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幼儿认知的发展
教案第三章幼儿感知觉、注意的发展
教学中注意:
依据幼儿期儿童视觉敏度发展的特点,在工作中制 作教具和图片时文字图片画的要大些。 教室的采光要 充足,儿童离黑板和屏幕之间的距离要合适。培养幼儿 养成良好的看东西姿势。
2、颜色视觉发展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 辨色力。据研究,最初的颜色视觉在出生后头3个月 即已出现。 新生儿——区别红与白 3个月——区别灰色与彩色 2-3岁——先掌握红黄,再掌握绿蓝, 4岁——能把颜色和名称联系起来。
时间知觉在教育的过程中发展,有规律的幼儿园 生活能帮助儿童建立时间观念。(如一日常规活动)
幼儿初期已有早晨、下午、晚上的概念, 但会错用今 天、明天、昨天。
幼儿中期有今天、明天、昨天的概念,但会错用前天、 后天。
幼儿晚期能分清以上概念,知道星期几和四季。但对 更短和更远的概念分不清。
教学中注意:
后像:刺激物对感受 器的作用停止后,感 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 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 间,这种现象就叫后 像。
(二)感觉的变化
1、感觉适应现象 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视觉适应:暗适应、明适应 味觉适应:厨师烧菜 肤觉适应:冬季游泳
2、感觉相互作用
各种感觉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当很 多歌星唱歌时常常配合动作,高音时伸长脖子, 低音时弯下双膝。例如beyond的黄家驹、费 玉清。
(二)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指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 对象、背景,二者可互换。
对象与背景的转换图
2、知觉的整体性
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人的感官时,
人能够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
连续
封闭
知觉整体性的主观轮廓
3、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 知识经验去认识它,并用语词把它标志出来。
幼儿认知的发展范文
幼儿认知的发展范文幼儿认知的发展是指幼儿在思维和知觉方面的逐步成熟和进步。
这个过程涉及到感知、思维、记忆、语言、注意力等方面的发展。
幼儿认知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出生时的无意识到逐渐形成有意识的思维和认知能力。
幼儿认知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感知和运动发展、符号能力的形成、思维的扩展和抽象能力的出现等阶段。
在幼儿认知的发展中,感知和运动发展是最早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通过感官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了解,通过触摸、咀嚼、听觉、视觉等感官活动来认识和探索世界。
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建立与外界物体的关系,了解物体的形状、颜色、质地等属性。
同时,幼儿也开始发展运动能力,通过运动来探索和认知周围的环境。
随着幼儿的成长,符号能力的形成成为幼儿认知的重要阶段。
符号能力是指幼儿通过语言、符号和图像来表达和思考的能力。
在这个阶段,幼儿逐渐掌握语言并能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符号能力的形成也使得幼儿开始进入一种符号操作的阶段,他们能够使用符号来解决问题,进行推理和思考。
随着符号能力的形成,幼儿的思维也逐渐扩展和发展。
在这个阶段,幼儿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和分类运算。
他们能够将物体按照形状、颜色、大小等属性进行分类,并能够实施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同时,幼儿开始发展自我概念,能够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具备一定的自我意识。
最后,幼儿的思维也逐渐进入了抽象思维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幻想和创造。
他们能够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普遍规律,并能够根据这些规律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
同时,幼儿也开始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能够从自己的经验中总结规律,并能够将这些规律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总之,幼儿认知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成熟和进步的过程。
从感知和运动发展到符号能力的形成,再到思维的扩展和抽象能力的出现,每个阶段都对幼儿认知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个过程需要得到家庭和学校的支持和引导,并给予充分的机会和环境,帮助幼儿全面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学前心理学》的第三章“幼儿认知发展”和第四章“幼儿情感与社会性发展”。
具体内容包括:幼儿认知发展的阶段与特点,语言、思维、记忆、注意力等各方面的成长;幼儿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以及同伴关系、自我意识、亲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幼儿认知发展的阶段、特点及其影响因素;2. 了解幼儿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认识其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提高其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关注和引导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幼儿认知发展与情感社会性发展的相互影响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重点:幼儿认知发展的阶段与特点,以及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教学视频;3. 学生分组讨论所需白纸、彩笔等;4. 课后作业题目及答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幼儿在认知和情感社会性发展中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2. 讲解:结合PPT课件和教学视频,详细讲解幼儿认知发展、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的相关概念和特点;3. 例题讲解:以具体案例为例,分析幼儿心理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4.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实际情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6.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强调作业的完成要求。
六、板书设计1. 《学前心理学》幼儿认知与情感社会性发展2. 三大板块:a. 幼儿认知发展b. 幼儿情感与社会性发展c. 课后作业及拓展延伸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幼儿认知发展的阶段与特点;b. 请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幼儿情感与社会性发展中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2. 答案:a. 参见教材第三章;b. 参见教材第四章及课堂讨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学生参与度、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反思,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相关文献,深入了解幼儿心理发展领域的研究动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学前心理学》教案完整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幼儿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应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PPT、教学视频、实物模型。
