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蒙古族家庭教育

论蒙古族家庭教育
论蒙古族家庭教育

.

中央民族大学

研究生学期论文

论文题目:论蒙古族的家庭教育

学生:连溪

学号:MZ13084

年级:硕士一年级

院系单位: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学

课程名称:少数民族传统教育学

论蒙古族的家庭教育

摘要

蒙古族家庭是对民族成员实施教育的最小社会单位,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初场所和重要的途径。蒙古族家庭教育蕴含丰富的具有民族文化烙印的教育容和方式、方法。影响着个体的文化认同、认知模式、知识能力、道德情感、行为方式、价值标准等多方面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奠定个体发展的文化根基。本文论述了蒙古族家庭的特点和蒙古族家庭教育的观念及容,蒙古族家庭教育的本也给我们研究少数民族家庭教育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有极强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蒙古族;家庭教育容;家庭教育意义

一、蒙古族家庭简介

家族,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它是用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结成的最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而这种生活共同体的组成形式,就是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活的基本组织。最早记载的蒙古族家庭是父系家庭,由一定围的亲属,即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所组成。小家庭由婚姻关系的缔结形成了最初的家庭成员——夫妻,后来又生儿育女。儿子成家后,在父母的蒙古包旁另建新包,共同游牧。

蒙古族的家务,男子和妇女分别承担。放牧,蒙古包的拆迁及搭建,制造工具等都由男子负担。他们除了从事牧业生产外,也从事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手工业,如鞣制皮革,照管羊,挤羊奶等。牧区的妇女负担的家务则比男人繁重,有人说蒙古族女子:“女子所在,则朝夕榨乳,制造奶酪,汲水,拾兽粪而干之,制衣制靴,无不任之。乘马疾驰于原野,不亚于男子。其业务之勤奋,性格之活泼,

有独立生活之资格。此为蒙古女子之特色,较甚于汉女子百倍也。”以上就是对蒙古族家庭构成及男女分工的简介,下面我们来谈谈蒙古族在家庭教育这方面的观念。

二、蒙古族家庭教育观念

(一)胎儿的发育

蒙古人注重让孕妇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让孕妇焦虑或生气,认为这样对于孕妇腹中的孩子的发育是不利的。蒙古人非常注意为孕妇创造良好、舒心的环境,不让孕妇长时间处于嘈杂的环境中。现代科学证明,孕妇的心理状态与所处环境会影响腹中孩子的遗传素质。因此可得出结论,孕妇的心态与所处环境对腹中孩子的发育有重要影响。

(二)教育从出生开始

蒙古族主,应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对其进行教育。“蒙古族为了让孩子掌握生产知识、技能、技巧,注重从小对其进行教育”。蒙古语中有“成人从童年开始,良驹从小马开始”的谚语,可见他们对教育孩子的重视程度。

(三)重视儿童的交往

蒙古族非常注重正确选择儿童长期来往的人,比如儿童的伙伴等。他们认为,孩子长期与品德优良的人来往,就会形成好的品德;如果与品德不好的人来往就会形成不好的品德。蒙古语有“近金者变黄,近墨者变黑”的谚语。儿童长期来往的人会对儿童的社会化产生影响,以伙伴为例,儿童会模仿自己的伙伴,和伙伴产生最初的社会合作关系。蒙古谚语中的“变黄,变黑”都是儿童社会化的结果。因此慎重选择和儿童长期来往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四)游戏的重要性

蒙古族注重通过游戏锻炼儿童。“蒙古人的传统游戏是在蒙古族长期的朴素生活环境中产生的,它通过自己的独特之处,为发展儿童的身心发挥着其特殊作用”。蒙古族的传统儿童游戏有赛马、搏克、沙拉哈等。依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游戏能给予儿童模仿成人实践情境的机会。从而促进儿童身心发展。

(五)禁忌教育法

蒙古族家长注重利用禁忌教育儿童。禁忌是指“绝对禁止人们接触的事或人以及与此相应的禁忌观念”。禁忌是每个民族都有的,“对于儿童来说决不能忽视其教育性”,蒙古族家长非常注意这一点。例如,孩子玩火,家长就会说“不要玩火,晚上会尿床”,这就是一种禁忌教育。

(六)通过讲史诗培养孩子品德

蒙古族通过给孩子讲史诗与传说故事来培养孩子的品德。“蒙古人的传说非常的丰富,“化铁镕山”的故事脍炙人口,可以启迪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勇敢、顽强、拼搏和进取的精神;阿阑豁阿五子折箭的故事反映了“团结一致就是力量”的哲理,他们广泛的利用历史传说来教育下一代。“蒙古人世代传唱的蒙古英雄史诗竟达300余部(除去变体也有80余部)一个民族中流传如此多的史诗,这是世界各个民族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蒙古英雄史诗与传说故事会影响儿童,让儿童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家长在给孩子讲述史诗传故事时,通过赞美正面角色的勇敢、机智、拼搏的精神,无时无刻的传递给儿童自己的期望,促进孩子形成勇敢、机智、善良、蔑视邪恶的品德特征。另一方面,英雄史诗与传说中的正面角色很容易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学生喜欢模仿能把事情做好的人,儿童和青少年喜欢模仿那些有名望、有权势的人”。蒙古族史诗与传说故事中的正面角色,在其故事情景中,是那些能把事情做好的、代表正义的人物。因此儿童很容易将

其视为自己的榜样,将他们的行为准则视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榜样的力量能够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积极的品德。

三、蒙古族家庭教育容

蒙古族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如蒙古谚语讲“冬季的余寒直到春,老人的嘱咐给子”,父亲的教育是黄金,母亲的教育是智慧,哥哥的教育是利益,姐姐的教育是慈爱。家教的容也非常丰富,形式多样,有道德品质的教育,有劳动技能和知识的传授,有传统文化的教育,有环境道德教育和生产知识教育。蒙古人在家庭传统教育方面,比较注重教育者也就是父母自身的形象。对于这一点,蒙古人常说的一句谚语就是"六畜的前两只脚踩过的地方,其后两脚一定能够踩到"。同时,他们也十分重视对孩子们进行爱父母、爱家乡、爱民族的教育。蒙古人懂得,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是很难做到爱他人、爱社会的,爱父母是培养孩子爱心的根本。

(一)道德教育

蒙古族历来重视对子女进行道德规的教育,在蒙古族的传统观念中,道德规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成吉思汗颁布的札撒中就有不少关于这方面格言。例如:"凡子不率父教、弟不率兄教;夫疑其妻、妻忤其夫,男虐待具已聘之女,女慢视已字之男;长者不约束幼者,幼者不受长者约束;高位达官,信用亲近,遗弃琉逖;富贵之家,不急公而吝财;若是之人,必至流为匪类,变为叛贼。家则丧,国则亡,临敌则遭殃。我严加告诫,以防此弊"。蒙古族把家庭的道德教育提高到了关系到国家稳定安危的程度。

