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平面镜成像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1一、教材1、地位和作用从教材编排看: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像”这个概念,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因此《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提高学习能力的好素材。
为今后做光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
2、目标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
我将此课教学目标定为:1、能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知道平面镜成的是虚像3、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之间的关系,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增进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好奇和欲望。
3、重点和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并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有两个:知识方面虚像概念是一个难点,因为“虚像”比较抽象,本身“看得见,摸不着”,这构成了本节的一个难点;而在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思维能力不强,预计对于采用两个相同的物体,并且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这就构成了本节课的探究设计中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物体的像就越大,这是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的。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凤阳县武店初级中学王荣方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第四章第3节《平面镜成像》,现就教材、教法、学情、学法和教学过程说说对这节课的一些设想。
一、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的重要应用,又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初步建立“像”的概念,为学习凸透镜成像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这节课也是整个几何光学的重要内容。
2、教学目标⑴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成虚像和改变光路的作用;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⑵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揭示平面镜成像规律;通过用对称法完成平面镜成像作图,训练学生运用几何知识和物理规律研究简单光学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并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难点:⑴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⑵虚像的概念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平面镜很熟悉,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欲望,为这节课探究活动顺利展开打下基础。
但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容易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像就越大,这是在授课时要注意的。
又由于长期受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影响,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方面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这就需要老师想方设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顺利完成探究性学习。
三、教学方法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发现,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方法,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每个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全身心投入到满堂学的课堂氛围之中,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乳源民族实验学校陈丽燕一﹑教材分析:(一)教材旳地位和作用。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旳直线传播”和“光旳反射”旳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结识平面镜成像旳特点、原理和应用。
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初次接触“像”概念,为“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
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旳作用。
(二)教学目旳:根据课程原则旳规定和对教材旳理解,结合学生旳实际,拟定本课旳三维目旳如下: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面镜成像旳特点。
(2)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理解虚像是如何形成旳。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旳应用。
(4)初步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措施:(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旳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旳记录。
(2)观测实验现象,感知虚像旳含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旳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旳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旳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旳特点,感受探究旳各个环节。
(2)难点:平面镜成像旳原理、虚像旳概念。
课程原则提出了科学探究旳一般过程和环节,而八年级旳学生物理探究能力比较弱,因此让学生经历探究旳过程是本课旳重点。
虚像旳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旳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拟定为本课旳难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旳直线传播和光旳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
在平常生活中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物理探究爱好比较高。
三、教法学法分析:新旳课程理念觉得:在注重知识技能旳同步更应注意过程与措施。
教给学生措施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
根据新旳课程理念,本课采用“科学探究”旳措施,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评估——应用拓展等程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旳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具体旳措施: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四、教学程序设计: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探 究 过 程
进行猜想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交流合作、总结规律 平 面 镜 成 像 的 特 点
1.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2.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4.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第二步师生互动,行猜想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即兴小品:照镜子
第一块 教材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光现象这一章的重点 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 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 成像的特点、原理与应用。既与生活联系 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概念, 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它既是 重要的基础知识,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1 引导发现法 2 实验探究法 3 理论联系实际法
1 实验探究法。 2 讨论归纳法。
第五块 教学程序
应用实践,拓展延伸
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交流讨论,反思总结
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第一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 水中不灭的蜡烛
第二步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提出问题 探 究 过 程