2.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发展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
3.与学生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教案反思
1.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2.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是否高。
4.作业设计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拓展性,能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6.加强自身专业素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体验。
2.作业题目:请举例说明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
答案示例:
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有:具体形象性、夸张性、虚构性。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幼儿的想象力:(1)创设情境,让幼儿参与角色扮演;(2)提供丰富的玩具和材料,鼓励幼儿自由创造;(3)开展故事讲述活动,引导幼儿发挥想象。
《学前心理学》教案完整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学前心理学》教材的第三章“幼儿认知发展”,具体内容包括:幼儿感知发展、幼儿记忆发展、幼儿想象发展以及幼儿思维发展。本章旨在帮助学生对幼儿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特点有全面了解。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幼儿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方面的特点。
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幼儿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完整版《学前教育学》教案
完整版《学前教育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学前教育学》教材第三章“幼儿发展”的第二节“幼儿认知发展”和第三节“幼儿心理发展”。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阶段及影响幼儿认知发展的因素;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以及心理发展的促进策略。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幼儿认知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影响因素。
2. 分析并评价幼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和心理特点,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3. 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促进幼儿认知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幼儿认知发展特点及其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影响幼儿认知和心理发展的因素。
教学重点:幼儿认知发展的阶段划分;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和策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教学视频。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段幼儿活动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幼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和心理特点。
2. 理论讲解(15分钟)(1)介绍幼儿认知发展的阶段划分、特点及影响因素。
(2)讲解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重要时期及促进策略。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教材中的例题为例,分析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疑问。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幼儿认知和心理发展的理解和掌握。
5.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针对某一具体案例,讨论如何运用所学理论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7. 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强调作业完成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幼儿认知发展:阶段划分特点影响因素2. 幼儿心理发展:基本理论重要时期促进策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幼儿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2)分析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2. 答案:(1)略(2)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学术论文,了解幼儿认知和心理发展的最新研究动态。
《学前心理学》优质教案完整版范文
《学前心理学》优质教案完整版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学前心理学》教材第三章“幼儿认知发展”部分,具体内容为第二节“感知与知觉”。
详细内容包括感知的基本概念、感知的发展特点、知觉的分类及幼儿知觉发展的特点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感知与知觉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分析幼儿感知与知觉发展特点的能力,提高其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观察和指导水平。
3. 培养学生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感知与知觉发展特点的分析,以及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感知与知觉的基本概念,以及幼儿感知与知觉发展的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展示(如不同形状的积木、颜色卡片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幼儿活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幼儿在认知发展中的感知与知觉表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详细讲解感知与知觉的基本概念、发展特点,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实际教育教学场景中幼儿的感知与知觉表现。
4. 例题讲解:针对感知与知觉发展特点,给出具体例题,指导学生进行解答。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感知与知觉的定义及关系2. 感知与知觉的发展特点3. 幼儿感知与知觉发展的规律4. 实际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名幼儿的感知与知觉发展特点,并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建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幼儿认知发展的其他方面,提高综合素质。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2. 教学难点:感知与知觉发展特点的分析,以及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应用;3.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幼儿感知与知觉发展特点,并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建议;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幼儿教育心理学》说课教案
