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疾病鉴别诊断(32个病证)

合集下载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一、中医痞满鉴别诊断: 1.痞满与胃痛: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胃脘部可有压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此患者无明显胃脘部疼痛,故属痞满。

2.痞满与结胸:两者病位皆在脘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同,拒按为特征;痞满则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

该患者胃脘、腹部柔然,压之不痛,不属结胸。

3.痞满与鼓胀:二者均有胀满感,鼓胀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胃痞则自觉满闷,外无胀大之形;鼓胀病位在大腹,或有形或无形,胃痞病在胃脘,均为无形;鼓胀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软。

4.痞满与胸痹心痛:胃痞常伴有胸膈满闷,胸痹偶有脘腹不舒,但二者有病在心胸和病在胃脘之不同,可予区别。

胸痹心痛属胸阳痹阻,心脉瘀阻,心脉失养为患,以胸痛,胸闷,短气为主症,伴有心悸、脉结代等症状;胃痞系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所致,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多伴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状。

二、胁痛鉴别诊断: 1.胁痛与悬饮:悬饮可表现为胁肋疼痛、但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肋胀痛、持续不已伴咳嗽、咳痰、呼吸疼痛时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2.胁痛与胸痛:胸痛以胸部胀痛为主,可涉及胁肋部,常伴有胸闷不舒,心悸短气,咳嗽喘息,痰多等心肺病证候;胁痛部位在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常伴口苦、目眩等肝胆病症状。

3.胁痛与胃脘痛:胃脘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处,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

三、黄疸的鉴别诊断: 1.黄疸与萎黄:黄疸的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疏泄,胆汁外溢;其主症为目黄、身黄、小便黄。

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

中医内科—病症的鉴别

中医内科—病症的鉴别

病症的鉴别(1)感冒与温病早期。

温病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①热像重)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②解表发热难愈)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诲妄等传变入里的证候。

(③ 易传变)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①热像轻)病势轻,不传变,(③)服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②解表发热即可)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时行感冒病情较重(①),发病急(②),热像高(⑤)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它病(③),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④),辨证属发热者居多。

()(3)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

(4)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

主症:感冒(寒或热)以恶寒发热为主,兼有咳嗽。

咳嗽(风寒或风热)以咳嗽为主,兼有恶寒发热。

(5) 风热咳嗽与肺痈。

风热咳嗽:痰色黄稠,不易咳出,或间发风热,头痛咽痛,汗出口干,舌苔淡黄,脉浮数。

肺痈:发病多急,常突然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呼吸气粗。

咯吐腥臭脓痰。

(大叶性肺炎)(6) 肺痈与肺清。

(7) 哮证与喘证。

①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

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有时亦伴有呼吸困难,②哮有“夙根”,③哮:频发频止。

④喘未必兼哮,而哮必兼喘。

⑤哮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8 )实喘与虚喘。

临床表现实喘虚喘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脉相 数而有力弱病势骤急 轻时重,遇劳即甚(9)肺胀与咳嗽、喘证、痰饮。

肺胀为肺系多种慢性疾病日久引起肺气胀满,气还肺间,不能 敛降,引起喘满,咳嗽,心悸,肢肿等。

(肺心病)喘证为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主要表现。

哮病为发作性的痰鸣气喘 疾病。

(慢支)支饮为痰饮的一个类型,表现为咳逆倚息,短气不能平卧,其 形如肿。

(肺水肿)(10)肺胀与心悸、水肿。

声音 少有痰鸣咳嗽高大,伴有痰鸣咳嗽 低微,徐缓,时肺胀为肺系多种慢性疾病日久引起肺气胀满,气还肺间,不能 敛降,引起喘满,咳嗽,心悸,肢肿等。

中医临床各科鉴别诊断

中医临床各科鉴别诊断

爱处暗室,爱倚门后,见人则惊 避; 心悸可见促、结、代、疾、迟 卑揲一般无促、结、代、疾、迟 等脉象。 等脉象。
16
心悸与奔豚的鉴别
奔豚:相当于胃肠神经官能症,冠心病等
共同点:心胸躁动不安。 不同点:
心悸 心中剧烈跳动;
奔豚 上下冲逆;
发自于心。
发自少腹。
17
胸痹与悬饮(相当于结核性胸膜炎) 共同点:胸痛。 不同点: 胸痹
属性 转归
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 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 忡。
15
心悸与卑(揲)的鉴别(10.5版,不见于11.5版)
共同点:均有胸中不适感。 不同点:
心悸
无情志异常; 胸中不适缘于心跳, 有时坐卧不安,但不避人;
卑揲
为一种以神志异常为主的病证; 卑揲之胸中不适由于痞塞,
以咳嗽、咯痰、咯血、潮热、 具有五脏气、血、阴、阳亏虚的 盗汗、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 多种症状。
10
肺痨与肺痿的鉴别
共同点:病位均在肺。 不同点:
肺痨 具有传染性,是痨虫侵袭肺 部而导致的一个独立的慢性 传染性疾病; 肺痨的晚期也可转属肺痿;
肺痿 是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如肺 痈、肺痨,久嗽)后期转归 而成;
喘证
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
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
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 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 无抬肩撷肚 哮多兼喘
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 症状
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 喘未必兼哮
5
哮病与支饮的鉴别
支饮:相当于喘息性支气管、慢性支气管炎。 共同点:均有咳逆上气,喘满,咳痰等表现。 不同点:
癫证

中医辨病辨证

中医辨病辨证

高血压1.病名: 眩晕, 证型: 肝阳上亢辨病辨证依据: 缘由患者老年男性, 年老脏腑虚衰, 肝肾不足, 阳气失敛上亢, 故表现为头晕, 头胀, 肢体发麻, 舌质淡红, 苔薄白, 脉沉细, 四诊合参, 属中医“眩晕”范畴, 辨证为肝阳上亢。

2.病名: 头痛, 证型: 气虚血瘀证辨病辨证依据: 缘由患者老年男性, 年老脏腑虚衰, 气血生化不足, 瘀血阻滞经络, 清窍失养, 故表现为头痛, 头胀, 肢体发麻, 舌质淡红, 苔薄白, 脉沉细, 四诊合参, 属中医“头痛”范畴, 辨证为气虚血瘀。

中医鉴别诊断:1.中风:多表现为头晕头痛, 口眼歪斜, 言语不利, 肢体偏瘫偏麻等症状, 可与本病鉴别;2.厥证:多表现为突然昏仆, 不省人事, 四肢厥冷等表现, 可与本病鉴别。

糖尿病病名: 消渴, 证型: 阴虚火旺, 辨病辨证依据: 缘由患者老年男性, 嗜食肥甘厚味, 湿热蕴结, 耗伤阴液, 故表现为多饮多食, 面红耳赤, 睡眠困难, 舌质红, 苔薄黄, 脉滑数, 四诊合参, 属中医“消渴”范畴, 辨证为: 阴虚火旺。

中医鉴别诊断:1.痉病, 多表现为角弓反张, 昏不知人, 可鉴别;2.阳明腑实证:多表现为午后潮热, 大便不通, 神昏谵语等表现。

颈椎病病名: 项痹病, 证型: 气虚血瘀证, 辨病辨证依据: 缘由患者老年男性, 年老脏腑虚衰, 气血生化不足, 瘀血阻滞经络, 经络失养, 故表现为颈部胀痛, 肢体发麻, 舌质淡红, 苔薄白, 脉沉细, 四诊合参, 属中医“项痹病”范畴, 辨证为气虚血瘀。

中医鉴别诊断:1.中风:多表现为头晕, 言语不利, 肢体偏瘫偏麻等症状;2.眩晕:表现为头晕, 甚则行走不稳, 恶心呕吐等表现。

支气管炎病名: 咳嗽证型: 痰湿中阻辨病辨证依据: 缘由患者老年男性, 年老脏腑虚衰, 气血生化不足, 脾虚湿滞, 聚湿生痰, 故表现为咳嗽, 咯痰, 气喘, 舌质淡红, 苔厚腻, 脉沉细, 四诊合参, 属中医“咳嗽”范畴, 辨证为痰湿中阻。

中医各病鉴别诊断

中医各病鉴别诊断

中医各病鉴别诊断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强调“辨病辨证”。

其中,鉴别诊断是中医诊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全面的辨证分析,中医医师可以识别不同疾病之间的差异,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探讨中医各病的鉴别诊断方法以及相应的治疗原则。

一、寒热病的鉴别诊断寒热病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两类疾病,其主要区别在于病因、病情和治疗原则上的差异。

对于患者来说,寒热病的准确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1. 寒病的鉴别诊断寒病主要由寒邪侵袭引起,其表现为寒性症状如寒战、畏寒等。

在舌象方面,常见舌苔白而腻。

在脉象方面,脉沉迟为寒病的特点。

治疗原则:驱寒解表,温阳散寒。

2. 热病的鉴别诊断热病主要由热邪侵袭引起,其表现为热性症状如发热、口渴等。

在舌象方面,舌红苔黄为热病的特点。

在脉象方面,脉浮数为热病的表现。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凉血降火。

二、虚实病的鉴别诊断在中医学中,疾病可分为虚证和实证。

虚实病的诊断对于中医的治疗至关重要。

1. 虚证的鉴别诊断虚证主要由体内致病因素过重,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等导致。

