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复杂性研究的哲学思考

合集下载

复杂性理论与创造性思维研究

复杂性理论与创造性思维研究

复杂性理论与创造性思维研究复杂性理论和创造性思维是两个看似没有直接关联的领域,但二者在很多方面是相互依存的。

复杂性理论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含有多个相互作用因素的复杂系统的行为和性质。

而创造性思维则是指一种超越传统思考框架的能力,能够在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时想出新颖的方法或创造出独特的思路。

本文从复杂性理论和创造性思维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二者的联系以及在实践中如何相互促进。

一、复杂性理论复杂性理论是一种跨学科的理论和研究工具,它主要研究那些由多个相互作用的因素所组成的系统的行为和性质。

这些系统的行为通常不是单一可预测的,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随机性和非线性特征,且其整体行为大于各个组成部分之和。

复杂性理论适用于各种自然和社会系统,例如生态系统、大气环境、脑神经系统、经济市场等。

复杂性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系统分析、网络分析、非线性动力学、统计物理学等学科领域。

因此,复杂性理论往往要求跨学科的研究团队,能够在统计、物理、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发挥协作作用,以为相关领域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富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二、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一种超越常规思考模式的能力,同时涉及有创意性、创新性、独创性和想象力等多个方面。

创造性思维可以提高人们的预见性和意识水平,使人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并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在各种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艺术、科学、商业和教育等。

在实践中,创造性思维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激发,例如发掘潜在想法、创新颠覆性的方案、发掘多源信息、挑战惯性思维等,这些创新和偏离常规的行为往往引发了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成为了各行业的标志性作品和代表性做法。

三、复杂性理论与创造性思维的联系复杂性理论和创造性思维看似没有直接关系,但在实践中二者却是相互关联的。

这种关联在以下三个领域可以体现。

1.思维方式复杂性理论和创造性思维在思维方式上有相似之处。

在复杂性理论中,研究者也需要超越传统的思考方式来研究多元因素互动的系统,需要思考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来理解这个系统的本质。

关于复杂性的科学探索与哲学意义

关于复杂性的科学探索与哲学意义

关于复杂性的科学探索与哲学意义
孟宪俊
【期刊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24)002
【摘要】复杂性问题是21世纪科学研究的前沿和富有挑战性的重大课题,复杂性范式是当代人类思维的新范式.因此,通过论述复杂性的涵义和基本特性,对复杂性科学发展历程进行了探索,并阐明了复杂性研究对哲学发展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在复杂性科学更深远的探索中创建21世纪的关于世界复杂性的新哲学.
【总页数】5页(P1-5)
【作者】孟宪俊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0
【相关文献】
1.从复杂性研究到科学实践哲学的探索——吴彤教授访谈录 [J], 刘景钊
2.系统复杂性研究的新起点与新挑战——全国“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 [J], 范冬萍
3.转变年代的科学:复杂性及其探索——《探索复杂性》述评 [J], 夏之华
4.复杂性理论的哲学思考(上)(专题讨论)——复杂性科学理论对辩证唯物主义十个方面的丰富和发展 [J], 王志康
5.“系统科学哲学与社会发展”2008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研究会第五次年会会议第一轮通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性思想论析

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性思想论析
c mp e h l s p y o lx p i o h ,wh c s mi e y s in e a d h ma i e d c ne t n l g ,e itmo o n t o o o y o ih i x d b c e c n u n t s a o tn so t o y p se l g a d me d l g .An e i n o y h dh
性 思想 的研 究,其精 髓在于形 成 了一个包含 本体 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科学与人文相融合 的完整 的复杂性哲学架
构, 并建议建立 “ 宏大概念” 、程序性和策略性眼光和元系统观 点以认识对象.从复杂性 的定义 、 杂性 思想 的必 复 要性、理论基础 、原则和方法等层 面,对莫 兰的复杂性思想进行系统的探究对于 当代 中报
20 0 9年 7月
J 12 o u. o 9
J un lfTnsa ec es ol e ora agh nTahr lg o C e
加・ 莫兰的复杂性思想沧析
王 健 ,胡 娟
24 2 ) 605 ( 鲁东大学 政法学 院,山东 烟 台
摘 要: 法国 当代著名 的哲学家 、 会学家、 社 人类学家和政治评论家埃德加 ・ 莫兰最大的学术贡献是 关于复杂
借鉴意义 。
关键词 :复杂性;复杂性 思想: 自组织;元系统
中图分类号 :B1 l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0 .152 0 )40 9 -4 0 99 1(0 90.0 00
Co m e t n Ed a o i ’ m p e o g t m n so g rM rn SCo l x Th u h
W ANG i n HU u n Ja , Ja
(co l f oic dL w L d n nv r t Y na h dn 6 0 5 C ia S h o P li a a , u o gU iesy ati a o g2 4 2 , hn) o tsn i, Sn

人性的复杂与多元性的探讨

人性的复杂与多元性的探讨

人性的复杂与多元性的探讨人性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多元的概念,涉及到人类行为、情感、思维等各方面的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一、个体差异与人性的复杂性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独特的人格特点、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这些差异使得人性变得复杂起来。

个体差异源于个人的遗传背景、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等多种因素。

例如,一个人可能出生时就具有冒险的天性,而另一个人则比较保守。

这些不同的个性特点会影响一个人的选择、决策和行为,使得人性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

二、文化与人性的多元性文化是人性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也是导致人性多元性的原因之一。

不同的文化背景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以及价值观念。

世界各地的文化有着各自独特的传统和习俗,从而使得人性表现出多元性。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群体利益被看作是重要的,而在另一些文化中,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性则更为重要。