首先,道德教育中比较注意的礼仪教育,如让孩子尊重长者,尊敬父母和老师。蒙古族的谚语说:“金银可以获得、父母不能再得。”“别看是鬓发蓬乱,也

还是慈爱的母亲,别看是草檐茅舍,也还是可爱的家庭。”“对喂乳汁的母亲,要敬爱;对教字母的老师,要尊重。”不尊重父母和教师,要受到公众的指责和惩罚。

其次,在家中说话要和气,注意卫生,孩子们要学会团结人,养成纯朴的协作精神。尤其是要培养诚信,勇敢的品德。

再次,蒙古族强调的是"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因此,蒙古人一般都不善于扬。蒙古人在培养孩子勤奋务实精神方面,最经常的一句话就是:“念珠子(喇嘛用的宝贝念珠)、不如饮牛”;“只要劳动,就能啃上骨头”。其实这些训言用蒙古语讲起来,十分生动,而且都是合仄押韵的。在蒙古人看来,少说空话,多做实事是比较实在的事情,他们认为培养青少年勤奋务实精神的有效途径,就是从小事做起,逐级深入。这样,他们尽最大努力不让孩子们成为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的眼高手低者。

(二)劳动技能和知识传授

在技能教育方面,蒙古族的家庭教育有着利用游戏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方式。如让小孩从小就用弓箭木枪做狩猎游戏,模仿成年人打猎。七八岁开始就要练习骑马驯马,十岁左右就开始摆弄枪支去射击飞禽走兽,十一岁时,就可以跟着大人学习打猎,操练射击技术。女孩在母亲的指导下,十一二岁开始学习刺绣和各种针线活儿,个个都成为心灵手巧的人。这培养了女子操持家务的能力也学习了各种社交礼仪。

(三)生产知识教育

蒙古族家庭会教育后代识别牲畜,诸如牲畜的毛色、性别、年龄以及生长发育等方面的知识,这对于生产生活有着很重大的意义。

(四)传统文化教育

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民间口头文学起很大作用。自古对英雄信赖的蒙古族认为,男人如果是聪明的英雄,可以盖世。这些教育容,一般都是借古代历史上的人和事进行教导的。历史上对成吉思汗的评述,更使其成为了蒙古民族崇拜的偶像。儿童、青年们都以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子而感到自豪。传统文化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教育着青少年一代。

(五)环境道德教育

蒙古人在家庭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对其子后代进行着环境道德教育。众所周知,蒙古族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蒙古人在对其子女进行家庭道德教育时,遵循了自然法则,他们有意无意强化了孩子们的环境意识。

总结: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民族教育也以传承民族文化为己任。教育要植根于生活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家庭是人一出生就投入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儿童对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的认识往往是从家庭生活、家长的言行举止和周围的环境开始的。儿童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家庭作为一个参照群体来认同,从而把家庭规变成自己的生活准则。

蒙古族对孩子的教育是一种言传身教式,重视培养后代忠诚、信义、矢志不渝的品德,同时,也不放松对身体机能的强化。正所谓,既有伟大的人格,又有强健的体魄。总之,蒙古族家庭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它的涵十分丰富,挖掘它、研究它、认识它对于家庭教育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赛音塔娜主编.中国民俗大系—民俗[M].人民.2004-01.

[2]文精主编.蒙古族大辞典[M].人民.2004-12-01.

[3]王琳.论蒙古族的家庭教育[D].中央民族大学.2010-06.

[4]王莲花.蒙古族传统家庭教育及其传承研究[D].师大学.2008-04.

[5]王风雷.蒙古文化研究丛书教育卷[M].人民.2003:803.824.

[6]吴金宝、德毕力格编.蒙古儿童的传统游戏[M].人民.1990-1.

[7]纳木、达那木道尔言、赛吉拉夫编.蒙古族忌讳(M].人民.1991.

[8]孟广耀著.蒙古民族通史[M].第一卷[M].人民.2002:454.461.

[9]朝乐门.论蒙古族传统家庭教育理念之合理性[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第17卷第5期.2009-10.

论蒙古族家庭教育

. 中央民族大学 研究生学期论文 论文题目:论蒙古族的家庭教育 学生:连溪 学号:MZ13084 年级:硕士一年级 院系单位: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学 课程名称:少数民族传统教育学

论蒙古族的家庭教育 摘要 蒙古族家庭是对民族成员实施教育的最小社会单位,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初场所和重要的途径。蒙古族家庭教育蕴含丰富的具有民族文化烙印的教育容和方式、方法。影响着个体的文化认同、认知模式、知识能力、道德情感、行为方式、价值标准等多方面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奠定个体发展的文化根基。本文论述了蒙古族家庭的特点和蒙古族家庭教育的观念及容,蒙古族家庭教育的本也给我们研究少数民族家庭教育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有极强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蒙古族;家庭教育容;家庭教育意义 一、蒙古族家庭简介 家族,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它是用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结成的最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而这种生活共同体的组成形式,就是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活的基本组织。最早记载的蒙古族家庭是父系家庭,由一定围的亲属,即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所组成。小家庭由婚姻关系的缔结形成了最初的家庭成员——夫妻,后来又生儿育女。儿子成家后,在父母的蒙古包旁另建新包,共同游牧。 蒙古族的家务,男子和妇女分别承担。放牧,蒙古包的拆迁及搭建,制造工具等都由男子负担。他们除了从事牧业生产外,也从事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手工业,如鞣制皮革,照管羊,挤羊奶等。牧区的妇女负担的家务则比男人繁重,有人说蒙古族女子:“女子所在,则朝夕榨乳,制造奶酪,汲水,拾兽粪而干之,制衣制靴,无不任之。乘马疾驰于原野,不亚于男子。其业务之勤奋,性格之活泼,

