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2课《王何必曰利》优秀教案(1课时5页)
人教版高考语文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2.2《王何必曰利》word教案
《王何必曰利》教案教学目标:探究本文反映孟子政治主张。
教学重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本节课内容:1、同学们,以前我们已初步了解课文大意,也感受到了孟子的思想境界。
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的老百姓所接受,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近“亚圣”,聆听他是如何在世人面前高高扬起仁义的大旗的。
二、明确本节课的要点:②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③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解释加点字义,并翻译句义。
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餍:“大厌”满足。
②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去:摆脱,抛开。
三、体会孟子是如何阐述其政治观点:1、朗读课文,并思考:①孟子与梁王、宋经讨论了什么问题?(组织学生计论后明确:论述了“利”的危害。
)②孟子认为主要存在哪些危害?(列举哪些事例论证?)板书:A、弑其君、夺不餍。
存在的危害:B、秦、楚、拘兵。
破坏社会秩序C、君臣、父子、兄弟去仁义。
王何必曰利:施行“仁义”(论点)③孟子在阐述中心论点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合文本简析。
(板书:)对比论证:A、“利”(谋求利益)(前面讨论“存在危害”)(正反对比)未遗其亲(君)者也。
B、“仁”(勤勉行善)不王者,未之有也。
君臣、父子、兄弟去利(首尾呼应,使主旨更加鲜明)四、理解重点句子、拓展延伸。
1、“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孟子说的有没有道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组织学生讨论各抒已见)。
(点拨:古人云:“衣食足,则知荣辱”。
在充满物欲诱惑的现代社会,我们的确太需要常常保持一份“知足”之心。
如果理性放任,欲望勃发,无节制地摄取和占有,色情、抢劫、杀等将会成为现代社会的“毒瘤”。
我们的生命将会被无休止的吞噬。
)2、“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先秦诸子散文第二单元2王何必曰利精品教案
中学活页备课纸学科语文班级高一(2)授课时间备课人课题先秦诸子/第二单元/第2课《王何必曰利》总课时 2 第1-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把握孟子的‚利义观‛2、领悟孟子正反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本文反映孟子政治主张,树立正确的利义观。
教学重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教学难点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教学设想传统教授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材版本人教课标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备课扎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第一课时一、回顾初中所学孟子的诗句并解读"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二、梳理文意和探究文本(一)王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提出问题:此则的中心论点?‚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探究问题: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二)宋牼将之楚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
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
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
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
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2课《王何必曰利》优质课件(31张)(共31张PPT)
• 名词用作动词
•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事,侍奉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利,对……有利
• 形容词意动用法
• 不远千里而来 远,意动用法,以……为远
• 名词意动用法
•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后,意动用法, 以……为后
五.文言句式
• 判断句 • 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判断 • 倒装句 • 先生将何之? 宾语前置,应为“先生将之何” • 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 • 何以利吾国 宾语前置,应为“以何利吾国“
遗,遗弃
•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遗,丢失的东西
• 留待作遗施
遗,赠给
•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遗,丢失
•乘
•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乘,一车四马
• 因利乘便
乘,趁着
• 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
乘,乘坐
• 吏士喜,大呼乘之
乘,追逐
三、虚词
•而
• 不远千里而来
连词,表修饰关系
•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连词,表假设关系
• 观点鲜明 • 结构严谨 • 有理有据 • 思维严密 • 底蕴深厚
写作 心得
重难点探究:
孟子的义利观究竟是怎样的?我们 今天应该怎样看待他的义利观?
人有不为
“重义”只是以义为上、 也,而后 先义后利、以义求利, 可以有为。 并非不言利,也不轻利。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学习选文第一则
• 1、找出孟子在选文中的中心论点?
•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2、说出孟子所用的论证方法?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二、王何必曰利》99
3再读课文,总结孟子的义利观。
(三)拓展:如果你是梁惠王,你能接受孟子的观点吗?
(四)探究:孟子的义利观在今天还有没有积极的意义?
(五)布置作业
板
书
王何必曰利
孟子
1.把握孟子的义利观。
2.孟子的义利观的现实意义。
难点
理解孟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价值。
教具
多媒体
教法
讲读法、点拨法、探究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组织教学
一、导入:“晚会曝光名单汇总”
二、检查预习
三、研习课文
(一)阅读文章,整体把握。
提问:概括三则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1、先义后利
2、义中取利(打义的旗号)
3、义是善恶的标准。
(二)分析文本。1找出文中的中心论点?