患者常表现出乏力、神疲、食欲不振等症状。

舌象方面,舌质淡、舌苔薄白为虚证的特点。

脉象方面,脉弱缓为虚证的表现。

治疗原则:补气养血、温阳壮阴。

2. 实证的鉴别诊断实证主要由外感邪气或内产实症导致。

患者常表现出身热、躁动等症状。

舌象方面,舌红苔黄为实证的特点。

脉象方面,脉数滑为实证的表现。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祛湿化痰。

三、内外感病的鉴别诊断内外感病指的是中医学中的两类疾病,其病机和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1. 外感病的鉴别诊断外感病主要由外邪入侵引起,其表现为寒热、头痛等症状。

舌象方面,舌体偏红为外感病的特点。

脉象方面,脉浮紧为外感病的表现。

治疗原则:解表散寒、清热解毒。

2. 内伤病的鉴别诊断内伤病主要由内伤因素引起,其表现为消化不良等症状。

舌象方面,舌体可呈红苔厚腻。

脉象方面,脉弦滑为内伤病的表现。

治疗原则:补益脾胃、调和气血。

中医病证鉴别诊断

中医病证鉴别诊断

中医病证鉴别诊断1.1.中风VS厥证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一般而言,厥证神昏时间短暂,发作时常伴有四肢逆冷,移时多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言语不利等表现。

1.2.中风VS痉证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发病时也可伴有神昏,需与中风闭证相鉴别。

但痉证之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而中风患者多在起病时即有神昏,而后可以出现抽搐。

痉证抽搐时间长,中风抽搐时间短。

痉证患者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

1.3.中风VS痿症痿证可以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等类似中风之表现;中风后半身不遂日久不能恢复者,亦可见肌肉瘦削,筋脉弛缓,两者应予以区别。

但痿证一般起病缓慢,以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痪,或肌肉萎缩,筋惕肉瞤为多见;而中风的肢体瘫痪多起病急骤,且以偏瘫不遂为主。

痿证起病时无神昏,中风则常有不同程度的神昏。

1.4.中风VS眩晕中风病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斜不遂为特征。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仆倒相似,且眩晕可为中风病先兆,但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及舌强语謇等表现。

35 中风同第一题2.肺痨VS虚劳:肺痨具有传染特点,是一个独立的慢性传染性疾患,有其发生发展及传变规律。

虚劳病缘内伤亏损,是多种慢性疾病虚损证候的总称。

肺痨病位主要在肺,不同于虚劳的五脏并重,以肾为主。

肺痨病理主在阴虚,不同于虚劳的阴阳并重。

3.心悸VS奔豚: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

奔豚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4.肺痨VS肺痿两者病位均在肺,但肺痿是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后期转归而成,如肺痈、肺痨、久嗽等导致肺叶痿弱不用,俱可成痿。

肺痨后期可以转成肺痿,但必须明确肺痨并不等于就是肺痿,两者有因果轻重的不同。

5.痹症VS痿证:痹症是由风、寒、湿、热之邪流注肌腠经络,痹阻筋脉关节而致。

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症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痿证是无力活动,痹症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症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_(32个病症)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_(32个病症)

1中医痞满鉴别诊断:1.1痞满与胃痛: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胃脘部可有压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此患者无明显胃脘部疼痛,故属痞满。

1.2痞满与结胸:两者病位皆在脘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同,拒按为特征;痞满则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

该患者胃脘、腹部柔然,压之不1.3痛,不属结胸。

1.4痞满与鼓胀:二者均有胀满感,鼓胀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胃痞则自觉满闷,外无胀大之形;鼓胀病位在大腹,或有形或无形,胃痞病在胃脘,均为无形;鼓胀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软。

1.5痞满与胸痺心痛:胃痞常伴有胸膈满闷,胸痺偶有脘腹不舒,但二者有病在心胸和病在胃脘之不同,可予区别。

胸痺心痛属胸阳痹阻,心脉瘀阻,心脉失养为患,以胸痛,胸闷,短气为主症,伴有心悸、脉结代等症状;胃痞系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所致,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多伴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状。

2胁痛鉴别诊断:2.1胁痛与悬饮:悬饮可表现为胁肋疼痛、但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肋胀痛、持续不已伴咳嗽、咳痰、呼吸疼痛时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2.2胁痛与胸痛:胸痛以胸部胀痛为主,可涉及胁肋部,常伴有胸闷不舒,心悸短气,咳嗽喘息,痰多等心肺病证候;胁痛部位在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常伴口苦、目眩等肝胆病症状。

2.3胁痛与胃脘痛:胃脘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处,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

3黄疸的鉴别诊断:3.1黄疸与萎黄:黄疸的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疏泄,胆汁外溢;其主症为目黄、身黄、小便黄。

萎黄之病因与飢饱劳倦、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

其特征是双目不黄,常伴有眩晕、气短、心悸等症。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多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证型及其诊断标准:
1. 寒证:患者表现出怕冷、四肢发凉、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滑等症状,脉象沉迟或紧。

2. 热证:患者表现出发热、口干咽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燥等症状,脉象浮数或滑数。

3. 虚证:患者表现出气短乏力、头晕心悸、食欲不振、舌质淡或红、苔薄白或少苔等症状,脉象细弱或沉细无力。

4. 实证:患者表现出烦躁不安、口渴饮冷、腹胀腹痛、舌质红或紫红、苔黄腻等症状,脉象弦数或滑实有力。

5. 表证:患者表现出发热、恶寒、头痛、无汗或少汗等症状,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象浮紧或浮缓。

6. 里证:患者表现出心悸气短、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舌质淡或红、苔黄或白腻,脉象沉迟或细数。

7. 半表半里证:患者表现出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等症状,舌质红或淡红、苔薄黄或黄白相间,脉象弦或浮弦。

8. 血虚证:患者表现出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苍白等症状,舌质淡或红、苔薄白或少苔,脉象细弱或沉细无力。

9. 血瘀证:患者表现出疼痛固定不移、面色紫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等症状,脉象细涩或弦涩。

10. 血热证:患者表现出发热口渴、烦躁不安等症状,舌质红绛或紫红、苔
黄燥,脉象数或弦数。

11. 气虚证:患者表现出气短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舌质淡或红、苔薄白
或少苔,脉象细弱或沉细无力。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在进行中医证型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医生的经验进行判断。

中医辨病辨证

中医辨病辨证

高血压1、病名:眩晕,证型:肝阳上亢辨病辨证依据:缘由患者老年男性,年老脏腑虚衰,肝肾不足,阳气失敛上亢,故表现为头晕,头胀,肢体发麻,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四诊合参,属中医“眩晕”范畴,辨证为肝阳上亢。

2、病名:头痛,证型:气虚血瘀证辨病辨证依据:缘由患者老年男性,年老脏腑虚衰,气血生化不足,瘀血阻滞经络,清窍失养,故表现为头痛,头胀,肢体发麻,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四诊合参,属中医“头痛”范畴,辨证为气虚血瘀。

中医鉴别诊断:1.中风:多表现为头晕头痛,口眼歪斜,言语不利,肢体偏瘫偏麻等症状,可与本病鉴别;2.厥证:多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等表现,可与本病鉴别。

糖尿病病名:消渴,证型:阴虚火旺,辨病辨证依据:缘由患者老年男性,嗜食肥甘厚味,湿热蕴结,耗伤阴液,故表现为多饮多食,面红耳赤,睡眠困难,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四诊合参,属中医“消渴”范畴,辨证为:阴虚火旺。

中医鉴别诊断:1.痉病,多表现为角弓反张,昏不知人,可鉴别;2.阳明腑实证:多表现为午后潮热,大便不通,神昏谵语等表现。

颈椎病病名:项痹病,证型:气虚血瘀证,辨病辨证依据:缘由患者老年男性,年老脏腑虚衰,气血生化不足,瘀血阻滞经络,经络失养,故表现为颈部胀痛,肢体发麻,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四诊合参,属中医“项痹病”范畴,辨证为气虚血瘀。

中医鉴别诊断:1.中风:多表现为头晕,言语不利,肢体偏瘫偏麻等症状;2.眩晕:表现为头晕,甚则行走不稳,恶心呕吐等表现。

支气管炎病名:咳嗽证型:痰湿中阻辨病辨证依据:缘由患者老年男性,年老脏腑虚衰,气血生化不足,脾虚湿滞,聚湿生痰,故表现为咳嗽,咯痰,气喘,舌质淡红,苔厚腻,脉沉细,四诊合参,属中医“咳嗽”范畴,辨证为痰湿中阻。