论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论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发表时间:2017-03-23T16:07:32.070Z 来源:《教育学》2017年1月总第112期作者:马莉 [导读] “游戏精神”就是儿童身上存在的一种游戏天性,就是“玩”的精神。 山东省东营市实验幼儿园257091 一、游戏精神 “游戏精神”就是儿童身上存在的一种游戏天性,就是“玩”的精神。游戏中儿童是完全自由的、是无拘无束的,他们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自主地活动。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是指蕴含在文本中的,通过幼儿游戏的外在特征传达出的、暗含幼儿审美追求,使他们的诸多愿望能在阅读过程中得以达成的文本精神。 1.游戏活动 (1)游戏。游戏是一个古老的文学话题, 在十八世纪, 康德就已经认识到了艺术是一种自由的游戏。游戏,就一般涵义而言,是指一种与工作相反的、满足人的娱乐、享受欲望的行为,如游玩、嬉戏等,它具有自发、自由自在、愉快、非功利性等基本特征。游戏尤其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2)游戏与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游戏对幼儿的意义尤为重大。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主动的活动,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幼儿是在游戏中长大的,喜欢游戏是幼儿永恒的天性,也是最初儿童心理的直接显现,在儿童生理、心理和认知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阶段最适合并最能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活动。 2.游戏精神的诸种内涵 (1)游戏精神的本质。在中国,班马是较早关注儿童文学中“游戏精神”的理论研究者。他在1984 年首次全国儿童文学理论讨论会上提出探讨有关“游戏精神”的话题。他是从一个比较宽泛的角度去阐释“游戏精神”的。内容涉及到儿童生理学、儿童心理学、人类文化等诸多方面。(2)游戏精神的诸种内涵。“游戏精神”这一概念在儿童文学领域中有三种内涵:即儿童形象所具有的“游戏精神”,儿童文学具有的“游戏精神”与儿童文学作家具有的“游戏精神”,尤其是前两者常常为研究者所混淆。很多儿童文学研究者常从儿童形象的“游戏精神”不自觉地滑入到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上去,或者是从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很随意地转到儿童形象的“游戏精神”上来,更多的则是将两者混杂不清,其实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在儿童文学领域里“游戏精神”还指儿童文学家的一种创作心态或思维特征。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家,正是游戏性心态得到了特别发展的作家。许多经典的游戏文本的成功之作正是作家在这种游戏性的写作状态下产生出来的。 二、儿童文学与游戏精神 1.游戏精神在儿童文学作品的表现 (1)儿童文学善于表现儿童纯朴稚气的心态。皮亚杰认为,儿童(尤其是低幼儿童)的思维是一种处于“我向思维”与社会化思维之间的思维,为“自我中心的思维”。这种不同于成人的思维,在成人看来,是稚气十足的,但正是这种思维使儿童能轻易地进入游戏的境地,注重事件的过程中的乐趣而不注重事情的结果,使他们憨态可掬、使他们的生活妙趣横生。(2)儿童文学善于表现儿童生活的游戏行为。儿童文学善于表现儿童日常生活的游戏行为,如儿童随心所欲自由的行事,甚至是胆大妄为的举动,都在作品中有很好的体现。在儿童文学作品《小鹰的一个星期天》中,小鹰在星期天跟着伙伴一起上山采野果、挖鸟蛋。锁柱的星期天是去捉小兔(《锁柱的星期日》)。它们都充分表现了儿童生活的游戏行为。 2.儿童文学的遗传基因是“游戏精神” 。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先天具备的一种特性。在它的源头—民间口头文学中,它传承了娱乐的性质。而与儿童的紧密联系更使它沾染上最纯真的“游戏”品格。 (1)儿童文学继承了民间文学中“游戏”的娱乐性。儿童文学的源头是民间口头文学,而民间文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娱乐性。民间流传下来的童话和儿歌是继承这种娱乐天性的典型文体,在它们中大量保留了这种以娱乐为目的的“游戏精神”。(2)儿童生活的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文本的主要价值取向。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是沾染儿童天性的最纯真的“游戏精神”。儿童文学文本的创作来源于生活,是幼儿生活中游戏精神的洋溢,是幼儿真实生活的写照。(3)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是对儿童生命的讴歌。具有“游戏精神”的儿童文学善于描画孩子的这种异乎寻常的活力,也善于用这种活力感染幼儿。懿仲所写的《月下的傻孩子》这篇故事很有童趣,淳朴的语言折射出一个幼儿的天真、幼稚,是对幼儿生命的讴歌。 三、幼儿成长过程中自身发展的特点 1.幼儿生活以游戏为主。幼儿生性活泼好动,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心。幼儿期是其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的体力健壮,骨骼和肌肉较前坚实,基本动作有一定的发展,手的操作能力加强。他们有活动的需要,认识探索周围世界的需要。游戏是一种较松散的活动,既能适应儿童的需要又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 2.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幼儿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就要求幼儿的日常生活、教学、游戏和其他活动中要呈现具体形象的事物。游戏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引人入胜,幼儿在游戏中自由的活动,感受文学作品的乐趣并易于在游戏中受教育,有利于幼儿情绪情感、社会性、认知等方面积极有效的发展。 3.幼儿善于模仿,能在模仿中进行创造。幼儿好模仿,儿童文学作品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特点是幼儿最感兴趣的。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模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作品中成长,体验乐趣。幼儿模仿的同时还对不同的人物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再造新形象,创造性地表现出不同的人物,在愉悦的情绪中,实现自己的愿望,在假想中反映现实生活,解决了幼儿的矛盾,推动幼儿心理的发展。

论民间传统游戏的教育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e30924.html, 论民间传统游戏的教育价值 作者:曾嘉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9年第17期 一、民间传统游戏在现代体育活动中的现状 由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方便”“美观”成为教育实施者在选择体育游戏操作材料的一大主流。能用钱解决的,绝不浪费时间去亲手制作,因为买来现成的操作材料一般都颜色鲜艳,美观、上档次。说到上档次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追上时代步伐,而民间传统游戏的操作材料大多源于生活,取于生活,在外观上有停滞不前的尴尬状况,为了迎合家长们对幼儿教育环境的现代化追求,很多新兴的体育游戏项目和操作材料应运而生,传统的东西就渐渐被取代了,在目前的幼儿园体育项目中已经很少见到传统的元素在里面,这就是目前的现状。 二、民间传统游戏如何融合在现代教学中 传统游戏已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承人的意识不强 不清晰丢失的东西其实是很重要的,大部分人都在门外看着结果,并总结为这一趋向就是优胜劣汰的结果。孩子的意识以及习惯都是靠社会、家庭和幼儿园老师的引导,现在教学中传统的影子越来越少,很大程度是教师们没有要传承的意识。想要把民间传统游戏融合在现在教学中,首当其冲的是要对教师的培训了,教师知道怎么玩之后,孩子自然就会掌握并喜欢。 (二)新兴道具的冲击 玩具厂家的竞争,让其在生产中不断开发新型玩具,以“大”和“多”给幼儿视觉冲击,比如,大型的滑梯组合和色彩鲜艳的海洋球池等等,在幼儿园中,所有孩子都喜欢去大型滑滑梯玩,够大、够高、够刺激,而幼儿教师也喜欢组织幼儿到滑滑梯区域,因为不用过多的组织、口令、以及规则的说明,孩子也可以很开心;把孩子带进海洋球池中,孩子可以在海洋球中玩上一上午。但是这些器械、这些操作道具,对《指南》中明确提到的幼儿动作发展中的目标 1“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目标2“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和目标3“手的动作灵活协调”,这3项幼儿需达到的目标并没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而新兴道具的使用要结合我们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在幼儿园中,一日生活即教育,所以不能浪费任何一点时间,我们的主体是幼儿,目标是为幼儿发展得更好,所以作为幼教工作者要思考怎样才能提供很好的环境给幼儿学习和锻炼,如果民间传统游戏能继续在现代体育游戏中出现,就能做到很好的融合。一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二是让教师喜欢上玩民间传统游戏。三是发觉传统游戏的多种玩法。

学前游戏论综合练习十套题目(带问题详解)