《幼儿教育心理学》说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幼儿认知发展”,具体内容为第二节“幼儿的思维与语言发展”。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幼儿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以及语言发展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幼儿思维发展的阶段和特点,掌握幼儿语言发展在思维中的作用。
2. 能够分析幼儿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思维与语言发展的表现,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3. 提高学生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幼儿思维发展阶段的划分和特点的理解;幼儿语言发展在思维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幼儿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幼儿的行为表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细节:图片展示约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10分钟。
2. 理论讲解:讲解幼儿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以及语言发展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
细节:讲解约20分钟,配合多媒体课件展示。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幼儿的思维与语言发展问题。
细节:讲解约15分钟,学生讨论5分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针对一个具体的幼儿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细节:讨论约20分钟,每组派代表分享5分钟。
六、板书设计1.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三章第二节:幼儿的思维与语言发展2. 内容:幼儿思维发展阶段幼儿思维发展特点语言发展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个具体幼儿案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思维与语言发展问题,并提出教育建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相关书籍、论文,深入了解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学前教育学》教案(完整版
1.标题:《幼儿认知发展》
2.内容:
a.感知、注意、记忆等认知发展方面的基本概念;
b.幼儿在感知、注意、记忆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c.针对幼儿认知发展特点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
a.分析一个幼儿认知发展的实际案例,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b.论述幼儿认知发展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2.理论讲解:
a.讲解感知、注意、记忆等幼儿认知发展方面的基本概念;
b.分析幼儿在感知、注意、记忆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c.阐述针对幼儿认知发展特点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3.例题讲解:结合实例,讲解如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随堂练习: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并提出解决方案。
5.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
2.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激发课堂氛围;
3.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反馈,鼓励正确思考,纠正错误观念。
四、情景导入
1.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通过提问、观察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幼儿认知发展特点;
3.结合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等,增强情景导入的吸引力。
教案反思
1.教学内容是否充实且具有针对性,是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幼儿认知发展特点及其教育意义的理解与应用。
重点:感知、注意、记忆等幼儿认知发展方面的关键概念和理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PPT、视频、实物展示等;
2.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幼儿在认知活动中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幼儿认知发展的思考。
2.答案:略。
学前心理学模块-第三章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
三、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
• (2)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言语的支配 • 1岁以后,婴儿能说出具有最初概括意义的真正的
词,这标志着语言的初步形成。从此婴儿的注意 发展开始受语言的支配。
• 语言不仅能引起婴儿的注意,而且支配着婴儿注 意的选择性。例如,当听到某个物体的名称时, 会把注意指向这个物体,不管这个物体是否是新 异刺激。
二、幼儿的时间知觉特点
•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或事件连续性和顺序性的反 映。
• 由于时间没有直观形象,也没有专门的时间分析仪 器,所以我们只能通过一些中介来感知。成人与幼 儿借助的中介是不同的。成人用表、日历,而幼儿 掌握这些工具需要一些时间。
• 婴儿的时间知觉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 的条件反射。这是人生最早的时间知觉表现。
• 选择性注意在新生儿时就已经萌芽。 • 1岁前婴儿的选择性注意具有视觉偏好的特点。而
且婴儿偏好复杂的刺激物,对曲线偏好多于直线, 偏好不规则的模式多于规则的模式;偏好密度大 的轮廓多于密度小的轮廓;偏好集中的刺激物多 于分散的刺激物;偏好对称的刺激物多于不对称 的刺激物。(选择题)
三、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
三、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
• 4. 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即幼儿的注意) • 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 (1)无意注意占优势。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
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与兴趣和需要有关的 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 (2)有意注意初步形成,但处于较低水平。幼儿 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他们的有意 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要求下发展的; 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的方法;幼儿的有意注意 是在一定活动中实现的。
《学前心理学》教案完整版汇总(