授课教师: 吴金凤 授课班级: 高二·二十一班
课
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王何必曰利
备课时间
2021-3-19
授课时间
2021-3-21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词语,活用现象及文言句式。
2学习和借鉴正反对比的说理方法。
3理解孟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价值。
重点
1积累文言字、词、句等文言知识。
2学习和借鉴正反对比的说理方法。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二王何必曰利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1. 阅读《先秦诸子选读》中关于“王何必曰利”的文章,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墨子的“兼爱”思想。
2.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墨子的“兼爱”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应用。
3. 查找与墨子的“兼爱”思想相关的现代社会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4. 写一篇短文,阐述你对墨子的“兼爱”思想的理解和看法,以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文章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六、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 《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概述》:提供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概述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背景。
- 《墨子兼爱思想的现代意义》:介绍墨子的“兼爱”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意义,引发学生对于道德伦理问题的思考。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每当我回顾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我总是感到一种深深的反思和思考的喜悦。在我看来,教学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艺术的追求。在这次《先秦诸子选读》的教学中,我试图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这个古老而深邃的世界。
我感到满意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热烈的讨论。他们对于墨子的“兼爱”思想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且能够将其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提出了一些深刻的见解。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机会,他们就能够展现出惊人的才华和智慧。
然而,我也意识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古代哲学概念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古代哲学概念的解释和阐述,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来加深理解。其次,我在课堂上的提问和讨论环节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感到困难。为此,我将尝试在课堂上创造一个更加宽松和安全的氛围,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二 王何必曰利 教案4 Word版含解析
《王何必曰利》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2、正反对比加强论证的效果,首尾呼应的结构;3、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诵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2、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把握文章主旨,学习正反论对比的论证方法;4、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教学设想】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上础上,带领学生整体感知与精细分析相结合来理解课文,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教师适时点拨。
采用诵读法、自读法结合法【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社会,人们追求财利并没有什么错。
但是如果我们两眼仅仅盯住财利,而不顾道德、法规、法律,这种做法又是可鄙的。
类身为百灵之长,就是因为我们人与人之间是可以理解、沟通、团结、帮助的。
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一种冷冰冰的金钱关系,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作为21世纪的学生,我们也要明白如何去谋利的问题。
孔子曾经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孟子的文章,相信同学们对此会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二、文言知识积累:㈠为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1、宋牼.将之楚2、然而不王.者3、孳孳..为善者4、蹠.之徒也5、利与善之间.也(提示:kēng、wàng、zī、zhí、jiàn)㈡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含义。
1、上下交.征利2、苟.为后义而先利3、吾闻秦、楚构兵..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5、愿闻其指.6、然而..为善者..不亡者7、孳孳8、舜之徒.也9、利与善之间.也10、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提示:1、相互2、如果3、交战4、停止5、意向6、这样而7、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8、类9、差别10、背离)㈢指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特殊用法。
二、王何必曰利-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二、王何必曰利-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王何必曰利”的含义和意义;2.熟悉王充的思想体系,理解其对儒家和道家的批判;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献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王何必曰利学习目标•了解王何必曰利的内涵;•理解王充认为“利”是人类活动的根本原则。
学习重点•掌握“利”的本义和引申义;•理解“王何必曰利”与“仁者爱人”的区别。
学习难点•意义的理解;•同其他儒家思想的比较。
学习方法•文献阅读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学习过程1.听取讲师讲解,了解“王何必曰利”的内涵。
2.学生自主阅读《论衡》中的“刻意篇”,理解“利”的本义和引申义。
3.学生自主阅读《论衡》中的“王何必论”,对照之前学习的内容,理解“利”是人类活动的根本原则,了解“仁者爱人”与“王何必曰利”的区别。
4.听取讲师对比“王何必曰利”与儒家思想的讲解,理解其批判的立场和理由。
2. 王充的思想体系学习目标•了解王充的思想体系;•理解王充对儒家和道家的批判。
学习重点•熟悉王充的代表作品《论衡》;•理解王充对儒家和道家的批判思想。
学习难点•王充对儒家和道家的批判思想的理解。
学习方法•文献阅读分析法;•批判性思维分析法。