因此,当不同文化的人相遇时,他们的行为和价值观会出现差异,人性的多元性也会体现出来。

三、社会环境与人性的复杂性社会环境也是影响人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社会环境会对个体产生不同的影响和塑造。

例如,一个人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可能会培养出正直、善良的品质;而在一个贫困和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长大的人,则可能会具有更多的懊丧感和不安全感,从而表现出不同的人性特点。

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得人性展现出了多样的形态。

四、心理与人性的多元性心理学的研究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心理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人性变得更加矛盾和复杂。

人们可能会面临着理性与情感的冲突、欲望与约束的矛盾等问题,这些都是人性中常见的复杂性。

例如,一个人可能在理智上知道某件事是错的,但情感上却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这种内心的矛盾和多元性使得人性显得更加复杂。

综上所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体现在个体差异、文化差异、社会环境和心理因素等多个方面。

了解和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的本质。

关于复杂性研究的哲学思考

关于复杂性研究的哲学思考
第3 4卷 第 1 2期
2 0 1 3年 1 2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 S c i )
Vo 1 . 3 4 No . 1 2
抵 可 以分 为 四大 主要 流派 :

是 一般 系统论 学派 。 一 般 系统 论学 派是 由美
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开创的。 早在 1 9 3 7 年,
在芝 加哥 大学 的一 次哲学 讨论 会上 , 贝塔 朗菲就 提
出了“ 一般系统论” 的概念 。1 9 4 5 年, 他发表《 关 于
普 遍存 在 于现实 世界 的各个 方 面 , 已不 能把 它仅 仅 归结 为认识 过程 中的消极 因素 , 而是 必 须承认 并 重
普利高津 、哈肯等人开创的远离平衡态 的开放系
统; 二 是美 国圣 菲研究 所 以复 杂适应 系 统为 标志 的
工作 ; 三是 中国钱学森提出的以开放 的复杂巨系统 为主线的研究『 】 1 。 综观当前对复杂性科学的研究 , 大

般系统论》 一文 , 提 出一般系统论 的任务 。1 9 6 8
年 贝塔 朗菲 出版 了《 一般系统论 : 基础、 发展 和应 用》 一书, 书中全面阐述 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 、 内容 和理论框架。在《 一般系统论》 一书中, 贝塔朗菲开
始 自觉 地 运 用 “ 整体” 和“ 系统 ” 的概 念 来认 识 和 处
中图分类号 : N 9 4 1 .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2 5 9 6 ( 2 0 1 3 ) 1 2 — 0 0 4 8 — 0 3 对于当前 尚在蓬勃发展 、方兴未艾的复杂性研究 , 不 同的研究者从不 同的角度进行 了分类 。美国乔 治・ 梅森大学的沃菲尔德认为 ,在美国就存在系统

关于复杂性的哲学思考

关于复杂性的哲学思考

关于复杂性的哲学思考
复杂性是一个很深入的哲学概念,这可能意味着不同的东西。

它可
以指的是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也可以是更广,更抽象的概念。

可以说,复杂性可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用于描述空间,时间,结构,系统,
和事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的学科。

从哲学上说,复杂性指的是不可简化的复杂系统,其中每个部分都有
它自己独特的功能,并且不能被简化成它们之间有关联的更小单元。

例如,我们可以看到复杂性在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生活,和自
然界中都存在。

复杂性也可以体现在我们的思维模式中,因为每个人
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过程以及思维模型。

因此,复杂性可以描述为个体实体,行为和社会的变换,以及它们之
间的关系的研究。

它可以包括一系列的交互因素,这些因素受到不断
变化的因素的影响。

此外,复杂性也可以是更深层次上的,例如它可
以包括一些普遍经验,哲学,文化,社会,政治,语言,经济和文化
概念的头脑风暴。

最后,要思考复杂性的哲学意义,我们要明白的是,复杂性本身并不
意味着任何一种客观的真理,而是反映我们如何理解和解释实际情况
的方式,也就是我们如何看待复杂的事物的方式。

复杂性的概念界定及复杂性的基本问题

复杂性的概念界定及复杂性的基本问题
其二,作为科学概念,复杂性的指称对象应该明确。应该把它与复杂、复杂系统、复杂性研究(科学)相 区分,不可混淆。笔者认为,复杂性仅是对一种“性状”的描述。
其三,同样,作为科学概念,复杂性的内涵也应该明确。它可以是变动的,如计算复杂性中的“最小长度” 也不是绝对的,但它不能是随意的,不能是主观不确定的。它甚至可以特指最一般的、程度最高的复杂性, 如同非线性科学的对象主要是特指强非线性一样。
(4)关于“非周期”
“非周期”大家都很熟悉,其实它是指不重复、不可压缩和无规律可循。而任何意义上的周期性质,都会使 对象系统的复杂性大大简化。
(5)关于“可区分”
“可区分”是指对不同状态所承载的意义来说,对象状态是不可粗粒化的。否则,允许粗粒化操作,复杂性 会在相应水平上被平滑掉。
3、 定义的普适性
(2)复杂系统组织问题
系统中宏观和准宏观的运动及运动模式面对和要解决的是系统的组织问题。对于宏观和准宏观的运动及运 动模式来说,它在相当程度上决定或代表了系统的整体行为。那么同样地,它的行为是什么?有模式吗?
(3)复杂系统控制问题
系统的边界条件或环境控制参量面对和要解决的是系统的控制问题。边界条件或环境控制参量与系统的宏 观及微观状态、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是怎样的呢?或说特定的系统宏观及微观状态、行为目标会引致和需 要怎样的控制行为及行为模式呢?
chaos虽然依动力学方程原则上可精确确定轨道的数学意义上的混沌不是复杂的但是实际的物理和计算意义上的混沌一般都具有由敏感初条件导致的多值不确定性整体轨道的非周期性而且对象状态是由物理变量表征的可区分状态
复杂性的概念界定及复杂性的基本问题
摘 要 本文讨论了复杂性概念的科学及哲学定位,给出复杂性概念的一个界定:“存在多个有意义、不 确定、非周期的可区分状态”。认为复杂性的基本问题是“在复杂性空间中寻找最优或约定解”,此问题在 复杂系统情况下具体化为:子系统角度的复杂系统预测问题、宏观现象角度的复杂系统组织问题和系统环 境角度的复杂系统控制问题。

