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文语法

合集下载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语言,是汉语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

研究文言文语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

下面将对文言文的语法知识进行总结。

一、句子结构古文句子通常由主谓宾构成,但有时会省略主语或宾语。

主谓宾的顺序比较固定,常为主语在前,谓语在中,宾语在后。

例如:夫子曰。

古文中的主谓宾还经常用“以”字结构来表示目的、手段、原因等关系。

例如:以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之志。

二、动词古文动词的变化较多,主要有体、STAT和动等形式。

其中体分为主动体和被动体,主动体表示主动的动作,被动体则表示被动的动作。

动词的时态变化主要有三种:完成时、进行时和未完成时。

完成时表示过去的动作已经完成,进行时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未完成时表示过去的动作尚未完成。

古文中还常用倒装来表示强调或修辞的目的。

例如:吾心与汝心同也。

三、名词古文名词词义丰富多样,常用来表示人、事、物等概念。

名词分为数词和量词两类,数词用来表示数量,量词用来表示度量单位。

名词还可以通过加词缀来表示一种关系。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杨万里)四、代词古文中的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反身代词等。

它们的用法和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

古文中的人称代词分为一、二、三三种,分别对应现代汉语的“我/我们”、“你/你们”和“他/她/它/他们”。

指示代词有“此”、“彼”等,用来指示两个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或文中的事物。

疑问代词有“谁”、“何”等,用来表示疑问或不确定的事物。

反身代词用来指示行为的主体与受体是同一个人或物。

五、连词古文的连词用法比较丰富,主要有并列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和因果连词等。

这些连词可以连接句子、短语和词组,使文句更加流畅和连贯。

六、副词古文中的副词通常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增强句子的修辞和表达效果。

常见的副词有“大”、“极”、“甚”等。

七、虚词古文中的虚词主要包括助词、介词、连词、叹词等。

古文语法知识

古文语法知识

古文语法知识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

那么你对古文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古文语法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一、古文句子成分的划分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1、主语和谓语在句子中,陈述的对象和陈述的内容都是句子的成分,陈述的对象叫主语,回答“谁”或“什么”的问题,陈述的内容叫谓语,回答“怎么样”的问题。

(主谓之间用“//”分开)。

例如:①语文老师//正在点名②今天天气//非常暖和③邻国之民//不加少2、当谓语的中心词是动词时,在动词后面被支配的那部分叫宾语。

(宾语用“﹏﹏”划起来)。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我们//需要创新精神。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吾//师道也。

3、定语:在句子中起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词的作用。

(定语用()标出)。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这样庞大而复杂)的结构//,该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啊!③(秦)//东割(膏腴)之地。

④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4、状语是修饰、限制用动词或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语的句子成分。

(状语用“〔〕”标出)。

状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代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例:①〔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③(蚓)//〔上〕食埃土。

