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h指数12水平

合集下载

h因子 约翰·赫希提出的一种评价学术成就的方法

h因子 约翰·赫希提出的一种评价学术成就的方法

h因子约翰·赫希提出的一种评价学术成就的方法约翰赫希(JohnE.Hirsch)提出的h因子是一种评价学术成就的方法,它通过计算一个学者的学术发表的次数和他的发表论文被引用的次数,从而衡量其学术成就的大小。

当被引用次数达到h因子指定的标准时,这位学者会被授予h因子认证。

h因子是由约翰赫希(John E. Hirsch)于2005年首次提出的。

他将这种评价学术成就的方法称为“h指数”,根据这个指数可以判断一个学者的学术能力。

此外,h因子也能从某种程度上评价学术小组、学院、机构和国家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表现。

h因子是通过计算一个学者发表的所有文章(文章数)与被引用的次数(被引用数)的比值来衡量的:h因子=引用数/文章数h因子的数值可以由1到文章数之间,只有当被引用的次数大于h因子指定的标准,例如论文被引用的次数超过自身文章数量的一半,即被引用数>文章数/2,这位学者才能获得h因子认证。

h因子和被引用率是不同的概念。

被引用率指的是一篇文章被引用的次数和所有文章发表的总次数的比值,而h因子则是一位学者发表的文章的被引用次数和发表的文章总数的比值。

h因子的出现改变了评价学术成就的方法,它不仅把细节记录下来,还能帮助学者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学术形象。

它能够显示出一个学者发表的文章质量如何,并有助于评价学者的学术成就。

约翰赫希提出的h因子对学术界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学术行业,也为学者们提供了一种评价自己学术成就的方法。

h因子在社会上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可以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从而能够更好地评价学者的学术成就。

总之,约翰赫希提出的h因子对于学术界来说既有实践意义又有社会意义。

它不仅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准确地评价自己的学术成就,还能更好地理解学术界的发展现状,从而促进学术的进步。

h指数、g指数、m指数和总被引量_解释说明

h指数、g指数、m指数和总被引量_解释说明

h指数、g指数、m指数和总被引量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在科学研究中,评估学术成就和影响力是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量化一个学者的学术产出和引用情况,人们提出了一系列指数,其中包括h指数、g指数、m指数和总被引量。

这些指数是通过分析学者的论文发布数量和被引用次数等数据来衡量其学术影响力的工具。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围绕h指数、g指数、m指数和总被引量展开讨论。

首先对每个指数进行定义和计算方法的介绍,然后探讨它们的应用领域和意义。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每个指标存在的局限性和争议,并提供相关案例进行解释。

最后我们将总结各个指标的特点与适用范围。

1.3 目的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h指数、g指数、m指数和总被引量,明确其计算方法以及在评估学术成就和影响力方面的应用价值。

同时还将对这些指标存在的局限性和争议进行全面探讨,帮助读者更客观地看待这些评估学术影响力的指标,并在实际应用中进行权衡和判断。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对各个指标有更深入的理解,以便在评估学术成就和影响力时做出更准确、全面的判断。

2. H指数2.1 定义和计算方法H指数是评估学术作者影响力的一种指标。

它基于作者发表的论文以及这些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来衡量。

具体而言,一个学者的H指数是指他/她的论文中,被引用次数大于等于该学者发表的所有论文数量的最大值。

计算H指数需要按照引用次数对所有文章进行降序排列,并找出其中最大的k 值,使得前k篇文章每篇至少被引用了k次。

这个k值就是该学者的H指数。

举个例子说明:假设一个学者共发表了8篇论文,并分别被引用了10、8、5、4、3、3、2和1次。

那么他/她的H指数为4,因为有4篇论文每篇被引用次数都不少于4次。

2.2 应用领域和意义H指数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特别是在科学研究和学术评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H指数可以客观地评估一个研究人员或学术机构在某一领域内所取得的影响力和贡献。

相较于简单地依靠总被引量等单一指标,H指数更能反映出学者的长期学术影响力。

评价科学成就的新指标h指数的研究状况分析

评价科学成就的新指标h指数的研究状况分析

评价科学成就的新指标h指数的研究状况分析关键信息项:1、 h 指数的定义与计算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h 指数的优势与局限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h 指数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h 指数与其他评价指标的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影响 h 指数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h 指数的改进与拓展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基于 h 指数的科研评价体系的构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h 指数的概念h 指数是由美国物理学家 Jorge E Hirsch 于 2005 年提出的一种用于评价科学家个人科研成就的指标。