浅析“复杂性”哲学维度及其实践意义

浅析“复杂性”哲学维度及其实践意义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C apital N ormal Univers ity2008年增刊(S ocial Sciences E diti on )中医与复杂性问题研究浅析“复杂性”哲学维度及其实践意义 赵 曦摘 要: 复杂性科学是一门新兴学科。

现今时代背景下,复杂性科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主要探讨其理论向度的哲学可能,以及其实践向度的应用可能;重点探讨了复杂性与生态科学、产业集群和中医复兴等问题的实践蕴含。

其目的在于更深入地发掘复杂性科学与哲学的理论互释;同时诠释具体学科门类体系下,复杂性科学的活力与生机。

关键词: 复杂性;复杂性科学;哲学;生态科学;产业集群;中医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8)增刊-0186-05收稿日期22作者简介赵曦,男,四川成都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学士。

 (北京 )。

上世纪80年代起,对复杂性科学理论的引进和深入研究,对中国人的传统的自然观产生了巨大的震撼;而伴随着科技哲学自身内部危机,科学实践哲学对科学技术哲学的既有观念提出了挑战。

与此同时,“复杂性”作为当今问题研究的一个热点,无论在哲学上还是实践上,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从而推进时代和科学的前沿探索,深化哲学的当代反思,这也是复杂性研究的目的所在。

一、复杂性与复杂性科学 当今时代,复杂性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而从一种科学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复杂性”乃是“复杂性科学”前提性概念。

因此,在复杂性科学发展突飞猛进的时候,有必要认真审视“复杂性”本身的理论蕴含,从而对复杂性予以定义。

然而,由于“复杂性”作为一个理论概念,其自身也具有复杂性的诸多特征;因而,从定义上澄清对复杂性的理解尚具有许多困难。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复杂性的理解是朦胧和模糊的,事实上,伴随着近些年相关研究的开展和深入,我们已经纠正了许多错误的认识,并探索性地发掘了许多新的可能;至少我们对复杂性研究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

“简单性原则”与“复杂性思维”的哲学思辨及教学启示

“简单性原则”与“复杂性思维”的哲学思辨及教学启示

简单性与复杂性之争由来已久。

自然万物以简洁为美,自然规律服从逻辑“简单性原则”。

学者陶理认为,“‘简单性原则’既是科学美学的准则,又是科学方法论的重要原则”。

科学家追求以简洁、优美的形式来揭示自然规律和奥秘,最小作用量原理(熊斌,吴国林)与“简单性原则”在物理学、数学,乃至更广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价值。

但随着对自然世界、人类社会认识的不断加深,人们逐渐发现,世界万物的复杂性远超出原先的预想。

于是“复杂性思维”迅速发展,并对生产、科研、教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承载着立德树人功能,其本身兼具简单和复杂两重特性,理应遵循“简单性原则”和“复杂性思维”。

在当下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将奥卡姆剃刀定律的“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等“简单性原则”奉为圭臬,确实在发展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概念理解与概念体系建构等素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真实课堂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学生、教师与课程等教学要素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教学即传递”“学习即积累”“学而时习之”等遵循教学“简单性原则”而产生的观念方法越来越不适应当下迅猛发展的教育,并越来越成为教育向高质量发展的桎梏。

在强调深度学习,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改背景下,对“简单性原则”和“复杂性思维”的哲学意蕴和教学实施路径策略等问题充分讨论,以阐明本质、厘清思路,遵循规律、提升质量,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简单性原则”与“复杂性思维”之争是一个螺旋式、递进性的认识发展历程从哲学角度来看,事物往往有简单性一面,又会具有其复杂性的部分。

我们对于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及其方法总结就是一个由复杂到简单再回归于复杂的螺旋式、递进性的发展过程。

“简单性原则”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物质结构和运动形式的探索,强调要透过复杂多样的表象去探寻事物内在的本质规律,重视对整体进行部分分割,并致力于研究各部分间线性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规律。

复杂性及其研究的意味

复杂性及其研究的意味

复杂性及其研究的意味复杂性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领域,这里主要指代系统和问题,其特征包括由大量相互作用的元素组成,以及在短时间内出现非线性,意味着系统的变化往往是不可预测的。

例如,全球气候系统、股票市场和神经网络都具有复杂性特征,而研究这些系统也具有重要意义。

复杂性科学的出现复杂性科学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涵盖物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领域,以研究复杂系统为目标。

这一领域在20世纪后期开始兴起,最早是由管理学家哈伯特·西蒙和物理学家辛格发起的。

对于复杂系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科学的诞生,例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思想,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复杂系统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对于复杂性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复杂性科学的概念和方法的出现,使我们得以更好地了解并研究复杂系统的特征和行为,从而为现实世界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

复杂性科学的重要性复杂性科学对于我们了解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许多重要的社会和生态系统,如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大脑,都具有复杂性特征。

