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9方剂

合集下载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祛毒散9方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祛毒散9方

制法: 上为细末。
用法: 每服3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黑豆30 粒,同煎至1盏,热服,不拘时候。
2 来源: 《外科医镜》。 组成: 白芷5钱,麦冬1两(去心)。 功效: 毒蛇咬伤。 用法: 水煎服。滓敷伤处。
3 来源: 《普济方》卷二七八引《应验方》。
组成: 贝母半两,白芷半两,赤小豆40粒,苍耳 叶49叶。
制法: 上为散。
功效: 赤眼,及目睛肿痛,不得眠睡。
用法: 每服1钱,温酒调下;茶调亦可。
7 来源: 《杏苑》卷六。
组成: 白芷1两,五倍子1两,花椒5钱,黄丹5 钱,枯矾2钱。
制法: 上为细末。
功效: 小儿头疮胎毒等疮。
用法: 干则香油调搽,湿则干掺。
8 来源: 《圣济总录》卷一○三。
组成: 射干1两,山栀子(去皮)1两,当归(去 苗,切)1两,防己1两,龙胆1两,黄芩 (去黑心)1两,芎1两,黄连(去须)1 两,石决明1两。
组成: 川升麻2两,漏芦2两,川芒消2两,黄芩1 两,栀子仁1两。
制法: 上为粗末。
பைடு நூலகம்功效: 丹黑色,痒痛肿起。
用法: 每用2匙头,以水3盏,煎至2盏,去滓,微 热以软帛旋蘸溻疮上。以消为度。
6 来源: 《普济方》卷七十一。
组成: 射干1两,山栀子1两,当归1两,防己1 两,龙胆1两,黄芩1两,芎1两,黄连1 两,石决明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效: 赤眼,及目睛肿痛,不得眠睡。
用法: 每服1钱匕,食后温酒调下;茶调亦得。
9 来源: 《古今医鉴》卷十四。
组成: 猪芩、泽泻、白术、赤茯苓、官桂、防 风、羌活、牛蒡干(炒)、黄连、柴胡、 甘草各等分。
制法: 上锉。
功效: 痘疮作毒,发痛疽。

广中医-方剂学-9固涩剂

广中医-方剂学-9固涩剂

牡蛎散
4、现代运用: 现代运用: 病后、手术后及产后自汗、盗汗,属卫外不固, 病后、手术后及产后自汗、盗汗,属卫外不固, 阴液外泄者。 阴液外泄者。 5、类方比较: 类方比较: 牡蛎散——玉屏风散 玉屏风散 牡蛎散
九仙 散
(《卫生宝鉴》) (《卫生宝鉴》) 卫生宝鉴
九仙散 【组成】 组成】
人参一两 五味子一两 乌梅一两
【病机】肾虚精关不固 病机】
【治法】补肾涩精 治法】
金锁固精丸 【方解】 方解】 君:沙苑蒺藜 ─ 补肾固精 臣:芡实、莲子 ─ 益肾固精 芡实、 佐:龙骨、牡蛎 ─ 固精止遗 龙骨、 莲须 ─ 收敛固精
*配伍要点 沙苑蒺藜+芡实、 沙苑蒺藜+芡实、莲子 [方论选录] 方论选录]
金锁固精丸
【运用】
金锁固精丸
医方集解》 《医方集解》
金锁固精丸 【组成】 组成】
沙苑子二两 龙 骨一两
芡实二两 牡蛎一两
莲须二两
【用法】 用法】 莲子粉糊为丸,盐汤下。 莲子粉糊为丸,盐汤下。
金锁固精丸 【主治】 肾虚精关不固,遗精滑泄。 主治】 肾虚精关不固,遗精滑泄。
肾虚
精关不固:遗精滑泄,舌淡, 精关不固:遗精滑泄,舌淡,脉沉 腰失所养: 腰失所养:腰酸 不能上养耳窍: 不能上养耳窍:耳鸣 精亏则气弱:四肢酸软, 精亏则气弱:四肢酸软,神疲乏力
使用注意
固涩剂
遗精、 1、凡有实邪者,如热病汗出、痰饮咳嗽、火动 凡有实邪者,如热病汗出、痰饮咳嗽、 遗精、 伤食泻痢、或血热崩漏者,均不宜使用本类方剂, 伤食泻痢、或血热崩漏者,均不宜使用本类方剂,以免 闭门留寇” “闭门留寇”。
2、凡外邪未尽者,也不宜过早应用本类方剂。 凡外邪未尽者,也不宜过早应用本类方剂。

中医十大古方每一个都救人无数

中医十大古方每一个都救人无数

中医十大古方每一个都救人无数中医学是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学问,凭借千百年的发展和积累,中医药产生了许多经典的古方。

这些古方经过无数次的实践验证,在治疗疾病和保健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救济了无数患者。

下面将介绍中医学中的十大古方,每一个古方都无数次地拯救了患者。

1. 大黄饮:大黄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一味药材,具有通便作用。

大黄饮通过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对治疗便秘具有显著疗效。

2. 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由人参、茯苓、白术等药材组成。

该方剂具有健脾益气、利水消肿的功效,对治疗脾胃虚弱、水肿等症状有良好效果。

3. 四物汤:四物汤是一味常用的补血方剂,由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等药材组成。

该方剂适用于妇女月经不调、产后血虚等症状,具有调经活血的功能。

4. 清热解毒汤:清热解毒汤由黄芩、黄连、连翘等药材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功效。

该方剂常用于治疗热毒性感染、咽喉肿痛等症状,对患者起到了非常好的救治作用。

5. 四逆汤:四逆汤方剂主要由干姜、吴茱萸、附子等药材组成。

该方剂具有温中散寒、驱寒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寒性胃痛、腹痛等寒凝症状。

6. 平胃散:平胃散是一味常用的胃痛方剂,由生姜、干姜、白术等药材组成。

该方剂具有温中散寒、止呕降逆的作用,对胃痛、胃寒等症状有显著缓解效果。

7.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中医学中常用的解表方剂,由柴胡、黄芩、半夏等药材组成。

该方剂具有疏肝解郁、解表发散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症状。

8. 地黄炙甘草汤:地黄炙甘草汤是一种常用的滋阴方剂,由炙甘草、生地黄等药材组成。

该方剂具有滋阴养血、清热生津的功效,对虚劳久病、口干咽燥等症状有良好疗效。

9.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汤是一种温里解寒方剂,由桂枝、生姜、大枣等药材组成。

该方剂具有温经散寒、解表发汗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寒性痛经、手足冰冷等症状。

10. 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是一味常用的肾虚方剂,由熟地黄、山药、枸杞子等药材组成。