它的定义是指一位科学家发表的 N 篇论文中有 h 篇论文每篇至少被引用了 h 次,而剩下的(N h)篇论文中每篇被引用的次数都小于 h 次。

111 h 指数的计算方法计算 h 指数的方法相对简单,可以通过相关的数据库和分析工具来实现。

通常,先统计某一科学家发表的所有论文的被引次数,然后按照被引次数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找出满足上述定义的 h 值。

12 h 指数的优势h 指数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

它综合考虑了科学家的论文数量和质量,避免了单纯以论文数量或被引次数来评价的片面性。

同时,h 指数相对稳定,不易受到少数高被引论文或异常引用情况的过度影响。

121 h 指数的局限性然而,h 指数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它对早期职业生涯的科学家不太友好,因为他们的发表数量和积累的引用可能较少。

此外,h 指数不能区分不同质量的引用,也无法反映论文的影响力随时间的变化。

21 h 指数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h 指数在多个学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利用H指数评估课题预测该课题的未来的学术成就

利用H指数评估课题预测该课题的未来的学术成就
纽约州立大学 经济系 William R. Berkley讲座经济学和商业教授
对研究个体的评价:自我科研成就的评估、评估所做课题的影响力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Christopher A. Sims 对动态经济计量模型的贡献
普林斯顿大学 经济系 Harold B. Helms讲座经济与银行业教授
利用H指数评估课题 预测该课题的未来的学术成就
常见的评估学术成就的方法有论文的总篇 数和总引用率。但是前者的问题在于,那 些只大量发表低影响力论文的人会因此受 益,而后者的问题在于,一两篇高引用率 的文章会掩盖了大量低引用率的文章。相 比较而言,更公平的做法是计算文章的平 均引用率。
利用H指数评估课题 预测该课题的未来的学术成就
2 0 0 8 年 诺 贝 尔 经 济 学 奖 得 主 L a r s P. H a n s e n 对动态经济计量模型的贡献
芝加哥大学 经济系 Homer J.Livingston Distinguished Service教授
对研究个体的评价:自我科研成就的评估、评估所做课题的影响力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Thomas J. Sargent 对动态经济计量模型的贡献
哈 佛 大 学 经 济 系 G e o r g e F. B a k e r 讲 座 经 济 学 教 授 ; 国 家 经 济 研 究 院 荣 誉 院 长
对研究个体的评价:评估所做课题的影响力
• 了解200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奖课题“巨磁电阻效应” Giant
Magnetoresistance的高影响力论文 和课题的影响力,确定该领 域的研究趋势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Science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上发表的论文 “Homotopy Perturbation Method for Bifurcation of Nonlinear Problems”由于引用174次的

学术h指数12水平

学术h指数12水平

学术h指数12水平篇一:H 指数是一种衡量学术影响力的指标,它表示一个人或团队的学术影响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如果一个团队的 H 指数达到 12,那么它被认为在这个领域里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一个团队的 H 指数可以通过计算它发表的论文中被引用次数的总和来计算。

如果一个团队的 H 指数达到 12,那么说明它的学术影响力已经非常高,在这个领域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H 指数不仅可以衡量一个团队的学术影响力,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他们的学术贡献。

如果一个团队的 H 指数不断提高,那么说明这个团队的学术成果越来越受到认可,并且在这个领域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H 指数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研究领域,并为他们制定更好的学术计划提供指导。

如果一个团队的 H 指数达到 12,那么说明这个团队已经在这个领域里取得了很大的学术成就,并且有望继续为这个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二:H 指数是一种衡量研究人员学术影响力的指标,通常用于评估科学家、工程师、学者等人员的科研水平。

一个 H 指数等于当前研究领域中已发表文献的篇均被引次数,表明该学者在当前研究领域中的学术影响力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然而,H 指数并不总是能够准确反映一个人的学术水平。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在某个领域内拥有大量已发表文献,但这些文献可能都是在同一领域内发表的,且大部分被引次数都来自于这些文献。