学习过程1.学生自主阅读《论衡》中关于“王何必论”的内容,理解王充的主张。
2.学生自主阅读《论衡》中其他与儒家、道家相关的篇目,了解王充对这两家思想的批判内容和立场。
3.学生参考其他资料(如《白虎通义》《资治通鉴》等)对王充的思想体系进行梳理,理解其思想脉络和与其他思想流派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阅读文献;•小组对话探讨。
四、教学评估•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归纳总结所学内容;•考试时,设置相关题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对王充思想体系和《论衡》中的“王何必曰利”进行阐述和分析,以期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思想体系的异同,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献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热情都较高,但有部分学生对于古代思想体系的把握较弱,需要教师进行更为细致的解释和引导。
高中语文 2.2 王何必曰利整体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
第2课王何必曰利【文题解读】“王何必曰利”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句话,面对梁惠王对“利”的热切期待和渴望,孟子旗帜鲜明而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王何必曰利?”,一句反问是对梁惠王追逐利益的强烈不满,也表达了孟子对“利”的极端唾弃,反问过后的一句“亦有仁义而已矣”,表明孟子对“仁义”的极力推崇和执著追求。
“重义轻利”的思想是“王何必曰利”的真正内涵。
本课共选取了三篇短文。
第一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劝说梁惠王要“后利而先义”;第二篇选自《孟子·告子下》,讲的是宋国学者宋到楚国去调解楚国和秦国的纷争,途遇孟子,孟子向他阐述“利”与“义”的关系;第三篇选自《孟子·尽心上》,阐述“利”与“义”的区别。
【目标锁定】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及常见的词语活用现象、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理解孟子重义轻利、后利而先义的思想。
3.学习和借鉴孟子正反照应对比的说理方法。
【目标达成】一、语基梳理1.字音字形①叟.( ) ②弑.( )③宋()④⑤说.而罢之( ) ⑥然而不王.者( )⑦利与善之间.也( ) ⑧孳.孳为善( )⑨蹠.之徒也( )2.通假举要愿闻其指.:____________3.实词类举(1)常见实词①上下交征..利:____________②二王我将有所遇.焉:____________③先生之号.则不可:____________④吾闻秦楚构兵..:____________⑤孳孳..为善者:____________⑥欲知舜与蹠之分.:____________⑦无他,利与善之间.也:____________(2)一词多义①接⎩⎪⎨⎪⎧ 怀利以相接.兵刃既接.忧与愁其相接.汉兴,接.秦之弊出则接.遇宾客②去⎩⎨⎧兄弟去.利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去.门十里以为界(3)词类活用①不远.千里而来:____________②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____________③亦将有以利.吾国乎:____________④苟为后.义而先利:____________⑤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____________⑥然而不王.者:____________⑦孳孳为善.者:____________(4)古今异义①以罢三军之师.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何以利吾家.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然而..不亡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重要虚词①其⎩⎪⎨⎪⎧ 弑其.君者距其.院东五里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其.孰能讥之乎②之⎩⎪⎨⎪⎧ 先生将何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师道之.不复句读之.不知③而⎩⎪⎨⎪⎧ 鸡鸣而.起舍生而.取义者也登轼而.望之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故十六七④亦将有以..利吾国乎:____________5.特殊句式(1)__________①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二 王何必曰利 教案6 Word版含解析
《王何必曰利》公开课教案(《先秦诸子选读》)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文中文言知识。
2、掌握孟子对比论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分析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首尾呼应的结构;2、诵读课文,对比孟子和孔子的义利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会孟子思想对今天的启示意义,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孟子的义利观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读法、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第一、三则,第二课时学习二则)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唯利是图。
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动荡。
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王何必曰利》,看看孟子的思想主张。
二、简介孟子及《孟子》三、学习第一则1、学生诵读第一则内容。
2、抽查学生预习情况,掌握文言知识,落实翻译。
3、第一则内容探究(1)找出孟子在选文中的中心论点。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分析孟子所用的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A、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弑君犯上B、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孝亲忠君(3)分析孟子说理的思路A、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
B、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国危矣举例论证:不夺不魇C、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推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
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D、再次强调论点,突出自己鲜明的立场:义先于利。
首尾呼应,突出立场。
小结:《孟子见梁惠王》一文采用正反对比论证说理,分析了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课文延伸: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孟子。
滕文公下》联系实际: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社会,人们追求利并没有什么错。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2.2 王何必曰利11-人教版
《王何必曰利》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字词等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孟子对比说理的方法。
3、结合当代社会与孟子主张,树立积极健康的义利观。