《学前心理学》教案完整版汇总(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学前心理学》教材第三章“幼儿认知发展”,详细内容涵盖幼儿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使学生掌握幼儿各阶段认知能力的特点及其与教育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幼儿教育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其教育应用。
重点: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能力在幼儿期的表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案例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幼儿在认知任务中的实际操作视频,引发学生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兴趣。
2. 理论讲解:讲解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概念、理论,结合教材第三章内容,分析幼儿各阶段认知能力的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呈现具体案例,让学生讨论如何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设计教育方案。
4. 例题讲解:讲解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方面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相似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幼儿认知发展》2. 内容:感知:视觉、听觉、触觉等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记忆策略想象:无意想象、有意想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幼儿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2)举例说明幼儿期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的特点。
(3)结合实际案例,谈谈如何针对幼儿认知特点进行教育。
2. 答案:(1)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2)特点:见板书设计。
(3)答案开放,要求结合理论知识进行论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幼儿认知发展的研究动态,提高专业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2. 教学目标的明确与具体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与强调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开放性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专业性一、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班班幼儿园第三章教学全解析
班班幼儿园第三章教学全解析引言班班幼儿园第三章教学是幼儿期教育中的重要阶段,本文对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详细的解析,旨在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学习需求和发展特点,为幼儿的教育提供指导和支持。
一、幼儿的认知发展在幼儿期,幼儿的认知能力迅速发展。
他们开始逐渐具备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第三章教学中,我们要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观察力的培养幼儿在这一阶段需要通过观察的方式获取信息,提高对周围环境的认识。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活动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观察游戏:让幼儿观察并描述物体的特征,例如形状、颜色、大小等。
这种活动可以帮助幼儿提高观察的细节和注意力。
•自然界观察:带领幼儿到室外观察大自然,教他们识别不同的植物、动物和天气现象。
可以通过野餐、郊游等形式进行,以活动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观察力。
2. 思维能力的培养幼儿在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启发式的思维训练,培养其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以下是一些培养思维能力的活动:•分类游戏:让幼儿将不同的物体进行分类,提高他们的分类能力和逻辑思维。
•推理游戏:通过给出一些提示,让幼儿进行推理,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在第三章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以下是一些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活动:•拼图游戏:让幼儿进行拼图,锻炼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团队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游戏和活动,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在班班幼儿园第三章教学中,我们将重点教授以下内容,并采用适合幼儿的教学方法:1. 语言与文字在幼儿期,孩子开始学习和掌握语言和文字。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幼儿学习语言和文字:•情景教学:将语言和文字融入到生活场景中,让幼儿通过情境感受和学习语言和文字。
•歌曲和游戏:通过唱歌和游戏的方式教授语言和文字,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 数学与逻辑思维数学和逻辑思维是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内容。
幼师考编学霸笔记-幼儿认知的发展(2)
第三章幼儿心理发展第一节幼儿认知的发展幼儿记忆的发展(3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它包括识记、保持与回忆这三个环节(客观题)表述2: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能回忆的一定能再认;能再认的不一定能回忆)表述3: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再认:识记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感到熟悉,确知是以前感知过或经历过的。
(比如:看到后,想起来。
好比选择题)(客观题)•再现:识记过的事物并没有出现,由于其他事物的影响而使之呈现在头脑中。
(事物不在眼前,能够想起来)(一)幼儿记忆的特点记忆口诀:无机形两亿(客、主观题,一定背会)•以无意识记为主导,有意识记逐渐发展(意识性)•以机械识记为主导,意义识记逐步发展(理解性)•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记忆内容)•记忆的恢复现象•回忆的发展。
1.以无意识记为主导,有意识记逐渐发展(意识性)(标红的以客观题为主)•幼儿时期最主要的识记方式是无意识记。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有意识记发展的速度明显高于无意识记。
(3岁前只有无意记忆)效果:无意识记优于有意识记2.以机械识记为主导,意义识记逐步发展(理解性)•由于生活经验缺乏,理解力差,幼儿在记忆时较多地采用机械识记的方法。
效果:意义识记优于机械识记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记忆内容)(主观题:材料分析为主)(1)形象记忆是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记忆各种材料。
(2)整个幼儿期,形象记忆仍然占主要地位。
(3)幼儿的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并且它们的差别逐缩小。
(例子:给幼儿园小班说长颈鹿两种方式:一是看图,二是说长颈鹿的特点,看图效果优于说的效果;大班孩子给看图与说长颈鹿的特点效果差距不大。
)效果:形象记忆优于语词记忆补充:记忆内容的变化记忆口诀:运情形语(先后顺序)•运动(动作)记忆:识记内容为人的运动或动作的记忆(比如:喂奶)出生后2周左右最早•情绪记忆:(印象最深刻)对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的记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6个月左右•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比如:色彩鲜艳的玩具)6~12个月左右的记忆。