这种情况下,这个人的 H 指数可能会很高,但实际上他的学术影响力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因此,H 指数只是评估研究人员学术影响力的一种指标,不能替代对其他指标 (例如论文质量、引用次数、研究领域等) 的综合考虑。

在评估一个人的学术水平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确保评估结果更加全面、客观。

什么是h指数

什么是h指数

什么是h指数什么是h指数?h指数是一个混合量化指标,指在衡量科研人员学术产出数量与学术产出的水平,该指标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物理学家乔治·赫希(Jorge Hirsch)提出的。

什么是h指数1、h指数计算公式H指数计算公式是:一个人在一定期间内他发表的论文至少有h 篇的被引频次不低于h次。

比如:一位作者h指数是10,那说明他发表的众多论文中有10篇论文中,每篇论文的被引次数不低于10次。

2、h指数在哪里查看,这里以wos平台为例(SCI、SSCI、A&HCI 数据库)为例:→进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使用“作者检索”,依次输入姓、名;→点击检索,可以直接获取到该学者的H指数。

3、h指数不足之处→h指数很大程度上依赖作者的学术生涯,一般学术生涯越久的作者,发表的论文越多,且论文被引用的次数也就越高,因而h指数也就越高。

而对于一些刚进入学术领域研究的作者来说h指数就比较低了,所以说h指数受资历影响是比较大的。

→h指数只会上升,而不会下降。

因而也就不能反映出科学家的学术休止状态和退休状态。

→专业领域热度不同,作者的h指数也不一样的。

热门专业的论文,被引用的几率比较大,所以h指数也会高于冷门专业作者的h指数。

因此,h指数虽是衡量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的一种指标,但是该指标受多种因素影响并无法精准的判断出科研人员的水平,所以不能单凭h 指数来判断科研人员的水平。

最后,不同平台检索的作者论文数据是不一样的,所以检索出来的h指数也不一样的,比如:上文提到的wos查询作者h指数,该指数指的是该作者在sci上发表的论文指数。

想了解其它平台检索作者h 指数,或是有sci论文发表方面的问题,可以私信我们!。

浅谈学术论文中h指数的影响与发展前景

浅谈学术论文中h指数的影响与发展前景

学术论文的h指数(H index)是一个混合量化指标,它的作用是评估研究人员的学术产出数量与学术产出水平。

现在我国h指数有愈加流行的趋势,大家认为相较于影响因子,h指数能从总体上更客观地评价研究者的水平。

影响因子更多地是对期刊的评价,而h指数则兼顾了研究者的被引次数和学术论文数量。

从科学发展的总体形势看,若仅以论文数量而论,我国已成功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自2008年开始,我国每年发表的SCI论文数持续突破10万篇,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这使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科研实力已经进入世界前列,正在成为未来的世界科技中心。

然而,进一步分析论文的构成和来源,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

从论文的“总被引次数”和“篇均被引次数”两个方面来分析:2001年至2011年间,我国共发国际论文83万多篇,被引510余万次,排世界第7;2011年我国SCI论文篇均被引 6.21次,和同年世界平均水平10.71次相比,不到六成,但比上一年有两个百分点的进步。

2001年至2011年,我国高被引论文数排世界第6位,排在中国之前的国家有美、英、德、法和加拿大,日本紧随中国之后。

一个缺陷是,基于不同的检索数据库如Web of Science、Scopus、Google Scholar,算出来的某个研究者的h指数常常不一样,这跟数据库的收录范围有关。

这时候,我们选择用哪个?估计很多人愿意用比较高的那个。

这三个里头,更多时候或许Google Scholar 给出的h指数最高,我发现它有时会将非论文的材料算作引用(如果这个材料提到了你的文章)。

实情是,这些检索数据库并不能体现你文章的所有引用,比如WoS,更侧重于SCI 收录期刊的引用,直到最近才稳定的将一些中文期刊的引用算进去。

另外,不同学科领域被这些检索数据库收录的程度不同,比如分类学期刊被收录为SCI的比例小,而分子生物学和医学则高很多。

因此,不同领域科学家的h指数其实并没有太多可比性。

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影响因子,h指数的含义及计算

影响因子,h指数的含义及计算

影响因子,h指数的含义及计算概述在科研领域中,影响因子和h指数是用来评估学术期刊和学者学术影响力的指标。

本文将详细介绍影响因子和h指数的含义,并给出了它们的计算方法。

影响因子的含义影响因子(I mp ac tFa c to r,简称IF)是用于评估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指标。