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孟子的义利观。
2、树立积极健康的义利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道义和利益的关系问题自古以来就争论不休。
在《论语》孔子对于义和利有怎样的看法呢?(生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止”)那么作为儒家学派另一代表人物的孟子对义和利又有怎样的看法呢?让我们一起来进入今天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齐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
2、自由朗读并翻译课文。
3、课堂检测,回答重点字词含义,翻译重点语句(选取能够关联孟子思想的词句,用幻灯片展示,由学生逐一回答,并在文中标注)。
4、问题:根据以上句子,你认为孟子更看重义还是利?(看重义)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孟子观点1、自由阅读,并思考孟子想要表达什么看法?(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2、孟子是如何阐述这种看法的?从中我们可以学到怎样的论证方法?(男女生分开朗读,女生读“孟子对曰”至“不夺不餍”——求利的后果;男生读“未有仁而遗其亲者”至“何必曰利”——求义的意义。
对比论证)3、体现出孟子怎样的义利观呢?(先利后义)4、孟子是看重义的,那么利就完全不可取了吗?我们来看这样的文段(由学生翻译文段,选自《孟子·公孙丑下》)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赠七十镒而受;于薜,馈五十镒而受。
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
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
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
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薜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总结:接受钱财要有合理的理由,在符合道义的前提下可以接受。
四、合作探究1、阅读材料,感受历史传承。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五王何必曰利教学设计
《王何必曰利》教学设计陕西省横山中学翟友智《王何必曰利》是人教版(2006年11月第2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验教科书选修部分《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的第二课,主要阐述了孟子的义利观,即力图破除世人利益至上的观念,确立仁义对人生社会的最高价值。
这一思想不仅在古代社会里有着很重要的存在价值和空间,而且在当今社会中也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设计理念】全文分为三章,文字浅易,学生可根据已有的古文知识,结合课下的注释自行疏通文意,个别词句教师予以解惑、指导。
在内容理解上可采用朗读:齐读、分组读、单个读、分角色读,创设情境来感知,领会。
面对“先利而后义”“先义而后利”的抉择,学生能够懂得以义为先,义字当头的重要和以利为先的危害,再结合自身的阅历,探究人生的义利观,从而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完善人格。
【教学目标】1.掌握家、乘、后、先、去、王、间等文言知识2.熟读课文,梳理结构,感知内容3.学习孟子的义利观,体悟“先义而后利”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文中涉及的使动、意动、所字结构和宾语前置【教学难点】品味孟子的论辩艺术【教学方法】朗读情境启发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 1.5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影音资料)一条急湍的河面上时沉时浮着一个人,在不远的桥上聚集了一大群人张望着,惊惧着,焦急着,有的正打电话报警;有的向落水者喊话稳定情绪;有的商议赶快营救;只见一张悉堆横肉的模样翕张:“没人敢下吧,二百块,这事我揽了。
”(播放结束)人命关天,有人却乘机谋利,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现代人究竟怎么了?下来我们学习亚圣孟子对义利的阐述。
(大屏幕展示课题《王何必曰利》)二.梳理文言知识1.教师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注意以下字的准确读音乘shèng 餍yàn 牼kēng王wàng 蹠zhí间jiàn2.学生自主串译文言,勾画出特殊的用法,诸如使动、意动、介词结构后置、所字结构和宾语前置等文言用法。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2.2 王何必曰利3-人教版
课型
新授课
上课时间
教案审核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文中文言知识(实词、虚词、词用活用、句式等)。
2、掌握孟子对比论证、假设举例并层层递进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分析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层层递进举例,首尾呼应的结构;
2、 诵读课文,掌握孟子的义利观。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领会孟子义利观对今天的启示意义,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学习正反对比及层层举例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孟子的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媒体:PPT
教学方法:文本细读,浅教深悟
(1)浅教(点拨法,小组合作法):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教师点拨,疏通文义,了解文章基本观点、行文思路、手法章法。
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何在?
(三)内外迁移
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仿第一则的写法,以“先利后义”或“先义后利”为题写一段话,小组汇报。
四、板书设计
王何必曰利
后义先利:弑君、犯上
先义后利:孝亲、忠君
结论:义先于利
教学反思:
二、浅教:
(一)课题解释:培养读题意识,对课文有初步了解
(二)课文学习
1、读准读顺: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能流畅朗读课文
(1)正音
(2)节奏
2、读通读懂: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动、重要句式及文化常识:(个人自读→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师生交流)
(2)堂上检查(重要句子的翻译)
(3)文化知识的积累:叟、国与家、大夫、弑君、万乘、士
(2)深悟(引导法,小组合作法):写法迁移;孟子的思想的深入认识;课文延伸,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2课《王何必曰利》教学设计
《王何必曰利》教学设计一、概述《王何必曰利》是高二语文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孟子》选读的第二节,本单元共选七节,每一节都围绕一个主题来编排,从不同方面展现了孟子思想的精深与伟大。
对于孟子的思想,学生较陌生,但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不陌生,在教学中通过课文的延伸,联系实际生活,适当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进行联系、思考、探究,领略经典的艺术魅力。