进行猜想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第二步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提出问题
探 究 过 程
进行猜想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 猜想与假设 (1)像和物大小可能相等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 离可能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可能垂直 (4)可能是虚像 (5)像与物可能左右相反
第二步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提出问题
探 究 过 程
进行猜想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设计实验
1、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7 《平面镜成像》说课一、说教材(一)课标要求一级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二级主题:声和光三级主题: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是新课标中规定的20个必做实验之一。
(二)教材分析《平面镜成像》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多彩的光》第二节内容,本课题安排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两个方面的内容,按照“现象→规律→应用”的程序来编排的,内容与生活、生产、科技联系紧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本课题既延续了光的直线传播,又巩固了光的反射。
另外,本节课第一次较完整的提出“像”的概念,研究像的特点;其中一些探究技能(如测量物距、像距,判断像的虚实等)为后续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
(三)学情分析1、学生认知水平(参考范文1)2、学生的知识经验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学生已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具备了从成像原理上来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些都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由于受视觉影响,认识中也存在错误,如: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像就越大;另外虚像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这些都需要本节课的深入学习。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知识与技能: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会用光屏判断像的虚实。
3、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在生活、生产和科技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微课”学习,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会用替代法研究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平面镜成像的对称之美;通过了解平面镜引起的光污染,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重点及确定依据:探究并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它是知识上与能力上的共同要求。
难点及突破策略:虚像“看得见”,却“摸不着”,因此,虚像的形成是教学中一个难点,利用微课自主学习予以突破;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是探究活动中的一个难点,采用“替代法”予以解决。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通用6篇)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平面镜成像说课稿(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平面镜成像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篇1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新教材初二物理第三章光现象第四节平面镜,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等八方面来说一说我这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平面镜”是本章《光现象》中的关键内容,是光传播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是“光的传播”内容的延伸。
平面镜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以具备这方面的感性知识。
定性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过程,是下一节定量探索“光的反射”规律的基础,有铺垫作用。
教材这样编排,符合认识过程的发展规律。
正确处理好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探究过程是学好本节乃至本章知识的关键。
二、学生情况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对物理知识的积累和对物理问题研究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本节课的知识是平面镜的有关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使学生经历基本的探索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领略物理教学的特点与魅力,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学到了书本的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方法的掌握,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各种能力得到培养,多元智力得到充分发展。
根据以上两点的情况分析,特制定如下目标及教学的重点、难点。
三、教学目标1、知识探究点及其教学要求通过平面镜成像的边学边实验,指导学生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理解平面镜中像的主要特点,知道实像与虚像之间的区别,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能力训练点及其要求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提高通过观察提出假设,制定探究计划,动手操作,收集证据和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
3、德育渗透点及其要求在探究实验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分享探究成果,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感受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
结合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方面的广泛应用,在教学中渗透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
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概念,为“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
所以,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的概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而八年级的学生物理探究能力比较弱,所以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
虚像的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物理探究兴趣比较高。
三、教法学法分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意过程与方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课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评估——应用拓展等程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具体的方法: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四、教学程序设计:教学程序教学内容设计意图及依据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资料大全-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精品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平面镜成像说课稿一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来自市中学。
今天,我说课题目是《平面镜成像》。
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四大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
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本节课既是对光的反射规律的一个延续,又为以下的知识埋下了伏笔,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水平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
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以及成虚像的初步概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而八年级的学生物理探究能力比较弱,所以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
虚像的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因此物理探究兴趣比较高。