它表示某一期刊一年内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与该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的比值。

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如下:I F=(某一期刊的总被引用次数)/(某一期刊的论文数量)影响因子越高,表示该期刊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越多,一般认为具有更高的学术影响力。

影响因子的意义影响因子是学术期刊的重要评价指标,它可以用于指导科研人员选择合适的期刊发表论文。

较高的影响因子意味着论文在学术界的关注度更高,被其他学者引用的可能性较大,从而提高研究成果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然而,影响因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不同学科领域的影响因子无法直接进行比较,因为不同领域的论文引用情况存在差异。

同时,影响因子也容易受到少数高引论文的影响,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期刊的学术质量。

h指数的含义h指数(h-in de x)是用于评估学者学术影响力的指标。

一个学者的h指数表示他至少有h篇论文被引用了h次。

换句话说,一个学者的h指数越高,表示他的论文产出中有更多的论文具有较高的引用次数。

h指数的计算方法对于一个学者而言,h指数的计算涉及如下步骤:1.将学者的所有论文按照引用次数从高到低排列;2.从高到低遍历排好序的论文列表,找到最大的索引值i,使得第i篇论文的引用次数大于等于i;3.学者的h指数就是i。

h指数的意义h指数综合考虑了学者的产出数量和影响力,相较于单纯的论文数量或总被引用次数,更能客观地评价学者的学术水平。

一个较高的h指数意味着学者的论文更常被引用,具有更大的学术影响力。

同样地,h指数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它只考虑了引用次数和论文数量,无法刻画论文的质量和学术创新度。

因此,我们在评估学者的学术水平时,不仅应关注h指数,还需综合考虑其他指标,如研究领域、论文的引用情况等。

h指数评价科研人员学术产出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科研人员学术头衔

h指数评价科研人员学术产出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科研人员学术头衔

《h指数评价科研人员学术产出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科研人员学术头衔》摘要:Hirsch将科学家个人h指数定义为:当且仅当某科学家发表的NP 篇论文中有h篇论文每篇至少获得了h次的引文数,其余的 NP-h 篇论文中各篇论文的引文数都小于或等于h时,此h值就是该科学家的h指数,(一)重名对科研人员h指数的影响国内外各数据库中作者重名问题一直影响着学术评价指标的准确性,h指数也不例外,学科间规模、发展阶段、发展速度、活跃程度等特征不同,学科间科研人论文产出及引文规律也不尽相同,甚至学科内也是如此,因此,学科间学科内研人员之间h指数也应不同Hirsch教授于2005年提出的h指数在国内外信息计量和科学评价领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它不仅用于对科学家个人或群体学术绩效的评价,同时也应用于对学术期刊影响力及专利信息的评价研究。

本文旨在通过对h指数的相关介绍,分析了h指数评价科研人员学术产出时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若干修正及校正方法和建议,对于h指数在国内的准确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引言如何评价科研人员的学术成就和学术影响,是人们一直在努力探索的课题。

多数科研人员认为同行评议是评价一个科研人员学术成就的最基本的方法,如果同行评议机制严格、得当、评审专家作风正派、了解情况全面,能够得出客观公正的定性评价结果。

但在评议机制不够严格和信誉制度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往往存在重人情拉关系、本位主义等现象,影响到评价工作的客观公正性。

因此,一些文献计量学家开始采用引文量、期刊影响因子等指标来对学术成就进行定量评价,然而研究发现,这些传统的文献计量指标有微观层次上,特别是对科学家个人进行学术评价时存在很多问题。

2005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物理学家J.E.Hirsch提出了一种新的文献计量方法―h指数(h-index)用以评价科学家个人的学术成就。

该指数创新性地将科学家学术论文的产出量(论文数)和质量(引文数)结合为一个单一指标,意在用于衡量科研人员个人学术成就。

用h指数对我国图书情报学界作者进行评价

用h指数对我国图书情报学界作者进行评价

用h指数对我国图书情报学界作者进行评价用h指数对我国图书情报学界作者进行评价1 引言在决定人员的聘任、晋升以及奖金和科研经费等的归属时,往往需要对候选人进行评价和比较,科学研究领域的评价更是随处可见,于是就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评价标准。