总之,一般的句式是:〔时间或地点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二、古文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宾语前置句1、否定句中宾语前置这类宾前的句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末”“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②“而今安在哉?”(《赤壁赋》)3、介词宾语前置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2023年最新的高中语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2023年最新的高中语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2023年最新的高中语文语法知识点总结文档大全 > :【高中语文语法知识大全】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整理大全(二)(古文知识)【高中语文语法知识大全】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整理大全(二)(古文知识)第一册(古文)一、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2、共其乏困3、秦伯说4、失其所与,不知5、南至于句无6、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7、将免者以告 8、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9、而摩厉之于义 10、无不餔也11、无不也 12、其有敢不尽力者乎13、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14、徐公来,孰视之15、少益耆食 16、必勿使反17、莫春者,春服既成 18、鼓瑟希19、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 2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1、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2、輮以为轮2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5、君子生非异也 26、泾流之大27、不辩牛马二、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行李之往来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4、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5、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6、丈夫二十不取/生丈夫7、今齐地方千里 8、年几何矣9、至于赵之为赵 10、寡人之于国也11、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1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13、蚓无爪牙之利 14、用心一也15、东面而视三、一词多义以其无礼于晋以其无礼且贰于楚世隔绝敢与烦执事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乃号令于三军曰以乱易整,不武郑既知亡矣越国以鄙远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焉用亡郑以陪邻失其所与,不知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老臣窃发发为媪之须燕后郑既知亡矣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至于赵之为赵既来之,则安之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位尊而无功间至赵矣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犹不能恃无功之尊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徐公何能及君也夫晋,何厌之有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君之所知也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子犯请击之不若长安君之甚以吾一日长乎尔王之蔽甚矣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君美甚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好读书,不求甚解可无饥矣以吾一日长乎尔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摄乎大国之间寡人之于国也异乎三子者之撰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何伤乎青,取之于蓝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非我也,兵也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穷兵黩武/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系向牛头充炭直草木皆兵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骐骥一跃宋何罪之有用心一也不效则治臣之罪六王毕,四海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大楚兴,陈胜王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忧劳可以兴国青,取之蓝,而青于蓝/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以为莫已若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更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吾尝终日而思矣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桑之未落,其叶活若四、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1朝济而夕设版焉○2既东封郑○3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5日食饮得无衰乎/日三四里○1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2)名词作动词○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2越国以鄙远○3与郑人盟○4赵王之子侯者○5端章甫,愿为小相焉○6鼓瑟希,铿尔○7浴乎沂,风乎舞雩○8填然鼓之○9五十者可以衣帛矣(3)使动用法○1既东封郑○2 阙秦以利晋○3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2、动词活用(1)动词作名词○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其继有在者乎○3少仲尼之闻(2)、使动用法○1烛之武退秦师○2 若不阙秦○3闻寡人之耳者(3)为动用法祭祀必祝之3、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1越国以鄙远○2共其乏困○3吊有忧,贺有喜比及三年,可使有勇○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2)使动用法○1今媪尊长安君之位○2 洁其居,美其服○3比及三年,可使足民(3)为动用法念悲其远也(4)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1邻之厚,君之薄也○2 以乱易整,不武○3此则寡人之罪也○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6青,取之于蓝/冰,水为之○7虽有槁暴,和复挺者,輮使之然也○8我之谓也 2、倒装句(1)宾语前置○1夫晋,何厌之有○2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3忌不自信○4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5毋吾以也○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7求,尔何如○8未之有也○9以为莫已若(2)定语后置○1国之孺子之游者○2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状语后置○1以其无礼于晋○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4乃号令于三军曰○5欲有求于我也○6 以吾一日长乎尔○7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8浴乎沂,风乎舞雩○9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10树之以桑○1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省略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许君(以)焦、瑕客从外来,(邹忌)与(之)坐谈,(邹忌)问之(于)客曰自以为不如(徐公美)皆以(臣)美于徐公没死以(之)闻(之)而不及今令(长安君)有功于国河内凶,(吾)则移其民于河东宗庙之事,如会同,(吾)愿为小相焉 4、被动句王之蔽甚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5、固定结构夫晋,何厌之有无乃后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日食饮得无衰乎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六、文学常识1、左丘明,春秋时期鲁国人,相传他曾为鲁国史官。

高中语文文言文部分语法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部分语法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部分语法总结(一)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一般情况下只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不能受副词或能原动词的修饰,更不能带宾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补语,前面可以用副词或能原动词束修饰限制.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语了.例句:①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②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刃杀害)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识水性,游泳)④客初至,不冠不袜.(戴帽子,穿袜子)其中①②句带宾语,③④受能原动词\副词修饰限制.(二)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句中充当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在古文中形容词往往临时改变它原有的语法功能,转而表示与其相关的行为或发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例句:①楚左尹项伯者,素善侯张良.(与….友善)②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王(说坏话)③烈山泽而 .(放大火烧)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变弱)(三) 动词活用为名词古汉语中,动词在特定情况下,失去动词特点象名词那样来使用.这种现象叫做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用后,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复动词相关的人或事物.例句:①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地里产出的粮食)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军队)③审容昧之易安.(容昧的小屋)(四) 形容词活用的名词形容词在汉语中,有时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而获得名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现象叫做形容词语用为名词.活用后,从意义看,不在表示某中性质和状态,而是表示具有某重性质和状态的人或物.例句: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②犹不能恃无功之重.(尊贵的地位)③倚南窗口寄傲.(自得的心情)④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红的花,绿的叶)。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词类活用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词类活用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词类活用【编辑】Crazy Urus【日期】2009-12-23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