另外,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往往采取的是简单问题的思维方式,忽略了系统中多个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思维方式往往难以解决复杂性系统中的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从复杂性的角度出发,来解决数量繁多的因素和影响因素,更好地理解并解决复杂系统中的问题。

复杂性系统的建模和仿真在复杂性科学中,我们主要采用建模和仿真的方式,来研究复杂系统。

建模是指将实际系统中的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抽象成为一种形式化模型,并通过这种模型来描述系统的行为。

而仿真则是指将这种形式化模型转化为计算机程序,模拟实际系统的行为,并通过计算机程序来进行预测和实验。

在建模和仿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使用复杂性科学的一系列理论和工具。

例如,网络理论、信息论、分析力学、动力学系统理论、统计物理学、优化方法和计算机科学等。

《人性的复杂性:善恶二元论的讨论》

《人性的复杂性:善恶二元论的讨论》

人性的复杂性:善恶二元论的讨论引言人性作为一个研究领域,一直备受关注。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对于善恶的分析和理解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分析方式是将人性简化为一个二元论,即认为人性可以被划分为善和恶两个极端。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人都是具有复杂性的,他们既有善良与正义之举,也存在着邪恶与罪恶之行。

本文将就此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善与恶的定义在探讨人性复杂性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善”和“恶”。

根据不同的伦理观和道德体系,对于善与恶的定义会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善”通常指代道德正确、正义、公平、仁慈等积极向上的品质;而“恶”则表示违背道德准则、自私、残忍等消极不良行为。

人性复杂性虽然将人性简化为善与恶两个极端似乎很容易,但事实上人性是非常复杂的。

以下是一些解释人性复杂性的观点:1. 原始本性观点根据原始本性观点,人性具有原始野蛮的一面。

它认为,人类天生具备自私、攻击和求生存和繁殖利益的本能。

在这个观点下,人类倾向于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其他人的福祉。

2. 社会环境影响另一个解释人性复杂性的角度是社会环境对个体品质与行为的影响。

这种观点认为,善恶之行往往受到社会价值观、道德教育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社会环境中可能表现出截然相反的行为。

3. 自由意志与选择一种更加哲学化的解释是基于自由意志和选择理论。

按照这个观点,每个人都有能力自主作出决策,并承担其所做选择带来的后果。

对于某些人来说,他们可能会倾向于做出善良正直的行动;然而对其他人来说,则可能更容易陷入邪恶行径。

4. 善恶的相对性另外,有些人主张善恶的划分并不是绝对,而是相对的。

所谓善恶只是一种社会对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归类,取决于每个人或每个文化背景下对道德和伦理标准的定义与思考。

结论总体而言,人性复杂性地说明了人类不仅具有天生固定的善恶本质,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引导。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人性简化为二元分类,而应该理解并接受这种反映了人类复杂本质的现实情况。

“复杂性”研究的若干哲学问题

“复杂性”研究的若干哲学问题

“复杂性”研究的若干哲学问题复杂性研究是一门关注复杂系统特征、行为和演化的跨学科领域。

可应用于各领域,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学等。

然而,进行复杂性研究时涉及到若干哲学问题,如系统分类、时空尺度、不确定性等,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和解决。

本文将围绕复杂性研究中的哲学问题展开论述。

一、系统分类问题复杂系统具有很强的多样性。

因此,如何对复杂系统进行分类是复杂性研究中的一个哲学问题。

传统分类方法是将系统分为简单和复杂两类。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很多系统都包含了简单和复杂两种性质,难以清晰的划分系统类别。

为此,近年来逐渐提出了一些新的分类方法。

例如,利用复杂系统中的自组织、分形结构等特征划分类别。

这些新的分类方法相比于传统方法,更能体现复杂系统的多样性,但也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

二、时空尺度问题一个复杂系统可能涉及到多个不同的尺度,难以用统一的方法研究。

因此,在研究中需要对时空尺度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调整。

这是复杂性研究中的另一个哲学问题。

如在气象学研究中,需要在全球尺度和小区域尺度之间进行平衡,以取得更具体的气象预测结果。

在社会学研究中,需要考虑到社会系统的不同层级,从个体行为到社会整体进行研究。

对时空尺度进行合理选择和调整,可以更加准确地分析复杂系统的特征和演化。

三、不确定性问题复杂系统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因此不确定性是复杂性研究中的重要哲学问题。

不确定性因素包括系统内部复杂的相互作用、外部环境的变化、随机事件的影响等。

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使得我们无法精准地预测系统的行为和发展趋势。

因此,研究不确定性对于理解和预测复杂系统的行为非常重要。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不确定性建模方法,如随机过程、模糊逻辑、混沌理论等,可以更好地反映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

不过,这些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效果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综上所述,复杂性研究中存在着复杂系统分类、时空尺度以及不确定性等哲学问题,需要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解决。

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分析和描述复杂系统特征和行为,为我们更好地预测和控制复杂系统提供有力支持。

复杂系统的哲学方法

复杂系统的哲学方法

复杂系统的哲学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复杂系统的哲学方法是一种用来理解和分析复杂系统的方法论。

复杂系统包括生态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等各种由多个相互作用部分组成的系统。

这些系统的行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非线性、不确定性和深度耦合的特点,因此需要一种特殊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和分析。

哲学方法在这个领域的应用,旨在深入理解复杂系统的本质、结构和运行规律,以及探索人类在构建、管理和维护复杂系统中的智慧和技巧。

复杂系统的哲学方法要求对系统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建模。

复杂系统往往包括多个层次、多个因素和多个相互作用的部分,因此需要将系统进行整体观察,并且对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综合考量。