中医鉴别诊断:1.哮病:多由于素体禀赋异常,表现为气喘,常有劳累、异常气味等诱发;2.感冒:多由于感受风寒湿热邪气所致,表现为发热咳嗽、咯痰等症状,病程较短。

中医疾病诊断和证候分类表

中医疾病诊断和证候分类表

中医疾病诊断和证候分类表ABRD热、毒证类ABRD00热毒证ABRD01邪毒热证ABRD10热毒炽盛证ABRD11热毒炽盛,邪入营血证ABRD12热毒炽盛,热传心包证ABRD20热毒壅盛证ABRD30热毒壅结证ABRD31热毒壅滞证ABRD40热毒蕴结证ABRD50热毒蕴肤证ABRD60热毒凝结证ABRD70热毒内蕴证ABRD80热毒内陷证ABRD81热毒陷营证ABRD90热毒内攻证ABRD91热毒传心证ABRD92热毒传肝证ABRD93热毒传脾证ABRYB0热灼营阴证ZB病因证候类ZBC虫证类ZBC010虫积证ZBC011虫结证ZBC020虫积化疳证ZBC030虫寄皮下证ZBC040虫侵于脑证ZBC041囊虫侵脑证ZBC050虫扰魄门证ZBC060蛔虫上扰证ZBC070蛔厥证ZBCD虫、毒证类ZBCD10虫毒结聚证ZBCD20虫毒结肤证ZBCD30蛊毒侵肺证ZBCF虫、肺证类ZBCF10虫邪犯肺证ZBCF20虫扰于肠证ZBCF30虫积肠道证ZBCM虫、湿证类ZBCM10虫湿壅络证ZBCP虫、脾证类ZBCP10虫积伤脾证ZBCT虫、痰证类ZBCT10虫痰互结证ZBD毒证类ZBD010毒腐肌骨证ZBD020毒滞肌肤证ZBD030毒盛酿脓证ZBD040毒盛肉腐证ZBD051蕴毒腐溃证ZBD060脓毒侵袭证ZBD070脓毒蚀骨证ZBD080脓毒犯脏证ZBD090瘟毒下注证ZBD100温毒袭表证ZBD110温毒在表证ZBD120蛇毒内攻证ZBD130蛇毒上攻证ZBD140痧毒上攻证ZBD150疫毒攻窜证ZBD160疫毒攻喉证ZBD170疫毒内闭证ZBD180疫毒侵袭证ZBD190疫毒薰蒸证ZBD200余毒攻窜证ZBD210余毒凝滞证ZBD220余毒未清证ZBD221余毒未清,卫气虚弱证ZBD230正虚毒炽证ZBD240正虚毒结证ZBD250正虚毒恋证ZBD251体虚毒恋证ZBD260先天遗毒证ZBD270毒邪蕴结证ZBD280毒邪流窜证ZBD290毒邪内闭证ZBD300毒邪内攻证ZBD310邪毒在表证ZBD320邪毒内拢证ZBD330邪毒内陷证ZBD331邪毒内陷心脏证ZBD340邪毒久留证ZBD341邪毒久留,气滞血瘀证ZBD350邪毒滞留,气血瘀阻证ZBD360邪毒入营证ZBD370邪毒壅塞证ZBD380邪毒引睾窜腹证ZBD390邪毒传里,肺胃热盛证ZBDF毒、肺证类ZBDF10毒侵肺卫证ZBDV毒、气分证类ZBDV10毒入气营证ZBDV11毒在气营证ZBDV20毒燔气营证ZBDV30毒壅气分证ZBDV40毒燔气血证ZBDX毒、心证类ZBDX毒、血分证类ZBDX10毒陷心肝证ZBDY毒、阴证类ZBDY毒、营分证类ZBDY10余毒伤阴证ZBDYA0毒入营血证ZBF风证类ZBF000风邪证ZBF001风邪偏盛证ZBF010风邪袭表证ZBF011风邪外袭证ZBF012风邪外袭,经气痞塞证ZBF013风邪侵袭证ZBF020风邪袭络证ZBF030风邪阻络证ZBF031卫外失固,风邪中络证ZBF040风邪犯肺证ZBF050风邪犯耳证ZBF060风邪热毒证ZBFD风、毒证类ZBFD00风毒证ZBFD10风毒入里证ZBFD20风毒在表证ZBFH风、寒证类ZBFH 91风寒湿痹证ZBFH00风寒证ZBFH10风寒袭表证ZBFH11风寒外袭证ZBFH20风寒束表证ZBFH30风寒化热证ZBFH40风寒闭肺证ZBFH41风寒束肺证ZBFH50风寒犯肺证ZBFH51风寒袭肺证ZBFH60风寒犯目证ZBFH70风寒阻络证ZBFH80风寒痹阻证ZBFH90风寒湿阻证ZBFH92风寒湿邪证ZBFM风、湿证类ZBFM00风湿证ZBFM10风湿滞表证ZBFM20风湿化火证ZBFM21风湿化热证ZBFM30风湿郁热证ZBFM40风湿蕴结证ZBFM50风湿蕴肤证ZBFM60风湿毒聚证ZBFM70风湿凌目证ZBFM80风湿热证ZBFM81风湿热盛证ZBFM90风湿热郁证ZBFP风、脾证类ZBFP10风盛脾虚证ZBFR风、热证类ZBFR01风热偏盛证ZBFR02风重于热证ZBFR03热重于风证ZBFR04风热俱盛证ZBFR10风热壅盛证ZBFR20风热袭表证ZBFR21风热外袭证ZBFR22风热外袭,肺经有热证ZBFR23风热外侵证ZBFR24风热外犯证ZBFR30风热在表证ZBFR40风热化火证ZBFR50风热犯肺证ZBFR60风热闭肺证ZBFR61风热闭肺,心气虚衰证ZBFR70风热客睑证ZBFR80风热上犯证ZBFR81风热上扰证ZBFR82风热上攻证ZBFR90风热伤络证ZBFRA0风热阻络证ZBFRB0风热壅目证ZBFRC0风热蕴肤证ZBFRD0风热蕴肌证ZBFRE0风热血热证ZBFRF0风热血燥证ZBFRG0风热痰毒证ZBFRH0风热痰凝证ZBFRJ0风热疫毒证ZBFRK0风热邪毒证ZBFRK1风热邪毒外侵证ZBFRL0风热湿毒壅盛证ZBFRM0风热毒蕴证ZBFRN0风热湿邪浸渍证ZBFRO0风热停留证ZBFROO风热证ZBFT风、痰证类ZBFT00风痰证ZBFT10风痰闭阻证ZBFT11风痰闭窍证ZBFT20风痰入络证ZBFT30风痰阻络证ZBFT40风痰上扰证ZBFT41风痰上攻证ZBFT50风痰瘀血证ZBFT51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ZBFT60风动痰阻证ZBFT70风水泛滥证ZBFT80风水相搏证ZBFU风、火证类ZBFU00风火证ZBFU10风火蔽窍证ZBFU20风火上炎证ZBFU21风火上炎,痰热闭窍证ZBFU22风火上扰证ZBFU23风火上扰清窍证ZBFU24风火上攻证ZBFU25风火攻目证ZBFU30风火内动证ZBFU40风火毒证ZBFU50风火热毒证ZBFU51风火热毒炽盛证ZBFX风、血证类ZBFX10风盛血燥证ZBFX20风瘀证ZBFZ风、燥证类ZBFZ00风燥证ZBFZ10风燥伤肺证ZBH寒证类ZBH000寒证ZBH001寒邪偏盛证ZBH010虚寒证ZBH020腹部中寒证ZBH030寒实证ZBH031寒实阻遏证ZBH040寒凝证ZBH050寒凝胞中证ZBH051寒凝胞中,寒湿凝滞证ZBH052寒凝胞中,阳虚内寒证ZBH060寒痛证ZBH070寒邪凝固证ZBH080寒邪外感证ZBH090寒邪内阻证ZBH100寒邪内积证ZBH110寒邪直中证ZBHA寒、阳证类ZBHA10寒凝阳衰证ZBHF寒、肺证类ZBHF10大寒犯肺证ZBHF20外寒肺热证ZBHF30寒滞肠胃证ZBHJ寒、经络证类ZBHJ10寒滞经络证ZBHM寒、湿证类ZBHM 11寒湿凝聚证ZBHM00寒湿证ZBHM10寒湿凝滞证ZBHM30寒湿瘀滞证ZBHM40寒湿瘀郁证ZBHM50寒湿蕴肤证ZBHM60寒湿困脾证ZBHM70寒湿入络证ZBHM80寒湿阻络证ZBHP寒、脾证类ZBHP10寒邪犯胃证ZBHP11寒邪客胃证ZBHR寒、热证类ZBHR10寒热错杂证ZBHR20表寒里热证ZBHR21外寒内热证ZBHT寒、痰证类ZBHT10寒饮停肺证ZBHT20寒饮伏肺证ZBHT30寒饮射肺证ZBHT40寒水上泛证ZBHT50表寒里饮证ZBHV寒、气证类ZBHV10寒凝气滞证ZBHV20寒凝气聚证ZBHX寒、血证类ZBHX寒、心证类ZBHX10寒凝血瘀证ZBHX20寒凝血涩证ZBHX30寒凝瘀结证ZBHXA0寒凝心脉证ZBM湿证类ZBM000湿证ZBM001湿邪偏盛证ZBM010湿困中焦证ZBM020湿郁三焦证ZBM030湿邪外感证ZBM040湿邪蕴积证ZBM050湿邪浸渍证ZBMD湿、毒证类ZBMD00湿毒证ZBMD10湿毒侵淫证ZBMD20湿毒蕴结证ZBMD30湿毒蕴肤证ZBMD40湿毒中阻证ZBMF湿、肺证类ZBMF10湿阻肠道证ZBMF11湿阻肠道,传导失司证ZBMJ湿、经络证类ZBMJ10湿阻盘络证ZBMJ20湿邪阻络证ZBMP湿、脾证类ZBMP10湿脾胃证ZBMP12湿阻脾胃证ZBMR湿、热证类ZBMR00湿热证ZBMR01湿热并重证ZBMR02湿重于热证ZBMR03热重于湿证ZBMR10湿热内侵证ZBMR20湿热内蕴证ZBMR30湿热化燥证ZBMR40湿热