【第三章】 婴儿的认知发展
2. 嗅觉
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顶端一个很小的部位。不少实验研究证明,新生儿已能区分好几种气味。当婴 儿闻到不愉快的气味(如醋、臭鸡蛋等)时,会表现出厌恶的表情,并把头转开。在出生后几天, 婴儿喜欢母乳的气味就胜过之前生活了九个月的羊水了。
研究表明,出生才1周的婴儿已能辨别母亲的气味和其他人的气味。实验者把两个喂奶母亲用过的乳 垫分开放在婴儿头部的上方,结果发现婴儿转过头来注视他们母亲用过的乳垫的次数多于注视陌生 母亲用过的乳垫。
采用上述研究范式观测实验任务中婴儿的反应,便可以判断婴儿所具有的感知觉和认知能力。其中感觉 的发展集中在婴儿期的第一年(尤其是前半年),而知觉和认知的发展则贯穿于婴幼儿期,并延续到童 年中期和后期。
第二节 婴儿的感知觉发展
一、 视感觉
新生儿具有先天的瞳孔反射,新生儿出生后就可以用眼睛追随刺激。 不过新生儿的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 对于婴儿来说,重要的视觉能力还包括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等微小细节的能力,这可以用视敏度和 对比分辨性来反映。 对比敏感性是指辨别光亮强度差异的能力。 另外,关于颜色感觉的发展,研究证据表明,新生儿除了可以区分红色和白色外,几乎无法辨认彩 色。
四、 其他感觉的发展
1. 味觉 2. 嗅觉
3.触觉 4.痛觉
四、 其他感觉的发展
1. 味觉 婴儿在品尝到甜味液体时,与其他味道的液体(如苦、酸、咸或中性味道)相比,吮吸频率更快, 持续时间也更长。 新生儿在尝到不同味道时的面部表情也不同: 甜味会让婴儿停止哭泣并微笑,酸味则会让儿童紧皱 眉头,撅起嘴唇,苦味会导致厌恶表情,并且这些反应会随着味道的加重而变得更为明显。
4. 操作性条件反射范式
这种方法是在婴儿感知到外部环境出现刺激A1(一般是声音刺激)后,如果进行某个行为B(如转头), 外部环境就施加一个奖励(如玩具气球),如此一来,会增加刺激A1后行为B发生的频率。如此多次后 便会建立操作性条件反射,即婴儿察觉到A1,就会进行某个行为B。在此之后,呈现刺激A2,观察婴儿 的反应: 如果婴儿仍然出现行为B,说明婴儿无法辨认A1和A2;相反,如果没有出现行为B,说明婴儿 可以辨认A1和A2。
学前教育学完整版课件全套电子教案.
学前教育学完整版课件全套电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学前教育学》教材的第三章“幼儿认知发展”和第四章“幼儿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的相关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感知与注意的发展、记忆与思维的发展、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幼儿情感发展的阶段、情感调节的策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同伴关系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掌握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有效方法。
3. 掌握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幼儿认知发展、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难点: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所学知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挂图、卡片等。
学具:画纸、彩笔、贴纸、积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幼儿认知发展、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的相关内容。
3.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身边的实际案例。
4.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设置相关题目,让学生当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幼儿认知与情感发展》2. 主要内容:认知发展:特点、感知与注意、记忆与思维、语言发展情感与社会性发展:阶段、情感调节、社会行为、同伴关系3. 重点、难点提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个幼儿的认知发展案例,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针对幼儿情感与社会性发展,设计一个教学活动。
2. 答案:作业一:案例分析和教育策略。
作业二:教学活动设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幼儿心理发展规律。
参加教育培训,提高自身教育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幼儿认知发展特点的深入理解:细节补充:针对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应详细解析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的特点及过渡过程。
《学前心理学》教案完整版
《学前心理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学前心理学》教材第三章“幼儿认知发展”,详细内容涵盖幼儿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2. 掌握幼儿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能力的发展趋势。
3.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幼儿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幼儿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挂图。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幼儿在游戏、学习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1)幼儿感知发展:介绍幼儿感知发展的特点,如视觉、听觉、触觉等。
(2)幼儿记忆发展:讲解幼儿记忆发展的规律,包括短期记忆、长期记忆等。
(3)幼儿想象发展:分析幼儿想象发展的趋势,如从简单到复杂、从无意到有意等。
(4)幼儿思维发展:阐述幼儿思维发展的阶段,如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等。
3. 实践情景引入:请学生们分组讨论,分析身边的幼儿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一道关于幼儿认知发展的典型例题,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学前心理学——幼儿认知发展2. 内容:(1)幼儿感知发展(2)幼儿记忆发展(3)幼儿想象发展(4)幼儿思维发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2)分析一个具体案例,说明幼儿认知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让学生认识到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性,但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部分学生分析问题不够深入,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学前教育学》教案完整版
《学前教育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学前教育学》第三章“幼儿认知发展”的第二节“幼儿的语言发展”。
详细内容包括幼儿语言发展的阶段、特点及影响因素,以及教师在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幼儿语言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2. 掌握影响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因素。
3. 学会如何在实际教学中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影响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因素。
重点:幼儿语言发展的阶段和特点,以及教师在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视频、卡片。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幼儿语言发展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a. 讲解幼儿语言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b. 分析影响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因素。
