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CI改进探究-期刊知识-文学论文
学术期刊论文影响力评价模型研究

学术期刊论文影响力评价模型研究随着学术界的迅猛发展,期刊论文成为学术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
而期刊论文的影响力评价对于学术界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研究学术期刊论文影响力评价模型,探讨其背后的理论和方法。
学术期刊论文影响力评价模型是一种用于衡量论文在学术界中的影响力的工具。
其主要目的是帮助研究者更好地评估和比较不同期刊论文的质量和价值,以便做出更明智的研究方向选择和学术交流决策。
首先,学术期刊论文影响力评价模型需要确定评价指标。
常见的评价指标包括被引频次、被引用率、文章下载量、社交媒体关注度等。
被引频次是指一篇论文被其他学者引用的次数。
被引用率是指论文被引用次数与其所在领域论文总数的比率。
文章下载量是指一篇论文被下载的次数,而社交媒体关注度则衡量了一篇论文在社交媒体上的关注程度。
其次,学术期刊论文影响力评价模型需要确定权重分配方法。
权重分配方法决定了不同评价指标的重要性。
一种常见的权重分配方法是基于专家意见的主观评价法。
该方法通过专家的判断和主观评价来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
另一种方法是基于数据分析的客观评价法。
该方法通过统计学和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不同指标的相关性和影响力,从而确定权重。
不同的权重分配方法对于评价结果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此外,学术期刊论文影响力评价模型还需要建立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即评价指标和权重的组合。
评价体系应该考虑到不同领域和学科的特点和需求,以确保评价结果公正和准确。
评价体系应该经过充分的实证研究和验证,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靠性。
最后,学术期刊论文影响力评价模型需要进行实证研究和评估。
实证研究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数据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评估的目的是确定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局限性,并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总之,学术期刊论文影响力评价模型的研究对于提高学术交流和研究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模型,可以更好地衡量和比较期刊论文的影响力,为学者们提供更可靠的参考和决策依据。
什么是学术期刊影响指数(AJCI)?

什么是学术期刊影响指数(AJCI)?学术期刊影响指数说明(AJCI)1.学术期刊影响力的界定一般来说,学术期刊(以下简称“期刊”)的影响力一般是指期刊在一定时期内发表学术研究成果,促进相关学术研究和应用发展的能力。
这种能力来源于文献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但也受到社会对其价值的认知和认可水平、期刊内容的多样性、期刊本身及相关渠道的传播扩散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进行客观准确的定性分析和评价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
忽略不同文献产生的学术影响力的质的差异,测算某一统计年度发表的部分来源文献的被引次数,可以反映该统计年度期刊的影响力。
简单常用的衡量指标包括期刊总被引频次(TC,extension,评价期刊所有发表的文献)、影响因素(IF,强度,评价统计年度前两年期刊发表的文献),即年度指标(强度,评价统计年度期刊发表的文献)等。
显然,上述指标的评价对象都是期刊在不同时期发表的文献,评价的角度和衡量的方法各不相同,因此两个指标都不能完全反映期刊的影响力。
在对期刊的评价中片面强调其中一个指标,会导致期刊的片面发展趋势,甚至期刊的学术不端行为,干扰期刊的正常发展。
因此,人们一直希望找到一个综合反映期刊影响力的衡量指标。
但以往这项工作总是试图将TC、IF等指标先验地假设为同一线性空间中的加性标量,并根据一组人为设定的权重参数将其拟合为一个“综合指标”,而没有注意区分这些指标的内在属性,得到的周期性排名结果难以给出合理的解释。
2013年,xx提出学术期刊影响力综合评价方法,连续两年应用于“中国X 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评选。
其基本原理、计算方法和结果基本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期刊界的认可。
2.期刊影响力指数的基本定义1.定义:期刊影响力排名空间通过在一系列大小相当的期刊(同一学科内)中将tc和if分别归一化为TC和IF,并根据其大小对期刊进行排序,可以将TC和IF映射到排序意义上的二维空间,称为“期刊影响力排序空间”。
因为tc和if在排序意义上是相互独立的,所以tc和if是正交的。
论文中的学术期刊评价与选择

论文中的学术期刊评价与选择学术期刊在学术研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研究人员而言,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术期刊是确保论文发表和学术声誉建立的重要一步。
本文将讨论学术期刊的评价标准以及如何进行选择。
一、学术期刊评价标准学术期刊评价标准有很多,以下是几个常见的标准:1.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影响因子是评价学术期刊重要性的一种指标,通常是根据过去两年内该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被引用的次数来计算的。
