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病人的心肌酶反应的时间表(医学参照)
心肌酶谱的组成及临床意义
心肌酶谱的组成及临床意义一、组成: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测定及医学意义(来源:www.med66。
com)【正常参考值】72~182 U/L【临床意义】HBD与LD、AST、CK及CK-MB共同组成心肌酶谱,对诊断心肌梗死有重要意义.健康成人血清LD/HBD比值为1。
3~1。
6,但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BD活性升高,LD/HBD比值下降,为0。
8~1.2.而肝脏实质细胞病变时,该比值可升高到1.6~2。
5。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比值与各实验室的测定方法或测定条件不关,必须确立本实验室的比值.另外,活动性风湿性心肌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因LD1活性增高,所以HBD活性也可增高。
三、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测定及意义乳酸脱氢酶是体内能量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酶。
此酶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中,以肝、肾、心肌、骨骼肌、胰腺和肺中为最多.这些组织中的LDH的活力比血清中高得多。
所以当少量组织坏死时,该酶即释放血而使其他血液中的活力升高。
测定此酶常用于对心梗、肝病和某些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
1.正常参考值速率法(LDH—L法):100~240 U/L比色法:190~310 U/L2.临床意义:①心肌梗塞:心肌梗塞后9~20h开始上升,36~60h达到高峰,持续6~10天恢复正常(比AST、CK持续时间长),因此可作为急性心肌梗塞后期的辅助诊断指标。
②肝脏疾病: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等。
肿瘤转移所致的胸腹水中LDH往往也升高。
③血液病:如白血病、贫血、恶性淋巴瘤等,LDH升高.④骨骼肌损伤、进行性肌萎缩、肺梗塞等。
⑤恶性肿瘤转移所致胸、腹水中乳酸脱氢酶活力往往升高。
⑥正常新生儿LDH水平很高,可达775~2000U/L,满月后为180~430 U/L,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12岁后趋于恒定。
从心梗三项看心肌受损
从心梗三项看心肌受损心梗三项快速诊断实验指: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
肌红蛋白(Myo)肌红蛋白(Myoglobin,Myo)是目前心肌受损后最早发生异常增加的心肌蛋白标志物。
主要存在于心肌及骨骼肌,在骨骼肌及心肌受损(急性心肌梗死)、过度运动及肌肉疾病时释放到血液中。
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中肌红蛋白浓度在胸痛初期2-3h内脱离正常值,6-9h达到最高,24h左右又恢复正常值。
血液中肌红蛋白浓度对监视急性心梗的诊断和治疗是有效的,并且可以作为血栓溶解疗法的冠脉再疏通情况的指标,在疏通30min-2h后肌红蛋白浓度达到最高。
肌红蛋白浓度可以作为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指标。
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的建议认为,肌红蛋白是用于心肌损伤的最佳早期标志物。
由于其为小分子物质,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可快速入血,故在AMI发生的1.5~6h内,通过动态检测二次血清肌红蛋白水平可早期诊断是否有急性心肌梗死发生。
如第二次检测值明显高于第一次检测值,则具有极高的阳性预报价值;如动态检测二次测定值间无差异,则具有100%的阴性预报价值,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
但应注意的是,严重休克、严重的广泛性创伤、终末期肾功能不全、心肌炎、急性感染、肌炎或肌病时肌红蛋白均可能升高。
因而应注意与急性心肌梗死进行鉴别诊断。
由于肌红蛋白的窗口时间最短,故在疾病发生后该指标不能用于回顾性分析。
肌钙蛋白(CTnI)肌钙蛋白是由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C和肌钙蛋白I三种蛋白质组成的复合体,肌钙蛋白I仅仅存在于心脏组织。
已有报道指出,在诊断AMI、心挫伤患者的心肌特异性障碍性疾病时,检测cTnI浓度是非常有效。
在心肌细胞损伤早期,游离于胞浆内的cTnI/cTnT快速释放出来[1]。
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在4-8h以内cTnI由于心肌受到障碍被释放到血液中,因此其浓度脱离健康人的浓度范围。
通常,AMI发病后12-18h后,cTnI浓度达到最高,并且维持5-10日。
心肌酶谱
血心肌酶检测-心肌酶是存在于心肌的多种酶的总称。