c. 介绍教师在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教学活动。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出幼儿语言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并分析一个影响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因素。
六、板书设计1. 幼儿语言发展的阶段和特点2. 影响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因素3. 教师在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中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设计一个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教学活动。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幼儿语言发展的阶段和特点掌握较好,但在分析影响因素方面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幼儿语言发展的研究,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实践情景引入的环节设计。
3.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安排。
4. 作业设计及其答案的详细程度。
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重点在于幼儿语言发展的阶段和特点,这是理解幼儿语言发展全貌的基础。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学前心理学》的第三章“幼儿发展心理”,具体内容包括幼儿认知发展、情感与社会性发展、语言发展及个性发展等方面的理论。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幼儿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及心理需求。
2. 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幼儿行为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关注和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幼儿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的心理机制。
教学重点:幼儿认知发展、语言发展及个性发展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案例资料。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幼儿在认知发展中的典型表现,激发学生的兴趣。
过程一:播放教学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幼儿在认知发展中的特点。
过程二: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幼儿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2. 讲解: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讲解幼儿情感与社会性发展、语言发展及个性发展的心理特点。
过程一:展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幼儿的心理需求。
过程二: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讲解幼儿情感与社会性发展、语言发展及个性发展的理论。
3.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身边的幼儿案例,并进行小组讨论。
六、板书设计1. 《学前心理学》第三章幼儿发展心理2. 内容:幼儿认知发展:四个阶段幼儿情感与社会性发展:心理机制幼儿语言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幼儿个性发展:心理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身边的幼儿案例,运用心理学知识解释其行为。
2. 答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堂所学,给出合理解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心理学书籍,了解幼儿心理发展前沿动态。
组织学生参观幼儿园,观察幼儿的实际表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幼儿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的心理机制。
3. 作业设计:分析身边的幼儿案例,运用心理学知识解释其行为。
(精选学前心理学教案
(精选学前心理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学前心理学》教材第三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幼儿认知发展”展开,包括幼儿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和阶段。
2. 培养学生分析幼儿心理发展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探讨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有效教育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幼儿认知发展的阶段划分及其特点。
重点:幼儿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的发展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教学视频、实物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发展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理论讲解:(1)讲解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和阶段划分。
(2)分析幼儿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的发展规律。
3.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幼儿园教学视频,让学生观察并分析视频中幼儿的认知发展情况。
4. 例题讲解:针对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出一道关于幼儿教育方法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有效教育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幼儿认知发展2. 内容:(1)幼儿认知发展特点(2)幼儿认知发展阶段划分(3)幼儿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发展规律(4)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教育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2. 答案:(1)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包括:阶段性与连续性、个体差异性、发展不平衡性等。
(2)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方法有: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求、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教育方法的探讨上,还需加强实践经验的积累。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了解更多关于幼儿认知发展的前沿理论和实践成果。
3~6岁幼儿发展指南培训总结
3~6岁幼儿发展指南培训总结第一章:幼儿认知发展幼儿3~6岁是认知发展的黄金时期,家长和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
幼儿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感知和认知来探索周围世界,建立起自己的认知框架。
幼儿认知发展的关键包括:1.视觉能力:通过观察和辨认不同的形状、颜色等,帮助幼儿建立视觉认知。