影响因子高的期刊通常被认为是研究影响力较大的期刊,但也要根据具体学科领域来考量。
2. 被引频次(Citation Frequency):被引频次是指一篇文章被其他文章引用的次数,通过统计被引频次可以了解一篇文章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
被引频次高的期刊可能更受学界关注。
3. 编辑委员会(Editorial Board):学术期刊的编辑委员会由一些权威的学者和专家组成,他们负责审查和选择发表的文章。
一个学术期刊的编辑委员会的资质和声誉可以作为评价其学术水平的指标之一。
4. 出版周期(Publication Cycle):出版周期是指学术期刊从收到论文到发表论文所需要的时间周期。
出版周期短的期刊通常更受研究人员的青睐,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的研究可以更快地被广泛传播。
二、学术期刊的选择1. 目标读者群体:学术期刊通常会明确其发表范围和目标读者群体,所以在选择学术期刊时需要确保自己的研究内容与期刊的主题和读者需求相匹配。
2. 影响力与声誉:选择在自己领域影响力较大且具有良好声誉的学术期刊可以增加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
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咨询导师和同行学者来了解学术期刊的声誉和影响力。
3. 评估评价标准:根据自己研究的特点和目标,比较不同学术期刊的评价标准,如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选择对自己研究成果评价较为严谨和重视的学术期刊。
4. 审稿时间和发表周期:审稿时间和发表周期长的学术期刊可能会让你的研究成果被推后,影响你的学术进展。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年报》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年报》评价指标体系1.期刊影响⼒综合评价指标——期刊影响⼒指数(CI )统计某个年度内出版的某些源⽂献引证期刊的次数,可以在统计学意义上反映期刊在该统计年度产⽣的影响⼒。
简单⽽常⽤的计量指标有期刊的总被引频次(TC ,⼴延量,评价对象为期刊已发表的所有⽂献)、影响因⼦(IF ,强度量,评价对象为期刊在统计年之前两年发表的⽂献)、即年指标(强度量,评价对象为期刊在统计年发表的⽂献)等。
显然,上述指标的评价对象是期刊在不同时期发表的⽂献,且评价⾓度、计量⽅法各不相同,任⼀指标都不能全⾯反映期刊的影响⼒。
期刊评价中⽚⾯强调其中某个指标,都会导致期刊出现⽚⾯发展倾向,甚⾄引发期刊的学术不端⾏为,⼲扰期刊正常发展。
因此,⼈们⼀直在希望找到⼀个综合反映期刊影响⼒的计量指标。
然⽽,过去这⽅⾯的⼯作总是试图将TC 、IF 等指标先验地假设为同⼀线性空间的可加标量,按⼀组⼈为设定的权重参数拟合为⼀个“综合指标”,⽽未注意区分这些指标的内禀属性,得到的期刊排序结果也难以给予合理的解释。
我们在2013年⾸次提出了⼀种综合评价学术期刊影响⼒的⽅法,连续三年应⽤于“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学术期刊”的遴选,基本原理、计算⽅法和结果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期刊界的基本认可。
1.1期刊影响⼒指数(CI )的基本定义定义1:期刊影响⼒排序空间在某种可⽐较⼤⼩的期刊范围内(同⼀学科内)将TC 、IF 分别归⼀化处理为tc 、if ,并按其⼤⼩进⾏期刊排序,即可在排序意义上将TC 、IF 映射到⼀个2维空间,称为“期刊影响⼒排序空间”。
定义2:期刊影响⼒等位线在“期刊影响⼒排序空间”内,定义影响⼒最⼤的期刊为(1,1),各刊与之的距离为22B -1)A 1(R )(+-=,期刊影响⼒相等的点连成的线即为期刊影响⼒等位线。
显然,等位线就是以(1,1)为圆⼼的圆弧,见图1。
定义3:期刊影响⼒指数(CI )学术期刊影响⼒指数(Academic Journal Clout Index ,简称CI ),是反映⼀组期刊中各刊影响⼒⼤⼩的综合指标,它是将期刊在统计年的总被引频次(TC )和影响因⼦(IF )双指标进⾏组内线性归⼀后向量平权计算所得的数值,⽤于对组内期刊排序。
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

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
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通常通过一些指标来衡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影响因子是由Clarivate Analytics(前身为汤姆森路透)每年发布的一项指标,计算方法为某期刊的引用次数除以该期刊前两年的文章总数。
影响因子越高,说明该期刊的文章被其他期刊引用的次数越多,也就代表着该期刊的
影响力越大。
2. SJR指数(SCImago Journal Rank):SJR指数是另一种衡量期刊影响力的指标,
由Scopus数据库提供。
它不仅考虑了被引次数,还考虑了引用来源的权重及期刊的相关性。
SJR越高,代表着该期刊的文章被其他高影响力期刊引用的可能性更高。
3. H指数(H-index):H指数是用来衡量学者或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的指标之一。
一个学者的H指数表示他的论文被引用次数至少为H的文章数量;一个期刊的H指数表示该期刊的文章至少被引用次数为H的数量。
H指数越高,代表着期刊的文章影响力越大。
4. 文章下载量和浏览量:某些期刊和数据库会提供文章的下载量和浏览量数据,这也
是衡量期刊影响力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下载量和浏览量越高,说明该期刊的文章受
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学科领域的期刊影响力标准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评估学术
