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的育人价值与实施策略

合集下载

实施德育工作有哪些

实施德育工作有哪些

实施德育工作有哪些一、德育工作背景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德育工作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下将详细阐述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二、德育工作目标1.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道德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德育工作措施1. 强化课程育人(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德育内容融入各学科教学。

(2)开发德育课程,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

2. 实施活动育人(1)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如班会、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校园氛围。

3. 推进实践育人(1)加强与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合作,搭建实践育人平台。

(2)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4. 强化管理育人(1)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规范学生行为。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能力。

5. 优化协同育人(1)加强家校合作,发挥家庭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加强与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合作,共同推进德育工作。

四、德育工作保障1. 组织保障: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领导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协同推进德育工作的良好格局。

2. 制度保障:制定完善的德育工作规章制度,确保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3. 人员保障: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4. 经费保障:加大对德育工作的经费投入,确保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五、德育工作评价与反馈1. 建立健全德育工作评价制度,定期对德育工作进行评价和总结。

2. 注重德育工作实效,关注学生德行成长,及时反馈德育工作成果。

3. 根据评价结果,调整德育工作策略,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六、德育工作具体实施步骤1. 制定详细的德育工作计划,明确每学期的德育目标和主题活动。

论述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论述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论述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1. 价值观教育原则:德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德育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人文关怀为基础,通过教学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途径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善良友好的品质。

2. 榜样引领原则: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好榜样,通过自身的行为言传身教,激发学生对美好德行的追求。

学校可以通过展示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让学生产生向上的动力。

3. 课程融合原则:德育应该与学科教育相融合,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

学校可以修订课程,增加与道德、品德相关的内容,使德育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

4. 个性化关怀原则:德育应该注重发现和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需求,设计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

5. 参与性原则:德育活动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6. 情感教育原则:德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绪、表达情感。

学校可以通过心理辅导、情感交流活动等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7. 习惯养成原则:德育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行为规范。

学校可以通过制定校规校纪、定期组织班级会议等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8. 家校合作原则:德育需要学校和家庭的紧密合作。

学校可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分享学生的德育成长情况,共同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9. 自主性原则:德育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学校可以通过学生会、社团等组织的设置,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和管理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和自我约束能力。

10. 追求卓越原则:德育教育应该追求卓越,不断提高德育水平。

学校可以不断改进德育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积极引进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德育活动实施策略

德育活动实施策略

德育活动实施策略1. 引言德育活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有效地实施德育活动,我们需要制定一些简单且没有法律复杂性的策略。

本文将提供一些实施德育活动的策略,以帮助学校或教育机构取得良好的效果。

2. 实施策略2.1 制定明确的目标在实施德育活动之前,我们需要明确目标。

目标应该具体、可测量,并与学生的年龄和发展阶段相适应。

例如,我们可以设定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德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目标。

2.2 制定详细的计划在制定德育活动计划时,我们需要详细考虑每个活动的内容、时间安排、参与人员和评估方法。

活动内容应与目标一致,并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3 鼓励学生参与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鼓励措施。

例如,可以设立奖励机制,表彰在德育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学生。

此外,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竞赛或游戏,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2.4 营造良好的环境为了有效地实施德育活动,我们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学校或教育机构应该提供充足的资源和设施,以支持德育活动的开展。

此外,教师和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并成为学生道德发展的榜样。

2.5 定期评估和调整德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定期评估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评估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观察和讨论等方式进行。

根据评估结果,我们可以及时调整活动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活动效果。

3. 结论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制定详细的计划,鼓励学生参与,营造良好的环境以及定期评估和调整,我们可以有效地实施德育活动。

这些策略不仅简单易行,而且能够帮助学校或教育机构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遵循这些策略来实施德育活动。

小学德育主题班队活动的育人价值及开展策略

小学德育主题班队活动的育人价值及开展策略

小学德育主题班队活动的育人价值及开展策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

”小学德育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载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德育与管理的重要任务。

