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波:十一年坚守扶贫路,大爱无声海嘎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波:十一年坚守扶贫路,大爱无声海嘎村作者:梁伟

来源:《中华儿女》2021年第10期

“陪伴是给亲人最好的爱,而我却给不了。”父母相继离世,妻子感冒发烧,女儿学会叫爸爸……他都不在身边,每每想起这一幕幕,就感觉亏欠亲人太多。但在十年扶贫路上,他用坚实步伐丈量海嘎村每一寸土地,用实干助力当地脱贫,谱写一首扶贫路上动人之歌,以实际行动诠释当代共产党员公仆情怀。

他,就是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政协副主席、民族宗教事务局(简称“民宗局”)党组书记、大湾镇海嘎村第一书记杨波。

杨波说,十一年来,感觉最困难的就是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特别苦闷的是,好的政策为什么老百姓想不明白,这就必须去做他们的工作。“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甚至四次,靠我的‘厚脸皮’,靠基层工作者‘烟火熏腊肉’的工作方法,周而复始,最终把工作做通。虽然这些年工作很琐碎,但我一直坚信只要用真心解决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

1982年,杨波出生于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成长在少数民族村寨。五岁之前,杨波不会说汉语。儿时家里生活极为贫困,在杨波记忆中,吃的永远是玉米和土豆,最期盼的就是母亲去赶集时能稍回几颗糖果。“家里有哥哥姐姐,我是最小的孩子,那时候很多吃的都没有

见过,爸爸带回西瓜,我抱着连皮一起啃。”杨波说。多年之后,他会开玩笑地和哥哥姐姐抱怨,因为儿时吃的东西都被他们抢了吃了,自己只长到1.62米。

18岁那年,一心用功读书的杨波考取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系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四年的学习让他人生发生很大转变。“在这里,我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他们交流,有了知识积累,我也变得更加成熟、自信和沉稳。”

大学毕业后,杨波考入六盘水市钟山区民宗局,在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做业务。用他的话说,这是一份特别稳定且规律的工作,每天做资料,朝九晚五上下班。这几年,杨波完成人生两件大事——结婚、生女。

2010年初,钟山区民宗局选派干部担任驻大湾镇海嘎村第一书记。那一年,是杨波进入单位第六年,即将迈入而立之年的他特别想抓住这次挂职机会。“因为年轻,感觉自己有使不完的劲。我出生于农村,对农村这片土地有特殊的感情,希望在那里发光发热。”

那一刻,杨波内心极度挣扎,一边是自己特别想去的决心,一边是未满两岁的孩子,倘若这时候离家驻村,对于妻子来说未免有些残酷,而且家里经济条件有些拮据,妻子杨晓英还在打工,他们住在每月120元的出租屋内。通情达理的岳父母知道情况后,将杨波的妻子和孩子接回家里照顾,杨晓英对他说,“放心去吧,家里什么都不用担心,有我呢”!多年之后,杨晓英回忆当初,总说自己还是有些后悔,因为她没有想到,杨波会在海嘎村一干就是十多年。

经过选拔,杨波成为第一任海嘎村驻村第一书记,任期两年。“特别感谢局党组和相关部门领导对我的信任,也感谢妻子为了我的梦想,自己不辞劳苦在家带孩子,这份情,我会记一辈子。”杨波说。

韭菜坪海拔2900.6米,是贵州最高峰,海嘎村就坐落在半山腰上。对于海嘎,杨波自认为不陌生,在此之前,单位的党建扶贫点就在这里,他也来这里开展过工作,和这里的村干部打过交道,虽然海嘎是海拔最高的行政村,问题也应该不会太大。

2010年3月28日,杨波走马上任,临行前,他用荧光笔在背包上写下“贵州第一村海嘎”的字样,立志要让海嘎成为真正的“贵州高度”。

但是,来到海嘎工作第一天,杨波就知道自己想得太简单了。这个356户人家1787人的彝族小山村属于一类贫困村,“坡脚喊来坡上听,走路走得脚抽筋;吃的都是洋芋饭,穿的全是布巾巾”,是海嘎村曾经的真实写照。这里1998年才通路通电,村民住茅草屋、喝望天水、吃洋芋饭,没有路、没有网、没有手机信号,村民人均收入1600元。

最糟糕的是,不管村干部还是当地百姓,对杨波态度都是冷冷的,后来熟悉后,大家才说,因为当初所有人都觉得他来这里也干不长。

駐村不久,满身热血的杨波就被泼了一盆盆“冷水”,让他有些心灰意冷。

多年来,海嘎村饮水问题一直是村民心中最大的难题,高海拔、少降水,每年11月到次年5月枯水期里,不要说生产、灌溉用水,就连人畜饮水都靠各家各户从几公里外的水井一桶一桶拖回来。驻村第一天,正遇上春耕大旱,杨波与村干部一道将水从镇政府拉到村办公室,让缺水的家庭来办公室领水,可等了许久,却没有村民来领水。再次上门宣传,有群众说“你们把水放在村办公室,那么远,哪个扛得动哦!还想让我去扛,除非你们把水给我送到家里还差不多”。这样的回答让杨波目瞪口呆,早已习惯的村干部想了个法子,来领水的人连装水的塑料桶一起送,所有人将水立马抢了个精光。

在海嘎村,上厕所也是让杨波颇为头疼的问题。除了村小学有厕所,其余村民家有厕所的屈指可数,小便就地解决,大便选择在房前屋后的灌木林中,这样的生活习惯让杨波根本没有

办法适应。当年镇政府出台一个好政策,采取财政补贴方式,村民只要愿意修厕所,就可以补助400元。可通知下发许久,村里压根没人动工,有村民说:400元?400元修得了一个厕所吗?除非国家拿1000元来还差不多。

还有很多事情,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一盆盆“冷水”就这样浇得杨波透心凉。那时他还借住在村小学的楼上,吃土豆或者泡不熟的方便面。因为屋顶渗水,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床上永远湿漉漉。内忧外患让杨波看不到一丝希望,他特别疑惑:这些老百姓的思想工作怎么这么固执,怎么走都是死路。这个时候回到原单位会不会是更好的选择。

面对困境,杨波想到了自己的父亲,一个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将自己的想法在电话里告诉了父亲,没有想到的是,父亲有些愤怒,“你一个农村孩子,这点苦都吃不了?你要知道,你是去工作,不是去享福,去当少爷!做事做到头,杀鸡杀断喉,既然选择去了,怎么可以半途而废。”父亲的责难让杨波特别委屈,“我和你没有共同语言。”这也是杨波第一次挂断父亲的电话,此后半个月,他极为消沉,父亲的话一直在他耳边响起。终于,还是想明白了,“如果老百姓思想开放,还需要我来做什么?党和国家派我来,就是去帮他们解决想不明白的事、解决不了的事”。

为了解决问题,杨波和村干部搞好关系,让他们开展工作时带上自己,挨家挨户走访熟悉工作。海嘎村百果树组有3户人家离村子核心区较远,来去就要3个多小时,路也不好。杨波两个月内,就走遍5个村民组356户人家,对每家每户情况进行收集整理。杨波也就此立下誓言,“海嘎村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不下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