化火证ZBMR50湿热冲心证ZBMR60湿热蒙心证ZBMR80湿热酿痰证ZBMR81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ZBMR90湿热浸淫证ZBMR91湿热浸淫,气血不运证ZBMRA0湿热伤胃证ZBMRB0湿热伤阴证ZBMRC0湿热上蒸证ZBMRD0湿热下注证ZBMRD1湿热下注,膀胱滞涩证ZBMRD2湿热下注,扰动精室证ZBMRD3湿热下注,肝胆湿热证ZBMRE0湿热蕴结证ZBMRE1湿热蕴阻证ZBMRF0湿热蕴蒸证ZBMRF1湿热薰蒸证ZBMRG0湿热蕴毒证ZBMRG0湿热蕴伏证ZBMRJ0湿热壅盛证ZBMRK0湿热壅结证ZBMRK1湿热壅滞证ZBMRK2湿热壅阻证ZBMRL0湿热瘀阻证ZBMRL1湿热瘀滞证ZBMRL2湿热血瘀证ZBMRM0湿热蕴肠证ZBMRN0湿热中阻证ZBMRO0湿热阻络证ZBMRP0湿热火毒蕴结证ZBMRP1湿热火毒蕴盛证ZBMRR0湿热疫毒证ZBMRS0中焦湿热证ZBMRT0下焦湿热证ZBMRU0湿郁化热证ZBMRV0湿热毒盛证ZBMRV2湿热毒蕴证ZBMRV3湿热毒结证ZBMT湿、痰证类ZBMT10湿浊内蕴证ZBMT20湿浊壅滞证ZBMT30湿浊阻滞证ZBMT40湿浊冲心证ZBMT50湿浊蒙上证ZBMT51湿浊蒙上,泌别失职证ZBMT60湿浊上泛证ZBMT61湿浊上泛,脾蒌湿困证ZBMT62湿浊上泛,湿热蕴蒸证ZBMT70湿浊下注证ZBMT80湿浊中阻证ZBMT90湿浊内闭证ZBMT91湿浊壅闭证ZBMU湿、火证类ZBMU10湿火炽盛证ZBMU20湿郁化火证ZBMW湿、卫分证类ZBMW10湿郁卫气证ZBR热证类ZBR000热证ZBR001热邪偏盛证ZBR010热盛酿脓证ZBR020热盛肉腐证ZBR030热炽腑实证ZBR040腑实热结证ZBR050热入胞宫证ZBR051热入胞宫,气血两燔证ZBR060疹出热退证ZBR070热郁胸膈证ZBR080热郁成痈证ZBR090热灼胸膈证ZBR100里热炽盛证ZBR110余热未清证ZBR120热未尽证ZBR121余热未尽,肺胃阴伤证ZBR130下焦热盛证ZBR140热泪证ZBR150实热证ZBR160虚热证ZBR170热闭证ZBR171阳热内闭证ZBR180热盛动风证ZBR181热极生风证ZBR190热邪内郁证ZBR200热结血室证ZBR210邪热炽盛证ZBR220邪热留恋证ZBR230邪热郁蒸证ZBR240邪热壅结证ZBR251邪热内陷证ZBR252邪热内闭证ZBR260邪热传里证ZBR261邪热传里,肺胃热盛证ZBR270邪热未清证ZBR271邪热未清,阴液亏损证ZBR280邪郁化热证ZBRD94热毒传肺证ZBRD95热毒传肾证ZBRDA0热毒入络证ZBRDB0热毒入营证ZBRDC0热毒上攻证ZBRDC1热毒攻喉证ZBRDD0热毒闭肺证ZBRDE0热毒冲心证ZBRDF0热毒酿脓证ZBRDG0热毒伤阴证ZBRDG1热毒伤津证ZBRDH0热毒火盛证ZBRDM0胎毒蕴热证ZBRF热、肺证类ZBRF10热伤肺津证ZBRF20热伤肺络证ZBRF30热客肺经证ZBRF40热犯肺胃证ZBRF50热壅肺窍证ZBRF60热入肺卫证ZBRF61热在肺卫证ZBRF70热蕴大肠证ZBRF80热结肠燥证ZBRF90热邪犯肺证ZBRFA0热邪壅肺证ZBRG热、肝证类ZBRG10热郁胆腑证ZBRJ热、经络证类ZBRJ热、津液证类ZBRJ热、厥阴证类ZBRJ10热盛伤络证ZBRJ20热蕴络瘀证ZBRJ30疫热伤络证ZBRJA0热盛津枯证ZBRJB0热盛伤津证ZBRJL0热陷厥阴证ZBRS热、肾证类ZBRS热、少阳证类ZBRS10热伤肾阴证ZBRS20热迫膀胱证ZBRSA0热伏少阳证ZBRSB0热郁少阳证ZBRV热、气分证类ZBRV11热在气分证ZBRX热、心证类ZBRX热、血证类ZBRX热、血分证类ZBRX10热陷心包证ZBRX20热闭心包证ZBRX21热闭心包,血络瘀滞证ZBRX30热入心包证ZBRX31热入心包,阳明腑实证ZBRX40热在心营证ZBRX41热在心营,下移小肠证ZBRXA0热盛血瘀证ZBRXB0热盛动血证ZBRXC0热迫血证ZBRXD0热结血瘀证ZBRXE0热与血结证ZBRXF0热入血结证ZBRXL0热入血分证ZBRXL1热在血分证ZBRY热、阴证类ZBRY热、营分证类ZBRY热、阳明证类ZBRY10热盛伤阴证ZBRY11高热伤阴证ZBRY20热退阴伤证ZBRY30热留阴分证ZBRY40热灼真阴证ZBRYA0热入营血证ZBRYA1热在营务ZBRYL0热入阳明证ZBRYN0热滞阳明证ZBS暑证类ZBS000暑证ZBS010暑厥证ZBSF暑、肺证类ZBSF10暑伤肺胃证ZBSF20暑伤肺络证ZBSF30暑犯肺卫证ZBSJ暑、津液证类ZBSJ10暑伤津气证ZBSR暑、热证类ZBSR00暑热证ZBSR10暑热炽盛证ZBSR20暑热动风证ZBSR21暑动肝风证ZBSR22暑风证ZBSR30暑热内郁证ZBSR40暑热蒙心证ZBSR50暑热扰心证ZBSR60暑热浸淫证ZBSX暑、血证类ZBSX10暑入心营证ZBSX20暑入心肾证ZBSX21暑伤心肾证ZBSXA0暑伤血络证ZBSXB0暑入血分证ZBSY暑、营分证类ZBSY暑、阳明证类ZBSY10暑入营血证ZBSYA0暑入阳明证ZBU火证类ZBU010火邪郁结证ZBUD火、毒证类ZBUD00火毒证ZBUD10火毒炽盛证ZBUD11火毒炽盛,热入营血证ZBUD12火毒炽盛,气血凝结证ZBUD20火毒壅盛证ZBUD30火毒蕴结证ZBUD31火毒困结证ZBUD32火毒郁结证ZBUD33火毒凝结证ZBUD40火毒内陷证ZBUD50火毒内攻证ZBUD51火毒传心证ZBUD52火毒传肝证ZBUD53火毒传脾证ZBUD54火毒传肺证ZBUD55火毒传肾证ZBUD60火毒入络证ZBUD61火毒窜络证ZBUD70火毒入营证ZBUD80火毒迫血证ZBUD90火毒上攻证ZBUD91火毒攻目证ZBUDA0火毒伤阴证ZBUDA1火毒伤津证ZBUDB0火毒外泄证ZBUDC0胎火蕴毒证ZBUJ火、经络证类ZBUJ10虚火灼络证ZBUR火、热证类ZBUR10火热炽盛证ZBUR20火热伤阴证ZBUR21火热伤津证ZBUR30火热扰心证ZBUR40火热邪毒壅盛证ZBUY火、阴证类ZBUY10火盛伤阴证ZBUY20郁火伤阴证ZBV010情志郁结证ZBV011情志抑郁证ZBV020情志内伤证ZBV030情志失调证ZBV040忧郁伤神证ZBV050惊恐证ZBV060惊恐伤神证ZBV070惊恐惊厥证ZBV080惊恐痉厥证ZBV090暴受惊恐证ZBV100惊恐惊风证ZBVP情志、脾证类ZBVP10思虚伤脾证ZBVS情志、肾证类ZBVS10惊恐伤肾证ZBVS11恐惧伤肾证ZBVV情志、气证类ZBVV10惊恐气逆证ZBW外伤证类ZBW000外伤证ZBW010跌仆伤胎证ZBW020皮肉破损证ZBW030眼珠破损证ZBW031眼珠破损,风邪乘袭证ZBWJ外伤、经络证类ZBWJ10外伤损络证ZBWJ20外伤目络证ZBWX外伤、血证类ZBWX10外伤血瘀证ZBWX11外伤瘀滞证ZBWX20鼻伤衄血证ZBX邪证类ZBX010邪犯脏腑证ZBX020邪陷正脱证ZBX030邪阻膜原证ZBX031邪伏膜原证ZBX040外邪侵入证ZBX041外邪侵入,热毒炽盛证ZBX050温邪内陷证ZBX060余邪未尽证ZBX061余邪未尽,痰瘀滞络证ZBX070余邪留恋证ZBX071余邪留恋,气阴两伤证ZBX080余邪扰目证ZBX090正盛邪实证ZBX100正虚邪恋证ZBX101正虚邪恋,肺脾气虚证ZBX102正虚邪恋,风内扰动证ZBX103正虚邪恋,痰蒙清窍证ZBX104正虚邪恋,阴虚肺热证ZBX110正虚邪留证ZBX120正虚邪实证ZBX130正虚邪衰证ZBX140邪气阻闭证ZBXF邪、肺证类ZBXF10邪入肺卫证ZBXF11邪在肺卫证ZBXF20邪郁肺卫证ZBXF30邪侵肺卫证ZBXF31邪袭肺卫证ZBXF40邪犯肺胃证ZBXF50邪郁肺胃证ZBXF60邪犯胸肺证ZBXF70邪结肠腑证ZBXG邪、肝证类ZBXG10邪犯肝脾证ZBXG20邪窜肝经证ZBXJ邪、经络证类ZBXJ邪、厥阴证类ZBXJ10邪注经络证ZBXJ20邪壅经络证ZBXJ30邪窜经络证ZBXJA0邪犯厥阴证ZBXM暑、湿证类ZBXM00暑湿证ZBXM10暑湿袭表证ZBXM20暑湿在表证ZBXM30暑湿内蕴证ZBXM31暑湿内蕴,寒邪束表证ZBXM40暑湿热蕴证ZBXM50暑湿蕴结证ZBXM60暑湿交阻证ZBXM70暑湿困脾证ZBXM71暑湿伤脾证ZBXM80暑湿困阻中焦证ZBXM90暑湿困伤心脾证ZBXMA0暑湿弥漫三焦证ZBXP邪、脾证类ZBXP10外邪犯胃证ZBXS邪、少阳证类ZBXS10邪郁少阳证ZBXS10邪入少阳证ZBXS21邪在少阳证ZBXU邪、火证类ZBXU10邪郁化火证ZBXV邪、气分证类ZBXV10邪入气营证ZBXV11邪在气营证ZBXV12邪入气营,热毒内陷证ZBXV13邪入气营,热毒内蕴证ZBXV21邪在气分证ZBXW邪、卫分证类ZBXW10邪入卫气证ZBXW11邪在卫气证ZBXW20邪遏卫气证ZBXW30邪郁卫气证ZBXX邪、心证类ZBXX邪、血分证类ZBXX10邪犯心肝证ZBXX20邪陷心肝证ZBXX21邪陷心肝,血热动风证ZBXX30邪陷心包证ZBXXA0邪入血分证ZBXXA1邪在血分证ZBXY邪、阴证类ZBXY邪、营分证类ZBXY10邪恋阴伤证ZBXY20邪留阴分证ZBXYA0邪入营血证ZBXYA1邪在营血证ZBXYB0邪入营分证ZBXYB1邪在营分证ZBY饮食证类ZBY010食滞证ZBY011饮食积滞证ZBY020饮食停滞证ZBY030伤食证ZBY040伤食痛证ZBY050伤乳证ZBY060乳食积滞证ZBY061乳食内积证ZBY062乳食壅积证ZBYP饮食、脾证类ZBYP10宿食伤脾证ZBYP20食滞胃肠证ZBYP30乳食伤胃证ZBYP40积滞伤胃证ZBYT饮食、痰证类ZBYT10食滞痰阻证ZBYT20食浊阻滞证ZBZ燥证类ZBZ010燥结证ZBZ020燥干清窍证ZBZF燥、肺证类ZBZF10凉燥袭肺证ZBZF20燥邪伤肺证ZBZR燥、热证类ZBZR10燥热外犯证ZBZR20燥热伤津证ZBZR30燥热伤肺证ZBZV10燥气化火证ZBZY燥、阴证类ZBZY10燥伤真阴证ZBZY20燥邪伤阴证ZL六经证候类ZLA太阴证类ZLA000太阴证ZLA010太阴兼表证ZLA020太阴腹痛证ZLH少阴证类ZLH000少阴证ZLH010少阴咽痛证ZLHH少阴、寒证类ZLHH10少阴寒化证ZLHJ少阴、津液证类ZLHJ10少阴伤津动血证ZLHR少阴、热证类ZLHR10少阴热证ZLHR20少阴热移膀胱证ZLHR30少阴热化证ZLJ厥阴证类ZLJ000厥阴证ZLJ010厥阴厥证ZLJ020内陷厥阴证ZLJ030厥阴呕哕证ZLJ040厥阴下利证ZLJR厥阴、热证类ZLJR10厥阴上热下寒证ZLS少阳证类ZLS000少阳证ZLT太阳证类ZLT000太阳证ZLT010太阳中风表虚证ZLT020太阳伤寒表实证ZLT030太阳表郁轻证ZLT040太阳结胸证ZLT050太阳脏结证ZLT060太阳痞证ZLT070太阳下焦滑脱痞证ZLTH太阳、寒证类ZLTH00太阳寒证ZLTH10太阳虚寒证ZLTH11太阳虚寒――心阳虚证ZLTH12太阳虚寒――阳虚兼水气证ZLTH13太阳虚寒――脾虚证ZLTH14太阳虚寒――肾阳虚证ZLTH20太阳寒实结胸证ZLTH30太阳寒热错杂痞证ZLTR太阳、热证类ZLTR10太阳热证ZLTR30太阳热痞证ZLTR40太阳上热下寒证ZLTT太阳、痰证类ZLTT10太阳痰气痞证ZLTT20太阳蓄水证ZLTT30太阳水痞证ZLTU太阳、火证类ZLTU10太阳火逆证ZLTX太阳、血证类ZLTX10太阳蓄血证ZLTY太阳、阴证类ZLTY10太阳阴阳两虚证ZLY阳明证类ZLY000阳明证ZLY010阳明实证ZLY020阳明发黄证ZLY030阳明腑实证ZLY031阳明腑实,小肠热盛证ZLYR阳明、热证类ZLYR10阳明热证ZLYR20阳明热盛证ZLYR30阳明热结证ZLYR31阳明热药,气液两虚证ZLYR32阳明热结,阴液亏损证ZLYX阳明、血证类ZLYX10阳明血热证ZLYZ阳明、燥证类ZLYZ10阳明燥结证ZV其他证候类ZVM期类ZVM010一期ZVM020二期ZVM030三期ZVM040初期ZVM050中期ZVM060后期ZVM070晚期ZVM080见形期ZVM090出疹期ZVM100收没期ZVM110收口期ZVM120成痈期ZVM130酿脓期ZVM140成脓期ZVM150溃脓期ZVM160溃后期ZVM170恢复期ZVM180初咳期ZVM190痉咳期ZVM200疹前期ZVM220未破损期ZVM230已破损期ZVM240发热期ZVM250膨胀胀ZVM260成熟期ZVM270过熟期ZVM280初发期ZVM290进行期ZVM300退行期ZVM310昏溃期ZVM320清醒期ZVM330发作期ZVM340缓解期ZVV其他证类ZVV000其他证ZVV010禀赋不足证ZVV011先天不足证ZVV020干陷证ZVV030干疳证ZVV040疳积证ZVV050疳气证ZVV060疳肿胀证ZVV070筋断筋伤证ZVV080筋骨不用证ZVV090筋脉失养证ZVV100腐筋损骨证ZVV110劳伤筋脉证ZVV120鼻梁内陷,血脉损伤证ZVV130感伤健眼证ZVV140脑髓失养证ZVV150脑窍被蒙证ZVV160神明失职证ZVV170乳房部漏证ZVV180乳晕部漏证ZVV190髓海不足证ZVV200元神外脱证ZVV210内闭外脱证ZVV220内陷外脱证ZVV230上盛下虚证ZVV240下焦虚冷证ZVV250脏腑虚冷证ZVV260虚实夹杂证ZVV270三焦壅塞证ZVV280脱证ZVV290营卫不和证ZVX型类ZVX010脱屑型ZVX020鼻赘型ZVX030糜烂型ZVX040包块型ZVX060红斑型ZVX070界线型ZVX080瘤型ZW卫气营血证候类ZWV气分证类ZWV000气分证ZWVM气分、湿证类ZWVM10气分淡热证ZWVX气分、血分证类ZWVX10气血两燔证ZWVY气分、营分证类ZWVY10气营两燔证ZWW卫分证类ZWW010卫分证ZWWV卫分、气分证类ZWWV10卫气同病证ZWWV11卫气同病,痰热蕴肺证ZWWY卫分、营分证类ZWWY10卫营同病证ZWX血分证类ZWX000血分证ZWY营分证类ZWY000营分证ZY阴阳气血津液痰证候类ZYA阳证类ZYA010元阳外脱证ZYA020阳虚失养证ZYA030阳虚欲脱证ZYA040清阳不升证ZYA050虚阳上浮证ZYA060阳闭证ZYA070伤阳证ZYA080亡阳证ZYA090阳气亏虚证ZYA100阳气虚衰证ZYA110阳气欲脱证ZYA120阳气暴脱证ZYAD阳、毒证类ZYAD10阳毒外发证ZYAH阳、寒证类ZYAH10阳虚内寒证ZYAH20阳虚寒凝证ZYAH30阳虚寒盛证ZYAH40阳虚寒湿阻络证ZYAH50阳虚寒痰证ZYAS阳、暑证类ZYAS00阳暑证ZYAT阳、痰证类ZYAT10阳虚痰凝证ZYAT20阳虚水泛证ZYAX10阳虚血瘀证ZYJ津液证类ZYJ010津液干枯证ZYJ020津液亏耗证ZYJ021津液亏损证ZYJ030阴液不足证ZYJ031阴液不足,火毒炽盛证ZYJ032阴津不足证ZYJ040阴液亏虚证ZYJ050阴液乏竭证ZYJ060阴虚津亏证ZYJF津液、肺证类ZYJF10津伤肠燥证ZYJF20津枯肠结证ZYJR津液、热证类ZYJR10津亏热结证ZYJV津液、气证类ZYJV10津气欲脱证ZYJZ津液、燥证类ZYJZ10津伤化燥证ZYT痰证类ZYT010痰饮内停证ZYT011痰饮内阻证ZYT020痰饮内盛证ZYT030痰饮上逆证ZYT040痰饮留腹证ZYT050痰饮留膈证ZYT060饮停胸胁证ZYT070饮溢四肢证ZYT080饮阻胸膈证ZYT090水饮内停证ZYT091水饮内扰证ZYT100浊痰上逆证ZYT110痰闭证ZYT120浊闭证ZYT130痰核留结证ZYT140痰蒙清窍证ZYT141痰浊上蒙证ZYT142痰浊蒙窍证ZYT143痰蒙神窍证ZYT144痰壅神窍证ZYT150痰浊证ZYT160痰浊闭塞证ZYT161痰浊壅塞证ZYT162痰浊阻滞证ZYT163痰浊闭阻证ZYT170痰浊结聚证ZYT171痰浊积聚证ZYT172痰浊凝聚证ZYT180痰浊内阻证。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 (32个病症)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 (32个病症)