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时,还应考虑特定学科领域的相关指标和评价方法。
谈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及发展【论文】

谈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及发展摘要:普通高校在学术期刊发展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实践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千刊一面、质量低、资源浪费、作业本等,未能凸显出自身特色。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普通高校学术期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发展学术期刊,谈一下个人的观点与认识,以供参考。
关键词:普通高校;学术期刊;问题;发展策略目前国内很多学者从办刊、人才、经营和网络化建设等方面对现阶段高校学术期刊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针对普通高校学术期刊状况以及目前面临的主要桎梏进行实质性改进与提升所做的分析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通过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如何促进学术期刊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一、普通高校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要素(一)构成学术影响力的基本要素普通高校学术期刊有很大的影响力,其基本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种:编辑队伍、作者队伍、审稿专家队伍和品牌效应等。
其中,编辑队伍的负责人或者决策者是期刊的根本,在期刊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和导向性的作用。
尤其是其理论素质、理念和贡献意识等因素,均会对期刊产生一定的影响;作者队伍是期刊发展过程的中坚力量;审稿专家队伍,主要作用在于把握稿件的质量,对审稿资源库进行专项管理,积极探寻合适的专家,这也是编辑部的日常重要工作内容。
(二)学术期刊质量管理主编在学术期刊和稿件质量管理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学术质量的核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术刊物的方向与价值走向。
例如,中山大学《癌症》期刊,曾益新院士担任主编,2007年该期刊开设了全英文版本,2010年又改成英文出版,其名称是ChineseJournalofCancer,即CJC,其中引入了ScholarOne等国际审稿系统,2018年更名成CancerCommunications,大大提高了期刊的质量及其社会影响力。
(三)资金大力支持对于学术期刊而言,只有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才能有效提升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并为其发展提供推动力。
学术期刊论文影响力评价的大数据分析研究

学术期刊论文影响力评价的大数据分析研究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评价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研究领域的拓宽和科技创新不断发展,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也在不断完善。
目前,学术界主要通过引用率、影响因子等数据指标对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质量和重要性进行评价。
本篇文章将在此基础上,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评价。
一、引用率引用率是学术期刊评价中最主要的指标之一。
它反映了文章的研究价值和学术影响力,也是衡量学术期刊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
通过对大量学术期刊的引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影响因子与引用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关系。
进一步分析发现,影响因子的高低与其所属领域的影响力和研究成果相关性密切。
因此,引用率是评估学术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影响因子影响因子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是根据该期刊前两年发表文章的总引用次数除以前两年该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总数所得出的一个数值。
影响因子越高,则代表该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越强。
然而,影响因子仅仅是学术期刊评价的基础,不可完全代表该期刊的学术质量和研究成果。
因此,在评价学术期刊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指标。
三、研究成果的质量影响因子和引用率仅仅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定量指标,而研究成果的质量则是学术期刊评价的关键。
