保健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不但如此,孔子还会身体力行。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来实现健康长寿的目的,比如按时休息、劳逸结合和对饮食进行克制等等。

孔子论文总结范文

孔子论文总结范文

摘要: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教育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总结孔子教育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启示。

一、孔子教育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1. 重视道德教育。

孔子认为,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在仁、义、礼、智、信等方面全面发展。

2. 强调“因材施教”。

孔子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和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3. 倡导“有教无类”。

孔子主张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不论贫富贵贱,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就应该得到教育。

4. 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孔子强调“学以致用”,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

5. 强调师生关系。

孔子认为,师生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二、孔子教育哲学思想的现代价值与启示1. 重视道德教育。

在现代社会,道德教育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才。

2. 因材施教。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因材施教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3. 有教无类。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我们要努力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让每个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4. 知行合一。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迅速,但我们不能仅仅追求知识量的积累,更要注重知识的应用。

我们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5. 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我们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总之,孔子教育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要深入挖掘其内涵,结合时代特点,不断丰富和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论孔子的德育思想的论文

论孔子的德育思想的论文

论孔子的德育思想的论文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德育为本。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论孔子的德育思想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论孔子的德育思想的论文篇一《浅析孔子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摘要】仁爱、礼义、忠恕、明智和诚信是孔子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其进行正确评价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同时,孔子德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包括: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做学问先要学会做人”是德育教育的核心任务;培养主体意识需要建构一体化的德育体系。

【关键词】孔子德育思想现代教育孔子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其修身养性和实现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在思想方面引领着人们正确的实现为人处世之道,同时在实践中也体现了道德的重要性。

仁爱、礼义、忠恕、明智和诚信是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主要内容。

仁爱。

仁爱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主要是指一种高尚的品德,孔子是仁学的开创者,他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

仁爱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其他的美德都是围绕着这种道德修养而展开的,一个人想要追求真正的品德,就应该以爱人为主要的前提。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才能够实现道德的标准,才能够为实现最高境界的仁爱奠定基础。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可谓仁乎,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孔子十分注重人的品格的修养,也就是人的德育教育,认为人的品格的塑造主要取决于道德的自主性,完善的人格需要不断的积累和道德的培养,小人和君子的区别就在于其道德思想的培养,同时,仁爱虽然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准则,但却不是不可以追求的,只要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就会达到仁爱的境界。

孔子还认为,仁爱是最完美的、最善良的精神,是决定一切的根本。

礼义。

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爱是其核心的价值理念,而礼则是其德育教育的修身准则,是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是把仁爱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规范。

儒家德育思想的目标是通过礼规范人的行为,使社会的道德、社会的法律和家庭的准则对受教育的人都具有规范作用,使礼成为每一个人应该自觉遵守的准则,达到人对自己有礼、人对人有礼、人对自然界有礼的境界。

2020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论文

2020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论文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培养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并倡导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留下了许多有益的教育格言,成为万世师表。

孔子虽然没有自己的著作传世,但由他的弟子将其言论汇集而成的《论语》一书,却可以让我们从中领略他的哲人风采,感悟他的教育思想。

孔子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它的光辉思想长期以来受到人们赞同.对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调整人与人的关系,遵守公共道德观念,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它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至于孔子的政治,法律,哲学思想受全世界人的认可.孔子开创的儒家道德精神与伦理逐渐成为引领民众道德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在当今世界上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和谐的指导意义.一、孔子的学生观孔子的学生观集中体现在他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可塑性的思想。

孔子认为,人的天生素质都相差不远,只是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人与人之间才形成差异,即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认为除了上知、下愚不可移易之外,其他人都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的。

这说明了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人的可塑性。

孔子在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可塑性的基础上,演绎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是孔子最先执行的教育方针。

他自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门弟子来自鲁、齐、宋、晋、楚、秦等国,其中有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贱人”仲弓;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箪食瓢饮的颜渊;有愚直的高柴,也有卤莽的子路。