1中醫疾病鑑別診斷2(32個病症) 3中醫痞滿鑑別診斷:3.1痞滿與胃痛:兩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現。

然胃痛以疼痛為主,胃痞以滿悶不適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勢多急,胃脘部可有壓痛,而胃痞起病較緩,壓之無痛感,兩者差別顯著;此患者無明顯胃脘部疼痛,故屬痞滿。

3.2痞滿與結胸:兩者病位皆在脘部,然結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滿而同,拒按為特徵;痞滿則在心下胃脘,以滿而不痛,手可按壓,觸之無形為特點。

該患者胃脘、腹部柔然,壓之不3.3痛,不屬結胸。

3.4痞滿與鼓脹:二者均有脹滿感,鼓脹以腹部外形脹大如鼓為特徵,胃痞則自覺滿悶,外無脹大之形;鼓脹病位在大腹,或有形或無形,胃痞病在胃脘,均為無形;鼓脹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軟。

3.5痞滿與胸痺心痛:胃痞常伴有胸膈滿悶,胸痺偶有脘腹不舒,但二者有病在心胸和病在胃脘之不同,可予區別。

胸痺心痛屬胸陽痹阻,心脈瘀阻,心脈失養為患,以胸痛,胸悶,短氣為主症,伴有心悸、脈結代等症狀;胃痞系脾胃功能失調,升降失司,胃氣壅塞所致,以胃脘痞塞滿悶不舒為主症,多伴飲食減少,得食則脹,噯氣則舒等症狀。

4脅痛鑑別診斷:4.1脅痛與懸飲:懸飲可表現為脅肋疼痛、但表現為飲留脅下、胸肋脹痛、持續不已伴咳嗽、咳痰、呼吸疼痛時加重、常喜向病側睡臥,側肋間飽滿,叩呈濁音,或見發熱,一般不難鑑別。

4.2脅痛與胸痛:胸痛以胸部脹痛為主,可涉及脅肋部,常伴有胸悶不舒, 心悸短氣,咳嗽喘息,痰多等心肺病證候;脅痛部位在一側或兩側脅肋部脹痛或竄痛為主,常伴口苦、目眩等肝膽病症狀。

4.3脅痛與胃脘痛:胃脘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處,兼有噁心噯氣,吞酸嘈雜等胃失和降的症狀;而脅痛部位在上腹兩側脅肋部,常伴噁心,口苦等肝膽病症狀。

5黃疸的鑑別診斷:5.1黃疸與萎黃:黃疸的發病與感受外邪,飲食勞倦或病後有關,其病機為濕滯脾胃、肝膽疏泄,膽汁外溢;其主症為目黃、身黃、小便黃。

萎黃之病因與飢飽勞倦、病後失血有關,其病機為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肌膚失養。

中医内科学类证鉴别

中医内科学类证鉴别

中医内科学类证鉴别感冒1.感冒与风温风温——初起症状与感冒类似,但病势急骤,热势较高,汗出后不易迅速退清,咳嗽,胸痛,头痛较剧,传入营血可见神昏,谵语,惊厥.感冒——发热多不高,或无热,以解表宣肺药即可汗出热退身凉,病势轻,病程短,不传变,预后好。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普通感冒——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若感冒1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见加重,应虑继发它病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着,可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它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咳嗽咳嗽与咳喘的鉴别咳嗽——咳嗽为主要症状,不伴喘促咳喘——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复发作,因咳致喘,以咳喘为特点1.哮证、喘证—二者均兼有咳嗽,但各以哮、喘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哮病—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粗困难,甚则喘促不能平卧,发作与缓解均迅速喘病—以气息言,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平卧;哮以声响言,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临特;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的疾病,~可并发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2.肺胀——兼有咳嗽,咳痰.但有患咳,喘,哮病史,以胸部膨满,喘咳上气,烦躁心慌,甚至面目紫暗,肢体浮肿现.病程长,**难愈.3.肺痨——咳嗽为其四大主证之一,以干咳或痰中带血或咳血痰为特征,常伴有低热、盗汗、形体消瘦。

X线胸部检查能确定病灶。

4.肺癌——以咳嗽咳血主症状,多发于40岁上吸烟男,咳嗽多为刺激性呛咳,病情发展迅速,呈恶液质,肺X及痰细胞学检查助于诊哮病1.哮病与喘证关系—都有呼吸急促、困难;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哮—指声响言,为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粗困难,是多种急慢性肺系疾病的一个症状2.哮病与支饮支饮—虽也有痰鸣气喘症状,但多逐渐进行性加重,病势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的界限不清,咳与喘重于哮吼哮病——反复间歇发作,突然发病,迅速缓解哮吼声重而咳轻或不咳喘证1.喘证与气短相同点——呼吸异常喘证——呼吸困难,张口抬肩,甚则不能平卧短气——亦即少气,呼吸微弱而喘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尚可平卧2.喘证与哮病联系——哮必肩喘,喘未必兼哮哮——指声响言,为喉中有哮鸣音,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肺痈1.肺痈与痰热蕴肺证痰热蕴肺证肺痈病机气分邪热动血伤络瘀热蕴结成痈,酿脓溃破病势较轻较重症状咯吐黄稠脓痰,量多,夹血色咯大量腥臭脓血浊痰联系痰热蕴肺迁延失治,邪热进一步瘀阻肺络,也可发展为肺痈2.肺痈与风温风温——起病急,以发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与肺痈相近肺痈——高热振寒,咯吐浊痰、喉中有腥味明显风温——多在气分而解,如经1周身热不退,或退而复升,咯吐浊痰—应进一步考虑肺痈之可能肺痨1.虚劳虚劳肺痨病因内伤亏损痨虫侵袭病机五脏阴阳气血亏损阴虚火旺为病理特征五脏并重,以肾为主以肺为主,传及脾肾等脏症状五脏气、血、阴、阳亏损证候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病证是多种慢性虚损证候的总称具传染性,是一个独立慢性疾病2.肺痿肺痿——是由多种慢性疾患后期转归而成,如肺痈、肺痨、久嗽等导致肺叶痿弱不用;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肺痨——因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所致,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形体消瘦为特征共同点——病位在肺,都以虚损证候为主要临床表现联系——肺痨后期可以转成肺痿肺胀哮病、喘证——均以咳而上气、喘满为主症哮病——呈反复发作的一个疾病,以喉中哮鸣有声为特征喘证——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以呼吸气粗困难为主要表现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日久积渐而成,除咳喘外,尚有心悸、唇甲紫绀,胸腹胀满,肢体浮肿等症状关系——肺胀可隶属于喘证的范畴,哮与喘病日久不愈又可发展为肺胀肺胀因外感诱发,病情加重时还可表现为痰饮病中的“支饮”证心悸1.惊悸与怔忡惊悸怔忡病因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病机忧思恼怒,悲哀过极过度紧张诱发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作症状呈阵发性,时作时止,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病性实证居多虚证居多,或虚中挟实病势病情较轻病情较重2.心悸与奔豚相同点——奔豚发作时,也有心胸躁动不安奔豚——上下冲逆,发自少腹心悸——心中剧烈跳动3.心悸与卑惵卑惵—神志异常病证,症"痞塞不欲食,心中常有所歉,爱处暗室或依门后,见人则惊避,似矢志状"无促结代疾迟脉象变化,病因心血心悸——以心跳不安,不能自主,但不避人,无情志异常胸痹1.悬饮相同点——二者均有胸痛胸痹——当胸闷痛并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悬饮——胸胁胀痛,持续不解2.胃脘痛近似点——心在胃上,胃在心下,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之称,以其部位相近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易于混淆。