三、教法学法分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平面镜》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
《平面镜》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平面镜》说课稿1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的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主要有三个内容: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2、虚像的概念;3、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它在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定律之后,学习、认识平面镜的成像,是前两节所学知识的应用;另外,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像”这个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凸透镜成像奠定基础。
同时,通过平面镜成像的探究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重视过程与方法、重视科学探究的要求,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能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有用信息的记录;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领略平面镜成像现象中的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
3、重点和难点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学习、体验科学方法,因此,“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
由于“虚像”比较抽象,“看得见”,却“摸不着”,因此,虚像的概念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思维能力不强,很难提出确定虚像位置的方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探究活动中的又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平面镜,容易使他们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根据学生这些心理特征,结合教材内容的编排,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教师引导发现,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另一方面,学生虽然对平面镜成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就越大”;把“像”与“影”混淆等,这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对本节课的学习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八年级物理上第四章光现象第3节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第3节平面镜成像。在这一章中,我们主要研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平面镜成像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不仅涉及到光的反射原理,还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密切相关。本节课主要围绕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和应用展开,为后续学习凸透镜成像打下基础。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八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具有一定的探究精神。他们的认知水平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物理实验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有较高的兴趣,但可能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感到枯燥。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逐渐形成,但自觉性和自律性仍有待提高。
(2)学会运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体会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思考讨论:针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生活实例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解释其原理。
4.小组竞赛:开展小组间的平面镜成像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5.课后布置与生活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内容结构本节教学内容包含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成像的原理和平面镜的应用,以实验为主体,通过真实情景再现,让学生感知平面镜成像特点,得出实验结论。
2.教材的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2)教学难点:平面镜成虚像、像与物等大的认识二、说教学目标对《平面镜成像》教学内容的研究分析,以及《课程标准》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像虚像、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三、说教学方法本节课平面镜成像采用的教学方式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分析与论证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四、说学法指导平面镜成像的学习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非常熟悉,但是存在一些错误的认知,因此在学习中,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成像规律和特点,在实验探索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说教学过程教学板块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那么实际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引发思考与讨论)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根据学生的讨论,列出待解决的问题,并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在讨论中确定以下的问题:(1)确定物体位置的平面镜,应该选用什么样的物体作为平面镜,玻璃板和平面镜对实验效果更好?(2)选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应该处于何种环境便于观察实验现象?(3)如何确定平面镜成像的像的虚实?3.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给出实验器材供同学们选用: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两只,小蜡烛一只、大蜡烛一只,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支架一幅,方格纸一张,同样大小的三角板一对、刻度尺一把4. 分析与论证实验结束,进行分析与论证探究结果是否正确,讲解探究结论中有哪些内容与猜想相符,有哪些不符。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2)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4)当物体远离或靠近平面镜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什么?5.评估与交流得出实验结论,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板块二:平面镜成像原理利用图像分析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边板画边讲解,这样既巩固了光的反射定律,又培养了学生研究新问题的能力。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3篇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3篇平面镜成像说课稿3篇平面镜成像说课稿(一)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xx,来自xx市xx中学。
今天,我说课题目是《平面镜成像》。
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四大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
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本节课既是对光的反射规律的一个延续,又为以下的知识埋下了伏笔,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水平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
(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以及成虚像的初步概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而八年级的学生物理探究能力比较弱,所以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
虚像的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因此物理探究兴趣比较高。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一.使用的教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3节
二.实验器材
魔术杯、钥匙扣、ipad、模拟“全息投影”装置、全息视频源、深渊灯、牙齿模型、牙镜、救护车模型、电子蜡烛、亚克力板、坐标纸、彩色纸带、丝巾,平面镜、矿泉水瓶、纸盒。
三.实验创新点
1.利用平面镜和全息视频源,模拟全息投影,呈现一个360°的立体影像。
(四)布置作业