哲学方法鼓励研究者采用系统论的观点,将复杂系统看作一个整体,研究系统中各个部分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

这种宏观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揭示系统内部的结构、规律和行为特征。

复杂系统的哲学方法强调对系统的演化和发展规律进行研究。

复杂系统通常表现出随时间演化的特征,包括自组织、自调节、突发和演替等现象。

哲学方法鼓励研究者以历史性的眼光来观察系统的发展过程,从中总结规律,探究系统演化的本质和机理。

这种历史性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系统的动态性和非线性特征,以及规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复杂系统的哲学方法还注重对系统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进行探讨。

复杂系统往往涉及多种影响因素,存在着多样性、异质性和随机性,因此系统的行为和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哲学方法鼓励研究者从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角度来思考系统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探讨其根源和本质。

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理解复杂系统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为系统设计和管理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方法。

复杂系统的哲学方法促使人们思考系统的伦理和价值。

复杂系统的运行和发展不仅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还受到人类的行为和决策的影响。

哲学方法鼓励我们从道德哲学和人文主义的视角来思考系统的伦理和价值,探讨人类在构建和管理复杂系统时应当秉持的原则和价值观。

哲学视野中的复杂性——拓展复杂性研究的新视野

哲学视野中的复杂性——拓展复杂性研究的新视野

Co mpl x t r m io o h c lVi w e iy f o a Ph l s p i a e
De eo Ne Viw ft u y o m p e iy V l p A w e o heSt d fCo l x t
L U — a g I Jn y n i
复 杂性 是 当下 时代 的 重要 使 命 。 文章 把 复 杂 性 哲 学 的 任 务 概 括 为 : 清 复 杂 性 思 想 , 构 复 杂 性 范 式 。依 据 不 同 澄 建
的 哲 学视 野 , 文章 把 "代 复 杂性 研 究纳 入 到 六 个 核 心 主 题 下 :复 杂性 转 向” “ 存 在 到 演 化 ” “ 对 立 到 互 动 ” 3 - “ 、从 、从 、
第 7卷 第 5 期
20 0 8年 1 月 0
江南大 学学报 ( 文社会科 学版) 人
J u n l f in n n Un v riy Hu n t s& S ca ce c s o r a a g a ie st ( ma ii oJ e o il i e ) S n
Vo. NO 17 .5 0 c. 2 08 t 0
Fr m n w ios ph c l iw t r il u s p c n e p r r o plxiy t o i s n o i o a e ph l o ia v e he a tce s m u o t m o a y c m e t he re i t sx
c nt a t me : c m p e iy u n e r l he s o l x t t r , fom ben t b c r i g o e omi g n , fo r m b i g n pp s to t e n i o o ii n O

复杂性科学的哲学反思赵光武

复杂性科学的哲学反思赵光武

哲学来自非哲学,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作为科学的理论升华,有方法论功能,是科学的向导。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只有随着科学前进,才能指导科学前进。

当今,世界范围的复杂性科学的兴起与高涨,必然从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复杂的关系上,触及哲学的世界观、本体论、发展观、历史观、认识论等根本性问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与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应以科学发展的前沿成果当做直接的研究对象,通过对科学成果的哲学反思,反思出哲学。

这样,既可以对哲学进行充实深化,又能进而夯实科学的哲学基础。

一、复杂性科学的兴起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呈现了高度综合的大趋势,其中蕴含着从简单性科学向复杂性科学的转向。

新技术革命时期的新机器,已发展到由工具机、传动机、动力机和控制机、计算机等几部分组成的机器系统。

现代机器的主要性质与功能是整体性的,比如,信息流、反馈这些性质是整体性的,自调节、自适应的控制功能更是整体性的,只有在动态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存在,才能被把握。

一旦将它分解拆卸,这些性质和功能就不复存在了。

如果说第一次技术革命时代要求人们具有机械观和分析方法,那么新技术革命则要求人们并训练人们具有整体观念和综合方法。

这不仅是客观需要,也有实现的可能。

首先应该看到,电子计算机就特别能帮助人们综合地普遍联系地考虑问题。

从前人们考虑问题受智力条件的限制,不能同时考虑大量的因素,不得不用少数的原因来解释一些现象。

这种方法尚能应付第一次技术革命时期的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但却解决不了当代各种特别复杂的问题。

电子计算机延伸了人脑,它能以敏捷的运算速度、精确的逻辑判断力、巨量的贮存信息和不会遗忘的记忆力,帮助人们“记住”大量的原因,并把它们联系起来加以综合地筛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其次还应看到,新技术特别要求进行跨学科的研究。

对于像制造蒸汽机、汽车、电动机的工业技术,只要受到专门训练的专家、工程师就能驾驭了。

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研究

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研究

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研究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研究复杂性科学(Complexity Science)是一门涵盖多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致力于研究和探索系统的复杂性质和行为。

在过去几十年里,复杂性科学已经逐渐从理论上和应用上蓬勃发展,成为许多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

在这一背景下,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研究愈发重要,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复杂性现象的本质,还提供了一套可行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性带来的挑战。

首先,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研究强调系统思维和整体性观察。

传统科学往往采用分析思维,将问题拆解为简单的部分进行研究。

而复杂性科学认为,复杂系统的行为往往不仅仅受到单个部分的影响,还受到系统内部和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整体性观察,深入理解系统内部的相互关系和外部环境对系统的影响,以揭示复杂系统的复杂性质。