中医诊断大全.doc

中医诊断大全.doc

中医诊断大全.doc为免智能财产的纠纷,此分文章不可供商业用途,仅供学术使用:谢谢后中十二届的阿吉医师,小辉医师,骏医师,有义医师及小弟do共同完成。

各论一、内科症状一全身症状1畏恶风寒[概念]畏恶风寒即指怕冷的感觉,此症在外感及内伤疾病中皆较常见。

历代文献有'恶寒'、'恶风'、'畏寒'之称。

有认为'恶风'与'恶寒'不同,'恶寒'者不受风吹即有怕冷之感,虽居于密室之中,甚至覆被向火,仍全身觉冷;恶风者乃遇风吹始觉怕冷。

但临床所见,一般恶寒者皆恶风,恶风者也多兼有恶寒。

恶寒、恶风、畏寒表现相似,故本篇用畏恶风寒概括之,并统称为恶寒。

[鉴别]常见证候风寒束表恶寒: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寒中少阴恶寒:恶寒无热,身倦肢冷,精神萎靡,呕吐,下利清榖,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微。

阳虚阴盛恶寒:恶寒肢冷,倦怠无力,少气懒言,口淡不渴,尿清便溏,面白舌淡,脉沉迟无力。

阳盛格阴恶寒:恶肢冷,烦渴喜冷饮,胸中烦热,腹部扪之灼热,咽干口臭,溲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沉伏。

痰饮内停恶寒:恶寒,肢体沉重,胸腹满闷,纳呆,口渴不欲饮,苔腻脉滑。

疮疡恶寒:恶寒,甚则寒战,发热,疮疡局部肿痛发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弦数或洪数。

寒疟恶寒:恶寒不发热,或热少寒多,休作有时,神疲肢倦,胸胁痞满,舌苔白腻,脉象弦迟。

鉴别分析风寒束表恶寒与寒中少阴恶寒:前者恶寒系风寒之邪外束,卫阳郁闭所致。

正邪交争则发热,卫阳不能舒展故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表证。

治疗以辛温解表,发散风寒为原则,方选麻黄汤等加减。

后者恶寒系素体心肾阳虚,寒邪乘虚直中少阴所致。

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正不胜邪,故见无热恶寒、身倦肢冷、脉微细等症。

治疗宜扶阳抑阴,方选四逆汤为。

有效中医疾病名称和证候

有效中医疾病名称和证候

有效中医疾病名称和证候
中医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医学系统,具有独特的疾病命名和证候辨识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疾病名称和相应的证候。

1. 感冒
- 中医疾病名称:风寒感冒、风热感冒、风湿感冒等。

- 风寒感冒证候:头痛、鼻塞、流清鼻涕、咳嗽、恶寒、身体酸痛等。

- 风热感冒证候:头痛、鼻塞、流黄鼻涕、咳嗽、发热、喉咙痛等。

2. 咳嗽
- 中医疾病名称: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痰湿咳嗽等。

- 风寒咳嗽证候:咳嗽、咳白色痰、喉咙痛、恶寒、身体不适等。

- 风热咳嗽证候:咳嗽、咳黄色痰、喉咙痛、发热、口渴等。

- 痰湿咳嗽证候:咳嗽、咳黄白痰、声音低沉、胸闷等。

3. 头痛
- 中医疾病名称:寒性头痛、风性头痛、血虚头痛等。

- 寒性头痛证候:头痛、头部胀痛、喜按压等。

- 风性头痛证候:头痛、头部跳痛、感觉像风吹等。

- 血虚头痛证候:头痛、头部胀痛、眩晕感等。

4. 胃痛
- 中医疾病名称:寒性胃痛、湿性胃痛、气滞胃痛等。

- 寒性胃痛证候:上腹疼痛、喜暖喜按、胃部隐痛等。

- 湿性胃痛证候:上腹疼痛、胀闷不适、口苦口干等。

- 气滞胃痛证候:上腹疼痛、胀闷不适、烦闷不安等。

以上只是部分中医疾病名称和相应的证候,中医还有更多丰富的疾病分类和证候辨识法。

根据个体情况,中医医生会针对性地进行辨识和治疗,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参考资料:。

自学中医干货篇:辨证诊断大全!

自学中医干货篇:辨证诊断大全!

自学中医干货篇:辨证诊断大全!肝(胆):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肝胆不好的人,眼睛发干,发涩,无光泽,许多人甚至“猛眨”眼睛。

其华在爪(指甲),也就是表现在指甲上,肝胆好,免疫系统好,通常指甲会比较光滑,有光泽,坚硬,否则是灰指甲,易断,或有真菌感染。

还有肝是主筋(肌键)的,手背上的青筋暴露,代表肝胆不好,情绪上来看是易发怒的。

有些人情绪说来就来,没说两句就拍桌子瞪眼的,通常是因为肝火太旺了,肝不好的人口味爱吃酸的,脸色发青的,暗无光泽。

心脏(小肠):舌为心之苗:舌是心脏的表现,怎样通过舌来看,心脏好不好呢?如果舌头比较淡、白的话,是代表心血不足,供血不太好。

如果心血瘀阻,舌头是暗紫色的。

有人舌头溃烂是心火旺的表现。

其华在脸,心脏正常的人脸色是白里透红的。

有的人的脸惨白、淡而无光的是因心脏供血不足。

脸呈暗紫色的,是心火太旺,有瘀阻的地方。

情绪上是喜的,经常微笑,没人也笑,这是心脏不太好的一种表现。

口感是爱吃苦的,苦瓜、杏仁、西柚汁等。

脸色发红(紫红色),特别是一些红光满面肥胖者,通常都有心血管方面的阻碍。

脾(胃):开窍于口、唇,其华在肌肉:脾胃好的人嘴唇是淡红色,有光泽的,不好的呢是淡、白、萎黄,这种颜色让我们来判断脾胃好不好。

胃不好的人容易有口气,特别是胃炎或溃疡的人。

脾是负责四肢的,脾胃好,肌肉是轻健有力。

否则,肌肉松驰、无力。

情绪上是爱思的。

总是皱着眉毛,好像比总理还操心,一点小事都想不开,这是脾胃不好而造成的。

另外,口味是爱吃甜的(比一般人吃的甜度要高),脸色发黄。

是病态的蜡黄,无透明度、无光泽的黄色。

肺(大肠):肺主呼气,是开窍于鼻,其华在皮毛:鼻是用来呼吸的,吸入新鲜空气,排出废气。

鼻不好的人,会影响体内正常的循环,会引发肺的疾病,呼吸系统的疾病也会诱发鼻腔的炎症。

其华在皮毛,肺是给皮毛供应营养的,肺不好,皮毛就枯槁,不光滑,粗糙,汗毛生长方向杂乱,脸上的毛孔粗大。

情绪是悲忧的。

无事忧愁、爱哭。

中医只有这30证

中医只有这30证

中医只有这30证1、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风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证:里寒虚证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

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腹痛便溏紧相连。

9、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急。

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虚证:虚证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5、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6、上实下虚:上实喘嗽痰壅盛,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忡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18、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癥瘕,大实赢状补益疾。

20、真虚假实: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医痞满鉴别诊断:1.痞满与胃痛: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胃脘部可有压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此患者无明显胃脘部疼痛,故属痞满。

2.痞满与结胸:两者病位皆在脘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同,拒按为特征;痞满则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

该患者胃脘、腹部柔然,压之不痛,不属结胸。

3.痞满与鼓胀:二者均有胀满感,鼓胀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胃痞则自觉满闷,外无胀大之形;鼓胀病位在大腹,或有形或无形,胃痞病在胃脘,均为无形;鼓胀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软。

4.痞满与胸痹心痛:胃痞常伴有胸膈满闷,胸痹偶有脘腹不舒,但二者有病在心胸和病在胃脘之不同,可予区别。

胸痹心痛属胸阳痹阻,心脉瘀阻,心脉失养为患,以胸痛,胸闷,短气为主症,伴有心悸、脉结代等症状;胃痞系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所致,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多伴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状。

二、胁痛鉴别诊断:1.胁痛与悬饮:悬饮可表现为胁肋疼痛、但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肋胀痛、持续不已伴咳嗽、咳痰、呼吸疼痛时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2.胁痛与胸痛:胸痛以胸部胀痛为主,可涉及胁肋部,常伴有胸闷不舒,心悸短气,咳嗽喘息,痰多等心肺病证候;胁痛部位在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常伴口苦、目眩等肝胆病症状。

3.胁痛与胃脘痛:胃脘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处,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

三、黄疸的鉴别诊断:1.黄疸与萎黄:黄疸的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疏泄,胆汁外溢;其主症为目黄、身黄、小便黄。

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

其特征是双目不黄,常伴有眩晕、气短、心悸等症。

2.阳黄与阴黄的鉴别诊断:临证应根据黄疸的色泽,并结合症状、病史予以鉴别。

阳黄以皮肤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弦数。

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

阴黄面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伴纳少、乏力、舌淡、脉迟或细缓。

四、积聚的鉴别诊断:1.积聚与痞满:痞满是指腹部痞塞不通,满闷不舒,系自觉症,而无块状扪及。

积聚是指腹内有结块,或痛或胀,不仅是自觉症状,而且有结块扪及。

2.癥积与瘕聚:癥积是指腹内结块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多为脏病,形成时间较长,病情一般较重。