根据考纲要求,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用作使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1.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例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之归。

“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苏轼《石钟山记》)——不能使(之)鸣。

“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斲(zhuó)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匠人斫削,把它弄小,国王恼火。

“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

(蒲松龄《促织》)——“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令尹南辕反旆。

(《左传·宣公十二年》)——“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

以膏泽斯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

二、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1.形容词用作意动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

2.名词用作意动例如: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

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带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文言文是中国传统的古代汉语文学语体,它是我国历史上的主要书面语言。

学习文言文需要对其语法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本文将为你介绍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1. 语序规律文言文的语序与现代汉语语序有所不同。

文言文的基本语序为“主谓宾”,即主语、谓语和宾语的排列顺序。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文言文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通过语序的调整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来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

2. 词类特点文言文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助词和虚词等。

其中,名词主要用于表示实物,动词用于表示动作和变化,形容词用于表示事物的性质和状态。

副词主要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连词用于连接句子和词语,助词主要用于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则常常没有实义,只起到辅助的作用。

3.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在文言文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优美并增强表达的效果。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排比、对偶和拟人等。

比喻是通过类比的手法来进行形象的描绘,夸张则是对事物进行夸大的修饰,反问则是通过提问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排比和对偶都是通过一定的句法结构来进行呼应和对比,拟人则是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行为和属性,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4. 语法规则文言文的语法规则较为严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用“而”连接两个或以上的并列句时,前后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要一致。

(2) 用“者”、“乎”、“矣”等助词,可以省略主语或宾语,但要保持句子的完整性。

(3) 用“之”作为宾语,可以表示抽象的东西或把它作为动宾结构中的宾语。

(4) 用“所”作为宾语,可以表示把整个动作或过程作为宾语。

(5) 充分注意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的使用。

5. 阅读技巧学习文言文的语法基础知识之后,合理的阅读技巧也非常重要。

以下几点可以帮助你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文言文:(1) 多读古文名篇,积累阅读经验,熟悉古代的表达方式和用词习惯。

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总结高中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部分,掌握了文言文基本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还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能力。

本文将对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常见的文言词语1. 常见的谦词和敬词:谦词:臣,下官,草民,弱冠,微躯,寒门,愚兄,拙士,敝人,不才等。

敬词:皇上,圣人,御驾亲征,旨意垂询,诏曰,恩典等。

2. 常见的动词:行、止、去、来、见、言、问、答、与、共、多、少、示、闻、读、思、怒、笑、哭等。

3. 常见的名词:天、地、人、日、月、星、风、雨、云、山、水、花、草、木、禽、兽、鱼、虫等。

4. 常见的形容词:明、暗、高、低、长、短、厚、薄、重、轻、新、旧、近、远、急、缓、好、恶等。

5. 常见的副词:已、曾、往、来、今、昔、犹、尚、亦、亦已、必、方、徐、忽、全、皆、尽、常、久、终、始等。

二、文言语法基本知识1. 代词的使用在文言文中,代词的使用非常频繁,代词的种类和用法也非常多。

文言代词的种类包括人称代词、物主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反身代词等。

代词的用法则包括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

例如:余自江南来,特来谒明主。

余母方患疾,不忍远离。

(《岳阳楼记》)在这个句子中,余就是人称代词,代表作者自己;母则是物主代词,代表作者的母亲。

2. 动词的使用文言文中动词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实义动词和系动词。

实义动词可以表示动作或状态,系动词则表示主谓之间的关系。

在用动词时,一定要注意时态、语气和措辞。

例如:曾几何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赠张维屏》)在这个句子中,“曾几何时”中的“曾”是助动词,“存”是实义动词,表示“记忆”之意,而“知己”则是系动词,表示主语和宾语的关系。

3. 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文言文中的形容词和副词非常丰富,可以用来形容事物的性质和状态,也可以用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需要注意在句中的位置和修饰的对象。