其次,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研究注重动态分析和模型建立。

复杂系统的行为是动态变化的,传统的静态模型无法捕捉到系统的演化过程。

因此,复杂性科学倡导基于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动态分析,并建立动态模型来描述系统的行为。

动态模型可以通过数学方法、计算机模拟等手段进行建立和仿真,以揭示系统内部的动力学规律和行为演化。

此外,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研究提倡异质性和非线性的思维方式。

复杂系统往往由多个元素构成,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着差异和相互影响。

复杂性科学通过考虑元素间的异质性,并引入非线性的因子,使研究模型更加贴近实际情况。

例如,在经济学领域中,传统的经济模型假设市场是完全均衡的,但复杂性科学认为市场受到各种非线性因素的影响,如信息不对称、心理预期等,从而引发市场的失衡和波动。

此外,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研究倡导自组织和涌现的观念。

复杂系统具有自组织的能力,即系统内部的元素和规则可以在无中央控制的情况下形成有序的整体行为。

涌现是指系统整体行为和性质不可简单由其组成部分的行为和性质所解释。

复杂性科学通过研究自组织和涌现的机制,揭示复杂系统内部的协同和新颖性,为对复杂现象的解释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人性的复杂性:《三体》中的科幻哲思

人性的复杂性:《三体》中的科幻哲思

人性的复杂性:《三体》中的科幻哲思引言《三体》是中国作家刘慈欣所著的一部科幻小说,该作品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深入探讨的哲学思考,使读者对于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性本质有了全新的认识。

本文将重点探讨《三体》中所呈现出来的人性复杂性,并剖析其中蕴含的科幻哲思。

1. 人性与道德挣扎在《三体》中,作者将深入描绘了主要角色们在面对外星文明侵略及临丧末日时所产生的道德困境。

他们不仅需要为了自身生存而将地球出卖给外星文明,还需要面对自己灵魂深处对于这个决定带来的内心痛苦和道德挣扎。

这种道德困境让人反思人性在极端情况下是否会失去底线。

2. 神秘与不可知《三体》通过描述外星文明和宇宙之间神秘、不可知的关系,展示了人类智慧的局限性。

无论是面对外星文明的进攻还是解读宇宙信息,人类都会遇到难以理解和探索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逐渐意识到自己所处宇宙的微小和渺茫。

这种意识引发了对于人类智慧、科学发展以及哲学思考的深刻反思。

3. 自我毁灭的危险《三体》中呈现出了人类自身导致毁灭的可能性,使得人们开始关注自身行为对于整个地球和宇宙生态系统的影响。

作品通过描述水滴之战等场景以及纷争不断的世界联合政府,揭示了社会与环境问题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并警示人们应该思考如何保护我们所依赖的生存环境。

4. 科技与道德边界在《三体》中,作者着重描绘了科技发展对于人类道德边界造成挑战的场景。

通过“暗棋”游戏和智能网眼等设定,展示了科技可能给荣耀、欲望和权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一观点引发了人们对于科技与道德的互动关系的思考,以及人类如何在科技发展中维护道德底线的问题。

结论《三体》通过复杂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哲学思考,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

它使读者意识到人类智慧的局限、道德困境的存在、自我毁灭的危险以及科技与道德之间的边界等问题。

通过这些思考,《三体》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引发了我们对于人性和整个宇宙的反思,并希望能够更加谦逊地面对未知,保护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推动科技与道德共同发展。

复杂性及其研究的意味

复杂性及其研究的意味
刻 悄然 回归成 为 哲学 与科学 共 同关 注 的对象 。 作 为一种 难 以被科 学 和 哲学 严 格 界 定 ( 因其 自 身 的复 杂 ) 的理 论 范式 , 复 杂 性” 然 在 语 义 上 没 “ 虽 有 获得各 学科 都能 够 普遍 接 受 的通 论 , 事 实上 在 但
c v l a i n. i ii to z K e r :Co pl x t y wo ds m e iy;Re e r h; Si iia c sac gn fc n e
当康 德 在 其 可 用 刻 度 衡 量 的生 活 中构 筑 起 宏
伟 的“ 理性 大厦 ” 黑 格 尔用 “ 、 绝对 精 神 ” 勾勒 出宇 宙 秩序 的完美 图景 时 , 他们 断 然没 有 想 到这 种 有 序 完 备 的理论体 系经 由马 克思 、 柯 、 塞尔 、 洛 依 德 福 胡 弗 以及 随后 的后现 代 思 潮 的 冲击变 得 支 离破 碎 。“ 理 性 的狡 猾” 究 敌 不 过 变 化 中的 “ 问之 矢 ” 后 现 终 时 ,
Co p e iy a d is S g fc nc m l x t n t i nii a e
XI G ua — i n E ng q a (o r a f in n nUnv ri J un l a g a ie st o J y,W u i 1 1 2,Chn ) x 4 2 2 ia
前沿 。由于他 们 直 面现 实 旨在 破 除人 类 的 现 实 困
境, 因而那 些 在 康 德 、 格 尔 的理 想 中被 淡 化 的真 黑
实 图 景 重 新 纳 入 到 需 要 被 审 视 的 范 围 。 复 杂
性—— 一个 曾经 被 科 学 家 和 哲 学 家几 乎 同 时 遗 忘

关于简单性和复杂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思考

关于简单性和复杂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思考

关于简单性和复杂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思考
简单劳动是指不经专业训练、没有专长的劳动者可以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只有具有经过专业训练、具有专长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的产品等于多量简单劳动的产品。

更多解释
课堂教学意义:第一,鼓舞我们深刻重新认识个人收入上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差悬殊”的不合理性,全盘扫除“读书无用论”。