学术期刊的研究成果应具备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三方面的特点,才能真正称得上是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因此,在评价学术期刊时,需要全方位地考虑其所发表研究成果的特点和价值,并进行深入分析。
四、大数据分析技术随着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术期刊评价也正在发生巨大变革。
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深入挖掘学术期刊的各种数据指标,并形成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
例如,在统计学术期刊引用率和影响因子时,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快速获取海量引用数据,并对其进行精细化的分析。
同时,大数据分析技术还可以深入挖掘学术期刊研究成果的特点和价值,从而提供更加准确、客观、科学的评价结果。
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及改进论文

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及改进论文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及改进论文不同类型的科学研究,其科研成果形式是不同的,成果评价也是不同的。
应用研究的科研成果是以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评价的,而基础性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科研成果主要是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出现的,因此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单位的基础性研究状况和研究水平。
对科技成果的评价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科技论文的评价也如此。
它不仅关系到科技工作者本人、发表论文的期刊,还影响到一个国家整体水平的发展。
现在评奖、评职称中通用的办法是同行专家评议和评审会。
同行评议最大的弊病是不能保护创新思想和不同观点,而评审会又常常出现外行评内行,二流评一流的不合理现象。
因此,如何科学、公正地评价科技学术论文,用什么标准来评价科技学术论文,就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研管理人员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1影响因子1963年美国费城的科学信息研究所(ISI)首次出版新颖实用的文献检索工具———科学引文索引(SCI),并从中推出影响因子的概念,这一术语被许多机构和人员用于不同之目的。
为此,ISI于1975年将影响因子概念进一步开发为一种新产品,即期刊引用报告(JCR)。
近年来,国内外的部分科研工作者和管理部门则进一步将影响因子用于确定论文投稿方向,科研水平和成果质量评估及科研人员业绩管理等,在社会上逐渐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1.1影响因子的概念ISI在其超文本术语和概念汇编中,将期刊的影响因子定义为“在两年时间内,某一期刊上发表的所有文章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这两年内该期刊上所发表的文章数量的总和的比值”;简而言之,期刊的影响因子就是指在两年时限内该期刊上所发表文章的平均被引用频率(Citationrates)。
而引用频率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一事实(或观点、方法和论著等)被人们所引用的次数。
1.2影响因子的本质意义期刊的影响因子是以期刊为对象,统计在一定时域内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率。
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模型探究

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模型探究在当前学术界的评价体系中,期刊的影响力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也是学者们发表论文时考虑的重要因素。
因此,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模型的研究至关重要。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开源技术的发展,大量的学术论文被发布在公开的网络上。
学者们在各种学术论坛、社交网络和博客上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这使得学术评价变得更加复杂和有趣。
传统的影响力评价模型往往只能测量论文在自己领域内的影响力,而现在,我们需要更加全面的方法来评估一篇论文或者一种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在当今学术界中,期刊的影响力评价模型非常广泛,其中包括了多个指标。
其中一个最常用的指标是SCI(科学引文索引)因子。
SCI因子是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一个指标,它用于评价一种期刊的影响力。
SCI因子越高,代表该期刊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概率就越大。
而SCI因子的计算方法是:一年内该期刊上引用该期刊中前两年发表的论文的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被引用的总论文数。
这个指标针对某一个期刊的影响力评价,缺乏更广泛、更全面的比较和分析。
在学术界,针对学者的个人成就评测,还有H指数。