孔子不畏世俗,怀着极大的教育热情,“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对于那些出身低贱和家境贫寒的学生施以平等的教育,真正做到了“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忠于道”,体现了师爱的理智性和广泛性。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一、引言本文旨在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对孔子的思想进行深入的解析和对比研究,以期为当代教育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

二、孔子教育思想的内涵1.孔子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教育的对象和方式2.孔子的教育原则三、孔子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的对比研究1.教育目标比较–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2.教育方式对比–孔子注重德育为先,注重师生关系–现代教育倡导多元化教学方法和互动式教学四、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1.培养学生的德行和人文素养2.重视师生关系,注重个性化教育3.倡导德行教育与学术教育并重五、结论孔子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古代有着深远影响,也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当代教育实践中,应当借鉴孔子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特殊应用场合场合一:教育学术研究在进行教育学术研究时,可以针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展开深入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教育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针对场合一的条款增加•增加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历史背景和传承的分析•增加对孔子思想在古代教育实践中的具体运用的研究相关问题及注意事项•问题:如何确保研究不偏离原著,同时又能结合现代教育实践进行深入分析?–解决办法:严格遵循孔子的经典著作,结合专业教育学术理论,确保研究的有效性和客观性。

•问题:如何深入挖掘孔子教育思想在当代教育中的实际应用价值?–解决办法:进行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当代学校和教育机构对孔子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应用情况,从中总结实际应用的启示。

场合二:教育政策制定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可以参考孔子的教育思想,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制定更符合教育实际的政策措施。

针对场合二的条款增加•探讨孔子教育思想在教育政策制定中的应用案例和经验•研究如何借鉴孔子教育思想推动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的政策措施相关问题及注意事项•问题:如何确保教育政策制定时能够充分融入孔子教育思想,同时又符合当代教育实际?–解决办法:结合教育实践案例,进行前瞻性的政策分析和评估,确保政策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申论作文孔子教育思想

申论作文孔子教育思想

申论作文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教育思想始终以“仁”为核心,主张培养人的德行与道德品质。

他相信,只有通过培养人的德性,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首先,孔子教育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个人修身是建立在道德品质的基础上,一个人只有具备至善至美的德行,才能够确立清廉正直、守纪守法的为人之道。

同时,孔子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强调家庭教育应该以孝道为核心,使人在家庭中学会尊重父母、关心兄弟姐妹,培养亲情和和谐的家庭环境。

对于治国平天下,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他认为,国家的治理应该建立在公正、宽容和仁慈的基础上,以保障人民的福祉和社会的稳定。

其次,孔子教育注重实践与学以致用。

他强调知行合一,即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他认为,知识只有用于行动,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孔子倡导学习并强调习惯的力量,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重复的学习和实践,人才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习惯,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最后,孔子教育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的素养和能力不仅取决于自身,还受到他人的影响。

孔子提倡交朋友、友善待人,认为与君子交友可以共同进步,与小人交往会受到负面影响。

他强调互相尊重、关心他人,并提倡助人为乐的精神。

他认为,只有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够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综上所述,孔子教育思想强调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以“仁”为核心,重视个人修身、家庭教育、德治国家、实践与学以致用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

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思考。

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核论文

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核论文

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核论文第一篇: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核论文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包含了许多伟大的精神,其中“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占据着中心的统治地位,以下是“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核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

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孔子的思想影响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它也历来是人们研究中国文化时必不可少的部分,其思想及思想核心也一直为人们所探讨和争论。

文章也将浅要地谈谈孔子的思想及其核心。

一、孔子思想中的“礼”与“乐”孔子思想形成的具体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和当时社会现实中逐渐形成的。

从他所处的战争频繁和“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可以知道“礼”在当时是一个相当严峻的话题。

“礼”是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是维护宗法与等级制度的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殷周重“礼”,其礼仪往往形成一种严格的上下等级威仪和社会的差别意识。