第二,正确处理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关系,在社会形成重视学习、力争深造的导向。

第三,从复杂劳动形式的变化,鼓舞我们注重当代的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深化重新认识缔造价值的劳动。

第四,启发我们分析研究不同国家的工资差别。

举例来说,生产一盒火柴可以由一个人用直观的生产工具和少量的工序就能够顺利完成,研发一个软件却须要多人的劳动协调:甲负责管理顺利完成软件某个部分,乙负责管理化解程序中另一个部分,然后还要有人去资源整合和生产推展,还要搭载专门的研制工具等等,所以它的劳动花费和生产资料价值迁移往往更大。

在同等社会条件下,在相同劳动强度下,劳动的消耗和劳动时间成正比,无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它都就是可以折算成价值单位:人.年(月、日、小时)展开来衡量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聪杰(中共漳州市委党校,福建漳州 363000)摘要: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复杂性研究(Complexity Researches),是当代世界科学发展的前沿和热点领域。

尽管目前它仍不完善、不成熟,处在逐步深化的探索过程中,但其理论和方法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其发展也将带来了人们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一系列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关键词:复杂性;复杂性研究;哲学中图分类号:N9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2-0048-03 从传统的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复杂性是认识的消极因素,是阻碍人们获得真理性认识的障碍。

事物在未被人们认识之前是复杂的,认识事物的过程就是经过对事物所表现出的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反复思考、甄别,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形成对事物的理性认识。

人们一旦获得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事物就会变得简单;而存在的一些尚未被完全认识的部分,只能归结为人类认识发展过程的阶段性和局限性,它们将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认识手段的改善、认识能力的提升,而逐渐被认识。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类认识的不断拓展和深化,人们越发感到事情远没有那么乐观。

复杂性,不仅仅是事物呈现给我们的十分丰富的表面现象,而且是事物本身,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是构成事物的结构、功能、环境和发展所具有的规定性。

自然科学研究表明,复杂性及其各种分叉衍生普遍存在于现实世界的各个方面,已不能把它仅仅归结为认识过程中的消极因素,而是必须承认并重视对复杂性的研究和探索。

就复杂性而言,它本身具有特有的规定性,即便已经被人们认识的事物,它依然是复杂的。

也就是说,在复杂性与简单性之间存在着质的区别,这便是复杂性科学研究的领域。

一、复杂性研究的提出及主要流派一般认为,复杂性科学始于20世纪40年代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研究。

随着系统科学的研究不断获得进展,耗散结构论、协同学、控制论、信息论、混沌理论和超循环论等陆续创立,为复杂性科学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对于当前尚在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的复杂性研究,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类。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沃菲尔德认为,在美国就存在系统动力学学派、适应性系统学派、混沌学派、结构基础学派等。

我国的戴汝为认为,国际上研究复杂性科学,按其所用术语可以概括为三方面:一是欧洲的普利高津、哈肯等人开创的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二是美国圣菲研究所以复杂适应系统为标志的工作;三是中国钱学森提出的以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为主线的研究[1]。

综观当前对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大抵可以分为四大主要流派:一是一般系统论学派。

一般系统论学派是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开创的。

早在1937年,在芝加哥大学的一次哲学讨论会上,贝塔朗菲就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概念。

1945年,他发表《关于一般系统论》一文,提出一般系统论的任务。

1968年贝塔朗菲出版了《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一书,书中全面阐述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内容和理论框架。

在《一般系统论》一书中,贝塔朗菲开始自觉地运用“整体”和“系统”的概念来认识和处理存在于一切知识领域中的复杂性问题。

他力图从对立、斗争和一致性中发现系统演化的机制,从系统内部说明何以能够出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序到高序的演化。

美国圣菲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考温认为,复杂性研究作为一门科学,肇始于贝塔朗菲的研究。

一般认为,贝塔朗菲创立的一般系统论,标志着复杂性科学的诞生。

二是自组织理论学派。

自组织理论学科群涵盖了耗散结构理论、突变论、协同学、混沌理论、超循环论和分形理论等新兴学科理论,代表人物有普利高津、哈肯、托姆、拉兹洛等。

“这样的新兴学科,它们研究的对象尽管不同,但是都具有共同特征,那就是它们都是非线性的复杂系统,或非线性的复杂的自组织形成过程”[2]。

自组织理论研究组成元素众多的复杂系统如何自主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大量的组成元素致使单一的中央控制成为不可能,使得整个系统的演化不可避免地具有非线性、随机性。

此外,自组织理论还探讨复杂系统演化过程中的涨落、分叉、相变等现象,使得人们对系统复杂性的认识更深入。

所以普利高津在其著作《探索复杂性》一书的序言中指出:“自组织现象是作为一个崭新的科学范式出现的,它使人们可以设想出复杂性如何在自然中出现,以及可在何种程度上被加以探索研究。

”三是复杂性范式学派。

代表人物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埃德加·莫兰。

1973年,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埃德加·莫兰发表《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一书,在批判传统的“简单化范式”的同时,率先提出了“复杂性范式”的概念和理论,并号召人类进行思维方式上的新革命。

莫兰认为,经典科学认识事物的方法,主要是采取还原式、分离式、割裂式的“简单化范式”,“相信世界的简单性,是从德谟克里特以来在西方科学中形成的基本信念。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指出,自然界喜欢简单化,不爱用什么多余的原因来夸耀自己”[3]。

在这样一种方法指导下,经典科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不断揭示隐藏在复杂现象背后的简单规律。