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判断梗死发生的时间、面积、梗死的扩展及有无心肌再灌注均具有一定价值血肌酸激酶(C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平滑肌和脑组织中,是诊断心肌和骨骼肌疾病的较好指标。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几乎全部存在于心肌,酶活力升高程度与心肌损伤严重程度一致。
血心肌酶检测-血肌红蛋白测定(Mb):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甚微,当心肌或骨骼肌受损时,可从受损的肌细胞中释放入血,Mb被用作早期诊断心梗的指标。
血心肌酶检测-肌钙蛋白测定(TN):肌钙蛋白是肌肉收缩的调节蛋白,主要包括心肌肌钙蛋白T(cTnT)、心肌肌钙蛋白I(cTn I),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最特异的生化标志物乳酸脱氢酶(LD)及其同工酶测定包括5种同工酶C-反应蛋白(CRP):此项指标主要用于评估炎症性疾病的活动度,监测白血病,外科手术并发的感染,及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等。
正常值:0-5mg/L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心肌梗死,大手术及严重创伤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白血病并发感染等。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正常值:<2g/L增高:多见于心肌梗死,脑卒中扬中外周动脉血管性疾病血同型半胱氨酸:是人体内合成的一种蛋白质,在理想状态下,在血液中的含量很低,同行半胱氨酸可以显示机体的健康状况,血液中高浓度的同行半胱氨酸是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从而增加了患病风险。
正常值:5-15umol/L增高:常见于动脉硬化,H型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冠状动脉狭窄,中风,抑郁,肾病,癌症等。
提示:40岁以上人群都应该定期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含量。
对于高Hcy人群还要注意一定的饮食结构。
各种心肌酶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意义
据WHO的标准,心肌梗死的诊断必须具备下列三项中的两项:胸痛或不适的临床表现、连续的心电图演变、心肌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其中以血清生化标志最为敏感和最为特异,对症状模糊、心电图改变不典型的病例要多依靠血清生化标志协助诊断。
心肌酶是存在于心肌的多种酶的总称,一般有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心肌损伤或者坏死后这些酶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ST分布很广,几乎全身各个组织都有。
但是各器官和组织的含量有很大区别含量最多的是心机和肝脏,约为正常血清酶活性的7000~8000倍,其次是肾脏和骨骼肌,约为正常血清酶活性的5000倍。
红细胞中的AST较血清高15倍,因此用于诊断的血液标本应避免溶血。
急性心肌梗死50~96%患者于发病后8~12h开始出现AST活性升高,24~48h内血清AST活性达到峰值,常为正常值的2~20倍,高活性维持3~5d后恢复正常,故对早期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由于AST存在于许多组织和器官内,故其特异性不高,在心肌梗死以外的一些疾病,如肺梗死、心包炎、心动过速、充血性心力衰竭、原发性肝胆疾病、骨骼肌疾病、外科手术和心脏转复术,以及传染病和口服避孕药后,AST均升高。
由此表明,AST的特异性较差。
谷丙转氨酶(ALT)ALT主要存在于各种细胞中,肝细胞为最多,整个肝脏内转氨酶含量约为血中含量的100倍,正常时,只有少量释放入血中,血清中其酶的活性即可明显升高。
血清ALT活性增高①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肝癌、中毒性肝炎、脂肪肝和胆管炎等。
②心血管系统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力衰竭时肝淤血和脑出血等。
③药物和毒物:氯丙嗪、异菸肼、奎宁、水扬酸制剂及乙醇、铅、汞、四氯化碳或有同磷等引起ALT活性增高。
同时测定谷丙转氨酶(ALT)和AST,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因心肌内ALT活性低,在急性心肌梗死时ALT升高不明显活不升高,AST/ALT>1。
心肌酶谱异常诊断标准
心肌酶谱异常诊断标准
心肌酶谱异常是指心肌损伤引起的血液中心肌特异性酶的活性水平异常,常见有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cTn)的异常。
以下是心肌酶谱异常的诊断标准:
1. 肌酸激酶(CK):CK在心肌损伤后会释放到血液中,其活性水平会升高。
正常人体血液中CK酶活性为:男性10-195 U/L,女性10-170 U/L。
在急性心肌梗死时,CK的活性水平会显著升高,达到峰值后逐渐恢复正常。
2. 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CK-MB是CK的同工酶,主要存在于心肌组织中。
