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最新报告
中国环境新闻传播的研究与探讨
中国环境新闻传播的研究与探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关于中国环境的新闻传播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对于塑造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态度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中国环境新闻传播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如何优化环境新闻传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中国环境新闻报道的研究可以发现,目前环境新闻报道面临着信息不对称、报道内容单一、报道方式陈旧等问题。
在信息不对称方面,首先是政府和企业在环境问题上存在信息不透明的情况,公众难以获得真实的环境信息。
媒体对环境问题的报道往往局限于事故和灾害等突发事件,缺乏对环境问题的深入解读和跟进报道。
在报道内容方面,很多时候只重视环境事件本身,而忽略了背后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环境新闻报道的方式和手段也需要创新,仅依靠传统的文字报道已经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
研究中国环境新闻传播还需要关注公众参与的问题。
环境问题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的事情,公众的参与和行动至关重要。
当前环境新闻传播往往忽略了公众的参与和行动,造成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被动接受态度。
建立起公众与媒体、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互动机制,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境问题的探讨和解决,是提升环境新闻传播效果的关键。
研究中国环境新闻传播还需要关注技术创新对环境新闻传播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传媒形式和传播途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环境新闻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是当前亟需研究的问题。
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推动公众对环境问题的互动和交流;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态度和需求,为环境新闻传播提供更加精准的定位和定制服务。
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3
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31. 引言科学传播是促进科学知识普及和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之一和发展中国家,在科学传播方面具有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本报告旨在分析中国科学传播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措施,以推动中国科学传播事业的发展。
2. 中国科学传播的现状2.1 科学传播媒体的发展中国的科学传播媒体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包括科学类期刊、科普电视节目、科学网站等。
许多传统媒体也开始重视科学传播,积极引入科学内容,提升科学传播的质量和覆盖面。
2.2 科学传播人才培养科学传播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传播技能的人才支持。
中国的科学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包括科学传播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教育,以及相关培训机构和课程。
然而,目前仍然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尤其是具备科学和传播双重背景的人才。
2.3 科学传播的内容和形式科学传播的内容应该紧跟科技进展和社会需求,以满足公众的科学知识需求。
同时,科学传播的形式也需要不断创新,适应现代社会的传播方式和工具,如社交媒体、短视频等。
3. 中国科学传播的问题3.1 科学普及的挑战科学普及仍然面临着传统观念的影响和认知水平的不足。
有些公众对科学抱有偏见,或者对科学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这给科学传播带来了困难。
此外,由于教育系统的问题,科学知识普及的重要性和方法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3.2 科学传播媒体的质量和可信度尽管科学传播媒体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其中存在着一些质量和可信度的问题。
有些媒体过于追求点击率和收视率,导致科学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受到一定的损害。
此外,缺乏科学批评的环境也使得一些不负责任的科学观点得以传播。
3.3 科学传播的平台和机制科学传播的平台和机制相对薄弱。
虽然有一些诸如科学博物馆、科普展览等传播平台,但覆盖面还不够广泛。
此外,科学传播的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需要加强政府、学术界和媒体的合作,构建一个更加稳定和持久的科学传播体系。
4. 推进中国科学传播的建议和措施4.1 增加科学传播的投入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该增加对科学传播事业的投入,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新闻里的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2023年第一季度新闻传播的现状,本报告通过对大量新闻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旨在揭示新闻传播的趋势、特点及潜在问题。
二、数据来源及方法1. 数据来源: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国内主流新闻网站、社交媒体平台及新闻报道数据库,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娱乐等多个领域。
2. 数据处理方法:采用Python编程语言,运用数据清洗、数据挖掘、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数据分析结果1. 新闻发布数量及趋势(1)总体情况:2023年第一季度,新闻发布总量达到XX万篇,较去年同期增长XX%。
(2)趋势分析:从月度数据来看,3月份新闻发布量最高,达到XX万篇,其次是1月份和2月份,分别为XX万篇和XX万篇。
2. 新闻热点及关注度(1)热点事件:2023年第一季度,国内热点事件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a. 政治事件:如全国两会、国家领导人出访等;b. 经济事件:如房地产市场调控、股市波动等;c. 社会事件:如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d. 文化事件:如春晚、奥运会等。
(2)关注度分析:通过对新闻热点的关键词分析,发现以下事件关注度较高:a. 疫情防控:随着疫情形势的稳定,疫情防控新闻关注度逐渐降低,但仍占据一定比例;b. 房地产调控:受房地产市场波动影响,相关政策新闻关注度较高;c. 股市波动: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股市波动相关新闻关注度较高。
3. 新闻传播渠道及特点(1)传播渠道:2023年第一季度,新闻传播渠道以传统媒体、新媒体和社交媒体为主。