中医学:方剂

中医学:方剂
当归四逆汤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血虚寒厥证;
理气剂
越鞠丸 功用:行气解郁; 主治:气郁所致;
柴胡疏肝散 功用: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主治:肝气郁结证;
理血剂
血府逐瘀汤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
补阳还五汤 功用:补气活血,祛瘀通络; 主治:中风后遗症之气虚血瘀证;
祛湿剂
藿香正气散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现代研究:急性胃肠炎,四时感冒;
五苓散 功用:通阳化气,利水渗湿; 主治:外感表邪,水湿停蓄证; 现代研究:利尿;
祛湿剂
茵陈蒿汤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
八正散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
补益剂
四君子汤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四物汤 功用:养血调经; 主治:冲任虚损,血虚血滞证;
补益剂
六味地黄汤 功用: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证;
肾气丸 功用:补肾助阳; 主治:肾阳不足证;
固涩剂
玉屏风散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 现代研究:提升免疫力
四神丸 功用:温肾暖脾,涩肠止泻; 主治:脾胃虚寒证;
银翘散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祛风剂:疏散外分
川芎茶调散 功用:祛风散寒止痛; 主治:外感散寒头痛;
独活寄生汤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痹症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
祛风剂:平息内风
镇肝熄风汤 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主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证; 现代研究:降血压,预防高血压并发症;
安神剂
酸枣仁汤 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 现代研究:镇静、催眠和抗焦虑

中医学(第9版)PPT课件 中篇 第二章 方剂

中医学(第9版)PPT课件 中篇 第二章 方剂
则会使全方的功效发生根本变化。
中医学(第9版)
二、方剂的组成及变化
(二)组成变化
2. 增减药量
➢ 方剂的药物组成虽然相同,但其用量各异,致使方剂的配伍关系及功用、
主治亦不相同。
中医学(第9版)
二、方剂的组成及变化
(二)组成变化
3. 剂型变化
➢ 同一方剂,若剂型不同,其作用亦有大小与缓峻之别,在主治病情上亦有
肠胃不和等证的方剂,称为和解剂。
➢ 分类及适应证
和解少阳剂——邪在少阳 调和肝脾剂——肝气郁结,肝脾失调 调和脾胃剂——肠胃气和失调
中医学(第9版)
五、和解剂
主治 辨证要点
病机
小柴胡汤、逍遥散
小柴胡汤
逍遥散
少阳证
肝气郁结,血虚脾弱之月经不调证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两胁作痛,目弦,食少体倦,舌淡, 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 脉弦细而虚 薄白,脉弦
白芍 养血敛阴,柔肝缓急
经要药
佐:白术、茯苓 健脾益气,资营血生化又
佐:半夏、生姜 和胃降逆止呕
实土以御木乘
人参、大枣 益气健脾,扶正祛邪
薄荷 疏达肝气,助柴胡以解肝郁
使:炙甘草 助参、枣扶正,并调和诸药
烧生姜 温胃和中
使:炙甘草 配白芍以养阴缓急止痛;益气
和中调药
中医学(第9版)
六、消导剂
➢ 概念: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除痞化积等作用,以治疗食积停滞的
中医学(第9版)
三、祛湿剂
➢ 概念: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方
剂,称祛湿剂。
➢ 分类及适应证
芳香化湿剂——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证 苦温燥湿剂——湿困脾胃之证 淡渗利湿剂——水湿停留水肿等证 清热化湿剂——湿热俱盛或湿从热化之证 温阳化湿剂——湿从寒化,阳不化水之证

古中医十大名方

古中医十大名方

古中医十大名方古中医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积淀了许多宝贵的医学经验和疗效卓越的方药。

在这些方药中,有一些被誉为古中医十大名方,它们以其独特的治病效果和广泛应用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逐一介绍这十大名方及其作用。

1. 陈皮汤陈皮汤是一种以陈皮为主要药材的中药方剂,具有理气消食、行气化痰等作用。

它适用于腹胀、恶心、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的治疗,尤其对食积引起的胃脘疼痛有显著疗效。

2. 麻黄汤麻黄汤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创立的一个方剂,主要以麻黄为主要药材,具有发汗、解表、解表的作用。

它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发热等症状。

3. 石膏汤石膏汤是由石膏、甘草等药材组成的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作用。

它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热性疾病,如高热、口渴、尿少等症状。

4. 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是中国古代名医李东垣创制的方剂,主要以当归、生姜等药材组成,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

它适用于治疗寒凝血瘀引起的痛经、产后瘀血等症状。

5. 逍遥散逍遥散是古代名医吴茱萸所创的方剂,以木香、干姜等药材为主要成分,具有活血散瘀、舒筋活络的作用。

它常用于治疗血瘀引起的胸痛、腰痛等症状。

6. 理中丸理中丸是明代名医张景岳所创的方剂,主要以人参、陈皮等药材为主要成分,具有健脾益肺、调理胃气的作用。

它适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

7. 平胃散平胃散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所创的方剂,主要以山楂、薄荷等药材为主要成分,具有健胃消食、祛满宽中的作用。

它适用于治疗食积、胃脘胀满等症状。

8. 桂枝汤桂枝汤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创立的方剂,以桂枝、生姜等药材为主要成分,具有温阳解表、发汗散寒的作用。

它适用于治疗寒邪引起的头痛、发热等症状。

9. 白虎汤白虎汤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创立的方剂,主要以知母、石膏等药材为主要成分,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作用。

它常用于治疗热毒引发的口渴、尿赤等症状。

10. 牛黄清心丸牛黄清心丸是中国古代名医李东垣创立的方剂,以牛黄、雄黄等药材为主要成分,具有清热解毒、镇心安神的作用。

中医《方剂学》辛温解表——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

中医《方剂学》辛温解表——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

中医《方剂学》辛温解表——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一、组成羌活一钱半(5克)、防风一钱半(克)、苍术一钱半(5克)、细辛五分(1克)、川芎一钱(3克)、白芷一钱(3克)、生地黄一钱(3克)、黄芩一钱(3克)、甘草一钱(3克)。