传统评价科学工作者个人影响力的指标主要有:作品(包括论文和专著)总数、总被引次数、平均被引率等,每种方法均有着独特优势,但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

为克服这些评价标准的缺陷,Hirsch提出一种新标准,即h指数,其定义为:一位科学家的h指数为h,若他的Np篇论文中有h篇论文,其中每一篇论文的被引次数至少为h,其他(Np-h)篇论文中每一篇的被引次数都≤h[1]。

Hirsch认为,两个有着相似h指数的人,即使他们的作品总数或是总被引次数相差悬殊,他们在整体科学影响力方面也是可比的。

Hirsch还用h指数对物理学和生物医学领域的专家们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得到较理想的结果。

h指数引起许多学者的兴趣,但我国使用这种标准来评价科学工作者的尝试还非常罕见。

本文采用h指数方法,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标准,对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的研究人员进行评价,并将结果同几种主要的传统评价标准之异同加以分析比较。

2 数据来源3 数据分析3.1h指数与总被引次数作者发表作品的总被引次数(Nc,tot)能够衡量其总的影响力,但缺点是难于计算出其精确值,并且可能因为一篇或几篇作品得到了特别多的引用而过分扩大这个数值,而且如果论文中有很多合著者,这个数字将不具有代表性。

另外,相对于普通研究性作品来说,Nc,tot给一些被高度引用的评论性文章过高的评价。

总被引次数Nc,tot与h指数之间的关系取决于方程Nc,tot=ah2从统计数据看,h指数越大,相应的a值越满足属于(3,5)区间,反之,h指数越小,a值变化的范围也越大,越不稳定。

说明h指数高的作者的作品总体被引情况比h指数低的作者的被引情况更稳定。

国内外科学期刊的评价标准和影响因子解读

国内外科学期刊的评价标准和影响因子解读

国内外科学期刊的评价标准和影响因子解读科学期刊是科研和学术界评估学术成果和交流学术信息的重要渠道,而科学期刊的评价标准和影响因子则是衡量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介绍国内外科学期刊的评价标准和解读影响因子的意义。

一、国内科学期刊的评价标准国内科学期刊的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稿源质量、学术质量、影响力和管理水平等。

1. 稿源质量:科学期刊的稿源质量是评价期刊学术质量的基础。

好的科学期刊要求稿件来源广泛,涵盖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等,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原创性。

2. 学术质量:学术质量是评价学术期刊的核心要素。

学术质量包括学术观点、研究方法、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

优秀的学术期刊在评审过程中要严格把关,确保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被发表。

3. 影响力:期刊的影响力是衡量期刊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程度的重要指标。

期刊的影响力可以通过他引次数(即被其他文章引用的次数)来衡量,他引次数多意味着该期刊发表的论文被广泛关注和引用。

4. 管理水平:期刊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期刊的运营和发展。

好的科学期刊应有规范的编辑流程、快速而准确的审稿策略,以及高效的发表流程,为作者和读者提供便利和高质量的服务。

二、国际科学期刊的评价标准国际科学期刊的评价标准与国内科学期刊类似,但在影响力和知名度方面有更高的要求。

以下是国际科学期刊常用的评价指标:1.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影响因子是衡量期刊影响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影响因子是指某一期刊的前两年发表的论文被其他期刊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前两年的发表论文总数。

影响因子越高,说明该期刊在学术界的影响力越大。

2. H指数(H-index):H指数是衡量科学家学术影响力的指标,也可以用于评价期刊的综合影响力。

一个学者的H指数表示该学者至少有H篇论文被引用了H次。

期刊的H指数可以通过计算所有发表论文的被引次数构建。

3. SJR指数(SCImago Journal Rank):SJR指数是一种综合指标,可以评价期刊的影响力和学术价值。

学术论文的h指数分析

学术论文的h指数分析

学术论文的h指数分析利用文献计量分析评价学者学术成果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篇目分析法和引文分析法。

篇目分析法就是统计某一时期内某位学者在公开出版物上发表的论文的篇数的方法。

这种方法简单直接,但不够充分。

如果某位学者发表了大量的论文,但是没有被别人引用,那么这位学者在学术上的影响并不大。

因此,除了考虑学者发表论文的数量,还应当考虑他发表的论文的引用情况。

为了弥补篇目分析法的不足,引文分析法被提出。

引文分析法是利用各种数学、统计学以及逻辑方法,对科技期刊、论文、著作等各种分析对象的引用或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达到评价、预测科学发展趋势的目的的一种方法。