学校德育应从班级德育抓起,班主任应将班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班级工作的中心与重点,通过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意义突出的德育主题活动来实现班级的思想道德教育。

德育主题班队活动是围绕设定的德育主题开展的班级活动,在小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小学德育主题班队活动的育人价值德育主题班队活动是一种活动育人的德育途径。

对于小学生来说,活动育人最能走进他们的心灵,打动他们,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润德于心。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将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结合起来。

开展小学德育主题班队活动,具有良好的育人价值。

(一)提供了寓教于乐的德育主题德育切忌空洞的道德说教,需要遵循儿童的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让德育形式更为生动、活泼、有趣。

小学德育主题班队活动,是将思想品德教育与班队活动结合起来,具有丰富的活动主题、新颖的活动方式、开放的活动空间,既具有德育的本质属性——思想性,又具有活动的重要特质——趣味性。

小学德育主题班队活动的内容主题,包括文艺活动、主题班会、德育沙龙、德育社会实践等,涵盖了游戏、情景剧、相声小品、角色扮演、爱国主义电影、手抄报、手工活动、研学活动等等。

这些德育主题班队活动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同时又紧扣德育主题而进行,学生在获得身心放松与娱乐的同时,也接受了思想品德的教育熏陶。

这种德育方式学生更乐于接受、更喜欢参加,德育效果也更为突出。

(二)创设了思想交流的德育空间思想需要交流,德育需要互动。

单向的思想道德的灌输不能让道理入脑入心,而基于德育主题开展师生的思想情感的互动交流,建立起思想交流的双向互动,通过观点讨论、意见交流、经验分享等,学生能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体会与同伴、教师分享,同时也可以得到他们对对应问题的思考与感受。

德育教学中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德育教学中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德育教学中的有效策略和方法2023年,人们普遍意识到,除了学习知识,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德育。

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现代社会这个复杂而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除了学习知识,我们还必须有一定的道德素质,包括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德育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通过德育关键词的引导,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德育的含义和重要性,教育者可以通过关键词的引导,引导学生了解德育的相关概念和内涵,加强对德育的认识、理解和运用。

比如,可以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责任、诚信、勇气、协作、共享”等关键词,从不同层面探究关键词的内涵和实现方式,加深学生对德育的认识和理解。

二、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合作是培养学生德育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团队协作能力,进而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因此,教育者可以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合作、小组合作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集体利益和自我发展的关系,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和支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学生懂得如何自我调整角色扮演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德育教学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和行为方式,进而了解如何在特定时期和环境下应对各种挑战。

因此,教育者可以利用这种方法,通过改变学生的行为方式、颠覆学生的世界观,来引导学生认清行为的后果和社会规范,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四、通过游戏化教学的方式,增加学生对德育的兴趣和参与度游戏化教育是一种尤其适合年轻学生群体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对德育教育产生深入的兴趣和参与度。

教育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游戏形式,比如说角色扮演、模拟实践等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关注和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

五、通过形式多样的评估方式,准确评估学生的德育表现除了教育方式的选择外,对学生进行准确的评估也是德育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新时期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策略

新时期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策略

新时期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策略
新时期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情感教育、开展道德实践、推行素质教育、加强家校合作、使用多元化教学手段。

情感教育是德育教学的首要任务。

在新时期,学生的情感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情绪管理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能力。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情感教育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面对自己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道德实践是德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参观社区、参与公益活动、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

还可以开展小组合作、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道德规范,增强他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修养。

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德育的核心理念。

德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包括知识、能力、思维方式、道德品质等。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素质,引导他们发展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家校合作是德育教学的重要环节。

学校和家庭应该携手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家长讲座等活动,向家长传达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并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表现。