高考文言文语法讲解(高级教案

高考文言文语法讲解(高级教案

高考文言文语法讲解(高级教案)第一章:文言文基础知识概述1.1 文言文的定义与特点1.2 文言文的发展历程1.3 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关系1.4 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第二章:文言文实词解析2.1 实词的分类2.2 常见实词的用法与例句2.3 实词的活用现象2.4 实词的特殊用法第三章:文言文虚词解析3.1 虚词的分类3.2 常见虚词的用法与例句3.3 虚词的搭配与意义3.4 虚词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第四章:文言文句式解析4.1 句式的分类4.2 常见句式的结构与特点4.3 句式的活用现象4.4 句式的翻译方法与技巧第五章:文言文阅读与鉴赏技巧5.1 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与步骤5.2 理解文言文的核心要素5.3 鉴赏文言文的语言与表达技巧5.4 分析文言文的主题与结构第六章:文言文词类活用6.1 词类活用的概念与分类6.2 常见词类活用的用法与例句6.3 词类活用的辨别方法6.4 词类活用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实例第七章:文言文特殊句式7.1 特殊句式的分类与特点7.2 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的用法与例句7.3 省略句、疑问句、否定句的特殊用法7.4 特殊句式在文言文中的应用实例第八章:文言文修辞手法8.1 修辞手法的分类与特点8.2 比喻、比拟、借代等修辞手法的用法与例句8.3 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8.4 修辞手法在文言文中的表达效果第九章:文言文文风与风格9.1 文言文文风的概念与特点9.2 不同历史时期的文言文风格特点9.3 作家个人风格的分析与例证9.4 文言文风格对阅读理解的影响第十章:高考文言文题型解析与实战演练10.1 高考文言文题型的分类与特点10.2 实词填空、虚词填空、翻译题的解题策略10.3 阅读理解、文本概括、鉴赏评价题的解题技巧10.4 历年高考文言文真题解析与实战演练重点解析重点解析:1. 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文言文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理解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关系,以及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

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中,文言文是必修内容之一。

为了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的语法概念。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高中文言文语法的基础概念。

一、句法成分1. 主语:句子中表示动作的主体。

例如:吾师教我学文言。

2. 谓语:句子中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核心部分。

例如:学习文言文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3. 宾语:句子中动作的承受者或影响者。

例如:我读懂了这篇古文。

4. 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方式等。

例如:他努力地学习文言文。

5. 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身份、特点等。

例如:这本文言文辞典很有用。

二、句式结构1. 主谓结构:句子中只有主语和谓语。

例如:汝已废学。

2. 主谓宾结构:句子中有主语、谓语和宾语。

例如:吾买汝一本古文书。

3. 主谓宾定结构:句子中有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

例如:吾买了一本古文辞典。

三、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比较的方法传达意义。

例如:他的话如醍醐灌顶,使我茅塞顿开。

2. 借代:用一个字或一个短语代指另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例如:我生我有命,我死亦有命。

3.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张的描写,以突出特点。

例如: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

4. 反问:用疑问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含义。

例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四、语法现象1. 重叠:相同或类似词语在一句话中重复出现。

例如: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2. 并列:将同类词语或短语并列在一起。

例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综上所述,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包括句法成分、句式结构、修辞手法和语法现象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基础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高二语文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高二语文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形式,具有严谨、精细的语法体系。

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对于理解和翻译古代文献、提高阅读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

下面将介绍几个高二语文学习中常见的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一、句子成分的顺序文言文的句子成分顺序常常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主谓宾的顺序上。

文言文中,“主谓宾”的基本顺序为“主宾谓”,即主语出现在第一位,宾语出现在第二位,谓语动词出现在最后一位。

例如:“吾王病重”、“民从官”等。

二、主谓一致文言文中,主谓一致常常体现在动词形态上。

动词的形态与主语的人称、数和性别要保持一致。

例如:“君子多忧”中,“多”是与“君子”这个名词做主语的形容词,保持着主语的性别和数。

三、偏正结构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偏正结构来修饰名词或动词,使句子更加凝练。

在偏正结构中,通常由一个名词或动词作为主体,后跟一个状语或修饰性的词语。

例如:“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中,“金玉”是主体,而“其外”和“其中”则是状语。