其实在夏、殷时代就已经有“礼”的存在了,但是直到周公时代的周礼,才形成比较完善的礼乐制度,所以人们一般把周礼作为研究“礼”的一个典型时期。

由于孔子对“礼”的推崇,许多学者也因此认为“礼”是孔子的思想核心。

孔子一生都以诗书礼乐教弟子,非常注重从理论上说明礼的重要性,他指出立身治国都非有礼不可。

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礼”是起过积极作用的,但是到了后来,“礼”逐渐被人们理解为盲目保守、因循守旧的思想,并且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自由、婚姻自由的锁链,所以产生了“吃人的礼教”的说法。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否定孔子的思想,我们应该辨证地去认识和理解“礼”的思想。

还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孔子认为治人之“礼”要深入人心,必须同“乐”结合,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礼乐相结合的“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是一种颇为完备的典章制度。

“乐”作为音乐制度,它包括乐县、舞列、用乐等都有其森严的规定,孔子思想认为,礼是道德行为的规范,而乐能调和性情、移风易俗。

孔子哲学思想教育发展综述论文(共3篇)

孔子哲学思想教育发展综述论文(共3篇)

孔子哲学思想教育发展综述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孔子的哲学思想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启示进入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时代的中国,人们在思想上处于东西方思想交流、碰撞的时期,价值理念工具理性的倾向性明显,多元化的思想理念常常让人无所适从,特别是对青年大学生,不知如何鉴别和选择,容易造成思想混乱、是非不分。

而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空”的多,言必称西方,关注西方理念的多,有实效、能触动学生心灵的少,忽略了传统文化和思想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这种情况还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

但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在灵魂深处有着深深的烙印的,则仍然是我们的传统理念和文化。

我们不能简单的否定传统文化和思想,不能认为传统思想腐朽堕落,在现今社会一无是处。

相反,把我们灵魂内在的传统文化和思想中的好的精髓提炼出来,加以思想引导,我认为,更能真正为青年大学生所接受,更能触动大学生的灵魂。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是中国历史上跨度最长、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思想派别。

谈及传统文化和思想,就不能绕过孔子的哲学思想。

几千年的重儒理念、儒家文化的传播和研究已深入国人心中,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哲学思想理念已跨越千年,但是它里面好的思想精髓和教育理念仍然对当代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学习实践及思想教育有着深刻的教育和引导意义,更能引起我们大学思想教育者的深思和大学生的共鸣:孔子强调对待人的管理应该是以教育引导为主,思想引导是教育和管理治本的方法,用法制和刑法只能使被管理者因为害怕受惩而不去犯罪,他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是在强调这一点,强调提升被管理者的思想和道德觉悟是应该放在第一位的。

1“仁”的思想意义孔子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仁”,简单的说,就是“爱人”。

浅析孔子教育思想的论文

浅析孔子教育思想的论文

浅析孔子教育思想的论文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以约驭博、寓教于乐等,分析其教育思想对当今教学方法有重要启示。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析孔子教育思想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析孔子教育思想的论文篇一《浅析孔子教育思想》作者简介:王雪(1991-),女,汉族,四川渠县人,大学本科,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研究方向:数学与应用数学。

摘要:在东方的教育发展史上,孔子是不可不提及到的人物,他的教育思想至今对我们产生影响。

解读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教育具有启发和教育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孔子;《论语》;因材施教仁;教学思想;启示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1孔子(约公元前551-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这些思想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孔子的教育思想从多方位的分析和总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了解他的思想,对于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据记载,孔子门生三千,而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教育沿袭着“学在官府”的传统,教育被贵族子弟垄断,平民子弟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

之所以有这么多学生,是因为孔子首次提出“由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

无论贫贱之人,还是富贵之人,都有接受的权利。

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束修”是一条腊肉干,是当时贽见老师的礼物,只要有愿行束修之礼的,也就是愿意在孔子门下接受教育的,孔子是不会拒绝的。

这并非孔子受他的礼,而愿意教他学习,只是“束修”是当时人们都能承担的,任何人均可到他们下接受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培养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并倡导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留下了许多有益的教育格言,成为万世师表。