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健康成长。

多元化教学手段是德育教学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运用故事、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德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发挥德育功能的基本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发挥德育功能的基本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发挥德育功能的基本策略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正确思想观念的重要课程,德育功能的发挥对于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发挥德育功能的基本策略:1. 以德育为中心:德育是思想品德课的核心内容,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为目标。

通过讲授道德知识、展示道德典范、进行道德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2. 强化课外活动德育: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活动不仅仅限于课堂上的教学。

学校应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如德育讲座、德育实践等,有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强调现实问题导向:思想品德课应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关注他们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道德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他们正确面对挑战和困惑。

4. 培养判断力和批判思维: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强学生的判断力和批判思维。

通过提供不同观点的讨论和争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评价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自主人格。

5. 培养情感认同:思想品德课应通过讲述感人的道德故事、展示优秀的道德典范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情感认同。

培养学生对优秀品德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向往和追求,以此推动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和发展。

6. 考试评价要突出德育素养: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考试评价要注重学生德育素养的培养。

除了传统的书面考试外,可以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包括观察记录、实践报告、团队合作评价等,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

7. 树立正确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要扮演榜样的角色,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尊重学生,关心他们的发展和成长,建立良好的交流和互动,以此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发挥德育功能的基本策略是以德育为中心,强化课外活动德育,强调现实问题导向,培养判断力和批判思维,培养情感认同,考试评价要突出德育素养,树立正确的师生关系。

德育工作措施

德育工作措施

德育工作措施一、工作目标为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制定以下德育工作措施。

二、具体措施1. 强化课程育人(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德育内容融入各学科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机结合。

(2)加强思想政治课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

2. 完善制度育人(1)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工作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机制。

(2)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德育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3. 开展活动育人(1)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丰富德育形式,提高德育效果。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举办各类文艺、体育、科技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舞台。

(1)加强德育实践基地建设,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行为能力。

(2)推进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5.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1)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问题。

三、保障措施1. 组织保障: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校德育工作。

2. 队伍保障: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3. 经费保障:设立德育专项经费,确保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4. 制度保障:完善德育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监督检查。

四、总结与反思定期对德育工作进行总结与反思,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工作策略,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五、家庭教育与社会协同1. 家庭教育引导(1)加强家校联系,定期开展家长学校活动,提高家长对子女德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鼓励家长参与学校德育活动,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

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

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

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小学德育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采取更加有效的策略来满足新时期的需求。

中小学德育工作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我们需要借鉴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策略来开展德育工作。

在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学生个性差异,个性化德育教育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不同的兴趣、特长和性格。

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德育教育方案。

通过个性化的德育教育,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其学习动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而且,个性化德育教育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其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有更大的优势。

二、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性德育工作不能局限于一些零散的活动和课程,而应该贯穿于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过程中。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编排特定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在学校管理中,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教育管理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成长;在课外活动中,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德育活动来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等。

只有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建立正面激励机制在新时期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正面激励,通过一些有效的激励措施来引导学生走向健康的成长道路。

正面激励是指通过奖励学生良好的行为举止,来增强其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和品德修养。

学校可以设立优秀德育学生奖,每学期评选出一批品学兼优、品德高尚的学生,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学校还可以设立榜样学生评选活动,表彰那些在学习和生活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学生,为他们树立榜样。

通过这些正面激励措施,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更愿意参与到德育活动中来。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在新时期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我们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德育教育体验。

小学德育课堂教育的实施路径

小学德育课堂教育的实施路径

小学德育课堂教育的实施路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小学德育课堂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

小学德育课堂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实施小学德育课堂教育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道德观、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素养。

以下是实施小学德育课堂教育的几个重要路径:1. 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相应的德育目标,并分阶段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

通过制定明确的德育目标,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2. 构建完善的课程内容:德育课堂教育的内容应该丰富多样,既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又要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开展班会、主题讲座、德育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增加德育教育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3. 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德育课堂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道德规范、引导思考道德问题、开展道德情感教育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 提供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德育课堂教育不仅限于校园内的教学,还应该注重将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参观社区事务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和实践道德原则,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际操作能力。