二、用法上药㕮咀,水煎服。

三、歌括1.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加甘草,发汗祛风力量雄。

2.大羌活汤九味羌活去白芷,再加独活防己知;还把黄连白术入,大羌活汤散热湿。

四、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五、主治外感风寒湿邪。

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痠楚疼痛,口苦而渴。

六、方解本方主治证由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所致。

风寒湿邪束于肌表,皮毛闭塞,阳气不得外达,所以恶寒发热,无汗头痛。

寒湿伤于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以肢体痠楚疼痛。

口苦微渴,是里有蕴热。

但苔白,脉浮,是邪犹在表。

治当解表为主,兼顾里热。

方中羌活辛温芳香,上行发散,除在表之风寒湿邪最宜,所以用作君药。

防风、苍术,发汗祛湿,助羌活解表,是为臣药。

细辛、川芎、白芷,散风寒,宣湿痹,行气血,除头痛身疼,皆是佐药。

黄芩泄气分之热,生地泄血分之热,亦为佐药,既治兼证之热,又制辛温之燥。

甘草调和诸药,是为使药。

九药配伍,共成发汗去湿,兼清里热之剂本方系张元素所制,见于(《此事难知》)卷上,称为“易老解利(伤寒)法”。

张氏鉴于麻黄汤治伤寒无汗表实,桂枝汤治伤“故立此法,使不犯三阳禁忌。

”风有汗表虚,禁律严谨,不得误投,但究其实质,虽有黄芩、生地之寒,终是辛温燥烈芳香化浊为主,所以对外感风寒挟湿者最宜。

如无口苦而渴,但有舌苔白腻而厚,可减黄芩、生地,加枳壳,厚朴之类,增强行气化湿之效。

原书方后亦云:“已上九味,虽为一方,然亦不可执。

……当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其效如神(此即是口传心授)。

㕮咀,水煎服。

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

若缓汗温服而不同汤投之也。

脉浮而不解者,先急而后缓。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太乙膏9方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太乙膏9方

中医药同名方剂学习资料——太乙膏太乙膏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不同来源的中医药方剂9种“太乙膏”的组成和用法,以供大家参考。

来源:《药奁启秘》。

组成:麻油1斤,桐油1斤,血余1两。

制法:先将麻油入锅煎数沸,再入桐油、血余烊化,下净飞黄丹12两以柳木棍不住手搅之,文火收膏,须老嫩得中,置冷水内,以减其热度,储置瓷器备用。

功效:一切痈疽,不论已溃未溃。

用法:用时隔水炖烊摊贴。

来源:《普济方》卷三○二引《圣惠》。

组成:白芷5钱,乳香5钱,没药5钱,苍术5钱,白胶香5钱,石膏(醋炒)5钱,黄丹5钱。

制法:上为末。

用真清油4两,桐油真者亦可,以黄蜡1两,先煎油,柳枝搅;次入白芷等4昧,煎少顷;却入胶香、石膏、黄丹,得同煎试欲成珠;却入蜡同煎片时,用生布滤过,瓦器收藏,用油单摊之。

功效:金疮箭镞,痈疽疖毒。

用法:损伤敷疮口,自然肉不痛。

来源:《医学心悟》卷六。

组成:肉桂1钱5分,白芷5钱,当归5钱,玄参5钱,赤芍5钱,生地5钱,大黄5钱,土木鳖5钱,乳香(末)2钱,没药(末)2钱,阿魏1钱,轻粉1钱5分,血余1团,黄丹6两5钱。

制法:以上各药,用真麻油1斤浸入,春5、夏3、秋7、冬10日,倾入锅内,文武火熬至药枯浮起为度,住火片时,用布袋滤净药滓,将锅展净,入油,下血余再熬,以柳枝挑看,候血余熬枯浮起,方算熬熟。

每净油1斤,将炒过黄丹6两5钱,徐徐投入,不住手搅,候锅内先发青烟,后至白烟迭迭旋起,其膏已成,将膏滴入水中,试软硬得中,端下锅来,方下阿魏撒膏面上,候化尽,次下乳香、没药、轻粉,搅匀,倾入水内,以柳木搅成一块。

功效:一切痈疽肿毒。

来源:《会约》卷十九。

组成:当归2两,生地2两,白芍2两,玄参2两,大黄2两,甘草4两。

制法:用麻油2斤,入砂锅煎药至枯黑,去滓,加黄丹3两再煎,至滴水成珠为度。

功效:一切疮毒。

用法:一切疮疡并宜贴之。

先用隔蒜艾灸,更服活命饮,以收全功。

中国中医药第九版方剂学方歌

中国中医药第九版方剂学方歌
53.苇茎散: 千金苇茎生薏仁, 桃仁瓜瓣四味临,吐咳肺庸痰秽浊,凉营清气自生津。
54.清胃散: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或益石膏平胃热,口疮吐衄与牙宣。 55.玉女煎: 玉女煎中地膝兼,石膏知母麦冬全,阴虚胃火牙痛效,去膝地生温热痊。
56芍药汤:芍药芩连与锦纹,桂甘槟木及归身,别名导气除甘桂,枳壳加之效若神。
76.五积散: 五积散治五般积,麻黄苍芷归芍齐,枳枯桂芩甘草朴,川芎两姜半陈皮,发表温里活血瘀,祛湿化痰兼顺气。
第三节 解表攻里剂
77.大柴胡汤: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白芍将,煎加姜枣表兼里,妙法内攻并外攘。
78.防风通圣散: 防风通圣大黄硝,荊芥麻黄栀芍翘,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菏芩术力偏饶,表里交攻阳热盛,外科疡毒总能消。
107.桑螵蛸散:桑螵蛸散用龙龟,参茯菖远及当归,尿频遗尿精不固,滋肾宁心法勿违。
第五节:固崩止带剂
109.固冲汤:固冲术芪山萸芍,龙牡棕炭海螵蛸,茜草五倍水煎服,益气固冲功效高。
110.易黄汤:易黄山药与芡实,白果黄柏车前子,能消带下黏稠秽,补肾清热又祛湿。
第九章 安神剂
第一节 重镇安神剂
第四章 清热剂
第一节 清气分热剂
38.白虎汤:白虎汤用石膏偎,知母甘草粳米陪,亦有加入人参者,躁烦热渴舌生苔。 39.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再加粳米同煎服,暑烦热渴脉虚寻。
第二节 清营凉血剂 40.清营汤:清营汤治热传营,脉数舌绛辨分明,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41.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血升胃热火邪干,斑黄阳毒皆堪治,或益柴芩总伐肝。 第四节 清热解毒剂 42.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汤四味,黄柏黄芩栀子备,躁狂大热呕不眠,吐衄斑黃皆可为。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清中汤9方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清中汤9方

中医药同名方剂学习资料——清中汤清中汤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不同来源的中医药方剂9种“清中汤”的组成和用法,以供大家参考。

来源:《普济方》卷一八三引《十便良方》。

组成:菖蒲(家生者,刮去皮须,切片,米汁浸3伏时,漉去苦水,称)8两,生姜5两(不去皮,片子),白术3两,甘草2两,白盐4两(炒,与菖蒲、生姜同淹1宿,焙干),麻黄(去根节)2两,细辛(去节叶)1两,五味子(微炒)2两,桂(去粗皮)1两,半夏(汤浸去滑,生姜汁制,焙干)2两(1方用干姜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效:上气虚壅,精神倦怠,头目不爽。