(2)特点分析:a. 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仍占据重要地位,但市场份额逐渐缩小;b. 新媒体:发展迅速,已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尤其在年轻群体中影响力较大;c. 社交媒体: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已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补充。
4. 新闻传播效果及问题(1)传播效果:2023年第一季度,新闻传播效果总体良好,但存在以下问题:a. 舆情引导能力不足:部分新闻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存在不足,导致舆论失控;b. 监管力度不足:部分新媒体平台存在虚假新闻、低俗内容等问题,监管力度有待加强;c. 传播渠道单一:新闻传播渠道仍以传统媒体为主,新媒体和社交媒体发展不平衡。
新闻传播学研究现状毕业论文文献综合分析与选题
新闻传播学研究现状毕业论文文献综合分析与选题新闻传播学是一门涉及广泛、内容丰富的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闻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和深化。
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课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新闻传播学研究现状进行文献综合分析,以帮助毕业生更好地选择论文选题。
一、新闻传播学研究现状新闻传播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涉及新闻、传播、媒体、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变得更加重要和复杂。
研究者们关注新闻传播的内容、形式、效果、传播途径等方面,探讨新闻传播对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
1. 新闻传播内容研究新闻传播内容研究是新闻传播学的重要领域之一。
研究者们通过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分析,探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取向、话语权力、话语建构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新闻内容的多样性和传播方式的变化给内容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2. 新闻传播形式研究新闻传播形式研究关注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媒介特点等方面。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形式不断创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融合,传播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日益增加。
研究者们致力于探讨不同形式的新闻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和感知。
3. 新闻传播效果研究新闻传播效果研究是新闻传播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研究者们通过实证研究和调查分析,探讨新闻传播对受众态度、行为、认知等方面的影响。
新闻传播效果研究旨在揭示新闻传播的影响机制,为新闻传播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4. 新闻传播途径研究新闻传播途径研究关注新闻传播的传播路径、传播渠道、传播策略等方面。
研究者们通过对新闻传播途径的分析,探讨新闻传播的传播效率和传播效果。
新闻传播途径研究对于优化新闻传播方式、提高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毕业论文选题建议在选择毕业论文选题时,可以结合新闻传播学研究现状和个人兴趣进行综合考虑。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选题方向:1.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内容分析:以社交媒体为例2.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与发展:跨平台传播研究3. 新闻传播对公众舆论和社会议题的影响:事件研究4. 新闻传播中的话语权力与话语建构:语言学视角分析5. 新闻传播中的虚假信息传播与辟谣机制研究:网络舆情分析以上选题建议仅供参考,同学们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新闻传播学专业实习报告精选2篇
新闻传播学专业实习报告精选2篇3.新闻传播学专业实习报告两个月的实习让我受益匪浅。
刚进报社听到老师的第一句话就是:做新闻就是要多听多看多想多感受。
当时理解的很浅显,但通过这两个月时间的磨练,我知道这一句看似简单的话所含概的东西很多。
所谓多听多看多感受在我现在的理解,对于新闻而言,就是了解事件的现象,挖掘事件的背景,探究事件的本质。
新闻稿件必须有质量的保证。
这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第一,必须符合新闻的定义,即新近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
对一件事情首先要考虑他是不是新闻,是一条怎么样的新闻。
第二,必须从大局出发写稿件。
即这条新闻写出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其中影响包括积极的和负面的。
要想办法把新闻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有损于国家、党和人民利益的新闻坚决不能写。
第三,要体察民情,关注民生,替老百姓说话,办事,这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新闻。
同时,也是一个记者的职业道德所在。
第四,必须要有新的突破。
现在的新闻无论从题材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拓展,似乎再有创新突破很难,其实不不然很多线索好的新闻都隐藏在百姓们关心反映的小事中。
举个例子,有一期的潇湘晨报专门做了一个关于老百姓看病的专栏,记者暗访了湖南几个区域的大小医院,看一次小小的感冒最低也要58元,的竟高达189元。
小病花大钱看似小事,但却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很多记者都曾亲身经历过这种事情,或者听到老百姓抱怨、反映过这个问题,但是都没有引起他们的关注。
晨报却抓住了这个事件,把它写成了精彩的新闻。
这篇稿件看似平常,内容写法上也很一般,但是反映的事情却是新的,第一次有人把它的内幕写出来,给老百姓开了一张明白的“清单”,最点,写出了大量不为人所知的内幕,在内容上进行了突破创新,是很可贵的。
牐牐牐犜谑迪捌诩洌我作为记者,走遍了长沙的大街小巷、乡镇村庄,走高楼、下小巷,用文字记录下了一个个的新闻事件。
在这期间,翻阅了大量的关于政治的、社会的、生活的资料和报刊,对于社会各个层面的现状有了十分深刻的了解。
新闻传播学期末调研报告模板
新闻传播学期末调研报告模板一、调研背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的方式和效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为了深入了解新闻传播学在当前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探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新闻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及其对受众获取信息的影响。
2、不同类型新闻内容在传播中的受众反应和传播效果。
3、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特点和挑战。
三、调研方法1、文献研究查阅了大量关于新闻传播学的学术文献、行业报告和相关数据,以了解该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现状。
2、问卷调查设计了一份涵盖不同年龄段、职业和地域的问卷,收集了关于受众新闻获取习惯、偏好以及对新闻传播效果的评价等方面的数据。
3、案例分析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传播案例,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4、深度访谈与新闻从业者、学者和普通受众进行了面对面或电话的深度访谈,获取了他们对于新闻传播的看法和建议。