5. 创建和谐温馨的班级氛围:班级作为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对于德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教师应该注重创建和谐温馨的班级氛围,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氛围。

通过定期组织班级活动、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同学间的互助关系。

6. 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德育课堂教育需要家校共同参与和配合。

教师可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教育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品德和行为发展。

家校合作可以通过家委会、家访、家长培训等方式进行,共同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

德育课程的育人价值与实施策略——以《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为例

德育课程的育人价值与实施策略——以《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为例

德育课程的育人价值与实施策略———以《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为例/吴志强德育课程是指按照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开发的《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等学科课程,它是学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的主渠道、主阵地。

本文以《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为例,谈谈德育课程的育人价值与实施策略。

从2016年秋学期起,义务教育初中起始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名称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改变的不仅是名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课程要在国家意志、社会良序生活的需要与青少年生命成长之间、青少年自身的学习与生活需要之间找到一种既科学又艺术的联结与契合,让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之光照亮生命、进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这就需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深刻领会本课程的编写原则、总体设计,全面把握课程框架、呈现方式及其意图,并在教育教学中加以贯彻,真正实现课程育人的目的。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的内涵“课程”包含知识、方法、价值三个层面的要素,即构成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及其构成的体系;基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体系的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基于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维目标。

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就是核心素养,它直指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育人”。

以新教材中《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一课为例,该课旨在使学生在知识上掌握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原因、如何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在能力上懂得民族、国家的命运直接影响我们的情感,明确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具体要求;了解外来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提高自己辨别精华与糟粕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国家认同”这一核心素养。

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就是要遵循“用教材教”“用教材点燃”的科学逻辑,不只是教给学生写在书本上的道德和法律知识,而是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培育学生做人、做事的实践智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

德育学科如何实施方案

德育学科如何实施方案

德育学科如何实施方案德育学科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想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实施德育学科方案时,我们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包括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参与、家校合作等方面。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德育学科的实施方案。

首先,教师是德育学科实施的关键。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品德的榜样和引路人。

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素养,注重言传身教,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学校需要建立健全的德育教育体系。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德育课程、举办德育主题活动、设立德育奖励机制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德育实践,增强他们的道德自觉和责任感。

此外,学校还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起和谐的校园氛围,为德育学科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另外,家校合作也是德育学科实施的重要环节。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两大重要场所,只有学校和家庭密切合作,才能形成良好的育人合力。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德育教育方案,共同关心学生的德育成长,形成共同育人的合力。

最后,学生的参与是德育学科实施的关键。

学生是德育学科的主体,他们的参与和主动性将直接影响德育实施的效果。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学生自治组织、设立德育志愿者队伍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道德的力量,增强道德修养和责任感。

总之,德育学科的实施方案需要教师、学校、家庭和学生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支持下,德育学科的实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德育实施方案

德育实施方案

德育实施方案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重要任务,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德育的实施方案。

一、德育目标的明确实施德育前,必须明确德育的目标。

德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只有目标明确,才能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来达到预期效果。

二、德育教师的培训与支持德育教师是德育实施的关键,他们负责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价值观。

因此,德育教师需要受到系统的培训与支持。

学校应该组织定期的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德育教育水平,让他们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三、德育课程的整合与创新德育课程应该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形成全面的德育教育体系。

通过整合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德育教育。

此外,还应该注重创新,引入有趣、实用和互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德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德育活动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学校应该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德育讲座等,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五、家庭教育的参与与支持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参与和支持对于德育的实施至关重要。

学校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学校可以开展家庭教育讲座、亲子沟通活动等,帮助家长更好地教育孩子。

六、学生自治的培养与发展学生自治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自治权,鼓励他们参与学校决策、组织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和责任意识。

七、校风的塑造与激励校风是学校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集中体现。

学校应该通过校风塑造,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同时,还应该建立奖惩机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