引文分析法一般采用4项指标,即“论文总数、被引证总数、每篇论文的被引次数和高被引论文数”。

可以看出,引文分析法不仅考虑论文的总数,而且还要考虑论文被引用的总数、每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以及高频率被引的论文数。

引文分析法虽被广泛用于评估某一学者和机构的学术产出,但也有学者对这几项指标的充分性进行质疑,提出了h指数(h index)的分析方法。

h指数分析法弥补了引文分析法的不足。

h指数是美国物理学家J.E Hirsch教授在2005年提出的一项旨在评价科学家个人绩效的指标。

其定义为:“一位科学家的分值为h,当且仅当他/她发表的Np 篇论文中有h篇论文,其中每篇论文获得了不少于h次的引文数,科学家剩下的(Np ? h)篇论文中每篇论文的引文数都小于h次”(Hirsch,2006)。

如一位科学家总共发表了12篇文章,其中有7篇文章的被引次数最少达到了7次,而其他5篇(12-7)的被引次数都不到7次,那么该科学家的h指数就是7。

h指数兼顾了论文数量与质量,克服了传统评价指标的缺陷与不足,能够更全面地反映科学家个人的学术产出和学术影响力。

h指数已经被证明是一种评估科学家学术成就的客观、有效和可靠的方法。

(陈红光,2008)下面通过对比我国外语界学者冯志伟、刘重德和屠岸的h指数,对他们的h 指数进行初步分析,根据CNKI的数据,我们计算出计算语言学家冯志伟的h指数,如下图所示:图1:冯志伟的h指数统计可以看出,冯志伟的h指数为13。

h指数 i10指数 -回复

h指数 i10指数 -回复

h指数i10指数-回复什么是h指数和i10指数?如何计算这两个指数?它们的应用和限制是什么?这些问题将在以下文章中一步一步回答。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h指数。

h指数是由美国物理学家Jorge E. Hirsch 于2005年提出的一种衡量学术产出影响力的指标。

它综合考虑了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被引用次数。

通常被用于评估科学家、学者或研究人员的学术成就。

在计算h指数时,首先需要将研究者的论文按照被引次数从高到低排序,然后找到最大的h,h表示该学者的论文被引次数超过h的篇数至少为h。

举例来说,如果一位学者的论文按被引次数排序为10篇,其中6篇被引用次数至少为6次,那么他的h指数为6。

这意味着这位学者有至少6篇论文被引用了至少6次。

接下来,让我们来介绍i10指数。

i10指数是Google学术引用系统(Google Scholar)中用来评估学者学术影响力的指标。

i10指数是指一位学者的前10篇最高被引用论文的总引用次数。

与h指数不同的是,i10指数只关注最高被引论文的引用次数,而不考虑其他论文的被引用情况。

为了计算i10指数,我们需要在Google学术搜索中找到该学者的个人资料页面。

在个人资料页面中,会显示学者的i10指数和这些文章的引用次数列表。

通过查看前10篇最高被引用的论文,可以计算得到i10指数。

虽然h指数和i10指数都是用来评估学者学术产出和影响力的指标,但它们也有各自的应用和限制。

h指数被广泛应用于评价科学家的学术成就,特别是在招聘、晋升和奖励等方面。

它综合考虑了论文的数量和被引次数,更加全面地反映了学者的研究质量和影响力。

然而,h指数也存在一些限制,例如容易受到学术领域大小和学术年龄等因素的影响。

相比之下,i10指数更加简单明了,只关注学者前10篇最高被引论文的引用次数。

它可以提供一个快速评估学者影响力的指标,并且可以在Google 学术引用系统中进行搜索和比较。

然而,i10指数的计算方式有时也会因为不同学科领域的差异而产生偏差,例如某些学科领域的论文引用次数通常较少。

学术论文的h指数分析

学术论文的h指数分析

学术论文的h指数分析利用文献计量分析评价学者学术成果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篇目分析法和引文分析法。