在急性心肌梗死时,CK-MB 的活性升高会明显高于CK,其升高和下降的曲线与心肌损伤的发生和恢复相吻合。
通常将CK-MB升高超过正常上限的百分比设置为标准,常用标准是CK-MB升高超过总CK 的2%。
3. 心肌肌钙蛋白(cTn):cTn是心肌细胞特异性的蛋白质,存在于心肌细胞的结构蛋白中。
在心肌损伤后,cTn会释放到血液中,其升高与心肌损伤程度相关,并能够更早地检
测到心肌损伤。
通常将cTn升高超过正常上限的百分比设
置为标准,常用标准是cTn升高超过99百分位数的上限。
需要注意的是,心肌酶谱异常仅是诊断心肌损伤的辅助指标,并不能代替临床症状和心电图等其他检查结果。
在临
床实践中,医生会结合患者的症状、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异
常等多方面的信息来做出最终的诊断。
循环系统疾病—心肌梗死
5、2-3天反应性纤维性心包炎→摩擦音。
—
6、二尖瓣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心尖 区收缩期杂音或伴收缩中晚期喀喇音。
7、心肌缺血、坏死→各种心律失常。
循 (二)血压 降低。
环 (三)其他 与心律失常、休克心衰有头。
系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统 疾
一、心电图
病 (一)特征性改变
—
A 有Q波心肌梗死者:
心 肌
疾 二解除疼痛
病
度冷丁、硝酸酯类、罂粟碱、中药等。
—
心 三、再灌注心肌
肌 梗 死
起病3-6小时内,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 通,心肌得到再灌注,濒临坏死的心
肌可能得以存活或使坏死范围缩小,
预后改善,是一种积极的治疗措施。
1、静脉溶栓疗法:以纤维蛋白溶酶原激
活剂激活血栓中纤维蛋白溶酶原,使
循 环
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而溶解冠状动脉 内的血栓。尿激酶、链激酶等。
1、宽而深的Q波—面向透壁心肌坏死区;
梗 2、ST抬高呈弓背向上型—周围损伤区;
死 3、T波倒置—周围缺血区。
循环系统疾病—心肌梗死
B 无Q波心梗死者:
无病理性Q波,有普遍性ST压低
≥0.1mv,或有对称性T波倒置。
循 (二)动态性改变 有Q波心梗者
环 1、数小时内→异常高大两肢不对称T波。
系 2、数小时后→ST段抬高,弓背向上与
环
广泛前壁→V1—V5;
系 统 疾
前间壁→V1—V3; 下后壁→V7—V9;
病
二、心向量图
—
三、放射性核素检查
心 肌
四、超声心动图
梗
五、实验室检查
死
1、24-48小时白细胞增高,血沉快。
急性心肌梗死
整理ppt
例数
冠状动脉解剖
图示
1.冠状动脉分为左冠脉系统
左
冠 状
和右冠脉系统;
动
脉
2.左冠脉主干(LM)粗短,
主 干
起于左冠脉窦、长约2-3cm,
右 冠
左 回
分为左前降支(LAD)和左回
状
பைடு நூலகம்
旋
旋支(LCX);
动
支
脉
左
前 降
3.临床常将左前降支(LAD)、
支
左回旋支(LCX)和右冠脉
(RCA)视为三大主支 。
整理ppt
定义
AMI是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大多是在冠状 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 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 缺血所致
原因通常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 病变的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脉持续、 完全阻塞
ST段抬高的AMI形成的血栓通常为富含红细 胞和纤维蛋白的红血栓。而非ST段抬高型心 梗通常为富含血小板的白血栓所致
整理ppt
男 52岁 睡眠中突发心前区疼痛1小时到当 地医院就诊,做心电图正常,疼痛缓解离院。 清晨再次感心前区闷胀不适,再次到医院就诊, 心电图正常。
4天后到我院检查,心电图正常,肌钙蛋白、 心肌酶增高几倍。行冠脉造影检查,前降支近 端闭塞。
整理ppt
心肌梗死并发症
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 高达50%, 二尖瓣脱垂并关闭不全 心脏破裂 <1周 ,少见 心包填塞—心室游离壁 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破裂 栓塞 心室壁瘤 5%~20%,主要见于前壁MI
* 对有适应证的患者在就诊后30min内开始溶栓 治疗或90min内开始直接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 内成形术 (PTCA)。
心梗三项的检验方法对比
心梗三项的检验方法对比心梗三项包括肌钙蛋白TcTnT,正常值0~0.1 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正常值0.1~4.94ng/ml;肌红蛋白YO28~72ng/ml肌钙蛋白T,cTnT是仅存在于心肌细胞中的特异性调节蛋白,分两种形式存在:游离形式存在于细胞胞浆中,占6%~8%;结合形式存在于心肌收缩单位中肌纤维的细肌丝上,占92%~94%。
当出现可逆性心肌缺血,心肌细胞尚未坏死,但细胞膜受到损伤,胞浆中的cTnT可短暂释放入血;当发生不可逆性心肌缺血,心肌细胞坏死,细肌丝降解,可导致结合池cTnT释放入血。
因此UAP患者血液中cTnT仅短暂轻度升高随后恢复正常;而AMI患者血中cTnT可显著升高且维持较长时间。