《王何必曰利》一节主要介绍孟子的义利观,孟子把仁义张扬为私利之上更高的价值,对我们省察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念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二、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选文中实词“远、后、先、之、间”的含义及用法2、掌握“先生将何之”的宾语前置句式3、能具体指出选文中对比论证的句子4、能结合现实案例分析孟子的义利观的现实意义(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小组合作讨论,梳理文言现象,能通顺翻译选文2、小组合作交流,从选文中找出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对比孟子和孔子的义利观4、观看现实案例关于小悦悦、食品安全的视频5、小组探究案例中的义利观,并派代表发言。
(三)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联系现实,领会孟子的义利观对今天的启示意义,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通过平时教学中的观察了解,对学习者特征有以下分析:1、学生是高二理科实验班的,思维较活跃,能针对一个问题发表个人见解。
2、学生已经习惯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小组成员都可以畅所欲言。
3、学生有一定的文言基础,结合课文注解,能够顺利地疏通选文大意。
4、学生喜欢讨论社会热点事件,对视频材料往往能说出个人的独到见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自主合作式学习策略: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选文,结合注释疏通选文大意,对选文中不懂的字词能向小组成员求助,或查工具书,或向老师求助,最后得到解决。
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能从选文中找出运用对比论证的语段,并能合作探讨对比论证的作用。
2、情景创设策略:播放救落水者、小悦悦、食品安全的视频材料,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二、王何必曰利-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二、王何必曰利-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一、选读背景《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是中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一部分,本教材针对专题主题进行选读,内容涵盖先秦时期众多思想家的作品和观点。
其中,王黼的《墨家书·墨子问》中关于“利”的论述引人深思。
二、教学目标1.了解王黼的思想背景和社会背景,理解他的“利”观点;2.能够分析并比较王黼的“利”观点与其他先秦思想家的观点之异同;3.能够就王黼的“利”观点进行个人思考和发表个人见解。
三、教学内容1. 王黼的思想背景王黼,字仲熙,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64年,又称庄子黼,是墨家经学创始人之一。
他生活在战乱不息的战国时期,面临国家分裂和社会动荡,深受这一时代的影响。
2. 王黼的“利”观点王黼在《墨家书·墨子问》中提出了“利”的观点,认为一切行为和思想都应以利为出发点。
他认为,“利”是“兼爱”、“非攻”等思想观念的核心和基础。
3. 王黼“利”观点的分析与比较针对王黼的“利”观点,教师可将之与其他先秦思想家作比较,如道家的“无为而治”、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以及诸子分家后的各派思想等,进一步理解王黼对“利”的阐释。
4. 个人思考与发表在对王黼“利”观点的分析和比较学习中,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和社会经验,发表自己对王黼“利”观点的个人思考和见解。
建议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和表达空间,即允许学生自主思考,不拘泥于课文或教材,能够尽情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四、教学策略1. 知识导入为帮助学生了解王黼“利”观点的内涵和价值,可通过一些简单的对比分析来铺垫,例如将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中的某些场景进行简单模拟比较,引导学生就“利”的思想展开探讨。
2. 课堂讲解本节课以王黼“利”观点为主要教育内容,教师可对历史背景、思想内涵、演变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全面了解王黼的思想成果。
3. 分组讨论在讲解环节结束后,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就所学内容进行讨论。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二、王何必曰利--实用教案.doc
王何必曰利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的义利观,进一步认识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义利观。
教学重点:领悟孟子的仁义思想教学难点:讨论对孟子仁义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步骤: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孟子,并感受到了孟子的思想境界,作为“亚圣”,他的思想彫响着--代又--代的知识分子,也被一般的老百姓所接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孟子的义利观。
补充:【背景介绍】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
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动荡。
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二、学习选文第一则1、诵读全文,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字,分小组串译,梳理出翻译有困难的字句。
2、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找出孟子在选文中的中心论点?(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②说出孟子所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正反对比论证)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一一弑君、犯上}首尾呼应,突出立场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一一孝亲、忠君义先于利总结:《孟子见梁惠王》一文采用正反对比论证说理,分析了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 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学习选文第二则2、诵读全文,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字,分小组串译,梳理出翻译有困难的字句。
2、思考以下儿个问题:①探讨一下选文的论证方法“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 一一反面:人与人沦为利益关系,"以市道交”,会破坏社会和谐,丧失对仁义价值的关怀,最终导致国家的覆亡。
“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一一正面:舍弃私利,用仁义來打动人, 则能成就王业。
正反对比论证一一结论:何必曰利《宋徑将Z楚》说理时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学习时可抓住这一特点深入剖析,体会孟子那种汪洋恣肆的语言风格。
②探讨:“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Z有也”提示:如果把人生多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竞争的社会,一些人把感情当做交易的祛码,虽然赚到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是空虚的总结:行为本身是否合乎仁义,乃是行为主体判定某事当行不当行的唯一•根据,至于其结果的利与不利,则不仅不应该计较,而且不应该考虑,甚至可以说不求。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2.2 王何必曰利1-人教版
3、课文梳理
二、思考讨论。
1、孟子在文章中阐述了哪些政治观点?