学前游戏论试题库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是( ) A.科学教育活动B.日常生活活动C.游戏D.上课 2.我国学前游戏理论与实践全面向联学习是在下列哪一个阶段?( ) A.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建国初期 B.第二阶段,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 C.第三阶段,“十年浩劫”时期D.第四阶段,“十年浩劫”后至今 3. 按儿童的认知发展来分类,游戏可分为() A. 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 B. 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C. 运动性游戏、智力性游戏、装扮性游戏、操作性游戏 D. 探索游戏、创造性游戏、模仿性游戏、渲泄性游戏 4.儿童在亲子游戏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往往比在独自游戏和伙伴游戏中所获得的更丰富、更有益于认知发展,这种现象主要表明亲子游戏具有( ) A.情感性B.象征性C.开放性D.发展性 5.“复演说”的代表人物是() A.霍尔 B.皮亚杰 C.夸美纽斯 D.康德 6.学前儿童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是( ) A.感觉运动游戏B.象征性游戏C.结构游戏D.规则游戏 7.一个孩子在他的认知图式中没有羊的概念,在第一次看到羊以后,他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了调整,增加了羊的概念,这一现象属于() A.冲突 B.顺应 C.同化 D.平衡 8. 游戏的概念逐渐由抽象到具体、思辩到实用的演变,主要是由于游戏的 ( )A.非自觉性理解B.社会性本质观的建立C.生物性本质观的建立D. 生物—社会性理解 9.象征性游戏是儿童的典型游戏,象征性在下列哪一个时期成为游戏的基本特

征?( )A.感知运动期B.前运算期C.具体运算期D.形式运算期 10.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研究游戏的教育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教育家是()A.蒙台梭利 B.福禄培尔 C.皮亚杰 D.夸美纽斯 11.“我们来玩过家家吧!”“这是我的,不给你玩!”,儿童在游戏中出现 的类似言语属于( )A.游戏性语言B.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C.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D.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12.游戏本质的最基本属性的表现是指游戏的( ) A.生物性B.社会性C.自主性D.工具性 13. 亲子游戏的基本特点包括情感性和( ) A. 教育性 B. 发展性 C. 长期性 D. 随机性 14.一般而言,混合班幼儿有更多的积极交往行为,且平行游戏和小组游戏比同龄班幼儿()A.显著增多 B.显著减少 C.差不多 D.完全相同 15.最早的游戏理论是在下列哪一种思想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 ) A.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B.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 C.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D.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 16.在象征性游戏和智力类游戏中,主导性动机是( ) A.活动性动机B.探究性动机C.成就性动机D.亲合性动机 17. 坚持游戏的本质观是前联游戏理论研究的典型特征。()A.生物性 B. 社会性 C. 主体性 D. 自主性 18.心理学对儿童游戏价值的研究,侧重了游戏对( ) A.儿童思维集中发展的作用B.儿童情感发展的作用 C.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D.儿童身体发展的作用 19.研究证明,影响儿童游戏社会性品质的因素是( )

《蒙古秘史》中体现的古代蒙古族教育观

香莲 (赤峰学院蒙古文史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 摘要:《蒙古秘史》一书不仅是记载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历史文献,更是教育事件研究的结晶。通过对它的研究能揭示13世纪蒙古高原的独特游牧生活教育方式、古老教育方式的奥妙和适应于游牧生活的特点。本文首先介绍了《蒙古秘史》的研究现状,说明了对本书教育方面研究的薄弱点;然后举例《蒙古秘史》中体现的有关教育方面的事件,分析古代蒙古族游牧生活环境下形成的教育观,论述13世纪蒙古族人们重视团结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蒙古秘史》;蒙古族游牧文化;教育观 中图分类号:K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0-0008-02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他们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蒙古秘史》是他们独特的自然生活环境下酿造的文化结晶。学术界对于《蒙古秘史》的研究方法非常多,但从教育事件解释早期游牧教育文化的比较少。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蒙古秘史》成书760周年纪念会上获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予我国世界文化名著《蒙古秘史》很高的评价,认为该书不仅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中留下印迹,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它的“独特的艺术、美学和文学传统及天才的语言,使它不仅成为蒙古文学中独一无二的著作,而且也使它理所当然地进入世界经典文学的宝库”。这一评价是1989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执委会第131次会议上就纪念《蒙古秘史》成书750周年的决议中作出的。 《蒙古秘史》是13世纪时以畏吾儿体蒙古文书写的记载蒙古族古代历史的珍贵文献史料,原名为《忙豁·仑·纽察·脱察安》。明洪武十五年始(1382),译成汉文,改名为《元朝秘史》。今其畏吾儿体蒙古文原文早已佚失,流传下来的只有明代以汉字音写蒙古语的《元朝秘史》。国内学者研究《蒙古秘史》已有悠久的历史,学术界普遍认为《蒙古秘史》研究始于明朝——明朝翰林院编修,对畏吾儿体蒙古文《蒙古秘史》进行了汉字音译,并附录了汉译(分为旁译和总译)部分。民国时期,1927年王国维在《元朝秘史之主因亦儿坚》一文中考证了《元朝秘史》中的主因亦儿坚就是金朝后期的札军。陈彬和在其选注的《元朝秘史》新序中对《蒙古秘史》的作者、成书年代等问题作了探讨。亦邻真的《蒙古秘史》畏吾儿体蒙古文还原本就《蒙古秘史》的书名和作者、成书年代、汉译年代以及版本等诸多问题进行了研究,是从历史学角度对《蒙古秘史》进行的研究。巴雅尔对于《蒙古秘史》语言学方面的研究给蒙古族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蒙古秘史》文献学方面的研究专著有甄金的《蒙古秘史学概论》,它是国内唯一一本以专著形式出现的有关《蒙古秘史》文献学研究方面的著作。方龄贵在《记所见阮惟和〈元秘史地理今释〉抄本》一文中,考证了上海复旦大学善本书目中所见的《元秘史地理今释》抄本为阮惟和书。他在《我和蒙元史研究》中讲到对《蒙古秘史》的研究时,也提到了当时对此抄本的考证情况。 总之,国内学者对《蒙古秘史》的研究取得了硕果,但大多局限于对《蒙古秘史》语言、历史、文献、习俗、道德、军事、作者、成书年代、汉译等问题的研究,从游牧文化教育的角度研究《蒙古秘史》者并不多见。 蒙古族教育观是特殊的自然地理、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产物。《蒙古秘史》的教育内容十分丰富,是研究13世纪游牧文化不可缺少的文献资料,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以游牧经济为主、居无定处的蒙古人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成吉思汗颁布的札撒中就有不少关于这方面的条例。 《蒙古秘史》中所记史事蕴含着13世纪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的文化和教育思想。如有“阿阑豁阿”教育孩子们的故事,“斡阔伦哈屯”教育铁木真的故事,成吉思汗教育四个儿子的事件,“安巴亥罕”留给后代的遗言等等。这些充满教育色彩的故事已被记录在《黄金史纲》、《蒙古源流》、《水晶珠》、《恒河支流》等历史文献中,不同程度上影响和教育着蒙古族人民。下