给学生布置一个趣味作业,如图16所示,这是一个空纸箱,现在把手机放进去,但是并没有看到箱子里有手机如图17所示,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空箱藏物”的魔术原理,并动手制作一个魔术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客精神。
七.实验效果评价
这节课体现了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材料与实验教学的融合,利用有趣的魔术和创新实验组织教学,结合创客教育理念,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有趣创新的实验教学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隐身术”
利用平面镜成像还可以制作隐身装置,如图11所示,观察者可以从前方直接看到矿泉水瓶,感觉中间是透明的玻璃,但其实,这中间并不透明,换一个视角,如图12所示,发现这中间甚至还有一个不透明的纸盒,纸盒竟然被隐身了,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也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矿泉水瓶通过几个平面镜多次次成像,观察者看到的其实是平面镜所成的虚像,并不是真实的矿泉水瓶。
2.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知道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3.了解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探究,分析总结得出规律。
2.培养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评估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获得成功的喜悦。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精选5篇)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精选5篇)《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篇1目标:1.学问和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1)经受“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看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看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会物理现象的奇妙与和谐,获得“发觉”胜利的喜悦。
(2)培育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熟悉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1、通过探究,使同学经受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进展初步的科学探究力量,领会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试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看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试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同学思维的敏捷性和技巧性,开拓同学思路,对同学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育其发散思维力量。
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引入1、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发觉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二、新课教学2、提出猜想: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老师不做任何示意,让同学充分想象)[同学争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1)、像与物等大;(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左右相反;3、制定方案与设计试验: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确探究目的][老师给同学思索空间,同学:思索、分析、争论、归纳]我们采纳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明确探究方法]——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物理八年级第二章4.3《平面镜成像》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是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四章光现象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现就教材、教法、学情、学法和教学过程五方面谈谈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教材1、地位和作用从教材编排看: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像”这个概念,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因此《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提高学习能力的好素材.为今后做光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
2、目标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
我将此课教学目标定为:1)能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知道平面镜成的是虚像3)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之间的关系,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增进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好奇和欲望.3、重点和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并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有两个:1、知识方面虚像概念是一个难点,因为“虚像”比较抽象,本身“看得见,摸不着”,这构成了本节的一个难点; 2、而在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思维能力不强,预计对于采用两个相同的物体,并且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这就构成了本节课的探究设计中的另一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物体的像就越大,这是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平面镜成像》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第四章光现象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现就教材、教法、学情、学法和教学过程五方面谈谈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教材1、地位和作用从教材编排看: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像”这个概念,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因此《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提高学习能力的好素材。
为今后做光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
2、目标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
我将此课教学目标定为:1)能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知道平面镜成的是虚像3)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之间的关系,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增进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好奇和欲望。
3、重点和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并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有两个:知识方面虚像概念是一个难点,因为“虚像”比较抽象,本身“看得见,摸不着”,这构成了本节的一个难点;而在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思维能力不强,预计对于采用两个相同的物体,并且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这就构成了本节课的探究设计中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物体的像就越大,这是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的。
三、教学方法我将采用“统放结合”的半开放处理思路(对于学生理解普遍感到困难的“虚像”和“虚像的位置”,要“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采取“半放”甚至“全放”的方法;所以本节课将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和教师引导发现法以及集体思考法的教学方法。
教学辅助手段主要是多媒体课件四、学法指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科学探究,让学生从观察现象入手,在质疑、探究、观察、讨论、交流中学到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1、引入新课首先我将通过一个“水淹蜡烛”的实验引入新课(这一部分时间大约是5分钟)实验桌上竖直放一块平板玻璃,玻璃前放一只杯子内有一点燃的蜡烛,玻璃后面也放一只杯子,其内没有放蜡烛。
这是我在课前准备好的,提前调节好,使学生通过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前后杯中都有一支“点燃”的蜡烛。
往后面的杯中倒水,当水面漫过烛焰时,发现烛焰并没有熄灭。
“为什么?”这时学生可能猜到是“像”;如果没有猜到:我就拿走后面的杯子,再让他们观察,他们会发现在原位置仍能看到一只装有点燃蜡烛的杯子.这时他们会恍然大悟:原来是“像”!由此引入课题。