瘕聚腹内结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多为脏病,病史短病,病情一般较轻。

3.积聚与鼓胀:鼓胀以肚腹胀大、鼓之如鼓为特征。

其与积聚相同的是腹内均有积块,但鼓胀的积块多位于胁肋部,且鼓胀除腹内积块外,更有水液停聚,肚腹胀大。

而积证腹内无水液停聚,肚腹一般不胀大,腹内积块的部位亦不局限于胁肋部。

五、鼓胀的鉴别诊断:1.鼓胀与水肿:水肿病位多在肌肤,主要为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

其症状是先出现眼睑、头面或下肢浮肿,渐次出现四肢及全身浮肿,病情严重时才出现腹部胀大,腹壁无青筋暴露。

鼓胀病位在腹部,主要是肝、脾、肾受损,气血水互结于腹中。

其症状为腹部胀大,甚则腹大如鼓。

初期腹部胀大而按之柔软,逐渐坚硬,以至脐心突,四肢消瘦,皮色苍黄;病情较重时可出现下肢浮肿,甚至全身浮肿,腹壁多有青筋暴露。

2.气鼓、水鼓、血鼓的鉴别:腹部膨胀,嗳气或失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是为“气鼓”,多属肝郁气滞;腹部胀满膨大,或状如硅腹,按之如囊裹水,常伴下肢浮肿,是为“水臌”多属阳气不振,水湿内停;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腹内积快痛如针刺,面颈部赤丝血娄,是为“血鼓”,多属肝脾血瘀水停。

临床上气、血、水三者常三者为患,但各有侧重,掌握上述特点,有助于辨证。

3.鼓胀与积证:积证是腹内结块。

鼓胀以腹胀大为主症,而积证是以腹中结块或胀或痛为主症,二者有别。

4.鼓胀与痞满:痞满是腹中自觉有胀满感,或虽有胀满而无胀急之象。

鼓胀可兼有胀满,且有胀急之状,病程长且腹内有有形之物。

六、头痛的鉴别诊断:1.头痛与眩晕: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内伤与内伤两个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

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

2.一般头痛与真头痛: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多表现为突发性剧烈头痛,持续不解,阵发性加重,伴呕吐、抽搐,症重与一般头痛区别。

3.头痛与类中风:类中风多见于45岁以上,眩晕反复发作,头痛突然加重时,常兼半身肢体活动不灵,或舌謇语涩。

七、眩晕的鉴别诊断:1.眩晕与中风:中风以突然昏扑、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涡斜不遂为特征。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甚者相似,眩晕之甚者亦可扑倒,但无半身不遂、不省人事、口舌歪斜之症,也有部分中风的病人,以眩晕、头痛为其先兆表现,故临证当注意中风与眩晕的区别与联系。

2.眩晕与厥证: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征,发作后可在短时间内苏醒。

严重者可一厥不醒而死亡。

眩晕严重者也可有欲仆或晕旋扑倒的表现,但眩晕病人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3.眩晕与痫病:痫病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征。

痫病昏仆与眩晕甚者之仆倒相似,而其发前多有眩晕、乏力、胸闷等先兆,发作日久常有神疲乏力、眩晕时作等表现,故应与眩晕鉴别,其鉴别要点为痫病昏仆必有昏迷不省人事,且伴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抽搐,猪羊叫声等症状。

八、中风的鉴别诊断:1.中风与口僻:口僻是以口眼歪斜,常伴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而无半身不遂的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入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的年龄都有发生。

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2.中风与痉病:痉病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发生时也可伴昏厥。

中风患者多在起病时昏晕而后可出现抽搐。

痉病抽搐时间长,中风抽搐时间短,痉病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的症状。

3.中风与痿病:痿病以肢体瘫痪,活动无力等类似中风的表现。

中风后半身不遂日久不能恢复,但痿病一般起病较缓,以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痪,或肌肉萎缩,而中风的肢体瘫痪多起病急,且以偏瘫不遂为主。

4.中风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相近,可做脑脊液、眼底检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检查无明显异常,局限性脑梗,患者脑脊液压力不高,常在正常范围内,蛋白质含量高。

5.中风与厥证:厥证神昏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

而中风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为特征。

6.中风与痫病:痫病与中风中脏腑均有卒然昏仆的见症。

而痫病为发作性疾病,昏迷时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双目上视,或作异常叫声,醒后一如常人,且肢体活动多正常,发病以青少年居多。

九、瘿病的鉴别诊断:1.瘿病与瘰疬:可在颈部出现肿块,二者的具体位置与肿块的性质不同,瘿病的肿块在颈部的正前方,肿块一般较大。

瘰疬的病变部位颈项的两侧或下颌,肿块一般较小,每个约黄豆大小个数多少不等。

2.瘿病与消渴:消渴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三消的症状可同时出现,瘿病中的阴虚火旺证虽有多食易饮,但无多饮多尿,伴有心悸易怒。

3.瘿囊与瘿瘤:瘿囊颈前肿块较大,两侧对称,肿块光滑,柔软,主要病机为痰淤气阻。

若日久兼瘀血内阻可局部出现结节。

瘿瘤表现颈前肿块偏于一侧,或一侧较大,病情严重,肿块迅速扩大。

十、疟疾的鉴别诊断:1.疟疾与风温发热鉴别,邪在卫分时,可见寒战发热,多伴咳嗽气短,胸痛等肺系疾病,疟疾则以寒热往来,汗出热退,休做有时为特征。

在发病季节,风温多见于冬季,疟疾多发于夏秋季。

2.疟疾与淋证发热:淋证初起,于湿热相搏,常见于寒热发热,且兼小便频急,滴沥刺痛,腰部酸胀等症状。

3.寒疟与温疟:虐发寒重热轻,但寒不热者,为偏于寒盛,属于寒疟。

热重寒轻,但热不寒者,为偏于热,为温疟。

如高热不退,头痛,惊厥、抽搐,昏迷等症状。

十一、心痛的鉴别诊断:1.厥心痛:疼痛时间较短,芳香温通药物可以缓解。

通过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变化,可以协助鉴别。

2.心痛与胃痛:心痛之不典型者可以表现为胃脘部的剧痛,胃痛多伴有嗳气、呃逆、呕吐、泛酸、腹胀等胃系症状。

3.心痛与胁痛:胁痛疼痛部位以右胁部为主,可有肋缘下压痛,可合并厌油、黄疸、发热等,常因情志不舒而诱发。

胆囊造影、胃镜、肝功能、淀粉酶检查等有助于鉴别。

十二、咳嗽的鉴别诊断:1.咳嗽与喘证:喘证可以兼有咳嗽,但主要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

2.咳嗽与肺胀:肺胀常伴有咳嗽症状,但肺胀有久患咳、哮、喘等病证的病史,除咳嗽症状外,还有胸部膨满,喘逆上气,烦躁心慌,甚至颜面紫暗,肢体浮肿等症,病情缠绵,经久难愈。

3.咳嗽与肺痈:肺痈以咳嗽、胸痛、发热、咳吐大量腥臭脓血痰为特征,病机为热壅血瘀,蕴毒化脓而成。

4.咳嗽与肺痨:咳嗽是肺痨的主要症状之一,其特点是干咳,或痰中带血,或咳血痰,但尚有低热、盗汗、身体消瘦等主要症状,具有传染性,X线胸部检查有助鉴别诊断。

十三、痹病的鉴别诊断:1.痹病与痿病:痿病以肌肉软弱无力或萎缩为特征,并无疼痛,因肌肉软弱无力而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痹病以肢体肌肉关节疼痛、酸楚、麻木为特征,因疼痛或关节变形而行动艰难,因行动艰难肌肉少用而渐瘦,但不至瘫痪。

鉴别主要看其有无疼痛。

2.痹病与痉病:痉病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

十四、胃痛的鉴别诊断1.胃痛与胃痞:与胃痛的病位皆在心下,但胃痞以满为患,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为特征;胃痛以疼痛为主,可有压痛。

2.胃痛与心痛:心痛多发生于老年,其痛在胸膺部或左前胸,其位置相对较高,疼痛性质多为刺痛、绞痛,有时剧痛,且痛引肩背及手少阴循行部位,痛势较急,饮食方面一般只与饮酒饱食关系密切,常伴有心悸,短气,汗出,脉结代等心脏病症状;胃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其位置相对较低,疼痛性质多为胀痛、隐痛,痛势一般不剧,其痛与饮食关系密切,常伴有吞酸,嗳气,恶心呕吐等胃肠病症状。

3.胃痛与腹痛:腹痛的部位是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为主,常伴腹胀、腹泻、矢气、大便干结或便秘等症。

胃痛在上腹胃脘部,常伴脘闷,嗳气,泛酸等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之症;4.胃痛与胁痛: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而胃痛部位在中上腹胃脘部,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

十五、心悸的鉴别诊断1.心悸与胸痹心痛:除见心慌不安,脉结或代外,必以心痛为主症,多呈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恶、闷痛,常因劳累、感寒、饱餐或情绪波动而诱发,多呈短暂发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