用法:每服3钱,以水1盏半,加生姜1片,大枣3枚(去皮),煎至7分,去滓温服,每日3次。

来源:《医略六书》卷三十。

组成:黄连1钱半,茅术1钱半(炒),黄柏1钱半,于术1钱半(炒),黄芩1钱半,泽泻1钱半,神曲3钱,木香1钱半,葛根1钱半。

功效:膏粱积热痢,脉缓数者。

用法:水煎,去渣温服。

来源:《中藏经·附录》卷七。

组成:陈皮2两,甘草1两(蜜炙焦黄脆可折),干姜半两(湿纸裹煨)。

制法:上为末。

功效:暑气中暍。

用法:每服2钱,以水1盏,煎至8分,温冷服。

汤点、水调皆可。

来源:《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组成:黄连1钱半,青黛3钱,花粉3钱,池菊3钱(去蒂),会白1钱半,甘草1钱半,元参1钱半,薄荷1钱半(泡),钩藤5钱(迟入)。

功效:孕妇心膈热痛,脉数者。

用法:水煎,去渣温服。

来源:《医学心悟》卷三。

组成:香附1钱5分,陈皮1钱5分,黑山栀8分,金铃子(即川楝子)8分,元胡索8分,甘草(炙)5分,川黄连(姜汁炒)1钱。

功效:热厥心痛。

用法:水煎服。

来源:《传信适用方》卷四。

组成:大菖蒲(刮去皮,称)1斤(切片子,入盐4两,和匀,入生姜),人参1两(去芦),生姜(不去皮,细切)(以上同淹,夏1宿,冬3宿,取出,晒干黄),桔梗4两(去芦),甘草2两(微炙)。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救生丹9方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救生丹9方

中医药同名方剂学习资料——救生丹救生丹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不同来源的中医药方剂9种“救生丹”的组成和用法,以供大家参考。

来源:《御药院方》卷六。

组成:荆三棱3两,广荗2两,干漆2两半(炒烟尽),朱砂2两,川茴香1两,破故纸1两(炒),胡芦巴半两(炒),川苦楝半两,巴戟半两,红豆半两,缩砂仁半两,海蛤半两,当归半两,半夏半两(汤洗7次),硇砂半两,没药半两,马蔺花半两(炒),芫花(醋炒黄色)半两,水蛭1钱(炒烟尽),红花1钱,附子1两半(炮制,去皮脐),红娘子2钱(粳米同炒,粳米黄色去粳米不用),蛤蚧1个(酥炙)。

制法:上为细末,醋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男子、妇人小肠元气上攻,心腹痛,并男囊偏肿痛。

用法:每服3-5丸,空心、食前温酒送下。

来源:《圣惠》卷八十五。

组成:龙脑1钱,朱砂1钱,雄黄1钱,牛黄1钱,芦荟1钱,胡黄连末1钱,麝香1钱,铅霜1钱,天竹黄1钱,曾青1钱,真珠末1钱,金箔50片,银箔50片,犀角屑1钱,干蝎末1钱,雀儿饭瓮3-7枚(内有物者)。

制法:上为末,5月5日合和,用大活蟾10枚,子眉间各取酥少许,同研令匀,人饭和丸,如弹子大。

着瓷碗内,用黄梢活蝎49枚,着碗内,令药弹丸触蝎毒,蜇入药,候毒尽,放蝎,然后重研药弹令匀,为丸如绿豆大。

功效:小儿急惊风,四肢搐搦,多涎沫,身热如火,心神惊悸,发歇不定。

用法:每服1丸,以薄荷汤先研,滴在鼻内,男左女右,候嚏,即以薄荷酒服2丸,不拘时候。

来源:《博济》卷二。

组成:鸡内金3-7枚(旋取,去却谷食,净洗,阴干,每夜露7宿),甜葶苈半两(洗,焙),黑牵牛子半两(用瓦上煿令下焦),砒信1分(别研细,每夜露7宿,至晚收于床下),半夏1分(洗净,焙,浸1宿,换水7遍,生用),黄丹半两(亦如砒信制)。

制法:上为细末,煮青州枣(大者)12枚,去皮核,捣和为丸,如干,即人淡醋少许,丸如绿豆大,以朱砂为衣。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人参白术散9方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人参白术散9方

中医药同名方剂学习资料——人参白术散人参白术散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不同来源的中医药方剂9种“人参白术散”的组成和用法,以供大家参考。

来源:《痘疹心法》卷二十二。

组成:人参1钱,白术1钱,藿香1钱,木香1钱,甘草1钱,白茯苓1钱,干姜2钱。

制法:上锉细。

功效:痘泄渴。

用法:加生姜1片,水1盏,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宣明论》卷十二。

组成:人参半两,白术半两,茯苓半两,甘草半两,橘皮半两,葛根半两,泽泻半两,滑石半两,藿香半两。

制法:上为末。

功效:中寒痞闷急痛,寒湿相搏,吐泻腹痛。

用法:每服3钱,水1盏,煎至6分,温服。

来源:《卫生总微》卷十。

组成:厚朴(去粗皮,生姜制)2两,人参(去芦)1两,白术1两,半夏(汤洗7次)1两,陈皮(去白)1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效:胃气不和,吐逆不思乳食;亦治霍乱吐逆。

用法:每服1钱,水1小盏,加生姜2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

来源:《普济方》卷三九五。

组成:白术(去芦)半两,白茯苓(去皮)半两,人参(去芦)半两,木香半两,藿香叶半两,干葛(锉)半两,滑石(腻白者)6钱,甘草(炙)3钱。

制法:上为细末。

功效:小儿呕吐泄泻,口干唇燥,烦渴引饮,小便赤涩。

用法:每服1-2钱,百沸汤调下;或生姜汤亦可;煎服更妙。

来源:《宣明论》卷十一。

组成:人参3钱,白术7钱,薄荷半两,缩砂仁3钱,生地黄半两,茯苓(去皮)半两,甘草半两,黄芩1钱,滑石3两,藿香3钱半,石膏1两。

制法:上为末。

功效:遍身燥湿相搏,玄府致密,遂令忪悸发渴,饮食减少,不为肌肤。

用法:每服3钱,水1盏,煎至6分,食前去滓温服。

日进2-3服。

来源:《片玉痘疹》卷十。

组成: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桔梗、薏苡仁。

功效:痘证收靥后,宜常服调理。

用法:水煎服。

来源:《万氏女科》卷二。

组成:人参1钱,白术1钱,白茯1钱,炙草1钱,藿香5分,木香2钱5分,干姜2钱5分。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金锁丹9方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金锁丹9方