摘要简介-KW--儿童游戏精神

1、论儿童游戏中游戏精神的衰落评论推荐 黄进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学刊》 2003年第9期 摘要:游戏是儿童最重要的存在方式,儿童游戏一直被认为是最纯粹的游戏。然而在现代社会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儿童游戏精神却面临衰落:知识和规范教学将游戏驱逐出了教育的领域;商业利益殖民了游戏的乐园;电子玩具控制了儿童的身体和心灵。儿童游戏精神的衰落现象值得教育者关注。 2、论儿童的游戏精神 丁海东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1卷第1期 摘要:游戏精神就是儿童的精神,并渗透、贯穿于儿童生活的全部过程之中。它携裹着原发性的生命动力,承蒙着后天社会文化的熏染,并以不断成长的姿态演绎出儿童生命与成长的历程。然而,游戏精神又不仅仅是童年生活与发展的产物,它也在以一种完整与和谐、自由与创造的精神倾向,赋予儿童生命与成长以完整与和谐、自由与创造。 3、论儿童游戏与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 王金禾 黄冈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北黄冈483000 摘要:儿童文学作品要拔动孩子们的心弦,使他们看了能产生一种愉悦的亲切感,游戏精神就应该成为儿童文学最永恒的精神、最重要的美学个性和品格。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16卷第2期

4、简论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 俞义 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辽宁沈阳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5卷第6期 摘要:新时期以来,儿童文学批评界已开始注重儿童文学创作中的“游戏精神”,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大体包括自由性、愉悦性和想象性。这也昭示着只有具备“游戏精神”的儿童文学作品,才能摆脱“载道”的单一目的,从而使儿童文学步入健康、乐观进取而又充满朝气的广阔空间。 5、游戏精神——儿童文学的自由本质宋芸芸 宁波大学基础教育学院,浙江宁波315010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卷第1期 摘要:儿童文学需要游戏精神,游戏精神是形成人类审美态度的由来。游戏不仅是幽默美学的深层根基。也是怪诞美学的深层基础。游戏精神在儿童文学中更多地体现自由性和幻想性。文章探讨了游戏精神的内在实质并提出了目前中国儿童文学更应注重文本性和娱乐性。 6、游戏精神的缺失:幼儿园教育中的反游戏精神批判黄进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 摘要:游戏是幼儿的生活方式,也是幼儿园教育的存在方式。以“自由”、“和谐”为内涵的游戏精神,与现有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教育目的的外在性”、“教育中幼儿的被动性”、“教

教育游戏

教育游戏 “教育游戏”的定义比较宽泛,而且在“教育游戏”和“非教育游戏”之间并没有特别鲜明的界线。某些游戏虽然不是专门为教育目的而设计,但是有较强的教育意义,也可以纳入教育游戏的范畴。 教育游戏是严肃游戏的一种,是专门针对特定教育目的而开发的游戏,具有教育性和娱乐性并重的特点,是以游戏作为教育的手段,设计游戏的时候以成熟的教育理论作为理论支撑,取得教育性和游戏性的平衡,从而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完成教育过程的产品实现;教育游戏属于严肃游戏的一个分支 教育游戏也有多种类似表述方式,如:娱教技术(Edutainment)、数字化游戏学习(Digital Gam-Based Leaning)、E2游戏化教学(E-game Teaching)等。 ———教育游戏是“将生命的体验与乐趣变为学习的目的与手段的一套工 具和方法论”(祝智庭,2005); 是“通过设计、开发、管理合适的技术情景和资源,以促使学习者的生活体验与自身发展相融合为目标的理论与实践”(张琪等,2006)。 ———教育游戏是“教育软件+主流游戏的内在动机”(尚俊杰等,2005);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数字化媒介……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计算机游戏”(田爱奎,2007)。 除面向学科的教育,教育游戏在特殊教育领域、高级认知能力、社交技能发展、情感价值培养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潜质。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时代已经终结,人类社会已步入实现人、教育、生活全方位整合的“后教育时代”。教育游戏就是试图将学习者的发展回归到人发展的自然形态,是尊重人的发展自然规律的。教育游戏中所创设的游戏情景、资源中内含的超越、平等精神以及在自由与限制之间保持适当张力的精神,不仅有利于革除当前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病,而且更容易使师生双方作为真实个体投入到教育过程中,进行积极的对话,各自敞开自我、相互倾听、相互理解、相互吸引,从而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的一场“游戏”。 教育是严肃游戏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电脑专家利用游戏相关技术开发教育软件,让人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接受教育。 教育游戏还可以应用于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例如各种驾驶技术培训、团队合作培训、服务生培训、技术工人操作培训,甚至连各种家电产品的说明书都可以

蒙古族传统游戏是我国优秀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 …

蒙古族传统游戏在幼儿教育活动中作用与利用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 乌兰陶勒盖镇幼儿园阿拉腾宝力格蒙古族传统游戏是我国优秀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蒙古族人民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加工而形成的,具有浓烈的草原文化特色和生活气息,能满足不同年龄、性别和不同性格的人们的要求,深受蒙古族人民及草原其他民族的喜爱。而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是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众所周知,游戏对幼儿的身体、认知、社会性、情感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既然游戏如此重要,那么幼儿园教师就应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积极促进和引导孩子游戏。因此,我作为蒙古族幼儿园的教育者,在传承蒙古族文化的过程中,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探索和挖掘。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开发和利用民族地区课程资源方面,并将其作为重要的草原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 1、蒙古族传统游戏的特点 蒙古族传统游戏是蒙古族在自己的生存、延续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内容与形式的娱乐活动。蒙古族传统游戏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能满足不同年龄、性别和不同性格儿童的需求,深受儿童喜爱。它具有以下特点:

(1)、蒙古族传统游戏目标的一致性 蒙古族传统游戏走进幼儿园的目标与《纲要》里强调的对幼儿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蒙古族传统游戏能促进幼儿全方面的发展,使幼儿掌握知识技能,发展自身的能力、情感、态度、意志、品质等。这实际上是为幼儿未来的生活打下了基础,使幼儿具备了一定的生活能力,形成了良好的生活态度,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品质。 (2)、蒙古族传统游戏内容的丰富性 蒙古族传统游戏的内容及其丰富,迄今为止对其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从不同的角度上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知识型游戏(比如捉鸟、采集植物、随意追逐、挖跳兔、捉虫子)、智力型游戏(如吉日格、蒙古象棋、帕尔吉、羊拐游戏)、语言类游戏(如:“说九九”、“谐谑词”、“猜谜语”、“绕口令”、“顺口溜”、“对口令”)。 2、蒙古族传统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蒙古族传统游戏应以开放的姿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使之不仅为过去和今天的蒙古族发展服务,更要为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发展服务。蒙古族传统游戏在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当代儿童身心发展、保持人的个性化、人类的创造性方面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等具有特殊作用。蒙古族传统游戏文化的传承作用具体