这样设计的意图有三:第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第2引入平面镜、像、物体这些名词;3为后面在设计实验过程中顺利突破的将“平面镜改为玻璃”这一难点做一暗示,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
2、组织探究第二个环节我将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按照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发现问题、再完善实验设计、再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时间大约是30分钟)在板书课题之后,我提出问题:“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及照镜子的感受,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通过这一问题使学生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角度去认识熟悉而又陌生的平面镜,从而产生探索的欲望,启发学生进行“猜想”。
)[学生经过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1)像与物左右相反;(2)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像越大;(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将这些猜想一一列在附板书上,因为这时后面探究的课题。
在猜想之后就是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首先由我提出:“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呢?”以明确探究目的[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如果是这样,我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我们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经过一番讨论,使学生明确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到这里学生就可以进行第1次实验了,在此我也设了一个埋伏:同学们会在实验盒发现所需的器材:有平面镜、两支相同的笔、两只相同的棋子[注意玻璃板并没有出现在实验盒里]。
当他们做了一段时间后我就问:“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学生在实验中会发现: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当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时,从正面只能看见像,看不到替身物体;从平面镜的背面呢,又只能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接着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学生重新陷入思考、分析、讨论] 此时可能会有同学受到引入新课时的“水淹蜡烛”的实验启发,想到把平面镜改为玻璃板做实验,就会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
如果学生没有想到,可以提醒学生回想开始时的实验。
在这里我使学生通过实验的亲身体会,产生认知冲突,再联系已有信息,解决冲突,使之领会深刻,突破探究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好!现在分发玻璃板,让学生重新实验,探究出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在得出像与物的关系后,立即用多媒体进行一个反馈练习,以纠正学生由经验得出的错误认识,加深像与物是等大的这一正确结论的印象。
在此之后我再提出问题“能否验证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猜想呢?”以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
这些我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并进行针对性反馈练习。
加深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与记忆。
从而完成本节教学的重点。
3、第三个环节学习虚象概念。
(时间大约6分钟)我将利用理论分析、实验验证等教学手段把抽象化为形象,突破“虚像”这一学习难点。
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根据光的反射作图,进行动态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
并非实际光线形成。
接着再次演示把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前,并且用白纸放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上。
会发现纸上并没有像,说明并没有光到达成像的位置,再次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确实不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使学生从实际中感受什么是虚像。
到此本节的新课内容学习结束。
4、课堂小结:让学生概括本节课授课内容,概括出知识要点,提醒学生理解识记成像特点,并运用它解答目标中的有关内容。
5、布置作业:(时间大约1分钟)1、布置课题为〈生活中的镜子〉这一研究性作业,让学生作有关的调查。
2、完成课后练习6、板书设计三、平面镜成像1、平面镜成像特点:2、面镜成像原理:(1)像物大小相等;光的反射规律(2)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3)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以上是我对《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的一些认识,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2一、说教材1、地位和作用:从知识体系上来看,平面镜和球面镜是上一节光的反射现象的重要应用,另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建立“像”的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凸透镜成像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会应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分析解释简单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用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重点培养设计实验和观察比较得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平面镜和球面镜在生活中应用很普遍,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3、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
4、教学难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中,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二、说教法:等效替代法、数据归纳法三、说学法:数据归纳法四、说学情:关于平面镜成像,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对平面镜成像特点怀有强烈的探究愿望,这是学生呢个学好本节的基础,但是普通的平面镜只能看到镜子里的像,却不能找到像,这为研究像的特点带来了很大困难。
五、教学设计:本节课从观察平面镜中的像,到找到像,并且研究像的特点,最后得出结论。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始研究,探究过程逻辑性强,实验的结论得出自然。
让学生真正发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密不可分,体会平面镜成像中对称的美。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本课题的引入,我们力求新奇而又熟悉的原则,给学生一个学习平面镜的兴趣和动力。
为此,我们开始想用水浇蜡烛不灭的实验引入,但是这个实验大家都熟悉,没有什么新意,最后想到了魔盒实验了,我们自己动手加工了大木箱,虽然粗超了些,但是效果还是可以的,达到了我们的目的,激起了学习平面镜的兴趣。
<二>进行新课:本节课的知识点可以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是探究平面镜的特点,第二是成像原理;第三是球面镜。
第一个知识点成像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实验的设计又是难点。
在突破该难点时,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步步点播引导,最后自然的得出结论。
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对平面镜很熟悉,先让学生判断哪个图片是这个学生的像,根据他们选择答案不一致,激发矛盾,提高研究平面镜的兴趣和欲望。
说明大家对平面镜成的像还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
带着以上的问题让学生观看镜子里的像有什么特点,学生肯定会认真观察、研究自己想得到的答案。
对于学生的猜想可能会出现,像的大小、像的位置、像的倒正、虚实、左右相反等问题。
但是在处理上我们只处理像的大小、位置、虚实问题。
因为像的倒正、左右相反等问题在实验中都很清楚的找到结论。
在探究像的大小问题时,没有先给他玻璃板,而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先给他平面镜去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问题。
等学生遇到课困难,碰了壁,再引导到玻璃板上来,用玻璃板再去找像,让学生亲身感受这种替代法的好处。
在这里我追问了一句:“重合代表了什么”让学生真正懂得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玻璃板后面的物体的位置也就是像的位置了。
这样探究像的大小、位置等问题的思路就明确了。
在实验器材的问题上,教材中都是用蜡烛作为被研究的物体,因为蜡烛火焰明亮而且有动感,但是用蜡烛显得太传统了,没有新意,而且再确定像和物的位置时还要画圆找圆心。
这样比较麻烦,浪费时间。
又因为本节课又是参评课,我们力求创新,实验效果明显,实验操作方便的原则,加工了带底座的铅笔,在橡皮塞中间打一个小孔,把铅笔尖向下插入里面和底部向平,找倒像的时候只要把铅笔向下一按就做好了标记,这样既简洁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