2.认知记忆:鼓励幼儿通过游戏和互动活动来强化记忆能力。
3.语言能力:提供丰富多样的语言环境,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第二章:幼儿社交发展3~6岁是幼儿社交发展的关键时期,家长和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和情感管理能力。
幼儿社交发展的关键包括:1.情绪管理:帮助幼儿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引导他们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
2.合作能力:通过团队合作游戏和互动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沟通技巧:鼓励幼儿学会用语言和非语言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
第三章:幼儿运动发展在3~6岁的幼儿阶段,适当的体育锻炼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家长和教师应该关注幼儿的运动发展,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运动习惯和体能。
幼儿运动发展的关键包括:1.基本动作能力:教授幼儿基本的跑、跳、爬等动作技能,培养他们的协调能力和身体控制能力。
2.运动游戏:组织多样化的运动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运动的乐趣,激发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3.安全意识:教育幼儿运动时要注意安全,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安全意识。
结语综上所述,3~6岁幼儿的发展是一个全面、多方面的过程,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携手帮助和引导。
通过认知、社交、运动等方面的培养,可以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积极的成长基础,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本指南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引领幼儿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安市民族职业中学教案学科心理学任课教师龚晓慧上课班级14级3班上课时间【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感觉和知觉的概念及功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法领会幼儿期感知觉的发展特点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利用感知觉规律进行幼儿园的教学【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感知觉规律在幼儿园活动中的运用教学难点:幼儿期感知觉的发展特点【学法指导】讲授、讨论【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第1课时感觉和知觉概述一、感觉的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带有主观性。
二、感觉和知觉的功用1、感知觉是认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的源泉2、感知觉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也是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的保障三、感觉的种类: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知觉的种类:(1)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知觉;(2)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社会知觉(自我知觉、他人知觉、人际关系知觉)四、感觉和知觉的特性(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1、定义2、感受性变化规律(1)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弱刺激能提高分析器的感受性,强刺激降低分析器的感受性(2)适应:连续的刺激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表现为感受性钝化和锐化。
(3)对比:同类而相互对立的感觉相互作用时,可使对方的感受性有所加强的现象。
(4)感受性与训练(敏感化):由于分析器的相互作用和练习而使感受性提高。
(二)、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被选择的成为对象,其他成为背景;(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一、儿童感觉的发展(一)、视觉(1)视觉敏锐度:在幼儿期,儿童的视觉敏锐度在提高(2)辨色能力:初期能辨认红黄绿蓝等基本色,中期能辨认间色,晚期能调色。
(二)、听觉(1)纯音听觉:在幼儿期间,纯音听觉的感受性不断发展,这可以通过音乐教学及音乐游戏促进其发展。
(2)言语听觉:通过言语交际和语言教育,到了幼儿晚期基本能辨明本族言语的各种语音。
“重听”现象是言语听觉的缺陷。
(三)触觉二、儿童知觉的发展(一)空间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形状知觉。
方位:三岁能辨别上下,四岁能辨别前后,五岁能能以自己为中心辨别左右,七、八岁能辨别相对左右。
距离:对熟悉的物体可以分出远近,幼儿的透视原理掌握不好。
形状:小班: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中班:半圆形、梯形;大班:菱形、平行四边形、椭圆形。
(二)时间知觉:幼儿初期已有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和具体的生活活动相联系。
幼儿中期,可以正确理解“昨天”、“今天”、“明天”,但较远的时间如“前天”、“后天”还不了解。
幼儿晚期,可以辨别“大前天”、“大后天”,但还不能准确运用一些时间词语。
三、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和培养(一)儿童观察力的发展1、观察的目的性2、观察的持续性3、观察的细致性4、观察的概括性(二)、儿童观察力的培养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2、激发观察的兴趣3、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4、运用多种感官观察附:板书设计一、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带有主观性。
二、感觉的种类: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知觉的种类:(1)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知觉;(2)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三、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和培养(一)儿童观察力的发展5、观察的目的性6、观察的持续性7、观察的细致性8、观察的概括性(二)、儿童观察力的培养5、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6、激发观察的兴趣7、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8、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教学反思】第二节幼儿记忆能力的发展【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记忆概念、种类、表象,掌握幼儿期记忆发展特点,幼儿记忆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掌握记忆过程的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学生的记忆方法,实际运用到现实学习中来【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转化;记忆过程的分析教学难点:幼儿期记忆发展特点【学法指导】讲授、讨论【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第1课时导入:复习上第一章的内容、心理实质新授:一、什么是记忆:1、在举例的基础上讲解记忆的概念、总结出定义、用课件展示概念:记忆是以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的方式对经验的反映。