篇目分析法就是统计某一时期内某位学者在公开出版物上发表的论文的篇数的方法。

这种方法简单直接,但不够充分。

如果某位学者发表了大量的论文,但是没有被别人引用,那么这位学者在学术上的影响并不大。

因此,除了考虑学者发表论文的数量,还应当考虑他发表的论文的引用情况。

为了弥补篇目分析法的不足,引文分析法被提出。

引文分析法是利用各种数学、统计学以及逻辑方法,对科技期刊、论文、著作等各种分析对象的引用或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达到评价、预测科学发展趋势的目的的一种方法。

引文分析法一般采用4项指标,即“论文总数、被引证总数、每篇论文的被引次数和高被引论文数”。

可以看出,引文分析法不仅考虑论文的总数,而且还要考虑论文被引用的总数、每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以及高频率被引的论文数。

引文分析法虽被广泛用于评估某一学者和机构的学术产出,但也有学者对这几项指标的充分性进行质疑,提出了h指数(h index)的分析方法。

h指数分析法弥补了引文分析法的不足。

h指数是美国物理学家J.E Hirsch教授在2005年提出的一项旨在评价科学家个人绩效的指标。

其定义为:“一位科学家的分值为h,当且仅当他/她发表的Np篇论文中有h篇论文,其中每篇论文获得了不少于h次的引文数,科学家剩下的(Np ? h)篇论文中每篇论文的引文数都小于h次”(Hirsch,2006)。

如一位科学家总共发表了12篇文章,其中有7篇文章的被引次数最少达到了7次,而其他5篇(12-7)的被引次数都不到7次,那么该科学家的h指数就是7。

h指数兼顾了论文数量与质量,克服了传统评价指标的缺陷与不足,能够更全面地反映科学家个人的学术产出和学术影响力。

h指数已经被证明是一种评估科学家学术成就的客观、有效和可靠的方法。

(陈红光,2008)下面通过对比我国外语界学者冯志伟、刘重德和屠岸的h指数,对他们的h指数进行初步分析,根据CNKI的数据,我们计算出计算语言学家冯志伟的h指数,如下图所示:图1:冯志伟的h指数统计可以看出,冯志伟的h指数为13。

了解i10指数和h指数的重要性

了解i10指数和h指数的重要性

了解i10指数和h指数的重要性了解i10指数和h指数的重要性1. 引言在学术和研究领域,评估学术产出和个人学术能力的指标变得越来越重要。

i10指数和h指数是两种常用的指标,它们通过考察学者的引用数量和学术贡献来评估其在学术界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i10指数和h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其在评估学术产出和个人学术能力方面的重要性。

2. i10指数的定义与计算方法i10指数是指在一个学者的论文集中,被至少引用了i次的论文数量。

一个学者的i10指数为10,意味着他的论文集中至少有10篇论文被引用了至少10次。

计算i10指数可以使用学术搜索引擎(如Google 学术)提供的相关功能。

该指数考察了学者论文集中具有较高影响力的论文数量,可以作为评估学者在学术界的活跃度和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3. h指数的定义与计算方法h指数是指一个学者至少有h篇论文被至少引用了h次。

一个学者的h指数为10,意味着他有至少10篇论文被引用了至少10次。

与i10指数不同的是,h指数更加关注学者论文集中被广泛引用的论文数量。

计算h指数的方式是将学者的论文按照引用次数进行降序排列,再找到排位与引用次数相等的最大值,该值即为h指数值。

h指数可以综合考虑学者的论文数量和影响力,被广泛应用于评估学者学术能力和影响力。

4. i10指数和h指数的重要性i10指数和h指数作为学术评估的指标,在学术界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可以客观地衡量学术产出的质量和数量,从而评估学者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潜力。

一个高i10指数和h指数的学者通常意味着他的研究工作受到了同行的广泛认可和引用,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声望。

i10指数和h指数也对学术界的科研机构和出版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科研机构可以通过评估学者的i10指数和h指数来衡量其科研团队的整体实力和学术影响力。

而出版商可以利用这些指标来评估期刊和会议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辅助决策选择合适的学术合作伙伴和出版渠道。