四、调研结果1、新闻传播渠道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等的受众规模逐渐缩小,但仍在特定人群和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
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成为主要的新闻传播渠道,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等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为新闻传播带来了新的形式和机遇,但也存在信息真实性和深度不足的问题。
2、新闻内容类型时政新闻仍然是受众关注的重点,但娱乐、体育和生活类新闻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
具有深度分析和独家视角的新闻内容更受青睐,而简单的资讯类新闻容易被忽略。
视觉化的新闻内容,如图片、图表和视频,能够更好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3、新媒体环境下的特点和挑战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但虚假信息和谣言也容易扩散。
受众的参与度提高,用户生成内容成为新闻传播的一部分,但也带来了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算法推荐在提高信息推送精准度的同时,也可能导致信息茧房的形成,限制了受众的视野。
五、调研分析1、传播渠道的变化反映了技术进步和受众需求的转变。
2022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个新鲜话题
2022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个新鲜话题2022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个新鲜话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新闻传播学领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2022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将在多个领域探索创新和崭新的话题。
本文从十个新鲜的话题出发,展望2022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数字化媒体时代下的价值重建数字化媒体时代的到来,重新定义了新闻传播的方式和价值。
如何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下,实现媒体价值的重塑,成为2022年研究的焦点之一。
二、社交媒体对公共话语权的影响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也对公共话语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未来研究将关注社交媒体平台在塑造公共意识形态、争夺话语权方面的作用,并探讨如何提升传统媒体的公信力。
三、全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生产和尺度问题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不再局限于单一媒体形式,而是集合了各种媒介手段。
2022年的研究将关注全媒体环境下新闻的生产流程和尺度问题,如何进行新闻报道和传播的规范与管理成为研究的重点。
四、媒介融合与创新传播模式媒介融合是当前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热点之一,2022年的研究将聚焦媒介融合对传播模式的影响,以及新的创新传播模式的发展。
五、媒体素养与公民素养在信息技术高度普及的时代,媒体素养与公民素养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怎样提高公众对媒体的理解和识别能力,将成为研究的重要领域。
六、虚假信息与网络谣言的防控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的蔓延,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2022年的研究将关注防控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的策略、手段和效果评估。
七、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传播的研究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未来,研究将关注跨文化传播在推动民族复兴、国际交流合作中的作用。
八、媒体监管与自律机制的创新媒体监管和自律在维护传媒生态和公共利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2022年的研究将关注媒体监管与自律机制的创新,以更好地应对社会发展和媒体变革带来的挑战。
九、新闻传播学和新技术的融合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新闻传播学带来了新机遇和挑战。
学者论著
陈刚:《当代中国广告史·1979-1991》,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陈刚、孙振虎:《电视摄影》,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陈刚:《网络广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陈力丹:《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版陈力丹、王辰瑶、季为民:《艰难的新闻自律:我国新闻职业规范的田野调查、深度访谈、理论分析》,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程曼丽:《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五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蔡雯:《新闻编辑学(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崔保国:《2010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0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蔡尚伟等:《电视专题》,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毛大付、蔡尚伟等:《版权兴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路径探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陈卫星、贺文发:《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陈卫星、徐桂权:《新闻社会学》,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坦尼·哈斯(Tanni Hass)、陈卫星、曹进:《公共新闻研究:理论、实践与批评》,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陈绚:《大众传播伦理案例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杜骏飞、董在策:《网络传播概论(第4版)》,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杜骏飞:《沸腾的冰点:2009中国网络舆情报告》,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谭天、董天策等:《港澳台广播电视》,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董天策:《中外媒介批评(第2辑)》,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丹·吉摩尔(Dan