八、校本德育教材的编写与开发校本德育教材是通过校本研究和实践获得的一种教学资源。

小学德育主题班队活动的育人价值及开展策略

小学德育主题班队活动的育人价值及开展策略

小学德育主题班队活动的育人价值及开展策略一、总则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小学德育工作,充分发挥主题班队活动的育人功能,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小学德育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指南。

二、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关注成长。

班队活动应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

2.注重实效,突出主题。

班队活动要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突出活动主题,注重实际效果,防止形式主义,确保活动能真正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3.家校社协同,形成合力。

班队活动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作用,加强协同育人,共同推进德育工作。

4.分层分类,有序推进。

班队活动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心理需求等因素,分层分类设计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

5.创新载体,丰富形式。

班队活动要积极探索新的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形式,提高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6.常态长效,持续推进。

班队活动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实现活动常态化、制度化,确保德育工作的持续深入推进。

三、德育目标1. 总体目标小学德育主题班队活动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基本的公民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具体包括:(1)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2)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热爱劳动等;(3)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4)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2. 学段目标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将德育目标分为三个学段:(1)低年级(1-2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使学生初步形成文明礼仪、遵守纪律的意识,学会关爱他人,具备基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构建德育课程的教学策略

构建德育课程的教学策略

构建德育课程的教学策略简介德育课程是培养学生品德和道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一个有效的德育课程需要考虑到多个方面,包括教学目标、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等。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教师提升德育课程的效果。

教学目标设定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构建德育课程的首要步骤。

教师应该明确想要培养学生具备哪些道德素养和品质,并根据不同年级和阶段制定相应的目标。

例如,针对小学生可以将关注力、合作能力和尊重他人设置为目标,而中学生可以增加自我管理、决策能力等目标。

内容设计合理设计德育课程内容是成功实施的关键。

内容应该紧密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可以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引导学生体验真实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德育课程。

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是示范法,教师通过自身行为和言辞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行为准则。

另外,互动讨论、反思练习和情景模拟等方法也可以促进学生参与和思考。

评价方式评价是德育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道德素养方面的发展情况并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除了传统的测试方式外,可以采用观察记录、项目作业、小组评价等形式来进行全面评估。

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是构建德育课程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该及时反思教学过程和结果,并根据反馈信息进行调整。

同时,与专家、其他教师及家长进行合作和交流也是改进的有效途径。

结论构建德育课程需要因材施教,在明确教学目标基础上设计合理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并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持续改进能够使得德育课程更加有效,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和素养。

课程育德实施方案

课程育德实施方案

课程育德实施方案一、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育德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育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公民。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育德实施方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目标。

1.明确育德教育的核心理念,明确培养学生的具体品德目标。

2.建立健全的育德教育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

3.提高教师的育德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确保育德教育的有效实施。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实施方案。

1.核心理念。

育德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情感教育、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培养。

学校要积极营造浓厚的育德教育氛围,将育德教育融入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

2.课程设置。

育德教育课程应该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

具体课程设置可以包括品德修养、公民道德、社会实践、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

3.教学方法。

育德教育的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

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责任感。

4.评价方式。

育德教育的评价方式应该注重全面评价,包括日常表现、作业表现、考试成绩等多方面的评价内容。

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品德修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进行评价,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

5.教师培训。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育德教育理论培训和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教师的育德教育水平。

可以通过组织专题讲座、教学观摩、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培训,使教师们能够更好地开展育德教育工作。

6.学生发展。

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其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四、总结。

育德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育德实施方案对于学校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幼儿园德育教育课程设计方案与实施策略

幼儿园德育教育课程设计方案与实施策略

幼儿园德育教育课程设计方案与实施策略在幼儿园教育中,德育教育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程内容。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幼儿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品德和个性。