孔子虽然没有自己的著作传世,但由他的弟子将其言论汇集而成的《论语》一书,却可以让我们从中领略他的哲人风采,感悟他的教育思想。

孔子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它的光辉思想长期以来受到人们赞同.对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调整人与人的关系,遵守公共道德观念,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它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至于孔子的政治,法律,哲学思想受全世界人的认可.孔子开创的儒家道德精神与伦理逐渐成为引领民众道德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在当今世界上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和谐的指导意义.一、孔子的学生观孔子的学生观集中体现在他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可塑性的思想。

孔子认为,人的天生素质都相差不远,只是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人与人之间才形成差异,即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认为除了上知、下愚不可移易之外,其他人都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的。

这说明了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人的可塑性。

孔子在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可塑性的基础上,演绎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是孔子最先执行的教育方针。

他自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门弟子来自鲁、齐、宋、晋、楚、秦等国,其中有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贱人”仲弓;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箪食瓢饮的颜渊;有愚直的高柴,也有卤莽的子路。

孔子不畏世俗,怀着极大的教育热情,“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对于那些出身低贱和家境贫寒的学生施以平等的教育,真正做到了“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忠于道”,体现了师爱的理智性和广泛性。

“有教无类”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所呼唤的教育公平是最好的回答。

孔子在尊重学生志向,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方面树立了榜样。

由于他对学生了如指掌,因而能因人而教,循循善诱。

孔子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例子在《论语》一书中的记载是很多的。

在《论语?先进篇》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子路和冉有都向孔子提出了“闻斯行诸”的问题,即“得到真理就马上干起来吗?”孔子的答案竟完全相反,这引起了公西华的疑问。

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意思是说,冉求平日做事,过分谨慎,所以我给他壮壮胆;仲由有两个人的胆量,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的锐气。

这就是典型的因材施教、因人而教的范例。

这个例子说明了孔子的教学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是无的放矢。

孔子的教育还十分注重顺应学生的性情,采用使学生“趋向鼓舞”和“中心喜悦”的积极教育方法,这就好像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是一派盎然的生机,而不是冰霜肃落、生意萧索。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在成为孔门弟子以前,“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凌暴孔子”。

但孔子对子路并没有采取憎恶的态度,而是“设礼稍诱”,以身立教,终于使子路折服,并穿上儒服发誓要跟孔子学习。

后来,子路不仅追随孔子游说诸侯,而且成为了孔子思想的忠实信奉者和执行者,甚至在卫国宫廷内乱时还牢记孔子“君不死,冠不免”的教诲,临危系帽缨而被杀。

这显然是孔子循循善诱的结果。

我们深知,改变一个学生,在延迟的期待中需要老师多大的耐心和韧力。

这个故事,对于我们改进后进生的教育不无启迪。

二、孔子的教学观孔子提出了以“学—思—行”为主要内容的三环节教学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他认为学是求知的唯一途径。

孔子主张培养学生好学乐学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他还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强调对学习不仅要有兴趣还要有乐趣。

孔子要求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在孔子的教导下,颜回“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达到了“有若无,实若虚”的境界。

孔子指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他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说看问题不要先入为主,不要主观妄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惟我独尊,而要实事求是。

这些都是做学问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孔子提出了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他主张学习时要开动脑筋,因为“学而不思则罔”,当然,光思索,不读书,也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思而不学则殆”。

与此同时,孔子十分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

孔子提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

”简称为“由博返约”。

孔子主张教学中广博与专精两者是辨证的统一,他认为教学既要重视学习的广博,又要强调培养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

学生只要有了这种能力,就能把复杂的知识系统化,把握住知识的核心。

颜回能“闻一知十”,就是他善于思考的结果。

孔子还强调“学以致用”,他主张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之中。

他认为学习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也就证明有所学。

他的弟子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孔子“学以致用”的观点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综合实践课程的初衷如出一辙。