cTnT在心肌损伤后2~8小时释放入血,12~24小时达高峰,在血中可维持14天左右,所以它的最大有效诊断窗口宽至2小时~14天。
存在于心肌中的TnI称cTnI,在心肌损伤后,cTnT较cTnI更早释放入血,更易被检测到,血中浓度更高,对检测心肌损伤的价值也就可能更高。
cTnT仅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可用免疫酶标定量法测得,对心肌损伤的诊断具高度敏感和特异性。
虽然早期的测定方法不成熟,使cTnT与骨骼肌TnT有微量交叉反应, Katus采用心脏特异和非心脏特异两种抗体测定cTnT,发现cTnT与骨骼肌TnT有1%~2%的交叉反应。
检测方法改进后,采用两种均为心脏特异的单克隆抗体作为检测抗体测定cTnT时,与骨骼肌TnT的交叉反应阳性率<0.5%。
Baum 等人对75名无心脏病的骨骼肌损伤患者(其中33名Duchenne病,42名运动员马拉松长跑后)用第二代检测方法检测cTnT,未发现1例假阳性反应。
另据Rottbauer报道,用同样的方法检测横纹肌溶解症患者或健康人马拉松长跑后,虽然他们的CK可升至正常高限的300倍,却检测不到cTnT,另1例因乙醇中毒导致严重骨骼肌损伤的患者,虽CK达35000IU/L(正常高限是200IU/L),而cTnT却阴性。
《急性心肌梗死》ppt课件
3
住院死亡率
• 建立CCU前为30%.
• 建立CCU后恶性心率失 常得到控制,降致15%.
• 用β受体阻滞剂后为 12%.
• 溶栓治疗降至8%
• 急诊PTCA 降至5%以 下
• 国内普通医院死亡率仍
编辑课件 在12%左右。
4
主要死亡原因
编辑课件
5
发病机制
• 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偶 为冠状动脉栓塞、炎症、先天畸形、 痉挛所致)
时绝大多数凝固性坏死。此后溶解 → 肉芽组织 →
纤维化(可形成室壁瘤)。
•
15~30min → 心肌开始坏死
•
1~2h → 心肌凝固性坏死
•
1~2 w → 开始吸收、纤维化
•
6~8 w → 瘢痕愈合
● 有Q波心梗(累及室壁全层或大部分)
● 无Q波心梗(灶性编或辑心课件内膜下梗死)
16
病理生理
主要出现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其严重程度取
• 肌酸磷酸激酶(CPK)在6-8小时开始升高, 24小时达最高峰,3-4日下降至正常。
编辑课件
51
• 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在发病6-12小时 开始升高,24-48小时达最高峰,3-6日恢 复正常。
• 乳酸脱氢酶在梗塞后8-10小时开始上升,2- 3天达最高峰,约持续8-14日方恢复正常,其 同功酶LDH1特异性高。
• (一)血象
• 起病 24-48小时白细胞可增至10-20×109/L(10, 000-20,000/ul)中性粒细胞增多,嗜酸粒细胞 减少或消失,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均可持续1-3周。
编辑课件
50
(二)血清酶
• CK-MB起病后4小时升高,16-24小时达高峰, 3-4天恢复正常,CK-MB的峰值常可反映梗塞 的范围。
心肌酶谱异常诊断标准
心肌酶谱异常诊断标准
心肌酶谱是指血液中与心肌病变相关的酶的测定结果。
常见的心肌酶包括肌钙蛋白Ⅰ、肌酸激酶MB、乳酸脱氢酶和谷草转
氨酶等。
心肌酶谱异常是指这些酶的测定结果超过了正常范围,提示心肌损伤或坏死。
心肌酶谱异常的诊断标准包括:
1. 肌钙蛋白Ⅰ: 正常范围为0-0.1 ng/mL。
若值升高至0.5
ng/mL以上,可诊断为心肌损伤或坏死的可能性较大。
2. 肌酸激酶MB: 正常范围为男性0-6.3 ng/mL、女性0-5.4
ng/mL。
若值超过正常范围的两倍,可诊断为心肌损伤或坏死
的可能性较大。
3. 乳酸脱氢酶: 正常范围为男性50-150 U/L、女性40-120 U/L。
若值升高了两到三倍,提示心肌损伤或坏死的可能性较大;若升高超过三倍,提示心肌坏死的可能性极大。
4. 谷草转氨酶: 正常范围为男性10-40 U/L、女性8-35 U/L。
若值升高了两到三倍,提示心肌损伤或坏死的可能性较大;若升高超过三倍,提示心肌坏死的可能性很大。
需要注意的是,心肌酶谱异常仅是心肌损伤或坏死的参考指标,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同时,有些慢性疾病、药物等也可引起心肌酶谱异常,因此诊断前需排除干扰因素。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测定结果与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测定结果与分析
卢航青
【期刊名称】《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1999(000)001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危及人类生命的严重心肌病,心脏酶学标志物的测定是诊断AMI、监测AMI进程和评价预后的重要手段之一。
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作为诊断AMI和判定心梗面积的方法,已被临床公认,特别是CK-MB被称为诊断AMI的金标准。
【总页数】1页(P54)
【作者】卢航青
【作者单位】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南京210009;南京铁道医学院医学科学研究所,南京210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