中医药同名方剂学习资料——金锁丹金锁丹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不同来源的中医药方剂9种“金锁丹”的组成和用法,以供大家参考。

来源:《本事》卷三。

组成:舶上茴香(炒)1两,胡芦巴1两,破故纸(炒香)1两,白龙骨1两,木香1两半,胡桃肉3-7个(研),羊石子3对(破开,盐半两擦,炙熟,研如泥)。

制法:上为细末。

下2味同研成膏,和酒浸蒸饼杵熟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遗精梦漏,关锁不固。

用法:每服30-50丸,空心温酒送下。

来源:《普济方》卷二○八。

组成:辰砂1两(研令极细,以水丸作1球,放干),阳起石1两(研令细,以水和作饼,裹前辰砂,放干),龙齿1两(作末,水和作饼,裹前药),牡蛎1两(作细末,以水和作饼,裹前药,令干)。

制法:外用六一泥固济,作球,直待透干。

方用醋灰半斗许丸之,5斤炭锻,先下3斤,候将尽,再下2斤,火尽候冷,打开去泥,并牡蛎存留,为极细末,以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寒冷滑泄,及脏腑滑泄,妇人宫血不调,丈夫诸般虚惫。

用法:每服3-5丸,空心盐汤送下;治脏腑滑泄,每服5丸,以米汤送下;妇人宫血不调,每服3-5粒,米汤送下;丈夫诸般虚惫,亦不过3-5粒。

来源:《会约》卷十三。

组成:莲芯6两,芡实(炒)10两,石莲子2两或4两,金樱膏2斤。

制法:上为末,以金樱膏为丸。

功效:嗜欲太过,精滑不固。

用法:空心淡盐汤送下。

注意:忌葵菜、车前子。

来源:《普济方》卷三十三引《千金良方》。

组成:肉苁蓉5两(酒浸3日成膏),巴戟2两,破故纸4两,附子3两(炮,去皮脐),胡桃30个(同花蓉研)。

制法:上为末。

同前苁蓉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肾冷及精滑,小便频数。

用法:每服50丸,酒送下。

来源:《御药院方》卷六。

组成:桑螵蛸(微炙黄色)半两,晚蚕蛾(雄者,微炒)半两,紫梢花半两,蛇床子(微炒)半两,远志(去心)半两,鹿茸(酥炙黄色)半两,川茴香(炒)半两,穿山甲5片(炙焦),海马2对(炙黄),续断3钱,石燕子1对(炭火煅赤,淬七返,研),麝香(研)1钱,南乳香(研)2钱半,木香2钱半,黑牵牛1两(微炒,取头末3钱)。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柏叶汤9方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柏叶汤9方

中医药同名方剂学习资料——柏叶汤柏叶汤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不同来源的中医药方剂9种“柏叶汤”的组成和用法,以供大家参考。

来源:《普济方》卷一八八引《指南方》。

组成:青柏叶1把,干姜3片,阿胶3片(炙)。

功效:吐血不止;吐血至1斗,脉细小,气奔急者。

用法:上用水2升,煮至1升,去滓,别绞马通汁1升,和煎取1升,1服尽之。

来源:《普济方》卷二一五引《十便良方》。

组成:生地黄3两,柏叶小半握,黄芩1两,阿胶3升。

功效:小便下血。

用法:上前3味切,以水2升,煮取7合,去滓,入阿胶,分作5-6服。

来源:《金匮》卷中。

组成:柏叶3两,干姜3两,艾3把。

功效:吐血不止者。

用法:上以水5升,马通汁1升,合煮取1升,分温再服。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二。

组成:柏叶2两,芍药3分。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效:妇人下血不止,脐下(疒丂)痛。

用法: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入酒半盏,再煎至1盏,去滓温服。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组成:柏叶(炙干)2两,当归(切,焙)1两半,禹余粮(烧,醋淬7次)1两半。

制法:上为粗末。

功效:产后血不止,兼漏下。

用法:每服3钱匕,水1盏,入薤白2寸,细切,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1日3次。

来源:《卫生宝鉴》卷九。

组成:柏叶(东南枝上摘取者)1秤。

功效:疠风。

用法:上以水1桶,煮3沸,去滓,甕盛起,旋熬蚕沙调服。

初服苦涩,3-5日后甜,10日四肢沉重,便赤白痢,1月后发出疮疙瘩,40日疮破后,疮上敷药。

来源:《回春》卷四。

组成:侧柏叶、当归、生地黄、黄连、枳壳、槐花、地榆、荆芥各等分,甘草(炙)减半。

制法:上锉1剂。

功效:肠风下血。

用法:加乌梅1个,生姜3片,水煎,空心服。

来源:《医方简义》卷三。

组成:侧柏叶2钱,生地1两,炒蕲艾5分。

功效:血热妄行,吐血盈碗。

用法:上加荷叶1片,水煎服;或加藕汁1杯冲入,更加童便1盏冲服。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拈痛散9方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拈痛散9方

中医药同名方剂学习资料——拈痛散拈痛散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不同来源的中医药方剂9种“拈痛散”的组成和用法,以供大家参考。

来源:《医方简义》卷六。

组成:丹参3钱,赤小豆2钱(杵),东洋参5分,煨天麻1钱,降香5分,当归3钱,麦牙2钱。

功效:心腹痛,头痛。

用法:水煎服。

来源:《御药院方》卷八。

组成:羌活(去芦头)1两,独活(去芦头)1两,细辛(去苗叶)1两,肉桂(去粗皮)1两,防风(去芦头并叉者)1两,白术1两,川乌(生,去皮脐)1两,良姜(锉)1两,麻黄(不去节)1两,天麻(去苗)1两,吴茱萸(生用)1两,葛根1两,乳香(另研)1两,小椒(去子及闭口者)1两,全蝎(生用)1两,当归(去苗)1两,川姜(生用)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入乳香匀,每抄药10钱,痛甚者加至15钱,同细盐1升,一处炒令极热,用熟绢袋内贮药。

功效:肢节疼痛。

用法:熨烙痛处,不拘早晚,频用为效。

如药冷,即再炒1次,用毕,其炒药不用。

来源:《洁古家珍》。

组成:柴胡1两半,炙甘草7钱半,瓜蒌根2两,当归1两,黄芩4两(一半锉,炒火色,一半酒湿过,晒干),生地黄1两。

功效:两额角痛,目睛痛,时见黑花,及目赤肿痛,脉弦,欲作内障,得之于饥饱劳役。

用法:上(口父)咀。

每服3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1个,临卧热服。

来源:《魏氏家藏方》卷二。

组成:五灵脂(别研)、高良姜(炒)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效:男妇心腹痛疼不可忍者。