H指数是基于学者发表论文被引用的数量和频率衡量学者学术影响力的指标。
一个学者H指数等于h,如果他的n篇论文中有h篇被引用了至少h次,且其余的n-h篇论文被引用次数都不超过h次。
虽然H指数可以反映一个学者的学术影响力,但它并不能评估一个期刊的整体影响力。
另一个常用的指标是期刊的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反映了一种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平均次数。
它是根据一年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在前两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期刊在相同时间发表的论文数目之比得出的。
影响因子越高,代表该期刊的作用越大。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指标,例如Scopus数据库的CiteScore、Google学术的i10-指数、Altmetrics等。
这些指标通常综合考虑论文单篇被引用次数、论文在各个领域中的影响力、被社会媒体用户推荐的次数等多方面的因素,以更全面、客观的方式评估一个学术期刊的质量。
《中文学术期刊知识产权影响力数据库》提出“知识产权影响力指数

《中文学术期刊知识产权影响力数据库》提出“知识
产权影响力指数
《中文学术期刊知识产权影响力数据库》提出一般认为,指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指数泛指所有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动的相对数,是用来表明现象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总体等相对变动情况的统计指标。
例如,动态相对数,比较相对数、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
狭义指数仅指反映不能直接相加的复杂社会经济现象在数量上综合变动情况的相对数。
例如,零售物价指数,消费价格指数、股价指数。
经济分析中的大部分用狭义指数的概念,旨在研究复杂总体综合变动情况。
基于知识产权研究量化的需要,通过科学、系统、规范的指标体系将与知识产权发展相关的参数具体化,即形成知识产权指数。
知识产权指数是知识产权综合实力的反映,而知识产权综合实力是指一个地区与知识产权相关领域各个层面、环节发展现状和潜力的所有要素的集成。
区域知识产权综合实力涉及一个地区的政府、企业、协会、社会公众等多个知识产权相关主体,应该是区域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形式,结合国家和区域的经济环境以及知识产权发展情况,营造区域知识产权发展的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知识创新成果的转化,提升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加强知识产权相关人才的培养,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综合表现。
区域知识产权指数既不同于国家知识产权的宏观性,也不同于企业知识产权的微观性。
区域知识产权指数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中观性。
区域知识产权是国家整体知识产权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知识产权体系的子系统。
因此区域知识产权指数既受国家知识产权发展环境的影响和相关法律、政策的约束,同时又与当地资源特点、产业特色、科研水平、经济实力等紧密相关。
科技期刊对比及影响力提升思考分析-期刊知识-文学论文

科技期刊对比及影响力提升思考分析-期刊知识-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精选不同办刊模式、不同语种的5种水利核心期刊为典型案例,从主办单位、办刊模式、高被引论文、作者学术层次、核心团队等多角度对比分析不同期刊发展现况及影响力差距原因。
认为期刊学术影响力与稿件质量、作者学术层次呈因果关系,办刊模式、主办单位、主编积极性、编委会组成、编辑团队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高被引论文的典型特征为知名作者+热点问题+专题综述;期刊影响力与高被引论文的被引次数呈正相关。
关键词:科技期刊;期刊影响力;高被引论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提升是办刊者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
据季山等[1]研究,当代水利学术期刊有100多种,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利期刊体系,各期刊各有优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本文以水利学科为例,进行期刊发展对比研究,分析期刊影响力的差异原因,供该学科及其他学科期刊研究者参考。
已有的水利类科技期刊研究,或以单刊为对象,如文献[2-3]探讨提高某期刊办刊水平的措施;或以多刊为对象,总体分析我国水利期刊的发展历程、出版现状和学术影响。
典型研究成果包括:张松波等[4]回顾了1950—2010年我国105种水利科技期刊的发展历程、出版现状和学术影响。
黄翠芳[5]对68种水利工程类科技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Web即年下载率和总下载量4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各刊学术影响力。
王红星等[6]从办刊之道、文献计量、学术影响、综合评价、经营管理5个方面对我国105种水利科技期刊发展情况进行综述。
徐丽娜等[7]从出版资源、出版能力、主办单位3个方面分析99种水利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