论儿童的游戏精神

论儿童的游戏精神* 丁海东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 摘要: 游戏精神就是儿童的精神,并渗透、贯穿于儿童生活的全部过程之中。它携裹着原发性的生命动力, 承蒙着后天社会文化的熏染,并以不断成长的姿态演绎出儿童生命与成长的历程。然而,游戏精神又不仅仅是童 年生活与发展的产物,它也在以一种完整与和谐、自由与创造的精神倾向,赋予儿童生命与成长以完整与和谐、自 由与创造。 关键词: 儿童;游戏;游戏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5)06-0078-04 *收稿日期:2005-09-16 作者简介:丁海东(1973—),男,山东临沭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游戏与儿童从来就都是不可分的。游戏是儿童的游戏, 儿童是游戏着的儿童。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如何看待儿童的 游戏,也就是如何看待儿童,如何看待童年精神。 一、游戏是儿童精神的一种表达:儿童的游戏精神 如果仅仅作为一种活动的表现形式,游戏自然就充当了 儿童生活的基本内容。在现实中,只要稍有留意,就不难发 现儿童在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里是处于游戏的活动情景之中 的,或者说儿童大部分活动的参与是以游戏的形式去进行。 无论儿童身处何时何地,游戏总是如影相随。他们自由自发 地或玩布娃娃,或扮演角色,或捉迷藏,或猜谜语,或搭建积 木,或编唱童谣,或听讲故事,等等,可谓式样各异、不一而 足。在儿童自在的日常活动中,除却诸如吃、喝、拉、撒、睡等 满足基本生理性需要的活动之外,游戏就事实性地成为发生 频率最高、历经时间最长的活动。可以说,儿童是游戏着的 儿童,游戏也就是儿童的游戏。现代人类的文化也已赋予了 童年期以“游戏期”,认为“儿童的时代应该是游戏的时 代”,[1]强调人在童年拥有“从事与儿童年龄相适宜的游戏和 娱乐活动”[2]的正当权利。 然而,游戏成为儿童的基本活动,绝不仅仅是因为儿童 自在的大部分活动都是以游戏的形式而发生和进行,抑或游 戏的活动自然地占据了儿童大部分的活动时间。在根本上, 这是因为游戏之于儿童既是一种必然,又是一种必须。所谓 “必然”就是指游戏是儿童期身心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最吻合 于而且也最自然地展示了儿童精神发展水平与特点的基本 活动方式。皮亚杰曾说:“任何形式的心理活动最初总是在 游戏中进行。”[3](P92)儿童自我中心化的本能、冲动、需要、欲 望、意识、灵感以及好奇、好动、好幻想、情绪多变的精神因素 及特点也都无不在直观可见的游戏活动中显现无余。这样, 游戏就必然地成为映照儿童精神的一面“镜子”,成为儿童标 识自我的一种“语言”,成为人们觉解儿童心灵世界的一洞

2020年自考《学前游戏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

2020年自考《学前游戏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两人三足、猫捉老鼠等游戏属于 A.练习性游戏 B.象征性游戏 C.结构游戏 D.规则游戏√ 2.席勒的游戏理论是 A.剩余精力说√ B.生活准备说 C.复演说 D.松弛说 3.能够运用积木、拼图、乐高来进行搭建积木、玩拼图、插乐高等游戏的年龄段是 A. 1~2岁 B. 3岁 C.2~3岁√ D.4~5岁 4.幼儿的建构活动只能在数量有限的材料之间进行排列组合,属于无意识构造活动的阶段是 A.建构游戏的萌芽阶段 B.无意建构阶段√

C.想象建构阶段 D.自由建构阶段 5.儿童概念学习的主要途径是 A.概念同化 B.概念形成 C.成人传递√ D.个体内化 6.下列有关“游戏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A.弗洛伊德等人研究发现,游戏性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具有非常显著的稳定性 B.游戏性强的儿童虽然具有幽默感、富于想象,但不愿意与他人合作 C.游戏性与积极主动性、灵活性、创造性等多种个性特征之间存在负相关 D.主体性是游戏性的核心要素√ 7.在一天之中,幼儿室内自由游戏活动的时间累积不应低于 A.2小时 B.30分钟 C.1小时√ D. 20分钟 8.橡皮泥及其他的模型材料是“创造、观察和思考变化的最理想的媒介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

A.戈德哈伯√ B.刘焱 C.弗洛伊德 D.维果茨基 9.幼儿园室内阅读区的设置应注意 A.所需空间较大,应安置在远离通道的位置 B.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且不能靠近水源,设置时应远离美工区 C.可设置在“娃娃家"附近 D.应当营造舒适安静的氛围,成为活动室最吸引人的地方√ 10.关于玩沙玩水区的设置,正确的表述是 A.设置玩沙玩水区的目的是发展和练习幼儿基本动作,发挥做中学、玩中学的作用 B.因为要经常安排幼儿做游戏,所以沙池上部不应当有覆盖物 C.建设沙地时,应选择沙粒相同、质地松软的沙子,以免划伤幼儿 D.幼儿园的玩水区通常以戏水池为主,尤其在夏季利用率最高√ 11.根据幼儿的游戏动作进行分类,“丢手绢"属于户外集体游戏中的 A.赛跑游戏 B.追逐游戏√ C.躲藏游戏

幼儿的游戏精神

游戏精神及其主要特点 摘要: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关于游戏的解释;第二部分介绍了游戏对成人和儿童的作用;第三部分介绍了中外一些游戏观;第四部分介绍了关于游戏人的解释;第五部分介绍了游戏精神及游戏精神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游戏、游戏观、游戏人、游戏精神 一、关于游戏的理解 中国传统思想中没有形成系统的游戏学说。但孔子的“游于艺”和庄子的“庖丁解牛”可以算是开启了中国游戏学说之源。孔子的“游于艺”中反映的是一种游刃有余、自由的状态,一种对“六艺”的技艺的完全掌控后的自由感。庄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游”,反映的是一种把握事物规律后自主控制的技术状态。此外,庄子思想中对游的论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1]以及庄子的“逍遥游”中的“游”,是思想不受束缚的自由的“游”,是游于道或游于自然的自由与快乐。 “游”字,《说文解字》释为:“游,锦旗之流也。”其本义为“古代连缀旗帜正幅下面的垂饰”,后人引申为“人或动物在水中行动”。《诗经.郡风.谷风》日:“就其浅矣,泳之游之。”又由此引申为“虚浮不实”和“放纵”。后《易》、《后汉书》等后世典籍皆延续了“浮夸”与“放纵”之义。而“戏”字,据《汉语大词典》,有“游戏逸乐”、“歌舞杂技等的表演”、“戏剧”等七种解释。因此,“游戏”一词,就其本质意义上而言,是指“感性的取乐”,是虚浮不实的,与某种郑重的、严肃的存在相抵悟的。 关于“游戏”,《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⑴娱乐活动。如捉迷藏、猜灯谜等。某些非正式比赛的体育话动,如康乐球等也叫游戏。⑵玩耍:几个孩子正在大树底下~。”《辞海》对游戏的解释,更是明确地将其限定在体育和娱乐的范围内。它是这样解释的:“体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文化娱乐的一种。有智力游戏(如下棋、积木、填字),活动性游戏(如捉迷藏、搬运接力),竞技性游戏(如足球、乒乓球)。游戏一般都有规则,对发展智力和体力有一定作用。” 二、游戏对成人与儿童的作用 游戏对成人来说,是作为工作和学习之外的一切带有休闲、渲泄性质、调剂身心的活动,是人们正常工作、学习与生活的补充活动。“而且很多在表面上,形式上与正常的工作劳动并无二致的现实活动,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在不同的目的、心境支配下,便具有了不同的性质。”[2] 游戏对儿童来说不仅是一种补充活动,而且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生活就是一种游戏生活。正如朱自强所说的那样:“游戏之于儿童,是其生活本身,游戏的意义即生活的意义,游戏是纯粹的生活,生活是纯粹的游戏。”[3]游戏不仅是儿童的存在方式,游戏还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儿童是以游戏的形式和态度拥有世界,游戏是儿童对待世界的基本方式,他们的学习、生活等一切方面都渗透着游戏的精神和态度。“在儿童生活中,游戏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游戏是儿童理解、体验、超越生活的方式。”[4] 三、游戏观 西方的游戏说首先关注的是游戏具有的娱乐功能,及其游戏的自由特性;其次关注的是游戏是人的完满实现的一个条件,是人的一种生命冲动。后来人们逐渐意识到游戏具有独立性,是人认识真理的一个手段。 康德的游戏观可概括为:游戏是主体为了自己的内在目的,从而在不受他者的制约的意义上自由的生命活动。 席勒曾说:“在令人恐惧的力量王国与神圣的法律王国之间,审美的创造形象的冲动不知不觉地建立起一个第三种王国,即欢乐的游戏和形象显现的王国。在这个王国里它使人类摆脱关系网的一切束缚,把人从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强迫中解放出来。如果在权力的王国里,人和人以力相遇,他的活动受到了限制,如果在职责的伦理的王国里,人和人凭法律的威严相对.他的意志受到了束缚;那么在美的社交圈子里,在审美的王国里,人就只须以形象的身份显现给人看,只作为自由游戏的对象而与人对立。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这是审美王国