用法:每服3钱,水1盏,同煎至4分,却入米醋1盏,再煎至6分,乘痛时热服。

来源:《普济方》卷三三五。

组成:玄胡索1两,当归半两,桂心半两。

制法:上为末。

功效:妇人血气痛。

用法:每服2钱,酒调下,不拘时候。

来源:《仙拈集》卷二。

组成:樟脑1钱,硼砂1钱,青盐1钱,火消1钱。

制法:上为末。

功效:风火虫牙。

用法:敷之。

来源:《御药院方》卷十。

组成:当归(去芦头)1两,赤芍药1两,藁本(去土)1两,防风(去芦头)1两,桂(去粗皮)1两,细辛(去苗土)1两,黑狗脊(去毛)1两,骨碎补(去毛)1两,自然铜(醋淬7遍)1两,萆薢1两。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半夏饮9方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半夏饮9方

中医药同名方剂学习资料——半夏饮半夏饮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不同来源的中医药方剂9种“半夏饮”的组成和用法,以供大家参考。

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六。

组成:半夏(生姜汁炒黄)1两,干姜(炮)1两,枣肉(焙)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分,红豆蔻(去皮)1分,木香半分,草豆蔻(去皮)2枚。

制法:上为粗末。

功效:脾胃不和,不能饮食,见食吐逆。

用法:每服1钱匕,水1盏,加蜜半匙,煎至7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组成:半夏(汤洗7遍,焙)2两,大黄(锉,炒)1两,芎藭1两,当归(炒,焙)1两,赤芍药1两,桂(去粗皮)1两,吴茱萸(洗,焙,微炒)1两半,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1两,桑寄生1两半,槟榔(煨)3枚。

制法:上为粗末。

功效:妇人月经不调,腰腹冷痛,面无血色,日见消瘦,胸腹满闷,欲成骨蒸,及已成者宜服。

用法: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1枣大(切),煎至7分,去滓,空腹温服。

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五。

组成:半夏(为末,生姜汁制饼,晒干)2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2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半,人参1两半,白术1两半。

制法:上为粗末。

功效:脾胃虚弱,不能饮食,干哕恶心,或水谷不化。

用法:每服3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2个(擘),同煎至8分,去滓温服。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四。

组成:半夏(汤洗去滑,生姜汁制过)3分,白茯苓(去黑皮)3分,细辛(去苗叶)半两,旋覆花半两,桔梗半两,赤芍药半两,陈橘皮(去白,焙)半两,甘草(炙)半两,熟干地黄(焙)1两1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效:妊娠恶阻,心中愦闷,闻食气即吐逆,肢节痠疼,多汗黄瘦。

用法: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5片,同煎至7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

来源:《圣济总录》卷八十八。

组成:半夏1两(汤洗去滑,用生姜2两同捣作饼子,焙干),丁香1分,木香1分,白术半两,沉香(锉)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炒)半两,草豆蔻5枚(去皮),甘草(炙)1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炒)1两。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黄丹散9方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黄丹散9方

中医药同名方剂学习资料——黄丹散黄丹散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不同来源的中医药方剂9种“黄丹散”的组成和用法,以供大家参考。

来源:《普济方》卷二七七。

组成:白矾2钱(飞过),黄丹3钱(炒紫色)。

制法:上为细末。

功效:驴马汗入疮。

用法:涂患处;如干,油调来源:《得效》卷十九。

组成:黄丹(煅)3钱,白矾(枯)3钱,龙骨3钱,寒水石3钱,乳香3钱,木香(不见火)3钱,黄连3钱,黄芩3钱,槟榔3钱,腻粉3钱,脑子少许。

制法:上为末。

用法:随疮干湿用之:干则用温盐汤洗;湿净干,却掺其上。

用不可太早,须脓血去净临好方用。

来源:《圣惠》卷三十四。

组成:黄丹半两,白矾1两,川升麻1分(末),细辛1分(末),麝香1钱(细研)。

制法:先研白矾、黄丹为细末,于生铁铫子内炒如火色,取出,于地上用纸一重衬,以物盖之出火毒,1宿后,入川升麻等3味,为细散。

功效:牙齿历蠹色黑。

用法:每用半钱,掺于患处。

来源:《圣惠》卷五十九。

组成:黄丹3两(炒令紫色),枣肉30枚(捣为1块,用纸紧裹,大火烧令赤,候冷取出),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黄连半两(去须,微炒)。

制法:上为细散。

功效:休息痢诸药无效,赤白痢,水泻.用法:每服1钱,食前以粥饮调下;赤白痢及水泻,每服半钱,粥饮调下。

注意:忌油腻、冷物。

来源:《圣惠》卷五十三。

组成:黄丹1两,胡粉1两,栝楼根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泽泻3分,石膏1两半,麦门冬半两(去心,焙),白石脂3分。

制法:上为细散。

功效:消渴饮水过多,烦热不解。

用法:每服1钱,以清粥饮调下,不拘时候。

来源:《永乐大典》卷一○三七引《大方》。

组成:白矾1钱,龙骨1钱,黄丹1钱,麝香半钱。

制法:上为细末。

功效:小儿丹肿。

用法:先以绵杖子拭耳内令净,后用纸捻子蘸药人耳内来源:《圣惠》卷五十三。

组成:黄丹3分(炒令紫色),栝楼根1两,前胡1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泽泻半两,石膏1两(细研),赤石脂半两(细研),贝母半两(煨令徽黄)。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辰砂膏9方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辰砂膏9方

中医药同名方剂学习资料——辰砂膏辰砂膏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不同来源的中医药方剂9种“辰砂膏”的组成和用法,以供大家参考。

来源:《袖珍》卷三。

组成:瓜蒂3钱(末),密佗僧(研)2钱,朱砂半钱,片脑少许。

制法:上为末。

功效:痔漏。

用法:干,津调贴;湿,干贴。

来源:《博济》卷三。

组成:白龙脑、鸟鱼骨(研极细,飞过用)、川消、真麝香、牛黄、牙消、井盐石胆各少许(惟石胆多于众药),朱砂(明莹者)少许,腻粉1大两。

制法:上为细末,加白砂蜜,和令得所。

功效:眼疾。

用法:以铜箸点之为妙。

来源:《幼幼新书》卷八引《孔氏家传》。

组成:天南星(炮熟)1分,辰砂(研)1分,蝎蛸1钱,僵蚕(炒,研)1钱,乳香(研)1钱,麝香(研)半钱。

制法:上为末,炼蜜少许,和剂蜜不欲多。

功效:小儿惊热。

用法:每服量度多少,乳后煎金银汤或熟水化下。

来源:《直指小儿》卷一。

组成:辰砂3钱,硼砂1钱半,马牙消1钱半,玄明粉2钱,全蝎1钱,真珠末1钱,麝1字。

制法:上为末,和毕,用好单包起,自然成膏。

功效:噤风、撮口、脐风服控痰散、益脾散之后。

用法:每服1豆粒许,治诸惊,金银薄荷汤送下;潮热,甘草汤送下;月内用乳汁调,敷乳头上令吮下。

来源:《普济方》卷三七四引《仁存方》。

组成:南星1两(同半夏用白矾水浸21日,换晒干,又换浸,焙干),半夏1两,全蝎12个(炒),天麻半两,朱砂2钱。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