设计和实施一套科学有效的德育教育课程方案与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展开讨论,为你呈现一份完整的幼儿园德育教育课程设计方案与实施策略。

一、课程目标1.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

比如:诚实守信、友善互助、团结合作等。

2.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比如:尊重长辈、关爱动物、珍惜食物等。

3.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比如:乐观向上、遇到困难不放弃、勇于尝试等。

二、课程内容1.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

如通过故事、游戏、歌曲、手工制作等形式,向孩子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

2.日常生活中的德育教育。

比如:让孩子参与集体活动、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引导孩子尊重老师和同学等。

3.道德情感的启蒙教育。

通过情感教育,让孩子学会爱,懂得共享,明白感恩,学会道歉等。

三、实施策略1.制定详细的教育计划。

在每个学期初,制定德育教育的具体计划,包括活动安排、教材准备、教学方法等。

2.注重师生互动。

老师要成为孩子的榜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家校合作。

德育教育要求全员参与,与家长的合作至关重要,家园联系,共同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

四、评估与调整1.定期进行德育教育效果评估。

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观察记录等方式,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品德发展状况。

2.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

根据评估的结果,及时调整德育教育方案,使其更加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

在幼儿园德育教育课程设计方案与实施策略中,需要全员参与,注重实践,确保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帮助,期待你的反馈与共享。

对于幼儿园德育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我认为关键是要考虑课程的目标是否清晰明确,内容是否丰富多样,以及实施策略是否切实可行。

在评估与调整方面也需要不断地进行,以确保课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小学德育教学的价值取向及教学策略

小学德育教学的价值取向及教学策略

小学德育教学的价值取向及教学策略德育教学是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传授学生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价值观。

针对小学德育教学的价值取向及教学策略,我们需要明确德育的目标和意义,同时探讨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

一、德育教学的价值取向1.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小学德育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小学阶段,学生面对新事物和新环境时,往往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因此需要通过德育教学,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明确善恶、美丑、真伪等概念,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小学德育教学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取向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品德发展尤为关键,通过德育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促进学生自觉遵守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为其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德育教学还应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让他们懂得分享、互助、团结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建立人际关系和群体意识的时候,通过德育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为日后的社会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德育教学的教学策略1. 设计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内容德育教学的第一步是设计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内容,要注重在实际的生活中引导学生感悟道德和价值。

在小学德育教学中,可以通过生活常识、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方面来设计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亲身体验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的重要性,达到感悟道德与价值的教育效果。

2. 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他们需要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榜样。

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可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行为典范和价值取向,引导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道德的力量和美好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动力。

德育大思政育人实施方案

德育大思政育人实施方案

德育大思政育人实施方案引言:一、制定德育大思政育人目标1.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真、善、美的人格,使其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唤起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信仰。

2.培养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批判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其具有独立思考、质疑权威的能力。

二、构建德育大思政育人课程体系1.设计德育大思政育人必修课程:结合学校特色和学生需求,设计一系列德育大思政育人必修课程,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现代中国与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课程。

2.引入思政育人选修课程:为了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和兴趣,引入思政育人选修课程,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史、国际关系等课程,以丰富学生的思想修养。

三、加强德育大思政育人教师队伍建设1.完善师资培训机制:建立健全德育大思政育人教师培训机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四、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大思政育人教育活动1.举办思政论坛和发言比赛:组织学生参加思政论坛和发言比赛,鼓励学生展示个人思想和观点,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2.开设德育大思政育人读书沙龙:组织学生定期进行德育大思政育人读书活动,选择经典著作和优秀思政教材进行学习讨论,促进学生思想的深入思考和成长。

3.实施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能力。

五、建立德育大思政育人教育评价体系1.设立综合素质评价指标:通过制定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评估学生的德育大思政育人教育成果。

2.进行德育大思政育人教育效果评估:定期对德育大思政育人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度,做出相应调整和改进。

结论:德育大思政育人是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通过制定德育大思政育人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教育活动和建立评价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新时期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策略