论英国中学语言教学的游戏精神

论英国中学语言教学的游戏精神 【摘要】英国语言教学包括英语教学和外语教学。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自愿,合作互动的精神,是一种愉悦尝试,快乐体验的精神,是一种激发想象,实现创造的精神;这种精神具有合作性、体验性及创造性的特点。英国中学语言教学张扬游戏精神:合作互动,师生互通;快乐体验,学习无限;想象创造,体现个性。我们的英语教学可借鉴游戏精神:敢于创新,鼓励“游戏”之举;有效训练,培养“游戏”之能;多种尝试,激发“游戏”之趣。 【关键词】语言教学游戏精神英语教学 1. 英国中学课程基本特点 中学课程分成两个等级:GCSE—the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中级普通教育证书课程)和A-Level:Advanced level (高级普通教育证书课程)。7-9年级是中级普通教育,相当于我们的初中。10-11年级为高级普通教育,类似于中国的高一高二。12-13年级被称为Sixth Form。12年级相当于我们的高三,而13年级则相当于大学预科。11年级结束时学生需参加GCSE考试,相当于我们的毕业会考。这种考试内容较浅,而且每一门课的成绩都有从A到G共7个等级,因此,一般来说很少有人考试不及格。取得GCSE证书者可以被认为达到了社会招工的最低文化标准。12年级结束后参加A-Level考试,为上大学做准备。 GCSE课程科目很多,分为核心课程、基础课程以及一些短期课程: 核心课程包括英语、数学、科学。 基础课程包括技术、历史、地理、音乐、艺术、体育、外语(非英语类语言课程)。 学校还在不同年级开设健康教育、宗教、政治、企业策划、设计、食品烹饪、戏剧、升学指导及心理辅导等课程。学生有较大的选择自由,一般是根据将来就业或学习大学专业的需要来选择科目。 语言课程:英语是必修科目,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一门语言课,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拉丁语和中文,但选修尚未列入GCSE课程。 2. 游戏精神的内涵与特征 就其一般涵义而言,游戏是一种自由的让人愉快的活动。

2009年10月00399学前游戏论试卷和答案

全国2009年10月自学考试学前游戏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9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前苏联游戏理论研究的典型特征是坚持游戏的( B )1-10 A.生物性本质观 B.社会性本质观 C.主体性本质观 D.科学性本质观 2.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促使我们在促进和引导儿童游戏的实践中,必须以( C )1-18 A.成人指导为前提 B.把游戏作为教育手段为前提 C.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前提 D.重视游戏的知识性为前提 3.可以判断儿童没有在游戏的表情状态是( A )1-30 A.茫然发呆 B.平和轻松 C.专注认真 D.夸张变形 4.美国心理学家比勒提出的四种游戏中,把儿童作为受众(观众、听众等),以理解为主的游戏,如听故事、看图 画、欣赏卡通片等,又被称为鉴赏游戏。这种游戏是( A )2-46 A.接受游戏 B.想象游戏 C.机能游戏 D.制作游戏 5.游戏中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 的对象,此时儿童所扮演的角色属于( A )1-33 A.机能性角色 B.互补性角色 C.想象的角色 D.虚幻性角色 6.游戏中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里有分工,常有较明显的组织者 和领导者。这种游戏称为( D )2-45 A.单独游戏 B.平行游戏 C.联合游戏 D.合作游戏 7.婴儿阶段(特别是2岁前)游戏的基本特征是( D )2-53 A.社会性 B.象征性 C.规则性 D.感觉运动性 8.儿童在游戏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事物或现象的范围规定。它构成游戏的内核,这一概念被称为( A )2-66 A.游戏内容 B.游戏形式 C.游戏规则 D.游戏主题 9.现代学前教育原理告诉我们,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形式是( C )3-80 A.学习 B.自我服务性劳动

论蒙古族的游戏教育

论蒙古族民间游戏的教育性 连溪 摘要 游戏是体育和智育的一种形式。有些游戏是在各民族社会婚、丧、节、祭祀等活动中进行的。蒙古族传统游戏是蒙古族人民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加工而形成的,能满足不同年龄、性别和不同性格的人们的要求,深受蒙古族人民及草原其他民族的喜爱。本文就蒙古族的游戏教育的内容和作用进行探讨,使更多人了解蒙古族的游戏教育。 关键词:蒙古族;游戏;教育作用 一、蒙古族民间游戏的内涵及分类 蒙古族民间游戏是与娱乐有密切关系的活动。这种传统游戏娱乐活动是在蒙古族氏族社会时的游牧、围猎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产生发展的。我们可以将蒙古族民间游戏的内涵界定为形成于蒙古族的生存、延续和发展历史过程中,具有与该民族生产生活实际相适应的独特内容与形式,并在蒙古族儿童中广为流传的最常见、最普遍、最有趣的综合性娱乐活动。这一内涵的界定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蒙古族民间游戏是儿童自觉自愿组织并开展的以娱乐为目的的活动。无论何种游戏,只要是被称之为游戏,其本质一定是具有强烈的娱乐性,任何外在附加的功利性、盈利性等目的都会破坏活动的游戏性;其次,蒙古族民间游戏是松散的综合性娱乐活动。就是说,蒙古族民间游戏不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明确外在目的的活动,它不同于学校或幼儿园等教育场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它具有很强的随意性、自由性和综合性;再次,它源于本民族的生产生活传统并与之相适应,并能够反映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娱乐活动。[1] 蒙古族民间游戏的内容极其丰富,沿用了民间游戏的一般分类方法,可以将蒙古族儿童民间游戏分为益智游戏、文字游戏、运动类游戏、歌舞表演类游戏、生活游戏、童谣以及野趣七大方面。 ①益智游戏:将智力活动与娱乐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进行的游戏形式,主要有拼图类和棋艺类。如:蒙古象棋、狼吃羊、“宝嘎”、“帕日吉”、“吉日格”(鹿连儿)、大六牌(股牌)、“连环锁”。 ②文字游戏:蒙古族语言文字韵律美,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常以谜语等形式体现,许多谜面很为幼儿喜爱。这些游戏趣味横生,足以启发人的智慧,陶冶心灵。不仅成人用以消遣,还与孩子共同游戏,以此愉悦儿童,训练儿童。如:“说九九”、“谐谑词”、“猜谜语”等。 ③运动类游戏:以体育、娱乐为主的活动,是儿童非常喜爱的一种游戏。如:

论游戏精神引领下对中班幼儿友爱精神的培养

论游戏精神引领下对中班幼儿友爱精神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9-08-06T13:44:54.017Z 来源:《未来教育家》2019年07期作者:王凉凉 [导读] 幼儿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中心主义是幼儿认识领域的特点,不愿关心别人、不会关心别人。 石狮市第二实验幼儿园王凉凉 362700 摘要:幼儿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中心主义是幼儿认识领域的特点,不愿关心别人、不会关心别人。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使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本文就游戏精神的引领下,教师如何对中班幼儿进行友爱精神的培养发表拙见。 关键词:游戏精神、中班、友爱教育、 社会是一个群体,任何一项任务的完成,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这就要求人们要学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并能够取长补短。而游戏是一种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手段,也是获得自我社会意识和表达个体兴趣的方式。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孩子们充分享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关爱和照顾。但他们在感受成人的忙碌与辛苦、在接受被爱的同时却往往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回馈社会以爱心。爱自己的父母长辈,爱自己的同伴朋友,爱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培养幼儿的友爱精神,主要是要求幼儿学会关心人、尊重人、团结人、同情人、信任人、容忍人、原谅人等,教师如何做到? (一)运用情境、文学作品增强幼儿互助意识和行为 游戏是童年的通行语言,幼儿游戏的本身即是目的,也是他们实现其他目的手段。幼儿进入幼儿园后,生活内容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接触的同伴也多了起来,大多数幼儿会有些不适应。根据幼儿年龄小判断是非曲直的能力差、喜欢模仿、可塑性强等特点,教师首先需要通过讲故事、念儿歌、创设游戏情景等方式增强幼儿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思想意识。如创设情境游戏“放学回家后,他发现忘记带家门钥匙了”、“他是盲人,有人扶他过马路”等,引导幼儿注意观察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生动形象的扮演游戏中,帮助幼儿明辨对和错,激发幼儿学会喜爱、尊重、关心和爱护同伴,养成与同伴分享等互助意识和行为方式。文学作品对于幼儿的影响是无形的。教师应注意收集以关怀同伴为主题的童话故事,如:故事“萝卜回来了”,传达给幼儿一个分享的理念;故事“孔融让梨”告诉幼儿对兄弟姐妹、好朋友都应该谦让;“三只蝴蝶”中三只蝴蝶相亲相爱,不愿分离,为了大家在一起而拒绝三次避雨机会。教师可以在区域活动的时候,在离园前等时间段讲给幼儿听,或者把此类通俗易懂的阅读材料投放到阅读区,供幼儿阅读,让他们感受作品中的美好情感。长此以往,在幼儿的心中便会留下自己也要像小红花、蝴蝶、小猴子、孔融学习,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友爱谦让的好孩子,在自觉不自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讲文明、懂礼貌,与同伴友好相处的良好行为习惯。其次需要教会幼儿一些相互帮助的常识,有目的地向幼儿讲解、传授互相帮助的行为方式及其所需注意的事项。 (二)榜样示范,播撒爱护伙伴的种子 道德品质的培养不能只靠说教,而应在成人的直接影响下慢慢形成。幼儿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示范和模仿是最常用的两种方法。和睦的家庭关系以及教师间的团结、和谐、互助、友爱,对幼儿都会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幼儿只是用单纯的模仿来关心人的时候,成人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知道这样做会给人带来快乐,是正确的。有些幼儿把心爱的玩具给小伙伴玩时,会说:“我妈妈也是这样做的。”或者说“老师喜欢我这样”。为了让幼儿感受到帮助别人能给自己带来快乐,成人必须对体贴、关心、爱同伴的幼儿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赞许,注意在幼儿中寻找和树立关心、爱护同伴的榜样形象,在幼儿心中播下“关心、爱护伙伴是光荣的事情”的理念。幼儿在充满爱意、信任、和谐的幼儿园和家庭环境中慢慢地长大,一定会逐步养成关心、爱护同伴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注重把握日常生活的教育机会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养幼儿关爱他人、善于同情体贴他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奠定幼儿良好人格的重要方面。日常生活是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训练的重要机会,通过学习掌握一些良好行为,会使良好行为变成幼儿自觉的行为习惯,但是需要长期训练才能实现。为了使幼儿在训练中得到愉悦的体验,可以开展寓教于乐的训练游戏。如开展“爱的抱抱”小游戏,让班级的幼儿互相寻找需要爱的宝贝,展开爱的拥抱,并说说感受等。又如在“播报心情”小游戏中,通过同伴的互相提问、播报心情等活动,让幼儿懂得注意他人的情绪,会用有礼貌的方式关心体贴他人。 教师在活动中要时刻注意引导,如在吃饭、睡觉时要教育幼儿互相帮助,值日生要有责任心,对有困难的小伙伴要富有同情心并给予帮助等。教师对于幼儿中出现的好人好事要及时给与表扬和鼓励,教育幼儿同伴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让幼儿充分体验到关心同伴的乐趣。对于孤僻的幼儿,首先要帮助其消除和其他热痛的疏远感,注意多多关心和爱护,使之真正加入到孩子们中间去,消除孤僻的心理障碍。 (四)家庭、幼儿园的教育要一致 幼儿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幼儿接受学校教育的延伸,应该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但现实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出入:儿童在幼儿园做完游戏后要自己动手收拾玩具,而在家里往往是家长代劳;在幼儿园教师会教育幼儿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但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吃亏”,会教育孩子要“自我保护”等。这样的不统一,往往会让幼儿感到无所适从,产生认识上的模糊现象,甚至会出现人格上的两面倾向。其实,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幼儿园教育都只是单一的教育,只有两者达成一致,才能使幼儿教育具有针对性和一贯性。教师应该力求让每一位幼儿的家长明白:做父母的,不但要关心自己的孩子,而且要关心所有那些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成长的孩子们。 幼儿期是幼儿身心发展迅速的时期,对于其社会性的发展也至关重要。珍视游戏的价值,注重生活教育的作用,发挥幼儿的群体资源的“模仿”功效,保持家园的同步教育,幼儿友爱之花将在幼儿园的广阔天空中美丽绽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