【相关文献】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心肌蛋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联性 [J], 林丽;杨靖
2.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测定结果与分析 [J], 刘怀萍;庞国菊
3.法舒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及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J], 孔令宇; 吴畏; 杨亚勤; 马文婷; 石金河
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及肌钙蛋白T测定价值分析 [J], 张建忠;王育民;范
叶丽
5.血清心肌酶水平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MACE风险的关联性及临床意义 [J], 李彦红;刘琦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肌酶学
心衰无临床症状 BNP即可升高---用于心衰早期诊断; 心衰程度与BNP升高水平正相关—用于心衰分级
心脏生物标志物检测
NYHA 心衰分级标准与BNP
NYHA class
分级标准
BNP(ng/L)
NYNAⅠ NYNAⅡ NYNAⅢ NYNAⅣ
心脏有疾患但无明显 244±286
心脏生物标志物检测心脏生物标志物检测心肌损伤的生物化学指标意义生物化学指标最早出现mbck亚型fabp特异性高ctnictntckmbck亚型广泛性诊断价值ctnictntld风险划分ctnictntckmb再灌注标志mbctnictntck亚型24天后再次梗死的标志ckmb心脏生物标志物检测心脏生物标志物检测一肌酸激酶ckc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其次存在于脑和平滑肌等细胞ck能可逆地催化肌酸和atp生成磷酸肌酸和adp的反应mg2是ck的激活剂
心脏生物标志物检测
心脏病生物标志物检测
心血管疾病在工业发达国家死亡率已上升为第一位。
急性冠脉综合症(ACS):
病理:
临床:
血小板聚集;
隐性心绞痛;
血栓形成;
不稳定心绞痛;
粥样斑块脱落;
急性心梗;
心肌缺血;
心衰;
心肌坏死;
急性心肌损伤的生物标志物检测
1、心肌酶学
用于心肌缺血诊断的心肌酶,也存在于其他组织,酶学指标特异性差;
2、怀疑肺栓塞 3、鉴别黄疸的类型 4、怀疑溶血性贫血 5、诊断器官损伤 6、恶性疾病的诊断与随访
心脏生物标志物检测
临床意义
1、心脏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LD发病后12-24h开始升高,血清 LD总活力升高,48-72h达高峰,1w-2w恢复正常。升高与恢复的 时间晚于CK。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肌炎、心导管手术、克山 病心肌损害时,病人血清LD轻度或中度增高。
CK、CKMB、LDH、AST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CK、CKMB、LDH、AST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吴海婴【摘要】目的:探讨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从本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选择68例进行研究,设为观察组,并从同期在本院接受体检的健康者中随机选择68例设为对照组。
检测两组的CK、CKMB、LDH、AST水平,并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的CK、CKMB、LDH、AS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不同心肌酶指标的诊断特异度和阳性率不同,且CKMB的诊断特异度最高。
结论 CK、CKMB、LDH、AST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期刊名称】《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2页(P56-57)【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诊断【作者】吴海婴【作者单位】贵州省兴义市人民医院,贵州兴义562400【正文语种】中文心肌梗死是人体冠状动脉出现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心肌坏死,对人体的危害极大[1]。
临床要注意早发现,早治疗,以提高预后。
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方法有临床血清酶学检测和心电图检查等。
国内一些研究发现,心肌酶各项水平的变化情况往往早于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和心电图表现等的出现[2]。
因此,临床可以积极的将心肌酶水平的检测作为判断患者心脏受累程度的重要早期依据。