Gillmor)、叶皓、方延明、陈建勋:《草根媒体》,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方延明:《探索与追求: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9年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魏国英、方延明、汤继强:《中国高校校报史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郭可、陈沛芹:《全球青少年媒介消费比较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黄升民、杜国清、邵华冬等:《广告主蓝皮书:中国广告主营销传播趋势报告N0.5(2010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胡智锋:《创意与责任:中国电视的本土化生存》,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胡智锋、杨乘虎等:《电视受众审美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张国涛、胡智锋:《传媒观察:危机与转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张毓强、胡智锋:《新闻学十年(1998-2008)多元与分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赵均、胡智锋:《中国传媒经典个案(1998-2008)》,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潘可武、胡智锋:《媒介经营管理的理念与实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李立、胡智锋:《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张毓强、胡智锋:《传播学十年(1998-2008)阐释与建构》,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杨乘虎、胡智锋:《广播电视名家访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张国涛、胡智锋:《传播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胡正荣、李继东:《中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目标与实践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版张磊、胡正荣、李继东:《焦虑与希望:对北京城市贫困群体的传播社会学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版周亭、胡正荣、李继东:《中国电视娱乐产业研究:一种生产者的视角》,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版洪丽、胡正荣、李继东:《公共广播收入模式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版胡正荣、李煜:《社会透镜:新中国媒介变迁六十年(1949-2009)》,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大西正宜、胡连荣:《建筑与环境共生的25个要点(原著第2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匡文波、谢新洲:《手机媒体:新媒体中的新革命》,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谢新洲:《21世纪新闻与传播学系列教材•媒介经营管理案例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刘锦宏:《网络科技出版模式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刘建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冉华、张金海、程明等:《报业数字化生存与转型研究:基于产业发展的视角》,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秦志希等:《媒介文化新视点》,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单波、罗以澄:《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张金海:《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9年广告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李希光:《新闻教育未来之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李岩、黄匡宇:《广播电视新闻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李岩:《广播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欧阳宏生:《电视传播核心价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彭兰:《网络传播案例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彭兰:《中国新媒体传播学研究前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邵培仁、陈兵:《媒介管理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孙旭培:《自由与法框架下的新闻改革》,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喻国明:《中国传媒发展指数报告(2010)》,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刘瑞生、尹韵公:《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周鸿铎:《新闻学教程》,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版周鸿铎《传播学教程》,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版张骏德、周红丰、魏少华:《新闻写作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张咏华、郝进平、曾海芳等:《西欧主要国家的传媒政策及转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吴信训、张咏华、沈荟:《国际新闻传播名校教育镜鉴》,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张志安、汪凯:《躲不起惹得起:提高你的媒体素质》,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童兵:《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最新报告(2010)》,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童兵:《科学发展观与媒介化社会构建:新闻传播学视角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童兵、徐正:《新时期党报定位与读者资源开发:以《宁波日报》创新成长为个案的多维透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李良荣等:《当代西方新闻媒体(第2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宫承波:《新传媒(第3期)》,中国传媒大学媒体创意研究中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0年版宫承波:《现代报刊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版宫承波:《新传媒》(2010年第2期)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创意研究中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版宫承波:《新传媒:》(第1期),中国传媒大学媒体创意研究中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版宫承波:《新传媒》(第2期)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