马敏峰等[8]对30种水利期刊的引文进行分类统计。
总体来看,已有研究偏重从整体上揭示期刊发展现状和学术影响,期刊对比研究的调查对象数量众多,笼统但不具有代表性,疏于典型案例的横向对比,疏于分析期刊影响力差异的深层次原因。
学术期刊和出版物的评估和改进研究

学术期刊和出版物的评估和改进研究学术期刊和出版物是科学研究的主要传播途径,对于学术研究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现代信息时代,数量不断增加的学术期刊和出版物所带来的问题也同样显著。
如何评估和改进学术期刊和出版物已成为当前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从学术期刊和出版物的评估和改进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学术期刊和出版物的评估学术期刊和出版物的品质评估是现代学术界的一项重要工作。
从中评估出品质较高的学术期刊和出版物,有助于学者们提高自己研究成果被广泛认可和引用的机会。
常见的学术期刊和出版物评估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影响因子影响因子是以期刊的被引频次为基础计算的,该指标反映期刊对于学术界的影响力水平。
影响因子越高的期刊,其包含的研究成果越有可能被广泛认可和引用。
因此,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学者们通常会考虑影响因子作为期刊选择的参考指标。
2.SJR指数SJR指数是一种新兴的期刊评价指标,它的计算方式与影响因子有所不同。
SJR指数是以期刊对于学术界的贡献程度为基础计算的,该指标通过加权处理期刊的被引频次,最终反映期刊对于学术界的贡献水平。
SJR指数与影响因子相比,更能够真实反映期刊对于学术界的贡献和影响。
3.国际标准化期刊号(ISSN)国际标准化期刊号(ISSN)是保证期刊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
该编号能够保证期刊在学术界的唯一识别性,同时也便于读者们对于期刊的查找和比较。
二、学术期刊和出版物的改进除了评估,改进学术期刊和出版物的品质和影响也是当前学术界非常关注的话题。
常见的改进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提高审稿质量学术期刊和出版物的审稿流程和审稿质量直接关系到期刊和出版物的品质。
因此,学术期刊和出版物的编辑们需要不断努力提高审稿质量,加强审稿人员的专业水平培养和管理。
以此来保证研究成果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靠性。
2.增强期刊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知识产权的保护是现代学术界必须关注的话题。
学术期刊和出版物不仅仅要保护自己的版权,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于读者和作者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避免出现不正当的引用行为。
CI指标计算方法改进研究

CI指标计算方法改进研究CI指标(Competitiveness Index,竞争力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或领域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本文将研究CI指标计算方法的改进,以提升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首先,目前CI指标的计算方法主要依赖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我们可以通过使用更多更全面的数据来改进计算方法。
例如,不仅可以考虑经济方面的指标,还可以加入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指标,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同时,要确保所使用的数据来源可靠,数据采集方法科学严谨,以减少误差和不确定性。
其次,为了增加CI指标的准确性,我们可以考虑引入加权计算方法。
目前的CI指标计算方法通常是将各个指标按照相同的权重进行加和计算。
然而,不同的指标在反映竞争力方面的重要性可能不同。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不同的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以更准确地反映竞争力水平。
在加权计算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引入因子分析或主成分分析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出影响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进一步优化指标的计算过程。
通过降维和提取主成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CI指标的变化,为制定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提供支持。
此外,我们也可以考虑引入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以捕捉竞争力的动态变化。
CI指标的计算通常是基于一定时间段内的数据,但不同时间点的数据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通过分析时间序列数据,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CI指标的趋势和演变,并及时调整计算方法,使其更具时效性。
最后,为了保证CI指标的可靠性,我们应该考虑引入多样的数据验证和敏感性分析。