四、重叠结构重叠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重复同一词语来增加语气的强调效果。

例如:“嗟我亲人,爱我亲人”中,“亲人”这个词被重复使用,表达了强烈的情感。

五、倒装句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倒装句来增加句子的语言的变化和修辞效果。

倒装句常常出现在否定的句子中,一般将动词放在主语之前。

例如:“不敢不忘”、“杀身以明天意”等。

六、虚词的使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非常常见,比如“之”、“乎”、“则”等。

这些虚词不具有具体的词义,但却对句子的语法结构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上是高二语文学习中常见的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通过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提高对古代文献的阅读能力。

同时,对于理解和翻译现代汉语中的古汉语成分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能够重视语法的学习,努力提升文言文水平。

文言文语法知识的掌握是学好语文的重要一环,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多加强练习,不断提高。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司马迁《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触龙说赵太后》)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

根据考纲要求,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用作使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1.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例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之归。

“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苏轼《石钟山记》)——不能使(之)鸣。

“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斲(zhuó)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匠人斫削,把它弄小,国王恼火。

“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

(蒲松龄《促织》)——“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令尹南辕反旆。

(《左传·宣公十二年》)——“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

以膏泽斯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

二、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1.形容词用作意动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

2.名词用作意动例如: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

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带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

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词汇

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词汇

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词汇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学习古代文言文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语法和词汇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常用词汇,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文。

一、基本语法1. 主谓宾结构古代文言文的句子常采用主谓宾结构,即主语用于表示动作的执行者,谓语表示动作的动作,宾语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例如:“吾爱汝”,意为“我爱你”。

2. 定状补结构古代文言文的句子中常出现定状补结构,即通过定语、状语和补语来修饰主谓宾结构。

定语用于修饰名词,状语用于修饰动词,补语用于补充动作的结果或状态。

例如:“丹心报国”,意为“以红色的心报答国家”。

3. 并列与从属古代文言文的句子常采用并列和从属的句子结构来表达不同的语义关系。

并列结构表示同等重要的概念或动作关系,从属结构表示主次、因果或条件关系。

4. 结构短小精炼古代文言文注重言简意赅,追求结构短小精炼的表达方式。

句子中通常删除主语、谓语和宾语等成分,重点突出动作和事件。

二、常用词汇1. 人称代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人称代词包括“吾”、“尔”、“之”等。

其中,“吾”用于表示第一人称,“尔”用于表示第二人称,“之”用于表示第三人称。

2. 动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动词包括“行”、“作”、“爱”等。

其中,“行”表示行为的执行,“作”表示动作的进行,“爱”表示情感的表达。

3. 名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名词包括“人”、“国”、“心”等。

其中,“人”用于表示人的概念,“国”用于表示国家的概念,“心”用于表示内心的情感。

4. 形容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形容词包括“红”、“白”、“青”等。

其中,“红”表示颜色的概念,“白”表示颜色的概念,“青”用于表示颜色的概念。

5. 副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副词包括“甚”、“必”、“宜”等。

其中,“甚”表示程度的概念,“必”表示必然的概念,“宜”表示适合的概念。

在学习古代文言文时,我们必须掌握基本的语法和词汇。

高中文言文语法详解及习题

高中文言文语法详解及习题

高中文言文语法详解及习题
一、文言文语法详解
文言文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文言文的语法
对于深入理解和阅读古代文献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对一些
常见的文言文语法进行详细解释。

1. 假设语气
在文言文中,假设语气用来表示一种假设、推测或猜测的态度。

常见的假设语气词有「或」、「若」、「使」等。

例如:
「或有其人」:或许有这个人。

「若有所思」:仿佛有所思考。

2. 状语从句
状语从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子结构,用来修饰主句的时间、地点、原因等方面。

常见的状语从句有「所以」、「以」等。

例如:
「所以不得已而去」:因此只好离开。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对方的方法来对付对方。