创意研究中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版李飞雪、宫承波:《影视声音艺术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版蒋原伦:《今日先锋•16》,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蒋原伦:《媒介文化十二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蒋原伦、张柠:《媒介批评(第4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陈培爱:《广告学概论(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陈培爱:《中国元素与广告营销》,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朱健强、陈培爱:《平面广告视觉设计》,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黄合水、陈培爱:《广告心理学(第3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易绍华、陈培爱:《电视的活路:数字化背景下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生存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舒咏平:《广告心理学教程(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舒咏平:《品牌传播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舒咏平:《新媒体广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王钧、刘琴、舒咏平:《文化品牌传播》,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张贤平、陈丽娟、舒咏平:《服务品牌传播》,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张国良:《e社会传播:创新、合作与责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李艳波、廖莹:《传媒实践力》,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张君昌:《冷眼看电视:当代电视批评范例精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版申凡:《传播心理与媒介社会》,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陆地、高菲:《新媒体的强制性传播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柯惠新、王兰柱等:《媒介与奥运:一个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北京奥运篇)》,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柯惠新、王锡苓、王宁:《传播研究方法》,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新闻行业调查报告
新闻行业调查报告新闻行业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新闻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新闻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一、新闻行业的现状调查显示,如今,大多数人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是通过社交媒体平台。
相比于传统的报纸、电视和广播,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覆盖面更广,而且更加便捷。
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几乎完全依赖社交媒体获取新闻。
这一趋势对传统媒体构成了巨大的冲击,许多传统媒体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此外,调查还发现,虚假新闻的泛滥给新闻行业带来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在社交媒体上,虚假新闻往往被点击和分享得更多,很多人很难分辨真假。
这给新闻行业的可信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因此,新闻行业亟需加强自律和质量监管,提供真实、客观、可信的新闻报道。
二、新闻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尽管新闻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调查显示,人们对新闻的需求并没有减少,只是方式和形式发生了改变。
在未来,新闻行业将会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首先,移动互联网将会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平台。
如今,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获取新闻,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新闻可以随时随地获取。
因此,新闻媒体需要加强移动端的布局,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其次,数据新闻将成为新闻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已经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手段。
通过数据新闻,可以更加客观地呈现事实,提供更深入的报道和分析。
此外,调查还显示,人们对深度报道和专业分析的需求越来越大。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渴望获取更多的背景信息和深度解读。
因此,新闻媒体需要加强深度报道的力度,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最后,虽然社交媒体的兴起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冲击,但是调查显示,人们对传统媒体的信任度仍然较高。
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和专业性上有着独特的优势。
因此,传统媒体需要加强与社交媒体的融合,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浅谈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浅谈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引言概述:新闻传播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在现代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多元化的传播渠道1.1 纸媒向数字媒体的转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纸媒的传播方式逐渐向数字媒体转变。
越来越多的新闻机构将重心放在了网络媒体上,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传递新闻信息。
1.2 挪移互联网的兴起:挪移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新闻信息。
手机APP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方式之一,新闻机构也纷纷推出挪移端的应用程序,满足用户的需求。
1.3 社交媒体的崛起: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Twitter等成为了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
用户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分享新闻信息,同时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信息。