明确:“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孟子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正反对比论证
A、“后义先利”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弑君 犯上 观点
B、“先义后利”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孝亲 忠君
课后作业:
导学案
板书设计
义利并重、以义为先
合乎礼义、以义待利
崇尚道义、义利齐飞,
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教学反思
共1课时
课题
王何必曰利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积累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体会对比说理的好处。
3、领悟孟子的仁义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孟子的义利观。
难点
讨论对孟子义利观的现代价值。Biblioteka 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手段
多媒体
共 案
个 案
教学过程:
一.导学过程
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了解了孔子的义利观,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儒家的第二位大师孟子的《王何必曰利》,来了解一下在战国这样一个天下纷争,战火纷飞的时代,孟子是如何宣传他自己的义利观的。
因利罢师:君臣成仇 结果
父子反目
兄弟割袍
因仁罢师:君臣一体
父慈子孝
手足情深
扬善——圣贤之君 影响
逐利——杀人魔王
3、我们是否要完全不考虑“利”,放弃“利”呢?
4、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会造成什么样的社会弊端,举例说明?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2课《王何必曰利》教学设计(1课时6页)
王何必曰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文中文言知识||。
2、掌握孟子对比论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分析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首尾呼应的结构;2、诵读课文||,对比孟子和孔子的义利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会孟子思想对今天的启示意义||,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二、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掌握孟子的义利观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读法、探究法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史记》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种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社会||,人们追求财利并没有什么错||。
但是||,两眼只盯着财利的人会失去很多美好的东西;不择手段追逐财利的人||,不仅会伤害他人||,而且会伤害自己;如果人人利字当头||,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沦为冷冰冰的金钱交易||。
那孔、孟是如何说“利”与“利”的呢?孔子曾经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孟子的文章||,相信同学们对此会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二)学习第一则1、学生诵读第一则内容||。
2、学生小组合作翻译第一则||。
教师补充3、第一则内容探究(1)找出孟子在选文中的中心论点?“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补充:孔孟“义利”观的基本观点都是义高于利||,义主利从||。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常把“义”与“仁”、“礼”等字合成一词使用||,谓之“仁义”、“礼义”等||。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二、王何必曰利》2
《王何必曰利》教案(《先秦诸子选读》)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文中文言知识。
2、掌握孟子对比论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分析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首尾呼应的结构;2、诵读课文,对比孟子和孔子的义利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会孟子思想对今天的启示意义,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孟子的义利观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读法、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第一、三则,第二课时学习二则)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这漂渺乾坤之中,人们的思想却是如出一辙,总会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也会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还会有“不要人兮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无疑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崇高精神、品格的写照,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利”和“义”呢?二、温故知新1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里仁》3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孟子·吿子》三、学习第一则(一)明确选文中义利的基本概念:1、(小活动:谈到这节课的话题义利之辩,老师想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义利这2个字的了解)(义:义气?怎样叫有义气?有一种精神,大公无私、无私无畏、廉洁奉公、刚正不阿、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义。
岳飞、文天祥、于谦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
利:利益,好处,那好处的受益者是谁?一个人自己的利益,也有大利,绝大数人获得好处)2、给我们朗读一下朗读梁惠王在文选中的言语?(梁惠王“利”),讨论:梁惠王的话语中突出强调一个字,利,那大家揣度一下梁惠王想获得哪些利益?(更多的珠宝,美女。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2课《王何必曰利》优秀教案(2课时6页)
《王何必曰利》教案灵璧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组张召柱【教学目的】1、理解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2、正反对比加强论证的效果||,首尾呼应的结构;3、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诵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2、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把握文章主旨||,学习正反论对比的论证方法;4、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教学设想】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上础上||,带领学生整体感知与精细分析相结合来理解课文||,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教师适时点拨||。
采用诵读法、自读法结合法【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社会||,人们追求财利并没有什么错||。
但是如果我们两眼仅仅盯住财利||,而不顾道德、法规、法律||,这种做法又是可鄙的||。