功效:小儿惊风痰搐,伤风咳嗽。

用法:每服1丸,薄荷汤化下。

来源:《幼幼新书》卷十引《谭氏殊圣》。

组成:辰砂(光明有墙壁者,研极细)1两,酸枣仁(微炒,为末)半两,乳香(光莹者,细研)半两。

制法:上同研成膏。

功效:小儿惊风,手足动摇,精神不爽,一切惊邪,狂叫不宁。

用法:每服2大豆许,煎人参汤送化下,不拘时候。

来源:《幼幼新书》卷九引张涣方。

组成:大附子1个(重6-7钱以上者,炮,去皮脐,当顶刻一孔,入粉霜、硇砂霜皆半钱孔窍中,却用取下附子末填满窍子,用木炭火烧存性),天南星半两(炮裂),蝎梢1分,羌活1分,朱砂(飞)半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9方剂【三、和解剂】凡具有疏泄调和作用,以舒畅气机、和解少阳、调和脏腑功能的方剂,称为和解剂。

属于“八法”中的“和”法。

根据本类方剂的不同作用,常用方剂可分为和解少阳剂,调和肝脾剂,调和肠胃剂。

凡邪在表,未入少阳;或邪已入里,阳明热盛者,不宜使用和解剂。

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 12 g 黄芩 9 g 人参 9 g 半夏 9 g 炙甘草3 g 生姜 9 g 大枣 4 枚【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 1、少阳证。

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苔薄白,脉弦。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方解】本方为邪犯少阳胆经,胆胃不和所致的少阳证主方。

少阳位居半表半里,邪正交争,故寒热往来;少阳经布散胸胁,邪犯则经气不利,故胸胁苦满;气机郁滞,不能调畅情志,故心烦;木郁土壅,运化失职,则不欲饮食;胃气上逆,则喜呕;咽干、口苦、目眩等均为少阳郁热所致。

方中柴胡为少阳经专药,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为君;黄芩苦寒,清少阳相火为臣;柴芩相配,一散一清,共除少阳之邪。

人参补气健脾,甘草调和益中,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三者共为佐药。

生姜、大枣益气和胃,调和营卫,扶正祛邪,共为使药。

如此配伍则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jí)然汗出而解”(《伤寒论》)【临床运用】本方为治疗少阳病证的基础方,又是和解少阳法的代表方,运用本方的依据是寒热往来,胁胀口苦,脉弦。

【使用注意】表证未入里时不宜使用。

【歌诀】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各10 g 甘草 3 g 生姜 3 g 薄荷 3 g【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治】肝郁脾虚证。

症见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乏力,纳差便溏,或月经不调,经前乳房作胀,舌淡红,脉弦缓。

【方解】本方证为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肝脾不和所致。

肝气郁结,经气不利,则胸胁胀痛,乳房作胀;肝胆表里经相传,少阳枢机不利,故寒热往来;木郁土虚,脾运失常,故纳差,便溏;清阳不升,故头痛目眩;化源不足,疏泄失常,冲任二脉受损,则月经不调。

此补泻均不适宜,唯调和一法。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升展清阳为君药;当归、白芍补血和营,养血柔肝,为臣药;茯苓、白术健脾补中,以资化源,生姜辛散,既可助柴胡解郁,又可助茯苓、白术和中,薄荷味辛入肝助柴胡解郁,又能利咽化痰,共为佐药;炙甘草健脾益气,调和诸药,调和肝脾为使药。

诸药合用,既可疏肝气以解肝郁,补肝体以养肝用,又可实脾土以御木乘,助运化以生营血,如此则体用兼顾,肝脾共治,诸症自愈。

【临床运用】本方既是调和肝脾的要方,又是妇科调经的常用方。

运用本方的依据是胁痛,倦怠,纳差,脉弦缓。

1、兼见月经不调有热症者,加丹皮、栀子以凉血清热,疏肝健脾,名丹栀逍遥散。

胁痛甚者,加香附、郁金理气解郁止痛。

血虚甚者,加熟地滋阴补血,名黑逍遥散。

2、慢性肝炎、慢性咽炎、慢性胆囊炎、胸膜炎、慢性胃炎、神经官能症、乳腺增生症,更年期综合症,若兼见上症均可用本方。

3、可作汤剂加减应用。

【使用注意】阳热盛者不宜使用。

【歌诀】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舒肝养血又健脾,肝郁脾虚此方良。

痛泻要方(《丹溪心法》)【组成】白术 9 g 白芍 6 g 陈皮 6 g 防风 6 g【功效】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肝旺脾虚之痛泻证。

症见肠鸣腹痛,大便溏泻,泻必腹痛,舌苔薄白,脉弦缓。

【方解】本方所治之证由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脾运失常所致。

《医方考》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

”其特点是泻必腹痛。

其病机是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在脾虚运化失常时,乘土妄克,清阳不升,反下行,故腹痛即泻,泻后气机暂疏故痛减。

治疗当宜补脾抑肝,祛湿止泻。

方中白术苦甘而温,补脾燥湿以治土虚,为君药;白芍酸寒,柔肝缓急止痛,为臣药;陈皮辛苦而温,理气燥湿,醒脾和胃,为佐药;配伍少量防风辛散祛湿,疏肝理气,调畅气机,且有燥湿止泻之功,故人称“防风辛燥发扬,最泄湿土而达木郁”,其又为脾经引经之药,故兼具佐使之用。

四药相合,补脾胜湿而止泻,柔肝理气止痛,使脾健肝柔,气机调和而痛泻自止。

【临床运用】本方为治肝脾不和之痛泻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后痛缓,脉弦缓为辨证依据。

临床上可用于治疗急性肠炎、神经性腹泻、肠道易激综合征等属于脾虚肝实见上述症状者。

【使用注意】虚寒泻不宜使用。

【歌诀】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组成】半夏 12 g 黄芩 9 g 干姜 9 g 人参 9 g 黄连 3 g 大枣 4 枚甘草 9 g【功效】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本方因寒热互结,虚实夹杂,气机不利所致。