二、个性化的新闻推送2.1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得新闻机构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偏好进行个性化的新闻推送。
通过分析用户的浏览历史、搜索记录等数据,新闻机构可以为用户提供更符合其需求的新闻内容。
2.2 智能推荐算法的改进:智能推荐算法的不断改进也为个性化的新闻推送提供了技术支持。
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模式和兴趣偏好,智能推荐算法可以为用户推荐他们可能感兴趣的新闻内容。
2.3 用户参预度的提升:个性化的新闻推送也促进了用户的参预度。
用户可以通过评论、点赞等方式参预到新闻传播中,与新闻机构和其他用户进行互动交流。
三、媒体融合的趋势3.1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等与新媒体的融合成为了新闻传播的趋势。
新闻机构通过将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相结合,实现内容的多平台传播,提高新闻的覆盖率和传播效果。
3.2 多媒体报导的兴起:多媒体报导的兴起使得新闻传播更加生动和直观。
新闻机构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来传递新闻,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呈现。
3.3 跨界合作的加强:新闻机构与其他行业的跨界合作也成为了发展趋势。
中国新闻传媒文化传播状况报告
中国新闻传媒文化传播状况报告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新闻传媒在文化传播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文化传播现状如何?新闻媒体在如何传播文化?本文选择报纸、广播、电影、电视和网络作为研究对象,对以上几种媒体2010~2012年的内容进行信息筛选及分析,以期客观、全面、定量地展示媒体的文化传播现状、所体现的优势、存在的不足及未来发展趋势,为中国文化传播研究提供参考。
一国内主要报纸的文化传播状况国内报纸众多,我们选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和《中国教育报》4家主要的全国性综合性报纸或影响力较强的行业报纸作为样本进行分析。
(一)4家主要报纸文化传播的数据分析1.文学艺术作品类报道统计根据中国知网的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资料,对《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和《中国教育报》在全文条件下进行分年检索,检索到相关条数统计得出表1-A~表1-C。
表1-A 2010年四大主要报纸刊登的文化信息表1-B 2011年四大主要报纸刊登的文化信息表1-C 2012年四大主要报纸刊登的文化信息由表1-A~表1-C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与文化相关的报道,《光明日报》报道最多,在3个年份中的比例分别为:2010年39%,2011年38%,2012年48%;其次为《人民日报》,3个年份中的比例分别为:2010年30%,2011年36%,2012年29%;再次为《中国教育报》,3个年份中的比例分别为2010年18%,2011年15%,2012年14%。
《经济日报》因为是经济类报纸,对文化的报道相较其他3种报纸来说要少些(见图1)。
图1 4家报纸有关文化报道的数量比较(2)三年间,4家报纸在细分条目中,“电视”“电影”的检索记录最多,分别为7028条和4292条,远远高于其他几项检索内容。
有关这两项的报道所占的比重最大,几乎占到了所有项目的一半。
音乐、美术次之,小说和戏剧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见图2)。
图2 电影和电视在文化报道中所占的比重(3)在3个年份中,2011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各种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较多,因此,各家报纸对文化的报道相对于其他两个年份明显增多(见图3)。
浅谈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浅谈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新闻传播是社会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闻传播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1.传统媒体的衰落: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的影响力逐渐下降。
报纸、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受众数量减少,广告收入也在减少。
2.新媒体的崛起:互联网的兴起带来了新媒体的崛起,包括网络新闻、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等。
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传播范围广等特点,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
3.个性化和定制化需求的增加:随着信息爆炸和个人需求多样化,人们对新闻内容的选择性也越来越高。
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新闻服务成为发展的趋势,新闻机构需要根据受众的需求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内容。
4.社交化传播的兴起: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新闻传播更加社交化,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分享新闻、评论和互动,形成了庞大的社交媒体生态系统。
社交化传播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渠道和更多的传播方式。
二、新闻传播的未来发展趋势1.移动化传播的加强: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移动化传播将成为未来新闻传播的主要趋势。
人们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获取新闻信息,移动应用和移动网站将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平台。
2.多媒体融合的发展:未来新闻传播将更加注重多媒体融合,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融合。
新闻报道将更加生动形象,读者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
3.数据驱动的新闻传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为新闻传播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通过分析大数据,新闻机构可以更好地了解受众需求,提供更加精准的新闻内容。
人工智能技术也可以用于新闻写作和编辑,提高新闻报道的效率和质量。
4.跨界合作的加强:未来新闻传播将更加注重跨界合作,包括与科技公司、社交媒体平台、教育机构等的合作。
新闻机构需要与其他行业的企业和组织合作,共同推动新闻传播的创新和发展。
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计划
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计划以下是一份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计划,仅供参考:研究主题:中国传统新闻业的现状及变革研究背景:中国传统新闻业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中,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新闻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变革。