本研究中,笔者即从本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选择68例进行研究,探讨CK、CKMB、LDH、AST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现将结果介绍如下:1.1 病例资料从本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选择68例进行研究,设为观察组,其中男40例,女28例,年龄36~83岁,平均年龄(54.4±12.3)岁。
心梗心肌酶测定检查的项目
心梗心肌酶测定检查的项目心梗心肌酶测定检查是一种在医院检查心脏功能的重要检查项目,它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评估心脏病患者的病情。
它通过测试血液中的心肌酶来评估心脏受损的程度,从而可以给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它也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脏病患者是否属于急性心肌梗死还是慢性心脏病,以及是否有发展潜在的风险。
心梗心肌酶测定检查的项目心梗心肌酶测定检查包括以下几项检查项目:1.准心肌酶(CK)测定:该测定用于诊断和评估心肌梗死的情况。
CK属于心肌梗死的辅助检查,它的任务是在短时间内检测出梗死的病理变化。
2.酐激酶(CK-MB)测定:该测定用来诊断心肌梗死,它可以测出梗死的程度和位置。
3.肌肌钙蛋白(cTnI)测定:该测定用来诊断心肌梗死,它可以测出梗死的程度和位置。
4.酸激酶同工酶(CK-MM)测定:该测定用来分析心肌梗死,它可以测出梗死的程度和位置。
5. 中性粒细胞肌酸激酶(cNAP)测定:该测定用来分析心肌梗死,它可以给出梗死的程度和位置。
6.胱甘肽肌酰胺合成酶(GTPCH)测定:该测定用来诊断心肌细胞损伤,它可以测出梗死部位和梗死程度。
心梗心肌酶测定检查的意义心梗心肌酶测定检查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梗塞的类型、区分急性和慢性心脏病以及发现有发展风险的心脏病患者。
它也可以用来监测心脏病患者治疗的效果,以及病人的病情的变化的情况。
心梗心肌酶测定检查的准备工作在做心梗心肌酶测定检查之前,病人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包括:1.食10~12小时,且不可服用任何药物;2.检查前准备一件比较轻便的衣服,以及一个十分舒适的睡眠环境;3.查前放松心情,避免情绪上的激动,以免影响检验结果;4.果正在服用药物,请务必在检查前将药物血药浓度测量准确,以防药物对检查结果的影响。
心梗心肌酶测定检查的过程心梗心肌酶测定检查的过程包括:1.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检查,患者需要先做一次全身检查。
2.士会在病人胳膊上采集血样进行检查,血样会放入玻璃瓶中,然后送到医院的化验室。
急性心梗
PTCA
冠脉支架
PTCA 方法
PTCA前后
4.消除心律失常:室性-利多卡因
室颤-非同步直流电复律 二度二型或三度AVB心室慢-右室临时起搏
5.控制休克:在用药同时有条件医院主张用主动 脉内气囊反搏术进行辅助循环即可进行急诊介入 治疗或手术治疗,可挽救一些患者生命 6.治疗心力衰竭:应用:吗啡、利尿剂、 血管扩张剂外,目前广泛使用ACEI,降低心 衰发生率和死亡率 24h内尽量避免使用洋地黄制剂
③心肌酶CPK-MB↑:病后4h内↑,16-24h
达高峰,3-4d恢复正常—增高程度能准
确反映梗死范围,其高峰是否提前判断
溶栓是否成功
CPK﹑AST(GOT)﹑LDH 远不如以上敏
感,但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放射性核素检查
超声心动图
[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 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 实验室检查的发现 诊断一般不难
急性心肌梗死
定 义
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由于
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 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
缺血而坏死。
病因和发病机理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血栓形成、斑块破溃、 出血或血管持续痉挛,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塞,侧枝循
环又未能充分建立。
二、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致
心排血量下降,冠状动脉灌流量减少。
体征
(2)血压 (3)其他: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 的体征
并发症
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 心脏破裂 栓塞 心室壁瘤 心肌梗塞后综合征
辅助检查
特征性改变
心电图
心电图动态演变
梗死定位
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
一、心电图 (一)、特征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