3. 虚词
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仅用于句子结构的需要。

常见的虚词有「之」、「而」、「乎」等。

例如:
「春草之杂于千家,秋菊之媚于孤傲」:春天的草遍布千家万户,秋天的菊花媚态十分高傲。

「其学而时之」:要研究并经常练。

二、题
1. 下列句子中的假设语气词是:「或」
「或有其人」
2. 下列句子中的状语从句是:「所以不得已而去」
「因此只好离开」
3. 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是:「乎」
「学乎文者文以载道」
以上是对高中文言文语法的详解及习题。

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言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文翻译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文翻译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是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考查我们对文言文词汇、语法的理解,还考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很多同学来说,文言文翻译可能是一个难题,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就能够轻松应对。

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1、信“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准确无误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不随意增减内容,不歪曲、篡改原文的观点和意图。

2、达“达”要求译文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避免使用生僻、晦涩的词汇和句式,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3、雅“雅”是指译文要有文采,能够体现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

但在高中阶段,我们重点还是要做到“信”和“达”。

二、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1、留保留原文中的一些词语,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书名等专有名词,以及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其中“庆历四年”“滕子京”“巴陵郡”就可以直接保留。

2、删删除原文中那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如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等。

比如:“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句中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应删掉。

3、换将原文中的一些词语换成现代汉语中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

例如:“吾、余、予”等换成“我”;“尔、汝”等换成“你”。

4、调调整原文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序。

比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应调整为“有何陋?”5、补补充原文中省略的成分,使译文完整通顺。

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应补充为“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三、文言文翻译的常见错误1、望文生义只根据字面意思进行翻译,而没有考虑到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比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如果把“妻子”理解为“男子的配偶”就错了,这里的“妻子”是“妻子和儿女”的意思。

2、漏译遗漏了原文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导致译文不完整。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1. 古文语法一些关于古文的语法知识,像什么定语后置呀,判断句呀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2.宾语前置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被动。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知识大全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知识大全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知识大全高中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⑴用"者……也"表判断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断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⑶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⑷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北朝民歌《木兰诗》)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用"为"表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③且相如素贱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陶渊明《桃花源记》)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断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洵《六国论》)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⑺无标志判断句。