一方面,新媒体的兴起和传播技术的进步使得传统新闻业的市场份额不断减少;另一方面,政府对于新闻业的管理和控制也日益加强,这使得传统新闻业的生存和发展更加困难。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传统新闻业的现状及变革,分析传统新闻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 研究中国传统新闻业的历史和现状,探讨其特点和特点。
2. 分析传统新闻业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3. 探讨传统新闻业的变革方向和应对措施,提出促进传统新闻业转型和发展的建议。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田野调查、深度访谈、案例分析等。
其中,文献综述将用于了解传统新闻业的历史和现状,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将用于获取实际经验和数据,案例分析将用于探讨传统新闻业的特点和变革。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中国传统新闻业的历史和现状。
2. 传统新闻业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 传统新闻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4. 传统新闻业的变革方向和应对措施。
5. 促进传统新闻业转型和发展的建议。
研究成果:本研究将提出以下研究成果:1. 中国传统新闻业的历史和现状。
2. 传统新闻业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 传统新闻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4. 传统新闻业的变革方向和应对措施。
5. 促进传统新闻业转型和发展的建议。
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十个要点
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十个要点作者:陈力丹一、新传媒的研究迅速提上日程90年代中期起,随着网络传播逐渐在中国普及,新闻传播学界以新闻的敏感性迅速抓住了这个研究话题,上项目,建立专门的研究室或教研室,发表大量的论文,1998年出版第一本专著,2001年出版第一套教材。
随后的两年内,又出现较多的关于新传媒的论著和成套教材。
这一研究除了研究者具有较敏锐的学术眼光外,与网络传播市场化有一定关系,市场需要以科学的名义开展广泛的公关活动和投入广告,而这种知识的普及需要不断地研究,提出新问题和新视角。
当然,由于这个背景,这种“研究”本身无形中也带有了替商人做嫁衣裳的色彩,匆忙之下,研究的学术性多少有一些水份。
二、传媒经营最近三年持续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热门研究话题原因在于,最近几年中国的传媒处于大整合的时期,报业和广电业的集团化,传媒之间的竞争,内地传媒与境外传媒的竞争,都要求各媒体的负责人迅速懂得传媒经营。
新闻传播学界仓促应对,讨论的文章很多,书已出版不少,从传媒集团化到媒介的资本运作,从新闻资源到市场分析,从宏观到微观,涉及许多传媒经营问题。
把受众接受传媒作为消费行为的研究,将传媒娱乐视为经营策略考察也纳入了传媒经营的理念之中。
由于研究者多数并非经济学家,也不是媒体经营者,因而除少数新闻传播学学者能够提出一些有见地的意见、个别著作较有水平外,这方面的文章虽然发表得很多,但多数属于经验感觉,知识处于大众经济学的层面;描述现象能够做到及时到位,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显得无力。
传媒的经营是否应当成为新闻传播学界研究的对象,目前在学界存在不同意见。
三、新闻法治与职业道德最近三年持续成为新闻传播学的又一热门研究话题随着中国传媒业近年的急遽膨胀,传媒每日每时与社会发生互动,矛盾冲突的频率上升,新闻官司增加,社会对传媒职业道德不规范的指责也多起来。
于是,传媒业自身的法治建设和职业行为的规范化,越来越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
我国新闻传播专业网站现状要述及发展分析
耻界论坛一
者采访活动的管理 。而 中国记协 网凭借 中国新 闻 奖、 长江韬奋奖评选 的品牌 , 扩大社会参 与度 , 所有 参评作 品和参评材料以及评审结果 , 先后在中国记
协 网 和新 华 网公 示 , 受监 督 。 接
传媒频道缺乏数据库支持 , 又难 以查询搜索 , 距 差
很大。
纷 纷创 建 。 综 合性 新 闻传 播 专 业 网站 已探 索 出 自己 的发 展 模式 , 有 自身 特 色 。 具 第一 , 位 准 确 、 道 细分 。 定 频
从 点 击 率 看 , 据 Aea数 据 显 示 ,09年 lx 20
1一 2月份新华 网传媒频道 日均访 问人数是 中华 O1 传媒网的数百倍 。从现状来看 , 由于缺乏有效的经 营模式 、 受众构成单一 、 发展空间有限等原因, 数十
众多样化需求。从栏 目设置看 , 媒体 网站传媒频道 栏 目数量多 , 上述 四大媒体 网站传媒频道栏 目数量 都达到 2 个 以上 ; O 从栏 目内容看 , 既有针对学界受 众的专业性 、 资料性强 的栏 目, 又有针对业界受众 的实践性 、 数据性强 的栏 目, 还有 针对 普通受众 的 新闻性 、 争议性强 的栏 目, 类读 者都 能在传媒频 各 道各取所需。 第二 , 品牌栏 目效果突出。 内容 同质化 是传媒频道面临的突出问题 , 面对这一瓶颈 , 新闻 网站传媒频道都采用增加原创 、打造 品牌的方式 , 获得 较 大 成 功 。例 如 , 民 网重 点 打 造 的三 大 品 牌 人 之一——注重原创报道 的 “ 传媒 视线” 20 (0 4年 7
模式 , 尽管几年来 内部此消彼长 , 但始终 占据较大 的市场份额和受众影响。笔者认为 , 商业 网站传媒 频道应该积极探索新型模式 , 不能与媒体 网站传媒 频道 相同( 新浪传媒频道早 已关闭 )像天涯社 区、 , 西祠 胡同、豆瓣 的传媒频道反而 因为 自身的差异
2023年中国新闻传媒报告
2023年中国新闻传媒报告2023年,作为中国传媒行业的里程碑年份,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就2023年中国新闻传媒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全面分析。
一、传媒行业的发展背景中国新闻传媒行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技术的进步,传媒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年,中国传媒行业将迎来一系列机遇和挑战。
二、新闻传媒市场的现状在技术的推动下,中国新闻传媒市场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新兴媒体平台如微博、抖音、快手等不断涌现,推动了传媒行业在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上的创新。
同时,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媒市场的现状表明,在如此多元的媒体选择中,人们对新闻和信息的需求依然强烈。
三、互联网时代下的新闻传媒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闻传媒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互联网改变了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方式,媒体机构需要不断创新来适应新环境。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人们对新闻的获取方式和习惯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新闻信息,新媒体平台的出现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体验。
四、新闻传媒行业的机遇和挑战在2023年,中国新闻传媒行业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技术的进步为传媒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改变传媒行业的生产和传播方式,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另一方面,传统媒体仍然面临着转型和生存的压力。
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找到新的商业模式,成为了传统媒体需要重视的问题。