通过与其他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我们可以验证CI指标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同时,进行敏感性分析可以评估各个指标对CI指标的影响程度,增强计算方法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CI指标的计算方法改进是提升其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
通过使用更多更全面的数据、引入加权计算方法、采用因子分析或主成分分析、引入时间序列分析和进行数据验证和敏感性分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并为相关政策和决策提供科学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CI改进探究-期刊知识-文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2015年,中国知网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首次发布了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CI,它是一个复合指标,将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结合起来进行期刊评价,发布后引起了业内广泛的讨论。
对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的原理进行深度分析,并结合具体的期刊评价进行实证研究,有助于改进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CI,丰富科技评价理论与实践。
将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相结合来进行期刊评价,影响最大和最早的应该是CSSCI期刊评价,它是将这两个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进行加权汇总,总被引频次的权重是0.2,影响因子的权重是0.8,方法简捷。
关于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CI)的研究,由于该指标推出时间还不长,总体上讨论不多。
杨浦[1]认为CI有引导期刊向指标优化组合方向发展的作用,认为在选取指标时,除了考虑指标自身的重要性,还要兼顾指标之间的性;处理指标时,除了进行归一化处理,还要加入修正因子以平衡指标提升难度的公平性;设定引导方向时,除了考虑数学上的合理性,更要符合期刊发展规律。
丁筠[2]以图书情报领域19种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对CI指数与22种传统期刊计量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到与之显著相关的15个指标,
经主成分分析消除这15个指标间的相关性后,将其用作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输入向量,对CI值进行预测,结果显示了较高的预测精度。
从现有研究看,关于CI指数的研究总体不多,研究视角也相对单一。
本文在分析CI指数原理的基础上,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最后以中国知网图书情报学期刊为例加以实证和分析。
1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CI的原理
1)期刊影响力排序空间。
将需要评价的同一学科学术期刊评价指标总被引频次(TC)、影响因子(IF)标准化处理为tc、if,将其散点图映射到一个二维空间,CNKI称为“期刊影响力排序空间”。
2)期刊影响力等位线。
定义影响力最大的期刊为(1,1),各期刊与其距离为:22R(1A)(1B)(1)显然,R越小,说明期刊与极大值的差距越小,期刊影响力越大。
期刊影响力相等点连成的线即为期刊影响力等位线,是一段圆弧。
3)期刊影响力指数CI。
期刊影响力指数(AcademicJournalCloutIndex,CI),是根据期刊统计年度总被引频次(TC)和影响因子(IF)综合计算所得,其计算公式为,其理论极大值为2,理论极小值为0。
此外,为了防止单纯为了追求总被引频次
(TC),盲目扩大发文量而降低学术质量,从而影响CI计算的公正性,中国知网提出量效指数(JMI)。
对学术期刊进行JMI由大到小排序,取排名前5%且可被引文献量大于平均可被引文献量的期刊作为需要修正CI的期刊名单,对这些期刊的TC所占权重进行修正,CI中的TC 和IF的权重比例为1︰1,被调整期刊的TC权重根据JMI大小分别降低至0.2~0.05。
2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CI的不足之处
1)评价指标权重大小不合理。
顾名思义,《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是每年发布一次的,为什么每年发布一次呢?这是因为期刊论文和引文每年是不断变化的,每年发布一次,可以反映期刊论文和引文的变化特点,综合反映期刊影响力情况,但是这种变化对于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有本质区别。
根据总被引频次的定义,该指标是期刊创刊以来的所有论文在统计年度的被引次数,对于连续的两个评估年度而言,来源文献变化是很小的,比如《情报学报》1982年创刊,2015年计算总被引频次时,来源文献为1982—2015年期间34年发表的所有论文,2016年计算总被引频次时,来源文献为1982—2016
年期间35年发表的所有论文,来源文献变化量是很小的,大致增加了1/34。
采用总被引频次进行评价,其实评价更侧重期刊历史存量。
再看影响因子,相比总被引频次而言,其来源文献会变化较大。
继续以《情报学报》为例,2015年的影响因子,其来源文献是2013—2014两年;2016年的影响因子,其来源文献是2014—2015两年,这样两年的影响因子,其来源文献有一半是相同的,一半是新的,变化率大致为50%。
采用影响因子进行评价,更注重期刊的年度流量。