新时期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策略

新时期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策略在新时期,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策略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策略:1. 设计生动的德育教学内容:德育教学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道德常识和道德规范。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德育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判断力,让他们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和公正。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辩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明辨是非,培养他们自主判断问题的能力。

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德育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和沟通。

教师应当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师可以通过个别谈心、班级活动和家长会等方式,与学生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从而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

4.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德育教学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和公益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区活动和实地考察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从实践中体验到道德的重要性。

5. 借助专业技术手段:在新时期,教育技术应用也成为一种有效的德育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网络平台和在线教育资源等方式,设计个性化的德育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参与到德育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6. 鼓励合作学习:德育教育不应当只注重个体发展,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师可以设计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交流技巧,使德育教育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7.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德育教学还应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入、情景模拟和案例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他们在主动探索中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时期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策略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课程的育人价值与实施策略作者:吴志强来源:《江苏教育·班主任》2018年第01期【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采用学生生活内容构建的综合课程,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蕴含了丰富的育人要素。

教师要立足课堂、走向课外、创新渠道,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教师;德育【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7-0011-03【作者简介】吴志强,江苏省扬州市文津中学(江苏扬州,225000)教师,高级教师,扬州市政治学科带头人,扬州市优秀班主任。

德育课程是指按照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开发的《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等学科课程,它是学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的主渠道、主阵地。

本文以《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为例,谈谈德育课程的育人价值与实施策略。

从2016年秋学期起,义务教育初中起始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名称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改变的不仅是名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课程要在国家意志、社会良序生活的需要与青少年生命成长之间、青少年自身的学习与生活需要之间找到一种既科学又艺术的联结与契合,让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之光照亮生命、进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这就需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深刻领会本课程的编写原则、总体设计,全面把握课程框架、呈现方式及其意图,并在教育教学中加以贯彻,真正实现课程育人的目的。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的内涵“课程”包含知识、方法、价值三个层面的要素,即构成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及其构成的体系;基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体系的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基于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维目标。

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就是核心素养,它直指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育人”。

以新教材中《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一课为例,该课旨在使学生在知识上掌握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原因、如何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在能力上懂得民族、国家的命运直接影响我们的情感,明确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具体要求;了解外来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提高自己辨别精华与糟粕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国家认同”这一核心素养。

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就是要遵循“用教材教”“用教材点燃”的科学逻辑,不只是教给学生写在书本上的道德和法律知识,而是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培育学生做人、做事的实践智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

只有将教学、课程与育人功能有机统一,才能达到《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的目标。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的价值1.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初中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以青春生命在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以及全球关系中的自我发展为线索,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中心,遵循生活逻辑,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及国情方面的知识。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面前,学生是作为活生生的、有待健康发展的人而存在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要促进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学习、法制意识形成、品德和人格形成,从而有利于学生身心朝向德育目标健康发展。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上好《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一课,有利于学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陶冶审美情趣、增强民族情感;有利于学生发展辩证思维,全面、客观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为人处事的态度,以包容、平等的心态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并能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有利于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学生通过学习和掌握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2.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

《道德与法治》课程育的“人”不仅仅是学生,也包括教师。

课程更名后,对本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如教育理念的形成、课程资源的整合、教育方法的革新、专业知识的更新等各个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内涵也不断丰富。

这必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这一课,要上出精彩,教师本身必须具备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积淀深厚文化素养;探究创新教法学法,增强学习兴趣和热情;关注时事人物和事件,积累丰富详实素材;参与各种活动体验,经历实践洗礼和净化;进行反思感悟,培养浓厚持久情感。

这样的教师上出来的课,才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说理而不教条,走心而不填鸭,化行而不生硬,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关注、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并持久保持。