高中语文-古代汉语语法复习 陈

高中语文-古代汉语语法复习  陈
(古代汉语语法)
课前小检测
• 宋人喜外出,常停车坐( )爱美景。 一日,出门见客,见一人南向坐( )
,诸多财物散于坐( )下,似坐( )
而待官兵,倾之,官兵逮之,因其坐(
)。
• 宋人喜外出,常停车坐(因为)爱美景。 一日,出门见客,见一人南向坐(古人席
地而坐,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
,诸多财物散于坐(通“座”,座位)下
【注】:只要翻译出来谓语动词为判断动词“是”的即为判 断句!
判断句常用副词:“乃”“则”“即”“皆”“非”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 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以下哪一个红色的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
A.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B.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C.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 则安之。 D.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4、以下红色的字用法是否相同?请
解释原因。
A.顺流而东
名词做动词
B.抗日东进
名词做状语
课后小作业
“是”字在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不多,要学会辨别:
1、“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辞》),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3、“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琵琶行》)
4、是寡人之过也。 5、觉今是而昨非。
二、被动句
被动句,现代汉语里面用的较多的标记词是“被”,文言 文中却少用。请关注这4个字“为、于、见、受”。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不拘于时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受制于人。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固定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固定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固定句式在文言文中,我们常见到一些结构、形式都比较固定地句式,掌握这些常见句式,有助于我们理解句意.现将常见地固定句式辑录如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一、表陈述语气.“有以”“无以”,分别译为“有用来……地办法”“没有用来……地办法”.如: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有所”“无所”,分别译为“有……地人(事、物)”“没有……地人(事、物)”.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司马迁《鸿门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司马迁《鸿门宴》).“何以”,表示询问行为所凭借地方式.方法,译为“凭什么”“依据什么”.如:君何以知燕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比及”译为“等到……地时候”.如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为”、“以……为”,译为“认为”、“把……当作……”、“用……做……”.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苏轼《石钟山记》)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之谓也”“其……之谓也”,译为“说地就是……啊”.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其李将军之谓也.(司马迁《史记·李广列传》).“不亦……乎”,译为“不是……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非……不得”,表强调,译为“非……不可”.如:则谓非草木不得.(《芙蕖》)二、表疑问语气.“如何”“若何”“奈何”,分别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如: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如……何”“奈……何”“若……何”,表示对事情不知道如何处置、对付,译为“对……怎么样”“对……该怎么办呢”.如: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则较死为苦也,将若之何?(林觉民《与妻书》).“何……为”“何(奚)以……为”,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如: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何以……耶”,译为“怎么能……呢”.如: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种树郭橐驼传》)三、表反问语气.“况……乎“,译为“何况……呢”.如: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岂……耶”“岂……乎”“独……哉”,可译为“难道……吗”.如:赵岂敢留璧得罪大王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独畏廉将军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安得……也哉”,译为“怎么能够……呢”.如:安得使予多暇日,……以疗梅也哉.(龚自珍《病梅馆记》).“安……哉”,译为“怎么……呢”.如: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张溥《五人墓碑记》).“况……欤”,译为“何况……呢”.如: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张溥《五人墓碑记》).“无乃……与”,译为“难道不是……吗”.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何……之有”,译为“有什么……呢”.如: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四、表感叹语气.“何其”“一何”,译为“多么”“何等”.如: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欧阳修《伶官传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杜甫《石壕吏》).“亦……哉”,译为“也……啊”.如:亦盛矣哉.(张溥《五人墓碑记》)五、表推测语气.“得无……乎”“得无……耶”,表推测语气,译为“恐怕……吧”.如:吾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蒲松龄《促织》).“其……乎”,除了表反问语气外,也可以表委婉地推测预期,译为“大概……吧”.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六、表判断语气“唯(顾、直)……耳”译为“只是……罢了”.如:此唯师心自用耳.(《问说》)顾未有路耳.(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见梁襄王》)七、表选择语气个人收集整理-ZQ“与使……,无宁……”“与其……宁”“与其……孰若”,表选择,译为“与其……,不如……”如: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林觉民《与妻书》)与其不逊也宁固.(《训俭示康》)八、表比较“……孰与……”“……与孰……”,译为“与……相比,谁……”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附:汉魏晋名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尚书》)人若无志,以禽兽同类. (孟子)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君子赠人以言,小人赠人以财. (荀子)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荀子)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庄子)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 (庄子)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韩非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韩非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列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司马迁)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司马迁)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司马迁)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司马迁)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淮南子》)贫贱之交不能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汉书》)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后汉书》)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后汉书》)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 (《论衡》)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东方朔)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董仲舒)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诸葛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陶渊明)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陆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2.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二、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1.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其条件是: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②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④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宾语前置类型: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

例如: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

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唯利是图(图利)2.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有以下几种情况: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23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24 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记》)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③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25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三、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 省略主语:①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②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④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主语:一个句子的发生动作的主体谓语:一般是动词充当宾语;表示动作发生的对象例:我吃饭我是主语吃是谓语饭是宾语定语:一般是形容词充当修饰主语和宾语状语:表时间、地点、状态、方位等等的限制补充的成分补语:补充说明宾语的(好象是吧记不清了)例:昨天晚上在饭馆里我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昨天晚上在饭馆里是状语,我是主语,吃是谓语,一顿丰盛的是定语,晚餐作宾语。

文言文句式最重要是弄懂句子的意思,再看它和我们现在说的话有什么不同,在判断是定语后置还是宾语前置或是介词短语后置.例:‚忌不自信‛按字面意思讲是‚邹忌不自己相信‛但用现代人的话讲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所以它就是把宾语提前了,所以叫宾语前置,属于倒装句的一种。

例:‚蚓无爪牙之利‛按字面意思讲是‚蚯蚓没有爪子牙齿的锋利‛但用现代人的话讲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牙齿‛所以是把定语放后面了属于定语后置,也是倒装。