2、记忆的作用:在学生列举实例的基础上总结,记忆的作用出示课件记忆在人的知识掌握、经验的积累、智慧的发展、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3、“记”和“忆”的关系:“记”是“忆”的前提,没有“记”就不会有“忆”;“忆”是“记”的结果和验证,“忆”不出来,也就是“记”得不好。
二、记忆的种类:1、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把记忆分成四种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画家、建筑师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和情感为内容表演艺术家逻辑记忆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内容数学家、思想家运动记忆以过去做过的动作为内容运动员种类概念适用人群(课件展示特点:先出示种类,然后是讲到那种记忆时出示那种记忆的概念,这样避免分散同学们的注意力。
)2、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不同,可把记忆分成三种:(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感觉信息在0.25—2秒钟以(2)短时记忆:指一分钟以内的记忆、即所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贮存不超过一分、识记后立即再现、再现后就不再加以保持。
贮存信息的数量是7±2个组块。
(3)长时记忆:指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保持终身的记忆。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模式图复习输入的信息注意短时记忆长时记忆遗忘课堂练习:呈现词单:狗——桌子——狼——楼房——椅子——茅舍——房子——猫被试如何回忆?狗——狼——猫桌子——椅子房子——楼房——茅舍三、记忆过程的分析记忆过程可以分为识记、保持、回忆(再认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一)识记——识记是人们识别并记住事物的过程。
它是记忆的第一环节。
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没有经过任何意志努力的识记,也称不随意识记。
这类记忆是最大量的。
它的特点是不易疲劳,但有很大的被动性、偶然性和片断性。
有意记忆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并经过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又称随意识记。
它具有主动性特点,适宜完成系统性和针对性的识记任务,是学习活动最主要依靠的识记类型。
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机械识记是指在不理解材料意义的情况下,采用多次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识记。
这种识记的效率相对较低,而且容易遗忘,但准确性高、使用面广,仍是识记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种类。
意义识记是指在理解材料意义的基础上,依靠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进行的识记。
这种识记和积极的思维活动密切联系,又往往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因而提高了识记的效率和巩固性。
(二)保持——保持是识记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它是记忆的第二环节,是实现回忆的必要前提。
1、遗忘及其规律保持和遗忘是一对冤家对头。
你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能够回忆起来,就是保持住了,如果回忆不起来或回忆错了,就是遗忘。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他用无意义的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把实验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一般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称艾宾浩斯保持曲线,它的纵坐标代表保持量。
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制约,也受其他因素的制约。
学生最先遗忘的是没有重要意义的、不感兴趣、不需要的材料。
不熟悉的比熟悉的遗忘的要早。
2、遗忘的种类(1)暂时性遗忘——已转入长时记忆的内容一时不能被提取,但在适宜条件下可能恢复(2)永久性遗忘——记忆的材料未经复习就已消失。
(三)回记——回记是对头脑中保持事物的提取过程。
这也是记忆的最后一个阶段。
1、再认再认是当识记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把它识别出来。
人们往往以为不能重现识记过的事物就是遗忘,其实,能识别再度出现的事物,也是回忆。
2、再现再现是当识记过的事物不在时能够在头脑中重现。
这是一种高水平的回记,如学生在做闭卷问答题时,回记学过的内容。
附:板书设计一记忆是以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的方式对经验的反映。
二、记忆的种类:1、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把记忆分成四种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运动记忆种类2、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不同,可把记忆分成三种:(1)瞬时记忆(2)短时记忆(3)长时记忆:三记忆过程可以分为识记、保持、回忆【教学反思】第2课时一记忆的品质(一)记忆的敏捷性(二)记忆的持久性(三)记忆的正确性(一)记忆的准备性二、记忆表象及其特征(一)什么是表象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呈现出来的形象。
(二)表象的特征1、形象性2、概括性学前儿童的记忆一、学前儿童记忆的发生与发展(略)二、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1、容易记容易忘2、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3、以形象记忆为主4、机械记忆多于意义记忆5、记忆不精确三、幼儿记忆发展中易出的问题及教育措施1、有意性差,影响记忆的效果2、不会运用适当的记忆方法3、偶发记忆4、正确对待幼儿“说谎”问题四、在活动中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力1、注意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提高记忆的效果2、教学内容具体生动,富有感情色彩,培养幼儿的形象记忆、情绪记忆3、帮助幼儿提高认识能力,提高意义识记水平4、正确评价识记结果,合理组织复习附:板书设计一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1、容易记容易忘2、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3、以形象记忆为主4、机械记忆多于意义记忆二幼儿记忆的培养1 注意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提高记忆的效果2、教学内容具体生动,富有感情色彩,培养幼儿的形象记忆、情绪记忆3、帮助幼儿提高认识能力,提高意义识记水平4、正确评价识记结果,合理组织复习【教学反思】第三节幼儿想象能力的发展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想象概念、种类2、掌握幼儿期想象发展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领会想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幼儿期想象能力的培养【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幼儿期想象发展特点教学难点:幼儿期想象发展特点【学法指导】讲授、讨论【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第1课时想象概述一、什么是想象(一)什么是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思维的特殊形式。
想象是幼儿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二)想象的构成方式1、黏合:2、夸张与强调3、拟人化4、典型化(三)想象与客观现实的关系1、想象的原材料——记忆表象是客观现实的反映2、从想象的社会历史制约性来看,它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想象的内容与水平受社会历史条件、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