教师在把一批批学生送上预定“德育轨道”的同时,自己也飞得更高、冲向更远,登上自己事业的高峰。

3.班集体建设的需要。

一个良好班集体要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坚强的领导组织机构和班干部队伍、多样的教育活动,有自觉的纪律性,有团结友爱、勤奋好学的良好班风,有正确的舆论氛围等特征。

这些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包括《道德与法治》课程及执教《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努力。

上《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一课,我有意识地从所教班级班主任管理措施出发,充分发掘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示良好个性的有利因素,并以所取得成绩为佐证,使学生产生对班集体的认同与归属需求。

然后,我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由对班集体的认同逐步上升到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这样的课堂才是一潭活水,才能实现从微观到宏观、从集体到国家的飞跃,才能在实现《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这课三维目标的同时,为班集体建设助一臂之力。

4.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需要。

《指南》要求,严格落实德育课程,要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标准,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并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中,教育和引导学生认同中华文化。

上好《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一课,有利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利于大力弘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

这既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自身的价值,也是落实《指南》的需要。

三、《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的实施策略1.立足课堂,站稳课堂育人阵地。

《道德与法治》教材自身包含了丰富的德育素材,整个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每个学习主题背后都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

立足站稳课堂,就抓住了课程育人的关键,为课程育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占领了课程育人的主阵地,牢牢把握了德育工作主导权。

上《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一课时,要紧紧围绕民族文化认同感,抓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厘清知识概念、讲透原因理由、升华情感价值、激励行为实践。

我们要关注学生成长,关注学情,把握好问题点、兴趣点、引领点、思考点、价值点、困惑点,才能牢牢占据德育的“制高点”。

在潜移默化中,教师既传授了知识,更实现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2.走向课外,开发课外育人活动。

与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德育,才更具有说服力、生命力和持续力,因此要强化道德实践、情感培育和行为习惯养成,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开发形式多样、容易操作的德育实践活动,把“课程育人”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中理解知识,在践行中升华情感。

这就需要从课堂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实践。

结合《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这课,我组织同学们开展了以描写扬州的诗歌为切入点的课外实践活动“家乡传统文化调查”。

在活动中,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实现自我教育,达到自我提高。

同学们了解、学习到了扬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门类繁多的文化;提升了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感受古往今来、各界人士对家乡真挚的热爱。

学生们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从而形成浓浓的乡情,增强了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诗意栖居的课外实践活动,陶冶了学生心灵,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实现了课程育人的目的。

3.与时俱进,创新“互联网+”育人渠道。

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技术和工具的进步,为育人拓展了新的渠道,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道德与法治》课程也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抢占德育新前沿,通过引导、互动、渗透等多种方式进行德育工作,探索体验实践式的网络育人手段,激发德育工作的新活力。

为更好地巩固课堂教学成果,特别是情感的升华和行动的落实,在国庆假期,我利用家校网络平台,开展了《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这一课的实践活动,设计了“向国旗敬礼,做有道德的文津学子”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们拍一张与国旗的合影,写一句祝福祖国的话。

这一活动将德育的场所,从课堂转到课外,从学校走进社会,从试卷走进心灵,大街小巷、商场广场、社区家庭,处处留下了文津学子对祖国深情的目光,发自肺腑的致敬,感人至深的背影……学生将照片通过网络传给我,我整理后再通过学校微信平台向公众推送,使学生们接受再教育,取得了很好的育人效果。

“互联网+课程德育”使育人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使《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功能如虎添翼。

这一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起到了传统课堂简单说教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道德和法治》课程育人,是本课程的应有之义,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基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1]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Z].教基〔2017〕8号,2017-08.[2]教育部,司法部.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Z].教政法〔2016〕13号,2016-07.[3]曾军良.“课程育人”:才是回归教育本真路径[N].中国教育报,2013-03-26(6).[4]朱小蔓.《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解读与新课标介绍[EB/OL].http:///zt/16pxh/2016czdf/sp/201611/t20161123_1504401.shtml,2016-11-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