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按字面意思讲是‚着就是战胜别国在朝廷上‛但用现代人的话讲是‚这就是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所以古语里是把介词短语也就是状语放在后面了,所以叫介词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也是倒装句。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者……也一般都是判断句,表示对某一对象作出性质、身份、状态上的判断。

所以上句是说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的人,表职能,所以是判断句。

例:‚晋军函陵‛按字面意思讲是‚晋国军队驻扎函陵(地名)‛实际上应该是‚……驻扎(在)函陵‛它省略了介词‚在‛所以是省略句。

四、文言文语法简析●词类活用一般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特殊活用:使动(名词使动动词使动形容词使动)意动(名词意动\形容词意动)分析:(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一般情况下只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不能受副词或能原动词的修饰,更不能带宾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补语,前面可以用副词或能原动词束修饰限制.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语了.例句:①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②左右欲刃相如.(用刀刃杀害)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识水性,游泳)④客初至,不冠不袜.(戴帽子,穿袜子)其中①②句带宾语,③④受能原动词\副词修饰限制.(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句中充当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在古文中形容词往往临时改变它原有的语法功能,转而表示与其相关的行为或发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例:①楚左尹项伯者,素善侯张良.(与….友善)②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王(说坏话)③烈山泽而.(放大火烧)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变弱)(三)动词活用为名词古汉语中,动词在特定情况下,失去动词特点象名词那样来使用.这种现象叫做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用后,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复动词相关的人或事物.例:①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地里产出的粮食)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军队)③审容昧之易安.(容昧的小屋)(四)形容词活用的名词形容词在汉语中,有时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而获得名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现象叫做形容词语用为名词.活用后,从意义看,不在表示某中性质和状态,而是表示具有某重性质和状态的人或物.例句: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②犹不能恃无功之重.(尊贵的地位)③倚南窗口寄傲.(自得的心情)④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红的花,绿的叶)(五)普通名词作状语所谓普通名词,是相对于时间名词而言,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古、今汉语中是很常见的,而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况就不同了.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则经常出现.普通名词用在动词前,一般是充当主语.构成主谓关系,而作状语,就成了修饰关系.▲常见的有以下四种:⒈比喻动作行为的情状:用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来修饰.例:①赢粮而景从(像影子)②有席春天下,仓举宇内,囊括四海.(像席子)③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④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翅一样)⑤斗折蛇行.(像蛇那样)⒉表示对人的态度:这是用对待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态度对待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①吾得兄事之.(把他当作兄长来对待)②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把…当作父亲来对待)⒊表示工具或凭借:用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事物来说明动作为所用的工具,依据或原料.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②黔无驴,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③失期,法当斩.(依法)4.表示方位或处所:用名词状语证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或方位.例:①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前面)②义庙礼之.(在庙堂上)③既东封郑.(在东面)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往上,往下)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主要还残存在一些成语,熟语或部分合成词中.如车载斗量,星罗棋布,土崩瓦解,礼贤下士,口诛笔伐.风餐露宿,‚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手写体,漆是线等.(六)使动用法在汉语动词谓语中,一般动宾关系的特点是,主语发出动词谓语的动作,其宾语是谓语的支配对象.如‚齐师伐我,‛‚公问其故.‛等.而使动用法则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真特点主要是主语使宾语实行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例:①序八州而朝同列.(使与它同的诸侯来就拜)②外连衡而斗诸侯.(使诸侯互相争斗)两句中的谓语,‚朝‛,‚斗‛都不是主语发出的动作行为,而是在主语的支配下有宾语来实行的动作行为.表达这类句子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有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来完成的,因而是动用法的实质,就是用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⒈名词的使动用法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前者一般是专有名词的活用.后者主要是普通的名词或方面名词.例: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是白骨长肉)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使他成为国相)③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使之成为干肉,腊(XI)④适燕者,北其辕,适楚者,南其辕.(使其车辕向北,使其车辕南)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很常见,这是因为在上古汉语里,兼语结构述设有完全发展成熟,需要用这种结构来表述.⑴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上了宾语,那么很有可能是使动用法.例:①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②选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束之.(使之束)③操军方连船,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