因寒热互结,气机升降不利而心下(胃脘)痞满,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

【方解】本方因寒热互结,虚实夹杂,气机不利所致。

寒热互结,气机升降不利而成心下(胃脘)痞满,但满而不痛;脾胃失和,胃气不降则呕吐,脾气不升则下利。

方中半夏苦辛温燥,善散结消痞,和胃降逆为君药;干姜辛热以温中散寒、又助半夏以降逆,黄芩、黄连苦寒清降、以泻热开痞,共为臣药;人参、大枣补益中气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临床运用】本方为治疗脾胃不足,寒热互结之痞满证的要方,以心下痞满,呕吐泻痢,苔腻微黄为辨证依据。

【使用注意】食积和痰浊内结之痞满者忌用。

【歌诀】半夏泻心黄芩连,干姜人参枣草全,心下痞满或呕吐,法在调阳而和阴。

【四、清热剂】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滋阴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称为清热剂。

属于“八法”中的“清”法。

里热证,系指外感之邪入里化热或内生火热而致发热,但热不寒,口渴,喜冷饮。

烦躁、舌红苔黄,脉数等症而言。

其证表现有在气分、血分之异,实热、虚热之分,脏腑偏胜之殊。

见证不同,则治法方药各异。

本节可分为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和清退虚热五类方剂。

清热剂为里热证而设,只有在外邪已解,或里热虽盛而尚未成阳明腑实的情况下才可应用。

清热药多为甘寒、苦寒之品,因甘寒多滋腻碍胃,苦寒多伤阳败胃,苦燥多耗伤阴液,故须配伍醒脾和胃滋阴之品。

另外,为消除寒热格拒现象,常用“反佐”法,配伍“反佐”药,但其用量宜轻、宜少。

【(一)清热泻火剂】清热泻火剂适应于热在气分,症见高热、烦渴、汗出、脉洪大。

方剂以清热泻火药知母、石膏等组成。

因热易伤津,故常配益气生津之品。

白虎汤(《伤寒论》)【组成】石膏 30 g 知母 9 g 炙甘草 3 g 粳米(先煎) 9 g【功效】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经热盛或外感温热病气分热盛。

症见壮热头痛,面赤恶热,口干舌燥,烦渴引饮,大汗出,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方解】本方证为外感寒邪化热入里传入阳明经,或外感温邪传入气分伤及阴津所致。

邪热充斥,故壮热头痛,面赤恶热;迫津外泄而大汗出;津液大伤则口渴,饮水自救;舌脉均为热盛之象。

方中重用,甘、辛、大寒之石膏品,清热泻火,透解阳明气分之热,为君药;知母苦寒质润,清热生津止渴,为臣药;二药相须为用,清热泻火,养阴除烦作用更强。

粳米益胃养阴,防止石膏、知母寒凉伤胃为佐药。

炙甘草温胃和中,为使药。

诸药合用,清热泻火作用显著,是清热之中寓有生津之效,护胃之功,使邪热得消,津液恢复,而诸症自除。

【临床运用】本方是治疗阳明经证、气分实热证的主方。

临床使用以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有力(四大症)为辨证依据。

临床可根据不同病情,加减应用。

1、白虎汤证但汗多而气津两伤,脉大无力者,本方加人参益气生津,方名白虎加人参汤。

2、白虎汤证兼有温疟症状,以无寒但热、骨节烦疼为特点,或风湿热痹见壮热、气粗烦躁、关节肿痛等症,本方加桂枝以通络散邪,方名白虎加桂枝汤。

3、湿温病热重于湿而见胸痞、苔白腻之证,以及风湿热痹见身热、关节肿痛等,本方加苍术以祛湿健脾,方名白虎加苍术汤。

现代常用以治疗流脑、麻疹、出血热、脑膜炎、肺炎、糖尿病等阳明气分热盛,伤及津液者。

【使用注意】凡表证未解,邪未传里;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脉见浮细或沉者等均禁用本方。

【歌诀】白虎膏知甘草梗,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二)清热凉血剂】清热凉血剂适应于热入营分、血分证,以清热凉血药组成。

若气分证未罢,需配伍清气分药,如金银花、连翘、竹叶等透热转气。

清营汤(《温病条辨》)【组成】犀角 1 g(水牛角 100 g)玄参 9 g 生地 15 g 麦冬 9 g 竹叶 3 g 丹参 6 g 黄连 5 g 银花 9 g 连翘 6 g 【功效】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热入营分证。

症见身热夜甚,口渴或不渴,烦躁不眠,时有谵语,或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

【方解】本方证是由于温热之邪传入营分,灼伤营阴,扰乱心神所致。

邪热入里,耗伤营阴,故身热夜甚;热扰心神则谵语,烦躁不眠;迫血妄行则斑疹隐现;舌、脉均为热盛伤阴之征。

方中犀角(用水牛角代替)咸寒解毒,清营凉血化斑,为君药;玄参、生地、麦冬清热养阴,为臣药;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透热转气,黄连、竹叶清心泻火解毒,共为佐药;丹参凉血散瘀,以防血与热结,又能引药入营分,为使药。

诸药合用,具有清营分热毒,透营热转出气分的特点。

【临床运用】本方为清营解毒的重要方剂。

临证应以身热夜甚,舌绛而干,脉细数,或斑疹隐隐为辨证依据。

现代常用以治疗乙脑、流脑、白血病、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等属热在营分者。

【使用注意】寒证或夹有湿邪“苔白滑者”,不可使用。

【歌诀】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燥渴眠不宁,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组成】犀角(冲服)3 ~0.5 g(水牛角100 g 代替,先煎)生地黄 24 g 芍药 12 g 牡丹皮 9 g【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热入血分证。

症见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斑疹显露,斑色紫黑,或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方解】本方证由热毒炽盛于血分所致。

心主血,又主神明,热入血分,一则扰乱心神,致狂躁神昏;二则迫血妄行,致使血不循经,溢出脉外而发出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出血症状,离经止血溢于肌肤或留阻体内又可出现发斑;热毒耗伤津液,津亏血少则舌绛,脉细数。

此时不清其热则血不宁,不散其血则瘀不去,不滋其阴则火不熄,正如叶天士所谓“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治当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为法。

方用咸寒入心之犀角或水牛角为君,凉血清心解毒,使火平热降,毒解血宁;臣以甘苦寒之生地,凉血滋阴生津,既助犀角清热凉血止血,又能滋养阴血;用苦心寒之赤芍、丹皮为佐药,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可收化斑之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