类身为百灵之长||,就是因为我们人与人之间是可以理解、沟通、团结、帮助的||。
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一种冷冰冰的金钱关系||,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作为21世纪的学生||,我们也要明白如何去谋利的问题||。
孔子曾经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孟子的文章||,相信同学们对此会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二、文言知识积累:㈠为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1、宋牼.将之楚2、然而不王.者3、孳孳..为善者4、蹠.之徒也 5、利与善之间.也 (提示:kēng 、wàng 、zī、zhí、jiàn ) ㈡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含义||。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二王何必曰利教案5Word版含解析
《王何必曰利》教学设计教材内容: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二课, 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单元比较深入和系统地介绍孟子的思想以及他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旨在希望学生能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本课共三则选文,课上主要学习第一二两则,第三则由学生自学。
教学目标:一、理解文中基础文言知识,有效翻译全文;二、掌握正反对比论证方式以及首尾呼应的结构;三、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联系现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一、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学习正反对比论证方法;二、领会孟子的义利观,思考现实生活,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教学方法设计:通过朗读感知和精细分析相结合来理解课文,再把孟子的义利观通过联系社会现实生活,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来思考人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图片展示《人民的名义》剧照导入新课)图片解说:反腐剧《人民的名义》讲述了检察官身份的主角与贪高中语文12AB3ABCD41keng 2教师给出问题:A、孟子数落宋牼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反对他从利的角度劝说两国国君。
B、找出孟子的说理思路,并按说理思路为该段划分层次。
a、亮出观点:“先生号则不可。
”(第一句)b、反面分析“利”的坏处:“亡”(第二句到第三句)c、正面分析“义”的好处:“王”(第四句到第五句)d、总结强调:“何必曰利。
”(最后一句)D、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四)小结一二两则:1、两则都显示了孟子的义利观:何必曰利。
(有人说孟子主张实行仁义,反对追求利,这种看法对不对,为什么? 明确:不够准确。
孟子并不是一味地反对追求利,仁义应该放在私利之上,推选仁义才是大利所在。
)2、孟子善于论证,且两则的论证过程一样:提出中心论点一一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一一结论。
(五)联系现实,探讨问题。
(发挥学生主动性,以组为单位探讨)1、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师的一番宏论引起强烈的反响,他在微博中表示,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高中语文100() 1 2()很多老师都希望学生能高效接受该书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何必曰利
撰写人:查月娥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理解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
过程方法:通过学习探究了解儒家义利之辩的旨意。
学习正反对比对加强论证的效果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义利之辩对今世的启迪作用。
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课文,自主学习探究,教师补充讲解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利用分析文句和讨论探究,使用参考性书籍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何面对义和利。
教学难点: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和儒家思想中“义”的概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义利之辩)
南宋张栻著孟子讲义,在其序中说:学者潜心孔孟,必得其门而入,愚以为莫先於义利之辩。
朱熹写信给他的老师报告读书心得时候强调,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要义。
陆九渊访朱熹於白
鹿洞书院,为诸生讲解义利之辩,听者莫不悚然心动,至有泣下者。
义利之辩在儒家学说中
如此重要,让我们起走进今天的课题:孟子《王何必曰利》(选文13)。
(板书文题)
二义利之辩:
一)明确选文中义利的基本概念:
(小活动:谈到这节课的话题义利之辩,老师想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义利这2个字的了解)
(义:义气?怎样叫有义气?有一种精神,大公无私、无私无畏、廉洁奉公、刚正不阿、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义。
岳飞、文天祥、于谦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
利:利益,好处,那好处的受益者是谁?一个人自己的利益,也有大利,绝大数人获得好处)
问题探究1:大家各自抒发了自己的看法,那在中国儒家学派的思想什么是义,什么是利呢?首先让我们齐读文选1.3
(给大家2分钟时间,巩固一下预习内容,3个翻译句子,把握住重点字词翻译,检测一下
大家的预习效果。
)
2解决了字词问题,那让我们来看看文中1中两个重要人物梁惠王和孟子对义和利有何看法?
某某给我们朗读一下朗读梁惠王在文选中的言语?(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①(梁惠王“利”),讨论:梁惠王的话语中突出强调一个字,利,那大家揣度一下梁惠王
想获得哪些利益?
(生:更多的珠宝,美女。
更多的土地,更多的人民。
师:——这位同学的话让老师想到了《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见梁惠王时,梁惠王的提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②(明确利的2个方面):梁惠王追求土地增加,人民加多。
为何如此?(推测原因:孟子
见梁惠王是在公元前310年,梁国本来是个强国,可在这场会见之前,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于秦700余里,南辱于楚。
(梁惠王告诉孟子的话,见梁惠王上),国势已经式微了。
梁惠王急迫的四处网罗人才,希望获得富国强兵的办法。
所以梁惠王一见孟子劈头就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那老师有个问题;梁国富强了,民众不也有好处,也有利益么?那梁惠王追求的是我们课前
讨论的小利还是大利?但梁惠王实际是从自己出发,考虑的是君主怎样过奢侈的生活,怎样
扩张土地之利,利指的是他所属的那个宗室贵族集团的利益。
是一己私利,满足自己的要求。
③那大夫、士、庶人对的利的追求的目的是什么,自由朗读相关语句。
请一生朗读总结。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这里的“家”,指的是家族,即这个大夫所属的那个贵族集团。
’这
里的“利”,指的是他所属的那个贵族集团的利益,而这个利益之中,首先就是这个大夫的
个人私利。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这里的“利”,指的是一般人的个人利益。
(这里所讲的“利”,是指统治集团中的小集团利益、局部利益和一般人的个人私利。
)
④孟子“义”:我们了解了利的内涵,想要了解儒家思想中义的含义,首先看看孟子如何回
答梁惠王,再次自读文选1,
找到孟子言语的中心句,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一生翻译)
孟子有没有直说义是什么?好像没有直说义是什么,但如果以仁义为政治纲领,社会会怎样?大家结合文本描绘一下有义之国的图景?