但是,简单化范式在探索认识基本粒子、气象等等方面现象时,由于失去了确定性的根基,显得越来越无力。

为此,埃德加·莫兰认为新的复杂性范式的萌芽已经出现,要用复杂性范式发展自己,迎接挑战。

由于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性思想”,涉及到认识论和方法论领域,因此具有更普遍的意义。

四是复杂适应系统学派。

主要代表是美国的圣菲研究所。

1984年圣菲研究所成立时就以“复杂性科学”作为研究所活动的旗帜,旨在通过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探索建立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圣菲研究所的工作成绩斐然,陆续提出了“适应性主体”、“可变图示”、“混沌边缘”、“适应性景观”的新概念,并建立了复杂适应系统的整体多样性和演化模型。

目前圣菲研究所在欧美影响很大,发展很快。

综上所述,当前复杂性研究的这四种流派都从各自研究领域揭示出复杂性研究的重要性,研究内容既相通,又互有区别。

一般系统论从系统理论出发,聚焦于研究系统如何从简单走向复杂,从无序走向有序。

普利高津的“复杂性科学”则作为一种超越经典科学的科学方法论的新视域,旨在用“演化的物理学”代替“存在的物理学”。

莫兰的复杂性思想首先致力于用复杂性的方式建立全面的、整体的人类学,进而拓展至探讨建立一般的科学研究的复杂性方法,其复杂性理论涉及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

圣菲研究所的“复杂性科学”则主要是指其创立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该理论主要探讨了世界上生物层次以上的高级的复杂系统能动地适应环境的演变内在机制。

但是,无论是1928年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统论思想,还是普利高津的复杂性科学,亦或是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性范式”,均未能对“什么是复杂性,什么是复杂性研究”,给出统一的界定。

但是也并不是说这一阶段的研究就没有突出的理论成果,因为在这一阶段研究中,他们各自提出了一系列复杂性概念模型,比如:埃德加·莫兰提出的“宏大概念”,美国圣菲研究所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涌现生成理论、混沌理论等。

当然,复杂性科学诞生的首要意义在于,他们把关于“复杂性的研究”作为一个科学的命题,摆在了研究者的面前。

二、复杂性研究的主旨及其划时代变革复杂性和复杂性科学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对于复杂性或复杂性科学,我们无法以一种简单的肯定的方式给出界定,但运用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大致勾勒:一是复杂性科学只能通过研究其运用的方法论来区别,复杂性科学的理论标志就是非还原的研究方法论。

复杂性科学的重要特征就是通过研究方法论来进行界定或定义。

复杂性科学它不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而是分散在众多的学科中,是学科交叉互涉的,从传统的学科分类到现在的交叉学科,从研究政治、经济、生物等的分类学科,过渡到研究语言、大脑、市场、交通等等的交叉研究,它几乎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正是由于它那有别于还原论的方法论立场,才被称为复杂性科学。

二是复杂性科学力图打破传统分类学科之间那种互不往来的状态,努力寻找并试图建立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联系的协调机制。

复杂性科学打破了牛顿经典力学和线性理论的统治和主宰,打破了还原论适用于所有科学的梦想。

三是“复杂性本身就是一种兼备多种组分要素、结构要素和功能要素的复杂观念”[4]。

复杂性科学力图创立新的理论体系或科学范式,并应用新的思维范式来解释世界给我们提出的一系列问题。

综上所述,复杂性科学并不是简单的一门学科,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系列的相关的学科群,“是一群具有复杂性意识和复杂性思维的理论丛林”[5]。

在这个被称为复杂性科学的学科群中,主要包括以下若干个理论:系统科学的耗散结构理论、复杂巨系统理论、超循环理论、协同论、突变论;非线性科学中的分形理论、混沌理论等。

从未来发展看,构成复杂性研究的核心理论主要是:涌现生成理论、遗传进化理论、人工生命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复杂网络理论、自组织临界性理论等。

复杂性研究的兴起都对传统自然科学研究、甚至于哲学思想等都将带来划时代的变革和影响。

首先,复杂性科学的诞生拓展了自然科学研究的领域,它使自然科学研究从线性的、确定的、有序的传统的研究领域拓展到非线性、不确定、无序的研究领域。

传统自然科学在获得对自然界及其规律的认识的同时,也给自己划定了研究领域,即研究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一做法在取得了诸如牛顿经典力学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阻碍着人类认识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复杂性科学的诞生,那些原本不是科学的领域,或者超越原来的科学研究领域的对象,也逐渐被纳入到了科学研究的视野,科学研究的宗旨也随即从原来的探索寻求简单性规律,发展到了了现在的探索认识复杂性。

所以,复杂性科学的诞生是科学发展史上的大事件,被认为是“21世纪的科学”。

其次,复杂性科学的诞生,还对传统的科学思想、观念、理论和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复杂性科学的发展,为我们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复杂系统分析的新方法。

具体说,它为我们分析复杂组织的生成演化过程提供了分析手段。

传统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建立在有序分割和理性三大支柱上。

随着复杂性科学的兴起,这些支柱的基石都一个个被动摇。

然而,复杂性科学研究绝不是要排除事物的确定性、必然性规律,去单纯追求建立一种不确定性理论,绝不是完全排除分割、剥离和理想实验的方法,去单纯追求建立一种不可分割性理论,简单排除逻辑推理,以便允许对逻辑规则的任何违反。

相反,它的研究方法是穿梭于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要素和整体、可分割和不可分割之间,探求事物复杂性本质。

因此,在复杂性科学研究中,要把传统科学的研究方法整合到一个更广泛、更丰富的理论框架内,把整体主义和还原主义,系统的整体性和局部的具体性联系并有机结合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