个人学术水平评价指标———h因子与ph因子概念介绍

个人学术水平评价指标———h因子与ph因子概念介绍

西 安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40 卷
SprayingandReleasingPeriodsonDynamicsofGen eralizedPredator?Preymodel[J].InternationalJournal ofBiomathematics,2012,5(1):1. [7] TANGSY,LIANGJH.GlobalQualitativeAnalysis ofaNon?SmoothGausePredator?Prey Modelwitha Refuge[J].NonlinearAnalysis,2013,76(1):165. [8] WANG S,HUANG Q D.BifurcationofNontrivialPeri odicSolutionsforaBeddington?De AngelisInterference ModelwithImpulsive BiologicalControl[J].Applied MathematicalModelling,2014,39:1470. [9] BAKE H K.QualitativeAnalysisofBeddington?DeAn gelisTypeImpulsivePredator?Prey Models[J].Non linearAnal:RealWorldApplications,2010,11:1312. [10] YANG J,TANG S Y.Holling TypeIIPredator?
櫅殯
肖 晨 )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櫅櫅櫅櫅殯
简 讯
个 人 学 术 水 平 评 价 指 标 ———h 因 子 与 ph 因 子 概 念 介 绍

学术h指数12水平

学术h指数12水平

学术h指数12水平
篇一:
H 指数是一种衡量学者在某个领域内学术影响力的指标,其数值越大,表示学者在某个领域内的学术影响力越大。

如果一个学者的 H 指数达到 12,则说明他在该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影响力。

然而,H 指数并不是衡量学者学术影响力的唯一指标。

学者的学术影响力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研究成果的质量、论文发表的期刊等级、学术交流的频率、研究领域的知名度等等。

因此,虽然 H 指数 12 水平可能表明一个学者在某个领域内具有很高的学术影响力,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指标,也不能代替其他指标的作用。

学者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全面评估自己在学术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篇二:
学术 H 指数是一种衡量学者学术影响力的指标,通常用于评估一个学者在某个领域内的学术水平。

一个学者的学术 H 指数越高,表明他的学术影响力越大,在该领域中的地位也就越高。

对于某个学者来说,学术 H 指数的值越大,并不代表他/她就一定比学术 H 指数较小的学者更优秀。

因为学术 H 指数只是衡量学者学术影响力的一种指标,并不能代表学者的其他因素,比如学历、职称、社会地位等等。

因此,在评估一个学者的学术水平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而不能单纯以学术 H 指数来衡量。

学术 H 指数的出现,也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标准,让学者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

h指数10什么水平

h指数10什么水平

h指数10什么水平
一位学者的h指数为10,那么意味着其有10篇论文被引用了不少于10次。

h指数被认为是对先前众多衡量指标的一大改进;先前的衡量指标都倾向于关注科研人员在其发表论文的期刊,因而,它们都假定作者的贡献等同于期刊的平均值。

如果一位科学家的出版成果以它们被引生命周期的数字进行排序的话,那么h指数就是一个最大值,这个最大值是指每篇论文至少被引了h次的h篇文章
《自然》网站的一篇报道指出,h指数能将那些长期坚持、作出了重大贡献,却未获得足够声望和奖励的研究者凸显出来。

Hirsch 曾提出,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物理学家要获得永久教职(副教授),h 指数一般为10到12,晋升为正教授则大约为18.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一般在45或更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h指数12水平
学术 h 指数是衡量学术影响力的一种指标,通常以 h 指数的形式呈现。

h指数的取值范围为 0 到 100,其中 100 代表最高水平的学术影响力。

学术 h 指数是通过评估学者或机构在学术期刊、会议、研究项目等方面的学术贡献得出的。

学术 h 指数 12 水平是指学者或机构在学术 h 指数 12 方面
的学术影响力达到了最高水平。

学术 h 指数 12 水平的研究通常涉及到学术研究的创新程度、学术影响力、学术贡献等方面。

在学术 h 指数 12 水平的研究中,学者或机构通常会致力于提
出新的理论、方法或观点,并被广泛地应用或接受。

他们在学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的发现或贡献,并成为了该领域的重要人物。

此外,学术 h 指数 12 水平的研究也通常会参与学术会议、发表学术期刊文章、获得资金支持等方面。

除了学术 h 指数 12 水平外,学术影响力的大小还受到多种因
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学者或机构的学术地位、研究领域、知名度等方面。

此外,学者或机构的学术影响力还与其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密切相关。

学术 h 指数 12 水平是一个衡量学者或机构在学术领域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通过了解学术 h 指数 12 水平的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术领域的前沿动态,并为自己的学术发展做出更好的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