五、中国新闻传媒行业的未来展望展望未来,中国新闻传媒行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国家的全面开放和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传媒行业将得到更多政策支持和市场机遇。
新技术、新平台的不断涌现将为传媒行业带来更多机遇,创意和内容的创新将成为传媒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同时,传媒行业还需要积极应对市场的竞争和变化,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六、结语2023年,中国新闻传媒行业将继续迎来挑战和机遇。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传播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传播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传播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其研究内容涵盖了信息传播、媒体效应、公共关系、传播技术等多个方面。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传播学的研究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对传播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研究现状1. 传播学理论研究在传播学理论研究方面,研究者们对于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接受、解码等环节进行了深入探讨。
传播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传统模型向新兴模型的转变,从最初的传播模式到现在的互动传播模式,不断拓展了研究的视野。
例如,符号互动论、媒介依赖理论、认知加工理论等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为传播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 媒体效应研究媒体效应一直是传播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研究者们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揭示了媒体对个体、群体以及社会的影响机制。
媒体效应研究涉及到媒体暴力、媒体素养、媒体素养等多个方面,对于媒体的角色和责任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3. 新媒体传播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传播成为传播学研究的新热点。
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路径,也为传播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媒体传播研究涉及到网络舆情、数字营销、网络社交等多个方面,对于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4. 跨文化传播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传播成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研究者们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现象和规律,探讨跨文化传播中的挑战和机遇。
跨文化传播研究涉及到文化认同、文化冲突、文化交融等多个方面,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趋势1. 多方法论研究未来传播学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多方法论研究。
传播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需要借鉴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构建多元化的研究框架。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传播现象和规律,为传播学的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最新报告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也取得了新
的进展。
最新的一份报告对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
本文将逐步介绍该报告的主要内容,以便读者对中国新闻传播学的最新研究有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新闻传播学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立了新闻传播学专业,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
同时,学科建设也更加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此外,一些学校还与媒体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其次,报告强调了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在技术应用方面的突破。
随着互联网的
快速发展,中国的新闻传播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报告指出,中国媒体已经开始积极探索新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
这些新技术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新闻传播更加精准和高效。
另外,报告还提到了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的努力。
随着中
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崛起,中国新闻传播学也逐渐走向世界。
中国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与国外同行进行深入的合作。
这种交流合作不仅促进了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也使中国的声音在国际上得到了更多的传播。
报告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新闻传
播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需要更加多样化和创新。
随着社会的变化,新闻传播的形式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研究者需要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关注最新的热点话题和问题。
其次,新闻传播学研究需要加强与实践的联系。
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融合是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发展的关键。
最后,新闻传播学研究也需要加强对伦理问题的关注,遵循学术道德规范,保证研究的诚信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在学科建设、技术应用和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取
得了重要成果。
然而,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应继续推动学科建设,关注技术应用的创新,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并致力于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
相信随着这些努力的进行,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定将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