则孝亲,和睦。
民生安乐。
(人人孝顺父母,忠于君主,关系和睦)(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
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其实义的概念很复杂,但是我们看到人人都有义,社会会美好安定,我们可以先把义简单的
理解构成理想人格或人人都应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孟子:“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
子主要把“仁”看作是人心理上一种应有的的道德品性,而“义”,是人在生活中应遵循的,应内化于心的一种行为标准,一种道德规定。
)
二)孟子如何利用论证方法表明对义的肯定:-----正反对比论证
1初步了解了义利的内涵,我们看到梁惠王重利,孟子重义,别人都说孟子善辩,孟子是运
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赢得我们义利之辩呢?(提出中心论点,正反对比论证,总结。
)
社会如果追求利益,社会会怎样呢?
A通过反面分析逐“利”的坏处----弑君犯上上下交征利,国危矣。
(上到王,士大夫,下
到普通人,如果人人以利为首要目标,其结果必然造成利益冲突,互相残杀,上下离心离德,使国危矣。
)
当时很多读书人为君王做事,一开口就会说我来协助你开拓疆土,我来为你谋取财富,使暴
君不向往道德仁政,一心使他们贪图土地财富,这是助纣为虐,使国家败坏,百姓遭殃啊。
B、通过正面阐述存“义”的好处----孝亲忠君
总结: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才能治国平天下。
三)在这场辩论中,有人说,孟子主张施行仁义,反对追求利,请大家思考:在孟子观点中
是否完全否认利的重要性呢?请阐明自己看法,能不能在文本中或者你学习过的孟子作品中(《寡人之于国也》)找到你观点的佐证。
(课堂辩论)
正面参考观点:A什么是“亦”?“
反面观点:B“苟为后义而先利”(强调了先后顺序)
朱熹《孟子集注》说的好:“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不唯利是图而已。
孟子
之所以说的那麽坚决,是因为当时的人惟利是图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在文选中严厉的
批评利,是对世人的警示和呵斥,再这样利欲泛滥下去,国将不国了。
拔本塞源而救其弊,
此圣贤之心也。
孟子: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四古言新探:无论古今中外,见利忘义的例子不胜枚举,归根就底,全是由于人们太在乎自
身利益而将仁义道德善良人性抛诸脑后。
依照孟子的义利观,就目前社会现象举一例并加以评论,说说义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点拨:唯利是图会使人丧失对道义的关怀,不体恤关爱他人,(搀扶跌倒老人,打捞救人落
水死亡英雄尸体要价)
损人利己,危害社会。
(贩毒,走私)
美国总统肯尼迪说过一句话: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我们深思
其意,发现和孟子“何必曰利”是同样意涵,都是先重视自我要求,至至尽其所能,无愧于
心后,方再论其他。
注:参考阅读《今人今事——爱国土与爱人民》
五:文选3拓展:义如此重要,如何做一个有义的人?自学选文3,总结探究:
1总结中心论点:孳孳为善,不求利益是和尧的分别。
是君子和小人的分别。
2启迪:孳孳:勤勉状。
为善:做善事。
意味着追求义是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要求我们立即为义现身。
我们要持之以恒的追求,永
不言放弃。
有所作为的人就像打井一样,如果你打了九丈还不见水,你就放弃,那真是可惜,只要耐心向下挖,肯定能见到泉水。
3孳孳为善的结果:成为更完美的人,听从内心良知的召唤,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不能做
的事情别去做。
不去贪恋,守住内心,修养心性,找回真诚的自己。
人人可以成尧舜,一个
人有一个人的良知与担当,就是尧舜。
4利义之辩,根本上就是爱心善心与物欲的对立,大公与私利的对立,善心与恶念的对立。
坚持义的人,不只是坚持走正道,还有一个弘扬仁爱精神,端正世道人心的问题。
五总结
纵观《孟子》全书,我们可以看到它洋溢着孟子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渝的救世情怀:孟子以
天下苍生黎民为念,高举仁义的思想大旗奔走呼号。
表达了渴望丰衣足食,渴望安居乐业,
渴望和平、统一、稳定的心声。
奠定了中国儒家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
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可
磨失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
六:作业
1自主学习选文2,总结全篇文言知识要点。
2学会用正反对比论证形式,写一篇关于“义与利”的短文。
板书:义利之辩
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个人私利
孝亲忠君弑君犯上(正反对比论证)
上下交征利,国危矣。
————义(兹兹为善)。