总被引频次评价更侧重于期刊历史影响力评价,而影响因子更侧重期刊近期影响力评价,两者有本质不同。
俞立平[3]认为在进行期刊评价时,评价指标的时间轴并不统一。
俞立平、孙建红[4]认为总被引频次是一个存量指标,和影响因子等流量指标结合使用时一定要慎重。
既然影响因子年报是每年发布,那么应该更关注学术期刊近期影响力的变化,这样影响因子的权重就应该高一些,而总被引频次的权重就应该低一些。
但实际上,CI计算时默认总被引篇频次与影响因子权重相等,不经意间违背了评价的初衷。
2)归一化方法导致数据分布偏倚。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本文以2016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5]中的图书馆、情报学期刊的相关数据加以说明。
2016年年报中,图书馆、情报学期刊共43种,根据公式(3)、公式(4)标准化后,由于数据分布偏倚,更多的点位于正方形的右下角,也就是说,总评价中,总被引频次相对较高的期刊将取得较好的得分,大多数期刊均是如此。
3)CI调整系数k的确定并不严谨。
为了防止片面追求总被引频次,盲目扩大发文量而降低学术质量的情况,CI计算提出了根据期刊量效
指数(JMI)排序,降低总被引频次权重k的计算方法,降低幅度为0.05~0.2。
但如何确定k值大小并没有一个规范的计算公式,这种做法本身并不严谨,要么是统一系数,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类型期刊情况调整权重系数k本身值得商榷。
CI作为一种计算期刊影响力的复合指数,不宜确定k值有太多定性的成分。
在计算CI时应该追求计算公式的简捷性,不宜在一个公式中附加一些其他条件。
4)部分评价结果与现实相差较大。
2016年年报中,图书馆、情报学期刊排在前几位的期刊分别是《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情报杂志》《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科学》《大学图书馆学报》。
《中国图书馆学报》排在第一,但《大学图书馆学报》仅仅排在第6位,该期刊是图书馆、情报学的重要期刊,再仔细研究数据就会发现,总被引频次较高的期刊具有优势,《大学图书馆学报》由于总被引频次最低,尽管影响因子排在第2位,但总体排序结果并不理想。
3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CI的修正
1)修正评价指标的权重。
根据前文分析,CI对于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几乎是等权重的,只不过对部分期刊采用k值进行计算调整,
适当降低了总被引频次的权重。
但是等权重处理客观上使得每年来源文献信息更新量很小的总被引频次权重偏大,总被引频次更多是存量性质的指标,影响因子才是流量性质的指标,年报应该更多反映期刊近年来的信息,因此在评价时,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不能等权重处理,借鉴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做法,将总被引频次的权重设为0.2,影响因子的权重设定为0.8。
2)修正归一化处理方法。
由于总被引频次的数据分布更加离散,极大值与极小值之间相差很大,导致采用公式(4)标准化后,数据分布严重偏倚,客观上又变相增加了总被引频次的权重。
为了降低这种现象,借鉴回归分析中处理异方差的方法,首先将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取对数,然后再进行归一化处理,即:这样经过归一化后,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的散点图如图3所示。
与图2相比,新的归一化方法使得数据分布更加均匀,降低了数据偏倚程度。
3)舍弃权重调整系数k。
既然权重调整系数的确定有待试算,降低了CI指数计算的科学性,因此干脆将其舍弃,即计算公式为:22CI'1000(2(1A')(1B'))
4新CI指数计算结果分析
4.1修正CI指数评价结果采用修正的CI指数,重新进行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排在前几位的期刊分别是《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等,对比修正前将《大学图书馆学报》排到第6位,要合理很多。
需要说明的是,《情报学报》之所以靠后,是由于CNKI并没有该期刊的论文数据,无法下载,导致作者引用较少。
无论是CI指数排序,还是修正CI指数排序,图书情报类前18位期刊与CSSCI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前18位期刊均相同,从这个角度,CI指数、修正CI指数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修正CI指数对前几位期刊的排序更合理,效果更好。
4.2修正CI指数与CI指数数据分布比较,可见修正CI指数显著提高了原来得分较低的CI指数值,但对原来高得分的CI指数提升有限,所以修正CI指数是一种鼓励后进的评价指数。
4.3修正CI指数与其他指标的相关系数,所有指标之间的两两相关系数在1%的水平下均通过了统计检验,修正CI指数与CI 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877,与影响因子的相关系数为0.840,总体较高,但与总被引频次的相关系数不高,仅为0.514。
相对于CI指数与影响因子高达0.905的相关系数,修正CI指数与其他指标的相关系数并不高,说明其能提供更多的期刊评价信息,不会导致评价时指标信息趋同。
5结论
本文分析了CI指数存在的评价指标权重设置不合理、归一化方法导致数据分布偏倚、调整系数k的确定并不严谨等问题,导致图书馆情报学CI指数排名前几位的期刊排序不够合理,提出了修正CI指数。
结果表明,修正CI指数更加简捷合理,评价结果更加合理。
当然,由于本文仅仅以图书馆情报学期刊为例进行了研究,至于其他学科,有待进一步进行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