由学而思由思而行,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教学过程,这一思想对今天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认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应当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基础,在学生没有积极的学习要求时,不要勉强灌输知识。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想不通,心中充满愤懑的时候,再去启发他;经过思考,在学生有所体会,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去点拨他;不能举一反三的学生,是没有培养前途的。

这说明孔子反对注入式教学,主张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启发式教学,同时也反映了孔子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联想能力的教学思想。

我们还不妨审视一下《论语》这部书的形成过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点基于教育意义上的启发。

《论语》以孔子应答弟子及时人的提问记录为主体内容,书中把当时诸位弟子的提问及孔子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了下来。

所谓论者,是指这些记录是由其中七十名高足弟子讨论编辑的。

可见其间弟子和先生的教学互动对《论语》的问世,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论语,从字面理解,便是论者语录。

如果不论,不积极展开讨论,论语从何而来?在今天看来,这种以讨论为主的“论语”式教学方法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应当成为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孔子在教学组织的形式上也是丰富多彩的。

大体上,孔子采取了个别教学、集体教学和游历教学三种形式。

孔子的教学以个别教学为主要形式。

他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施教。

例如对积极上进的颜回,则整日与之讲学,使“回也终日不违如愚”。

而对自我要求不严而“昼寝”的宰予,则用“朽木不可雕”的严厉批评促使他学习。

据《庄子?渔父篇》记载:“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

”这里的“杏坛”就是孔子聚徒讲学之所。

可以说“杏坛设教”就是我国集体教学的雏形。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他一面进行政治游说活动,一面进行教育活动。

尽管在屡遭挫折的情况下,孔子仍坚持教诲学生。

在宋国被困,孔子“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在陈国断粮,孔子仍“讲诵弦歌不衰”,其“诲人不倦”之精神可见一斑。

就孔子的教学组织形式而言,也颇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孔子的教师观纵观我国古代教育史,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和水平。

孔子提出了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孔子对教师提出的这一要求可以说是严格而合理的。

孔子说他自己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两句话揭示了教师工作的本质特征。

为了教好学生,教师就必须学好知识。

“学而不厌”表现出教师对知识的执着追求,“诲人不倦”表明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教育的乐观。

古今中外,凡是在教学上成绩卓著受到学生敬仰的优秀教师,没有不符合孔子这两句话的精神的。

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责任,就应重视自身的学识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矣改,是吾忧也。

”他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主张诲人不倦,认为这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与崇高精神境界的体现。

他认为对学生的爱和对教育高度负责的态度是诲人不倦的思想和精神基础。

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孔子还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这表明孔子强调教师要为学生作表率,他自己就是以身作则的典范。

孔子爱护学生,关心学生。

学生生病,他去探视;颜回病逝,他老泪纵横。

孔子对学生的热爱,赢得了学生的爱戴与尊敬。

学生对他心悦诚服,视之如日月,敬之如父母。

孔子死后,“弟子皆服丧三年”,“哭各复尽哀”,“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

孔子之于学生,学生之于孔子,充分说明了成功的教育首先必须是爱的教育。

五、孔子的课程观可以说,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注重教材开发和课程改革的教育家。

孔子的教育以“文、行、忠、信”为核心内容。

在重视道德教育的同时,也不忽视知识的教育。

孔子精心整理、编订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作为教学用书,其教学内容涵盖了文学、道德、伦理、哲学、历史、音乐艺术等课程。

孔子的课程设置及教材开发充分了表明了他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

目前,我国教育正面临着课程改革的严峻挑战,借鉴孔子的课程改革和教材开发观,或许对我们的课程改革及教材开发会起到深刻独到的启迪作用。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孔子作为我国教育的开山鼻祖和一代宗师,已化作尘埃飘散于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时空,但他作为教育家的思想光芒和执着于教育的崇高精神却永远闪烁在中国教育文化的灿烂星空,滋润着中国教育的每一寸沃土,在这片沃土上必将绽放出万紫千红,必将茁壮出参天大树。

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摘要: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主要表现在:“有教无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一切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德才并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大学生的培养形式。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启示孔丘,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几乎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教育的对象、内容、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